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十章 全球资本主义危机对国际秩序的冲突

2024-02-02 来源:易榕旅网


第十章 全球资本主义危机对国际秩序的冲突

1.试述20世纪20-30年代的全球性资本主义危机的特点及其给西方大国所带来的政治影响。

答:(1)危机的特点:①生产下降幅度大,范围广,失业率高,持续时间长;②农业危机、信贷货币危机,工业危机同时并发;③危机结束后,不见经济复苏。(或者:①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危机从1929年10月开始,到1932年达到高潮,1933年开始进入萧条时期,持续时间长达四年。但是,在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的情况下,1937年又爆发了新的经济危机;②波及范围最广,不仅波及到所有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涉及所有的经济领域;③为害最为严重,给世界经济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损失严重;④影响最为深远,这场从经济领域开始的危机,最终引起了政治上的危机,并将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危机的根源: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繁荣未带来共同富 裕,反而加剧了贫富差距。社会购买力受限制。盲目扩大生产和财富过度集中,群众消费能力相对不足,形成生产和消费的矛盾。②工业部门开工不足,工人失业。③国际市场上滞销的农产品、初级工业产品越积越多。④经济繁荣导致投机之风盛行,地产和股票投机狂热,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生产出现衰退的迹象时,社会上出现一种恐慌心理,竞先抛售股票,导致股票价格下跌。⑤自1924年执行道威斯计划起,德国从美国得到大笔借款,德国以此向其他国家支付战争赔款。这种对美国资本的依赖,成为德国经济不稳固的主要原因。)

(2)经济危机对西方大国的政治影响:

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阶级矛盾;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尖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打破战后建立起来的赔款制度和债务关系。危机导致国际格局发生急剧变化。由于大规模重整军备的计划,为裁减军备所作的种种尝试逐渐停止。德意日等国竭力摆脱对其他国家的依赖,宣扬对外扩张理论。对内加强统治,强制扩

军备战。

1、法西斯主义

2、各国调整对外政策

苏联调整对外政策,采取有利于发展经济和扩大外交关系的措施。西方国家为摆脱危机和获得国外市场,有与苏联改善关系的要求,苏联的五年计划开始,对国外资金、技术设备有需要。

1931年3月,德奥签订建立关税同盟的草案,但遭到法国的反对。德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英国首先放弃金本位制,采取贸易保护政策的帝国特惠制;坚持维持欧洲大陆均势的传统政策,实行扶德抑法对策。主张部分修改《凡尔赛和约》,以缓和德国的民族主义复仇情绪;在远东对日妥协。

法国一方面本着法德和解的精神,采取了一定的让步措施,以缓和和阻止德国民族主义复仇情绪的发展;另一方面,为加强自身安全,与苏联改善关系,1932年11月签订法苏互不侵犯条约。

1933年7月,英法德意在罗马签订《帝国公约》。主要内容是和平修约,即试图通过

修约来缓解德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使德国与欧洲三大国合作,从而不至于破坏现有的欧洲大国间的均势局面和国际秩序,维持既得利益者的现有利益。但未实际生效。缔约过程中,苏联被排斥在外。英国表现出的对德妥协和孤立苏联的态度,标志着英国绥靖政策的开始。

2.试述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其作用。

答:(1)内容:

一、新政经济外交

1、金融危机的解决的对华白银政策

罗斯福试图通过经济外交手段,来促进金融危机的解决和对外贸易的扩大,以最终实现转嫁本国危机和复兴本国经济的目的。整顿银行,通过紧急银行法等措施,恢复信贷体系的重新运作。放弃金本位制,禁止黄金出口,通过实行通货膨胀,以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收购黄金使金价不断上涨等办法使美元不断贬值,加强美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美国的对外贸易。

罗斯福的金融政策有效地缓解了美国的金融危机,但美国收购黄金和使黄金价格不断上涨的做法引起了来自美国产银州的所谓“白银集团”的国会议员们不满,他们要求提高银价,并制造舆论称银价上涨可以提高使用白银最多的国家中国的购买力,从而可以扩大美国的商品在中国的出口,促进美国的经济复兴等。

1934年,罗斯福政府采取了以高价在国内外收购白银、国内白银国有、禁止白银出口等措施,导致白银价格狂涨。这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日本则趁机利用白银走私牟取暴

利。美国的对华白银政策在客观上损害了中国的经济,主张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势力。1935年11月,中国政府放弃银本位制,发行“法币”,实际依附于英镑集团的汇率制度。

2、互惠贸易政策

罗斯福提出各国普遍降低关税,拆除关税壁垒,实行自由贸易的主张。1934年6月,美国国内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规定美国可以在互惠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签定降低关税的协定。据此,美国先后与一些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1938年,美英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打破了英国的帝国特惠制的封锁。

二、睦邻政策与美洲国家关系的发展

经济危机需要美国在国外寻找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材料市场。为抗衡其他经济集团,拉美成为美国的首选。针对拉美各国对美国霸权行径的对立情绪,睦邻政策出台。

睦邻政策在经济上的成就就是与拉美国家实行了互惠贸易制。1933年12月,第四次泛美会议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亚召开。美国在政治上提出不干涉其他拉美国家内政的原则,在经济上提出了互惠贸易协定的主张。美国与古巴、巴西、哥伦比亚、海地等国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睦邻政策的成功加强了美国与拉美国家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睦邻政策在政治上的成就是在法西斯面前加强了泛美联盟。1936年12月,泛美特别会议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达成了在西半球和平遇到威胁时,应该举行泛美共同会议进行协商的协定。

(2)作用:新政使美国较快摆脱了危机,工农业生产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动用国家

权力干预经济,通过部分调整生产关系克服了经济危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西方纷纷效仿),新政时期行政权力全面扩张,打破了旧的三权分立政体的平衡,确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新的三权分立的格局。(或者:(1)\"新政\"使美国比较顺利地渡过了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2)保存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避免出现法西斯政权(3)改善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有利于美国无产阶级. (4)\"新政\"用国家干预来调整经济生活,消除经济萧条和危机,大力加强国家资本主义,这对以后美国及其它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政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3. 欧亚战争策源地是如何形成的?

答:1.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929年,资义世界陷入空前的经济危机,在一战中战败并被迫向战胜国支付赔款的德国境况尤为困难。德国垄断资阶积极寻找摆脱、危机、巩固自身统治的途径,纳粹党适合了这一要求。它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两个旗号,蛊惑群众成为德国第一大党,在垄断资阶的支持下,希特勒在1933年1月出任总理,他通过制造国会纵火案,嫁祸共产党,并取缔纳粹党以外的一切政党,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希特勒公开宣扬德国人是上等人得种族优越论,鼓吹德国应到国外夺取生存空间,为德国过剩人口寻找出路,号召用战争建立霸权地位。在这种反动理论的指导下,纳粹党提出一整套侵略扩张计划:建立一个囊括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但泽等德语国家和地区组成的大德意志,围绕大德意志这个核心,在中欧和东欧建立一个德语附庸国体系,灭亡法国,向俄国扩张,进而征服全世界。

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德国在1933 年10月相继退出裁军会议、国联,1933-1934年,德国大幅度增加军费预算,加强海军,重建空军,实行普遍的义务兵役制。德国彻底撕毁

凡约关于限制德国军备的条款,开始大规模公开扩军备战。1933年德国建议与意大利合作进攻乌克兰和高加索,并在伦敦经济会议上,要求把苏联领土交给\"缺乏生存空间的人\"去支配。1934年德国为离间法波关系与波兰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并策动德奥合并未逞。1936年3月,德国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和凡约的有关规定,派兵进入莱茵非军事区。

意大利在侵略和兼并阿比西尼亚过程中与德国接近,武装干涉西班牙期间与德国密切合作。1936年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形成柏林罗马轴心。至此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2. 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927年6月,日本田中政府召开了\"东方会议\",制定了冲破华盛顿体系,侵华反苏与英美争霸的战略计划。1929年资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为了摆脱危机,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1931年9月18日,日本挑起九·一八事件,三个月后占领中国东三省。1932年3月扶植溥仪充当傀儡,成立满洲国。

面对日本的侵略,英美等国采取对日绥靖立场。1932年1月,美国提出不承认主义,打着中立的幌子来维护其在华利益。当时的中国政府(国民党政府)将日本侵略诉诸于国际联盟。但国联派遣的李顿调查团待中日调查后,于1932年10月发表的报告书却承认了日本侵略东北这一事实,但主张东北主权归中国,由日本为主的外国管理东北。但日本对英美的态度仍不满意,于1933年3月退出国联,1936年又退出海军裁军会议。在英美的纵容下,日本加快了俄侵略中国的步伐直至发动全面侵华,同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扩大其霸权活动,从而形成亚洲战争策源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