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激光通信现状、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分析
2022-11-12
来源:易榕旅网
专家论坛 式:姜会林,安岩,张雅琳,等.空间激光通信现状、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分析[J].飞行器测控学报,2015,34 207—217.Jiang Huilin,An Yan,Zhang Yalin,et a1.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development trend and key technologies ce laser communication[J].Journal of Spacecraft TT8LC Technology,2015,34(3):207—217. 姜会林 1945年7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春理工大学学术 委员会主任,国家“863”计划航天航空领域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国兵工学 会副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学系统设计、光 电动态检测和空间激光通信。获得“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中央直接掌握与管理的高级专家”、“全国优秀教师”、“何梁何利基金科技 进步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 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9项。授权发明专 利52项,发表学术论文287篇,出版学术著作7部。 空间激光通信现状、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分析 姜会林 ,安岩 , 张雅琳h ,江 伦 ,赵义武 , 董科研 ,张 鹏 ,王 超 , 战俊彤1,2. (1.长春理工大学空间光电技术研究所・长春・130022;2.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长春・130022) 摘 要:针对目前空间激光通信的背景需求,介绍了国内外星、空、地、海等平台间的空间激光通信研究与试 验现状。通过对空间激光通信现状的分析,并结合科研实践,归纳出空间激光通信的高速率、网络化、多用途、 一体化、多谱段5个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从空间激光通信系统的光学结构、通信收发以及环境影响等 方面,着重分析了高质量光学系统设计、高精度捕获对准跟踪、大气信道影响补偿、高速率高功率发射、高灵 敏度低误码探测、一对多通信网络、平台振动与姿态补偿、器件部件空间适应性8项关键技术,并提出相关技 术的解决方法和途径,进而给出须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展示了空间激光通信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深空光通信;空间激光通信;星栽激光通信;机栽激光通信;激光通信网络 中图分类号:TN9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620(2015)03—0207一l1 DOI:10.7642/j.issn.1674—5620.2015—03—0207—11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Development Trend and Key Technologies of Space Laser Communication JIANG Huilin ,AN Yan ,ZHANG Yalin ,JIANG Lun , ZHAO Yiwu ,DONG Keyan ,ZHANG Peng ,WANG Chao 。ZHAN Juntong , Institute of Space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chun 130022; 2.Opto—electronics Engineer Institute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chun 130022) Abstract:The status quo of research and experiments home and abroad in the field of space laser communication he— tween plat{orms including satellites,aircraft,ground and submarines are introduced to meet the demand for space 收稿日期:2014—12一10;修回日期:2015—01—27;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9 11:40:06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4230.TV.20150619.1140.003.html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91338116);兵器基金(NO.62201070152) 通信作者简介:安岩(1986一)。男,博士,助研,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学系统设计;E-mail:anyan一7@126.tom 2O8 飞行器测控学报 第34卷 laser communication.We summarize five tren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 laser communication,i.e.high speed, networking,multi—purpose,integration and multi—spectrum,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space laser communication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actices.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optical structure,communication transceiver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space laser communication systems,we analyze eight main key technolo— gies,i.e.the design of high-quality optical systems,high-accuracy acquisition and alignment tracking,compensation for impact of atmospheric channels,high rate and high power transmission,high sensitivity and low BER(Bit Error Rate)detection,point-to—multi—point communication network,compensation for platform vibration and attitude, and space qualification of devices and components.Meanwhile,the solutions and approaches are given for the key technologies.The areas for further research are also proposed for good prospect of application of space laser com— munication. . Keywords:deep 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space laser communication;spacecraft_borne laser communication; aircraft.borne laser communication;laser communication network O 弓l 言 表1 国外空间激光通信技术成果 Tab.1 Foreign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of space laser communication 空间激光通信是以激光为载波,在空间实现 语音、图像和数据等信息无线传输的通信方式, 链路 系统 类型 搭载终端 国家 时间 速率 具有通信速率高、通信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 抗截获能力强、体积小、重量轻和功耗低等优点。 在军事保密信息传输、民用应急信息传输、电磁 干扰下信息安全传输和空间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 均有迫切需求[1 ]。 国际空间 SLS 站与北高加 俄罗斯 2O12 125 Mbit/S 索地面站 星月球环境 收目前,空间激光通信已经被各个国家所重视, 美国、欧洲、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 大量的研究。关于激光通信如何向前发展,存在 哪些难点和关键技术,又如何解决,其可行性如 地 LLCD 探测器与地 美国 2O13 发面站 20 Mbit/s 国际空间 0PALS 站与怀特伍 美国 2O14 5O Mbit/S 德地面站 Artemis卫 622 Mbit/s 何,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正是针对以 上焦点问题进行讨论。 星空 L0LA 星与神秘2O 法国 2006 5O Mbit/s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飞机 TerraSAR_ 国外空间激光通信发展迅速,主要研究机构 有美国的喷气推进实验室、空军研究实验室、弹 LCTSX X卫星与 德美 2008 5.65 Gbit/S 星间 EDRS NFIRE卫星 Sentine1 1-Alphasat 道导弹防御组织、林肯实验室;欧洲的欧空局、 DLR(德国空间中心)、法国国防部采办局;日本 欧洲 2O14 1.8 Gbit/s 的航天局、邮政省通信研究室;俄罗斯的航天部 门、精密仪器制造系统公司等。近几年具有代表 性的空间激光通信技术成果见表1。 地地 空空 Falcoh 飞扰s飞织 La Palma 美国 2011 2.5 Gbit/S 岛 屿 与 德国 2005 5.6 Gbit/s Tenerife岛屿 飞艇与地 美国 2面车载终端 空地 006 40 Gbit/S (波分复用) DLR飞机 ARG0S 与地德国 2OO8 15O Mbit/s 面站 214 飞行器测控学报 第34卷 雾能力较强,次于无线电,强于光波,抗干扰优 于无线电;红外光波段穿透云雾能力比太赫兹差, 抗电磁干扰能力较强;可见光波段穿透云雾能力 差,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紫外光波段穿透云雾能 力差,但散射通信有一定应用前景。在多谱段方 面的主要技术途径是加强多谱段通信深入研究, 发挥各波段独有优势;多谱段通信联合应用,实 现不同环境下不间断通信。 3 空间激光通信关键技术 3.1 高质量光学系统设计技术 光学系统设计是空间激光通信关键技术之一, 主要包含3项关键技术。 1)近衍射极限角光学系统设计技术。主要技 术难点是激光束散角约万倍压缩;并要保证光束 高质量发射。主要技术途径是采用发射光源的整 形扩柬和两级望远系统,实现近衍射极限的发射; 采取大口径非球面和小口径分光系统相结合的光 学结构。 2)多光轴一致性装调技术。主要技术难点是 激光通信系统中一般含有5~7路光轴,并且多光 轴一致性要求很高;多光轴高效分离和复合。主 要技术途径是采用五棱镜移动技术进行宽距离多 光轴平行性检测;采用CCD细分探测技术等。 3)光学基台轻小型设计技术。主要技术难点 是基台上装有多种光学元件、激光器、APT(Ac— quisiton Pointing and Tracking,捕获、对准、跟 踪)执行器、收发组件等;并要有很强的空间环 境适应能力。主要技术途径是采用叠层结构设计, 实现紧凑空间分布;采用模态分析方法进行静力 学、动力学和热力学分析;选择轻型、抗辐射材 料等。 3.2高精度捕获对准跟踪技术 远距离条件下高精度捕获对准跟踪技术是空 间激光通信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其主要工作流 程是首先确定初始指向的捕获不确定区域;其次, 进行捕获粗跟踪;再次,进行对准精跟踪;最后, 进行双方的激光动态信息通信。此过程中的主要 关键技术是捕获粗跟踪和对准精跟踪_1 。 在捕获粗跟踪方面,主要技术难点是不确定 区域大、束散角小,导致扫描捕获时间较长和捕 获概率较低。主要解决途径是采用精密测姿与指 向技术;采用光栅螺旋扫描的高概率快速捕获技 术;采用速度和振动的补偿技术等。 在对准精跟踪方面,主要技术难点是跟踪光 束束散角小;平台振动影响大;两通信平台之间 的相对运动影响大。主要技术途径是采用高速压 电陶瓷振镜和高帧频相机探测,实现精跟踪;采 用亚像元细分检测技术,提高精跟踪精度;采用 智能数字控制技术,提高系统鲁棒性。 3.3大气信道影响补偿技术 激光束在大气中传输时,会受到大气信道的 影响。大气吸收和大气散射会造成激光能量的衰 减,进而影响激光能量;大气湍流散斑和大气湍 流闪烁会影响激光质量,如光斑中心漂移和波前 畸变等。以上情况会影响空间激光通信效果,严 重情况下会导致无法通信¨1引。 对于激光能量问题,可以采用宽范围激光光 强稳定技术,主要技术难点是大动态范围光强闪 烁抑制;保证尽量高的信噪比。主要技术途径是 采用液晶可调节光束衰减器稳定激光光强;利用 自适应控制算法,提高大动态范围光强闪烁的抑 制能力。 对于激光质量问题,可以采用高精度实时波 前畸变校正技术,主要技术难点是大气湍流下, 激光到达角起伏和波面变形补偿;以及空中飞行 时附面层影响补偿。主要技术途径是采取哈特曼 传感器进行多孔径波面探测,实现波面校正;研 制补偿镜,加入探测分系统中。 3.4高速率、高功率发射技术 激光器要求高速率、高功率和窄线宽等技术, 在系统能够有效滤除背景光的同时,提供通信功 率。一般来说,高功率、高速率激光发射主要有 内调制发射技术和外调制发射技术。 在内调制发射技术方面,主要技术难点是发 射激光光源要满足高速率、高功率、高质量要求; 种子源功率低,放大后满足高消光比。主要技术 途径是研制高性能种子源激光器;研制高增益放 大器。 在外调制发射技术方面,主要技术难点是电 光调制晶体的偏置电压工作点受温度影响大;高 功率时半波电压高(与调制晶体长度成反比)。主 要技术途径是增加外围温控反馈电路,抑制偏置 点漂移;采用折叠光路增加光程,降低半波电压; 采取多点侧面泵浦,实现大功率输出。 第3期 姜会林,等:空间激光通信现状、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分析 215 3.5高灵敏度低误码探测技术 对于飞机平台,不仅存在较严重的振动,而且存 在剧烈的姿态扰动,其振动姿态扰动(以“奖状” 飞机为例)在0.1 Hz时约为100 mrad,1 Hz时 常用的探测技术是强度调制/直接探测技术和 相干探测技术。 在强度调制/直接探测技术方面,主要技术难 点是背景干扰强、信噪比低;接收功率低、信号 提取难。主要技术途径是信号处理单元采用自动 增益控制技术、浮动阈值选取技术和数字锁相时 约为1 mrad,在10 Hz时约为10 rad,在100 Hz 时,约为2 Frad。 对于不同平台的主要技术难点是平台姿态参 数多样化(俯仰、横滚、偏航、速度、方向等); 平台振动因素复杂化(环境、高度、重量、平台 钟提取技术;高灵敏度探测单元采用雪崩光电二 极管自动偏压控制技术、热电制冷技术和内置前 置放大技术。 在相干探测技术方面,主要技术难点是光源 窄线宽,混频高效率,锁相高精度。主要技术途 径是研制稳定窄线宽激光器;研究偏振补偿技术, 减小失配角,提高混频效率;研究光学锁相技术, 保持相位匹配l1 。 。 3.6 “一对多”通信网络技术 空间激光通信组网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一点对 多点通信,同时具备动中通、双工通等能力。实 现一点对多点通信功能的系统方案可以分为原理 简捷型(如多光端机结构和多分光镜结构)、交换 分发型(如光交换结构和光分发结构)、射频激光 结合型(如激光微波结合组网)、视场扩大型(如 光线阵列结构和多发多收结构)以及大视场通信 型(旋转抛物面型结构和三同心球型结构)。其 中,以大视场通信型的典型结构为例,进行关键 技术分析l2川。 对于旋转抛物面型结构,主要技术难点是多 点同时通信范围大(方位360。,俯仰100。);光能 利用率低(约3O%);多APT联动控制(≥3)。 主要技术途径是优化设计多反射镜拼接结构;采 用相邻反射镜“协助”方式,提高光能利用率; 采用变结构控制算法提高跟踪精度。 对于三同心球型结构,主要技术难点是大视 场同时通信(≥120。);多探测器轨道控制。主要 技术途径是优化设计光学结构;采用多跟踪轨道 设计及多路并行控制技术等。 3.7平台振动与姿态补偿技术 平台的姿态扰动、轨道定位精度将影响激光 通信系统的视轴初始指向和开环捕获不确定区域, 进而影响捕获时间和捕获概率。一般情况下,对 于卫星平台,振动姿态扰动(以LCDE为例)在 0.1 Hz时约为30/ ̄rad,1 Hz时约为15/ ̄rad,在 10 Hz时约为4/2rad,在100 Hz时约为1“rad。 振动部件特性等)。主要技术途径是对于低频扰 动,采用复合姿态检测技术与捷联导航技术,提 高平台姿态精度和指向精度;对于高频振动,采 用粗精复合轴控制技术,实现高精度跟踪。 3.8器件部件空间适应性技术 空间环境对空间激光通信系统中各部件有着 严重影响,空间环境影响主要因素有空间真空环 境影响、空间冷黑环境影响、空间背景光辐射影 响;空间粒子辐射环境影响和空间等离子体环境 影响。 在光学表面和机械结构方面,主要技术难点 是反射镜表面性能防护技术;机械活动部件防冷 焊技术和日凌下热控和杂散光抑制技术。主要技 术途径是反射镜采用高性能抗辐射材料;高反膜 采用具有抗辐射性能的介质;机械部件选择不易 发生冷焊的配偶材料,并涂覆不易发生冷焊的膜 层;增加主动热控点及遮光罩长度。 在电子及光电子器件方面,主要技术难点是 防止激光光源输出功率下降;调制器的调制效率 保持;放大器增益衰减抑制;光电探测器的响应 能力以及电子器件的可靠性。主要技术途径是采 用抗辐射能力强的种子光源;调制器直流偏置控 制及自动增益控制;光纤放大器采用碳包覆掺铒 光纤及抗电离总剂量加固设计;采用抗辐射能力 强的光电探测器;电路及电子器件采用防静电设 计和加固设计等。 4 结 论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报告,通过分 析、归纳,总结了已有的研究进展,对发展趋势 和关键技术进行了凝练,特别是列光学系统设计、 捕获对准跟踪、大气影响补偿、激光调制与发射、 高灵敏度接收探测、激光通信组网、平台振动与 姿态补偿和器件部件适应性8项关键技术进行了 深人分析并给出了解决途径,所述内容可供研究 216 飞行器测控学报 第34卷 空间激光通信的学者讨论和借鉴。 本文对空间激光通信趋势和关键技术的分析 还是比较粗浅的,尤其是面对复杂的环境、背景、 平台和大量的工程问题,尚需进行更加深入的 研究。 由于国内外对空间激光通信高度重视,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卫星、飞机、车船以及深空和水 下的多种链路中,空间激光通信必将展现出广阔 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姜会林,佟首峰.空间激光通信技术与系统[M].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1-22. Jiang Huilin,Tong Shoufeng.The technologies and systems of space laser communication[M].Beijing: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Press,2010:l_22(in Chinese) [2] 李晓峰.星地激光通信原理与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 出版社,2007:卜46. Li Xiaofeng.The principle and technology of the satellite—to ground laser communication links[M].Beijing: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Press,2007:1—46(in Chinese). [3] 张靓,郭丽红,刘向南,等.空间激光通信技术最新进展 与趋势I-J3.飞行器测控学报,2Ol3,32(4):286—293. Zhang liang,Guo Lihong,Liu Xiangnan,et a1.Latest pro— gress and trends of development of space laser communication LJ].Journal of Spacecraft TT&C Technolo— gY,2013,32(4):289 293(in Chinese). [4] 付强,姜会林,王晓曼,等.空间激光通信研究现状及发 展趋势EJ3.中国光学,2012,5(2):116-124. Fu Qiang,Jiang Huilin,Wang Xiaoman,et a1.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space laser communication EJ].Chinese Optics,2012,5(2):116—124(in Chinese). [5] Grein M E,Kerman A J,Dauler E A,et ai.Design of a ground—-based optical receiver for the lunar laser communica—— tions demonstration Ec]//Space Optical Systems and Ap— plications(ICSOS),Santa Monica,CA,2011:78—82. [6] Boroson D M,Scozzafava J J,Murphy D V,et a1.The Lunar Laser Communications Demonstration(LLCD) [C]//Thir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pace Mis— sion Challenge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SMC—IT), Pasadena,CA,2009:23—28. [7] Boroson D M,Robinson B S,Burianek D A,et a1.Overview and status of the Lunar Laser communications demonstration [C]//Proc.of SPIE,2012,8246:8246oc. [8] 王杰华。NASA将利用国际空间站测试“激光通信光学有 效载荷”[J].中国航天,2013(11):24—27. Wang Jiehua.NASA will use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test”The Optical Payload for Lasercomm Science(OP— ALs)” [J].Aerospace China,2013(11):24—27(in Chinese). [9] Cazaubiel V,Planehe G,Chorvalli V,et a1.L0LA:A 40.000 km optical link between an aircraft and a geostation— ary satellite[c]//Sixth International Conf.on Space Op tics,The Netherlands,2006:87. [10] Gregory M,Heine F,Meyer R,et a1.TESAT Laser Corn— munication Terminal Performance Results on 5.6 Gbit Co— herent Inter Satellite and Satellite to Ground Links[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pace Optics(ICSO)in Rhodes,Greece,2010. [11] Fields R,Kozlowski D,Yura H,et a1.5.625 Ghps bidirec— tional laser communications measurements between the NFIRE satellite and an optical ground station[c]//Space Optical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ICSOS,Santa Monica, CA,2O11:44—53. [i23 Seel S,Kiimpfner H,Heine F,et a1.Space to Ground Bidi— rectional Optical Communication Link at 5.6 Gbps and EDRS Connectivity Outlook[c]//201 1 IEEE Aerospace Confereenee,2011:1 7. [13] Bohmer K,Gregory M,Heine F,et a1.Laser Communica— tion Terminals for the European Data Relay System[c]// Proc.of SPIE,2012,8246:8246OD一1 82460D-7. [14] Gregory M,Heine F,Kampfner H,et a1.Commercial optical inter—satellite communication at high data rates EJ]. optical Engineering,2012,51(3):031202—1—031202—7. [I 5] Sova R M,Sluz J E,Young D W,et a1.80 Gb/s free—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 demonstration between an aerOstat and a ground terminal[c]//Proc.of SHE,2006,6304: 630414 1—630414 10. [1 6] 吴从均,颜昌翔,高志良,等.空间激光通信发展概述 [J].中国光学,2013,6(5):670 678. Wu Congjun,Yah Changxiang,Gao Zhiliang,et a1.Over— view of space laser communication[J].Chinere Optics, 2O13,6(5):670—678(in Chinese). [173 单风华,佟首峰,吕春雷.自由空间光通信APT系统信标 探测技术[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36(3):53—59. Shan Fenghua,Tong Shoufeng,Lv Chunlei.Beacon detection technology of APT system in free 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J].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36(3):53-59(in Chi— nese). [18] 李欢,张洪涛,尹福昌.空间激光通信系统中大气湍流的 自适应补偿方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8,31(2): 卜3. Li Huan,Zhang Hongtao,Yin Fuchang.The adaptive optics technique for atmospheric turbulence in laser commu— nication system[J].Journal of Change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31(2):l_3(in Chinese). [19] 许楠,刘立人,万玲玉,等.空间相干激光通信中目标位 置误差的相干探测[J].光学学报,2010,30(2): 347 351. 第3期 姜会林,等:空间激光通信现状、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分析 217 Xu Nan,Liu Liren,Wan Lingyu,et a1.Coherent detec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J].Acta Optica Sinica,2011,31 (10):1006001-1一lO0600卜6(in Chinese). of position errors in space laser coherent communication EJ]. Acta Optica Sinica。2010,30(2):347-351(in Chinese). [21]姜会林,胡源,丁莹,等.空间激光通信组网光学原理研 究[J].光学学报,2012,32(1O):1006003—1—1006003—4. Jiang Huilin,Hu Yuan,Ding Ying,et a1.Optical principle [2O]刘宏展,纪越峰,许楠,等.信号与本振光振幅分布对星 间相干光通信系统混频效率的影响[J].光学学报,2011, 31(10):1006001-卜1006001-6. research of space laser communication network[J].Acta Optica Sinica,2O12,32(10),1006003-1—1006003—4(in Chinese). Liu Hongzhan,Ji Yuefeng,Xu Nan,et a1.Effect of ampli— tude profile difference of signal and local oscillator wave on heterodyne efficiency in the inter-satellite coherent optical (本文编辑: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