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现代单模光纤的改进及其制造技术

2020-06-14 来源:易榕旅网
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 Optical Fiber&Electric Cable 2002年第3期 NO.3 2002 一述一~综~,}k+  、 .十● 现代单模光纤的改进及其制造技术 徐乃英 (信息产业部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上海200032) [摘 要] 回顾了通信用光纤的发展历史,综述了最新发展的几种单模光纤,阐述了它们的几个关键参数与应 用范围,描述了它们的制造技术。 [关键词] 非零色散位移光纤;全波光纤;色散补偿光纤;偏振模色散 [中图分类号]TN8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1908(2002)03—0001—08 Modern single mode fibers and their manufacturing techniques XU Nai—ying (Firs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elecom.Sci.&Techn.,MII,Shanghai 200032,China) Abstract:The evolution of optical fibers for telecommunication is reviewed.Several recently developed single mode fibers are presented and their key parameters and applications are described.Also,their manufacturing tech— niques are briefly described. Key words:non—zero dispersion shifted fiber;all—wave fiber;dispersion compensating fiber;polarization mode dispersion 1 通信用光纤的发展历史 自从20世纪70年代光纤衰减降到实用化水平 以来,光纤从多模光纤开始,其工作波长随着激光器 技术的发展从0.85/*m波长发展到衰减更低带宽更 宽的1.3 m波长。这种光纤被当时的CCITT(现 ITU—T)列为G.651光纤。20世纪80年代初,单模 光纤开始实用,且零色散波长设计在1.31 m。这种 随着光纤放大器和波分复用技术的迅速发展, 人们发现DSF在1550nm附近的零色散会由于光 纤的非线性效应而影响信号的传输。 为了克服色散位移光纤的非线性效应,出现了 非零色散位移光纤(NZ~DSF)_1]。这种光纤在 1550nm波长上有一定范围的小色散。色散的下限 保证足以抑制四波混频,色散的上限保证允许 10Gb/s的单通道能传输250km以上,而无需色散 补偿。这些NZ—DSF于1996年被ITU—T列为G. 光纤被CCITT列为G.652单模光纤(SMF)。20世 纪90年代初,1.55/*m的激光器进入商用,这一波长 上的光纤衰减最低,而且波长窗口较宽,对波分复用 的应用较为有利。但是,G.652光纤在该波长下约+ 655光纤。这些初期的NZ—DSF在不同场合应用后 发现,单一规格的NZ—DSF难以满足各种不同的使 用场合,于是各个光纤制造厂相继开发了具有不同 色散性能的NZ—DSF_1j。其中色散范围已越出G. 655建议书的规定,工作波长也超出了G.655建议 书的范围,达到1600nm以上。为此,ITU—T于2000 年4月的1997年~2000年研究期末期会议上把 G.655类光纤分为G.655A和G.655B两个子 类 引。 在非色散位移光纤方面的一个进展是对长波长 17ps/(nm・km)的色散,对应用有较大的限制。采 用零色散位于1550nm的色散位移光纤(DSF)是较 早的一个解决方法,此种光纤被CCITT列为G.653 光纤。这种光纤主要用于海底光缆系统,它把单一波 长传送几千公里。有些国家也一度广泛地用于陆上 干线中。 [收稿日期]2001—11—12 [作者简介] 徐乃英(1925一 ),男,信息产业部电信科学 技术第一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宏弯损耗的改善,使得传输波长可以延伸到L波 段。另外一个重大进展是朗讯公司通过采用新的制 棒技术,成功地消除了1385nm附近的oH一引起的 [作者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505弄1号804室, 200233 ・2・ 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 2002年第3期 衰减峰,使得1310nm波长窗口(约1280~1325nm) (同步数字体系)系统和信道间隔不小于200 GHz (1.6 nm)的STM一64的ITU—T G.692 带光放大 与1550nm波长窗口(约1530~1565nm)之间的波 段都能利用 。为此,ITU—T于2000年4月的1997 年~2000年研究期末期会议上把G.652类光纤分 为G.652A、G.652B和G.652C三个子类: 。 器的波分复用传输系统;G.655B主要适用于信道 间隔不小于1()()GHz的G.692 DWDM(密集波分复 用)传输系统。G.655光纤及其两个子类光纤的主要 技术指标如表1所列。从表1可知,G.655A光纤除 有些指标在G.655的基础上略严外,色散与工作波 2 NZ—DSF(G.655) G.655A为NZ—DSF的基础子类,它适用于 ITU—T G.691㈨规定的带光放大器的单信道SDH 段都与G.655光纤相同,而G.655B光纤则有较大 的变化。 表1 ITU—T G.655、G.655A和G.655B光纤光缆的主要技术指标 注:1)波长XX为待定值,XX≤25nm。 2)如果对于特定的光缆结构已经知道能支持对光缆PMDQ要求的最大PMD系数,则可以由成缆者来规定可选用的 最大PMD系数。 徐乃英:现代单模光纤的改进及其制造技术 表2特锐光纤在1440 ̄1600 nm波长上的色散值 采用DWDM技术,光纤Tb传输系统已成为现 实。随着占据1530nm到1610nm之间C+L波段速 度的加快,已经取得了高达3Tb/s的传输能力。选 择最合适的传输光纤来满足DwDM的大容量和升 级的要求,是实现这种高速传输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G.655光纤分为G.655A与G.655B之前, 许多光纤制造商为了适应各种wDM系统的需要, 相继开发了不同色散、色散斜率和有效面积的NZ— DSF。 大有效面积的NZ—DSF有康宁公司的LEAF (72 m )、长飞公司的大保实光纤(84 m )、藤仓公 司的EXAF—A(74 m )等,光纤的大有效面积可减 小非线性效应,但是它们的色散斜率较大,都在 0.096~0.115 ps/(nm。・km)范围内,这会使 DWDM系统内各个信道付出不同的衰减代价。 低色散斜率的NZ—DSF有朗讯公司的真波 (True—wave)RS光纤(色散斜率≤0.05ps/(nm ・ km))和阿尔卡特公司的特锐(TeraLight)光纤(典 型色散斜率为0.058ps/(nm ・km))等。特锐光纤具 有较低的零色散波长,与低的色散斜率相结合,可以 把传输波长向下延伸到C波段以下的S波段,向上 延伸到L波段。表2列出其在各个波长下的色散 值。 海底光缆用特大有效面积负色散NZ—DSF有 真波XL光纤。真波XL光纤的有效面积达到 105 ̄m 。这种光纤的大有效面积减小了光纤的功率 密度,允许把更大的功率注入光纤,加大了海底放大 器之间的距离,减少了放大器数目,具有显著的经济 效益。虽然为了防止非线性所产生的FwM(四波}昆 频),在工作波长区内所要求的小色散可以为正也可 以为负,但负色散可以防止由光纤的非线性和光纤 的色散在长距离上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调制不稳定性 所引起的信号劣化。在建设海底光缆线路时,要仔细 地把三种类型的光纤组合在一起:真波XL光纤、低 色散斜率的负色散真波SRS光波和常规单模光纤。 常规单模光纤的正色散是作“补偿”用的,使路由上 的平均色散近于零。 城域网用NZ—DSF已由康宁公司和阿尔卡特 公司开发出来,其商品名分别为MetroCor和Tera— Light metro。它们都能使400km以内的城域网中每 对光纤传输Tb级的信号。 以上的几类NZ—DSF基本上都能纳入G.655A 或G.655B建议书中。随着更多新开发的光纤及其 实际应用,G.655B建议书一定能有进一步的充实 和改进。 3 色散补偿光纤和色散斜率补偿光纤 色散补偿光纤(DCF)是一种在C波段(第3窗 口)具有较大负色散系数的特殊光纤,应用DCF可 以在第3窗口补偿常规单模光纤(G.652光纤)在线 路上所积累的色散。这种光纤的芯径可以减小到 2pm左右,而光纤的折射率差可以增大至2 ~ 4 。通过采用特殊的折射率分布,可以使光纤在 1550nm波长处具有所需要的负色散系数和负色散 斜率。表3列出了几种DCF的特性 j。 表3 DCF在1550nm波长上的特性 自1994年DCF进入商用以来,开发了许多品 种。它不但可以用来补偿常规单模光纤在第3窗口 的色散,而且也可用来补偿各种DSF(零色散或非 零色散)在第3窗口中的色散斜率。能够补偿色散斜 率的这种光纤被称为色散斜率补偿光纤(DSCF)。 例如,日本古河电气开发的A型和B型DSCF在工 作波段内具有很小的色散和很陡的负色散斜率,A 型与零色散波长在1530nm的NZ~DSF(G.655光 纤)一起工作,而B型与零色散波长在1550nm的 DSF(G.653光纤)一起工作,前者使153O~1560nm 波长范围内后者使155O~1580nrn波长范围内的色 散几乎完全平坦。 古河电气还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色散补偿光 缆l_8]。这种光缆应用反色散光纤(RDF)。RDF不但 补偿常规单模光纤在第3窗口中的色散,而且还补 偿其色散斜率,并具有小的非线性效应。应用RDF ・4・ 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 2002年第3期 的系统具有以下的特点: 性能。 1)不需用DCF或色散补偿组件,DCF有插入 损耗高和色散补偿不够完善的缺点。RDF本身不是 一2)能够应用大功率的光纤放大器(EDFA),由 于RDF和常规单模光纤的有效面积都大于DCF的 有效面积,当EDFA的输出被注入系统时,脉冲的 畸变要比DCF系统的小。所以,在RDF系统中能够 用较大的EDFA功率。 个器件,而是一根传输线。它的色散特性在数值上 和斜率上都具有与常规单模光纤相反的符号。所以 应用RDF的系统可以不用DCF或色散补偿组件而 实现低的残余色散。而且,它的低损耗也改善了系统 表4 ITU—T G.652、G.652A、G.652B和G.652C光纤光缆的主要技术指标 注:1)波长XX为待定值,XX≤25nm。 2)如果对于特定的光缆结构已经知道能支持对光缆PMDQ要求的最大PMD系数,则可以由成缆者来规定可选用的 最大PMD系数。 3)波长yyyy被推荐为1 383nm≤yyyy≤1480nm,由买卖双方协商同意。如果规定的是水峰处(1383nm),则更长和更短 的波长都可以在延伸波段内应用。如果规定的数值大于水峰处,那么在延伸波段中只可以应用大-]::yyyy的波长。 4)在按照IEC 60793 2中关于B1.3类光纤的氢老化之后,; ̄Eyyyy nm抽测到的平均衰减应当小于或等于在1310nm ̄ 规定之值 徐乃英:现代单模光纤的改进及其制造技术 3)能够进行宽带传输,RDF的色散斜率是负 的,与常规单模光纤的相反。所以,把RDF的长度与 常规单模光纤的长度进行恰当的配合,就能够在 153O~1570nm之间得到平坦的色散斜率。 以上各种色散补偿和色散斜率补偿光纤尚未由 ITU—T纳入G系列建议书。 4 非色散位移光纤(G.652) G.652A为单模光纤的基础子类,它适用于 ITU—T G.957一列和ITU—T G.691 ]中的传输系统, 直到STM一1 6。G.652B适用于ITU—T G.957 、 ITU—T G.691 和ITU—T G.6921 6]中的传输系统, 直到STM一64。G.652C适用于ITU—T G.957_9 、 ITU—T G.691一 和ITU—T G.692 中的传输系统, 直到STM一64。对于在1550nm波长区域的高比特 率传输,一般将需要调节色度色散。这个子类也允许 在1360nm以上和1530nm以下的部分波段内进行 ITU—T G.957 的传输。G.652光纤与光缆及其两 个子类的主要技术指标如表4所列。 从表4可知,G.652A除有些指标加严并明确 了对PMD不作规定以外,其他各项参数基本上都 与G.652光纤相同。G.652B, ̄0把衰减的规定延伸到 L波段(第4窗E1)并对PMD作了规定。G.652C在 G.652B的基础上增加了在水峰附近的一个波长上 的衰减规定,以保证在S波段(第5窗口)的传输。 图1示出了G.652A光纤的典型衰减光谱特 性。我们能够注意到曲线上的三个特点: 1)在短波长区内的衰减随波长的增加而减小, 这是因为在这个区域内,与波长的4次方成反比的 瑞利散射所引起的衰减是主要的; 2)在1.6 m以上的波长上由于宏弯损耗和二 氧化硅吸收而使衰减有上升的趋势; 3)曲线上有()H引起的几个吸收峰(亦称水 峰),特别是1.385 m波长上的峰。 图1 G.652A光纤的典型衰减光谱 特性。图中 内的数字代表波 长窗口号 改善宏弯损耗和二氧化硅吸收就能得到 G.652B光纤。在此基础上再消灭水峰就能得到 G.652C光纤。朗讯科技公司首先利用独特的制棒技 术开发出来的全波光纤和康宁公司最近开发的 SMF28一e光纤都属于G.652C光纤。图2示出了全波 光纤典型的衰减光谱特性。全波光纤除消除了水峰 衰减外,其他性能都与常规单模光纤(G.652光纤) 相同。它能采用与常规单模光纤同样的连接方法和 连接器。 图2 全波光纤(G.652C)典型的衰减光谱 特性 全波光纤最适合于在城域网中应用。利用其新 开辟的第5窗El(1.35~1.53/ ̄m)把波长谱扩大了 大约180nm。因为这段波长处于第2窗口与第3窗 口之间,光纤的衰减小于1310nm处的衰减,而色散 则小于1550nm区域内的数值。这意味着能更好地 利用光纤的低色散区。在这样宽阔的波长区内,采用 粗波分复用(CwDM)代替DWDM往往能够取得相 当大的经济效益。 5 现代单模光纤的偏振模色散 (PMD)及其改善 偏振是光波振动方向的一个特性。在单模光纤 中的光会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振动,称为偏振 模。如果光纤是不对称的,在这两个方向上传播的模 就具有相对延迟,这种延迟称为PMD,通常用ps来 衡量。光纤的这种不对称性的内在原因主要是纤芯 的不圆度与掺杂浓度的不均匀;外在原因也有很多, 如光纤所受的外界侧向负载等。两个正交的偏振模 之间的模耦合会减小PMD。这种模耦合也可以是内 在的,即光纤内部的耦合点;也可以是外来的,即光 纤的弯曲、挤压或扭转。 如果不对PMD进行适当的控制,则会在数字 传输系统中产生过大的误码。在实际中,沿光纤长度 上光纤的性能会有所变化,而且光纤还会受到诸如 径向压力、弯曲和扭转等随机的外界骚扰,所以 PMD的瞬时值是一个随时间、温度和波长变化的随 机变量。这些瞬时值符合麦克斯韦密度函数,其平均 ・6・ 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 2002年第3期 值随光纤长度以平方根的规律增加。通常所称的 PMD就是指这个平均值。 根据ITU—T G.691建议 ,要满足光通道代价 不大于ldB的要求,所容许的PMD的计算公式为: PMD< 100 式中B为以Gb/s表示的比特率。这就是说速率为 2.5Gb/s、10Gb/s和40Gb/s时,容许的PMD值分 别为40ps、10ps和2.5ps。据此,ITU—T推荐了0.5 ps/km 的PMD最大值。后来又考虑到链路上的 PMD应当是统计值,各标准化组织都在考虑以统计 值的形式来规定PMD。例如,ITU—T第15研究组 在1997年~2000年研究期的末期会议上,除了对 最高传输速率一般不超过10Gb/s的G.652A及 G.655A两种光纤取消PMD的规定外,对其余的 G.652、G.653、G.654和G.655光纤都规定了在由 20个光缆段所组成的链路上,超过0.5ps/km“。设计 最大值PMDQ的概率Q为0.01 j。 由于PMD的随机性质,难于像色度色散那样 进行补偿。最近有些厂家正在研究各种PMD补偿 技术,例如带外前向纠错技术、电域补偿技术和光域 补偿技术,但是要实现商用和经济上可行,可能尚需 一段时间。因此,从光纤预制棒的制造和光纤的拉制 两方面来改善PMD指标还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方 法。 5.1 改进光纤预制棒制造的方法 最先投入工业化生产的光纤预制棒制造技术有 MCVD(改进化学汽相沉积法)、PCVD(等离子体化 学汽相沉积法)、VAD(汽相轴向沉积法)和oVD (外汽相沉积法)。MCVD和PCVD法采用天然石英 管生产单模光纤,预制棒的尺寸受到石英管的限制 而不能太大,因此光纤的生产效率低且成本高。在激 烈的市场竞争中,迫使采用MCVD和PCVD方法 生产的工厂设法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于是,在 预制棒的外层采用OVD法(混合法)来制造或者在 外层套上合成管(套管法)来制造。到目前为止,用汽 相沉积法制造的大预制棒的方法有8种,如表5所 列。 表5 制造大预制棒的汽相沉积法 根据表5所列各种方法制造的预制棒所拉制的 光纤来看,就PMD而言,混合法最好,尤其是VAD +OVD法。套管法要差些。这可能是由于用混合法 时容易对掺杂的均匀性和棒的不圆度进行控制。优 选折射率分布和折射率差也可以改善PMD,但是光 纤折射率分布的设计需要兼顾截止波长、零色散波 长、色散斜率等其他性能,因此实现起来比较困难。 5.2旋转光纤ll们 另外一种比较容易实现的方法是在光纤拉制的 过程中旋转光纤。这种方法已被一些制造厂用来生 产PMD低而稳定的光纤。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光纤 称为旋转光纤。 研究证明,把成品光纤进行扭转可以减小 PMD。但是,它在光纤中留有内在的扭矩,会在着色 和成缆时产生麻烦;加进去的扭距在光纤中留存了 应力,它限制了以后在光缆制造和安装、接续与使用 中能够施加的扭转量;应力一光学效应抵消了扭转而 降低了所施加的有效扭转。 若在拉制光纤时把扭转形成于高温光纤之中就 能消除这些缺点。最初是在拉丝时旋转预制棒,但是 在高速拉丝时,以高速旋转一根笨重而且通常不太 平衡的预制棒难度较大。后来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在 拉丝时操纵牵引轮附近的涂覆光纤来变化扭矩,在 光纤中引入一个摇摆的扭转。这种方法曾被用来进 行大规模生产,并获得了始终如一的低PMD光纤。 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需要复杂的旋转机械而且通常 在卷绕到盘上的光纤中加上了一个有弹性的扭转。 大约在1997年,意大利FOS光纤公司开发了 一种新设备,它能够通过光纤涂覆器的旋转在拉丝 时使光纤旋转ElO,l1]。图3示出了用旋转光纤涂覆器 来制造旋转光纤所用设备的示意图,为了清楚起见, 图中只绘出了一个涂覆器。在旋转的模子中的流体 能够将裸光纤旋转,向上把扭转传送到颈缩区,并向 下传送到牵引轮。 Zo=0 Z 图。拉丝塔示意图和扭转坐标 徐乃英:现代单模光纤的改进及其制造技术 从文献[¨]可以获知增加光纤扭转量的措施: 1)增加旋转光涂覆器与牵引轮之间的距离; 2)降低拉丝速度; 3)采用优化的涂覆模设计或者增加涂覆粘度; 4)增加旋转模的最大角速度和反向频率,它们 的典型值分别为10000r/min(≈1000rad/s)和4Hz 目测回收的光纤,证实卷绕的光纤中的残余弹 性扭转是可以忽略的。模子的高速转动并不影响光 纤的涂覆。反而由于旋转增加了涂覆的轴向对称性 而对涂覆的同心度略有改善。 为了能用实验方法得到留存在光纤中的扭转 量,该公司开发了一种光纤旋转在线监测技 术[1O.1 2]。这种技术利用光纤包层的不圆度(<2 9/6), 在光纤颈缩区附近进行横向在线测量,并对测量数 据进行实时傅里叶分析。根据所得到的功率谱上出 现的很容易分辨的峰及根据峰的频率与光纤的真实 扭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监测。采用这种技术就能 可靠地保证光纤有适当的扭转量,从而取得低而稳 定的PMD。 6 现代单模光纤的优化设计 现代单模光纤的优化设计与整个光通信系统的 设计有关。一般来说,要考虑以下几点: 1)适当的色度色散(正的或者负的)和零色散 波长;2)小的色散斜率;3)大的有效面积;4)在工 作波段内低的微弯和宏弯损耗;5)低的PMD;6)衰 减与以前各代光纤相当。 前面4点都与光纤的折射率分布有关。常规的 匹配包层型单模光纤的折射率分布最为简单。NZ— DSF的折射率分布比较复杂,种类很多。折射率分 布越复杂,可以调节的参数就越多。加环梯形的折射 率分布有6个可调节的参数:中心梯形与环的高度, 环的宽度与位置,梯形的上下半径。为了优化设计, 对各个参数都进行扫描,在截止波长、弯曲损耗、色 散斜率、色散和有效面积之间进行最佳的折衷。特别 要注意到以下的几个关系:增加有效面积会增加色 散斜率;减小色散斜率会增加弯曲损耗;提高截止波 长能减小色散斜率,但是过高的截止波长不能保证 单模工作;增加色散值能减小色散斜率。 采用比较复杂的折射率分布虽然能够取得好的 折衷,但是增加了制棒的复杂性和预制棒的成本。在 上述提到的几种预制棒制造技术中,PCVD和 MCVD技术最适合制造复杂折射率分布的预制棒。 VAD技术在这方面要差一些。因此,要生产折射率 复杂的大预制棒时,宜采用MCVD+OVD法、 PCVD+0VD法、MCVD+合成管法、PCVD+合成 管法。 7 结束语 我国的光纤生产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 建立了西古和长飞两家合资企业,但是初期的光纤 产量较小,“八五”期间仅约10万km。从“九五”开 始,光纤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0年达以580 万km,估计今年2001年将达到800万km。约占国 内需求量的70 以上。“十五”期间,全国干线光缆 传输网将继续进行改造与完善,提高网络资源利用 率,以适应向城域网和接入网发展的需要,继续扩大 网络规模容量。“十五”期间,干线光缆传输网将采用 先进的DWDM技术和大容量SDH系统,积极发展 全光网络。预计到2005年,全国光纤的需求量将达 到2600万km,平均年增长率约25 。光纤的生产 量将超过需求量而进入国际市场。 我国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引起了制棒设 备,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在2001年前,我国只有长飞 公司和西古公司生产少量的预制棒。2001年起,老 企业扩产和新企业的投产大大增加了预制棒的产 量,估计2001年国产预制棒可以满足国产光纤需求 量的40 左右。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能的光纤需要不 同的预制棒。过去由于一部分光纤和大部分预制棒 是进口的,除了长飞公司自主开发了大有效面积的 大保实光纤以外,光纤都是国外开发的产品。为了适 应我国今后的光缆组网的需要,积极发展制棒工业 是当务之急。制棒设备与技术都要引进。在设备方 面,既要考虑适合于需求量大的折射率分布比较简 单的光纤,又要考虑适合于折射率较为复杂的以及 新开发的光纤。在制棒技术方面,除了工艺以外,如 本文所述的预制棒折射率分布的设计技术都是非常 必要的。 [参 考 文 献 ] 徐乃英.单模光纤传输系统的扩容[J].邮电设计技 术。2000。(2):7 13. ITU T Recommendation G.655,Characteristics of a non——zero dispersion—-shifted single—-mode optical fibre cable Es]. HABER J.朗讯科技领导光纤网络革命[R].上海:全 波光纤研讨会。1999. ITU—T Recommendation G.652。Characteristics of a single mode optical fibre cable[S]. ITU—T Recommendation G.691,Optical interfaces for single channel SDH systems with optical ampli一 ・8・ iters,and STM 64 systems rS]. 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 2002年第3期 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s]. [1o] 徐乃英.光纤光缆中的偏振模色散与旋转光纤[J].现 代有线传输,2001,(2):1 9. on G.692.Optical interfaces [6] ITU T Recommendatifor muhichannel systems with optical amplifiers[s].  M.[7] TSUKITANIHigh performance nearly disper [11] CAIATA M.Low PMI)fibers by an on line spinning apparatus[Alj.46th IWCS Procs[c].1997.61 7 621. sion—flattened hybrid optical transmission lines for ultra—large capacity transoceanic systems[A].49th IWCS Procs rC].2000.614—621. cal and optical [8] MORIMOTO M.Study on mechaniine fiber spinning monitoring for [1 2] COCCHINI F.On llow PMD optical fibers[A].49th IWCS Procs[c]. 2000.49—54. characteristics of reverse dispersion fiber cables[A]. 48th IWCS Procs rC].1 999.51 54. on G.957,Optical interfaces [9] ITU—T Recommendatifor equipments and systenls relating tO the syn一 [1 3]DE MONTMORII I ON I A.Optimized fiber for terabit transmission[A].49th IWCS Procs[c]. 2000.38—44. 国内外动态 高阶模色散补偿模块 美国的OFS Fitel实验室宣布,在使40Gb/s传输成为实用技术的竞争中取得_『第一。 日本古河电工新的光纤部的研究小组用一个高阶模色散补偿模块(HOM—DCM)演示了在1700kin的非零色散位移光纤 上,以100kin的放大器间隔传输40Gb/s的信号。 高速光链路的噪声性能取决于所采用的色散补偿方案。常用的方法是选择单模色散补偿光纤(DCF),但是,如果信号功率 太大,DCF会引入非线性失真,所以必须采用低的注入功率;此外,采用DCF,要达到高的色散斜率也很困难。 “HOM—DCM为常规技术遇到的两个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法,即它能使色散斜率匹配,大大降低DCF的非线性失真”,OFS 的科学家S.Ramachandran解释说。“我们发现,它的大注入功率能力,从根本上避免了DCM成为高速光链路中的信噪比瓶 颈。” 研究人员用一盘2kin的HOM光纤发送信号,实现了色散补偿。这种光纤具有65p-m。的有效截面积,是常规DCF的4到 j倍,这可以使输入功率达5dB而不引起非线性失真。该光纤被拼接到两个模式转换器上。一个模式转换器位于输入端,将输 入的基模信号转换成高阶模;另一个则位于输出端,起相反的作用。 用于实验的重复循环回路由100kin的真波低色散斜率光纤和其后的HOM—DCM构成。分布式拉曼放大是由一个 1455nm光源(350roW)反向泵浦来实现,分立放大则由三个掺铒光纤放大器实现。 在1552.6nm波长下,HOM—I)CM约有3dB的损耗及lps左右的偏振模色散。误码率小于10一。“这些结果表明,HOM— DCM与放大器一起可以将一条现有的高速光链路的传输距离延长10 ~5O ”,Ramachandran说。 秦大甲译自《Fiber System International》,2002,3(2):1 2 用于放大器的新型光纤 采用半导体薄膜包层圆柱型光纤制造的光放大器将对电信用掺铒光纤放大器形成挑战,这种光纤是由美国纽约州锡拉 丘兹的Syracuse University和美国纽约州罗姆的Dove Photonics公司共同研制(见((Photonics Spectra》1999,Oct.,P.47)。 在2000年l1月波士顿召开的“Photonics East”会议上,研究人员所描述的这种器件具有掺铒光纤放大器1O倍的带宽), 不需要输入/输出耦合器,而且可以用LED阵列而不是激光器来泵浦。 研究小组用4ram长,在芯包界面处有一层Cd。P。的光纤制成了演示放大器。这种器件在1 550nm处具有7.1dB的增益, 但是研究小组预计,如采用较高质量的玻璃并引入一个泵浦最优化系统,将能产生更好的结果。 秦大甲译自{{Photonics Spectra》,200l,Jan.,35(1):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