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巴州区旅游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涉及面广、拉动力大的经济文化型产业,具有低消耗、低污染、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有“无烟”工业的美称。加快我区旅游产业发展对增加就业岗位、推动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推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是落实区委要求,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巴州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的基本现状
巴州区旅游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近年来,全区坚持“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理念,在绿色生态资源、红色名人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比较优势上大做文章、深下功夫,初步形成了“生态观光游、休闲度假游、历史文化游、红色胜地游、古迹古镇游”的旅游发展格局,景区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改善,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2011年全区共接待游客134.5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95亿元。
(一)发展思路逐渐明晰。针对全区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帮助分析了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了今后发展思路和目标,形成了具体的发展发展规划。目前已编制完成《巴中市巴州区旅游通道经济规划》、《巴中市巴州区旅游业发展振兴规划》、《巴中市巴州区“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巴中市巴州区旅游产业发展
总体规划》已于2011年通过市级评审,《恩阳古镇保护性规划》、《天马山国家森林公园修建性详规》、《巴中市巴州区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正在组织编制中。目前,已初步形成旅游发展总规为龙头,单体规划、详细规划、景点控制性规划相衔接、互为一体的产业发展规划体系,进一步理清和明确了旅游发展思路。
(二)基础资源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成效)目前,全区共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将帅碑林、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全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其中南龛、将帅碑林已收为市文体局直管);天马山国家森林公园1处,AA级景区2处;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恩阳古镇1个;全省乡村旅游示范乡(镇)3个,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4个,2011年,巴州区已被授予“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区)”荣誉称号。有各类宾馆、饭店200余家,其中星级8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100余家,旅游从业人员1万多人。
(三)市场拓展明显加快。结合当前旅游经济发展实际,全力包装和打造天马山国家森林公园AAA级旅游景区、阴灵山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恩阳古镇、晏阳初名人文化公园等品牌,通过宣传促销,拓展客源市场。一是网络促销。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网络的优势,借助巴中旅游网、四川旅游政务网以及各旅行社网络平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推介巴州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乡风民情。二是节会促销。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多次参加全国性的旅交会、旅洽会,与市旅游局联合成功举办了首届巴中雪花啤酒
节。三是联合促销。与省内外多家旅行社建立协作关系,推介旅游线路,开展联合促销、客源共享活动,共同推动巴州旅游。同时,采取印制宣传资料、制作旅游广告标牌等形式,广泛宣传巴州,吸引八方游客。通过广泛的宣传促销,巴州区作为“秦巴山区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胜地”的品牌印象和影响不断扩大,客源市场深度扩展,近三年来,旅游收入连续以超过18 %的速度增长。随着“三纵三横两环一航”交通格局的形成,“两地两区一中心”发展目标的逐步实现,作为川、陕、渝腹地,巴州的地理劣势将转化为区位优势,全区旅游业必将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转变、跨越式发展。
(四)行业管理全面加强。不断加快了旅游规范化、标准化进程和行业精神文明与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旅游行业综合管理体系,强化旅游行业综合管理和旅游市场综合治理。认真开展旅游景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不断加强对旅游市场检查整治,有效的净化了旅游市场,为旅游者提供了文明、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加大了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年培训人员200人次以上,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服务质量明显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全区旅游产业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总体来讲,旅游行业还处在规模小、档次低、看点少、景点散、产业弱的状态。究其原因,存在一些根本性的突出问题。
(一)氛围不浓。和旅游发达地区相比,各级各部门对旅
游业的关心和支持力度还存在较大差距,个别乡镇和部门、单位领导和群众缺乏现代旅游开发理念,对旅游产业的地位、旅游政策法规认识不足,受资金缺乏、景点不特等“唯条件论”思想的影响,对旅游产业开发的信心不足;旅游协作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够强,对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各方配合、齐抓共管的运作方式还没有做到思想和行动上的一致,推进旅游开发工作的落实措施还不够到位,没有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合力,大旅游、大产业的意识不强,氛围不浓。
(二)关联不紧。目前,我区旅游产业总量不大,导致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行业和部门联系不紧密,旅游与相关领域渗透、协调不够,没有与农业、工业、服务等产业进行有机融合、协调推进,尤其是与文化资源整合不够,对古迹古镇、名人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的挖掘和包装缺乏力度,造成旅游产业活力不够、张力不强。
(三)投入不够。旅游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资金回收周期长和投资风险大等特点,我区旅游产业较弱,导致旅游建设资金筹措和融资很难。所以,全区旅游产业尚是政府行为,外资和私企参与较少,由于财政困难,在旅游规划、项目开发、宣传促销、产品研制开发等方面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因而造成有些好的旅游项目因资金问题而搁浅,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品牌包装营销乏力。
(四)产品不特。目前推出的旅游产品主要是观光型,缺乏集观光、度假、会务、购物、探险于一体的多元化旅游组合产品,更多的是旅游“一日游”、“郊区游”,推不出“二
日游”、“三日游”,甚至“七日游”旅游产品和线路,游客逗留时间短。民俗文化方面也缺乏特色,缺少精品。此外,旅游接待能力小,导致旅游消费低、游客停留时间短,旅游总收入不高。
(五)人才不足。从实际情况看,旅游专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直接制约着旅游产业的后续发展。一是缺乏专业策划人才对旅游产品进行策划包装,从而更加有效地向外推介,吸引开发企业参与。二是行政管理人才不够,目前,旅游局含工勤人员在内只有8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管理和发展。三是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导游人员,目前,全区持证导游仅40人(含兼职),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四是经营管理人才较少。现阶段,参与的旅游开发企业,懂经营、善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不多。
三、思考与对策
要推动我区旅游产业追赶跨越,加快发展,为建设全面小康巴州发挥重要作用,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强化政府主导。任何一项事业、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是切实发挥旅游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机制作用,采取一线调研、现场办公的方式,协调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瓶颈问题。二是出台优惠政策。制订金融、土地、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具体优惠举措,创造有利于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让资金、人才向旅游产业流动、聚集。三是加大政府投入,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旅游
项目前期工作、重点旅游项目贷款贴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促销、人才培养、旅游商品开发等的补助。四是将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区委、区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考核,充分调动和激发旅游产业相关单位和部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带动社会热情,促进社会参与,营造大旅游浓厚氛围,形成大发展的良好环境,实现旅游产业与相关行业深度融合、协调发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资金制约,是我区旅游发展的瓶颈,天马山国家森林公园、恩阳古镇等景点的开发建设,由于缺乏资金,难见成效,没有接待能力。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效益驱动、投向明确、产权清晰、政策配套的产业投资机制,除政府财政投入外,通过项目投入、招商引资投入、社会投入等解决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真正形成财政资金拨一部分、整合资源集一部分、市场运作融一部分、关联项目配一部分、承建单位垫一部分、招商引资引一部分、对上争取补一部分等多渠道、多元化、多形式的投入格局。
(三)夯实发展基础。一是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使规划编制体系更加科学、更具特色、更富前瞻。二是完善景区景点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缩短时空距离。三是抓好城市建设配套。在城市建设改造力度中,要切实规划旅游产业聚集区,形成一定数量的旅游街、特色巷。四是塑造旅游品牌。根据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充分借鉴吸收旅游发达地区的经验和做法,结合巴州实际,着力塑造“绿色生态、古迹
古镇、红色历史文化”三个旅游品牌。按照“地理位臵相邻、资源品质相似、人文习性相近”,与周边旅游城市的“点”或“线”进行捆绑,整合形成主题突出、各具特色的旅游线路产品。五是加大乡村旅游建设步伐。按照城乡规划和旅游发展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地开发一批具有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及乡村风情的旅游型小村镇,利用果园林地、湖泊水面、民俗风情等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真正把农村旅游与民俗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六是采取引进创新、委托设计、委托加工、联合开发等措施,形成一批加工工艺、书画艺术、雕刻彩塑、地方特产、仿古制品、特色食品等品牌旅游商品,不断提升旅游商品的品味和档次。七是加强行业管理。切实加大旅游行业规范整顿力度,建立规范统一的旅游指示标识系统,推进旅游服务提质升级,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障旅游市场安全。
(四)抓好宣传推介。旅游经济是开放型、外向型经济,必须进行大量广告宣传。一要抓住各种交易会、洽谈会、展览会、体育赛事、论坛等机遇广泛开展旅游营销,大力宣传我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风景,强化新线路、新产品推广和旅游市场开发,树立“人文巴州、生态巴州、红色巴州”的旅游形象。二要根据各类假日安排,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不断繁荣假日旅游市场。三要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区域联盟、上下联动”的宣传机制,开辟宣传专栏,制订宣传手册,推进川陕渝、通南巴平区域旅游市场的合作营销,确保宣传营销取得明显成效。
(五)深挖文化内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发展取之不尽的资源。深入挖掘我区丰富的三国、隋唐、名人、民俗和红军文化,传承和保护具有巴州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白庙山歌、曾口皮影、大罗唢呐、明扬竹编、雪山石雕等民俗表演和民间工艺项目,开发一批视、听、娱、书、说的旅游文化产品,着力打造摩崖造像、恩阳古镇、灵山碑林、天马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为重点的全省知名文化旅游品牌。用文化作为感染力,支撑旅游、包装旅游,使旅游增加文化的厚重感和迷人的色彩,让游客在旅游中领略到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感受到当地独有的文化气息,满足游客“求知、求新、求奇、求异”的需求。
(六)重视人才培养。着力加强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导游员队伍、服务员队伍和旅游经营管理人员队伍等四支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抓好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技能水平的培训提升,加强专业化知识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对人才机制的完善,积极引进一批懂专业、善管理、素质好、能力强的旅游人才,共同推动旅游从业人员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