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现状分析
在我国金融行业未来发展中,利率市场化是关键。利率市场化要求市场供需控制经营融资的利率高低,而不是政府控制,其市场化包括利率控制、利率传导、利率构成以及利率决定。金融公司对利率进行主观调控,创建一个立足于央行基准利率,由市场利率作为纽带,金融公司利率受市场供需控制的利率创建体系和市场利率机制。
利率市场化是既复杂又敏感的话题,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96年,至今已有19年的历史。目前,对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如今进入了重要环节,随着存款保险规定的颁布,存款利率已经全面开放。我国金融市场化的重要环节就是利率市场化,这个环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风险。虽有存款保险条例的保护,但在国家不再兜底的情形下,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利率市场化后竞争加剧,尤其是2015年互联网金融的大潮汹涌而来,势不可挡,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一步步的前行,长期以来靠吃利差占主要收入的银行核心被触动,此举对银行的利润收入造成重大影响。目前世界上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和日本,而对比美国、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不难发现,在此过程中,银行受到冲击,倒闭并不是新鲜事,因此对于银行业来说,应该及时认清利率市场化改革所可能带来的各种冲击,做好应对措施,保证持续稳定发展。
企业以“利”为本,银行当然不能例外。因此,对银行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利润收入。银行净利润为收入与支出之差,商业银行的收入有净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之分,利息收入主要是指贷款、债券投资和同业拆出之类的普通收入,至于非利息收入通常说的是中间业务收入,但是目前佣金和手续费收入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关键组成部分。同业拆入和存款是利息支出的关键来源,在存款利息中,支出的比例较大,另外如果银行活期存款比例较大,那么它的存款成本一般较低。我国以前的商业银行受到严格的利率管控,导致利润的收入来源分布不平衡,主要表现为“过度依赖大客户,没有充分发展中小型客户”、“过度依赖对公业务,没有充分重视零售业务”、“非利息收入比例较小,主要为高息差的利息收入”等。传统的盈利方式过于粗放,不具有长久性,在对利率加速推动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其缺点也逐渐显现。在当前形势下,依赖利差进行盈利的方法已经受到了影响,要想长远发展,必须对其盈利方式、收入构成以及业务结构进行改变,这也是金融向市场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二、实证研究
我国央行从2013年7月20日开始,将全面取消对金融单位的利率掌控,取消其贷款利率下限为0.7倍的规定,这就使银行的优惠政策政策瞬间消失,银行无法利用贷款利率的优惠吸引客户来贷款,与此同时,存款利率允许进行上浮范围扩大,这就导致了银行的存贷息差的收窄,也就是利息收入部分的降低,会导致利润的减少。因为我国还没有完成利率市场化,所以准确全面的研究其对银行利润的影响是不需要的。不过我国对利率进行的是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在改革过程中会经常协调对利率的掌控,我们要对比协调前后的利润情况,以此来表示对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的结果。所以,我们提出假设一。
假设一:“银行的利润收入情?r”与“对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的进度”呈负相关。
为了准确的衡量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利润收入能力以及利润收入来源的影响,研究利润收入时,我们通常将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净收入作比,该方法在现有的参考文献中已经被证明了这种方法是可行的。该假设的深层含义就是,存贷款利差水平与银行的利润收入正相关,也就是存贷差越大,那么银行利润收入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下,我国的银行主要在利率水平上分为三个梯队,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国有银行天生具有政策扶持以及定价优势,所以在利率上浮中并不如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积极。由于现今互联网以及手机支付的普及,在几乎无皮鞋成本,同时各家银行的服务几乎无差别的情况下,顾客肯定首先考虑存款利率高但规模小的股份制银行或者城商行。所以,我们提出第二个假设。
假设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下,规模较大的银行受到的冲击也就越大。
三、被解释变量
我们在上文中已经解释,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利润收入能力的影响用“利息净收入与非利息净收入作比”来表示。
四、解释变量
对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其结果是银行的利率首先受到了影响,导致利差的变动从而影响银行利润收入,所以,我们主要选择一年期存贷款利差水平作为解释变量,另外,银行的规模我们主要以银行的资产总量来衡量。除此之外,考虑其他原因对商业银行的收入造成的影响,如果把它们都划分为扰动项,则会增加扰动项的方差,降低模型估计的吻合程度。因此,要想获得准确的线性无偏估计量,需要在模型的控制变量中增加其他影响因素,使得我们能更加准确的了解商业银行利率受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情况。我们以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来代表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同时本文还考虑了资本充足率的影响。(见表1)
样本数据及模型:
由于2007年至2013年我国的利率变动次数极不规律,有时两年调整一次,有时一年调整数次,为了方便统计以及为了与银行的年报数据相匹配,我们同意选用每一年年底即12月31日的利率差作为衡量存贷差的依据。考虑到数据的公开以及公正准确,银行的统计数据选择了上市的16家商业银行,存贷差和银行的数据分别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官网以及wind数据库。 我们建立以下模型:
Yit=β0+β1X1it+β2X2it+β3X3it+β4X4it+εit i=1,2…N;t=1,3…T N=16;T=7
其中,β是估计系数,ε是随机扰动项。
由于此次选取的是非平衡面板数据,因此我们首先使用FE模型,之后再使用RE模型,最后用Hausman检验哪一种模型更契合,以确定使用哪一种模型分析更为合适。
从Hausman检验的结果(见表2、3、4)我们可以看到P值为0.0069〈0.05,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应该拒绝随机效应模型(RE)的原假设,意即在本文中使用固定效应模型(FE)更为合适。
为了更为直观的观测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我们将FE的结果导出,如下表:(见表5)
固定效应的R方为0.667,在面板数据尤其是本组所选的N大于T的情况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本次回归的拟合程度还是较为贴切的。
上述结果表明,一年期限存贷款利差的改变,严重影响了利润收入,一年期存贷款利差增加一个单位,那么利润收入也就是我们用的衡量指标“利息净收入/非利息净收入”将变动800个单位,反之则减少同样的单位。由于在现阶段,非利息净收入在银行中所占的比重极少,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一年期存贷款利差的变动对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影响巨大,存贷差的缩小带来了银行利润收入的减少。这证明了我们的假设,也就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银行的利润收入显著负相关。
实证结果表明,银行的总资产规模与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净收入的比值呈现出显著地负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总资产规模较大的国有银行受到的冲击要大于总资产规模较小的股份制银行。
利率市?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银行应该提高风险意识,尤其是国有银行,应该积极改变依靠高利差收入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拓展新的利润来源,也就是说银行应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以及表外业务,从美国、日本的银行
业发展经验来看,中间业务将是银行未来利润收入的主要来源,创新中间业务,改变经营模式,主动“求变”才能不被市场淘汰。
五、结束语
由于时间仓促以及学术水平有限,本文对所选数据的代表性以及科学性并未进行深层次的论证,其中难免会有错漏或疏忽之处;本文仅仅进行了FE模型、RE模型、Hausman检验,并没有进行其他方面例如对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净收入分别影响到何种程度的分析。为此,本小组今后将会对此课题进行持续关注,以期能得出更为科学性的结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