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寻找消隐的另一半观《七月与安生》

2022-08-06 来源:易榕旅网
寻找消隐的另一半

———观《七月与安生》

刘锦芳

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摘要:电影《七月与安生》讲述了两个女孩林七月和李安生之间的成长故事,诠释了当下女性成长的双重人生。男主苏家明作为被淡化的存在,成为两位女主感情发展的象征性符号,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电影中男女主戏份相当的传统,加强了女主的存在感,继而呈现出双女主的叙事特点。林七月与李安生两人彼此映照:看似乖巧的七月渴望自由、流浪,看似不羁的安生渴望安稳、平淡。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仿佛一个人呈现出的矛盾面和双重性,最终她们在对彼此的认同中互换人生,实现了自我建构。关键词:《七月与安生》

双女主

双重人生

互换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1-0158-03

一、整体化书写与穿插式结局

这部影片褪去了以往青春片的庸俗,避开车祸、堕胎等庸俗的套路。影片开头利用字幕告诉观者七月与安生的相识,后又将这句“很久以后,七月对家明说她跟安生之间的友情是一种被选择的结果”。故事的时间和空间跨度很大,时间横跨两人13岁到27岁的生活,空间上也是辗转镇江、北京、上海、俄罗斯等多个地方,中间穿插“独白”不仅加强了故事结构的整体性,而且使整个情节的脉络更加清晰。三种结局穿插出现,更是一波三折,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影片中安排了大量的独白,从独白中,可以看出

己。两人的感情在家明出现之后,开始有了距离感。七月喜欢家明,家明被安生吸引,三人的感情纠葛由此开始,第一次七月与安生之间开始有了不能分享的东西。这是一场关于爱情与友情的选择,安生选择七月而离开家明,七月选择家明放弃挽留安生。一波三折之后,安生在七月与家明之间选择了七月,七月也选择了安生,两个女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最终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影片的结局打破了常规的模式,采用了穿插的手法,呈现出三种结局。第一种是安生写在小说里的结局:七月找到安生,知道她有了稳定的生活,放心地去流浪了;第二种是安生告诉家明的结局:七月找到安生后把她和家明的孩子生下来交给安生不辞而别,过上了自由的生活;第三种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结局:七月产后大出血而死,孩子由安生抚养长大。导演没有把最真实的结局放在影片结尾,反而把第一种结局也就是虚幻的结局置于最后,通过这三种结局的安排

13岁到15岁是七月与安生形影不离的三年。16岁对

于七月和安生来说,是一个命运的转折点,两人注定有不一样的生活。16岁的七月顺利进入最好的高中,

16岁的安生读了职校,读高中的七月遇到了和自己一

样乖巧的家明,开始了青涩懵懂的爱情,而读职校的安生却不得不利用业余时间打工赚钱租房子养活自

158YiShuPingJian

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情节的反转。七月与安生就是一个人的两面,而导演将这两面分开,并将她们近乎极端地表现出来,使她们成为彼此的另一种可能,让七月与安生的选择互换,活成对方的样子,并以七月的“离开”成全安生的人生,让观者既能在七月身上找到安生的影子,也可以在安生身上找到七月的影子。最后,将这七月与安生融合为一,在被安生抚养的孩子李瞳瞳身上体现出来。

二、意象的建构与内涵的表达

影片开头用语言独白“如果一个人踩着另一个人的影子永远都不会分开”刻画了七月与安生互踩影子的场面,暗示了七月与安生的形影不离。一个浴缸洗澡,一张床上睡觉,一起淋雨,分享之间的秘密,她们成为最了解彼此的人。七月内心的叛逆在她随着安生去砸警报器时就已显露出来,安生内心渴望的温暖也在七月父母的关爱得到满足。七月喜欢吃包子馅,安生就主动说自己喜欢吃包子皮。安生在租住的简陋的房子里,憧憬着装扮一个七月喜欢的家。安生就像是七月的影子,有七月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苏家明的出现开始让她们意识到各自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友情的藩篱被爱情猛烈地冲击,于是“影子”这一意象再次突显,七月故意踩着苏家明的影子,并与家明分享了她与安生之间的秘密。这里七月无形之中把爱情凌驾于友情之上。

家明在与安生第一次见面时已经被吸引,安生身上有着他跟七月身上被压抑的狂放与自由,三人一起爬山的时候,镜头给影子一个特写:跟在七月与安生后面的家明偷偷地踩着安生的影子。发现安生与家明暧昧关系的七月,“自我”意识的觉醒,她知道了很多东西是不能分享的,她们不是形影不离的整体,而是不同的两个人,因此在安生决定离开时,她没有挽留。多年以后,“影子”这一意象再次出现,这次“影子”呈现在镜像里,过着安稳生活的安生透过镜子看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七月。这里影子是一种媒介,将七月与安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人整体性的两面存在。透过安生可以看到七月的存在,安生的存在又背负着七月没有走完的人生。

“胸罩”这一意象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这一女性私有的衣物被用来同构象征界的意义———安生认为“胸罩”是对女性的束缚,她通过不穿内衣的形式来体现自己追求自由和洒脱的个性。13岁的七月穿上了家

XiJuYuYingShi

·戏剧与影视人为她挑选的内衣,而安生因为从小缺乏家人关爱,在发育后并没有像七月一样穿着。“胸罩”的出现是七月与安生坦诚相见的象征,也是安生与七月性格不同的表现。在16岁的时候,安生陪七月去买内衣,七月在内衣店里试了很久问安生意见时,安生说“外国一流的模特都是和我一样不穿的,干脆你也别穿了。”七月说,“我不敢”。这里“胸罩”就像是被安排好的生活,带有一些束缚的色彩,七月说的是“我不敢”而不是“我不要”,这就表明七月也想像安生一样选择自由,但是她始终没有胆量冲破父母为她安排好的前途,也不敢违背这个社会对女孩的要求。“胸罩”第三次出现是在七月和安生26岁的时候。26岁打算和家明结婚的七月意外发现在北京的家明和安生同居后,将醉酒的安生扶进家明的住处,发现了安生的“胸罩”。这里是电影冲突最为激烈的地方,两人在浴室的争吵围绕着内衣这一具象展开,七月看到安生的内衣后,指出安生穿上胸罩再也不是渴望自由的安生了。她把衣服脱掉向安生展示自己的胸罩才是家明喜欢的类型。“胸罩”的出现就如同一面镜子,打破了七月与安生彼此依靠的统一战线,让她们发现,原来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分享的,两人的“自我”意识在家明出现后急剧增长。和家明共处一室后的安生,生活行为逐渐向七月靠拢,内衣便是一个很好的体现。这个时期,安生的欲望并不是想要得到家明,同时想得到另一个自我的认同,而是产生了变成七月的愿望,七月是她内心深处所渴望成为象征界的中心。也许因为七月身上的安稳可以弥补她的自卑,因为自卑,她总是竭力地靠近七月,甚至容不得第三个人的介入,这种守护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占有。

三、给你一个七月,换你一个安生

电影从“双女主”切入,进行双重视角叙事,最精彩的两场冲突皆因苏家明而起,却又巧妙地安排了苏家明的不在场,淡化了苏家明这一男主形象同时也突出了两位女主的存在感,展现了当代女性对“自由”和“安稳”的追求和选择。影片通过细碎的旁白和意象的建构,采用倒叙、插叙、三种结局交错的方式,将女性之间特有的细腻、婉转的情感刻画出来。

影片中插入了大量的旁白,有的从七月的角度出发,有的从安生的角度讲述,也有第三者的口吻诉说。通过独白,我们能够发现两人的改变和成长。在七月放弃被父母安排好的生活,来到安生(下转第165页)

YiShuPingJian159

·戏剧与影视XiJuYuYingShi

声音与画面则是同步播放,中国第一部片上发声有声片是由大中国和暨南影片公司合作摄制的《雨过天青》。

根据歌词创作的《定情歌》成为主题曲并广为传唱。(选自王文和:《电影音乐寻踪》,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②黎锦晖在《歌场春色》中创作了多段歌舞曲,同时与萧友

梅一起在《银汉双星》中担任音乐制作任务,黎锦晖在其中创编歌舞剧《努力》,而萧友梅先生的作品《新霓裳羽衣曲》则作为开场曲被收入。

8月第一版)。

参考文献:

[1]王文和.中国电影音乐寻踪[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

社,1995.

③30年代,一些电影编导很懂音乐,甚至自己创作影片中的

歌曲,包括写词或谱曲。编导沈西苓在《艺声》创刊号上撰写《关于<乡愁>和<船家女>中的几支歌》中提到“假使一个导演,他不懂的音乐方面的知识,那么他所作出来的东西正像‘化自拉胡弓,不会成好调’,全剧不会有一个很好的节奏。”(选自王文和:《电影音乐寻踪》,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

[2]陈斌,程晋.影视音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3]蔡丽宁,张小军,徐琨.浅析中国电影歌曲发展脉络[J].电影

评介,2009,(11).

[4]蔡丽宁,张小军,徐琨.浅析中国电影歌曲发展脉络[J].电影

文学,2009,(14).

[5]刘至遥.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歌曲的艺术特征探究[J].

黄河之声,2015,(05).

④欧阳予倩在编创《新桃花扇》时写下两首歌歌词,作曲家

(上接第159页)曾经打工的豪华游艇时,独白提到:“七佛找到了缺失的另一半自我。安生身上的桀骜对乖巧的七月来说更像是一种引诱,七月身上的安稳对不羁的安生来说更像是一种向往。影片最后很自然地将她们人生互换,即安稳的七月成了漂泊着的安生,而流浪的安生成了安稳的七月。

参考文献:

月曾经赖以生存的稳定的生活,像大陆一样离她越来越远了,她发现其实自己特别习惯摇晃和漂流”。这是因为七月丢弃了以前的自我,通过对安生“他者”身份的认可,确立了自由的新自我,最终找到了其身份的真正归属。而在影片前半段安生给七月的明信片中也提到:“再喜欢大海,也不能在海上待一辈子”“七月,我想回家,请让我回家吧”,可以看出一直流浪的安生始终渴望一个家。

某种意义上说,七月是人生安稳坚固的一面,安生是漂泊不安的另一面,她们作为对方的互补形式而存在,所以在13岁相遇的那一年,她们一拍即合,仿

[1]安妮宝贝.七月与安生[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2.[2]黎光容.七月与安生:双女主设定下的双重人生[J].中国电

影评论,2017,(04).

[3]刘影.镜像困惑中的“自我”认知[J].电影评论,2001,(07).

YiShuPingJian16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