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烛之武退秦预习案

2024-06-20 来源:易榕旅网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编写:一组 审核:张晓丽 姜在胜 刘孝国

预 习 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2、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总结本文的文言现象 3、疏通文意,初步了解烛之武 一、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二、补充背景:

①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三、文本预习

烛之武退( )秦师( ) 句式 晋侯、秦伯围郑,以 ( )其无礼于( )晋,且( )贰( )于楚也。晋军( )函陵,秦军氾(音: )南 。 句式 句式 佚之狐言于郑伯 曰:“国危矣,若( )使( )烛之武见秦君,师必( )退。”公从( )之。辞( )曰:“臣之( )壮也,犹( )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是( )寡人之过也。 句式 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 夜( )缒(音: 义: )而( )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 )知亡矣。若亡郑而( )有益于君,句式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 )句式 鄙( )远( ), 君知其( )难也。焉( )用亡郑以陪( )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 ),行李( )之往来,共(音: 义: )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 )君尝为( )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 音: 义: )句式 济( )而夕( )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 )之有?

既东( )封( )郑,又欲肆( )其西( )

封( ),若不阙(音: 义: )秦,将焉( )取之( )?阙秦以( )利晋,唯( )君图( )之。”秦伯说(音: 义 :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音: )孙、扬孙戍之,乃( )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 )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 )力而敝( )之( ),不仁;失其( )所与( ),不知( );以( )乱易整,不武。吾其

( )还也。”亦去( )之( )。 四、文言现象汇总(请同学自己从文中找出例句,并作相应解释说明)

1、 通假字

2、 古今异义词(掌握古意)

3、 词类活用现象

4、文言句式

5、找出文中出现虚词“之、其、焉、以”的句子,并尝试小结这些虚词的用法 郑 国 五、初识文本,疏通文意后填写下表 涉及国家 人物 事迹 秦 国 秦穆公 围郑,后被说服而退兵 课堂探究案 编写:一组 审核:张晓丽 姜在胜 刘孝国

学习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文言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培养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

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晋 国 六、自学留言板: 通过预习,你的疑惑有哪些?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

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预习成果展示】

一、 生字注音

秦军氾( )南 夫( )晋,何厌之有 无能为( )也已 失其所与,不知( ) 共( )其乏困 秦伯说( ),与郑人盟 若不阙( )秦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 )而出 佚( )之狐

使杞( )子、逢( )孙、杨孙戍( )之 二、 本文出现的文言现象: 1、古今异义词

2、词类活用现象

3、文言句式

【合作探究】

一、文言知识探究(重要的文言虚词)

三、质疑问难

<巩固检测>

翻译句子(找出句中的赋分点)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1〉、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④吴之民方痛心焉 ( ⑤风雨兴焉 ( ⑥ ……盘盘焉,囷囷焉 2〉、之

①公从之 ( ②是寡人之过也 ( ③行李之往来 ( ④何厌之有 (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 ) ) ) )

( )

⑥蚓无爪牙之利( )

<巩固检测>

1、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2指出下列句中“焉”的用法及意义

A、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焉用亡郑以陪邻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E、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二、文本内容探究

1、本文的主人公是烛之武,课文第一段却交代秦晋围郑,这样写有何

作用?

2、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烛之武是从哪几方面说服秦君的?

3、积累与本文内容相关的成语

【拓展延伸】

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结合原文语句分析这一艺术形象

随堂练习: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2、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D、秦穆公的女儿是晋文公的妻子 E、秦军后退很混乱,攻之不武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3、与“许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敢以烦执事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4、晋文公不去攻打秦军的理由( A、秦国与郑国同盟,不能失去同盟者

B、秦国太强大,晋国没有那么强的实力

C、秦穆公曾在晋文公落难时帮助过他

5、烛之武劝退秦伯的理由( ) A、秦强而郑弱,岂能以强欺弱

B、邻之厚君之薄也

C、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E、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F、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G、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相关链接】

1、《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的相关内容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①:“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

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②,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③,而天不靖晋国④,殆将

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⑤,而从之,三也。 晋、郑同侪⑥,其

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①叔詹,郑国大夫。 ②姬出,姬姓父母所生,因重耳父母都姓姬。 ③离,同“罹”(lí),遭受。 ④靖,安定。 ⑤三士,指狐偃、赵衰、贾佗三人。 ⑥侪(chái):类

1、“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其中“靖”的用法和意义是( ) A.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站立。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 C.意动用法,认为„„应该站立起来。 D.使动用法,能够安静下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