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地球的“外衣”第一节大气层。它既是七年级上册月球、地球知识的延续,又是后续知识天气、气候、大气层等知识的基础。八年级学生已有了对月球表面知识及大气层日常知识的积累,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本节内容主要是大气的垂直分层知识,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所以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通过图表知识获取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使他们在交流中完成生活经验到科学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二)教学目标:
结合本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我对本节内容确定以下三维目标,重在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探索过程。
1、认知目标: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了解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2、技能目标:通过读图,感受用图表处理数据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读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情感。
4、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的规律。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及探究对流的形成。 二、说教学设想:
本节内容量较多,我安排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大气的重要性、大气温度的分布的特点。第二课时主要探究对流层的特点及形成。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力求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有效地触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自主探究、读图、合作交流、共同实验,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在学习中体验科学探究学习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以上述分析为指导,将按“问题引入—自主探究——自我评价——知识拓展和延伸”等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首先播放:2006年第15号台风“卡努”造成浙江9人死亡1人失踪,提出设问:这是谁之过?都是大气惹的祸。接着展示大气层的图片,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构建大气层的相关知识。
1、先展示太空中拍摄的大气层图片,介绍大气层的厚度,然后向学生提出疑问:“这一
层薄薄的大气对地球有什么意义呢: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怎么样呢?”由于此时学生的知识是零碎的、不完整的,所以我有意安排了学生的第一次合作学习。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合作及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究的意识。)
2、然后展示大气对气温的作用的视频,并结合学生已了解的“大气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后,马上进入“你认为离地面越高,大气的温度是越高,还是越低?为什么?”的猜测。通过猜一猜,让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生活体验,阐述自己对“大气温度与高度的关系”的认识,结合课本的图,寻找大气温度垂直变化的规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思考、思辩的兴趣,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3、接下来依据大气温度变化与高度的关系,提出设问:能否对大气层进行分层?若能分层,你的依据又是什么?小组展开讨论大气的分层,进行合作性学习,教师巡视。接着让学生阅读书本第51页,将大气层为五层的依据和分层的特点进行归纳,以培养观察能力、小组合作能力,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从而突破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初步了解大气分层的情况。)
4、最后展示图片和资料:哈勃望远镜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老师边展示边介绍哈勃望远镜的相关知识。再根据探究实验:比较什么颜色容易吸热?来说明哈勃望远镜的特点。
(设计意图:了解科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体验。)
(三)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体验学习的成功感与喜悦感,进行积极的自我反思。将所学知识内容列表,并妥等级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喜悦。)
(四)知识拓展延伸。
1、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吗? 2、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或经验,你还有别的方法给大气分层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将学习过程延伸到课外。)
五、说板书设计:板书主要体现直观,使知识再现并体现出重难点,同时也帮助学生把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
六、说课后反思:课堂上如果时间比较紧张的话,可以将哈勃望远镜知识的介绍放到课后让学生去阅读,并留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课后去思考和讨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