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陕西省西安市一小二年级数学上册4表内乘法一乘法的初步认识乘号的产生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9

2024-07-17 来源:易榕旅网
乘号的产生

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1570-1660)于1631年在其著作《数学之钥》中首次采用“×”来表示相乘。“×”既表示了乘法与加法的关系,又表示了相乘的方法。但后来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1646-1716)认为符号“×”与拉丁字母“X”很相似,所以曾反对使用,而赞成用“•• ”表示相乘。后来以“•• ”表示乘法的用法相当流行。现今欧洲大陆派(德、法等国)规定以“•• ”作乘号,其他国家则以“×”作乘号。而我国则规定“×”与“•• ”作乘号都可以,一般在字母或括号前的乘号可省略不写。

1

《数学广角──推理》同步测试(第1课时)

1.游戏──猜图形。

信封里有一个圆,一个三角形,一个长方形。露出一部分,你能猜猜它们是谁吗?

红色的是( ),绿色的是( ),黄色的是( )。 考查目的:根据已认识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已知条件进行合理的分析,并推理得出结论。 答案:红色是三角形,绿色是圆,黄色是长方形。

解析:猜信封里的图形,红色和黄色图形都露出一个直角,它们可能是三角形或长方形,绿色图形没有角,肯定是圆。由黄色图形不是三角形,可以推断红色图形是三角形,黄色图形就是长方形。

2.连一连。

考查目的:学生体验推理过程,掌握用连线法进行推理。 答案:

2 / 9

解析:先由“第1台电脑最便宜”,确定第1台电脑是3498元;再由“第2台电脑不是最贵的”的条件,推断第3台电脑最贵,是6900元;因此第2台电脑是5412元。当然还有不同的推断方法,只要合理即可。

3.小兰、小亮、小林三人踢毽子,分别踢了12下、8下、9下,他们各踢了多少下?

考查目的: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能梳理条件之间的关系,根据条件进行推理得出结论。 答案:小兰踢了8下。小亮踢了9下。小林踢了12下。

解析:由“小亮不是踢得最少的”,可以推断小亮踢得可能是12下或9下。又根据“小林比小亮踢得多”,可以肯定小林踢得最多,是12下;小亮踢了9下;小兰踢得最少,是8下。

4.有三位小朋友(小雨、小东、小亮)每人拿着一个水果,分别是香蕉、苹果和桔子。小雨拿的不是苹果,小亮拿的是桔子。他们拿的各是什么水果?

考查目的: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能梳理条件之间的关系,根据条件进行推理得出结论。 答案:小雨拿的是香蕉。小东拿的是苹果。小亮拿的是桔子。

解析:由“小雨拿的不是苹果”,她可能拿的是香蕉或桔子。再由“小亮拿的是桔子”可以肯定小雨拿的是香蕉,那么小东拿的就是苹果。

5.二(1)班举行“中国梦·我的梦”朗诵比赛。王晨、李响、程琳取得了前三名。 王晨说:“我不是第一名。”

李响说:“我不是第二名,又没有程琳成绩好。” 他们各得了第几名?

考查目的: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推出结论,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答案:王晨得了第二名。李响得了第三名。程琳得了第一名。

解析:可先根据第二个条件“李响不是第二名,又没程琳成绩好”,可肯定李响是第三名,程琳可能是第一名或第二名。再根据已知条件“王晨不是第一名”,可以确定程琳是第一名,王晨是第二名,

6.李老师、张老师和杨老师比身高。

3 / 9

李老师说:“我比杨老师高。” 杨老师说:“我比张老师矮。” 张老师说:“李老师比我矮。” 他们当中,谁最高?谁最矮?

考查目的:学生体验推理过程,培养分析能力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答案:张老师最高,杨老师最矮。

解析:由第一个条件得出,李老师比杨老师高。再由第二个条件得出,张老师比杨老师高。因此确定杨老师最矮。由第三个条件得出,张老师又比李老师高,因此确定张老师最高。

《数学广角──推理》同步测试(第2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袁德平(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程秋霞(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 高娟娟(统稿)

1.

考查目的:学生根据方格中行与列的数据进行推理,从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答案:

解析:先从A入手填,A所在的行和列已经出现了4、2、3,所以A是1。进而确定A所在的列的空方格应填4。B所在的行和列已有4、1、2,所以B是3。

2.在右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A、B应该是几?其他方格里的数呢?

4 / 9

考查目的:学生利用推理,抓住突破点,以点带面,逐步解决问题,培养有序思考的能力。 答案:

解析:先从A入手填,A所在的行和列已经出现了4、1、3,确定A是2,进而确定A所在的行的空格应填3。由A所在的列的第二和第四格应填1、4,确定第一行的第三和第四格分别填1、4。B所在的行和列已有1、4、3,再确定B是2,第二行的第一和第四格分别填3、2,最后确定第四行的第一和第四格分别填1、3。

3.在右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B、C应该是几?

考查目的:在较为复杂的方格中(即有一行和一列均没有数据),让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培养他们有序推理的能力。

答案:

解析:先从A入手,A所在的行和列已经出现了4、1、2,确定A是3。B所在的行和列已有1、3、4,所以B是2,B的上面的方格只能填4。C所在的列有2和4,若C填3,那么C的这一列最上方只能是1,这时与左边的1重复,不合题意,所以确定C应该是1。

4.从1~9中选合适的数字填入下面的 (2)

中(每个算式中的数字不能重复)。

(1)

5 / 9

考查目的:学生灵活运用加、减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推理,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答案: (1)

(2)

解析:第(1)题,根据题意,要求每个算式中的数字不重复,个位可以排除0和1,5和6,2和9等组合,只能填3与8,4与7的搭配;第(2)题,根据减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13减5等于8,减数的个位填8。然后根据题意,要求每个算式中的数字不重复,被减数的十位只能选择4、6或9;此时对应差的十位应是2、4和7。

第5课时 10000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5例7,完成教科书P85“做一做”,P88“练习十七”第5题。

◎教学笔记

6 / 9

▶教学目标

1.借助计数器,在体会数的组成的基础上,理解万以内数的读法。

2.从一般到特殊,引导学生探究并归纳出万以内数的读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感。 3.通过读生活中的大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万以内数中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激趣揭题

1.同桌互动:准备好写有数字0、0、1、4、5、8的六张卡片。

读数:一名学生在6张卡片中任意选3张卡片排成一个三位数,同桌读出这个数。

2.师生互动:老师说一个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并说说是怎么拨的及每个数的组成。 师:三千七百四十五、二千零八十、六千零九。 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

师:同学们刚刚拨的数知道怎么读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究万以内数的读法。(板书课题:10000以内数的读法)

【设计意图】以活动的形式回顾1000以内数的读法及万以内数的组成,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教科书P85例7。

1.独立探究没有0的数的读法,对照计数器读这个数:3745。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数(3745),哪位同学愿意告诉大家它是几位数?它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学情预设】借助计数器直观演示,学生能很快说出数的组成。

师:下面谁来试试,这个数怎么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读得到底对不对?

【学情预设】3在千位,就读三千;7在百位,就读七百;4在十位,就读四十;5在个位,就读五。合起来就是三千七百四十五。(教师适时板书)

师:下面我们再来练习一下,在计数器上拨出4835。 课件用计数器展示2336,让学生读一读。

师:读数的时候我们从哪里读起?大家能根据以前的经验把万以内数的读法总结一下吗? 师小结:从高位读起,按照数位顺序读,千位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十位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教师适时板书)

师:这里还有两种情况,我们一起来继续看。 2.合作探究有0的数的读法。

7 / 9

◎教学笔记(1)说说数的组成。

师:观察后面两个计数器,说一说,这两个数是由什么组成的? 师:这两个数怎么读呢? 小组合作读数:2080、6009。 (2)讨论读法。

课件呈现错误读法:二千八十,六千九,六千零零九。

①讨论数中间的0怎么读。针对错误读法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确:中间的0如果不读会有可能造成歧义,例如六千九,就不知道九在什么数位上了;中间有连续两个0的只需要读一个0。

②讨论数末尾的0怎么读。用500、1000、1500等数讨论得出:数字末尾的0都不读。 师:下面我们继续把刚才总结的规律完善一下。谁来说一说?

【学情预设】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教师完善板书。

【设计意图】从一般数到特殊数的探究过程中,注重直观到抽象的过渡。例如在“举例试读”环节有意设计两个数,一个通过计数器拨出,一个则直接呈现,让学生明白读数的本质是根据数位顺序读出计数单位的个数,从而让学生能抽象概括出万以内数的读法。 三、巩固应用,知识内化

1.完成教科书P85“做一做”第1题。 指名多名学生读数,注意“0”的读法。 2.完成教科书P85“做一做”第2题。

了解生活常识,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脱离计数器,熟练地读数。如有不会的,先标数位后再读数。

3.完成教科书P88“练习十七”第5题。

师:这是我国的五大名山。有哪些同学去过这些地方?谈谈你的感受。 【学情预设】让去过的学生表述这些山到底有多高,与登山时的感受结合起来。 师:谁来完整地告诉大家,这些山分别有多高?我们一个一个地说。 结束后,学生各自在课本上记录下这些数的读法。

【设计意图】学生在每一天都有可能接触到很多的数,但真正去感受数的意义的机会并不多。所以本环节引用了在生活中常见的或比较有名的事物,让学生练习读数的同时去感受大数的意义。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的?

▶板书设计

10000以内数的读法

3745读作:三千七百四十五 2080读作:二千零八十 6009读作:六千零九

读法:从高位读起,按照数位顺序读,千位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十位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教学反思

学生有读千以内数的基础,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时,借助计数器,能根据计数器上的数位很快地进行读数练习。难点是有“0”的数的读法。通过单独的重难点突破与错误解析,让学生形成对比,明确为什么中间不管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同时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会给学生指引学习的方向,让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下意识地去寻找并应用所学的数的知识。

▶作业设计 一、填一填。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根据例题分类进行分层教学,特别注意有关“0”的读法。可以在探讨完后让学生多举例,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

8 / 9

1. 计数器上表示的数读作( ),

它是由( )个千和( )个十组成的。

2.9348是由( )个千、(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3.一台液晶电视的售价是2019元。横线上的“2019”是由2个( )、(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读作( )。

二、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文峰小学有2389名学生。读作:_______________。

2.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约6300千米。读作:________________。

万以内数的读法:从最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

就读___________······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_________。

四、用4张数字卡片 按要求组成不同的四位数。 1.只读一个零的四位数: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零都不读的四位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六千零三十 6 3

2.9 3 4 8 3.千 1 9 二千零一十九 二、1.二千三百八十九 2.六千三百 几百 不读

四、1.5009 9005 9050 5090 2.5900 9500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