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探析需求、收入和消费的概念

2023-02-26 来源:易榕旅网
第29卷第20期 VoI.29 No.2O 企业技术开发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0F ENTERPRISE 2010年10月 0ct.2010 探析需求、收入和消费的概念 张先成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 要:需求、收入和消费是经济中经常遇到的专业名词。然而,当前的经济理论和实践中一直都没有解 决好这些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先深刻地认识三者的含义?因此,需求、收入和消费三者概念的得 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文章从中国几千年前的历史探源需求、收入和消 费,最终得出了关于三者的三个概念。 关键词:需求;收入;消费;经济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0)20—0023—02 1问题的提出 人们有多种多样的需要。这些需要,可以说有来自心 理的、生理的欲望,也可以说,有来自理性的和非理性的 物主义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对需求、收入、消费的本源和现 实意义的探讨;唯物辩证法的在此的基本表现:对需求、 收入、消费的事实,以辩证联系地、发展地、矛盾地等辩证 的观点来分析它们。此外,尤其要说明的是:由于文章的 性质,从而必须借助于抽象法,抽象掉较多的事实、细节 乃至论证。如:整个经济行为中不考虑生产、交换等环节; 欲望;等等。当需要一产生并有比较强烈的实现愿望时, 便会努力去实现,而使需要成为需求的部分。市场经济 中,需求的重要表现——赚取收入(或者说货币收入),再 在收入分析中,不深入考虑分配;基本不考虑供给方;等 用收入(多指货币收入)到市场上购买满足需要的商品和 等。此外,细心的读者将会发现,劳动者的角色中也抽象 服务,最终通过消费实现需要。这样,便构成了从需要到 掉了他的其他角色;也没有多加讨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消费的简单关系。 和劳动的价值;等等。但是,文章将力求不会因为抽象掉 现代经济学一般认为,需求或者消费可以拉动经济 的这些东西而妨碍主题的阐述、结论的得出、以及其在实 增长;而对于利用通过其拉动经济增长直至促进经济科 践中的意义。 学发展,则无现成的科学方案可供参考。这样,当我国经 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的主动力之一的出口,这架马车因 世界经济处于低谷而受挫时,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 得不注重依赖投资和消费这两架马车的动力,以加强经 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最终实现经济科学发展。此时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道路上,却面缺乏成功经验的借鉴, 历史性地、现实性地选择了“渐进式”的改革模式。 如果说“理论是灰色的”,那么“没有理论,则将是黑 色的,世界将依旧处于混沌状态。”。实践中,我们需要“渐 进式”的改革;理论上,我们也有必要做出一些探索,处理 好经济发展中的需求、收入、消费问题,也将是这样。文章 基于此,对这一问题展开初步探讨,以求为需求、收入、消 费之于经济的科学发展提供一些有益参考。当然,要想结 出真理的果实,还有待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发 展 3基本概念的得出 需,原意是一些雨滴下面站立有一个呈期盼状的人。 水是人生存必须的物质之一。没有能满足人体的水,人便 无法生存。早期人类社会,比较适合人体的水就是雨水 了。可以推知,当时的雨水是维持人生存的重要条件之 一;人对雨水的欲望是求生欲本能的重要体现。可见:需 的原意是人本能欲望的体现之一。后来,需做动词解,逐 渐地演化为对人对一般欲望的体现;做名词解,则是满足 欲望之东西。 要,原意是用手摘收果实。早期人类社会,植物的果 实也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依赖。可见,要同需没有本质上的 区别,都是只人类人类一般本能欲望的体现之一。不过, 与需的求生欲不同的是,要的对象作为对食物的组成,要 既有体现人的求生欲的一面,也有体现人的食欲的一面。 2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是经济中的需求、收入、消费和科学发展。 研究的切入点是个人,即主要以个人的需求、收入和消费 等经济行为为核心,基于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生产力发展 水平下,探析三者以及三者之间的内涵以及其在市场经 济中的一般联系。劳动者在此循环性地扮演劳动供给 者一生产者一消费者一劳动供给者的角色。可见,文章忽 略的因素较多,如自然、部分社会关系等等。 采用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抽象法。历史唯 作者简介:张先成,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008级政治经济学专 业硕士研究生。 当然,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发展等,要演化有 实现欲望的臆想之意。 由上可知,需要乃满足人类某些本能而有的欲望、行 为之意。在后来的实践中,其范畴进一步扩大为某一事物 应有的条件之意。人们的需要,一部分是一种主观愿望, 或者说是一种意识倾向;另一部分是客观需要,即人的生 存、发展的必须。 求,原意是裘衣。裘衣在当时的社会来讲,既可以用 来御寒,满足求生欲;也可以用来彰显美丽。不论是母系 氏族还是父系氏族都有,彰显美丽,有吸引异性,实现性 欲的一面;更有在社会关系中获得他人的欣赏和认可,从 而实现社会性本质的价值实现。可见,求即包括人的本能 企业技术开发 欲望的实现,也包括人的社会性本质的实现。 2010年10月 标志。做动词解,表示某一客体从一方位经某标志转移到 求为何表现为人的一般欲望实现行为?从生产力的 另一方位的瞬间行为。入做名词解,按照其字形来解则表 发展来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作为非必需品的裘衣在当 示其标志。若是他物转移到人,人则表示人之所得。现实 时已成为部分人的需要。如上所述:尽管其仍然主要是满 的经济发展中,人之所得主要地体现为其货币的所得,故 足欲望的一种物品,但已有追求者实现人的社会性本质 入,演化为资财之所得。 的体现。对裘衣的“需要”,便构成围绕“裘衣”之行为,谓 可见,收入的原意有两层涵义。其一,取动词意思解, 之裘——通求。当时已经在一部分人占有剩余财物的人 收入是表示追求某物的行为。其二,取名词意思解释,收 的需要已基本经解决了生存之需,这部分人后来演化为 入表示某物归人之所得。现代的经济分析和人们的生活 富有阶层,最终成为统治阶级(代表阶级的重要组成,下 文称之为代表阶级)。从阶级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社会 中,一般将收入取为名词的意思,而忽略了其本意中含有 的人的主观能动性。 的语言也是其代表阶级的语言,求字必然是代表阶级的 欲望或行为表现之一。因此,代表阶级对“裘衣”的“需要” 而产生的“求”,被用来表达人在的本能欲望(求生欲、食 欲和性欲)和人的社会性本质实现中的相关心理、行为 等,就是一种必然了。 可见,求是表现为人的本能欲望、社会性本质,以及 实践中的将此付诸于实践的行为。求一方面由需发展而 来,另一方面有超越了一般的需。需求的基本意思,做名 词解,表现的就是人的本能欲望和社会性本质;做动词解 释,则是这些实现的行为。 需要与需求的联系与区别。联系主要体现在需求是 实现需要的行为,需求由需要发展而来,可以说包括在需 求中包含有需要。区别主要有两点。第一点:需要是一种 本能欲望的体现;需求不仅是本能欲望的体现,还是人的 本质体现。第二点:需要属于人的认知范畴,需求不仅表 达了人的认知,而且表现了人的实践。第三点:需要,人由 求生欲等本能直接体现了需要;需求则是人的本能和社 会性本质发展的结果。 消,主要指的是客观事物的逐渐减少,以至不复以原 有形式存在;也包括主观行为。主观行为中,并没有像客 观行为的事物减少之意,减少的只是时间和精力。消做名 词解释,指这一现象;做动词解,则指伴随这一现象的人 类行为。费,中国古代汉语多指钱财的消耗。可见,费是消 的一种在资财方面的体现;消费二字包含了货币作为一 般等价物存在于人们之间的“消”的行为的媒介之意。 因此,消费指的是以消费对象——物品、服务为客 体,以货币为媒介,人们需求得以满足的行为。在此,人们 的需求得到满足。消费中,消费对象作用于人,伴随消费 对象不复以原有形态存在、或损耗、或精力的减少等。 货币媒介的产生来源于生产力的发展、交易行为的 频繁和不断丰富,以劳动产品换取劳动产品的交易方式, 发展到增加了货币这一新的媒介。即,由商品——商品的 交换方式,发展到商品——货币——商品的交换方式。进 而,需求到消费的过程也增加了收入——这一新的环 节。 收,原意捕。捕,则原指是追捕逃亡的奴隶,后来演化 为一种追求某物的行为。最终,收取捕之所得,即捕获之 意。人,最初的意义是表示从某一空间转移到另一空间的 当代关于收入的解释。汉语的解释里有钱财的收获 之意;简明牛津词典里的income,也指的是来自人们的投 资、土地、和投资等的资财所得。显然,二者兼取前收入的 名词之意。 这样,从需求到消费,在市场中不再仅仅是劳动产品 的交换行为,而是表现为需求——收入——消费。据此, 有了需求后,劳动者需要通过在市场上有效地消耗自己 的劳动以获得货币收入,然后将货币拿到市场上获得消 费品,以实现消费。 不难得知,需要到消费受到的现实约束有:需求约 束、收入约束和消费约束三方面的约束。需求约束主要指 的是合理需求的约束,合理需求约束受到主客观条件和 人类社会条件的制约;收入约束,指的是影响收入获得的 约束,包括初始资财约束、劳动质量约束、劳动有效性约 束、技术约束等等;消费约束,指的是不考虑前面两种约 束后的消费实现中的约束,表现为消费市场约束、消费者 的抉择约束、消费对象约束、消费品提供方的约束等等。 此外,市场经济中市场条件的约束和人的主观判断(或主 观抉择)的约束是三者共同的约束。 4结语 需求是需要的实现过程,或者说是需要这一主观意 愿的之于实际的产物。而需求又不同于需要,两者间既有 联系,又有区别。市场经济中,劳动之于需求活动的结果 是收入,多表现为货币收入;需要的实现主要体现为消 费。受人的理性选择和信息的不完全等限制,需求不等于 需要,消费结果,也并不完全等于原来的需要。 理想的经济模式是需要之物等于需求之物,并且等 于消费之物。这样的经济模式中不仅实现了劳动的节约, 也实现了物质的节约,最终实现时问和空间的节约。 参考文献: [1]【英】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一、二、三、 四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