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对《红字》中隐喻的分析
作者:屈赛英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7期
摘要:霍桑的《红字》一经发表,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反响和文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和隐喻的视角出发,对这部优秀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作品进行解读,对其中的隐喻进行分析,全面论述《红字》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森林”、“绞刑架”和“红字”的隐喻特征,深化人们对小说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红字》 隐喻 引言
《红字》这部小说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构思新颖,手法独特,标志着美国长篇小说创作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被认为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浪漫主义作品,更是被誉为“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并凭借它作者赢得了一代“象征主义大师”的称号。与此同时,该书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对《红字》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主题进行解读,之后在“新批评”的影响下,重点转向了对小说结构的分析,现代研究则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霍桑传记、超验主义影响、美丑善恶与是非真伪、红“A”象征意义的阐释、女性的解放、自然人与社会人等方面都做出了讨论,而在语言风格、创作技巧方面的研究虽有涉及但不够细腻和广泛,并且常常局限在《红字》的象征意象以及对之后波德莱尔、现代派象征主义的影响等方面。 一、认知语言学及隐喻
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在第二代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下和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之上诞生的,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这个领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雷可夫、朗奴·兰盖克及马克·约翰逊。科学认知语言学包括众多学科,首先涉及到的是语言学,此外还有认知学、心理学等等,源于人类对认知的理解,它被认为是我们知识的发源。鉴于此种观点,我们在涉及生成语言学的时候就表达了语言认知学的观点:每种语言的发明、使用及其传承,所有环节都要以人类的认知作为桥梁来连接。综上,我们界定认知语言学其实本质上是一种研究范式,并不是任何一种片面的有关语言方面的理论,而是各种不同认知语言方面理论的一种范围更为宽广的合称。
隐喻作为修辞手法中的一种,另外一种叫法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暗喻,也就是把某一事物暗中比喻成另外一种事物,这种修辞经常被作家们运用在自己的代表作品中,读者一般不容易发现。
二、《红字》概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跟丈夫从大不列颠本岛移居到当时属于大不列颠殖民地的美利坚合众国的一个城市,在遥远路途中她的丈夫被当地土著居民抓获。在自己丈夫被俘虏后,迫于无奈和为了继续生存下去,海丝特毫无防备地轻信了一名陌生的青年牧师,并很快怀上了他的孩子,被迫站在示众台上受审,并终身佩带象征耻辱的红色“A”字。海丝特坚强地选择自己一个人承担责任,就是死也没有把孩子父亲的名字说出来。然而从一开始就躲在背地里仔细打量的罗杰·奇林渥斯医生——海丝特的丈夫,也大致明白了事实的本来面目,随后便打算把牧师给杀了。最终,牧师丁梅斯代尔带着自己的妻女一起走向了高台,在死之前,他把自己如何蒙骗海丝特的前前后后大声地说了出来。海丝特带着珠儿远走他乡,当珠儿早已经成长为大人并建立起自己事业的时候,她的母亲再次返回原来的那座城市,依旧佩戴着代表耻辱的红字,通过她本人的努力拼搏,到处帮助别人,行善积德,直到把自己原先所犯下的罪行与下流之事抹平,并坚持到自己死去的那天为止。 三、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对《红字》隐喻的分析 (一)森林的隐喻分析
作品中的森林与现实社会中的意象常常承载着截然相反的意义。森林代表着没有教化,很难接受的无知;而现实社会则是神圣宗教以及世间美好事物的代表。在作品中,霍桑给读者们描绘的即是一种很普通的自然界的森林,但是这个地方有很多的未知数,并且让很多人感到似乎隐藏着什么不对的因素。面对着冷漠无情炙烤人性的社会空气,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就只能是凭借着森林这个场地来表露本我的真实面目。
本来该是可以提供给全部有生命物体一个自由自在生存空间的森林,在作者的安排下,女主人公却遭受到了世间最不公平的待遇和周遭社会的谩骂。海丝特的贪欲使自己被迫一个人承担无法接受的后果,可是无辜的女儿的降生也只能跟随自己栖身在这个被世人遗忘的森林之中。即使是世人如此抛弃自己,可是当她们母女俩来到森林的小茅屋躲避外界唾弃的时候,却是没有任何其他人的打扰,更不用说是干涉了。因为在森林之中她们是可以勇敢惬意地呼吸眼前的新鲜空气的,更重要的是,在森林中,海丝特本身的美好都一一呈现出来,从她优雅的身躯到迷人的眼神,都展现的是如此地充满青春活力。 (二)绞刑架的隐喻分析
作为隐喻出现的载体——绞刑架,作者总共给读者安排了三次登场的机会。随着小说的开端、高潮、结尾的展开,绞刑架被安排着一次次与读者见面。在抬出绞刑架的时刻和场面,都有小说中非常重要的四个人物的集体亮相,透过绞刑架的道具映衬,他们的个人性格特征就显现得更加具体而又明显。从小说的故事开端,我们最先见到的是绞刑架,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绞刑架似乎没有离开,直到小说的结束,这样安排下的小说结构从整体上来讲更加合乎情理,更重要的是还给作品带来了更多悬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一次出现的绞刑架是在小说开端部分的第二章节中,那是具有巨大震慑威力的一种象征,可以净化人们污浊的心灵。为此,贪图性欲望的海丝特在偷吃不为道德所容忍的禁果时,就要在众人的鄙视下,在绞刑架的威慑下被公之于众地处罚,但她面对绞刑架时是勇敢的态度;另外出现在绞刑架下示众的齐灵渥斯,然而更多被强调的是其不显眼的长相和难看,因为他面对大家和绞刑架的时候想到的是要报仇,也正是他的出现,改变了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命运安排。为此,绞刑架的出现,其实早就暗示了接下来各个主要人物的性格走向。第二次出现的绞刑架是在小说进入高潮的地方,而且小说继续发展的动力就是来自绞刑架的带动。当面对残酷无情的绞刑架时,海丝特毫不犹豫地帮助牧师勇敢地站上了绞刑架的刑台,当众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最后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这番举动为他赢得了自己女儿的一个吻,放弃报仇的心理压力使得他变得更加心安理得,随之绞刑架的第三次出现,也给小说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三)红字的隐喻分析
《红字》充满浓厚的隐喻意味,小说一开头出现的第一个场面是阴森恐怖的监狱,一个夏日的早晨,表情严肃的男男女女前来观看当局对通奸女犯海丝特的惩罚。海丝特胸前佩戴着一个红“A”字,抱着一个刚满3个月的婴儿在示众,“A”字是“通奸犯”的首字母,自然是作为耻辱的标志。两年前海丝特和丈夫住在荷兰,他们决定移居北美,海丝特先到波斯顿独居两年,一直没有丈夫的踪影,如今当她作为通奸犯示众的时候,却意外地认出了自己的丈夫——医生齐灵渥斯,他正站在示众台下。州长负责审讯,牧师丁梅斯代尔出面劝说她招出同犯的名字,以期得到法律的宽恕,可是海丝特拒绝回答,情愿佩带红“A”字坐牢。海丝特重新入狱,病倒在狱中,丈夫罗杰以医生的身份来看她,他发誓要查出那个隐秘的同犯,并要求海丝特不要暴露他们之间的关系。出狱后的海丝特受到他人的鄙视、唾弃,然而她本人对胸前的“A”字有了新鲜的感觉、别样的理解:“使她对于旁人心胸里隐藏的秘密有了亲切的认识”,看到“表面伪装的贞洁只是一种欺骗,如果到处都揭穿实情的话,在海丝特之外,许多人的胸上都要闪耀出那个红字来。” 结语
高度的艺术成就让《红字》这部长篇小说历经岁月长河的淘洗沉淀下来,在美国乃至世界小说史上独树一帜,大放光彩,百余年之后仍受到各国读者的广泛喜爱。关于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象征寓意、艺术手法和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论文也层出不穷,但这些研究成果还远远不够,学界亟需研究者们运用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开阔的评论眼界和集文学、历史、哲学于一身的文化素养全面地解读作品,为读者呈现一部真实的《红字》。语 参考文献
[1]霍桑.熊玉鹏,姚乃强译.红字[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2]胡壮麟.语言学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甘文平.惊奇的回归:《红字》中海丝特·白兰的形象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3 (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