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
2、本文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加强朗读和背诵。 3、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教学重点:
1、 体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2、 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 二、朗读练习 注意要点: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 停顿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疏通文意
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
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1)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2)是:这种;这种做法。 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于:比;对。
(3)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④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学生讨论,明确: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
(2)师生讨论,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书章句集注》) 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学生讨论,明确: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 五、布置作业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一. 本周教学内容:《鱼我所欲也》 二. 重难点分析:《鱼我所欲也》 1. 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而取义。 2. 孟子是如何在文章中提出他的主张的呢?
孟子用人们生活中所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想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
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3. 文章结构层次:
文章共两段,第一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作者首先提出自己的论点。共两句话。
第一句话设喻,第二句话由第一句话引出来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二层:是对本文论点的进一步论证,是全文的重点。
作者首先是从正面阐发自己的观点;接着,作者又从反面论述观点。 第三层:作者得出结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但是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的时候,大多数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后又举一例,从反面说明万钟亦不应受之。作者在这里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于是两次举例论证的运用,从正反两方面
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结尾一句话,归纳此段,照应开头。 4. 本文的写作特色:
(1)全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2)为了增强语势,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更具有说服力,作者还采用了排比,比喻,对比的修辞方法。 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 苟得 2. 一箪食 3. 蹴尔 4. 肆恣 5. 强以仕 6. 楹间 二. 填空:
1. 孟子字 名 ,战国时人,他继承了 的思想体系,是继孔子之后 学派的又一位大师。
2. 曾巩字 , 朝 家。著有《 》。他与 、 、 、 、 、 、 合称唐宋八大家。 三. 解释词语: (1)于 (2)是 (3)与 (4)得 (5)以
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练习: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得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乡为身死而不受( )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3)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4)万钟于我何加焉( ) 2. 本段文字中引用了一个典故 来说明 的道理。 3. 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B. 呼尔而与之 尔来二十有一 C. 万钟于我何加焉 乃知生于忧患 D. 万钟于我何加焉 弗敢加也
4. 将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为现代汉语。 5. 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要点。 答:
五. 课外阅读:
余少贫不能买书,然好之颇初。每去书肆垂涎翻阅。若价贵不能得,夜则形诸梦。曾作诗曰塾远悉过市,家贫梦买书。 1. 解释加点词语
(1)书肆 (2)垂涎 (3)塾 (4)形
2. 这段文字围绕好字来写,文中有哪些词能反映出作者这种情感。 3. 文中的两句诗有何含义?
4. 作者为何在过市时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一.
1. 2. 3. 4. 5. 6. 二.
1. 子舆;轲;孔子;儒家 2. 子固;宋;散文家;元丰类稿;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询;苏轼;苏辙 三.
1. 比/对于 2. 这种/指上述做法 3. 语气助词欤/给 4. 得到/通德,感谢
5. 连词,并且/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而/介词把省之 四.
1.(1)通向从前 (2)通欤语气助词 (3)侍奉、侍候 (4)好处 2. 嗟来之食;义重于生 3. A(因为)
4. 这难道不可以让它停止了吗?(如果继续下去)就叫做失掉了本心。
5. 通过举例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论点。 五. 1.
(1)书铺 (2)流口水,这里是思书若渴,迫不及待的意思 (3)旧时设立的教学的地方 (4)出现 2. 垂涎;想;梦
3.(因)私塾离家远,上学(发愁)路过集市,(因)家里贫穷(买不起书)就梦见(自己)买上了书。
4. 喜欢书却因家贫买不起书,所以愁。表达了作者对书的深深喜爱和渴望得到的心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