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一部名叫《Out Of Africa》的电影,非洲那广阔壮美的大地,田园诗般的质朴生活,像是一幅幅画卷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今天走进非洲已成为众多驴友、摄友们必选的路线之一,尤其是每年七八月,随着非洲草原旱季的来临,数以万计的角马、斑马等食草野生动物就会组成一支迁徙大军,开始了它们惊险刺激的“旅程”。
2014年的东非大草原上的“大迁徙”即将上演,你要一起启程吧。 功课篇 签证办理
从2014年3月开始,前往肯尼亚可以不用提前办理签证而直接出境,抵达肯尼亚后办理落地签证,并支付50美元的签证费。坦桑尼亚也可以落地签。这一签证政策对于促进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旅游是一个很大的利好消息。 机票订购
前往肯尼亚有多种航班可以选择,乘坐阿联酋航空或者卡塔尔航空经由迪拜或者多哈转机到达内罗毕,也可以乘坐肯尼亚航空由国内广州或者香港直接飞到肯尼亚首都内罗
毕。机票可以从机票代理网站或者旅行社订购,因为7-8月份是旅游旺季,机票价格会比较高,所以建议如果能够提早确定行程的话可以提前半年预定机票,以拿到较好的价格。 非洲的内部交通
在非洲肯尼亚或者坦桑尼亚的主要目的是去国家公园观赏动物,而从首都抵达国家公园,或者从一个国家公园到另一个国家公园往往都需要拉车实现。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肯尼亚或者坦桑尼亚的交通比较落后,考虑到安全因素以及舒适因素,不建议自由行或者乘坐当地长途汽车。一般情况下可以让地接公司或者旅行社提供统一的打包服务,包括酒店、用车、三餐、导游等服务。 酒店的选择
肯尼亚或者坦桑尼亚的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都是比较成熟的,针对游客所能提供的酒店设施也有很多选择,既有经济型的酒店或者简单的帐篷营地,也有奢华的酒店或者英式帐篷营地。
个人觉得,最好选择在国家公园里面的酒店住宿,因为住在国家公园里面,可以在日出日落时分拍摄了,如果住在公园外面,必须要日出后进入,日落前离开,这样日出日落最好光线的时刻就无法拍摄观赏动物。当然在国家公园里面的酒店相对费用会比较高一些,但是物有所值。
酒店还是建议通过旅行社或者地接定会比较简便,价格
也有可能更优惠一些。不过和机票一样,因为7-8月份是肯尼亚旅游最旺季,好的国家公园里面的酒店一般都需要提前半年预定。
不可错过的购物:咖啡、茶,建议在超市购买;各类木雕、皂石雕刻、鼓、地图、特色T恤等丰富纪念品。为了保护动物和环境,请不要购买象牙制品、动物皮毛制品。 行动篇 行程安排
最科学的行程安排就是循序渐进地观赏动物。这么多国家公园各有特色,但是在行程安排先后顺序上必须循序渐进,渐入佳境。如果一开始就去最精彩的马赛马拉自然保护区,把所有精彩内容都看完了,然后再去一般的国家公园,肯定会有审美上的失落感。所以一般建议先从安博塞利或者纳库鲁湖国家公园开始,把马赛马拉自然保护区放在最后。 亮点目的地
内罗毕 肯尼亚的首都,也是所有航班的着陆地。一般在内罗毕可以安排半天的城市观光游,前往《走出非洲》的作者凯伦?布里克森的故居、长颈鹿中心、肯雅塔国际会议中心、食肉兽餐厅等内容。最后一天也可以在内罗毕略加停留,前往超市购买一些纪念品等,比如肯尼亚最著名的咖啡和红茶。
安博塞利国家公园 有最著名的两个亮点:一个是非洲
之巅――乞力马扎罗雪山,被誉为赤道雪山,其山顶的冰盖可能在未来20年消融;另外一个就是这里的象群,在这里可以很轻松地看到几十甚至上百头的非洲象,观赏它们在沼泽地或者草地上觅食,嬉戏。建议在安博塞利住1个晚上。安博塞利距离内罗毕约5小时车程。
纳库鲁湖国家公园 这里曾经是火烈鸟的天堂,不过近几年因为降雨过多,火烈鸟迁徙到其它地方。不过纳库鲁湖依旧有独特的亮点,在这里可以轻松地看到非洲濒危动物――黑、白犀牛,此外还有机会可以看到非洲水牛、狮子、花豹等非洲五霸动物,以及众多羚羊、鸟类、灵长类动物等。建议在这里住1-2个晚上,距离内罗毕约2-3小时车程。 博格利亚湖保护区 这里是新一代的火烈鸟天堂,2013年最多的时候栖息着约200万只火烈鸟。来到湖边,眼前一大片粉红色就是火烈鸟,气势壮观,绝对不容错过。除此之外,博格利亚湖的动物也有很多。建议在保护区住1个晚上,距离纳库鲁湖约2-3小时车程。
纳瓦沙湖 它是东非大裂谷带上为数不多的淡水湖之一,这里的渔民都以湖为生,也是远近闻名的观鸟胜地,在这里可以较为轻松地观赏到上百种涉禽和林鸟。泛舟湖上,有机会可以近距离观赏湖里的河马,也有机会可以看到渔民招呼鱼鹰捕食的精彩场面。建议在此住1个晚上,距离内罗毕约2小时车程。
阿布岱尔国家公园 一个海拔略高的国家公园,它最大的特色就是树顶酒店。当年伊丽莎白女王“上树公主,下树女王”的传奇故事依旧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感受树顶酒店的独特魅力。建议在此住1个晚上。
桑布鲁国家公园 位于肯尼亚中北部的桑布鲁国家公园靠近沙漠地带,温度较高,但是特色也很明显,这里有着其它国家公园看不到的动物,比如长颈羚羊、细纹斑马、剑羚羊等。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考虑来这个国家公园住2晚左右,观赏奇特的动物。 器材准备&摄影技巧
器材:很难说没有好的器材就不能拍到好的野生动物照片,但拥有一个大光圈的长焦镜头会带来更多拍到好照片的机会,此外有条件的话配以双机身,在具备长焦镜头(400mm以上)以外配以70-300mm,或者100-400mm相近的中长焦变焦镜头更便于拍摄现场场景和突发事件。最理想的装备是2-3个数码单反机身配上多个镜头,包括中广角端、长焦变焦以及超长焦镜头。
减震:在草原上拍摄野生动物一般要在越野车中,拍摄时一定需要提醒司机将车熄火,因为看似无关紧要的车身抖动会严重影响成像的清晰,同时可以准备一个豆带,因为在车里看动物时候无法架三脚架,把豆带放置在汽车顶篷边框上,可以帮助镜头减少震动。 快门:如果拍摄运动
中的野生动物,需要一定的快门速度以保证图像清晰程度,加上考虑到所使用的400mm以上的镜头重量,至少要保证快门速度不低于1/800~1/1200秒。
光圈:在光线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减少使用最大光圈F2.8,而是F4或者F5.6,以提高成像质量。
构图:了解动物的习性和生活环境,提前预判动物运动方向和形态,谨慎构图。除非拍摄动物局部特写,否则尽量在表现动物的同时也给照片留有空间,交代动物周边的生存环境。
一张成功的野生动物摄影作品有很多成功的要素,比如精彩的动物肖像、具有故事性的动物行为、干净的背景、绚丽的光线条件、动物生存环境的交代、动物眼神、拍摄创意等。
最重要的一点是尊重动物,绝对不能通过追赶、制造噪音、投喂食物等形式来获取动感十足的作品。记住一点,让它们继续悠闲自得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我们只是拿着相机的旁观记录者。 民俗篇
马赛人 东非的土著战士
在广袤的东非草原上,不仅有数以百万计的野生动物,还居住着各种原始部落民族。他们神秘的历史、原始的生活方式、鲜艳的穿着佩饰、粗犷的舞蹈,让游客们禁不住地想
走进他们的生活一探究竟。其中,在肯尼亚的草原上,最著名的土著便是马赛人,被誉为“黑非洲的象征”。 马赛人是游牧民族,分布在肯尼亚南部和坦桑尼亚的北部交界地区,总人口不到100万,但在东非却占据重要地位。马赛马拉草原所在地就可以看到最原始的马赛人村落,因此安排游客参观马赛村庄成为非洲人文旅游常规项目。马赛人信奉黑神,反对红神,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穿红色,因此他们通常穿着就是简单地裹一块红色大毯子,再配上五颜六色的首饰。而红色的确很衬黝黑的皮肤,在阳光下鲜艳夺目。 在黑人向导带领和在一群小孩簇拥下,游客进入马赛人村落,随后就是传统的表演项目,包括马赛人舞蹈、跳高和钻木取火。这些叫做表演项目,但是没有一点做秀的成分,这就是马赛人平时生活的一部分。在他们的村落里依旧过着原始的生活,房屋是用牛粪、茅草、泥土混合建成,村里没有电,没有水,没有煤气,更别说是网络了。虽然在马赛马拉地区也有一些城镇,有现代化的设施,但是对于他们来说,更喜欢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游牧生活。
马赛人对于东非整体生态体系的作用是巨大的。他们拥有这一片神奇的土地,拥有马赛马拉保护区,他们对于野生动物以及自然生态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东非草原的未来。随着生态经济圈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马赛人进入旅游行业,成为当地司机、动物向导,或者在酒店做服务员,这些工作
给他们提供了更稳定的收入,也使得他们可以坚信生态旅游是未来长期发展的必经之路。 与布须曼人一起狩猎
在东非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最为世人所了解的原始部落是马赛人,但是在坦桑尼亚其实还有比马赛人生活更原始的部落,他们被简单的称为bushman(意为生活在丛林里的原始人),我们叫他们布须曼人。他们的生活完全与现代文明脱离,基本上很少接触现代人。他们平时生活在东非草原上,靠狩猎采果为生,如果抓到羚羊或者小型动物,那就开荤,没有的话就靠野果充饥;在旱季直接睡在丛林里,雨季也简单搭一个草棚子居住;语言自成一体;生活完全不用钱,很少用外界的物资,毫无疑问是最原始的非洲民族之一。而我们则有幸参观他们的临时居住点,还跟随一队童子军外出狩猎,感受了一把原始人的生活。
我们驶离公路,在崎岖小路上开了3小时才到一个叫做陈陈村(chen chen Village)的地方。第二天一早,在导游Issa的带领下,我们驱车加一段步行来到了布须曼人村庄。听Issa介绍,这个部落一共有1000多人,但我们今天去拜访的地方只有三间茅草屋,几十个人。因为事先通知过有游客来访,所以男人都穿了裤子和兽皮的衣服,女人在身上裹了块布。一大早壮年男人们都外出狩猎去了,茅屋外坐着女人和小孩。小孩子们都特别害羞,不敢抬眼看我们。几个年轻男孩
由一个成年男人带领,在准备弓箭,带我们去狩猎。我们也顺便凑上去想尝试一把他们手中的弓箭,可没有想到这拉弓射箭可没那么容易,需要很大力气,就连我们司机Deo试了一把也放弃,更不要说我们了。
那个带头的帅哥,很酷,基本不看你一眼,当然更没有办法用语言沟通,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不懂东非主流的斯瓦西里语,更不要说英语了。一开始,他就低头走路,一路走一路在用刀削尖手中一把箭。看他如此专业,我决定全程跟他了。他们的脚力非常好,没走多久我就开始有点力不从心,只好咬咬牙紧跟在后面。
在一棵不起眼的植物面前,帅哥停下脚步,用刀(估计是游客送的)砍着,后来他通过向导和我们翻译解释说,这种植物很适合做箭头,一方面比较坚硬,一方面植物含有麻醉成分,做箭头可以更好捕猎小型羚羊。因为这并非是他们正儿八经的捕猎活动,只是一群童子军练习,顺便带我们两个游客参观的过程,所以狩猎更带有一些表演性质,我们估计他们不会去寻找羚羊等动物,主要目标是鸟类。 他们动作都很敏捷,在树林里来回穿梭,寻找鸟、鸽子和老鼠这些。突然帅哥发现了什么,走到一个灌木丛前,举箭就射,只听到灌木丛里发出吱吱的声音,把箭抽出来,上面竟然有一只老鼠。小伙子把老鼠别在腰间,接续下一个目标。一路上这群童子军不断尝试搭弓射箭,大部分都因为距
离太远而偏离目标,不过也有几次成功的,这毕竟是将来维持生计的本领。
两个小时后,我们原路返回。经过一条河流,河水是泥土的黄色,但对于布须曼人来说,这就是他们的水源。狩猎一个上午,渴了,他们都趴在河边直接喝水。在河边,小伙子们坐在树上休息片刻,却也没有闲着。一路射掉不少箭,所以抓紧时间赶制一些新的箭,一些被磨得不锋利的箭头也都加工一下。
找到一片空地,小伙子们把战利品拿出来,一共有2只大鸟,2只小鸟和1只老鼠。帅哥开始钻木取火。另一些人找了干燥的牛粪和草,把钻出来的灰倒在草和牛粪上,吹一吹,甩一甩,有烟冒出来了,生火成功。接下来,拔鸟毛,再放到火上烤。过了不大会,大家开始一起吃烤肉,我们站在旁边,边看边拍。突然帅哥站起来,割下几块鸟肉递给我们,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吃还是不吃?思想斗争了一下,还是吃,别人一番好意不能辜负。硬着头皮把肉塞进嘴里,这味道嘛,是没有的,因为没有调料。肉质的感觉就像鸡肉,还比较嫩。 一上午和布须曼人步行狩猎告一段落。虽然狩猎有些残忍,但毕竟是这些原始部落维持生计的手段,人类祖先不就是这么世世代代生存下来的么?只是有一些感慨,随着现代文明和生活领地的不断扩张,不知道他们的这种原始还能维持多久。
我们都是食肉兽
在草原上欣赏完食肉动物的威猛之后,在肯尼亚还有一个餐厅可以让游客体验成为食肉动物的快感。这就是著名的“Carnivore食肉兽餐厅”。顾名思义,这是一家以特色肉类为主的餐厅,不过不是野生动物,而是经过政府批准圈养的动物。这家餐厅在世界上颇具名声,1980年9月以来已经吸引了超过200万世界各地的食客慕名而来,其中不乏社会名流。翻开他们的客户留言本,上面五花八门各种语言文字都有。餐厅两度被权威美食杂志“Restaurant”评为“世界最佳50个餐厅”之一,并冠以“令人惊奇”的评语。 餐厅坐落在绿树红花掩映的花园中,一派热带风光。节奏鲜明的非洲音乐飘荡在花园中,服务生穿着斑马条纹的围裙,带着斑马条纹的帽子来回穿梭。靠近门口便能看到直径足足有三四米的大烤炉,炉底是烧到发红的炭,烤炉上环绕着一圈整齐的烤肉架,架上是满满的、各种形状的肉。 “斑马”侍应生们不停地翻着烤肉,保证每一块肉都被烤得恰到好处。在旺火的炙烤下,烤肉很快便滴出油来,落在火炭上,发出“滋滋”的声响,香味儿随着烟飘过,忍不住偷偷地咽了一下口水。据说,这里每天烤掉的各种肉类有200公斤。烤炉旁边一块硕大的漆黑木板上写着当晚的菜单,都是各种肉类的名称,甚至还有一些惊奇的名字:鸵鸟、鳄鱼……
待客人坐定,服务生会呈上“现烤”的铁盘。Carnivore认为,只有烤到80度的盘子,才能保证肉不会很快凉下来,也才能留住烤肉的真正美味。铁盘是“我要吃肉”的信号,笑盈盈的服务生们看到铁盘便会马上带着一大串的肉轮番出现在客人面前。肉串在马赛人的剑上,很有非洲风情。服务生左手握剑,右手拿刀,动作相当熟练。
其实,光看表面已经分不清哪种是什么肉了,只有吃到嘴里才能猜个八九分。鳄鱼尽管外表比较丑陋,披着厚重的盔甲,但肉的确有着鱼肉的嫩滑。鸡胗上面抹了一层辣辣的油和番茄味道的酱,嚼起来特别有味道。鸵鸟肉丸烤得很香,嚼起来好像在嘴巴里蹦哒。羚羊肉韧劲儿十足,想来强健的肌肉是为躲避狮子的追捕而练就出来的。还有烤鸭、牛排、羊排、猪排、香肠……几乎把我们一辈子能吃到的肉都吃遍了。
吃饭的乐趣不仅仅在于食味,更在于品味。大家一边吃,一边猜测这是什么肉,这种肉好吃在哪里,颇有美食家的派头。别看迈进餐厅大门的时候个个雄心壮志,颇有“扶着墙进,扶着墙出”的决心,真开始吃了,没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可以把桌上的白色小旗帜放倒,意思就是“我不行了,投降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