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句式的认知分析
2020-02-15
来源:易榕旅网
文I匕论坛 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句式的认知分析 任俊红华北电力大学英语系河北保定071003 摘要:文章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从突显观、视角观等方面探讨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句式的认知基础,认为及物动词带 宾语句式的使用有认知上的根据,即:表达者采用了不同的意象解读方式,从不同视角出发观察事件,突显了事件的不同方 面.从而达到了不同的话语效果。 关键词:不及物动词带宾语;意象;突显;视角 的一种客观描述;而对于b陈述则强调“王冕的父亲去世这 “王冕”担当了“父亲去 传统语法一般将实义动词划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 件事给王冕带来的不幸”,这里,1.引言 词。宾语作为动词所联系的强制性成分,凡是必须直接带宾 语的动词是及物动词,不能直接带宾语的动词是不及物动 词。但是在汉语中,某些不及物动词可以同时带主语和宾 语。例如: 王冕死了父亲。 张三掉了两颗门牙。 不及物动词同时带主语和宾语的现象,早在上个世纪 五十年代就引起了语法界的注意。但是由于传统语言学坚持 词法和句法自主,认为句子意义是句子本身的真值条件,在 句法分析时不考虑语义,在实际的语言分析与应用中暴露出 很多问题。事实上,很多语言现象很难从句法结构或语义关 系等形式的或规则的角度来分析和解释,只有通过深入挖掘 语言现象背后的心理活动特点和社会认知基础,才可能得到 比较合理准确的解释。 2.意象及意象分析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是语言的基础,存在于人的概念 化中,是人类关于世界经验和认识事物的反映。语义结构即 概念结构。句子的意义是与句子相关的概念化过程。意象指 人们以不同的视角、选择不同的注意力和辖域、凸显不同的 方面来观察某一情景,形成不同的印象,理解和把握某一感 知的事物和情景的能力。语义的描述离不开意象,每一个表 达式都会有一个伴随的意象构造概念内容,意象构成语义结构 的基础。 语言表达式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概念内容,也取 决于这些概念内容通过何种方式被观察、感知和理解。不同 的人,由于观察方式、角度的不同,对于同一情景会形成不 同的意象,表现不同的语义,从而产生不同的表达式,反映 在语法上就形成了不同的句法结构。句法结构体现了人类的 认知特点,同一经验事件的不同表达方式是表达者观察方式 和角度不同的产物。 2.1突显观——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表达方式反映了说话人 对具体事件的认知状况和注意焦点的差异。 突显指在观察实体或场景时最能成为注意焦点的部分。 同一事件可以选择不同的句子形式来表达,而句子形式的选 择由观察事物不同的方式中突显不同的方面决定。认知语言 学的“突显观”(Ungerer&Schmid,2OO1)认为,语言结构中 信息的选择与安排由信息的突出程度决定。突显的参与者很 可能成为句子的主语,而不是很突显的参与者则可能会成为 宾语或其他成分。例如: a王冕的父亲死了。 b王冕死了父亲。 按照认知语言学理论,它们的意象意义不相同,原因 在于表达者的主观认识不同。表达者对于a的陈述是对事实 世”的经历者和承受者角色。这种主观认识的差异体现在句 式表达上便是它们各自突显的成分不同,a句突显的是“王 冕”,b句突显的是“父亲”。 2.2视角观——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表达反映了表达者选取 的不同的观察视角。 视角指说话人从不同的方位来观察实体或从不同的关系 位置来描述某一复杂的场景。视角包括客观视角和主观心理 视角。主观心理视角指说话者在观察某一实物或场景时,由 于自身价值观、情感及态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带有明显 个人色彩的主观视角。 对同一情景,说话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理 解,而观察角度的不同会影响到语言的表达。说话者在话语 交际中会自然地选择他们认为能够反映自己真实心理的十分 贴切的表达方式。同样以上面两句为例,两个句子的客观事 实、客观真值条件相同,但主观意象不同。a)句的视角在王 冕的父亲,b)句的主观心理视角在王冕。这两个句子分别选 择王冕的父亲和王冕作为话语的起点,并由此体现出说话者 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的感情及态度。 3.结语 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句式是许多语言学理论关注的一个 重要课题,它与一般不及物动词句式存在差异,意象解读中 的突显及视角的选择是使用这一句式的认知基础。对同一事 件可以选择不同的句式来表达,而句式的选择取决于说话者 的观察视角及想要突显的事物。这体现了意象“为语言表达 的目的按特有的方式组构场景,或者着重它的某些侧面而 削弱另一些侧面,或者从某一角度去看它。”(Langacker 1991:39) 参考文献: [1】Langacke 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1.I):Theoretical Prerequisities[M].Standford,Californi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2]陈建生.叙事视角意象探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2) [3】廖巧云.主位结构与认知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6). [4]谢晓明.宾语带入现象的认知解释【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3).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一)[J].解放军外国语 学院学报,2005(5).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二)[J].解放军外国语 学院学报,2005(6). 作者简介:任俊红(1981一),女,山东莱芜人,硕士研 究生,华北电力大学英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