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反语文段
《儒林外史》中的反讽修辞。过去咱们都说《儒林外史》是部讽刺的作品,追溯到中国的古代,讽刺作品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的寓言就已经出现了。但是真正达到讽刺文学高峰的,却不能不数《儒林外史》。鲁迅就曾经指出:“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在,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非常悠久的讽刺传统。比如《诗经》的“美刺”传统,其意义在于以讽刺的言词针砭现实,所谓“讽一劝百”。鲁迅认为讽刺的目的在于“希望他们改善,并非要捺这一群到水底里”。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的意旨也在这点上,所以闲斋老人认为《儒林外史》可以起到如下的功能:“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金和也认为作者的“苦心”在于“警世”。的确,“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儒林外史》对儒林的无情的嘲讽实际上是出于有情的挽救的,这就构成了小说讽刺艺术独特的意蕴深厚的反讽修辞。
就是讽刺不是一味的批判,一味的反对,一味的摒弃,不是,它是充满感情的,充满理想的、充满追求的。所以《儒林外史》反讽修辞的精髓,在“秉持公心”这四个字上。鲁迅从讽刺的意义考察《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就认为“讽刺小说是贵在旨微而语婉的,假如过甚其辞,就失了文艺上底价值”。旨微就是旨去非常的微妙,需要你去仔细的体会,深入的考察,那么语婉就是用语非常的委婉,不直说,不直接的批评或者直接的赞颂,而是站在非常客观的甚至带点无动于衷的这样一点情感来进行客观的描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