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段
1、参观券的设计
要点提示
课文来源:人民美术出版(2013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8课教学建议:
1. 展现故宫博物院参观券,根据票面上的图案判断,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参观券上图案与 主题
的关系。
2. 课件出示不同设计的参观券,探究了解参观券由主券和副券组成,主券上有主标题、背 景、
副标题、主体图片、标志和相关信息组成。利用课件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感受参观券的设计美感,探究怎样将参观券设计得美观、实用。
3. 从赏析作品、实物等方面了解参观券,用不同的设计形式,完成参观券的设计,提高学 生艺术
设计的理念、强化“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
4. 通过教师演示设计参观券,引导以小组结合的形式进行艺术实践练习,体验过程,从而 了解参
观券的组成部分及设计方法。
有关资料:
参观券是参观展览或名胜古迹时出入的凭证,同时又是一件小小的艺术品,可以留作纪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参观券的种类和样式也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纸质发展到现在
典例展示
导入参考 情影:生活展现内容: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一个好地方,大家猜猜这是哪里?进入景点之前,我们需 要把老师手中破碎的图片拼贴完整,同学们知道老师手中的图片是什么吗?对,参观券,那有 什么作用呢?入园的凭证。
下周我们学校要举行文化祭,那同学们想不想设计一枚参观券,邀请你的朋友来参观呢?
1
问题探究
1. 你们去哪些地方会用到参观券?参观券有哪些用途?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搜集的参观券。
2. 参观券由哪几部分组成?有哪些内容?
3. 参观券的文字、图片和色彩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 4. 选自己喜欢的参观券,说一说它的特点与设计意图是什么? 5. 怎样将参观券设计得美观、实用?
2
参观券的设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参观券的组成部分及设计方法,能够根据主题内容,运用文字、图形、色彩等元素,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出实用、美观、新颖的参观券。
【过程与方法】
在欣赏、分析、对比、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和设计元素完成参观券的 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设计具有改善生活与环境的作用,强化“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养成发现美创造 美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参观券的组成部分,能够运用文字、图形和色彩等设计元素设计一张实用、美观的 参观券。
【难点】
图案、字体和颜色要与主题协调统一。三、教学准备
参观券、资料、课件、示范用纸、彩色笔、课件。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破碎的参观券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拼完整,并提问手中的图片是什么?有怎样 的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参观券,作为入园凭证使用。教师继续创设学校举行文化祭 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参观券的设计。
环节二:互相分享,直观感知
1、提出问题:同学们去哪些地方会用到参观券?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搜集的参观券。(公 园、
博物馆、动物园等)
2、学生互相欣赏搜集的参观券,并思考:参观券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学生赏析并回答,教师总结:参观券的组成——主券、副券、存根。 环节三:赏析作品,形式分析
3
1. 教师展示世纪国宝展参观券的主券图片,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主券是由哪几部分 组成?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主券上有主标题、背景、副标题、主体图片、标志和相关信息组 成
2. 继续引导学生欣赏世纪国宝展参观券的主券图片,并思考参观券上的图案、色彩、文
字与主题有怎样的关系?(小组讨论)
学生交流探讨,教师总结:参观券的色彩、文字、图案设计与参观内容是紧密结合的。
3. 继续追问:参观券的文字、图片和色彩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文字、图片的选择需要根据主题的内容进行选取,而色彩也需根据内容呈现的具体氛围选取搭配方式。
环节四:交流探讨,讲解要求
教师展示一组以熊猫馆为主要票面形象设计的参观券,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哪种参观 券设计得美观实用,并说一说自己对参观券色彩及文字设计的理解。
小组讨论回答。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出设计美观的票面要点:
①主体图案造型要充满主券,引人注意——教师结合学生设计的参观券存在的问题进行 修改演示。
②参观券名称色彩醒目——利用强烈对比色彩方法进行主题与背景的色彩设计。 ③券面色彩、图案设计协调,不影响主要文字——纠正学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 改演示。 环节五:实践展评,小结作业
1、教师提出作业要求:自定主题,进行参观券设计,设计完成后结合自己设计的作品, 组内
交流参观券的特点与设计意图。学生实践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学生组内欣赏,评出设计美观、合理的参观券,学生组内交流参观券设计的特点 与意
图。
3、展示年票、季票、月票等形式系列的参观券,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总结、创新,注意留 心身
边的美。
4、总结:把自己当作参观者,按照自己心理需要去设计参观券是我们设计的小窍门之一。 愿你设
计的参观券成为人们舍不得丢掉的小小艺术品,而不仅仅作为人们通行的一件工具。
五、板书设计
参观券的设计
参观券的组成——主券、副券、存根券面诸要素——文字、色彩、图案
设计要点——构图丰满、色彩醒目、券面协调
4
六、课后反思
5
2、画人像
要点提示
来源:人民美术出版(2013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第2课 教学建议:
•现场抓拍几名特征明显的学生,运用投影展示,引导学生从脸形、五官、表情、发型几 个方面分析其特征。
•展示刘文西与丁聪的速写作品,引导学生从线条组织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分析线条的长短、疏密,以及线条表现头发时的走向等。
•本课强调写生,所以在学生实践环节,组织学生面对面进行写生创作。 有关资料:
1. 肖像艺术重在传神,“以形写神”是我国古代画家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经验。“形”指的是人的外表,“神”指的是精神面貌和思想。要想把两者刻画出来,需要抓住人的整体特征;
2. “三庭五眼”:发际至眉间、眉间至鼻尖、鼻尖至下巴,三段的长度相等而通称“三庭”;从正面看脸部最宽的地方为五个眼睛的宽度,两眼间距离一眼宽,两眼外眦至两耳分别为一眼宽,即通称“五眼”。
3. 脸形:田字形、国字形、由字形、用字形、目字形、甲字形、风字形、申字形脸型。
6
典例展示
导入参考 情景:游戏导入
内容:老师给咱班的一位同学画了张画像,同学们想知道画的是谁吗?那我们就一起做一个猜猜“他是谁”的游戏吧!现在我依次从上往下展开,同学们一起猜一猜。
好,开始,头发显现出来了,有哪位同学知道?都猜不出来,那我们继续,眼睛出来, 这位同学说是他同桌,我们继续展开,鼻子出来了,同学们看他猜的对不对?对,就是他同桌。
看来这位同学对于你的同桌观察的很仔细呀,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你的
同桌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画人像》。
情景:对媒体导入内容:
大家一起来看大屏幕,大屏幕上都是谁呀?我听到同学们说有成龙、姚明、刘翔。你们怎么看出来的呢?
你说成龙有大大的鼻头,姚明是大方脸,刘翔则是大长脸。看来同学们平常对于生活的
问题探究
1. 人物的特征主要是通过哪个方面表现出来的? 2. 你属于什么脸形?这些脸形具有哪些特征?
3. 认真观察学生的照片,说一说他们的五官有什么特点?分别表现了哪些表情? 4. 你能模仿这些表情吗?这些表情主要是通过五官中的哪些变化表现出来的? 5. 除了脸形与五官之外还有哪些特点可以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发型、服装) 6. 对比《女孩》《冯庄小姑娘延琴》这两幅作品,说一说画家用什么形式表现人像?分别有什 么异同
点?
7. 画家在表现小女孩时在线条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7
画人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如何抓住人物的不同特征,包括发型、脸型、五官、表情等,并能运用线条的方式 表现人像。
【过程与方法】
在欣赏、观察、分析、讨论中熟知如何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并且通过创作学会运用线 条表现人像,提高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体验美术活动乐趣的过程中,养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热爱身边每一个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不同人物的发型、脸、五官、表情的特点。 【难点】
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并运用线条的方式表现。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游戏,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同学们,今天我们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是:猜猜“他”是谁?教师 引导学生由以下几方面回答问题:如脸型、五官、发式等,揭示课题(画人像)。
环节二:观察分析,直观感知
1. 教师引导:每个人对自己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谁能用较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说出自己 的特
征。
学生从脸型、五官、性格等等几个角度回答问题,教师总述。
2. 继续追问:人物的特征主要是通过哪个方面表现出来的?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补充:人物头部是反映人物特征最主要的地方,包括相貌,精神状 态,还有性格特征。人物头部的特征主要是通过脸型、五官、和发式来表现出来的,而艺术 作品又往往通过人物面部的刻画来揭示人的内心世界,突出表现某一主题。
环节三:对比观察,形式分析 (一)描述脸形
引导学生观察照片,说一说他们的五官有什么特点?你属于什么脸形?这些脸形具有哪 些特征?
8
教师出示几种常见的脸型,请学生说说各种不同的脸型具有哪些特征?师生共同小结: 画人物头部时,我们应该先整体把握人物的脸型,再去刻画人物的五官、表情。
(二)分析表情
1. 请几名学生上台来表演“哭、笑、怒、乐、惊”的表情。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讨论问 题:
人物表情主要是通过五官中的哪些变化表现出来的?怎么变?
2. 每组同学选取一种表情用简笔画的形式将它画下来,并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画。 3. 请学生逐个分析刚才所画的表情,画得如何?有没有将表情特征画下来?没有的,如 何改?
最后教师总结:人物表情主要是通过人的眉毛、眼睛和嘴巴的变化来实现的。口决:画 人笑,眉开眼弯嘴上翘;画人哭,眉眼掉垂泪下落;画人怒,立眉瞪眼牙咬紧;画人愁,皱 眉缩眼嘴角掉。
(三)发型服装
除了脸形与五官之外还有哪些特点可以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发型、服装) 环节四:欣赏作品,感知线条
多媒体展示《女孩》《冯庄小姑娘延琴》这两幅作品,并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说一说画家用什么形式表现人像?分别有什么异同点?在表现小女孩时在线条的运用上有什么特 点?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
丁聪的《女孩》作品中人物眼睛小、鼻子较大,线条表现流畅、表现较为严谨; 刘文西的《陕北人物》中的女孩眼睛大,人物五官表现较为细致立体,线条简洁奔放。 环节五:实践练习,展示评价
1、布置活动练习: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写生创作,注意线条的组织; 2、学生实践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3、展示作品,并引导学生从五官、脸形、表情等方面进行自评、互评、师评。 环节六:小结作业,拓展提高
1. 鼓励学生主动大胆的对本节课重点内容做以总结,主要强调表现人物形象时需要抓住 的
特征等。
2. 引导学生课下尝试以不同的表现形式画一幅人物肖像。
四、板书设计
画人像
人物面部特征:脸型、五官、发式 人物面部表情:哭、笑、怒、乐、惊
9
五、教学反思
10
3.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要点提示
课文来源:人民美术出版(2013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第5课 教学建议:
1.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透视,以及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
规律,学会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 通过对比、观察和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探究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引导学生构建出绘画中的透视规律,通过观察现象和指导分析,让学生了解视平线的位置不是固定的,可以 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
3. 由于透视知识理解较为困难,如果只是直观的观察并不便于学生的理解,可以通过画一
画的方式让学生发现“消失点”的规律。
4. 引导学生分析荷兰画家霍贝玛的油画《村道》,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5.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并能够运用透视知
识,创作一幅有透视现象的风景画。
有关资料:
透视:由于人的眼睛特殊的生理结构和视觉功能,任何一个客观事物在人的视野中都具有近大远小,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的变化规律,同时人与物之间由于空气对光线的阻隔,物体的远、近在明暗、色彩等方方面面也会有不同的变化。透视分为二类: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
视平线:是人假定出来的一条直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由于所处的位置和观 看角度不同,视平线也随着观察角度而变化。
消失点:物体在视平线上随观察距离而产生的渐变消失的最小状态。
11
典例展示
导入参考 情景:观察导入
内容:同学们,你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老师抓拍了一张照片,同学们想不想看?
大家站的很整齐,第一张照片是从正面拍摄的,第二张是从侧面拍摄的,对比一下这两张 照片,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大家观察的真仔细,第一张照片中第一排的同学们身高基本上是相同的,而第二张照片中 后面的却变矮了,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探究这其中的奥秘吧!
问题探究
1. 同学们这张照片中为什么前面的同学显得高大,后面的同学显得矮小呢?
2. 霍贝玛的《村道》中,描绘了一条乡间小路,小路两旁矗立着细而高的树木,近处和远处 的树
木一样吗?有哪些不同?远处的树木有什么变化?
3.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4. 同学们尝试把颐和园长廊柱子的顶端与底端连起来看看有什么规律? 5. 在霍贝玛的《村道》中,同样隐藏着消失点和视平线,你能找到它们吗? 6. 我们画透视的场景时,应该注意哪几个问题呢?
7. 看一看,同学们的作品是如何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
12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透视:以及视平线和消火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能运用透 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观察和分析等方法,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建构出绘画中的透视规律,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 来的美感。
【难点】
如何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老师抓拍了一张照片,大家站的很整齐,第一张照片 是从正面拍摄的,第二张是从侧面拍摄的,对比一下这两张照片,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第一张照片中第一排的同学们身高基本上是相同的,而第二张照片
中后面的却变矮了,这是为什么?引出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环
节二:欣赏作品,探究规律 (一)透视的概念
1. 出示霍贝玛的油画作品《村道》,霍贝玛运用透视现象描绘了一条乡间小路,小路两旁矗立着细而高的树木,大家仔细观察近处和远处的树木一样吗?有哪些不同?远处的树 木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欣赏并回答:这张画构图独特,画面中乡间小路两旁的树木由近及远,越来越 小,最后消失在远方,形象地再现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作品体现了乡村生活的甜美、洋 溢着明朗而宁静的乐观情绪。
2. 教师追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13
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路灯、铁轨等 (二)视平线
1、出示北京颐和园长廊图片,同学们尝试把颐和园长廊柱子的顶端与底端连起来看着
有什么规律?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总结,柱子由近及远越来越短小,最后消失于一点,这个点就是 消失点。通过消失点并与眼睛平行的水平线就是视平线,平视时,视平线与地平线重合。
2、引导学生欣赏霍贝玛的《村道》,并提出问题:这幅作品中同样隐藏着消失点和视平线,你
能找到它们吗?尝试着画一画。
环节三:实践练习,运用透视
1、提出问题:画透视的场景时,应该注意哪几个问题呢?
①能够有目的地安排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 ②能够运用透视现象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
2、艺术实践:运用透视知识,创作一幅有透视现象的风景画。环
节四:展示评价,小结作业
1. 学生自愿展示作品,教师引导学生从透视的规律出发进行评价,并提出问题:看一看,
同学们的作品是如何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
2.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视平线和消失点,并运用透视现象成功地表现了一幅风景画。
透视现象可以表现室外风景,也可以表现室内空间,以后我们可以继续研究。
四、板书设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一、透视现象
近大远小、近高远矮、近粗远细、近疏远密二、透视规律
消失点、视平线、消失线
五、教学反思
14
15
4、建筑艺术的美
16
要点提示
来源:人民美术出版(2013版)《建筑艺术的美》六年级上册第1课。 教学建议:
1. 引导学生初步掌极欣赏建筑的要领,引领学生发现、欣赏建筑之美,学习评述建筑的方
法。
2. 根据时间的要求,本课内容的选择有如下两种方法:
一是,展示故宫与凡尔赛宫,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了解中国宫殿建筑与西方宫殿建筑的相 同点与不同点,认识到不同文化对建筑的影响,体会风格的变化;
二是,从中西的建筑中选取一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对色彩、材质、功能等方面全面的分 析,分析需要透彻,建议讲解故宫或凡尔赛宫。
3.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重点欣赏、分析中外经典建筑的造型、色彩、材质、功能,从而拓
宽他们的视野,感受世界的丰富多彩。
4. 引导学生欣赏时可设置相应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导游”。有
关资料:
1、故宫: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永乐十八年(1420)竣工。
故宫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整体呈南北走向,建筑主要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这三大殿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物,也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是封建皇权的象征。太和殿采用的是最尊贵的重檐庑殿顶,中和殿为四面坡单檐攒尖顶,保和殿是重檐歇山顶。两侧的建筑多用单檐歇山顶。在封建社会中,黄色最尊贵,绿色次之 。因此,故宫主要建筑均采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的柱子、门窗,在檐下处于阴影部位的斗拱、梁柱上,以青绿为底色沥粉贴金描绘龙凤图案。建筑下部以多层自色石台基衬托,使建筑物看上去更加富丽堂皇。故宫的建筑布局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与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建筑整体布局上取对称之势,是中国古代建筑群的传统模式。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
2、凡尔赛宫:凡尔赛宫是一座庞大的花园式宫殿,也是法国建筑艺术的典范。凡尔赛宫总体设计是古典风格,内部装饰带有巴洛克和罗可可风格,是欧洲最宏大华丽的宫殿建筑。它
17
典例展示
导入参考 情景:谜语导入
内容:同学们,说到“凝固的音乐”你们能想到什么?画卷、歌曲、舞蹈?
都不是,这是德国诗人歌德把建筑比喻为了“凝固的音乐”。那大家知道哪些比较著名的建筑呢?故宫,对,故宫是典型的宫殿式建筑。建筑已成为世界各地文化的象征,在地球村这 个大家庭中,各地的建筑风格迥异,多姿多彩,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建筑艺术的美。
问题探究
1、请学生边听音乐边欣赏古今的著名建筑,说说自己欣赏到哪些奇特的建筑?哪些建筑给你 留
下深刻的印象?
2、现在老师作为导游引领大家一起步入故宫的大门,现在大家在大门上看到了什么? a.大门上的门钉、铺首有什么意思呢?
3、大家整体来看故宫给你什么感受? a.色彩上有什么特点?
b.黄色的屋顶、红色的宫殿,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呢? c.它们都代表什么含义呢?
4. 现在我们走上太和殿的台阶,你又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些浮雕上图案的意思吗? 5. 同学们我们一起抬头看一下太和殿屋檐上有什么?你知道他们叫什么吗?
18
建筑艺术的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欣赏、比较,初步了解中国宫殿建筑的风格,能够用简单的术语总结其在材质、造 型方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能够初步分析建筑的造型、材料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学习用绘画或文字的方式将 自己对建筑的了解与认识表达出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对建筑艺术的兴趣,感受建筑的魅力并养成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包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北京故宫建筑风格,初步认识其文化内涵。 【难点】
在文化情境中认识中国的宫殿建筑。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谜语,导入新课
德国诗人歌德把建筑比喻为了“凝固的音乐”。那大家知道哪些比较著名的建筑呢? 引导学生积极回答,教师小结:建筑已成为世界各地文化的象征,在地球村这个大家庭 中,各地的建筑风格迥异,多姿多彩,揭示课题《建筑艺术的美》。 环节
二:新课讲授,欣赏中国建筑 (一)感知建筑
播放音乐并展示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筑,引导学生欣赏,说说自己欣赏到哪些奇特的建 筑?哪些建筑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故宫、天坛、凡尔赛宫……)
(二)故宫的大门(门钉、铺首)
现在老师作为导游引领大家一起步入故宫的大门。(教师出示故宫建筑群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下列提问:现在大家在大门上看到了什么?大门上的门钉、铺首有什么意 思呢?
教师小结:北京故宫里的大门钉都是铜制的,外镀一层鎏金,光彩夺目,更显得皇宫的华丽雄伟。皇帝进出的大门均有纵九横九共八十一个门钉。取“九”这个数字,表示皇帝是 至高无上的。铺首即门扇上的门环和底座,为传统门饰。皇宫、王宫的铺首的瑞兽图案具有
19
装饰作用和镇凶驱邪寓意,在尺寸、选材、用料、工艺、制作等方面都已登峰造极,彰显了 皇家君临天下的气势。
(三)故宫的色彩
1、展示故宫的整体图,现在同学们跟随老师步入午门,现在来看故宫给你什么感受?
(雄伟、壮观)
2、继续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其在色彩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黄色的屋顶、红色的墙给人以热烈、和谐的感受。
教师继续追问:黄色的屋顶、红色的宫殿,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呢?它们都代表什么含 义呢?(小组讨论)
学生交流探讨,教师补充:在封建社会中,黄色最尊贵,绿色次之。因此,故宫主要建筑均采用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的柱子、门窗,在檐下处于阴影部位的斗拱、梁柱上,以青绿为底色沥粉贴金描绘龙凤图案。建筑下部以多层白色石台基衬托,使建筑物看上去更加富丽堂皇。在传统文化里,红色一直被视为是一种表示喜庆的正色,寓意着庄严、幸福、吉祥。 故宫的殿阁楼宇大都采用红墙黄瓦,色彩强烈耀眼,对比细腻突出,以达到金碧辉煌、和谐悦目的效果,形成气象宏伟而肃穆的整体,既表现了皇家的富丽堂皇,又反映了皇帝的“无上权威”和“天子至尊”。
(四)云龙石雕
现在我们走上太和殿的台阶,你又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些浮雕上的图案的意思吗? 太和殿后的三层台基丹陛的中间都有石雕,其中最下方的一块石雕是紫禁城中最大的 “云龙石雕”,因此被称为“大石雕”。石雕上雕刻着被山崖、海水和飞云簇拥的九条蛟龙,象征着真龙天子统一天下。
(五)仙人走兽
同学们我们一起抬头看一下太和殿屋檐上有什么?你知道他们叫什么吗?(出示故宫太和殿屋檐上的仙人走兽图片)
教师介绍:太和殿檐角尖端上的装饰物从左起第一为骑凤仙人,其次为鸱吻、狮子、海 马、天马、狎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装饰物越多,建筑等级越高。太和殿是唯一有 十个饰物的建筑。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一些小兽,这些小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 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
(六)整体特点
提出问题:故宫整体上体现了什么特点?
故宫的建筑布局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与帝王 至高无上的地位。建筑整体布局上取对称之势,是中国古代建筑群的传统模式。故宫是我国 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
环节三:学生实践,小结作业 (一)学生实践
20
教师启发谈话:想一想我们身边有什么吸引你的建筑?它的造型特点是什么?能不能给 大家介绍下?
学生充当小导游,根据自己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身边的建筑文化,然后画出自己最喜 欢的一座建筑。
(二)作业评价
教师指导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从设计思路等方面评价并介绍自己画的这座建筑; 同学互相评价作品,最后由教师评价同学的作品。
(三)课后延伸
鼓励学生尝试将黑板上的表格利用课后时间查阅资料,进行补充、完善。
四、板书设计
建筑艺术的美
至高无上的皇权色彩 门钉铺首 云龙浮雕仙人走兽
五、教学反思
21
5、让色彩动起来
22
要点提示
来源:人民美术出版(2013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4课。 教学建议:
•结合色相环讲解对比色的概念,并设置“找一找对比色”的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安德烈·德兰的作品《威斯敏斯特大桥》,让学生了解到画面中强烈的对比色彩。树木、道路、汽车、行人简约的造型,强有力的笔触是让画面产生动感的因素,以此 启发学生创作灵感和激情。
•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对比色的运用,并且说明哪些地方可以运用对比色。
•在小组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动感十足的音乐中,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有目的地 运用对比、并置、交错的方法,让色彩跃然于纸上。
有关资料:
1. 三原色:红、黄、蓝;三间色:橙、绿、紫
2. 邻近色:相临近的色彩称为邻近色。在色相环中相距90度,或者相隔五六个数位的两色, 为邻近
色关系。
3. 色相:也叫色泽,是指色彩的相貌,是区别这一颜色与另一颜色的名称,是颜色的基本 特征,反
映颜色的基本面貌。
4. 明度:也叫亮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
5. 纯度:是指一种颜色的饱和程度,也称彩度或者色度,表示色彩的鲜艳或者浑浊。
23
典例展示导入参考 情景:多媒体导入内容: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很有意思的图片,请看大屏幕,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在动。 现在老师给这个图片做点小改动,现在变成黑白色了,还会给你动得感觉吗?
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第一张图片是静止的,为什么我们在观看时会产生跃动的感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让色彩“动”起来的秘密吧!
1. 什么样的色彩让你觉得欢快、有节奏?
2. 在色相环中哪些颜色对比强烈?你能找到这些颜色在色相环中的位置吗?他们之间的距离 是
怎样的?
3. 在《威斯敏斯特大桥》这幅作品中,画面色彩给你什么感觉?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他是如 何运用
这些色彩进行表现的?
4. 你曾经在哪里见到过色彩对比强烈的景物?
5. 要想用色彩表现一幅具有动感的画面,你认为如何用色最合适? 6. 哪位同学的作品色彩对比运用得好,画面活泼有动感?
24
让色彩动起来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受色彩强烈对比带来的视觉美感,深入了解对比色知识; 运用强烈的对比色和生动有力的笔触,创作一幅富有动感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回忆、探究、分析、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对比色知识和使画面产生动感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主题进行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对比强烈的色彩带来的表现力,学习运用对比色创作富有动感的美术作品,激发学 习兴趣,并促进对美术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深入理解和运用对比色。 【难点】
如何运用对比色创作一幅有动感的作品。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并提出问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对图片进行去色处理,再次引导 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还会有动的感觉吗?
教师总结:我们一起来探究色彩“动”起来的秘密,揭示课题《让色彩动起来》。 环节二:欣赏作品,探究对比色 (一)对比色的概念
1、提出问题:什么样的色彩给你欢快、有节奏的感觉?(红色、黄色、绿色等) 2、出示色相环,引导学生找一找色相环中哪些颜色对比强烈?(红-绿,黄-紫,蓝-橙) 继
续追问:这些色彩在色相环中距离是怎样的?(180°)
3、讲解对比色的概念:色相环中,每个颜色对面(180 度对角)的颜色为对比色。如红-
绿、蓝-橙、黄-紫互为对比色。
(二)感受对比色
1. 作品中的对比色
多媒体展示《威斯敏斯特大桥》,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问题:这幅作品中,画面色彩给
25
你什么感受?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他是如何运用这些色彩进行表现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画面色彩夸张,充满动感,画家运用了补色以及冷暖差别 大的色彩。画面中相邻的颜色都运用强烈对比的色彩,不同冷暖、深浅的色彩交替使用。
2. 生活中的对比色
我们已经感受了作品中色彩的运用,同样的生活中也存在很多的对比色,那回想生活中 存在哪些对比色?
教师总结:玩具、游乐场、红绿灯、民间彩塑 环节三:实践练习,运用对比色
1、提出问题:要想表现一幅具有动感的画面,你认为如何用色最合适? 教
师总结:运用对比色可以使画面更加的明亮鲜艳从而产生动感。
2、布置作业:创作一幅能让色彩动起来的画。 3、学生实践:教师巡视辅导。
环节四:展示评价,分享对比色作品
1、学生自愿展示作品。
2、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评价要点:谈谈你表现的内容是什么?主要用了哪些对比 色?
你是如何表现的?同学们的作品中,你认为谁的画面最活泼、色彩对比最强烈?
环节五:小结作业
、1总结回顾对比色的相关知识。
、2课后作业: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色。
四、板书设计
让色彩动起来
一、对比色:
色相环中,每个颜色对面(180 度对角)的颜色二、效果: 鲜艳明亮、富有动感
五、教学反思
26
6、图形的魔术组合
27
来源:人民美术出版(2013版)《图形的魔术组合》六年级上册第2课。 教学建议:
•本课强调的是创新,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改变以往对事物的常规观察方式,打乱时空,放弃正常的透视比例。所以需要欣赏一系列的具有创新性的作品。
•欣赏夏加尔作品《我和我的村庄》和莱热作品《工厂》《纳鞋底》,了解艺术家是如何把各种不同内容的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从中学习夸张、颠倒、重叠、替换等图形组合的创作方 法。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需要在课堂中设置一系列的活动,如教材中的“小体验”。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所以学生在创作时,教师应及时提示学生突出主题的物象画大,其它物象同样以魔术组合的方法作为画面的背景,这样不仅会帮助学生在构思 时减少盲目性,也能使创作变得更有意义。
有关资料:
.1《我和我的村庄》夏加尔,画面中表现的“我”与大牝牛亲切地面对着,背景上那典型 的俄国
农舍和教堂的塔顶,显现出艺术家记忆中的故乡风光。在大牝牛的头部画着一个挤牛奶的妇女,“我”与牝牛的中间有一个扛镰刀的农夫和一个倒置的妇女;下面配置一棵开花的树。这些景象与其说是艺术家想象中的故乡,不如说是他心灵中的故乡。牝牛、挤奶的女人、鸡及俄罗斯乡村的房屋等,是夏加尔的出身故乡……,即便以后受到了不同环境的影响,但故乡的本质、故乡的气息,始终会被留在作品里。
.2中国民间美术造型的方式与当下美术学院对物写生式的方法有所不同,作者与物象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固定位置的画与被画,而是表现出自我主观的、直觉的、意念的理想化形象。民间剪纸艺术家王占兰,把侧面的老虎剪出两只眼睛。她这样解释道:“老虎就是长两只眼睛的!哪能一只眼睛?”这种不把事物存在的瞬间状态作为表现形象本质的参照,而重视对物体多角度、多瞬间认识的造型处理,来自作者对物象客观存在的全面把握和理解。
28
导入参考 情景:游戏导入
内容: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魔术,想看吗? 同学们,老师用这些几何图形变成了房子、汽车、小船。大家想不想像老师一样把这些不 相关的图形变成一幅奇妙的图形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图形的魔术组合》。
情最:多媒体导入
内容: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世界名画,一起来看大屏幕,你从画里看到了 什么?能不能为这幅作品命名呢?
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画上有古怪的人物、动物、颠倒的房屋和树木,时空被打乱,形 象叠现出来,给人梦幻般的感觉,其实这幅作品是夏加尔的《我和我的村庄》。同学们夏加尔用他无穷的想象力给我们创造出了一个魔术般的世界,今天我们就向这位大师学习,一起来进
1.《我和我的村庄》《工厂》《纳鞋底》这几幅作品有什么特点?与你以前见过的作品有什么不 同?
2.你们看到夏加尔《我和我的村庄》有什么感觉?
a.画家是通过什么样的图形组合方法给了我们一个童话般的奇妙世界? b.为什么画家要把自己和母牛画的最大呢?
.3 .4《工厂》《纳鞋底》这两幅作品有哪些图形?它们是怎样进行奇妙组合的?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挑选喜欢的图形组合成一幅作品,试一试,看谁组合得快,组合得好?
29
图形的魔术组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艺术家是如何把各种不同内容的物象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图形组合的方法,采用不 同形状的物象组成新图形。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合作、体验的过程中理解美术作品的表现内容和组合方式,能创造性地利用图 形组合的方法进行造型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图形的魔术组合,加强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学会用多种创作方法表达情感,提高对 世界多元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夸张、颠倒、重叠、替换等图形组合的创作方法。 【难点】
能创造性地利用图形组合的方法进行造型表现。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夏加尔的《我和我的村庄》,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你从画里看到了什么? 能不能为这幅作品命名?
引导学生回答并总结:夏加尔用他无穷的想象力给我们创造出了一个魔术般的世界,导 入课题《图形的魔术组合》。
环节二:欣赏作品,学习组合方法 (一)感知特点
课件展示《我和我的村庄》和《工厂》《纳鞋底》这几幅作品有什么特点?与你以前见过的作品有什么不同?(夸张、简洁、富有想象力)
(二)组合方法:倒置、缩放
课件展示夏加尔油画作品《我和我的村庄》,你们看到夏加尔的这幅作品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1观察思考:畅谈第一感受,如奇特、梦幻、支离破碎等。
.2画家是通过什么样的图形组合方法给了我们一个童话般的奇妙世界?
夏加尔受立体主义多视点的启发,魔术般地将不同时间、地点的不同物象组织在一个画
30
面里,呈现了一种奇特的视觉效果。这幅画上有古怪的人物、动物,颠倒的房屋和缩小的树 木,夏加尔打乱时空,放弃正常的透视比例,让画中的一切事物好像失去了重力被任意安置 在空间里,使这幅画充满了神奇的童话色彩。引导学生观察:《我和我的村庄》中人物
是倒立的,板书:倒置。
继续追问:为什么画家要把自己和母牛画的最人呢?
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理解到这两个部分是画家最着重想表现的,因此放在最主体、最突出的位置上。板书:缩放。
(三)组合方法:分解重组
多媒体展示《工厂》《纳鞋底》,并思考:这两幅作品有哪些图形?它们是怎样进行奇妙 组合的?(小组讨论)
学生交流探讨,教师总结:
《工厂》莱热对机器的强烈感受转化为将对象画成椎体、圆柱体、多面体,打破正常视 觉将工厂的正面、顶部、侧面组合在一起,并运用分解重组的形式进行魔术组合。
《纳鞋底》以独特大胆的造型及透视、比例、空间呈现方法,使画面里不同内容的物象 奇妙的组合在一起,而且剪纸作品中人物被缩小,植物及花瓶被放大。
环节三:活动练习,运用组合方法
1、设置小活动: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挑选喜欢的图形组合成一幅作品,试一试,看谁组
合得快,组合得好?
学生上台进行组合,教师点评。
2、布置作业:①任选一组课本提供的形状,组成新的形象。②自己创作一组图形进行创
作可以是生活中的小物件,动物、植物、花卉、照片、风景、人物都可以是绘画的主题。 (二选一进行创作)
3、学生实践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环节四:小结作业,拓展延伸
1. 展示:学生自愿展示作品,并从重组方法等方面进行自评评、师评。 2. 小结: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养成创新的好习惯。 3. 作业:尝试运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进行图形的魔术组合。
四、板书设计
图形的魔术组合
组合方法:
重复、分解重组、倒置、缩小、放大
五、教学反思
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