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城市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研究
2021-01-02
来源:易榕旅网
昆明学院学报 2011,33(5):53~56 CN53—1211/G4 ISSN 1674—5639 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心理学研究】 福建省城市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研究 黄耀明,黎春娴 (漳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老龄问题是当今世界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养老不仅仅是经济养老,而且是精神养老。通过对城市老年 人的调查,发现城市老年人心理需求主要有社会生活心理需求、家庭生活心理需求和性心理需求。这些心理需 求具有年龄效应、性别效应、文化程度效应、婚姻状况效应和养老方式效应。因此,对于不同需求的老年人应该 有不同的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 关键词:福建省;城市老年人;心理需求;老龄问题 中图分类号:B8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639(2011)05—0053—04 Study on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Urban Elderly in rujian Province HUANG Yao—ming,LI Chun—xian ‘ (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istory and Sociology College,F ̄ian Zhangzhou 363000,China) Abstract:Aging problem is one of major social problems in the wodd.Supposing problem is not just an economic problem,but also a mental problem and psychological problem.Through survey and analysis on the urban elderly in Fujian Province,the paper ifnds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urban elderly people can be analyzed from social psychological needs,family life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sexual psychological needs.These psychological needs have age effect,gender effect,educ ̄ional level effect,maritl status efafect and pen- sion mode effect.So,for the different needs of the elderly,different social policies and social services are needed. Key words:Fujian Province;rural elderly;psychological needs;Aging problem 一、研究背景 二、需求及老年人需求的研究回顾 人类的需要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产生的各种欲 望对相应客体的消费要求。需要常常和需求、欲求 等同义。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 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二者的需要和需要满足的方式 随着生育力的下降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世界 上的绝大多数国家的老年人口无论是绝对数字还 是相对比例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摆在全世 界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银发问题”已成为全 世界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中国是目前世界 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 国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2 不同。人的需要含有社会的意义,而动物的需要却 没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更是从满足需要的 角度把人类需要分成了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 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月25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年末全国总人口 为133 474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育16 714万 人,占全部人口数的12.5%.…数目如此众多的老 年人使得老年人的养老成为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 大事。养老不单是经济养老,而且或者更重要的 是精神养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尤其是关注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做好精神养老的重要一环。 因此,充分认识老年人的心理状况特点及心理需 这些需要一般是从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向高层次的需 要发展 J。约翰・加尔认为人的需要主要有下述四 种需要:安全需要(security needs)、福利需要(wel— fare needs)、同一需要(identity needs)和自由需要 (freedom needs)。 老年人作为一个亚人口群体,具有与一般人口 群体相似的需求层次,但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社 会角色的独特变化而不可避免地使其在需求方面表 现出与其他人口群体不一样的独特性。穆光宗在研 求状况,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是做好老年人养老 工作的重要一环。 收稿日期:2011—10—07 究老年人的需求时提出了五个层面的老年人的需 基金项目:漳州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SS09038) 作者简介:黄耀明(1970一),男,福建漳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老年学、社会工作研究; 黎春娴(1978一),女,湖南常德人,社会学博士,主要从事社区研究、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研究 54 昆明学院学报 2011年10月 求:第一层面——生存需求(老有所养、老有所助、 老有所医);第二个层面——感情需求(老有所爱、 老有所伴);第三个层面——发展需求(老有所乐、 老有所亲、老有所学、老有所美);第四层面——价 下5人,201~500元47人,501~1 000元76人, 1 001~2 000元76人,2 001以上40人。农村老年 人的月均生活开支主要集中在501~2 000元之间。 相对于农村老年人,城市老年人的生活开支相对 较高。 (六)生活开支的主要来源:调查样本中,靠积蓄 值需求(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成);第五层 面——归属需求(老有善终)。 在这五个层面中, 第一层面是基本的需求,其它层面都可以说是心理 需求。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哪些方面?目前国内外 学者对这个问题尚无统一定论。如王晓瑞经过调研 的有16人,靠离退休工资的190人,靠子女供养的有 15人,仍然靠自己劳动所得的有7人,还有2人主要 靠社会救济。其中,靠离退休工资的占了全部样本的 77.9%,说明城市老年人具有一定的经济独立性。 (七)居住形式:调查样本中,与子女合住者91 认为,福利院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生活保障方面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亲情的 需要、奉献的需要。 而傅淑花则认为老年人的心理 人,与配偶合住80人,与子女配偶合住46人,与其 他亲属合住2人,还有24人独居。其中,与子女合 需求有重要感、幸福感、安全感、独立感、拥戴感、安 康感、充实感和满足感八个方面。 大多数老年人心 住、与配偶合住及与子女配偶合住者占了89.0%, 表明城市老年人大多是和家人生活在一起。 理需求的研究主要采用理论描述,以及取样仅限于 一个社区甚至一个养老机构的调查等等,其研究范 (八)养老方式:居家养老211人,在老年公寓 和敬老院养老的有25人,8人未填。有89.4%的城 市老年人为居家养老,这说明即使在城市,家庭养老 仍然是主要养老方式,养老社会化远远没有实现。 围较窄、研究内容不深。本研究选择福建省老年人 群作为研究对象,就其心理需求方面的若干问题进 行了专项调查与研究。 三、调查时间、过程及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在福建省九个市展开,抽样方法采用 分层多级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共发 放问卷720份,收回688份问卷,其中城市卷244 份。本项研究就是以城市卷的数据为分析基础的。 以下是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一)性别:调查样本中,男性125,女性119,男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城市老年人心理需求的因子分析 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一般 包括以下内容:奉献的需求、健康的需求、亲情的需 求、尊重的需求、支配的需求、情趣的需求和和睦的需 求等等。本研究在设计问卷时候考虑到老年人的心 理需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把老年人的需求用15道 性占样本数的51.2%,女性占样本数的48.8%.这 与福建省男女性别的分布——男性为51.54%,女 性为48.46%——比例非常吻合。 (二)年龄:调查样本中,50~55岁的16人,56 ~题目列出,尽量包含老年人的诸多需求。为了便于分 析,本研究首先用因子分析法精炼这些需求,从这些 需求中抽取公共因子,再在因子分析法的基础上进行 分析。 60岁的38人,6l~65岁的56人,66~70岁的43 人,71~75岁的47人,76~80岁的22人,81岁以 上的22人。①其中,71~75岁年龄段的老年人在本 次调查中所占比例最高。 根据因子分析的步骤,首先对数据进行了]3art— lett球形检验和KMO测度检验,结果显示KMO抽 样适度测验值(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为0.906,巴特尼特法圆形检测 值(Bartlett s test of spherieity)是2 230.599,显著性 为0.000(<0.05),说明数据适合因素分析。然后, 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公共因子,求得初始负荷矩 阵,再用最大方差旋转法求出最终的因素负荷矩阵。 我们根据以下标准确定因素分析后的因子数目:1. (三)文化程度:调查样本中,文盲、半文盲9人, 小学21人,初中61人,高中64人,大专53,本科及以 上33人,缺失3份。城市样本中,高中文化程度的老 年人占了26.6%,大专和本科及以上共占35.7%.由 此可见,城市老年人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 (四)婚姻状况:调查样本中,已婚有偶的老年 人203人,丧偶老年人30人,离异老年人5人,另有 4位老年人未婚,缺失2人。考虑性别因素,男性已 特征值大于1;2.因子解符合碎石检验;3.每个因 子至少包含1个以上的项目;4.所抽取的因子在旋 转前至少包含1个以上项目。综合以上的标准,我 们得到3个主要因子,解释总变异量的73.066%. 婚有偶率(89.5%)远远高于女性(78.0%),女性老 年人的丧偶率(16.9%)大大高于男性老年人 (8.1%)。这表明,城市女性老年人比男性老年人 更多的处于无偶状态。 (五)月均生活开支状况:调查样本中,200元以 根据负载因子的含义,分别对这3个因子命名为 “社会生活心理需求”、“家庭生活心理需求”和“性 ①考虑到有些人50岁就退休,所以在实际调查的时候也涵盖了一部分50岁以上60岁以下的“准老年人”。 第5期 黄耀明,黎春娴:福建省城市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研究 55 心理需求”。三种心理需求的基本数据见下表1。 表1 城市样本三种心理需求的基本数据 需求名 平均数题均平均数标准差 检验值显著性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城市老年人的家庭 生活心理需求最高(调查采用反向计分,均分越高, 需求越低),其次是社会生活心理需求,再次是性心 理需求。结合题目来分析,城市老年人在“想吃好、 穿好、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渴望身体健康或没有 疾病”、“希望子女能经常看望”、“希望不顺心时有 亲戚朋友可以谈心”及“希望能经常和他人交流一 些信息”这几个选项上得分都比较低(调查采用反 向计分,得分越低,需求越高),选择“非常符合”和 “比较符合”的老年人比例分别是66.9%、78.4%、 72.0%、70.8%和71.3%.尤其在对身体健康情况 的关注和对子女探望的期待上,城市老年人表现出 了比较高的需求。人到老年,生理上已经进入衰退 期,身体健康状况可能大不如以前,疾病风险大大增 加,疾病所带来的医疗费和护理费等也大大增加,这 不仅影响老年人自己的生活还可能影响家人的生 活,因此老年人对健康的心理需求就比较大。此外, 老年人也非常希望子女能经常看望。由于退出了劳 动领域,老年人的社会交往也就相对减少,“孤独” 成为老年生活的最大敌人。因此,子女的经常看望、 问寒问暖能让老年人驱除寂寞和孤独。这些都充分 反映了老年人的家庭生活心理需求。 社会生活心理需求是城市老年人的第二大心理 需求。城市老年人在“希望改善文化娱乐生活,使生 活更丰富多彩”、“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对自 己的事情有发言权和决定权”、“希望晚辈有大事时 能和自己商量”、“希望得到晚辈的肯定、鼓励和恭 敬”、“乐意帮助他人,为他人做好事”和“渴望为国家 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等选项上得分比较低(调查 采用反向计分,得分越低,需求越高)。其中,城市老 年人在“希望改善文化娱乐生活,使生活更丰富多 彩”、“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对自己的事情有 发言权和决定权”、“希望晚辈有大事时能和自己商 量”、“希望得到晚辈的肯定、鼓励和恭敬”和“乐意帮 助他人,为他人做好事”上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 符合”的比例分别是62.O%、68.9%、65'.8%、65%和 68.9%.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满足后,精神生活和 文化生活需求的满足显得尤为重要。老年人离开212 作岗位后,以社会职业为中心转变为以家庭生活为中 心,但是他们仍然想了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想得到 社会的尊重,想得到子女的尊重,不愿意赋闲在家还 想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希望有比较丰富的文化娱乐 活动。有很多老年人参加老年大学,学摄影、打球、写 诗作画等,这些都是老年人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寻 找老年时代独特幸福感的表现。 老年人还有一定的性心理需求。虽然这项内容 的调查数据显示,仅有24.1%的老年人选择了“非 常符合”和“比较符合”,但是这仍旧说明有些老年 人有求偶需求或性心理需求。“少来夫妻老来伴”, 儿子也好,女儿也好,孙辈也好,都不能够长期朝夕 相处,唯有配偶才能相依相伴。 (二)城市老年人心理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老年人的心理需求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 生着变化。本研究运用方差分析法,以社会生活心理 需求、家庭生活心理需求和性心理需求为因变量,以年 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目前养老方式等为自变 量,分析这些因素对老年人各心理需求的影响。 1.社会生活心理需求 数据表明,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目前养 老方式对城市老年人的社会心理需求影响显著,而 性别的影响作用较小。 (1)年龄:81岁以上组和50~55岁组、55~60 岁组、61~65岁组的差异显著(P值分别为0.O13、 0.031、0.007),其它组间差异不显著。 (2)性别:组间差异不显著。这表明男性和女 性在社会生活心理需求总分上无差异。各组均值和 标准差为:男性21.36±6.81,女性20.09±6.75。 (3)文化程度:组问差异显著。文盲半文盲组 与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组组间差异显著(P 值分别为0.001、0.001、0.000、0.001),小学和初 中、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组组间差异显著(P值分 别为0.005、0.003、0.000、0.005),但文盲半文盲和 小学组差异不显著。大专学历老年人的社会心理需 求最高,而文盲半文盲的老年人社会心理需求最低。 (4)婚姻状况:已婚组和未婚组、丧偶组的差异 显著(P值为0.007、0.001)。已婚组、未婚组、离异 组和丧偶组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已婚组20.02 4-5.86,30.33±13.32,20.60±13.16,24.86± 8.89。已婚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心理需求最高,而未 婚老年人的社会心理需求最低。 (5)养老方式:居家养老和老年公寓养老的差 异显著(P值为0.002)。其均值和标准差为:居家 养老20.26±5.80,老年公寓养老24.84±11.48。 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社会生活心理明显需求高于老年 公寓养老的老年人。 2.家庭生活心理需求 数据表明,性别、文化程度、目前养老方式对城 市老年人的家庭生活心理需求影响显著,年龄、婚姻 状况影响较小。 (1)性别:组间差异显著(尸值为0.004)。男性 老年人和女性老年人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男性 1O.65±3.27,女性9.44±3.03。女性老年人的家 56 昆明学院学报 2011年10月 庭生活心理需求高于男性老年人。 (2)年龄:组问差异不显著。 (3)文化程度:小学学历的老年人与文盲半文 盲、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老年人差异 显著(JP值分别为0.006、0.014、0.O18、0.000、 0.005),大专组与初中组、高中组的差异显著(P值 分别为0.004、0.002),文盲半文盲组和高中组的家 庭生活心理需求高于其它组。 (4)婚姻状况:组问差异不显著,但是已婚组和 丧偶组的差异较大(P值为0.048)。已婚组和丧偶 组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10.17±3.13和8.85± 2.91,丧偶老年人的家庭生活心理需求明显高于已 婚有偶组的老年人。 (5)养老方式: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值为 0.041)。居家养老和老年公寓养老的均值和标准差 分别为10.20±3.10,8.80±10.03。老年公寓养老的 老年人家庭生活心理需求高于居家养老的老年人。 3.性心理需求 数据表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养 老方式都对老年人的性心理需求影响较小。 (1)性别:组间差异不显著。男性农村老年人 和女性农村老年人性心理需求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 为3.O0±1.39,3.31±1.06。男性老年人的性心理 需求略高于女性老年人,但差异不显著。 (2)年龄:组间差异不显著。 (3)文化程度:组间差异不显著。 (4)婚姻状况:组间差异不显著。 (5)养老方式:组间差异不显著。 (三)结论与讨论 上述的结果表明,农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可以 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概括:社会生活心理需求、家庭生 活心理需求和性心理需求。这些心理需求随着年 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的变化而变化。具体来 说,主要有如下方面: 1.年龄效应:城市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心理需求 在不同的年龄上有显著差异。从60岁开始,社会生 活心理需求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81岁以上的农 村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心理需求最低。 2.文化程度效应:城市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心理 需求和家庭生活心理需求在文化程度上有显著差 异。社会生活心理需求随着文化水平的增高而逐渐 增多,大专组最高,本科及以上组又有些回落,但仍 然高于高中组。家庭生活心理需求呈波浪形变动, 文盲半文盲组的较高,小学组的比较低,而后逐步上 升,大专的最高,本科及以上组的下降。城市老年人 的社会生活心理需求和家庭生活心理需求都是大专 组的最高。 3.性别效应:与男性相比,女性老年人更注重家 庭生活心理需求,说明女I生老年人对家庭的依赖更重。 4.婚姻效应:不同婚姻状况的城市老年人的社 会生活心理需求上有所不同。已婚有偶者的社会生 活心理需求高于未婚者、丧偶者和离异者。说明家 庭结构完整的老年人更能积极的参与社会生活,精 神状态更好。在家庭生活心理需求上,丧偶老年人 的家庭生活心理需求最高,说明这些丧偶老年人对 家庭生活的渴望。这点提醒我们要关注城市独居老 年人的心理需求。 5.养老方式效应:城市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心理 需求、家庭生活心理需求在不同的养老方式上有明 显差异。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其社会生活心理需求高 于机构养老(含老年公寓和敬老院养老)的老年人, 而家庭生活心理需求则低于机构养老的老年人。 五、对策与建议 老年人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政府、社 会、家庭的共同努力。因此,针对本次调查发现,特 提出如下建议: (一)各级政府要积极关注老年人工作,尤其是 老年人心理关爱工作。政府要尽快出台、完善相关 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老年人的各种权益;加大老 年心理健康工作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人,为老年人 身心健康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保障、物质保障和法 律保障。 (二)加强社区老年工作建设,满足老年人各种 心理需求。调查中发现城市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心理 需求比较高,因此满足老年人社会生活的心理需求 就比较迫切。社区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 空间,因此社区文化活动、文体活动等等都是老年人 展现自身优势、丰富老年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城 市社区挖掘自身社区优势,营造老年人参与社区活 动的气氛,是优化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三)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孝老意识,发 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社 会网络的健全和社会文化的氛围与人的精神健康呈 正相关。我们本次的调查研究中也发现老年人的心 理需求中一项重要的需求是家庭生活心理需求。对 此,家庭成员(包括配偶、子女、孙辈)均应起着积极 的作用,比如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充分尊重老年人 的意愿(尤其是再婚的意愿)、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 活动等等。家庭成员也可以利用各种节假日,多和 老年人团聚,满足老年人对亲情的渴望。对于常年 在外工作的子女,要尽量克服多种困难,经常和家里 的老年人联系,可以电话联络、网络视频、更应该返 家探望。一方面使老年人感到有安全感,可满足生 存需要(如,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尤其对经济不 能自立的老年人;另一方面多和老人联系、团聚,使 老年人心情愉快,享受天伦之乐,也是满足他们亲情 心理需求,这是最大的精神慰藉。 (下转第77页) 第5期 徐波,孟端星,沈卫,等:近代以来云南生态环境变迁及其社会动因研究 刊.2004,46(10):81—90. 77 的一个因素之一,是建立一种制度层面的更为合理 的机制,使社会发展走上科学、民主道路,使各种非 理性的决策和行为能够得到有效约束。通过这样一 [9]彭信威.中国货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300. [1O]杨熠达.清代中期(公元1726—1855年)滇东北的铜业开发与 环境变迁[J].中国史研究,2004(3):23—26. [11]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泥石流[M].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0:l1. 种机制,以制约各种不断膨胀的政治经济因素,尤其 是当今日益相互结合的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遏制 其在谋求集团利益的追逐中,损害全社会的大众的 生态环境利益。 [12]云南省东川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东川市志[M].昆明:云南人 民出版社,1995:266. [13]滇池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综合考察报告[M].昆明:云南科技 [参考文献] 出版社,1988. [1]梅莉,晏昌贵,龚胜生.明清时期中国瘴病分布分布与变迁[J]. [14]于希贤.滇池地区历史地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2):43. [15]章开沅.中国经济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75. [2]蓝勇.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M].昆明:云南教育 [16]肖冬连.中国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历史考察[J].中共党史研 出版社,1992. 究,2005(1):23—33. [3]黄天祥.不能仅剩下人[N].中国青年报.1989…03 02(2). [17]洪大用,马芳磬.二元社会结构的再生产——中国农村面源污 [4]西双版纳国土经济考察报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染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4,35(4):3—9. 230—231. [18]徐波.孙中山民权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J].南京师大 [5]云南省环境保护局.2004年环境报告.[EB/OL].[2011一O9一 学报,2004(4):28—32. O9].http://www.7c.gov.cn/color/DisplayPages/searchresult.as・ [19]王敬中.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EB/ px?key=云南省2004年环境状况公报&catalog=全部. OL].[2011一lO一02].http://news.sina.com.cn/e/2005一l1 [6]连芳.全省7成危险废物产自昆明[N].春城晚报,2005—10—28 —02/19127339789s.shtmlhttp://news.qq.com./a/20051102/ (A14). 001901.htm. [7]蒲汉听,陈定茂,杨明华.云南省区域生态现状与经济开发[J]. [2O]郭凤琳.国资委统计显示2004年央企各类资产损失3500亿 自然资源,1990,24(1):15—22. [N].工人日报,2005—11—8(1). [8]亚克西姆・纳得考.环境史中的欧洲特殊道路问题[J].史学月 (上接第56页) (四)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余热,满足老年人乐于 年行为学、老年社会工作等专业课程的建设,以更好 奉献的社会心理需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年 地进行老年人研究工作,为老年人提供更专业的服 人“人老心不老”、“人老力不减”,他们身体还很硬 务。同时,已有的研究力量要加强对老年人心理健 朗,还充满活力,愿意“退而不休”,继续为社会做贡 康的调查研究,研究成果可以共享,好的经验相互学 献。针对这样的老年人,应该创造一些“工作”条 习借鉴,共同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工作水平。 件,如鼓励一些身体条件较好的老年人走出家门,再 次投身职场,如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年人可以担任公 [参考文献] 司督导、业务顾问等等。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把 [1]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 “养老”和“辅幼”结合起来,使老年人有一定的精神 OL].[201 1—09一l2].http://www.gov.cn/gzdt/2010—02/25/ 寄托,满足老年人奉献社会的心理需求,又能为一些 content1541240.htm. 经常加班或长期在外地工作子女独自生活的家长的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 后顾之忧。 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14. (五)充分挖掘老年人自身的潜能,鼓励老年人 [3]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207 —208. 自我呵护、自我调节。老年人既是身心健康的对象, [4]凯勒琳・勒德雷尔.人的需要[M].邵晓光,译.沈阳:辽宁大学 也是身心健康的主体。老年人自己也有很多自我调 出版社,1988:12. 节、自我保健的好法子、好经验。他们可以帮助总 [5]穆光宗.挑战孤独——空巢家庭[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结、推广这些自我调节的经验做法。此外,老年人要 2002:79—81. 尽量使自己保持开朗乐观的情绪,适时释放不良情 [6]王晓瑞.养老服务机构中的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J].社会福利, 绪,解除压抑,使自己的心情好转。 2oo8(3):35—36. (六)老年人工作还需要专门知识的指导,需要 [7]傅淑花.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及其对策[J].江苏民政医学,2000 培养专业人才。我国目前的社会工作专业正在迅猛 (2):49. 发展,建议在社会工作专业中加强老年人心理学、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