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意识杜甫不仅有着强烈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情怀,还有着深远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泛爱思想,如诗人“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的自觉环保意识,“山鸟山花吾友于”的物我平等意识,“盘飱老夫食,分减及溪鱼”的关爱动物意识等,都源于对生态问题的理性认识。他常常推人及物,如其《又观打鱼》云:“小鱼脱漏不可记,半死半生犹戢戢。大鱼伤损皆垂头,屈强泥沙有时立。”虽然鱼肉肥美,但人的过度享乐却建立在严重损害鱼类的基础之上,生态平衡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诗人意识到人与自然的联动关系,自责之情油然而生,从而担负起双重生态责任。
反对生态破坏的批判意识杜甫笔下的自然与社会具有休戚相关的联系,他常由自然的破坏推想到人文的混乱,或由人文的动荡反观自然的失衡。一方面,对杂乱的自然物种干扰到人的生活而进行批判,如其《恶树》云:“独绕虚斋径,常持小斧柯。幽阴成颇杂,恶木剪还多。”另一方面,对人们大肆屠杀动物而进行批判,如其《冬狩行》云:“夜发猛士三千人,清晨合围步骤同。禽兽已毙十七八,杀声落日回苍穹。”当生存的大环境无法维系时,人们不思进取,却将私欲发泄到动物身上,这是杜甫所厌恶的。再如《麂》云:“衣冠兼盗贼,饕餮用斯须。”诗人呐喊道:“衣冠楚楚的那些人简直就是贪得无厌的盗贼!”发出了尖锐的不满与批
GREEN TIANF 绿色天府U视 角| 55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诗人对鹅儿的生活情态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其憨态可掬的样子跃然纸上。另一方面,杜甫也十分喜爱这里的花木,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七首诗中出现了八个“花”字,所谓“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这种“恼”、“怕”并非恼怒、惧怕,而是一种爱怜。杜甫借生机盎然的动植物世界,表现出了自由烂漫的审美心态。
追求生态和谐的理想意识杜甫始终追求着“尧舜理想”,一是社会的安宁,二是自然的美好。如其《五盘》所描写的生态场景:“地僻无网罟,水清反多鱼。”诗人对险峻的环境不以为意,而关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所以对《早行》中“前王作网罟,设法害生成” 的现象深恶痛绝。由于“残酷的现实使杜甫深感忧生之痛,他把‘全生’的理想生态寄予大自然,希望回归自然得到和谐相处的人生。”尽管五盘偏僻,却没有捕杀现象,这与《阆水歌》所写“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一样,都是自由和
判之声。
谐的生态画面。可见,诗人的生态理想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
警惕生态危机的忧患意识自然与社会之间是相互反映的。当社会不安的时候,自然生态也会反常;当自然出现异常现象的时候,也预示着社会的某些危机。一方面,诗人常将现实生活的境遇与自然生态的讯息相结合进行判断,如其《花鸭》诗所写:“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不觉群心妒,休牵俗眼惊!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诗人告诫花鸭不要过于显眼,而应居安思危。另一方面,诗人多从自然生态中的某些异常现象推想到社会的危机。如其《早花》:“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西京未稳,山花早开,人与自然的异常现象相互照应。杜甫正是在这样紧密的物我关系中表现出深远的忧患意识。
否和谐为标准的,他不仅希望早日恢复开元时期的社会生活,也追求着没有迫害的和谐生态。
虽然杜甫的生态描写多依据物我比兴的手法而来,多借自然物色来引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但这也足以体现出杜甫眼中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一旦时代动荡不安,自然生态系统必然失衡。反之,生态危机的暴露,也预示和反映着社会的混乱。
巴蜀远离战乱,自然气象祥和,特别是那些自由美好的生态环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一方面,杜甫对这里的动物有过不少描写,如《得房公池鹅》:“房相西亭鹅一群,眠沙泛浦白于云”和《舟前小鹅儿》:“鹅
这些思想意识对于今天我们做好自然生态体系保护工作也能提供许多重要的参考和启迪。
责任编辑:杨肖
享受生态自由的审美意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