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培养学龄儿童创造力的启发
作者:王强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年第02期
【摘 要】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是他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精髓,其中“民主教育观”、“六大解放”、“组建集体生活”及“三个需要”等都是创造教育的重要体现,这些理论对学龄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学龄儿童创造力培养的现状,从教师树立正确的创造教育观、建构创造力环境及运用创造力教育方法入手,促进学龄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反思与发展。 【关 键 词】学龄儿童;创造力;教师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62-03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就像是天空的繁星,照耀着中国教育事业的进程,而创造教育思想便是其中的一页光辉。正如陶行知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1]他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山海工学团及培养特殊才能的育才学校,处处都体现着他对儿童创造力培养的重视。如今,创造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目的之一,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发达,随着科技现代化的发展,国家亟需具有创造力的大批人才,这个巨大的担子落在了现代教育的肩上,对于教育研究者与一线工作的教师都应该向陶行知先生学习,致力于孩子创造性培养的进程中去。
一、创造力与童年期儿童的身心特点
对于创造力的定义,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正如心理学家抱怨:“创造力是应用的最不严格的术语之一,因而也是内涵最模糊的术语之一。”[2]不同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对创造力的内涵会有不同的理解,托尔斯泰认为创造力是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为扩散思维能力。日本心理学家恩田彰认为“创造性,就是有新的价值的特征;创造力,就是产生形成新思想观点的能力。”[3]我国学者林崇德将创造力定义为“根据一定目标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治理品质。”根据这些定义可得出一些共识,创造力一般表现为创造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及价值属性等。
现阶段,大多有关创造力研究较集中于学龄前儿童智力的开发与创造力培养方面,笔者在本文主要探讨教师对学龄儿童(童年期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从心理学角度讲,学龄儿童一般指6~12岁年龄阶段的儿童,也就是儿童的小学学习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童年期儿童处在具体运算阶段,这时期的儿童特征为,他们在面对问题时,循逻辑法则推理思维,具体运思期的儿童,对可逆性问题,不再以不可逆性的思考方式去思维,而且他们已具备了守恒的概念。[4]学龄儿童心理发展非常迅速,特别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是智力与思维能力,不仅如此,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还表现在他们的心理活动自然、天真、直率,容易表露,并具有想象力的发展特点。所以,童年期儿童是智力开发,培养创造力的很好时机。
二、当今教育领域忽视了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事业正是诞生在革命动荡、民族危难的时期,那时的人民生活贫困潦倒、剥削压迫困扰于身,但他能够认清形势,既反对“仪型他国”又反对“坐井观天、闭关锁国”,从中国国情出发,认为中国的未来在于今天孩子的成长,运用卓越的创造意识培养了无数杰出人才。陶行知的育才学校就是为了抗战与建国培养幼苗特殊能力的学校,他从难童中选拔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进行因材施教,培养了近500名专业人才,包括前国务院总理李鹏,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指挥家陈贻鑫,曾任中央乐团团长的杨秉孙,舞蹈理论家叶宁等。 在国难当头的危机时刻,还有陶行知这样的教育家如此注重中国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这种精神多么可贵。现如今迈入小康社会的我们,生活条件好了,素质教育的步伐也在加快进行,然而我们却缺少像陶行知先生如此重视创造教育这样的老师,我们尤感惭愧。
(一)教育培养模式出了问题
正如陶行知所说:“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5]环境对儿童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在我们的教育环境存在诸多问题,虽然已经是素质教育阶段,但应试的考试制度与模式使我们在用“跑短跑的方式跑长跑”。基础教育阶段本是培养儿童个性、兴趣、健康品质与创造力的关键期,可是 由高考带来的升学压力降临到中学生与小学生身上,学校以考试为中心,管得过严,忽视了学龄儿童的自主发展。而欧美国家相反,更注重儿童阶段个性的发展、兴趣的培养,进入大学才开始紧张起来。我们的教育培养模式或教育制度需要渐进的改革,应逐渐将基础教育的改革引导至考虑儿童个性发展与创造力培养的方向上来。 (二)教师未足够重视学龄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由于学龄儿童较活泼调皮,教师对学生管理严厉,教师在小学生面前过于严肃,老师说什么学生听什么。未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平等、民主的朋友角色上,学生想做什么做不了,有什么想法也很快被扼杀,长此以往,限制了学龄儿童个性的发展、兴趣与创造力的培养。除此之外,由于小学教师进入门槛较低,甚至很多教师未受过专业的基础教育培养,各方面素质欠佳,更不懂得儿童学龄期的身心发展特点,没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创造精神与意识。 三、创造力的培养需要创造性教师
陶行知先生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指出:今日的教育家必须在下列两种要素中得了一种,方能称作为第一流的人物。一是“敢探发未发明的真理”;一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他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而指出“敢探未发明的真理,即是创造精神。”[6]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小学教师,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特点,培养其创造能力、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与重大的责任,教师们应该接过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旗帜,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向着成为富有开拓精神与创造精神的“第一流”教师而努力。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创造力教育观
创造教育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相应素质,而教师创造力的教育观是其中重要的素质之一,也是培养创造力学生的前提。一个人的观念与态度往往决定着其行为,对以培养学龄儿童创造力为重担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创造力教育观。
1. “平等”与“民主”的教育观。陶行知在《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中提到:“民主的创造为大多数人的创造,承认每一个人都得到创造的机会。”这种创造的机会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民主的关系,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个体,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需要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作为“民主的教师,必须虚心;宽容;与学生同甘共苦;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学习。”[7]对教师而言,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及学校生活中对学生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尊重学生的权利与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因为某位同学成绩优异、表现突出而特别关注与偏心,要让学生们感觉到大家都是平等的关系。另一方面,教师的言语与行为要体现民主中自由、分享、公平、博爱的价值理念,教师在做决定时要多问学生“你们是怎么想的?”“大家有什么不同的意见”等。
2. “学生主体”,把学生当作发展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尤其重要,但教师应该形成“学生为本”、“学生主体”的思想观念。陶行知在《创造宣言》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师的成功与价值在于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教师应该具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信念与心态,将自己的生活经验、素养与知识毫无保留的传递给学生,尽量培养学生自己独立的思维与创造意识,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思考与解决问题,去做学生的欣赏者,当教师真正将“学生为主体”的品质根植于自己的价值观并把学生当作发展的主人时,创造教育的氛围才会更加和谐,才会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二)教师要建构具有创造力的教育环境
在学校教育方面,教育环境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具有巨大的影响。陶行知先生对儿童教育环境的理解是创造一种属于儿童自己的“儿童乐园”,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到:“我们应该把儿童苦海创造成一个儿童乐园。”[8]
1. 组建集体生活,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学龄儿童阶段,学生的很大特点是喜欢群体活动。作为教师,要利用学校的集体力量去塑造学生的创造能力。陶行知在《育才二周岁之前夜》提到“集体自治的主要目的是要大家在实行集体自治上来学习集体自治,一方面培养自动的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量,一方面培养自觉的纪律,一方面要树立宣导这力量及发挥这纪律有效而有条理的机构,使它们有着目的的生活奔赴,如百川之朝海。”[9]教师要在学生的集体环境中去培养集体自律能力,让学生主体以自控为主,利用集体这种无形的规范与约束来自我控制与自我管理。又如,陶行知提到“集体探讨之目的在以集体的努力,追求真理。”[10]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团体形式观察、讨论问题,同学们集思广益思考问题,有助于其思维的扩散。
2. 关爱学生,建构“爱的乐园”。在陶行知的教育事业中处处体现他对学生的关爱,许多育才学校的学生都是在陶行知先生的关爱下长大、成才。爱的力量是培养创造力儿童的前提,中央音乐学院的陈贻鑫教授在儿时害了癞痢头,心里备受打击,陶行知语重心长地说:“没有头发,并不影响你的脑袋。不过,我一定设法治好你的病,你会有一头的黑发的,一定会有的。”[11]激动不已的他泪汪汪的扑到在陶行知的怀里,大叫“父亲”。在育才学校最困难之时,陶行知整日奔波,到处“行乞”。冬天寒冷,难以御寒,陶行知将自己的棉袄拿给学生穿,他关心爱护育才的孩子胜过关心自己的孩子,最终培养了很多“大家”与专业人才。作为老师的我们,要以陶行知为标杆,努力为我们的学生创造“爱的乐园”,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爱的温暖,在“爱的乐园”中培育具有创造力的学生。 (三)教师要运用饱含创造力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说过:“教育者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作为小学教师,在这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时期,更要懂得运用具有创造力的教育方法。
1. 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学龄阶段的儿童,各种感官得到迅速发展,陶行知先生认为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把小孩子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他提出:“一是解放小孩子的头脑,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二是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让孩子有动手的机会;三是解放小孩子的嘴,让他们得到言论自由;四是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搜集丰富的资料;五是解放儿童的时间,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12]教师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锻炼其听、说、读、写、做各种能力共用与协同,给与孩子们自由活动的时间,多一些课外活动,比如踏青、参观烈士陵园、户外画画与写生等,让孩子们深入自然的环境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孩子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孕育其创造能力。
2. 培养兴趣,因材施教
陶行知先生曾经在各个战时儿童保育院中发现了很多具有特殊才能的小孩子,为了培养他们的兴趣与天赋,依据其特长与兴趣爱好,将他们划分到文学、音乐、绘画、戏剧、舞蹈、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7个组,陶行知四处奔波,聘请各类专家前来授课,造就了一大批的专业人才。如今,正在教学的一线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且要深入到发现儿童兴趣、保护其好奇心的过程当中,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与各自的天赋,如果发现及时并因材施教,我们相信也一定会培养出很多具有各类专长与创造力的学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注 释: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武欣,张厚粲.创造力研究的新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版),1997,139(1):13-18. [3]恩田彰,陆祖昆.创造性心理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4]张春兰.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7][12]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6][8][9][10]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11]周毅,向明.陶行知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