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国公司网络的企业间网络合作研究
2024-08-21
来源:易榕旅网
基于跨国公司网络的企业间网络合作研究 谢军 ,赵秀丽1,2 (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2.内蒙古财经学院经济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摘 要】在企业网络出现以前,竞争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主题。网络经济的到来促成企业问合作网络的形成,全 球化、信息化-9网络化的合作关系深刻地改变着企业的战略选择与实施。在网络经济背景下,合作范式逐步成为研究网 络经济中企业间关系的新视角。文章基于跨国公司网络分析企业间合作网络的形成,揭示企业间合作的必要性,并以跨 国公司网络为例进行案例研究,得出了几点结论。 【关键词】 企业网络;跨国公司网络;合作与共赢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olo)o8—0219—03 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从亚当・斯密到马歇尔以 分工体系。这种分工体系必然外化为一种生产网络系统。以汽 及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都从市场对组织的制约和影响角度强 车生产为例,一辆完整的汽车最终被生产出来要有众多不同功 调了市场中组织间的竞争关系。竞争和价格一道成为主流经济 能层次、不同国家和组织被纳入完整的生产过程,构成汽车产 学均衡理论与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解释变量,也是市场经济的 品的全球生产网络。 特征之一,成为经济学家研究的主要内容。事实上,自从有了市 世界上最复杂、最杰出的网络式生产系统首推13本的企业 场分工,市场主体之间、组织或企业之间的合作就必然地发生, 集团,这种企业相互连结的集团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六大 从未停止过。尤其在网络经济这一新经济形态之中,分工日益 跨国市场集团即住友、三菱、三井、第一劝业银行、芙蓉、三和。 深化、细化与广化,企业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化,企业间合作的意 六大集团中核心公司共有180家,仅占东京股市上市公司家数 义随之凸显。网络作为当代的新质生产方式,彻底变革着传统 的10%,但日本前100家大公司中,有一半以上属于六大集团 的合作与竞争的组织范式,形成具有典型性的企业问合作网 的核心公司。日本的第二大类是供应集团,以汽车业、消费性电 络,如跨国公司网络、供应网络、研发网络等。在这种背景之下, 子产品业和机械业为代表,这些产业的最终产品都包含许多零 应该重新审视企业问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基于网络合作以充分 件和组件。如丰田汽车公司等供应集团,都是以最大的母公司 的重视,这将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本文通过对跨 装配厂(OEMS)为领导中心,和许多有相当独立的小供应商组 国公司网络的透视来解析网络经济之中的合作范式的重要性。 成一个密集的生产网络。围绕汽车生产的不同环节,数以万计 一、从跨国公司网络的产生看合作范式的形成 的企业形成合作网络。很多学者认为日本企业在世界贸易舞台 20世纪最后25年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在全球范围内出 上如此活跃,大部分要归因于其生产网络内部的关系承包(re— 现了一种称之为信息化、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新经济;以经济网 lational contracting)。供应集团的组织特色是阶层式关系,日本 络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同信息科技革命之间的相互作用,催 企业集团的外包是一种关系契约而非单纯的交易行为。如1980 生了一个崭新的经济体系,即网络经济形态。全球化和网络化 年,丰田汽车有168家第一阶层承包商,4 700家第二阶层承包 推动企业问网络的形成,尤其是跨国公司主导下的跨国网络的 商,以及31 600家第三阶层的供应商。在这样的生产系统中,丰 形成,也由此推动组织间的关系进一步向合作竞争范式转变, 田汽车公司直接掌控与第一阶层承包商的关系,再由第一阶层 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日益凸显。 承包商掌控与第二阶层承包商的关系,而第二阶层承包商则负 跨国公司是具有协调和控制一个以上国家中经营活动的 责管理第三阶层的供应商。这些供应商之间结成合作协调协 能力的公司,即使它并不拥有这些经营活动。但它们通常也涉 会,在母公司财务和技术上的支持下形成了信息共享的合作系 足“蜘蛛网”,即与全球范围内其他法律意义上的公司的合作关 统。丰田汽车网络是世界著名的合作式网络,它是引领世界生 系网。以跨国公司网络为主导的企业间网络的形成首先得益于 产方式转型的方向标。 分工的演进。产品内分工代表的新型国际分工生产方式,是某 正是由于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企业网络的形成,企业间的 个产品生产过程包含的不同工序和区段,被拆散后在空间上分 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得以改写。在网络链接与演化下,网络超越 布和展开到不同国家去进行,形成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 了企业边界将更多的市场行为内化在网络系统之中,网络系统 【收稿日期】2009—08—17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基金项目的资助“跨国公司生产网络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嵌入性分析——以金融业和物流业为例”(08XNGO16) 【作者简介】谢军(1978一),男,湖北荆州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网络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经济学、市场经济、战略管理;赵 秀丽(1978一),女(满族),内蒙古开鲁县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网络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内蒙古财经学院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市场经济理论和网络经济学。 219 之中既有市场行为也有企业内部交易,即网络内部存在内部劳 动市场与外部劳动市场两种形式,这两种交易行为几乎涵盖了 整个当代市场经济的交易行为。因此,跨国公司网络成为链接 绕5种不同的网络类型来组织,有供应商网络、生产者网络、顾 客网、络标准结盟和技术合作网络。电子业与汽车业是扩散这 种组织模式的最先进产业。这些网络不是以一家主要的跨国公 市场与企业的桥梁,如图1所示。 市场 / 网络\ ……— 企业 — 战略联盟外购 I授权协议分包 I 市场 l战略伙伴联合 l 交易 ・一一一一一 \“准公司”//鲁 ’ ..............................一/ 图1市场、网络与企业 二、从网络经济学的理论视角看合作范式形成的必 要性 之所以在网络经济时代形成合作性的生产网络和网络系 统,源于网络的结构和网络经济的特性。网络是不同要素的组 合结构,结构的形成必须以各种要素按照某种规则联结与合作 为前提,否则这个网络结构将不存在。因此,网络结构本身就暗 含着网络元素的合作与协调。网络经济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网 络和经济社会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它是经济网络化的必然结 果,经济的网络化又极大的加快了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进 程,这个过程增加了网络元素,从而也扩展了网络结构和规模。 同时,由于网络经济具有的网络外部性和规模收益递增(即需 求方规模经济)两大特点,又进一步促成了网络规模的扩大。网 络规模越大,处于结构稳定性的内在要求必然形成企业间的合 作关系。 从网络元素的角度看,网络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边际收益 递增,梅特卡夫法则已经表明了这一特点。处于同一网络的结 点企业越多,给每个企业带来的价值越大,这种价值实际上是 一种合作效应,是处于同一网络的不同企业间的合作所产生的 一种效用。当今,跨国公司已成为网络经济的重要经济载体,它 通过授权、控股或参股、战略联盟、业务外包等多种方式将众多 的相关企业联结在一起,形成企业簇群,嵌入到全球生产网络 和全球价值网络中去。而跨国公司在这种网络化联结中无疑起 着核心性作用,以它为核心形成了业务合作平台和商业生态系 统。而这种商业生产系统可持续的存在下去的前提就是系统内 各成员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合作对于商业系统平台的存在至关 重要。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产品要么成为生产上的某种 标准,要么必须成为标准产品的兼容产品,否则它将无法在市 场上生存。一种产品成为另一种产品的兼容产品就是企业间的 一种合作,这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方式。 正是基于网络经济的前述特性,在经济网络化链接下,战 略联盟、企业集群、模块化生产等以网络性和合作性为主要特 征的企业联盟成为生产和经营的基本组织形式。企业联盟是企 业自愿组成的松散的,以契约或产权为纽带,追求长期、共同、 互惠利益。企业联盟是介于市场与企业间的一种中间性组织结 构,融合了企业和市场的诸多特点。联盟既是处理经济角色间 不完全契约的方式,也代表一种决策机制,在此机制中任何企 业都没有绝对权威,协商才是行为准则。在企业联盟中,各成员 企业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强调的是相互之间 资源和能力的互补性,而不是产品的同质性,因为企业要素投 入的不同,一些企业可以找到比其他企业更为有效地使用某种 资源的途径,通过企业联盟的资源共享或互补,可以让伙伴企 业提高自己对某些资源的使用效率。 埃恩斯特(Dieter Ernst)整理了有关全球经济中跨国公司网 络之形构的资料,并说明主导性产业中大部分的经济活动是围 司为核心,就是以这类企业之间的联盟和合作为基础。网络由 此也成为了合作的平台和新经济竞争的中心。埃恩斯特认为推 动网络合作形成的是,市场与投入的全球化以及剧烈的技术变 革造成生产设备经常过时,迫使厂商必须不断掌握最新制程及 产品信息。在这种脉络里,合作不止是分担成本及资源,也是防 范错误技术决策的保险政策:这种错误技术决策的后果也会使 竞争者受害,因为网络无处不在且彼此牵连。 网络组织成员企业的行为由相互关系所决定,每个成员企 业的运行是在定义成员角色和各自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密集的 多边联系、互利和交互式的合作从而形成一条包括许多节点的 知识网络,每个节点之间都以平等身份保持着互动式联系,来 完成共同追求的目标,因而网络组织中各企业之间实质上是一 种价值互补关系。网络组织成员之间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事 实上形成了一条跨企业、跨行业甚至跨地区的价值链。由此也 形成了当代经济中的产业问融合,它源自网络间的互联与融 合,尤其是基础网络在高层业务上的融合会导致经济实践中产 业之间的融合,产业间、产业内部行业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化,这 对以往的产业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产业集群、产业 集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 三、从网络经济实践案例解析合作的重要性 如卡斯特所说,历史上头一次,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不是 一个主体(例如企业家或企业家庭),也不是集体(例如资本阶 级、公司、国家)主体。而是网络,由许多主体及组织组成,并且 不断修正以成为能够适应支持环境与市场结构的网络。将这些 网络黏附在一起的或者组织的网络化形式有其内在的驱动力。 有学者总结了企业加入生产网络的八种动机:降低、分担并将 研发的不确定性减至最低;降低和分担愈来愈高的研发成本; 新技术的复杂度愈来愈高,并具有融合各种不同领域知识的特 质,因此研发新技术时,必须运用各种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方能 了解新技术发展情形,发挥技术的综效,取得最新的科学知识 或技术;想取得其他公司内在的知识或技术,获得技术转移甚 至于探知倍加公司想在哪种技术上有所突破;缩短产品生命周 期,亦即缩短从发明到产品上市的时间;了解环境的变化及新 机会;国家化、全球化,并进入外国市场;想以制造新产品和进 入新市场的方式扩展公司现有的产品范围。这八种动机基本涵 盖了跨国公司网络以及合作网络形成的各个方面。 在合作网络之中,构成要素是单个的企业,企业之间关系 是合作重于竞争,而非简单的竞合关系,他们是一个共同的利 益共同体,在商业网络系统中有着共同的命运。可以说,在网络 化联结的环境里,没有哪个公司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没有哪个 企业是孤岛。持续的成功无不仰赖于对商业生态系统的参与和 利用。……企业如果想要培育出新的能力并保有其竞争力,就 不应该再囿于固有的藩篱”。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电脑程式化控制技术的 推动下,跨国公司生产网络切割着不同国家的边界,15通过新 国际分工将更多的企业纳入生产网络系统之中,从而重塑了经 济地理。以软件帝国微软公司为例,不同企业以微软公司为核 心相互联系与互动形成了密集式商业生态系统,也形成稳定的 内部合作关系及外部竞争关系。微软商业网络平台不再因循传 统的行业边界,而是跨越了几个传统的行业边界;从地域上也 超出单一国家界域,将不同国家的不同行业纳人网络平台之 中。在以微软公司为核心的计算行业生态系统中,包括英特尔 公司和AMD公司这样的组件供应商,也包括戴尔公司和惠普 公司为代表的系统供应商,还包括独立软件供应商欧特克公司 和直觉公司等,一些企业、机构与行业,如美国运通公司。 从涉及业务域及数量看,微软的商业系统涵盖了32个业 务域,分布在不同国家。每个业务域包括的企业数量又各不相 同,其中系统集成商7 752家、开发服务商5 747家、校园分销 4 743家;独立软件开发商3 817家、培训机构2 717家以及广 泛增值分销商2 580家、顶级增值经销商2 156家,小型专业公 司2 252家,还有组织数量不足500家的其它24个业务域。这 些企业和机构之间的合作不仅突破了企业界限,同时也已经打 破了行业边界。这种企业合作网络的形成,进一步推动了系统 广泛的合作来达到临界容量,拥有必要的用户安装基础。这样 形成了平台网络,平台网络成为利益共同体,网络内的主体由 更多的是合作,而不同平台之间的竞争成为竞争的主战场。 网络化联结与竞争的加剧要求企业间合作冲击着传统经 济学的核心假设,证实了马克思“社会人”的正确性。网络系统 形成的动力在于利益流的实现和分配。网络系统内要素或主体 之间有着共同的生存环境和共同的命运,他们所处的商业生态 网络已经成为与其他网络竞争的平台,在这个利益共同体里, 各个网络节点之间或者微观主体可以保留个人的自由意志,但 这种意志是要受到它存在的小生境或网络环境的约制,任何一 个主体的决策都要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其价值的实现也受到网 的演化,计算系统的强健性、持续性与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便是 驱动这一创造性演化过程的关键力量。 除了在计算行业网络组织这样密集和普遍以外,在零售行 业、服装行业同样也存在着类似的商业生态系统。20世纪下半 叶,规模庞大的分散化商业网络已逐渐演化为现代经济中一种 日益稳定的业务运作模式。比如,沃尔玛的成功是由于它悟出 了该如何创造和管理一个具有非凡力量的商业生态系统,并使 其不断地演化。通过技术、能力和政策的有机整合,沃尔玛编织 出了一张巨网,将由大量结构组成的网络协调成一股集体的力 量,协同运作,按消费者要求的时间,并以尽可能低的价格,提 供给消费者所需的各种产品。著名的意大利艾米莉亚模式、第 三意大利、意大利服装业、硅谷模式等等都是分散化运作的网 络。再如,服装业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利丰服装公司就创建了 一个大规模的、松散联结的企业间网络,利丰公司在其中居于 中心地位,它对网络的运转影响巨大,这种网络化联结使得同 一生态系统的成员企业都彼此相互依赖。 总之,在跨国公司主导下的生产网络中,作为旗舰公司的 跨国公司所属行业不同,其业务领域会有所差别,但网络生产 系统一般都涵盖了企业间及企业内两大类交易,构成了前述的 网络生产系统本身的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当前网络经济中占 主导地位的生产网络型态即为围绕同一核心企业的生产过程的 分解所形成的中心——外围型企业网络平台,如图2所示。正是 由于企业间的这种合作关系才构成了网络经济的宏观图景。 图2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的构成 四、研究的简单结论 以合作和信任为基础的商业生态系统中,各企业更多的着 眼点不仅在于企业,而且在于企业合作空间,企业间合作大于企 业间竞争。跨国公司网络跨越地理界限,在全世界分布的直接影 响就是进一步促进企业簇群的产生以及产业集群、产业集聚。 网络经济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被赋予了新的内 涵,竞争方式转变为平台网络之间的竞争。要在网络经济中获 胜,竞争主体所拥有的市场容量必须达到和超过市场临界容 量,才能在正反馈的作用下把这种优势放大。因此必须要通过 络外部性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网络内主体为了在网络经济平 台网络间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必须考虑利他因素,采取共赢战 略,这就可以衍生出了网络经济的核心假设,利他性与共赢性, 因此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是“社会人”。 【参考文献】 【1杨志,1]赵秀丽.“网络”新生产方式的变革——网络经济与生产方式 关系研究系列之二【J1.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0). 『2曼德尔・卡斯特.2l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o3. 『3卢锋.3】产品内分工:一个分析框架fJ].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 文讨论稿》系列,No.C2004005. [4 Har4]rison,Bennett.kall and Mean[M].NewYork:Basic Books,1994. [5]杨农.战略合作经济学f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6】张铭洪网络经济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L美】马尔科・扬西蒂,罗伊・莱维恩.共赢——商业生态系统对企业战 略、创新和可持续性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8】M・J・派尔,C・F・赛伯.第二次产业革命——走向繁荣之可能【M】.台 湾:桂冠图书有限公司出版,1989. 【9杨志,赵秀丽.9】网络二重性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新解——网络经济 与生产方式关系研究系列之一『J1.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7). 【l0】彼得・迪肯.全球性转变——重塑2l世纪的全球经济地图【M】.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7. [11】文豪.合作竞争——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6.(3). [12】邓金菊.试论企业合并中的反垄断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4,(8). [13】糜德伟.市场竞争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J】.中国工程咨询,2001,(1). [14】任剑新.企业战略联盟研究fMJ.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15】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6】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2. 【l7】张彤玉,巨荣良产业组织范式的演进:从竞争垄断到竞争合作[J】. 经济学家,2006,(6). 【18】邹文杰.竞争、合作与产业组织演进[J】.改革与战略,2007,(1). 【l9】杨娟.企业竞争新方式——合作竞争【J1.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6(2). [2O】郑如霞,杨皴.产业网络合作关系决定因素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6,(10). [21】张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竞争与合作战略探析【J].世界经济与 政治论坛,2002,(4). [22J钱书法.产业组织演进的路径分析及其模式选择[JJ.江海学刊,2003, (6). 【23]张燕,姚慧琴.马克思产业组织理论演进及现实意义【J】.河北经贸大 学学报,2005,(3). [24】胡胜德,金喜在.对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辩证思考 当代经济研究, 2003。(5). (责任编辑:Z校对: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