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研究群体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研究
2023-02-18
来源:易榕旅网
发展研究 创新研究群体的运行机制 和管理模式研究 张宝生’ 戴霜梅 陈浩 王晓明’ (1.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2.淮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哈尔滨150025; 淮北235000) 【摘 要】创新研究群体建设是我国实施“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作为一种协同 创新的有效组织形式.群体的运45-机制和管理模式是群体创建和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分 析了创新研究群体运行的驱动机制、支持机制及控制机制。讨论了创新研究群体的先锋式、 职能式、资源式和扁平式四种管理模式 并围绕群体运45-机制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提高群体 创新绩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研究群体;运45-机制;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1G31 1 【文献标志码IA 【文章编号】1 003-01 66(201 4)09-001 1-04 d0i:10.3969/j.issn.1003—0166.2014.09.002 O弓I言 过程中.群体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是两个核心问 题,是决定群体未来走向和绩效的关键要素,本文拟 创新研究群体建设是我国实施“创新型国家”发 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创新研究群体的相 展战略的重要任务,受到国家、社会4gr界、高校、科研 关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机构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其基于资源共享、知识互 补、共同目标、整合优势资源的模式对科技攻关和仓tl 新型科研项目显示了巨大的优势ll 自然科学基金 1创新研究群体的运行机制指创新群体在科研活 委、教育部、原国防科工委等部门相继启动了创新团 队建设计划。各级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也在不同层 次。不同范围内建立了创新团队【2J 创新研究群体作 1 创新研究群体的运行机制 动和运行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群体内部构成要素之 间.及其和群体外部事物和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 为一种协同创新的有效组织形式.体现了明显的资 相互作用关系.正是这种作用关系决定q.-群体的结 源整合优势,在完成创新性任务.推动科技进步中所 构、功能及其发展方向t41。运行机制作为一个动态的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圈 在创新研究群体的创建和发展 概念.揭示了群体发展中的运行方式、发展过程和原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53b004)(项目名称:创新研究群体的运45-机制、 管理模式及资助方式研究、 作者简介:张宝生 戴霜梅 哈尔滨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科技管理、绩效评价、知识管理 哈尔滨师范大学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实验技-F.- 陈 浩 淮北师范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科研管理 王晓明 哈尔滨师范大学高级实验师,博-3=-,研究方向:风险管理 1 1/未来与发展/20"14/第9期 发展研究 理 运行机制具有系统性,可归纳为驱动机制、支撑 创新群体的运行及各项工作开展都需要科研经费的 机制及控制机制三个方面.每个机制又由紧密联系 的部分组成.综合构成功能完善的整体。 1.1创新研究群体运行的驱动机制 支撑 创新研究群体具有多元的经费来源途径,包括 政府和科研机构的直接投入、各级别科学基金和科 技计划等竞争性科研经费、院校的建设和配套经费、 创新研究群体运行的逻辑起点是共同目标、资 企业的横向课题经费、产学研结合的技术转移和成 源互补和利益共享.是基于共同利益诉求的高效率 果孵化等。在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的同时。也要相应 科研组织 在群体的组建和运行中,由于目标导向、 建立起经费运行、核算和监管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 资源引致和利益驱动,群体自身就具有不断发展的 率。 原动力。 1.1.1目标导向机制 1.2.2人员配置机制 创新研究群体以共同目标和任务为纽带.将科 创新研究群体以创新性任务为纽带.基于共同 目标而组建 共同愿景和共同目标调动了各种资源. 使成员在共同的追求下产生强烈的合作动机和创造 欲望。其对群体运行具有持续的精神动力。目的是调 会机构在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引导-F.集中优势资源 研资源和研究人员按照群体的组织形式整合成有序 结构.其中科研人员是群体组成和功能实现的基本 单位。群体以扁平式的组织结构,以科学合理的人才 选拔和配置机制.来保障一支专业知识互补、层次结 要和研究项目的人员需求.以规范的标准和程序选 动和激发创新者的各种心理资源。国家各部门和社 构合理的拔尖人才队伍的建立圈 根据团队的发展需 出台了各种扶持政策.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创 拔和使用人才.确保群体的人才结构和水平。同时群 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教育部的“创新团队发展计 体要保证制度的开放性.动态柔性的进行人员流动 划”等,进一步引导、凝聚了群体目标,搭建了平台, 使其对群体运行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1.1.2资源引致机制 和更新。不断优化梯队结构。要特别重视对科研能力 强、学术水平高、协调和管理能力强的群体带头人的 选拔和培养 1-2.3文化建设机制 群体文化能够对成员行为和群体发展产生深远 的影响。文化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其在精神和 价值观层面能够潜移默化的产生引导、激励、约束、 凝集和辐射作用。科研活动是长期的、具有较大不确 定性的工作.群体的文化可以激发成员的自主性和 责任意识。为成员技术和才能发挥提供空间.减轻压 创新研究群体集中优势科研资源力量.搭建优 越的资源平台.从而产生资源的引致效应。优越的科 研环境条件和完备的科研基础设施.为科研人才的 研究活动搭建了平台.能够对科学研究主体产生一 种基础操作层面的驱动 创新研究群体作为人才密 集的学术组织.依托于或创建先进的创新基地、设备 服务中心和实验室.并配套相关服务措施和管理制 度.在科研空间和环境氛围上为群体的运作提供了 时.应对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和配置.整体规划布 力.使成员耐得住寂寞,并自觉自愿的合作共享,这 基础 在创新群体集中优势资源提供科研平台的同 种由文化产生的成员认同感和归属感会对创新群体 的运行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创新群体基于共同目 局,打破各种壁垒。构建一种开放型、综合化、共享式 标.应创造一种开放合作、相互协作。鼓励创新、允许 的资源管理系统和利用机制.提高资源的利用和共 失败,资源共享、荣辱与共的集体主义文化,同时又 享效率。 1.1.3利益驱动机制 注重成员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1-3创新研究群体运行的控制机制 控制机制是创新研究群体运行的管理和制度规 范 创新研究群体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组织.成员随着 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以约束和规范成员行 为。保证科研活动有序进行。包括协调管理机制、激 1.3.1协调管理机制 为使创新研究群体能够高效完成科研任务.成 创新研究群体凝聚人才的直接原因是能够满足 成员物质和精神层面的诉求.这是成员进行科研活 收益、科研经费等。除了能够满足成员经济利益外, 创新群体还能满足成员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精神 科研难题直接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是科研人 动的直接驱动力 经济利益包括津贴奖金、项目成果 任务和群体目标的需要适时进出.开放的组织需要 收益包括学术荣誉、学术地位、职务晋升,以及攻克 励约束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等方面 员深层次的、内在的追求。在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 3<-.群体的建设发展和成员利益的取得高度相关.因 此群体内在就产生了对成员的凝集力和向心力 1-2创新研究群体运行的支撑机制 支撑机制是创新研究群体构建和发展的要素基 础.是以各种要素形成稳定结构以推进群体持续运 行的基本保障,包括经费保障、人员配置机制和文化 员更紧密的协同合作.整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需要 对群体进行规范的制度管理和柔性的协调服务.保 证群体顺利运行,目标不出现偏差。群体在经费、设 备或人员等资源的获取和使用上提供平台.在要素 匹配上进行协调。在信息、行政和技术I--对成员提供 服务。在群体内部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学习沟通机 建设等方面。要在项目、经费、人才、设备的管理上建 制、冲突解决机制等,如定期的组会、头脑风暴等学 立管理框架和章程 术交流制度,老中青传帮带制度.跨学科理工结合制 1.2.1经费保障机制 科研经费是科研活动的基本保障和物质基础. 度等。在4"-体I--按照成员特点和角色定位实现人力 资源的最优配置,在整体上实现优势互补、协同攻关 1 2/未来与发展/2014/第9期 发展tO=t=究 的倍增效应。同时.和群体外部的政府部门、科研JoL 活动能力等个人能力.并依赖于群体成员对带头人 构和企业等建立广泛的联系.形成TI=放的协同创新 体系。 1.3.2激励约束机制 激励约束机制是成员科研活动的外部动J-j和约 的高度负责.以及带头人和成员之间的并肩作战和 高效协作。 2.2职能式管理模式 职能型管理模式是根据科研活动复杂性和职责 束力.激励能激发和强化成员的积极行为.约束能避 功能差异而进行专业化分工管理的一种协作式管理 免、防止成员消极、负面的行为,从而引导成员在行 模式。以群体管理、科研活动、辅助工作等职能进行 动上不断达成群体目标.保障群体的顺利运行。激励 分类.通常采取工作组制的组织结构,群体运行的总 机制要使成员目标和群体目标相一致.从而保iiE成 体管理和协调由群体带头人负责.科研项目由专业 员利益和群体利益相一致 在激励方式上应采取个 领域的研究人员组成.以独立单元形式集中在工作 体激励和整体激励相结合的双层激励方式.形成以 合作为基础的良性的竞争机制。激励成员个体.在突 车现象。激励群体整体。能够基于共同利益培养团队 精神和合作文化 在激励内容上应采取外在激励和 内在激励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激励形式.对知识型群 体成员.尤其要注重精神层面的激励。如成员成长、 工作自主性、荣誉地位等方面。使成员在科研活动中 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 要在制度上对成员消极 工作、不合作等方面制定惩罚机制,不符合群体要求 的成员应有退出机制 1.3.3绩效考核机制 ‘ 创新研究群体的主管方、资助方及群体自身应 适时掌握群体运行情况.群体的绩效考核机制可以 组内工作.每个工作组按项目或领域设置项目负责 人,管理项目试验、分析、结题全过程;群体相关职能 专业化原贝t1.从事群体的各项职能管理工作 职能型 管理模式依赖于科研活动中科研人员和职能人员之 出个体业绩和贡献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避免搭便 设置相应职能机构。由专门人员来完成.职能部门按 IN良好的信任和沟通、相互配合及共INJo'j,4 ̄。 2_3资源式管理模式 资源式管理模式是围绕群体凝聚的资源和平台 来组织管理的一种协作式管理模式 管理者以市场 规贝tl ̄,l-人才、经费、设备等群体可用资源进行合理整 合和优化.充分发挥资源的价值。通常采取矩阵式的 组织结构 以群体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关注群体成员 需求.以资源配置激发成员才能和积极性。引导成员 对群体的贡献。资源式管理模式核心在于经费、仪器 起至tl- ̄-向、鉴定、反馈、奖惩、提高和改善以及资源配 设备等资源的获取及其和成员需求的匹配.多渠道 置的作用 绩效考核分为群体考核和成员考核两个 筹措资金。合理利用资源,控制科研风险和成本,提 层面,对群体的考核主要由群体依托单位、科学基 高开发的质量.注重群体成员的知识和技能互补性. 金、其他科研机构实施,其结果是优化群体结构、调 追求群体资源在科研活动中的效率、效益和效果。节科研活动、放大群体功能的基本依据。对成员的考 2.4扁平式管理模式 核主要由群体自身实施.是衡量成员对群体贡献的 大小.对科研任务的完成程度。考核结果和激励奖惩 机制相结合.能够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在考 核评价方面上,应在全面、客观、准确、真实的原则 扁平式管理模式是成员基于共IN愿景和科研任 务而组织的去层级化的动态、柔性、灵活的民主式管 理模式。扁平式管理减少了管理层次,增加了管理幅 度,强调分权,是一种紧凑的横向组织,通常采取网 络式组织结构。以科研项目流程为中心构建群体结 上.对科研成果产出、学术影响力、群体运行情况、学 习和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2创新研究群体的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是经过较长时IN的实践积累和总结. 构.围绕明确的科研目标和核心流程而组建,简化层 级.强调沟通和效率。以知识型员2V_的需求和创造性 活动驱动群体运行 扁平式管理模式具有群体边界 模糊.群体文化多元。突出合作、民主和宽容,鼓励创 新、允许失败等特点,并逐渐发展成具有虚拟化、网 络化、临时性、自组织性的新型组织模式。扁平式管 形成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过程中的手段方法,为组织 发展提供成熟的可借鉴的理论指导和管理规则。创 织效能。可总结为先锋式、职能式、资源式和扁平式。 2.1先锋式管理模式 理被创新研究群体广泛采用.是知识密集型组织发 新研究群体的管理模式决定了群体的组织特性和组 展的必然趋势 3提高创新研究群体创新绩效的对策建议 以完善创新研究群体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为 先锋式管理模式是一种领导人负责制的命令式 管理。由群体负责人带头。通常实Cite垂直式领导,在 -.提高创新研究群体的创新绩效。充分 严格的规章制度-F来统筹对群体的管理。其强调高 两个中心任 ̄5层行政领导和高层次领军人才的作用.根据群体负 发挥群体优势和组织效能.推动群体的健康发展。 1完善群体资源配置.为群体运行做好基础保障 责人决定科研走向和任务流程.推行上令下行和高 3.从资源管理视角统筹群体的整体运作。整合人 度执行。先锋式管理模式通常采用层级式组织结构, 采取多层级、集权制、直线职能的管理方式。先锋式 才、设备、经费、信息等4gr类资源,建立完善的资源管 管理的成败取决于群体领军人物的战略规划能力、 理制度.打破群体内部和外部各种壁垒,优化资源配 组织协调能力、创新变革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及社会 置方式 以创新研究群体为核心和科研院所、企业、13/未来与发展/2014/第9期 发展研究 政府部门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科研创新基地和 平台.实现群体内外学术资源的汇聚和融合。对群体 资源进行系统规划和整体布局。合理使用经费。集中 资金投人.避免低水平重复消耗。建立资源引致和使 用的市场规则.以开放的思维利用、共享外部资源, 模式。 4结论 创新研究群体是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的有效组 实现群体内外联动.多渠道获取资源。加强信息资源 织形式.群体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是决定群体未 的管理.建立信息收集、整理的长效机制,以数字化 来走向和绩效的关键问题 本文首先界定了创新研 的方式共享科研信息 3.2健全群体管理制度.为群体运行做好制度保障 究群体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的内涵 根据群体运行 的功能系统性.探索性的将运行机制划分为驱动机 以政策性、科学性和操作性为原则,制定群体的 制、支持机制及控制机制三个组成部分,并进行了深 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设备、科研人才管理制度。 入分析。根据群体组织特性和组织效能。将管理模式 以群体目标定位、稳定的特色研究方向、学科的交叉 员的选拔和分工机制.优化学术梯队结构。树立成员 的共同的愿景.以群体目标为个人目标的实现提供 途径.培养相互信任的群体文化.为成员发展提供广 阔的空间和平台.打造人才孵化基地。建立完善的绩 总结为先锋式、职能式、资源式和扁平式,并对各种 对性的提出为提高创新研究群体创新绩效.应完善 群体资源配置,为群体运行做好基础保障:健全群体 管理制度,为群体运行做好制度保障;确立规范的管 创新来制定群体带头人的遴选和任用机制.以及成 类型特征和管理特点和关键进行了分析。最后有针 理理念。创新群体管理模式。研究为规范创新研究群 效评价体系,实行目标管理,以目标设置、目标实施、 体的管理,保障群体顺利运行,提高群体绩效提供了 结果测定与评价的全过程衡量成员完成职位任务的 参考和借鉴。口 程度和对群体的贡献 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反馈 渠道 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制定多元化的群体激励和 奖惩制度.让努力的人看到希望。 3.3确立规范的管理理念.创新群体管理模式 确立知识型员工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围绕调 动成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确定管理模式。将 『11张宝生,王晓红.技术基础科学领域科技创新群 体的协同创新效应研究『T].科技管理研究,2011 参考文献 (17):168—171. 群体成员置于管理核心.以卓有成效的管理发挥成 [21张垒.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建设研究——基于国 员的创造性价值.在追求群体创新绩效的同时,实现 科研人员自由群面的发展 明确创新研究群体的任 务和目标。根据群体目标和战略。创建和形成群体的 组织特性和效能。选择最适合群体发展的管理模式。 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计量分析lJ].情报杂志, 2012,31(7):97—102. [3】赵醒村,王玉龙,吴志华.科技创新研究群体创新 能力分析卟科技管理研究,2006(7):155--156 做好群体发展的定位.加强群体建设的顶层设计。统 [4】李君,陈斌.创新研究群体成长及建设 中国高 筹规划群体的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 减少群体管理 的层级.促进成员的交流与合作.构建协同创新的平 台和习惯.在制度上形成持续的研发过程。适应科研 校科技.2012(1):33--34. 『51戚滂,丁刚,赵宏.创新群体合作研发绩效的制度 分析Ⅱ].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0):165-- 】72. 任务的需求变化.动态调整技能互补的成员结构.控 制合适的群体规模 随着科研任务的要求创新管理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Management Model of Innovation Research Group ZHANG Ba0-Sheng ,DAI Shuang-mei ,CHEN Hao ,WANG Xiao-ming (1.School of Management,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Heil0ngjiang 150025,China; 2.School of Management,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 Anhui 235000,China) Abstract:Innovation researeh group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task to carry out “innovation coun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It is a effective organization form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group’s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management mode is the core problem of its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It analyzes its driving mechanism,support mechanism and control mechanism.It has pioneer type,function type, resource type and flat type four kinds of management modes.And it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to improve group innovative performance around the running mechanism and management mode1. Keywords:innovation research group,Operation mechanism,Management model CLC number:G31 1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 003-01 66(201 4)09--001 1--04 doi:1 0.3969/j.issn.1 003—01 66.201 4.09.002 1 4/未来与发 ̄/2014/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