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独坐幽篁②里,弹琴复长啸③。 深林④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①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②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③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④深林:指“幽篁”。 【译文】
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文学常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赏析】
诗中写人物活动,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内容概括】
这首诗是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全诗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理解与拓展】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与拓展:1.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2.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3.独坐、弹琴、长啸。 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阅读训练】
一、阅读《竹里馆》,回答后面的问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答案与提示:1.“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2.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阅读《竹里馆》,回答后面的问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的后两句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答案与提示:1.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2.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3.夜深人静、明月相伴的景象。
春夜洛城①闻笛
李白
【原文】
谁家玉笛暗飞声②,散入春风③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④,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①洛城:今河南洛阳。②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声:声音。③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④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译文】
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
【文学常识】
李白(701
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是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现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赏析】
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内容概括】
这首诗是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或公元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所以写下此诗。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理解与拓展】
1.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中的“满”字用得好,说说它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与拓展:1.①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②表达了游子思乡之苦。2.“满”字 写出了笛声随着春风传到洛城,无处不在,无处不闻。并釆 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②表达了诗 人思亲念家的思想感情。 【阅读训练】
一、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答案与提示:1. 听到《折杨柳》笛曲2.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答案与提示:1.“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2.“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3.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阅读《塞下曲》与《春夜洛城闻笛》,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塞下曲》中“无花”既指“天山雪”是积雪而非雪花,又有不见花开的意思。 B.《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两句直接写出了军旅生活的紧张。 C.《春夜洛城闻笛》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D.《春夜洛城闻笛》第二句写优美的笛声似乎飞遍了洛城, 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2.虽然两诗都写到了“闻折柳”,但两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别指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答案与提示:1.B2.《塞下曲》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爱国激情。《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阅读《春夜洛城闻笛》与《春夜闻笛》,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闻笛
李 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两首诗都写到了“闻笛”,在写作的角度上有什么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夜闻笛》借“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答案与提示:1.相同:两首诗都写到了因为听到笛声引起的的情感变化(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不同:《春夜洛城闻笛》写到了笛子吹奏的具体曲调是《折柳曲》,并由此曲而引发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春夜闻笛》只写到听笛后迁客的感情变化,没有写具体的笛曲。2.借“雁”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思乡思归的情感。(迁客士卒的乡愁)春天来了大雁北飞,而自己只能孤单在江南作客,以雁能北归来反衬自己不能归,更看见其思乡情感之浓烈。
逢入京使① 岑参
【原文】
故园东望路漫漫②,双袖龙钟泪不干③。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④。
【注释】
①入京使:进京的使者。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③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④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 【译文】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文学常识】
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着名的边塞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其中,七十多首边塞诗。 【赏析】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内容概括】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
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理解与拓展】
1.“龙钟”、“传语”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与拓展:1.“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传语”是捎口信的意思。2.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3.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4.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阅读训练】
阅读《逢入京使》,回答后面的问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龙钟”是什么意思?第二句运用哪种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逢入京使》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B.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C.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D. 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
答案与提示:1.泪流满面或者泪流纵横;夸张。2.思念故乡亲人。3.D
晚春 韩愈
【原文】
草树知春不久归①,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②,惟解③漫天作雪飞。
【注释】
①不久归:将结束。②杨花:指柳絮;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才思:才华和能力。③解:知道。
【译文】
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离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吐艳争芳,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道随风飘洒,好似片片雪花。 【文学常识】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内容概括】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可能有不同的领悟。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 【理解与拓展】
1.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与拓展:1.拟人修辞手法;把“草树”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归去;百花“斗”艳,写出花儿像人一般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赋予了“杨花榆荚”人一般的情感。2.①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②对春天将尽的留恋之情(或者惜春之情)。
【阅读训练】
一、阅读《晚春》,回答后面的问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答案与提示:1.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2.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一、二句写出了怎样的晚春景致?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答案与提示:1.草木留春,万紫千红。2.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登幽州①台歌 陈子昂
【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②,独怆然③而涕④下。
【注释】
①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②悠悠:渺远的样子。③怆然:悲伤凄凉。④泪:眼泪。 【译文】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 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 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文学常识】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赏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 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 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 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 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内容概括】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但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理解与拓展】
1.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写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5.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理解与拓展:1.抒发了怀才不遇、寂寞苦闷 的思想感情。2.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3.“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5.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阅读训练】
一、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答案与提示:1.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二、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念天地之悠悠”写出了空间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独怆然而泣下”体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答案与提示:1.作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寥廓绵长,天长地久,写出了空间的广阔。2.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孤寂。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诗人登幽州台远眺,产生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答案与提示:1.联想:大地苍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2.“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望 岳
杜甫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③,阴阳割昏晓④。 荡胸生曾云⑤,决眦入归鸟⑥。 会当凌绝顶⑦,一览众山小⑧。
【文学常识】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注释】
①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②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③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④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⑤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⑥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⑦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⑧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赏析】
杜甫的《望岳》一首写尽泰山的形神,充分展示了诗人胸中才情,历来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我们读这首诗,在领略泰山的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同时,也仿佛看到了诗人那卓然独立的形象;特别是读到它的末联,更使人浮想联翩,仿佛跟诗人一道神游于泰山的绝顶之上,进一步感受到泰山的俯瞰群山的气概,对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也就洞若观火了。
全诗紧扣“望”字展开,前二联写“望中景”,而景中含情。“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直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写实。“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
①
②
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诗的后二联抒“望中情”,而情中见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及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更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诗人早年就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内容概括】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艺术特点】
第一、写景虚实相生;第二、顺序:由远及近。 【理解与拓展】
1 这首诗的字眼是_______________ 2.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角度来“望”,并找出相应的诗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安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9.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12.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1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4.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答案:1.望;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远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细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神望)。3.泰山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一样,切断了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分出了山南向阳明亮,山北背阴晦暗的两个世界,有力的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4.泰山的最高峰又指人生的最高峰,表达了作者坚忍不拔的性格,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伟大政治抱负和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6.(1)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2)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7.D 8.D(上句是虚写,下句是实写。) 9.C10.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11.B12.D13.D14.B。 【阅读训练】
一、阅读《望岳》,回答后面的问题。
1.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1)我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示例:⑴一个“割”字,表现世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3.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 二、阅读《望岳》,回答后面的问题。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________而_________,时间是从______至______,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2.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_________,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__________。 3.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早年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远大抱负
二、1.远、近;朝、暮2.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3.诗人早年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远大抱负。
三、阅读《望岳》、《春望》,回答问题。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两首诗都围绕“望”字展开,但蕴含的感情截然不同,请简要解说。
《望岳》的“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春望》的“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请结合加点字赏析下面诗句。
(1)阴阳割昏晓。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春草木深。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望岳》的“望”: 热情赞美泰山的高大巍峨气势和神奇秀丽,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春望》的“望”:伤时、忧国、念家、悲己。2.(1)赏析:“割”字写出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将阳光切断,泰山南北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2)赏析:“深”字写出了国都草木丛生,一片荒凉,让人从眼前的景象想到人民遭乱流离失所、国家濒于倾覆的深重灾难。
登飞来峰①
(北宋)王安石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②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③浮云④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文学常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注释】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3)(14)(15)(16)(17)
①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②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③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④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内容概括】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理解与拓展】
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实则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____________”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_____。 4.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答案:1.飞来 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2.千寻塔的最高层, 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3.千寻(见日升)铺垫。4.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5. “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6.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7.为实现自己
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8.案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9. D 【阅读训练】 阅读《登飞来峰》,回答后面的问题。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答案:1.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2.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3. D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原文】
莫笑农家腊酒①浑,丰年留客足鸡豚②。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⑤追随春社⑥近,衣冠简朴古风存⑦。 从今若许⑧闲乘月⑨,拄杖无时夜叩门。
【文学常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注释】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3)(14)(15)(16)(17)
①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②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足:足够,丰盛。③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④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⑤箫鼓:吹箫打鼓。⑥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⑦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⑧若许:如果这样。⑨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⑩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译文】
正值丰年,朴素的农家自酿腊酒,杀鸡宰猪殷勤待客,可别笑话那酒浆浑浊,酒香中溢出的农家热情早已使人心驰神往。
③
④
寻寻觅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已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村庄出现在眼前。
春社祭祀的日子近了,村里吹箫打鼓的热闹起来了,农家人布衣毡帽,淳厚的古风犹存,好一派清新古朴的乡村风貌!
从今后,若是您(农家)同意我随时来拜访,闲来时我将会拄着拐杖,踏着月色,前来叩门。 【赏析】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内容概括】
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感情。 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理解与拓展】
1.头两句诗中的“莫笑”“足”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正常语序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广为传诵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颔联两句的精彩之处表现在哪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颈联着重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足”字写出农家的盛情,也表达出诗人的满足;“莫笑”突出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赞赏。2.丰年留客鸡豚足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一方面它是写景的佳句,写出了山水重叠环绕,春光无限的自然风光;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意味,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令人回味。5.是通过 对乡村祭祀的描写,赞美古老淳朴的风情风俗。6.对田园生活由衷的喜爱和不舍之情。 表达作者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心仪纯朴善良农民的思想感情。7.标题是《游山西村》,全诗没有写一个“游”字,但诗中的每一句又都和“游”字相联系,记游的过程表 现得很有层次。8.村民的热情好客;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9.(1)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2)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10.“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11.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阅读训练】
一、阅读《游山西村》,回答问题。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的?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2.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二、阅读《游山西村》,回答问题。
1.从诗体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诗,全诗紧扣一个“________”字,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叙述。
2.一个“ ______”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______ ”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3.从“丰年待客足鸡豚”能够看出村里人_______的特点,全诗表现_________的气氛。 4.这首诗赞美农村风光和_____________ ,流露出诗人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二、1、七言律 游2、足 疑3、热情 热烈或和谐6、淳朴的民俗 热爱农村生活。
已亥杂诗(第五首)
龚自珍
【原文】
浩荡①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②。 落红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文学常识】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中的第五首。 【注释】
①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②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即:到。天涯:指离京都遥远。③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④花:比喻国家。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赏析】
《己亥杂诗》共315首。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就巨型组诗。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真可谓“浩荡离愁”。“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同时我们还可以想象作者辞官之时拂袖而去的情景。“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从这一句,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在傍晚时分,立在马上,面向故乡,翘首以盼,随兴赋诗,百感交集。此时诗人在想什么呢?想落红护花。“落红”即落花,全句的本义是说从树上飘落的花瓣并不是无情之物,而是依附地表,腐烂成泥,化
④
作精魂,养育来年的春花。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这富有哲理的一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多少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内容概括】
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诗人以天涯、日暮,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以落花自况,赋予自己的身世之感;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全诗意象单纯,而情景浑成,比兴无端,而心迹昭然,短短二十八字,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揭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命价值观,具有涵包天地的思想和感情容量,堪称定庵诗的压卷之作。
【艺术特点】
抒情与议论有机结合。 【理解与拓展】
1.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一二句写的是_____________。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_____________志愿(或“志向”)。
2.这首诗共四句,写出了诗人几种心情?请你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B.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 C.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D.“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和奉献。 4.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最后两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落红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落红暗喻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9.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中作者从花开花落的生死更替中悟出生命的真谛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诗中阐明世上事物具有两重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欧阳修曾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其实,__________________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意呢?
12.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13.直抒作者心境的一个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诗中表达作者心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 和 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这首诗是怎样写“离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离愁,继续忠心报国2.一是离别的忧伤,二是回归的喜悦,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3.B 4.C5.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或:诗人以落红自喻,表达了诗人想继续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6.花有情,死而不已,尚能化泥而护花。7.诗人的马鞭。8.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作者想继续为国效力。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3.浩荡离愁。1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5.政治抱负 个人志向。16.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17.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18.这两句诗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阅读训练】
一、阅读《已亥杂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1.本诗开头两句,以________修饰离愁,以________________衬托离愁,这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2.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析,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3.最后两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
以落花自比 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4.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B 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 C 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D “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
一、1.浩荡,白日斜或天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D3.以落花自比 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4.B
二、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乙】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从两首诗的感情基调上看,甲诗着眼于_____字,乙诗则着眼于_______字,从两诗景物描写中表现的季节来看,甲诗写的是_______春之景,乙诗写的是_______春之景。从两诗涉及的历史名城来看,甲诗涉及的是成都,乙诗涉及的是北京。
2.下面两题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将甲乙两诗中你最欣赏的一联诗句画上横线,并谈谈欣赏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甲诗的末两句是作者想像,试用自己的话把作者想象情景表达出来,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喜,愁,早,暮。2. ①示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赏析: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心志,表现了诗人为振兴国家而奉献自己的毕身精力乃至生命的豪情。②示例:第二天拂晓,锦宫城里被这绵绵春雨滋润的花儿们,吃饱了,喝足了,一个个都低下了高贵的头,像是在沉思,想变着法儿一展娇人的风姿,又像是在向“春雨”行礼,感谢春雨的悉心、周到、及时呵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