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职责
在当前知识飞速变更的时代里,作为学校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不少的教师依然受到高考、中考指挥棒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他们往往一头扎进这漩涡之中,在阅读教材中刻意地搜寻“知识点”,阅读教学过程中训练冲击“能力点”,无疑,最后的结局,阅读教材被剖析麻雀一样,“五脏六腑”、“千疮百孔”,而阅读教学自然也显得支离破碎,教学内容琐杂不能指向阅读理解,教学思路细碎而缺少整体把握。更关键的是长期如此,带给学生的只能是无奈,只能是阅读求知的情趣的丧失。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弄清阅读的真正含义。什么是阅读呢?“阅读是一种构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推断能力与他原来的知识起关键性作用。”这是认知心理学家雷斯尼克对阅读所下的精辟定义。他告诉我们,阅读不是被动地、机械地吸收文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需要是决定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这也是说明除了教师和有关资料对文章作出正确评价外,能力更能体现在学生独到的新颖的见解上。第斯多惠的话告诉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过程的“激励、鼓励和唤醒”,使学生成为真
正的自由的阅读个体,阅读教学中的主体。
阅读,这个习以为常的平凡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已经是学生的心灵与民族的世界的伟大智慧相沟通相融合的过程。“阅读活动是读者和作者之间通过文本所进行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这是世代相承的无声对话,是思想撞击出火花的伟大的对话”。因此,我们更愿意把阅读看成是一种思想的撞击,情感的交流。只有如此,学生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精神根基,提升自己的人生智慧,也才能产生“痛快淋漓”的心灵感受,才有因此产生的愉悦感、成功感。 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来是教育的常识,但在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是充当训练的“机器人”。我国传统的“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尊严,把老师和学生置于传道与承道、授业与受业、解惑与听解的两级对立的地位上。即使解放以后引进的外国的教育理论,也多以是“教师中心论”、“教师有决定作用”、“讲授起主导作用”的观点,使教师成为教学中至高无上的权威。通过近两年新课程阅读教学,教师在阅读理解活动中,只能是一个可以对话的辅导者和引导者,是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和沟通者,也是阅读中的主体。由此,也就决定着在整个对话交流过程中,身为“辅”、“导”者主体者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去发现、思考和理解,应该是明确双方关系,而决不能“越俎代庖”。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较多强调着学生如何“发现”和“正确”领会作品“原意”强加以“理解”,往往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有
组织、主动性的阅读个体,是有着丰富的自由联想,创造性想象的力量,以他们的眼光和思考认识着世界。传统阅读教学也只将学生的讨论和各抒己见成为课堂上的“装潢”。相应的,学生的阅读思维,大胆的联想,尚未引发,思路早以扼杀于“定论”之中,纵使教师千呼万唤,也只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再者一些参考资料等提供的所谓的导语信息,也是僵硬死板的,无疑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提供了所谓“终南捷径”。
当然,我们完全有必要存在这样的疑虑和担心,学生的理解与作品的愿望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但是,这却是一件好事,正是不同的诠释,更拓展了作品的理解域,将作品的“所指”延伸到了“能指”。古今中外名篇佳作中,有几篇我们仍然恪守作者本意,而没有时代气息渗透其中,使作品的理解延拓了呢?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歌德认为是写一个具有艺术家的敏感而没有行动力量的人的毁灭,柯尔律治认为是一个哲学家那样喜欢深思和幻想的人的悲剧,弗洛伊德则认为是写所谓俄狄浦斯情结。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由于存在着这些不同,语文阅读教学才能可能成为一种激越、敏锐,具有思想的撞击和情感的交流,学生才能走近作者,甚至跨越作者。
面对学生的阅读误差,作为教师是否就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或放任自流吗?当然不是,教师在辅导学生时,首先仍不能忽视深入的作品文本感受和细致的艺术分析。相反,深刻和独到不是“走马观花”的阅读可以达到的。各抒己见,也并非是“钻牛角尖”,甚至
是“信口雌黄”。一切的深入感受应建立在作品本身潜在“能指”这一辐射范围中。苏轼的题画诗《慧崇〈春江晚景〉》中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分析,围绕“春江”、“江水”、“鸭”等意象的选择组合,足以说明对春天来临的赞美之情。如果只单单为何为“鸭”而不用“鹅”上推敲,甚至得出“鸭”比“鹅”灵敏的结论,那应令人啼笑了。这就要求教师必需引导学生参与到对作品的艺术特点,结构方式、情感因素的分析当中,上升到更精更深理解层次。同时,更好的指导学生的作文训练,有章法可依,才能有形式精当到归真处。
其次,学生虽然存在意见观点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但他们毕竟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传统思想,都生活在同一社会环境中,他们的理解自然会“所指”和“能指”在这大的语言环境之中。再者,学生的阅读理解又连贯于作品的上下文,他们的理解带有相似的指向性。所以,在学生原有的理解的基础上,教师的职责就在于怎样引导他们对作品深入细致的触读,使学生在理解接受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见解。这也就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初目的。教师在辅导阅读时,不能消极地处理成一味迁就,而应重视,尊重学生的看法。为了帮助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人,有丰富情感的人,富有精神的人来肯定,帮助他们,教师必须有丰富的文学素养、充沛的人文精神、完整的人格与学生交往,指导他们理解作品,理解生活,理解这五彩绚烂的世界,重现“润物细无声”般的潜移默化,帮助学生在现实中有价值的阅读
选择,理解自我,超越自我。
总之,在我看来,一种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在寻找作品潜在的含义、教师所理解的含义和学生所能接受的含义这三者的交点。而寻找的结果更有意义。因此,教师在整个课堂阅读中,职责的重要性及意义是不可低估的。我们要以充分的认识和明确的态度,指导着学生有独到见解,创造性的阅读。也只有如此,学生才更好的心与生活相依,心与世界相连,激情才可无限,个性才可张扬。我们语文教师才不会简单的成为中规中矩的教书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