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是经济社会中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这里的经济个体包括消费者、生产者(企业)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等。
第一章 需求、供给与均衡作业
1、下述几种情况会对商品供给产生怎样影响?(未做)
(1) 生产某种商品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2) 预计某商品市场价格将下跌 (3) 行业内企业数目不断减少 (4) 某产品生产成本大幅上涨
2、 简述供过于求的市场是如何逐渐实现均衡的?(未做)
3、 下图中有三条为直线的需求曲线。(a)试比较a、b和c点的需求价格弹性。(b)
试比较a、d和e点的需求价格弹性
P f e d j a b c O K G H I Q (图)
解: (1) 由图知a、b、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且直线ab与直线OQ平行,设直线ab 与直线OP相交与点E。
在a点,Eda在 b点,EdbdQPGBOEGBOE dPQOEOGOGPEdQPOE dPQPEdQPOE dPQPE在 c点,Edc所以a、b、c三点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相同。
2) 由图知a、e、f三点在一条直线上,且直线ae与直线OP平行,设直线ae
与直线OQ相交与点G。
在a点,Eda在 f点,Edf在 e
dQPGBOEGB dPQOEOGOGdQPGC dPQOGd点,EdeQPGD
dPQOG 4)消费者的偏好(对商品的偏爱程度)。 5)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 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 1)价格 2)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 3)生产成本:要素价格 4)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品与互补品 5)预期价格 6)政府的税收与补贴政策 5、 某种商品原先的价格为1元,销售量为1000公斤,该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 2.4,如果降价至0.8元一公斤,此时的销售量是多少?降价后总收益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增加或减少了多少? 答:需求弹性系数是百分比,2.4意味着价格下降10%,销量就会上涨10%。1元降到0.8元是下降20%,所以销量会上涨20%至1200.原收益为1*1000=1000,现收益为0.8*1200=960,所以总收益减少了,减少40。 6、 请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谷贱伤农”现象,请结合图形分析 答:谷贱伤农”是经济学的一个经典问题。农民粮食收割后到底能卖多少钱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和粮价,是二者的乘积。但这两个变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性由一条向下倾斜的对粮食的需求线来决定。也就是说,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另外还要注意的是,粮食需求线缺少弹性,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是很敏感。当粮价下跌时,对粮食的需求量会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其基本的道理在于,粮食是一种必需品,对粮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对粮食的生理需求所决定的。 如图所示,需求曲线D是缺乏弹性的(斜率陡峭),当粮食丰收时,供给曲线从S下移到S`,价格从p1降到p2,总收入从OP1E1Q1减少到OP2E2Q2。农民就赔了。 政府措施: 第一,政府保护价收购或者支持价格。政府设定农产品收购保护价,这就保证了农民可以以较高的价格出售农产品,国家收购存入粮库,从而减少供给。 第二,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政府可以采取直接补贴的形式,对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财政补贴,实质上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现在我国取消农业税、给予种植补贴。 第三、休耕政策:轮流休耕或者比例休耕,减少供给、提高质量,保护收入。 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作业 1、简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答: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简单来说,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是指生产过程中,主要生产资料的数量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前,所产生的效用是递增的。或者说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资料,产出的效用也增加一个单位。但是,随着生产资料的不断增加,生产出来的效用并非永远呈递增趋势的,尤其是当生产资料增加到某一数量时/开始,生产效用反而开始下降,这就是效用递减现象。所谓边际效用就是指每增加单位生产资料所能获得单位生产效用。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又称为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它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连同其他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中,随着这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最初每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增的;但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 2、免费发给消费者一定量的实物(如食物)与发给消费者按市场价计算的这些实物折算的现金,哪种方法给消费者最大的效用?为什么? 答:用发现金的方法给消费者会带来更高的效用。因为发现金,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自己需要的商品,使自己的满足程度达到最大。而发实物,所发的实物可能不是消费者所需要或最需要的,这时,消费者就难以得到最大的满足。 第三章 生产理论作业 1、 短期生产中,生产的三个阶段是如何划分的,理性的厂商应如何确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答:生产的三个阶段是根据产量的变化将生产过程划分为平均产量递增、平均产量递减和边际产量为负三个阶段的。 第一阶段,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至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在此阶段部产量和平均产量都是递增的,所以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减少这一阶段的劳动投入量,而会继续增加劳动投入量。 第二阶段,平均产量开始递减至边际产量为零。在此阶段,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处于递减阶段,但总产量是增加的,且达到最大。 第三阶段,总产量开始递减,边际产量为负。在此阶段,总产量开始下降,所以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增加这一阶段的劳动投入量,而是会减少劳动投入量。 综上所述,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进行生产,必然选择在第二阶段组织生产,即只有第二阶段才是可变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 理性的厂商应如何确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1)如果考察的是单一可变要素的情况,其合理投入量应选择在第二阶段,即在该要素的平均产量下降且边际产量大于零的阶段。因为,在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若继续增加该要素的投入量,总产量和平均产量都会相应增加,因而理性的厂商不会把要素的投入停留在这一阶段;在第三阶段,边际产量为负,若减少该要素的投入量,总产量会相应增加,因而理性的厂商也不会把要素投入增加到这一阶段。至于在第二阶段中的哪一点为可变要素的最佳投入点,取决与投入的该单位要素所能带来的收益与其花费的成本的比较。该单位要素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为其付出的边际成本(该要素的价格)时,则它的最佳投入数量就达到了。否则,就需要增加或减少该要素的数量。 (2)如果考察的是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成本),其投入比例取决于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和各要素的价格。当边际技术替代率=Pl/Pk时,所确定的两种要素的数量即为最优组合。在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上,则是两者相切之点所对应的两种要素的数量。当要素价格或成本变动时,等产量和等成本线会有无数个切点,这些切点的轨迹构成生产的扩张线。至于理性的厂商应选择生产扩张线上的哪一点,则取决于产品价格和要素的规模报酬情况。 (3)当两种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从而生产规模变动时,生产规模的确定要视收益情况而定。如果规模报酬呈递增趋势,则生产规模应继扩大,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数量将增加;如果规模报酬呈递减趋势,则生产规模应缩小,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数量将减少,直到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关于规模与收益之间的具体关系,则涉及到产品价格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视不同的市场形态而不同。但厂商选择适度规模时,其基本原则MR=MC不变。 2、 下面是一张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短期生产函数的产量表: (1) 在表中填空。 (2) 该生产函数是否表现出边际报酬递减?如果是,是从第几单位的可变要素 投入量开始的? 解: 可变要素的数量 1 2 3 4 5 6 7 8 9 可变要素可变要素的可变要素的的总产量 2 12 24 48 60 66 70 70 6363 平均产量 2 6 8 12 12 11 10 35.25 7 边际产量 2 10 12 24 12 6 4 0 -7 (2)是的。因为边际产量表现出的先上升而最终下降的特征。 从第4单位增加到第5单位的可变要素投入量开始的。 3、 什么是等产量线?等产量线与无差异曲线在性质上有何异同? 答:等产量线是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等产量线与无差异曲线在性质上有何异同:等产量曲线是表示在其他条件下不变的情况下,为保持一定的产量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各种可能的组合,与无差异曲线相比,相同之处有:(1)在有效区域内,等产量线的斜率也是负值;(2)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等产量线也凸向原点;(3)两条不同产量水平的等产量线也不能相交。区别在于:(1)其本质不同,无差异曲线反映的是消费者的同等效用,而等产量线反映的是生产者的同等产量;(2)等产量线不能象无差异曲线那样两端无限延长,并与两坐标轴无限接近,达到一定限度后会出现背离的情况。 第四章 成本理论作业 1、某人决定暑假去参加一个计算机培训班,这样,他就不能去打工赚2000元。参加这个培训班学费2000元,书本费200元,生活费1400元。参加这个培训班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答:按字面来说:参加学习班的成本是2000+200=2200元,无论你参加学习班与否,生活费是避免不了的。如果没有参加学习班,你仍可以选择不去打工,所以上学习班和打工也不是必然冲突的,即使你上了学习班,导致不能去打工,但你也就没有付出劳动,这打工的收入就不能算是你损失的。所以只有2200元。 (答案不确定) 2、说明AC、AVC和MC关系 。 答:MC曲线和交流曲线、AVC曲线相交于AC曲线、AVC曲线的最低点。这是由于边际量和平均量的关系所致。由于MC曲线呈U型,所以AC曲线、AVC曲线也必然呈U型,且必然与MC曲线相交于两者的最低点。 AC曲线的最低点的出现即慢于又高于AVC曲线的最低点。这是由于在平均总成本中不仅包括平均可变成本,还包括平均不变成本所致。 3、假设某厂商的边际成本函数MC=3Q2-30Q+100,且生产10单位产量时的总成本为1000。 (1)固定成本的值。 (2)总成本函数、总可变成本函数,以及平均成本函数、平均可变成本函数。 解:MC= 3Q2-30Q+100 所以TC(Q)=Q3-15Q2+100Q+M 当Q=10时,TC=1000 =500 (1) 固定成本值:500 (2) TC(Q)=Q3-15Q2+100Q+500 TVC(Q)= Q3-15Q2+100Q AC(Q)= Q2-15Q+100+500/Q AVC(Q)= Q2-15Q+100 4、 如果某企业仅生产一种产品,并且唯一可变要素是劳动,也有固定成本,其短期生产函数为Q=-0.1L3+3L2+8L,其中,Q 是每月的产量,单位为吨,L是雇佣工人数,问: ①要使劳动的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该企业需要雇佣多少工人? ②要使劳动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其应该雇佣多少工人? ③在其平均可变成本最小时,生产多少产量?(未做) 第五章 完全竞争市场作业 1、完全竞争市场有哪些特征? 答:1.市场上有许多经济主体,这些经济主体数量众多,且每一主体规模又很小,所以,他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通过买卖行为来影响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也无法影响市场价格,每个人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 2.产品是同质的,即任何一生产者的产品都是无差别的。 第一条件使任何单个主体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减少至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第二条件由于个别售卖者的产品和他的竞争者完全一样,就使他不能以任何方法控制其价格。 3.各种资源都可以完全自由流动而不受任何限制,这包括: 第一,劳动可以毫无障碍地在不同地区,不同的部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无障碍流动。 第二,任何一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不能垄断要素的投入。 第三,新资本可以毫无障碍的进入,老资本可以毫无障碍地退出。 4.市场信息是完全的和对称的,厂商与居民户都可以获得完备的市场信息,双方不存在相互的欺骗。 这些条件是非常苛刻的,所以,现实中的完全竞争市场是罕见的,比较接近的是农产品市场,但是现实中是否存在着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市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说明在假设的完全竞争条件下之下,市场机制如何调节经济,有了完全竞争的市场,我们就有了一把尺子,一面镜子,一个目标。 2、为什么有时发生亏损的厂商会选择继续生产而不是关闭? 答:这里有一个预期问题,暂时的亏损可能是由于短期内扩张性经营策略(比如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进行价格战等等)或者非经常性损益导致的,甚至有可能是由“creative accounting\"方法导致的,比如profit staging 或者错误地使用LIFO reserve等等。如果公司管理层并不认为这种亏损是持续性的,那么他们未必会采取关闭亏损项目的决策。 3、画图并说明完全竞争厂商在短期中的停业条件。(未做) 第六、七、八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作业 1、完全垄断形成的原因。 答:这种市场结构形成的主要条件:一是厂商即行业,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厂商提供全行业所需要的全部产品;二是厂商所生产的产品没有任何替代品,不受任何竞争者的威胁;三是其他厂商几乎不可能进入该行业。在这些条件下,市场中完全没有竞争的因素存在,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价格。这与完全竞争的含义和形成条件是不同的。 完全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就是整个市场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AR与其面临的需求曲线D重叠,即P=AR=D;边际收益曲线MR在平均收益曲线AR的下方,即MR<AR。平均收益曲线AR和需求曲线D(d)重叠,完全垄断与完全竞争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需求曲线D(d)的形状,完全垄断是向右下方倾斜线,完全竞争是水平线。边际收益曲线MR和平均收益曲线AR的关系也不同,完全垄断MR<AR,完全竞争MR=AR。 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条件为边际收益等于短期边际成本,即MR=SMC,这与完全竞争短期均衡条件相同。在实现均衡时,厂商大多数情况下能获得超额利润,但也可能遭受亏损或不盈不亏,这取决于平均收益曲线AR与平均变动成本曲线SAVD的关系,如AR≥SAVC,则厂商有超额利润或不盈不亏,如AR<SAVC,则有亏损。这与完全竞争厂商实现均衡后的状况比较是不同的,完全竞争是用价格P和平均成本SAC来比较判断的。 完全垄断条件下,由于厂商即行业,它提供了整个行业所需要的全部产品,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所以不存在有规律性的供给曲线,也无行业需求曲线和行业供给曲线,这些与完全竞争条件下是不相同的。 完全垄断行业的长期均衡是以拥有超额利润为特征的,这与完全竞争行业以超额利润或亏损为零是不同的。完全垄断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LMC=SMC,这与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条件相比,没有MR=LAC=SAC。 与完全竞争相比,完全垄断也不存在有规律性的长期供给曲线,这是完全垄断形成的条件所决定的。 这种市场形成的原因在于: 第一,技术的原因。 第二,法律的原因。(如煤、电力、铁路等行业) 2、请对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四种市场的基本特征和经济效率进行比较。 答:完全竞争市场:单个买者和卖者不能影响市场价格,其条件是市场上有很多小规模卖者和买者,产品同质,进出市场和资源流动自由,信息完美。 完全垄断市场:在特定时期和地区之间,一种产品只有一个生产者或者卖者,其条件是由政府或者法律的社会,政策或法规限制进出市场,这种产品的生产有相应的技术和资源限制,生产中存在规模经济,进入市场有其他障碍。 垄断竞争市场:市场中多个小规模生产者生产有差异的同类产品,其要点在于产品刚生产出来是垄断的,但逐渐会被模仿从而进入竞争。 寡头市场:少数几个大的厂商占有某种产品或某个行业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寡头市场中,单个厂商的产量变化将明显影响整个市场的产量。 3、为什么说垄断竞争厂商兼有垄断和竞争两种因素? 答:垄断竞争的厂商的产品具有异质性的特点,这保证了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具有负的斜率,它意味着:如果其价格提高的话,不会失去所以的购买者;如果增加产出,其价格必须相应的降低。这种市场结构类似垄断。但产品的异质并没有排除替代的可能。产品之间存在的替代性,使得厂商彼此之间无法给对方造成明显的影响。新厂商可以自由进入该行业。垄断竞争类似于完全竞争。 4、在一个完全垄断的产品市场中,对产品的需求函数为Q=4800-8P,垄断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为STC=0.001Q3-0.45Q2+380Q+10000,(1)求垄断厂商的总收益函数、边际收益函数;(2)求在利润最大化条件下的短期均衡的产量和价格,以及厂商的利润。(未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