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
【专题复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常见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能准确地写出它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2.理解、掌握那些含义基本不变,但结构方式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文言实词。
3.理解并掌握一词多义,根据该词所处的具体语境作出正确的解释。
4.能识别常见的通假字,并做出解释。
5.了解文章内容和大意,对文章(或文段)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能够概括和归纳。
6.背诵默写课后练习要求背诵的部分。
【知识要点梳理】
文言文考查历来在中考中占有重要一席。因为,文言文学习不仅在语言层面上有助于吸收古代语言的精华,丰富现代汉语的写作表达能力,而且,它还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情操的重任。2003年的中考,是使用2003年3月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及2000年秋季使用新语文教材后的第一次中考。因此,在承继近一两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基础上,文言阅读试题的内容将有所变化。变化的依据就是新大纲的要求及新课程标准的影响。基于此,我们就要重视这两个重要文件关于文言文的表述。
新大纲规定,课文中“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
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代表了语文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对语文教学有重大影响。在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中有关文言文部分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教学建议中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评价建议中说:“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明确了这些要求,就可以在复习过程中简化头绪,把握重点,顺应2003年中考中关于文言文阅读的走势。
2002年文言文阅读部分中考命题有什么特点呢?
1.加大了对古诗文考查的分量。2001年不少地区,如厦门、广西等地,已将文言文阅读语段由传统的一大段上升到两大段。考查背诵或默写有此项要求的文言课文的段、篇或名言、警名等的比重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虽然出现不少新题型,传统的解释、翻译仍占不少比例。
2.阅读材料绝大多数选自文言文基本篇目,但有被课外材料逐步取代的趋势,如吉林、浙江、四川、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杭州等地考的是课外文言文。因为课外选文的考查避免了猜题、押题现象,命题更能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提高评价的效度。
3.重视考查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包括理解常见文言文词语的意义、理解文言句子的大意、了解文言文主要内容和基本写法等。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能力的考查成为新的重点。客观题的比例在大幅度减少,主观题包括开放性试题将逐渐增加,文言文的比较阅读也将成为考查的亮点。
4.出现了一些课内外结合的开放性试题,开拓了文言文命题的新思路。如江苏连云港市的试题,要求把吴王夫差——伍子胥、蔡桓公——扁鹊、楚怀王——屈原、鲁庄公——曹刿、齐威王——邹忌、唐太宗——魏征等人的事例写在一段议论性文字中。
5.重视创造性阅读能力的考查。如福建莆田市试题,要求阅读《马说》后,从选文外再写出一句有关人才的名言警句。
针对以上特征及发展趋势,复习方法及应对策略为:
1.全面复习与重点复习相结合。这届初三有其特殊性,新大纲刚颁布不久,因此大家对以前大纲中规定的古诗文的基本篇目应作全面的复习梳理。不少地区的阅读题,除了注意“量”以外,还注意“面”的问题,如江苏宿迁2002年选取的是《〈孟子〉二章》,但设计的问题中,却涉及到《愚公移山》《陈涉世家》《陋室铭》《醉翁亭记》等。还有一些地方对文言文的考查,就不采用中心语段的形式,而是天女散花式,这就提示我们全面复习不可少。
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还要突出重点。复习重点:一是古文,二是古诗词。一般地说,四、五、六册的古文是复习的重点。翻开近两年各地的中考试题,《出师表》《〈孟子〉二章》《核舟记》都是考查频率最高的课文,《马说》《愚公移山》《陈涉世家》《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课文考的频率也较高。其他如《桃花源记》《爱莲说》《陋室铭》等课文,每年也有地区涉及。这些课文都是复习的重点。在中考前,我们甚至可以确定重中之重的课文,那就是这些重点课文减去当地近三年中考出现的文言语段篇目而剩下的篇目。一般地讲,近年考过的语段或篇目今年再出现的几率很低。但千万注意,这不是绝对的。对重点课文,我们要一字不落地复习整理。
2.课内复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鉴于中考趋势的要求,我们在复习课内文言文时,也应学一些与课文内容、特色相似或难易程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如:在复习《捕蛇者说》时,可以学习《礼记》中的《苛政猛于虎》,两篇加以比较,更能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2001年和2002年中考文言文阅读
已有不少地区采用了课外材料,这一趋势应值得注意,平时多作一些积累。
3.综合训练与专项练习相结合。复习文言文,综合训练少不了面对铺天盖地的训练材料,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同学们可根据情况自编练习外,还可选择一些关注教学前沿动态,紧握中学教研最新脉搏,讲究实用实效的杂志材料供训练用,也可选择近年的中考题加强练习,以便感觉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形势与内容,发现并弥补自己平时学习的不足。除了进行综合练习外,专项练习也很重要,如按文言文知识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分类复习。阅读文言文,就要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一些特点,才能扫除阅读上的障碍。例如文言实词,就要懂得单音词、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每一个知识点,都要举出例句加以解说,帮助掌握其规律性的东西。
4.加强朗读和背诵文言文。要顺畅地朗读文言文,就必须在了解词义、句意后正确处理文言句中的停顿,停顿处理得当,阅读就自然顺畅,背诵也容易得多。尤其对于一些长句以及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更要联系上下文,认真分析句子的结构层次,以免造成理解错误。朗读和背诵,对于积累文言文的感性材料,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是非常有效的。特别是要重视背诵,因为背诵性质的默写题最为常见,背诵通过默写来检查,是必要的,且评分严。背诵要注意三点:一是内容正确,不随意增减字词和易位;二是书写正确,不写错别字;三是能灵活再现记忆内容,摘出相关文字答题。
5.中考文言文考查多以文段形式出现。所选文段可能是一则课内语段,一则课外语段,也可能是两则课外语段。选课内文言语段进行考查,目的是检验学生课内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把课内知识学扎实。选课外文言语段,其目的是考查学生课内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考查学生能否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根据特定的语境依文断义。即使是课外语段,往往也会涉及课内语段知识,比如在选择题的选项中就说不定会出现课内语段的内容。所以,学生必须立足于课内文言文,扎实复习,并灵活运用,把课内与课外的知识结合起来。
此外,在选文上还有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那就是国家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提出公民基本道
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在这一大的社会选题背景下,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将可能围绕爱国、诚信、团结友善、尊老爱幼等内容来选题。
要注意选文的调整。从2000年秋季使用的新教材中,由于文言文课文的比例占到了30%,其中有许多篇目是新增的,这些新增篇目必将成为中考命题的重点选文,所以,对这些篇目要予以特别关注。
备考的方法是:
第一,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凡课本上学过的文言文,篇篇都应能诵读,要求背诵的一定要达到烂熟于心的程度。多读多背,总结文言文用词造句、叙事行文的特点,形成关于文言文的语感,通过做卡片等方法归纳整理有关知识,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
第二,训练整体阅读的能力和习惯。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试题,最重要的就是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的错误。拿来一篇文言文,通过熟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人物的精神品质在当时和今天有什么意义,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如何突出人物性格,作者是如何评价人物,等等。把握了上述信息,可以说基本上解决了文章的“大意”。在这个前提下再读题、做题,也许会有小的偏差,但一般不会有大的失误。
第三,注意了解文段叙事和刻画人物的艺术方法。这类考查不仅考查考生能不能读懂原文,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思维细致、严密的品质,应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对原文细加分析。总的来说,这类题目不外乎从叙事的角度(事件的人物、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结果,人物的动机、态度),从评价事情的角度(人物、事件的社会意义,人生意义),从鉴赏叙事方法的角度(人物对比、语言描写、以小见大、置身矛盾)等方面设置题目。
如果我们平时学习中能做到以上几点,迎考复习时只需有序地温故,便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了。
【重点难点剖析】
文言文阅读是对文言文知识的综合考查,这种试题由于从横向(字、词、句、篇)和纵向(文章内容及批判继承等)两方面设计考题,所以试题关涉的内容比较丰富,题型变化也较多,相对于单项考查文言基础知识的试题而言,难度更大一些。
文言文阅读能力包括:①断句停顿;②分析常见虚词、关键实词、重点语句的意思;③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④对不同类型的文言文能从文体特点上进行分析。考查的重难点是“整体感知文章(段)中心及内容。”
文言文复习备考的根本原则是:紧紧抓住课本,紧紧抓住阅读,力求形成语感。文言文中考不同于语文其他知识点的考试,比如现代文阅读与课文的联系是质上的而不是形上的,教学上以课本为例子形成能力,中考试题却不是课本上的。而文言课文既是形成文言能力的例子,同时中考题的绝大部分又直接出自课本。比如,若考通假,必然出自课本;各种文化常识也必然出自课本;实词的考查,绝大部分出自课本。所以,对文言文课文的学习总结非常重要。
常用实词、虚词,是中考考查的传统考点之一。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是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常用实词、虚词的常用词义和基本用法,因为词汇是构筑语言大厦最主要的建筑材料。近些年中考文言文试题,普遍注意了对文言词语的考查。在文言语段的阅读考查中,对文言词语的解释往往是一个必考的重要内容。命题宗旨是既要考查对文言实词用法、释义的理解、掌握、识记,又不故意刁难,考一些生僻的词语,或在选择题中故意设置“干扰”项。从内容上看,对实词的释义考查较多,对用法的考查相对较少或难度较低。例如,近年来对词的名动、意动、使动等用法已很少或基本不考,至少在答题过程中不要求指明是哪一种用法,而只需知道该词在这一具体语境中是何含义即可。在复习备考中应立足于认真理解课文对文言常用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用法释义认真理解、掌握、
识记,特别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的现象,并做专项整理归类。
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使用次数多、频率高,如果不能较好地掌握虚词的使用规律和意义,则必将影响到对文言短语、句子的正确理解,进而影响整篇文言文的阅读。从命题宗旨和内容上看,重在考查虚词的释义,对用法考查较少且难度降低,也不强求说出该词的词性。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可分四类: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③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④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哉”“焉”。常用文言虚词数量不多,要熟练掌握它们的意义和用法,特别是“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也”“乎”“夫”“焉”这15个文言虚词。
由2002年各省市中考题可以看出,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这一考点,主要有直接理解翻译、辨析选择、判断正误几种题型。考查的重难点是课文中核心句、文眼句、精彩句以及理解有难度或含有某种语法现象的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是在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正确理解词义及文言句式,须掌握文言朗读中的断句停顿,能分析文言句式的特殊现象,领会句子的含义及所表达的感情。
理解、翻译文言句子常见的知识点有:①恰当地朗读停顿;②读文译句;③对译句正误的辨析。句子翻译的总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的步骤是由“解词”→“串意”→“顺意”三步完成的。翻译的具体方法有四种:①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②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③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④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的方法。
加强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翻译,还需要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谓倒置)、被动句。总之,文言语句的翻译,需要理解语句间的逻辑关系、语气关系,弄清实词含义、虚词作用,发现词
类活用和通假,正确处理凝固结构和文言句式。但是,所有这些解题的技巧,都是建立在掌握文言知识、形成文言语感的基础上的。
诵读、理解、感悟文章内容方面的题型,会更侧重于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填空题可能出现的题型有:对文段内容进行理解后,用原文填空;概括文章情节。选择题可能会要求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项。问答题可能会要求理解某句在文中的作用;归纳作者基本观点;概括段意,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内容、作者思想感情以及给予我们的启示;比较阅读等。今年还可能出现对文言文中某一人物形象进行评价的题型。近年来,中考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有些试题出现了开放性评述题,可作肯定性评价,也可作否定性评价,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文言文阅读关于文章写法的分析,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有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如具体结构层次的安排,开头与结尾,文章的过渡、照应等;还有对文章所采用的创作手法的分析,如托物言志、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还有对修辞方法的分析等——主要会以选择题或问答题的形式出现。
【典型例题释析】
[例1](2002年北京海淀区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由是感激 感激: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五月渡泸 故: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四个四字短语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临危委重任和□□□□□。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5.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________________ 七擒:________________ 东和:______________
北拒:________________ 收二川:________________ 排八阵:____________
【释析】 本题的考查面广,题型灵活新颖,重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运用能力。试题具有开放性与综合性,难度较大。第1题属实词释义考查,学生只需平时认真复习课文即可解答。第2题表面看是考查名句,实则考查了学生对文段的理解能力,即提取中心句、主旨句的能力。第3题既考查了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又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4题、第5题都属于开放性试题,由阅读到分析归纳,从课内到课外。特别是第5题,要求指出概括诸葛亮一生功绩的一副对联里六个词语的具体内容。这样的题,只是懂得《出师表》,还不能作答,需要熟悉《三国演义》才行。
【答案】 1.(1)感动、激动 (2)奔走效劳 (3)所以(因此)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4.三顾茅庐 临崩寄大事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5.六出:六出祁山 七擒:七擒孟获 东和:东和孙吴 北拒:北拒曹魏 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 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例2](2002年江苏宿迁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选出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组( )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字,指代什么?
3.用现代汉语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论证亡国原因的。
A.正面 B.反面 C.侧面 D.正反两面
5.孟子认为只有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释析】 本题重视文言文基础知识、基础能力的考查。第1题是考查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的含义。考查面较广,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外,还考查了《愚公移公》《陈涉世家》《陋室铭》《醉翁亭记》四篇课文。C项中“入则无法家拂士”的“入”,应释为“在里面”,指在国内。故答案应为C。学生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对常见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及用法识记不清。第2题考查学生辨析字词古今
含义的能力。“是”在现代汉语中作判断词,在本文段内是指示代词。“是”具体指代的是什么内容呢?还要结合全文来具体分析。从全文来看,“是”指代的是“生于忧患的人”,再具体到第一节,就是指代的舜、傅说这一类人。再加上本句话,因此“是”的指代作用有三个。此题学生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分析具体语言环境,没有结合所在文段进行整体理解,浅尝辄止。第3题是考翻译能力,本题翻译的重点是介词结构后置。第4题是考查论证方式。本句是从反面来论证“死于安乐”的。第5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顺境、逆境都可以出人才。只要言之合理,都可以酌情得分。
【答案】 1.C 2.①生于忧患的人;②舜、傅说等这一类人;③将委以重任(或降大任或受大任)的人。 3.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4.B 5.观点:①逆境可以造就人才;②顺境可以出人才;③顺境和逆境都可出人才。(三个观点任写一项都可得分)简述理由:①树立远大志向;②不满足于现状而艰苦奋斗。(言之成理即可)
[例3](2001年山西省试验区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文中加粗的两个字,“委”意思是_______,“畔”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3.用”/”标出下面句子中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故 君 子 有 不 战,战 必 胜 矣。
4.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释析】 这道题符合大纲中“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的要求,试题设置也相对简单。第1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和通假字的解释。对于通假字,应先指出通哪一个字,再解释它的意思。第2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扣住几个关键词语来解释即可。如上句中的“域”“以”“封”“固”“险”“威”“利”等字。第3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一般来说,能正确断句,就意味着已经能基本读懂这段文言文了。第4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也有“古为今用”的意图,提醒学生要学以致用,同时还考查学生积累材料的情况。
【答案】 1.委:放弃 畔:通“叛”,背叛、叛变 2.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依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只靠武力的强大。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4.略(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举事例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思相符即可)
[例4](2001年南京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
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
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两题任选一题)
①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甲、乙两段都有一个打“▲”的“醉”字。甲段中“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
什么作用?乙段中“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释析】 第1题是对常用文言词语在不同语句中的不同意思进行比较、判断、选择。解这类题目,需要对词语释义认真理解、掌握、识记。实词要注意掌握“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以及通假字的意义。虚词要注意掌握“之而、其、于、义”这几个词的意义。第2题是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对于一般的翻译题建议遵循以下步骤:判断句式、确定语序、推断词义、检查修饰。第3题是一种带限制性的主观论述题。这两个“醉”字,在不同文章的不同语境中,意思与作用完全不同。第一段中的“醉”实指喝醉酒,陈胜、吴广起事抓住了这个好机会,从而取得成功。“醉”为该段情节的发展起铺垫作用。第二段“醉”的内涵很丰富,不仅限于醉酒。就全文来看,“醉”与“乐”互为表里,“醉”即“乐”,从而点明全文主旨——与民同乐。
【答案】 1.C 2.①陈胜协助(帮助)吴广,一同(一共)杀了两个军官。②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3.第一段的“醉”为该段情节的发展起铺垫作用;第二段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与民同乐。
[例5](2000年浙江温州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4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更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②,乃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③、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也昏怠,辄④以水沃面。往往粥不继,日昃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注】 ①适:女子出嫁。②世家:家世。③南都:今河南商丘。④辄(zhé):总是,就。⑤(zhān) 粥:稠粥。⑥昃(zè):日偏西。⑦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⑧慨然:情绪昂扬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的用法和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去之南都 B.之虚所卖之
C.后天下之乐而乐 D.子将安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范仲淹二岁而孤( ) ②去之南都 ( )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短文的主要内容。
【释析】 这几年,有些省市在文言试题中加入了对课外简单文言文的考查,主要考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本例就是一则课外短文,试题对生字、生词加了注释,以帮助阅读理解。短文所写人物同学们是熟悉的,课本中选了他的文章《岳阳楼记》。解答问题时,要认真读短文,在读懂的基础上答题。
第1题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试题采用选择题型,解答时只要了解句子中“之”的用法就可以选择。“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学过的句子,“之”在句中是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而其他三项中的“之”都不是这种用法,由此可以作出选择。第2题考查解释加粗的词,可以结合句意来理解。“孤”的后面是“母贫无依”,可见“孤”不是“孤儿”,既然他有母亲,那么“孤”就是指年幼丧父。“去”与“入”构成反义,“入”是“进入”,那么“去”就是“离开”。第3题考查理解句子的意思。这个句子中的两个难词都加了注释,其它词语都学过,只需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把句子大意疏通就可以了。第4题考查概括短文的大意。只要读懂短文,概括并不困难,可以抓住“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也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继,日昃始食”和“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从他刻苦学习和树立远大志向两方面概括,即这则短文记述了范仲淹在青少年时期刻苦读书和立志的事情。
【答案】 1.C 2.①年幼丧父;②离开 3.(范仲淹)终于精通了“六经”的要义,情绪昂扬,有担负起国家兴亡的责任的大志。 4.记述了范仲淹在青少年时期刻苦读书和立志的事情。
【同步达纲练习】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不以物喜( ) (2)其必曰( )
2.请说出“是进亦忧,退亦忧”的“进”“退”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用原文作答)
3.用现代汉语说出画线句子的意思。
(二)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
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逮:赶上
B.蜀之鄙有二僧 鄙:边境
C.贫者语于富者曰 语:告诉
D.西蜀之去南海 去:前往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假如我舍弃不用,那就与愚钝平庸的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B.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到了第二年,贫穷的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南海的事情告诉了富和尚。
C.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自以为聪明能干而不肯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
D.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不用愚钝与平庸来限制自己并且懂得努力学习不知疲倦的人,才真正能够自食其力。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自然段从天下事难易的转化,推论“人之为学”难易的转化,阐明主观努力在学习上的重要作用。
B.第三自然段以事喻理,用蜀鄙二僧的故事,阐明了物质条件不起决定作用。
C.文中“子何恃而往”出现了两次,都表现出了富僧对贫僧想去南海的嘲讽。
D.全文借蜀鄙两僧去南海的故事,阐明了做学问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
(三)
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1.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延晏子(引进) B.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更换)
C.使子为使(派遣) D.故宜使楚矣(便宜)
2.加粗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晏子短(根据) B.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把)
C.然则子何为使乎(既然这样,那么) D.齐无人耶(相当于“呢”)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齐命使各有所主。
(2)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4.文中有一处画线的对话,晏子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四)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尽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第一段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和第二段的“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同是写“游”,但情状迥然不同,为什么?
2.第一段中叙述作者览胜行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写作者与同伴任情随意,似乐而忘忧地游山玩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急趋西山,攀援至顶,以眺望之所见来衬托西山的“怪特”“特立”:
(1)以所见之广远衬托西山之高的总括之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所见众山若垤若穴的高下之势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所见青山白水拥戴之势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衬托了西山高峻出众的形貌。
4.第二段中“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是作者从形貌角度写登眺的感受;画线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度写登眺的感受。
5.简单写写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6.对“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思是在这里居高临下,各种奇异景色,都可以历历在目,好像是在自己的衽席之下。
B.正面描绘西山,写出了西山之“怪特”。
C.侧面描绘西山,写出了西山之“高峻”。
D.其中“衽”读“rèn”,“衽席”即古代睡觉用的席子。
7.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这里寓有作者自况的意思。
B.“尺寸千里”说明在西山顶峰观赏各种景色,虽景物遥在千里之外,但也仿佛近在咫尺之间,衬托出山的高峻。
C.“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虽是写时间,但也形象、生动、确切地写出了傍晚时候由于时间的
推移而引起的“暮色”的变化。
D.“引觞满酌,颓然就醉”是说作者精神振奋,畅饮美酒,欣然而醉。
(五)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陈纪,陈太丘之子)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人期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待君久不至_____________ ④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之学必好问 B.子将安之
C.良鄂然,欲殴之 D.投诸渤海之尾
3.揣摩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然后分别用加粗字(词义相同或相近)领头写出一个成语。(可多写)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______ ______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_____ ______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
甘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
NC57A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
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这个语段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代的文学家_________。
2.给加粗字注音。
(1)“偕数友”的“偕”,注音:______ (2)“夹堤”的“堤”,注音:______
(3)“靧面”的“靧”,注音:______ (4)“浃背”的“浃”,注音:______
3.结合原文,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1)“鬣”:_____________ (2)“蹇”:___________________
4.“而”有多种用法:①表并列,可不译;②表承接,可译为“就、便”;③表修饰,可译为“地、的、着”;④表转折,可译为“然而、但、可、却”。请指出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并把答案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3)择其善者而从之( )
(4)泉而茗者( )
5.写出语段中描写山、水的比喻句(各一句)。
(1)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翻译语句。
(1)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2)泉而茗者,罍而歌者。
7.本段所写的时间、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天稍和”这一特点?
9.文中哪句话准确地写出了作者的心情?
10.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段主要写城郊之春景,作者抒发的是( )
A.赞颂春光明媚 B.赞美满井山清水秀
C.抒发春游的感慨 D.抒发春游时悠然轻松之喜悦
12.请将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 )
②麦田浅鬣寸许 ( )
③泉而茗者,罍而歌者 ( )
④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
(七)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锈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1.《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被认为是墨子的_________________记述墨子____________的辑录。
2.给加粗的字注音。
短褐( ) 犀兕( ) 麋鹿( ) 楩楠( )
3.解释加粗的字词。
(1)敝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舍其文轩: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舍其锦绣:_____________ (4)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_______________
(5)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为何若人?
(2)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5.“为与此同类”“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6.选出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 )
7.第1段中,连设三喻,舍文轩而窃敝舆,行为怪诞荒谬,目的是为了引出楚王对此人的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3段中,从楚宋地理条件、物质条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显示楚攻宋的非正义性。
9.1、3两段联系密切,用“文轩”“锦绣”“粱肉”比喻楚国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宋国贫穷弱小,资源匮乏。
10.墨子说服楚王的过程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请君入瓮”,让楚王钻入设好的圈套中,用高超的论辩艺术折服楚王。
(八)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不辱使命”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对文中加粗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易 而 广 直
A.交易 再说 扩充 只是
B.交易 可是 宽广 价值
C.交换 可是 扩充 只是
D.交换 而且 宽广 价值
3.下边“亡”字哪一项读音、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 )
A.秦灭韩亡魏 B.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4.下面哪个句子中的“于”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中的“于”意思相同(A.曹操比于袁绍 B.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C.苛政猛于虎 D.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E.请广于君 F.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5.文中的“以”字有各种用法,根据下面的不同意义在文中摘出相应的句子。
(1)介词,译作“凭”“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介词,译作“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介词,译作“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辨析带点的语气助词,写出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应的语气助词。
(1)何也______ (2)岂直五百里哉______ (3)轻寡人与______
7.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8.“且秦灭韩亡魏”这句话,表现秦王的言下之意是什么?表现出秦王的什么性格?
(九)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
(1)怀抱利器_______________ (2)郁郁适兹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我谢曰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王)长跪而谢之曰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2)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3.董邵南要去河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对友人董邵南去河北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嘱托董邵南去河北后“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的用意是什么?
(十)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孙权劝学》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______主持编写的一部______史书,记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史事。司马光,字_______,陕州夏县人,_______(朝代)著名______家、______家。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孙权驳吕蒙的是哪句话?
4.孙权是怎样概括读书的作用的?
5.“大惊”一词在文中有何作用?
6.鲁肃在评价吕蒙时,用了什么手法?
7.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8.指出文中流传至今的两个成语,并分别用它造句。
(十一)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咨臣以当世之事 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遂许先帝以驱驰 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恐托付不效 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3.按照下面的要求回答问题。
(1)找出文段中论及“出师”的战略目标的语句。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中的“报先帝”呼应了上文中的哪两件事?
(十二)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所,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文中“先帝”指刘备,“陛下”指_______。“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_______、_______、
_______三国。
2.这段文字中提出的一条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是( )
4.将“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译成现代汉语。
5.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要点。
(十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
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迂:遥远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彻:通
C.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已:停止
D.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放置
2.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B.两个“而”字不相同,两个“其”字也不相同
C.两个“而”字不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
D.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不相同
3.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河阳:指黄河南岸
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京城:指都城
C.始龀,跳往助之 始龀:刚刚长出乳牙
D.曾不若孀妻弱子 孀妻:寡妇
4.下列语句中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凿石挖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B.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就率领儿孙和三个挑担子的人。
D.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
5.下面两个句子所表达的人物态度、情感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A.“其妻”“智叟”对愚公移山都持反对的态度,他们都强调了客观困难的巨大,话语间透露出讥讽的意味。
B.“其妻”的目的在于提醒正视移山的困难,话语中带有关切、担心的语气;“智叟”的目的在于阻止移山,话语中充满讥笑和责难。
C.“其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并不持反对的态度,他们强调客观困难的巨大,是为了使愚公能正视困难,谨慎从事,语气含蓄、婉转。
D.“其妻”连连发问,语气强烈,鲜明地提出了不同意见;智叟反对的态度明确,但语气委婉。
6.下面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头就揭示出人与大山的矛盾,表现出移山任务的艰巨。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行动,不但表明家人对愚公移山的赞同,也表明众人对他的支持。
C.愚公之“愚”是大智若愚,智叟之“智”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
D.文章结尾带有迷信色彩,表明了作者在人与自然的矛盾无法克服时的消极思想。
(十四)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
1.给加粗字注音。
射者中( ) 山肴野蔌( )
2.解释加粗的词语。
(1)伛偻提携___________ (2)杂然而前陈者___________ (3)非丝非竹______________
3.加粗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泉香而酒洌 人不知而不愠
B.杂然而前陈者 登轼而望之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行者休于树 苛政猛于虎
4.用“/”标示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至 于 负 者 歌 于 途,行 者 休 于 树
5.选段用四个句子在内容方面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太守醉”,其核心内容是太守的“醉”;而太守的意图又在“_______”字上,这可以从本文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得到解释。
6.对太守醉的真正原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太守因山肴野蔌、鱼肥酒洌而醉。
B.太守因百姓安定富足、怡然自乐而醉。
C.太守因实现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而醉。
D.太守因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而醉。
(十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1.文言文中的虚词,有的可以读得稍重一些,有的只宜轻轻带过。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读法分辨有错的一项是( )
2.选出对于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3.“聚室而谋”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4.文中写“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个情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为什么?
(十六)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
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⑥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本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2.“以( )告富者”是一个省略句,括号中省略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面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 B.吾欲之南海(往)
C.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看来)
4.文中有两处“子何恃而往”,为什么第一处用的是问号,而第二处用的是叹号?请作简要分析。
5.对比鲜明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大特点,请以蜀鄙二僧欲往南海部分为例,说说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十七)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战则请从。
3.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1)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十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
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三里之城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以天下之所顺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翻译下列句子。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孟子认为克敌制胜的最主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词语填空)
4.在孟子看来,“域民”“固国”和“威天下”应当依靠什么?
(十九)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⑤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愠:恼恨,怨恨。
B.不耻下问 耻:耻辱,羞耻。
C.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愉快。
D.默而识之 识: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断地学习知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选择他们当中最优秀的去学习,其中不优秀的注意去改正他们的缺点。
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应当感到厌烦,教导别人不应当感到厌倦。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课文中所选,有谈学习态度的,有谈学习方法的,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B.第①则共三句话,分别从学习是愉快的事,与人探讨是一种乐趣,不怨恨别人三个方面既谈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也讲到个人修养的问题。
C.第③则讲的是学习方法。
D.第⑤则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二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文章从哪三个方面写陋室不陋?(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3.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除了证明陋室不陋,还有何用意?
4.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二十一)
①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②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景:______________ 锦鳞:________________ 偕:________________
2.选出加粗词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得无异乎 B.永州之野产异蛇
C.使内外异法也 D.或异二者之为
3.“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4.第一段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试举一例,并说明美在何处。
5.第二段文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胸襟和抱负?
(二十二)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面各组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二十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加粗字变双音节词有误的一项是( )
A.今亡(逃亡)亦死 B.楚人怜(可怜)之
C.百姓多闻其贤(贤明) D.宜多应(响应)者
2.词义相近的一项是( )
3.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4.对下面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上使外将兵——皇帝派他在外面带兵
B.法皆斩——按军法都要杀头
C.苦秦久矣——苦于秦(的统治)已经很久了
D.为天下唱——为天下的人鸣不平
(二十四)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____ (2)朝晖夕阴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4.透过三段文字可以看出三位作者不同的政治态度或抱负,分别概括为: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
C.肉食者谋之 D.两狼之并驱如故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B.寡助之至 至:极点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
D.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
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
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
)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的道理。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
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B.第二段设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D.画线的句子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
(二十六)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
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1.解释加粗的字或词。
(1)期年出之________________ (2)抱以适市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寓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二十七)
陈太丘①与友期②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③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④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 ①陈太丘:东汉末年人。②期:约定。③元方:陈太丘的长子。④尊君:古代尊称对方父亲。⑤引:拉。
1.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如果你是陈太丘的话,你会“舍去”吗?为什么?
(二十八)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
(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 )
(2)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 )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之”与例句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一人饮之有余
A.孔子曰:何陋之有 B.公将鼓之
C.康肃笑而遣之 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翻译“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4.用一句话写出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5.选出与本则寓言的寓意相对的一个成语( )
A.画饼充饥 B.画地为牢 C.画虎类犬 D.画龙点睛
(二十九)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宜,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良多趣味。
NF763多生怪柏,悬泉飞瀑,飞漱其间。清荣峻茂,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加粗词的含义。
(1)或:______________ (2)湍:______________ (3)良:____________ (4)肃:_____________ (5)绝:_____________ (6)沾:_______________ 2.画横线的句子可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一段概述了三峡的全貌。“七百里”三字点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岸连山”二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岩叠嶂”二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非亭午夜分”二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了整个三峡的雄伟气象。
4.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三峡夏季景色,先写了江流的浩渺险恶,然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四段写秋景,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的写法,其中正面描写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侧面描绘渲染了三峡秋景的肃杀气氛,也融入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
蔡磷,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①,敦②风义③。有友某以千金④寄之,不立券⑤。亡何⑥,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⑦而致之。
【注】 ①诺责:诺言和责任。②敦:重视。③风义:情谊。④千金:一千两白银。⑤券:票据,凭证。⑥亡何:不久。⑦辇:车子,这里是用“车子运”的意思。
1.根据注释,读懂全文,翻译下面的句子。
(1)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
(2)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2.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请用概括的语言说一说。
(二)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①,加二斗水,相掺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掺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②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③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乎?”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④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
【注】 ①曲:酒母,酿酒所使用的发酵剂。②诮(qiào):责备。③第:只是。④并:连。
1.加粗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犹水也(尚且) B.乃往诮酒家(去、到)
C.尔第不循我法耳(遵循、按照) D.及于不得酒(到、等到)
2.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把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本文中隐含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遂明国(传说中的国家名)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顷。后世有圣人,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若枭(xiāo),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选自《太平御览》)
1.解释加粗的词语。
(1)至于其国_________________ (2)啄树则灿然火出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
3.故事中的圣人受“啄树则灿然火出”的启发,发现钻木取火的方法。古今中外,依据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而发明创造的事例不胜枚举,请试举一例。
(四)
礼论(节选)
荀 子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注】 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1.为文中画线语句加上标点符号。
求 而 无 度 量 分 界 则 不 能 不 争 争 则 乱 乱 则 穷
2.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3.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语段的内容。
(五)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②,拥大盖,策驷③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④深矣,常有以自下者⑤。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史记·管晏列传》)
【注】 ①御:车夫。②御:驾御车马。③驷:驾同一辆车的四匹马。④志念:志向、抱负。⑤常有以自下者:具有自谦德行。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 (2)拥大盖,策驷马( )
(3)夫问其故( ) (4)妾是以求去也( )
2.根据文段意思翻译下面的句子。
既而归,其妻请去。
3.这段文字主要写了车夫和他的妻子,请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加以评论。
(六)
画皆以人重
王士禛①
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②;章惇、京、卞③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④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选自《明清闲情小品赏析》)
【注】 ①王士禛:清代诗人。②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③章惇、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④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1.下列句中加粗“然”与其他三句中加粗“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则弛然而卧 B.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C.杂然而前陈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一钱不直 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世见者必宝之 宝: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1)后人粪土视之。
(2)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重视都与人的品格有关。
B.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
C.作者认为章惇、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
D.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5.填空
(1)“苏、黄”中的“苏”指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他的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其最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愿。
(2)永叔,即欧阳修,字永叔,北宋文学家。初中课本里,他的《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风霜高洁,_______________,山间之四时也。
(七)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项籍者,下相①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②项梁项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
③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④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⑤,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⑥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⑦,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⑧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⑨籍矣。
【注】 ①下相:秦地名。②季父:诸叔父中的最小者。③戮杀,这里指失败自杀。④项:古地名。⑤去:放弃。⑥竟:完成。⑦会稽:山名。⑧族:灭族。⑨惮:畏惧。
1.用“/”给下面文字断句。(注意:此题不要求加标点)
梁 父 即 楚 将 项 燕 为 秦 将 王 翦 所 戮 者 也 项 氏 世 世 为 楚 将 封 于 项 故 姓 项 氏
2.项羽与刘邦争霸,最后自刎乌江,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悲剧英雄。选文表现了他哪些鲜明的性格特点?
(八)
千金市骨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直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满期年③,千里马至者三。
(《战国策》)
【注】 ①涓人:宦官。②安事:何用。③期年:一整年。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粗词。
(1)君遣之 遣:_______________ (2)涓人言于君曰 于:____________ (3)死马且直五百金,况生马乎 且: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面句中加粗词的古义与今义。
(1)涓人对曰 对:古义:______ 今义:______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市:古义:______ 今义:______
3.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两个通假字。
(1)反以报君 反:____________ (2)死马且直五百金 直:____________
4.与下面例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D.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5.国王“大怒”的原因是什么?(用现代汉语回答)
6.请简要评价这件事。
(九)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①命其婿作序以夸客②,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③,汎然④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⑤,乃矍⑥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⑦,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⑧,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
时人谓勃为腹稿。
(《新唐书·王勃传》)
【注】 ①宿:事先。②夸客:向宾客夸耀(女婿的才能)。③勃:指王勃。④汎(fàn)然:轻松、愉快之意。⑤语益奇:(勃文)语益奇。⑥矍(jué):惊惶貌。⑦属(zhǔ)文:写文章。属,连缀。⑧寤:睡醒。
1.诵读文言文,要注意句中的停顿。用“/”画出下面句子中该停顿的地方。
引 被 覆 面 卧
2.解释文中加粗词的意思。
(1)宴:______________ (2)遣:______________ (3)易:______________ 3.第2自然段中加“△”的“寤”的意思与学过的《狼》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词)的意思相反。
4.选出对画线句子“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的意思理解准确的一项( )
A.因此拿出纸和笔来请遍所有的客人(作序),(客人)没有一个敢当真的。
B.于是,拿出纸和笔逐一请客人(作序),(客人)没有一个敢承当的。
C.于是,出示纸和笔邀请所有的客人,(客人)没有一个敢来的。
D.因为出示了纸和笔遍请客人来吃饭,(客人)没有一个敢答应的。
5.都督开始为什么对王勃的欣然接受不高兴?后来又为什么改变了态度?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6.王勃的创作过程有何与众不同之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十)
放鹤亭记(节选)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①。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②其所如③,或立于陂田④,或翔于云表;暮则傃
⑤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注】 ①扉:门。②纵:任凭。③如:到、往。④陂(bēi)田:水田。⑤傃(sù):沿着。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1)明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晦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彭城山势的特点。
3.将亭子取名为“放鹤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作答)
(十一)
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牲玉于神。”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是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小赐不咸(咸:普遍),独恭不优(优:富足)。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将何以战?夫民求不匮于财,而神求优裕之享(享:祭品)者也,故不可以不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
(《国语·鲁语上》)
1.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正确解释,将番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1)余不爱衣食于民( )
A.爱好 B.恩惠 C.吝啬 D.贪图
(2)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 )
A.必然 B.事务 C.完成 D.从事
(3)小赐不咸( )
A.给予 B.恩赐 C.施舍 D.赐与
(4)神弗福也( )
A.保佑 B.福分 C.幸福 D.福礼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必以情断之
A.而神求优裕之享者也 B.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C.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D.(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给下面这段文字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公 曰 余 听 狱 虽 不 能 察 必 以 情 断 之 对 曰 是 则 可 矣
4.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动不违时,财不过用。
(2)是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
5.选出下列叙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有几项选几项)( )
A.庄公认为能够进行长勺之战的条件在于他对百姓不吝啬衣食,祭祀神灵不吝啬祭品。
B.曹刿认为“惠本”“民和”就会让百姓拥护他,并可以得到神灵保佑。
C.曹刿认为百姓对钱财的需求是没有穷尽的,神灵对祭品的要求也是丰厚的,因此是不能够从根本上办到的。
D.曹刿指出只是对百姓施以“小赐”,又不普遍,那么百姓也不会顺从;只是崇敬神灵,但祭品不充足,那么神灵也不会保佑你。
E.庄公认为凡是自己听到的案件虽然不能亲自察看,但有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曹刿认为这才是能够作战的根本条件。
(十二)
(fù)蝂(bǎn)①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zhé)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据②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zh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注】 ①蝂:一种黑色的小虫。②困据:疲累。
1.解释加粗的字。
①为去其负 去:________________ ②苟能行 苟: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这个句子。
3.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十三)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跗,以至于剑拔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注】 与可,善画竹,北宋有名的画家。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
(1)而节叶具焉。 具:_______________ (2)节节而为之。 为:__________
2.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3.文中作者明确指出当时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不超过12个字)
(十四)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②似重③
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④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⑤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 ①式:同轼,这里作动词,扶着轼。②一:副词,实在,的确。③重(chónɡ):重叠,多数。④舅:丈夫的父亲,公公。⑤小子,老师叫学生可称小子。
1.解释加粗的词。
(1)使子路问之__________________ (2)小子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为不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哭于墓者而哀________________ (6)死于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猛于虎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今吾子又死焉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说明下面句中“也”表示的语气。
(1)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 )
(2)何不去也? ( )
(3)苛政猛于虎也! ( )
3.翻译句子。
(1)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2)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
(3)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4.给文段中加一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
5.文中的“夫子”“小子”“子”各指什么人?
夫子:_____________ 小子:________________ 子:_________________
(十五)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①还,顾反②,为女杀彘③。”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④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 ①“女”同“汝”。②顾反:等(我)回来。③彘(zhì):猪。④婴儿:孩子。
1.对“曾子之妻之市”这句话中两个“之”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结构助词“的”。
B.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动词“去、到”。
C.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后一个“之”是动词“去、到”。D.前一个“之”是动词“去、到”,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2.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女杀彘——杀猪给你吃。
B.子而不信其母——孩子就不再相信母亲的话。
C.妻适市来——妻子去过集市回来。
D.婴儿非与戏也——不可以和孩子做游戏。
3.对曾子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曾子谈论的是孩子的学习方法。
B.曾子谈论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C.曾子谈论的是孩子应如何对待父母的教育。
D.曾子谈论的是父母应该从生活上关心孩子。
(十六)
陶侃①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②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殖,家给人足。
【注】 ①陶侃:东晋名将。②贼:伤害。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①汝既不田( ) ②陶侃尝出游(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陶侃怒斥、鞭打“戏贼人稻”者,收到了“百姓勤于农殖,家给人足”的效果,从中可以看出陶侃具有怎样的政治主张?
(十七)
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②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
“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
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
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③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盍④救诸?”
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
立而观之,遂没。
【注】 ①贾人:商人。②浮苴:水中浮草。③薄:撞击。④盍:何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贾人急号曰( ) (2)予尔百金( )
2.比较下面句中加粗的“若”字,选出意思相同的一组( )
①若,渔者也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③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④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⑤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⑥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
3.选出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
A.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有个打鱼的划着船去救他)
B.我济阴之巨室也(被我救上岸的人很多都是大户人家)
C.渔者载而升诸陆(渔夫把他拉上船后,就自己跑上岸去)
D.立而观之,遂没[站在岸上观看(的人),也慢慢地被水淹没]
4.按要求填空。
(1)与“向许百金”中的“向”相对的词是______。
(2)与“舟薄于石又覆”相呼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贾人许百金而酬十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渔者见死不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出与原文内容相符合的项(有几项选几项)( )
A.本文记叙了一巨商不讲信用,许百金而酬十金,最终逃脱不了没顶之灾的事。
B.本文揭露了商人奸狡巨猾,许金不酬,同时也讽刺了渔夫见利忘义,贪得无厌。
C.本文借一巨商翻船落水求救的故事,批判了渔夫的惟利是图、乘人之危。
D.本文写了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贾人许金能酬,说话算数;渔者财迷心窍,见死不救。
E.这则寓言讽刺了只重钱财、不守信用的商人,告诫人们要“言必信,行必果”,而不能出尔反尔,失去信用。
(十八)
晏元献公①为童生②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幕择胜燕(通“宴”)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帐帷、帐幕)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③,忽自宫中批除(任命)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只,仅)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注】 ①晏元献公:晏殊,北宋人。②童生:科举考试中获得参加秀才考试资格的考生。③东宫
官:太子府的官员。
1.对下面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便令公就试 就:参加 B.乞别命题 别:另外的
C.唯殊杜门 杜:关闭 D.上面谕除授之意 授:接受
2.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文节荐之于朝廷。
(2)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
4.本文记叙了有关晏殊的三件事,请选用文中的词语对这三件事的内容加以概括。
(每件事的概括不得超过6个字)
5.以下六句话中,全都表现晏殊诚实的一组是( )
①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 ②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③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 ④臣若有钱,亦须往 ⑤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 ⑥仁宗朝卒至大用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④⑤⑥
6.选出下列叙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有几项选几项)( )
A.晏殊在童生时就参加了进士考试,他因考前做过试题而得以考中。
B.当朝中文官们整日宴饮时,晏殊仍潜心研习学问,一点也不羡慕嬉游宴饮的生活。
C.皇帝正是看中了宴殊质朴节俭的品质,才将东宫官授予了他。
D.皇帝解释任命晏殊为东宫官的理由时,充分肯定了晏殊的好学读书和谨厚人品。
E.晏殊为人诚实,治学严谨,因而得到信任,受到了重用。
(十九)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有人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文上差(稍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余观之,诚如是。
(《梦溪笔谈》)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凡:_______________ 莫:_______________ 了了:_______________
原:_______________ 诚: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___
2.解释多义词。
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唯文上差(稍微)厚后冷
(2)鉴背有铭文
4.说说透光镜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二十)
荆宣王①谓群臣曰:“吾闻北方②之畏昭奚恤③,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一④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⑤百兽,今子食我,
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⑥。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 ①荆宣王:楚宣王。②北方:指中原地区的诸侯国。③昭奚恤:楚国将军。④江一:楚国大臣。
⑤长:做首领。⑥专属之昭奚恤:全部由昭奚恤掌管。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1)群臣莫对______ (2)虎求百兽而食之______
(3)子无敢食我也______ (4)天帝使我长百兽______
(5)兽见之皆走______ (6)虎以为然______
2.下面句中加粗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实畏王之甲兵也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B.今子食我 谨食之,时而献焉
C.故北方之畏奚恤也 公问其故
D.今王之地方五千里 方七百里,高万仞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4.由文中的寓言故事,后人概括出一个什么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5.江一对荆宣王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二十一)
晏子之晋,至中牟①,睹弊冠、反裘、负刍②、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③父也。”晏子曰:“何为而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三年矣。”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④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夫子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可耶?子何绝我之暴⑤也!”越石父曰:“吾闻士诎⑥乎不知己,而信⑦乎知己者。吾三年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仆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仆,请鬻
⑧于世。”晏子出,请见,曰:“向者见客之容,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⑨者不引其过,察实者
不讥其辞⑩,婴可以辞而无弃乎?”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上客。
(《晏子春秋·内篇第五》)
【注】 ①牟:地名,在山东。②刍:柴草。③越石:地名。④骖:车前三或四匹驾马中辕马边上的马。⑤暴:猛、急。⑥诎:通“屈”,屈服。⑦信:通“伸”,伸展。⑧鬻(yù):卖。⑨行:德行。⑩辞:谢罪、道歉。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越石父怒而请绝(绝交) B.今免子于患(祸害)
C.省行者不引其过(过去) D.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途侧者(背)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晏子使人应之曰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B.息于途侧者 不求闻达于诸侯
C.吾以子为忘 以我酌油知之
D.今又不辞而入 而吾以捕蛇独存
3.下列句子,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越石父)以为君子也 B.至舍,(晏子)不辞而入
C.载而与(越石父)归 D.晏子遂以(越石父)为上客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
(2)夫子礼之,敢不敬从?
5.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颇为传神。请分别概括晏子和越石父的性格特点。
(二十二)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指宫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屠户)以刀劈狼首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把“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翻译成现代汉语。
4.文中卖柴农夫与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卖柴农夫与卖炭翁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二十三)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 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ɡ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 (2)使侄录之( )
(3)侄罔然而止( ) (4)执所书问曰( )
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代词。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我)
(1)皆讥笑之( ) (2)诟其侄曰( )
(3)汝胡不早问( ) (4)致余忘之( )
3.翻译下列句子。
(1)此何字也?
(2)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4.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二十四)
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注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子能无怪哉?”
(选自《列子》)
【注】 缁(zī):黑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1)天雨,解素衣_______________ (2)岂能无怪哉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下面的短语中任选一个,解释其意思。
(1)衣素衣而出 (2)迎而吠之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顿两次)。
向 者 使 汝 狗 白 而 往 黑 而 来
4.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是怎样悟出来的?
(二十五)
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1.依据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各组一个成语。
(1)虽护前者不能讳也______________ (2)各是其所是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3.作者说:“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看的?请举出具体事例论证自己肯定或否定的意见。
(二十六)
晏子之御①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②之妻从门间③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
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以是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④。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 ①本文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②御:车夫。③间:缝隙。④抑损:谦虚退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甚自得也________________ (2)夫自抑损__________________
(3)晏子怪而问之____________ (4)晏子荐以为大夫____________ 2.选择对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其妻请去( )
A.前往 B.除去 C.离开 D.过去
(2)御以实对( )
A.正确 B.对证 C.回答 D.队列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晏子是齐国的国相,文中表现他是一个志得意满的人。 ( )
(2)“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句中的“窥”音“kuī”,意思是缝隙。 ( )
(3)车夫在听了妻子的话后,仍无所改变。 ( )
(4)车夫之妻埋怨丈夫给身高不足六尺的晏子赶车太丢人。 ( )
(5)文中“大夫”为春秋战国时的官名,并非现在的医生。 (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5.本文记叙了晏子车夫的转变过程,表现了车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质,从侧面烘托晏子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格。
6.你认为谁最值得你学习?请说明理由。
7.翻译全文。
(二十七)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①
吴王欲伐荆②,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③有少孺子④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⑤,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⑥。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⑦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⑧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⑨皆务欲⑩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 ①选自《说苑·正谏》。②荆:春秋时楚国的别称,与吴国相邻。③舍人:官名,国王近侍之臣。④少孺子:年轻人。⑤怀丸操弹:怀里藏着弹子,手里拿着弓。操,持。丸,弹子。弹,用竹做弦、可以发射弹子的弓。⑥如是者三旦:像这样子三个早晨。是,这,代词。旦,早晨。⑦沾衣:浸湿衣裳。⑧曲附:弯起前肢。曲,弯曲。⑨三者:指蝉、螳螂和黄雀。⑩务欲:一心想要。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1)(少孺子)则怀丸操弹__________ (2)何苦沾衣如此________________ (3)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_____________ (4)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乃”的意义。
(1)善哉!乃罢其兵_________________ (2)家祭无忘告乃翁_________________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________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__________
3.下列加粗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少孺孑)则怀丸操弹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若毒之乎 D.斗折蛇行
4.翻译下列句子。
(1)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2)何苦沾衣如此?
5.这则成语故事讽刺了_______________的人,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八)
狼三则①
第一则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歘②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垂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③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④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⑤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⑥,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⑦,如鱼吞饵⑧。时狼皮价昂,直(值)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
⑨,狼则罹⑩之,是可笑也。
第三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能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注】 ①选自《聊斋志异》,本文标题为《狼三则》,(按原名)其中第二则见诸课文,这里选的是其他二则。《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作。该书是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它以谈鬼说狐的方式对当时社会进行揭露和批判,但也有不科学的地方,如有较浓厚的因果报应等宿命思想。②歘(xū):忽然。③悬:挂。④昧爽:黎明。⑤逡巡(qūnxūn):有顾虑,不敢前进。⑥审:审察,弄明白。⑦腭(è):分隔口腔和鼻腔的组织。通称上膛。⑧饵(ěr):钓鱼用的鱼食。⑨缘木求鱼:缘
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方法不对,劳而无功。⑩罹(lí):遇难。豕(shǐ):猪。乌:怎么,哪里。
1.解释加粗词。
(1)有屠人货肉归________________ (2)瞰担上肉,似甚垂涎______________
(3)示以刃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少却,及走,……________________
(5)又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似人缢死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仰首细审____________________ (8)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____________
(9)非屠,乌能作此谋也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课文理解本文词义。
3.结合课文辨析本文多义词。
4.在文言中有兼词,即一个词是由两个字组成的词,如本文“姑悬诸树”的“诸”入伏焉”的“焉”(于此、于之),你觉得还有哪些词与它们是同类?
5.本文中有“示以空担”一句,你怎样翻译?本文还有类似的句子吗?
6.翻译全文。
参考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
,(之于)“奔
(一)1.(1)因为 (2)他们(指古仁人)
2.进:居庙堂之高;退:处江湖之远。
3.没有这种人,我还同谁一道呢?
(二)1.D 2.B 3.D 4.C
(三)1.D 2.C
3.(1)齐国派遣使臣,各有一定的对象。
(2)德才不好的使臣被派遣到不好的君主那里去。
4.说明齐国大有人才。表现了晏子维护国家尊严的凛然正气。
(四)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表现的是慢步徐行、漫不经心的情状。而“过湘江,缘染溪,原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则表现作者命仆开路急往西山:“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在山顶极目四望的情状。前者在于表现当初在永州“惴栗”抑郁又无所事事,终日在寻胜探幽中打发时光的心态;而后者则表现了“指异之”的西山对作者的巨大吸引力。
2.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3.(1)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2)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尽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4.渺远广大啊,与弥漫于天地间的正气同在而找不到它的边际;空阔广大啊,与创造万物的上苍同游而不知道它的尽期 精神 生命力
5.本文先抒发难以排遣的惴栗抑郁之情,而后记叙宴游西山,描写居高临下所见千里山水尽收眼底的奇观,抒发了作者与悠悠灏气俱在、与洋洋造物者同游的无限感慨和精神得以解脱、跟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空灵感受
6.B 7.D
(五)①离开 ②约定 ③你(您) ④回头看
2.C
3.①舍己救人 舍近求远 舍生取义 舍生忘死等 ②行云流水 行尸走肉等
4.做人要重礼守信。(或做人要讲信用、讲礼貌)
(六)1.《满井游记》 明 袁宏道
2.(1)xié (2)dī (3)huì (4)jiá
3.(1)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 (2)原是跛足的意思,这里引申为驴
4.(1)① (2)④ (3)② (4)③
5.(1)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6.(1)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般无比轻松。 (2)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
7.廿二日、满井
8.“土膏微润”“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柳条将舒未舒……寸许”。
9.若脱笼之鹄。
10.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1.D
12.①比喻 ②比喻 ③对偶 ④借代
(七)1.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言行
2.hè sì mí pián
3.(1)破 (2)彩饰 (3)舍弃 (4)所说的,所称的(5)好像
4.(1)这算是怎样的人?
(2)我认为大王您派官吏攻打宋国,是跟这一样的事情。
5.舍文轩、窃敝舆等。 6.D
7.必为有窃疾矣 8.对比
9.地大物博 敝舆 短褐 糠糟
10.比喻说理(类比)
(八)1.完成了出使任务,不辱使命
2.C 3.C 4.B
5.(1)君以五十里地存者(或“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2)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3)以君为长者
6.(1)呢 (2)呢 (3)吗
7.况且秦国已经消灭了韩国和魏国,安陵君凭着五十里的土地能幸存,是秦国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8.言下之意是要以武力吞并安陵,表现了秦王恃强自傲,蛮横掠夺的野心
(九)1.(1)锐利的武器,比喻杰出的才能 (2)到 (3)致意 (4)道歉
2.(1)如果仰慕正义,推行仁德的人都会爱护同情的。 (2)我不知道那里今天同古代所说的有没有不同呢?
3.董邵南虽有杰出的才能,却得不到赏识重用
4.名送实劝,作者实际上在劝说董邵南不要去藩镇割据的河北,还是留下来为朝廷效力。
5.其用意是明确表示有才能的人应该出来为朝廷效力,不应依靠割据势力。
(十)1.《资治通鉴》 司马光 编年体 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 君实 北宋 政治 史学
2.孙权说:“我哪想要你钻研经书成为博学之士呢?只不过希望你能浏览一些典籍,知道历史上的事情罢了。你说有许多事务缠身,哪比得上我(的事务繁多)?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是有很大的益处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
4.见往事,大有所益。
5.衬托吕蒙学有长进。
6.对比
7.要虚心好学;认真学习就会有收获;无论多忙,还是可以挤出时间学习的。
8.①吴下阿蒙 ②刮目相待 造句略
(十一)1.(1)身份低微(卑贱、低下),出身鄙野(鄙陋、庸俗)
(2)询问,商议
(3)答应,允许
(4)功效,实现,效验
2.(1)只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谋求在诸侯中扬名做官。
(2)至于斟情酌理,掌握分寸,毫无保留地向您提出忠诚的建议,那就是攸之、祎、允之等人的职责。
3.(1)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三顾茅庐;临崩寄臣以大事。
(十二)1.刘禅 魏 蜀 吴
2.广开言路(或“开张圣听”)
3.B
4.过分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
5.诸葛亮分析了蜀国当前的形势,指出不利和有利条件,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
(十三)1.A 2.B 3.D 4.C 5.B 6.D
(十四)1.zhònɡ yáo
2.(1)指代老人 (2)摆放 (3)指代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3.C
4.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5.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A
(十五)1.C(“且焉置土石”的“焉”要读重些)
2.A(“曾”都是“尚、还”的意思。其他三组加粗词意思各不同;B.许:赞同,答应;C.苦:愁,使……痛苦;D.止:阻止,只)
3.集合全家来商量。
4.这个情节表达了作者对愚公移山的赞同和支持。因为连小孩都参加移山,这样写就表现了愚公移山得到众人的支持,孀妻弱子的支持,更反衬了智叟不智,字里行间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意思对即可)
(十六)1.主观努力(或立志)
2.到过南海这件事(或之)
3.D
4.第一次表示探询语气,第二次表示轻蔑语气。(或第一次表示一般疑问,第二次表示不屑一顾)
5.如:贫和尚认为去南海一瓶一钵就够了,富和尚认为应雇船去南海。(或第二年,贫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富和尚还没有成行。或贫和尚凭一瓶一钵去了南海,富和尚认为应雇船去南海而未成)
(十七)1.(1)参与
(2)同“遍”,遍及、普遍
(3)可凭借
2.(1)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的。
(2)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3.(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②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③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只要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即可)
(十八)1.B
2.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3.人和
4.依靠“得道”。(或:依靠施行“仁政”。答“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算对)
(十九)1.B 2.C 3.A 4.B
(二十)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出现错别字不得分)
2.所处的环境,所交的朋友,所做的事情。(意思对即可)
3.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意思对即可)
4.一个人,应该做个品德高尚的人,追求高雅的情调,不要一味地贪图富贵名利,为世俗所累。(只要围绕“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鄙弃功名利禄”两方面回答即可)
(二十一)1.日光 美丽的鱼 一起(或皆或都)
2.B
3.在朝廷做官
4.略(选出例句,说出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5.胸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用自己的话回答,意对即可)
(二十二)1.B
2.(1)千里马吃一顿有时要吃尽一石小米(食料)。(“马之千里者”“食”“或”三处必须准确解释) (2)拿着鞭子到它跟前(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执”“策”“临”三个字必须准确解释)
3.要识别人才,要善待人才,要善用人才。
(二十三)1.B 2.C 3.B 4.D
(二十四)1.(1)交错相通 (2)日光
2.B
3.(1)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心满意足。
(2)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
4.(甲)对现实不满,归隐田园。 (乙)积极向上,胸襟旷达。 (丙)娱情山水,与民同乐。
(二十五)1.B 2.C 3.D 4.C 5.B
(二十六)1.(1)满一年 (2)往、前去
2.工之侨听到乐官的评价,叹息道:“可悲啊,这样的世道!难道只有一张琴是这样的吗?世界上的事没有不是这样的。”
3.揭露和讽刺了抑真扬伪,美丑不辨,只看表面现象不重实质,只重虚名不重真才实学的社会风气。
(二十七)1.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放弃别人离开了。
2.略(要求考生有明确观点,围绕文段内容分析观点,可以答会“舍去”,也可以答不会“舍去”)
(二十八)1.(1)将要 (2)失掉(或“亡”通“无”)
2.C
3.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
4.讽刺了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我卖弄,弄巧成拙的人。
5.D
(二十九)1.(1)有时 (2)急流的水 (3)真,实在 (4)寂静 (5)消失 (6)浸湿
2.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很多的趣味
3.三峡之长 山多 山高 谷深
4.水势 江水之急
5.正侧 “林寒涧肃” 个人感受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1.(1)蔡磷把朋友的儿子叫来,要把银子归还给他,朋友的儿子觉得很奇怪,不肯接受。(意思基本正确即可,要注意将省略的部分补出来)
(2)字据在心里,不在纸上,你的父亲很了解我的为人,因此没有告诉你。(意思基本正确即可)
2.答案举例:信守诺言,履行合约,这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最起码的公德。如果丧失了这种公德,那么就丧失了一个人的立足之本。(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讲“诚信”的问题,只要学生围绕这一点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二)1.A 2.C
3.社会上求学的人,忘记了主要的东西,追求次要的东西,因而求学不成功,与这有什么不同!
4.舍本逐末 (写成“本末倒置”也可)
(三)1.(1)代词,这个 (2)就
2.圣人感悟到了钻木生火的道理,于是就用小树枝钻木取火。
3.答案举例:①鲁班受锯齿状树叶划伤皮肤的启发,而发明锯。②牛顿受苹果落地现象的启发,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四)1.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2.人生下来就会有欲望,有了欲望而得不到满足,就不能不有所追求。
3.制定“礼”的缘由。(或:“礼”是怎样制定出来的)
(五)1.(1)偷看,观察 (2)鞭打,赶着 (3)原因,缘故 (4)因此
2.车夫不久回到家里(车夫回家之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开。
3.一种是肯定车夫的言行,其答案要点是:立足于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并以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自豪。一种是否定车夫的言行,其答案要点是:不要依靠权势炫耀自己,不应该满足现状,应该有所追求。一种是肯定他妻子的做法,答案可参考否定车夫的言行。一种是否定他妻子的做法,其答案要点是:社会分工不同,不要因工作性质不同而苛求别人。(答案仅供参考,只要谈得有道理即可)
(六)1.B(A、C、D中的“然”,……的样子;B.然,这样)
2.(1)直,同“值”。
(2)宝,以……为宝(把……当作宝贝),或珍爱、喜爱、喜欢。
3.(1)后来的人们(都把他们的书法)看做粪土。
(2)古代的人大都会书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的人(的书法)才能流传得久远。(意思对即可)
4.D(作者假设即使颜真卿书法不好,因为他的品德好,也会受到后人的重视。说明品德对于书法的重要)
5.(1)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2)佳木秀而繁阴 水落而石出者(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七)1.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2.围绕“轻视读书学习(或学不专一),崇尚、炫耀武力,胸怀大志(或叛逆性格)”等三方面来答即可。
(八)1.(1)派 (2)对、向 (3)尚且
2.(1)回答 正确,作介词用 (2)买 市场
3.(1)返回 (2)值
4.C
5.国王要买活的千里马,而宦官却花高价买回死千里马的骨头。
6.略
(九)1.引被/覆面/卧
2.(1)宴请 (2)派遣(指派等) (3)改变(变换等)
3.寐 4.B
5.都督想让女婿在众宾客面前“露一手”,而王勃年少气盛,不知谦让,都督因而生气。没想到后来王勃文章越写越新奇,都督也就心悦诚服地改变了态度。
6.王勃写文章,开始并不怎么着意构思,而是先研磨好几升墨汁,接着痛快地喝酒,再拉过被子蒙在脸上睡觉,等到睡醒后,提起笔来,一挥而就,写成文章,一字不改。
(十)1.(1)第二年。 (2)阴晴或明朗。
2.山冈丘陵四周围合,隐隐约约如一个巨大的环子,只是单单缺了它西边一面。
3.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十一)1.(1)C (2)D (3)D (4)A 2.C
3.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
4.(1)做事(行动)不违背时机(时候),财产的使用不过度(使用财产不过度)。
(2)因此(国君)号令(使用)百姓没有不听从的,(向神灵)祈求保佑没有不满足的。
5.CE
(十二)1.“去”:“除去”或“拿掉、去掉”等均对;“苟”:“如果”或“假若、假如、倘使”等均对。
2.它的背极不光滑,因此东西堆在上面而不散落,终于绊倒了不能起来。
3.说明了人不能贪得无厌。(意思对即可)
(十三)1.(1)具备、具有。(2)做,这里是画的意思。
2.胸有成竹,比喻处理事情心中先有主意。(如兔起鹘落 比喻动作敏捷)
3.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十四)1.(1)派 (2)记住 (3)是这样 (4)什么;离去 (5)并且 (6)在 (7)比 (8)于虎
2.(1)句中语气停顿 (2)疑问语气 (3)感叹语气
3.(1)孔子从泰山旁经过,看见一个妇女在墓旁哭得很伤心。(2)是这样。从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我丈夫又被老虎咬死。(3)同学们记住这件事,苛酷的统治比老虎更厉害啊。
4.苛政猛于虎
5.孔子 子路等学生 指那位妇人
(十五)1.C 2.D 3.B
(十六)1.①种田 ②曾经
2.因此老百姓勤于耕种养殖,家家生活富足。
3.农业是根本,只有勤于耕种养殖,发展生产,才能实现丰衣足食
(十七)1.(1)呼号,大叫 (2)给,给予
2.C 3.A
4.(1)今 (2)渡河而亡其舟
(3)认为渔夫不应一下得那么多钱
(4)贾人许金不酬(或商人说话不算数)[(3)、(4)小题用文中相关的话作答也可]
5.AE
(十八)1.D 2.C
3.(1)张文节向朝廷推荐他(晏殊)。
(2)处处(或:到处)都提供帐帷作为游玩休息的地方。
4.①至阙下就试 ②杜门读书 ③受命为东宫官
5.C 6.DE
(十九)1.总共 没有人 清清楚楚 推究 果真这样
2.(1)文字 花纹 文字 (2)而且 但是
3.(1)只是有文字的地方稍微厚些,较后冷却。(2)镜子的背面有铭刻的文字。
4.根据铜镜的厚薄不一而引起冷热有先后,再加上铜收缩严重的原理制成的。
(二十)1.(1)回答 (2)寻找 (3)你 (4)派 (5)代词,指老虎和狐狸 (6)对
2.D
3.看看野兽们见了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4.狐假虎威 狐狸凭借老虎摆威风。比喻依仗别人的威势吓唬人
5.告诉荆宣王北方诸侯国畏惧昭奚恤,其实是畏惧荆宣王的军队。
(二十一)1.BC 2.B 3.A
4.(1)今天你赎买了我,我认为你是了解我的。(2)你以礼仪相待我,怎么敢不尊敬和听从你呢?
5.晏子尊贤礼士,闻过则改;越石父自尊自重,刚正不阿。(意思符合即可)
(二十二)1.D 2.A
3.我有父母亲、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意思对即可)
4.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迫害;(意思对即可) 卖柴农夫性情刚烈,敢于奋起反抗;卖炭翁淳朴善良,逆来顺受。(意思对即可)
(二十三)1.(1)喜爱、喜欢 (2)让,叫 (3)迷惑(迷惑的样子) (4)拿、持
2.(1)他 (2)他的 (3)你 (4)我
3.(1)这是什么字呢? (2)丞相仔仔细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
4.这则故事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因为他自己的书写不好还骄傲自满,不听劝告,不改正错误;同时,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侄儿不早点问。
(二十四)(1)下雨 (2)感到奇怪
2.(1)穿着白色的衣服出去 (2)冲着杨布叫
3.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4.参考答案:①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②遇事要善于思考。
(二十五)1.(1)举例:讳莫如深 讳疾忌医 直言不讳 供认不讳 (2)举例:独行其是 各行其是 自行其是 是古非今
2.双方互相讥笑,没完没了,简直连观看下棋的人都不如了。
3.略
(二十六)1.(1)非常 (2)谦虚退让 (3)奇怪 (4)推荐
2.(1)C (2)C
3.(1)× (2)× (3)× (4)× (5)√
4.晏子觉得奇怪,问他原因,车夫把实情告诉了他。
5.知错就改,诚实可信 谦虚 任人唯贤
6.略(只要观点与理由一致即可)
7.晏子做齐国的国相,出门(的时候),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偷偷地看。(看到)她的丈夫为晏子驾御车马,抱持着大圆车盖,驾着四匹大马,意气风发,十分得意。过了一阵子,(车夫)回来了,他的妻子请求离去。丈夫问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在齐国做国相,在诸侯之中很有名。刚才我看到他出门,志向和考虑都很深远,常常以为自己不如别人。眼下你身高八尺,却只是人家的车夫,然而你的表现,(已经)自认为很满足了。我就因为这个才要求离开的。”这以后,车夫就谦虚退让了。晏子觉得奇怪,问他原因,车夫把实情告诉了他,晏子推荐他当了大夫。
(二十七)1.(1)怀里藏着,名词用作动词 (2)苦于(3)同“跗”,脚背,引申为前肢 (4)考虑,动词。
2.(1)副词,于是,就。 (2)代词,你的,你们的。(3)副词,竟然。 (4)判断词,是。
3.AB(A.怀里藏着,名词作动词;B.钻洞,名词作动词;C.形容词用作动词,痛恨;D.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4.(1)这三种东西都一心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考虑到它们的身后有祸患啊。 (2)为什么像这样每天遭受露水沾湿衣服之苦呢?
5.目光短浅 做事情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有远见卓识(意思对即可)
(二十八)1.(1)卖 (2)看 (3)给……看 (4)退(5)跟随 (6)吊死或勒死 (7)脸向上,跟俯相反 (8)才 (9)计谋
2.(1)略微;稍
(2)姑且;暂且
(3)充满;足够
(4)大腿
3.(1)①之于,兼词 ②各,代词
(2)①等到,副词 ②和,连词
(3)①被,介词 ②做,动词 ①是,动词
(4)①才,副词 ②就,副词 ③于是,副词
(5)①了,语气助词 ②于此,在这里,兼词 ③啊,语气助词 ④哪里,疑问代词
(6)①音shān,用草做成的盖东西的器物 ②音shàn,盖上,动词
4.叵(不可) 诸(之乎)
5.有。翻译时:先将介词结构“以空担”移在动词“示”前,再把省略了的“之”加上,按这顺序应译为“把空担给它看”。如“方缚以带”,这类句子有两个特点:①介词结构“以空担”移在动
词“示”后;②这动词后往往省去“之”。
6.译文
(第一则)
有个屠夫(宰杀牲畜的人)卖完肉回家。天色已晚,忽然一只狼冲来,直看着担子里的肉,像是很馋,它跟在屠夫后面走了数里路。屠夫害怕,用刀吓它,它就稍微退一步;等屠夫朝前走,它又跟上。屠夫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暂且将肉挂在树上,等第二天早上再来拿。于是将肉钩好,踮起脚将肉挂在树上,再把空担给狼看,狼才停住不跟了。屠夫回去,天亮来取肉时,远远看到树上悬着一个大东西,好像人上吊死的样子,大惊,迟疑地走近看,原来是死狼。抬头仔细看,就见狼口咬住肉,但钩子钩住了它的腭部,真像鱼上钩吃饵。那时狼皮价钱贵,值十余金,屠夫因此有些钱了。人们说爬上树求鱼,哪知,这狼爬上树求灾难。这实在令人好笑啊!
(第三则)
一屠夫晚上行走,被狼紧逼着,道路旁有晚上耕田人呆的小篷,于是奔进去躲在里面,狼用爪子伸入草垫探找。屠夫立即抓住它的脚爪,不让它收回,只是无法让狼死去。身边只有一把不满一寸的小刀,于是割破狼爪下的皮,用吹猪的方法吹它。拼命吹了一会儿,觉得狼不怎么动,才用带子把它绑住。出来一看,狼胀大如牛,两腿笔直不能弯曲,嘴巴张开合不拢。于是背着它回去。不是屠夫,谁能想出这主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