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海卷】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你妈喊你起床啦
刘标标第一次意识到起床是场战争,是在小学一年级。 “刘标标!起床啦!”妈妈对着他喊。
刘标标睁了睁眼,又闭上了。妈妈又叫了几遍,还是没用,只能给睡梦中的儿子穿上衣服。刘标标忽然感觉身上很痒,终于忍不住彻底睁开了眼,大声说:“我不想起床!”
“不想起也得起!”妈妈明显在嗓门上占据优势。
刘标标被吓住了,乖乖起来穿衣服。妈妈见状满意地点了点头,转身出去。刘标标假模假样地动了几下,看见妈妈出了他的卧室,连忙后仰,一头倒在枕头上,再次进入甜美的梦乡。
“刘标标!你是不是想挨揍!”妈妈把饭端到桌子上,暗暗纳闷为啥穿个衣服要这么久,然后就发现刘标标穿着衣服倒在了床上。
“我真的不想起床啊!”
“不想起也得起!”妈妈抓住刘标标的手就往上拉。
“我!不!”刘标标抗争着,身子用力后仰。忽然,他大哭起来。 “起个床,跟打仗似的。”妈妈感慨道。 随着时间推移,两人的战斗愈加激烈。
“妈,你去做饭,我现在穿衣服。”“不行,我看着你穿。” “穿完了,你去做饭吧。”“不行,你还没洗脸刷牙。”
“洗完了!你去做饭吧,我饿了。”“想不到吧!饭我早就做好了。别想再睡回笼觉。抓紧去上学。”
“妈,今天星期六不用去上学。”
“不会吧?”妈妈疑惑地查看日历,却看见刘标标疯了似的冲着床跑过去。 “刘!标!标!!”
在尝试了“欺骗老妈教师节放假”“召唤奶奶前来助阵”等一系列战术之后,刘标标发现自己依旧每次都落败。
刘标标决定第二天尝试新办法。 “刘标标,起床啦!”
1
刘标标果断睁开眼,皱眉道:“妈,我肚子疼……”然后抱着肚子开始表演。 ..“哟?跟谁学的这一招? ” 刘标标继续卖力表演。
渐渐地,妈妈开始着急了。“真疼吗?”她摸摸刘标标的肚子。刘标标不说话,痛苦地点了点头。 “那去医院吧。”妈妈叹口气,“早上的排骨面白做了,估计这个星期只能吃小米稀饭了……” 刘标标忽然一个鲤鱼打挺站起来,“妈”,刘标标活力四射道,“我没事了!” 那天之后,妈妈发现了一个让刘标标早起的好计策: 。 “刘标标,今天早上是肉松三明治!”
“今天早上是番茄酱配煎蛋,你不起来你爸全吃完了啊。” “肉饼有没有人想吃啊?”
刘标标每天早上闻着香味醒来,还没等人叫就乖乖坐在饭桌前。妈妈对自己的厨艺很是得意。然而好日子并不长久,妈妈发现儿子起得越来越早,甚至超过了自己起床的时间。 “妈,给我钱,我想去外面吃。” “这星期都第几回了?”妈妈不满地说。 “我在外面有事。”刘标标皱着眉头道。 “你能有什么事?”妈妈心头涌上一股无名火。 “你就别管了。”刘标标不耐烦道。
“大早上你俩吵什么啊…”刘标粉他爸揉着眼睛从卧室里走出来。 “吃饭!”妈妈大吼,吓得刘标标他爸猛地立正。
“这……这是怎么了,孩子都那么大了……”刘标标他爸嘟嚷道。 妈妈正要反驳,突然意识到刘标标已到了青春期,不再是小孩了……
刘标标四十岁那年,不用闹钟就能早起,还能做最喜欢吃的排骨面。他每天早晨叫女儿起床,“跟打仗似的”。
刘标标坐在桌前,忽然想起很多年前,那个姑娘对着二个小孩也这么说过。 他突然哭了。
这场战争妈妈终于赢了。他每天都会早起,而她却再也不会早起。 从此,再也没有他和她的战争了。
17.“表演”在文中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故意装出肚子疼的样子
2
【解析】 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 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 “表演”本义:戏剧、舞蹈、杂技等演出;把情节或技艺表现出来;做示范等。 语境义:根据上文“妈,我肚子疼……”“然后抱着肚子”等句分析,这里的表演是指故意装出肚子疼的样子。
18.根据上下文,在文中___________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答案】 美食诱惑
【解析】 属于补写。 补写语段或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文章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此题要注意补写的语句的上文是“妈妈发现了一个让刘标标早起的好计策”,下文是“刘标标,今天早上是肉松三明治” “今天早上是番茄酱配煎蛋,你不起来你爸全吃完了啊” “肉饼有没有人想吃啊”等句,这明显使用了“美食诱惑”的计策。 注意用语要简洁,且符合“计策”特点。
19.对文中画直线部分对话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儿子胡搅蛮缠,母亲大声呵斥。 B.儿子不断催促,母亲语带调侃。 C.儿子一再拖延,母亲步步紧逼。 D.儿子针锋相对,母亲束手无策。 【答案】 C
【解析】 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含意的把握。 一定要分析好两个人的个性化语言。 儿子一再使用拖延战术“妈,你去做饭,我现在穿衣服”“穿完了,你去做饭吧” “洗完了!你去做饭吧,我饿了”;而母亲步步紧逼,毫不让步。 “不行,我看着你穿”“不行,你还没洗脸刷牙”“想不到吧!饭我早就做好了。 别想再睡回笼觉,抓紧去上学”。所以选C。其它几项分析不准确。
20.从语言表现力角度,简析本文标题的妙处。
【答案】 选用第二人称,引起读者共鸣; 语言俏皮:富有生活趣味;运用日常口语(模仿流行语),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 要求考生从语言表现力的角度简析标题的妙处。 题目设计新颖,只分析语言特点,可以不考虑文章内容。 首先,“你妈喊你起床啦”运用了两个“你”字,属于第二人称的方式,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
3
的感觉。 其次,同时模仿流行语,所以富有生活趣味。 再次,语言俏皮,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21.文末画曲线的句子“那个姑娘对着一个小孩也这么说过”,“那个姑娘”指“妈妈”,请分析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答案】 示例:“姑娘”一词是刘标标对妈妈美好形象的回忆,表达了他对妈妈的怀念之情,对儿时不理解母爱的悔恨,以及在人生角色转换中对爱的传递和延续的领悟。
【解析】 要求分析文中关键句的丰富内涵,从人物形象、词句内涵等角度感受文中人物丰富的情感及对生活的领悟。 注意这句话的上文是“刘标标坐在桌前,忽然想起很多年前”一句,所以这里的“姑娘”自然指他回忆起叫自己起床时母亲的美好形象,“姑娘”包含了对妈妈的赞美、怀念及不懂事的内疚,还有对爱的传递的领悟。所以说,这句话揭示了文章的中心。作答时,一定要看懂上文语境,切忌断章取义。
【2018·上海卷】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酸橙
①金华的亲戚送了我家一麻袋的橙子。橙甜,汁液淌嘴角。吃了橙,手也舍不得马上洗,用舌头舔一遍,把橙汁舔干净。村里没有人种橙。父亲说,这个橙好吃,下次来你带两棵橙苗来。
②第二年,我家后院的空地上种上了橙苗。
③又三年。橙子树高过了瓦屋,开了花。树冠伞形,圆圆的,撑开的伞一样。橙子花白白的,五片花瓣,中间黄色的花芯。满树的花,绿叶白花披在树上。我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便是去看橙子花。花开时节,正是雨季,雨滴滴答答,也不停歇。每下一次暴雨,花落一地,树下白白的一片。雨季结束,花也谢完了。花凋谢了,青色的黄豆大的橙子,结了出来。
④橙子的皮还没发黄,青蓝青蓝,但个头已经塞满一只手掌心了。我便跑去摘橙子吃,用刀切开,掰开肉瓤,黄白色,汁液饱胀。我塞进嘴巴,又马上吐出来,眯起眼睛,浑身哆嗦。母亲笑了起来,是不是很酸啊。我说,牙齿都酸痛了,没见过比它更酸的东西,比醋还酸。母亲说,没熟透的果子都酸不溜秋的,等皮黄熟透了,酸就变成甜了。
⑤皮黄了,和油菜花一样黄得澄明纯粹,可橙子还是酸得牙齿漂浮。我对这棵橙子树再也指望不上了。可父亲不死心,说,还是霜降呢,冬至以后肯定甜蜜蜜,野柿子也是冬至后甜蜜蜜的。过了冬至,剥橙子吃,还是酸。
4
⑥金华的亲戚又来了,我们这才知道原来是他给错了树苗。我们全家彻底死心了。橙子吊在树上,再也无人问津。
⑦橙子熟了,唯一吃它的,是鸟。鸟啄食的橙子会腐烂,掉下来。没有啄食的橙子,不落地,还吊在枝桠上,第二年又返青。
⑧过了几年,橘子树蓬蓬勃勃,树冠有一个稻草垛那么大。看着满树的花,我大哥不免叹气,说,这棵橘子树,像一个漂亮的女人却生怪胎。我书读不好,母亲以橙子树作例子,教育我:“你看看这棵橙子树,好看,结的橙子却难吃,是没用的。做人也一样,肚子里要有货。”
⑨有一次,我表哥来,他是镇里有名的厨师,看着树上黄澄澄的橙子说:“酸橙?这可是个好东西!烧鱼,用半个橙子,放点盐煮,比什么都鲜,什么佐料也不用放。做酸汤也好,不用醋不用酸菜,是做酸汤最好的料了。”我母亲说,哪有用酸橙子烧菜的。表哥掌勺,烧了鱼,烧了酸汤。我母亲吃了,说,确是好味道,一个酸橙,烧出两个好菜。
⑩邻居知道了酸橙可烧鲜鱼,烧酸汤,家里做喜事,提一个篮子来,向我母亲要十几个酸橙。提篮里,还拎十几个鸡蛋来。我母亲怎么也不收,说,以前觉得没用,现在可以提鲜,算是没白白种了它。
⑪后来,我父亲患了一种病,就是打嗝,怎么也控制不住。一次,有客人来,见我父亲不停打嗝,说,你这个病是不是好几年了。父亲说,是啊,大小医院看了十几家,没结果。客人是个医生,他说,有一样东西,可以断病根,只是很难找。父亲说,打嗝太难受了,难找也要找。客人说,用酸橙泡水喝,喝三个月,便好了。我父亲把他拉到后院,客人满脸惊喜:“这就是酸橙,熟后不落蒂,四季有鲜果。”
⑫有一年,村里来了一个收木料的人,对我父亲说,这棵树要不要卖呢?我出好价钱。父亲说,收它干啥?收木料的人说,酸橙木打木床,比任何木头都好,蚊子不入屋。我父亲说,钱再多,也会用完,树却年年开花,是钱换不来的。
10.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___的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 ___。 【答案】 比喻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树冠圆圆的形态,表达了“我”对橙子树的喜爱
【解析】 此题用填空的形式考查修辞手法及效果。 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手法、表达的效果,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点评生动的字词,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 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
【点睛】 比喻的作用: 1、使语言生动形象。 2、引起(或激发、丰富)读者的联想和想象。3、突出(或烘托)…… 4、使说明事物(或事理)、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
11.下列对⑨—⑫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5
A.表哥知道“我”家有酸橙,专程来烧酸鱼汤。 B.母亲现在觉得酸橙有用,舍不得和邻居交换。 C.从医生的话可以看出,酸橙并不是多见之物。 D.父亲为给自己做床,不愿意高价卖掉酸橙树。 【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 分析选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段落,找出不同之处即可。 A 项对表哥知道“我”家有酸橙分析不准确,从原文“看着树上黄澄澄的橙子说:“酸橙?这可是个好东西!”可以看出,表哥并不知道“我”家有酸橙; B 项“舍不得和邻居交换”分析错误,是母亲慷慨大方,不收邻居的东西; D项“父亲为给自己做床”纯属无中生有。
12.种上橙苗后,“我们全家”对橙的情感变化过程是,从_____到_____再到惊喜。 【答案】 期待 绝望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根据阅读,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或者概括填空即可,从我接二连三地摘吃、父亲不死心、我们全家彻底死心了、酸橙可烧鲜鱼,烧酸汤、能治打嗝、酸橙木打木床蚊子不入屋等处可以看出“我们全家”对橙的情感变化过程是从期待到绝望再到惊喜。
13.文章写的是酸橙,却从吃甜橙写起,目的是:⑴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
【答案】 ⑴写出了橙子的甜,与后文酸橙的酸形成强烈的反差。 ⑵引出下文种橙苗的内容,交代了酸橙的来由。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首段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 要求要联系文章上下文情节,注意本段在塑造酸橙形象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写出了橙子的甜,与后文酸橙的酸形成强烈的反差。 从吃甜橙写起的另一目的引出下文种橙苗的内容,交代了酸橙的来由。
14.文章借酸橙表达了深刻的思想,请写出两点。
【答案】 要点:①有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却有特别珍贵的价值。 ②发现一个事物的价值要经历一定的过程。 ③要善于从多角度去认识一个事物的价值。 ④凡物皆有价值,不要轻易否定。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结合 “我们全家”对橙从期待到绝望再到惊喜的情感变化过程,再结合结尾处“我父亲说,钱再多,也会用完,树却年年开花,是钱换不来的”,来寻找酸橙的价值,从人对事物价值认识的角度着眼,进而捕捉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①有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却有特别珍贵的价值。 ②
6
发现一个事物的价值要经历一定的过程。 ③要善于从多角度去认识一个事物的价值。 ④凡物皆有价值,不要轻易否定。
【2017·上海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①十七岁那年,刘伟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xiàn mù,吵着要母亲买一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②刘伟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曰的午后推回了家。刘伟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刘伟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③那一天,刘伟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你──”刘伟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④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⑤第二天,刘伟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 “你别管。”刘伟头也不回, ,走了。
⑥“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⑦刘伟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刘伟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⑧刘伟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刘伟的下落。 ⑨母亲依然每天都给刘伟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⑩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⑪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刘伟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啊!”
⑫刘伟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⑬刘伟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 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⑭刘伟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7
⑮ “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⑯ “关你什么事!” ⑰ “我是你爹!” ⑱“起来!” ⑲父亲没动。
⑳“不起来拉倒!”刘伟按了一把车铃,“丁零零”跑了! ㉑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刘伟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㉒“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 ”刘伟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㉓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我要冲了,你抓牢。”
㉔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刘伟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用力,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1)根据拼音写汉字。
xiàn mù 【答案】 羡慕
【解析】 本题考查音节的拼写与汉字的书写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是根据平时的积累与语境写出正确的汉字字形.这里应填的词是:羡慕。
(2)填入第⑤段括号里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顶着火辣辣的太阳 B.冒着冷丝丝的寒风 C.踩着金灿灿的落叶 D.迎着雾蒙蒙的细雨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择句子。 这是一道选择题,从四个选项内容来看,都表示了事件发生时的时间,结合前后内容来看,刘伟离家而去是在父亲砸车的第二天,全文并没有环境描写,没有交代那时的季节,但从“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可以判断是在夏天”这句话分析,故选A合适,为下文为一情节的出现作铺垫。
(3)小说以“单车”为线索,情节生动。请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内容。 母亲购买旧车﹣ ﹣ ﹣父子骑车看病
8
【答案】 父亲生气砸车 刘伟挣钱买车
【解析】 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 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抓住主要线索,即可概括出其他的情节。 小说在写母亲买回旧车后,因为刘伟天天骑车出去混,父亲生气砸车;刘伟生气离家而去,实则搬砖挣钱买车;最后写父亲弄清了真相,高兴地与儿子一起去医院。
(4)第⑨段与第⑦段内容基本相同,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案】 示例:⑦⑨两段都写了母亲“留饭”和父亲“揭开锅盖看”的情节。这些重复动作蕴含着父母对儿子的牵挂,突出了对孩子的爱;也为后文父子矛盾的解决做了铺垫。
【解析】 本题考查情节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看事物出现前文章写了什么,事物出现后故事情节有了什么变化。 然后根据理解,揣摩作者写作的意图,把切题的答案拟写出来。 两段的内容相似却反复出现,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是为了强调这二人的动作,母亲“留饭”和父亲“揭开锅盖看”其实都是他们想念儿子的表现,强调他们对儿子的思念程度之深。 据此整理出答案即可。
(5)细读第㉔段,紧扣加点之处,说说结尾的妙处。
【答案】 ①“环住”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认可; ②身体“一震”也是内心的震动,表明刘伟体会到了父亲的信任与关爱;③“车铃声”渲染了父子和好带来的愉悦;④结尾储蓄而巧妙地表现了主题:一个曾经叛逆的少年在父母的关爱和生活的磨炼中获得了成长。
【解析】 本题考查小赏析说结尾的妙处。 解答此题可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 结加点词语来看,父亲的动作“环住”表现了他对儿子的认可;儿子“一震”表现他感受到了父爱,心里的激动;“车铃声”则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 表现小说的主旨;同时在结构上,总结全文,并篇末点题。
【点睛】 这篇小说以“单车”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①~②),写刘伟羡慕别人有自行车,在他发了一个月的脾气情况下,母亲为他买回一张旧车;第二部分(③~④),写刘伟成天骑车出去混,父亲一怒之下砸了他的车;第三部分(⑤~⑩),刘伟在父亲砸车后愤怒离家而去,两个月后带着一辆新车回来了;第四部分(⑪~24),写父亲二人骑车上医院,路上父亲弄清了自行车的来历,高兴地搂着儿子的腰向医院而去。
【2019·上海长宁区二模】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老俞①
9
叶圣陶
(1)出城回家常坐鸡公车。十来个推车的差不多全熟识了,只要望见靠坐在车座上的人影儿,或者那些抽叶子烟的烟杆儿,就辨得清谁是谁。 其中有个老俞,最善于招揽顾客,见你远远儿走过去,就站起来打招呼,转过身,拍拍草垫,把车柄儿提在手里。 这就叫旁的车夫不好意思跟他竞争,顾客自然坐了他的车。
(2)老俞推车,会一路跟你聊家常……
(3)他原籍眉山,苏东坡的家乡,五世祖放过道台,后因家道衰落,到他这一辈流落到成都。他在队伍上当过差,到江边拉过船,还种过庄稼……,后来跟小儿子各推一辆鸡公车为生。 大儿子在前方打国仗,由二等兵升到了排长,隔个把月就来封信,封封都是航空挂号。部队经常换防,他也记不清那些时时变更的地名。
(4)约莫有三四回出城没遇见老俞。听旁的车夫说,老俞的小儿子胸口害了外症,他娘听信邻舍妇人家的话,没让老俞知道,请医生给开了刀,不上三天就死了。 老俞哭得好伤心,哭一阵子,跟老婆拼一阵子命。 哭了大半天,才想起收拾他的儿子,把两口猪卖了买棺材。 那两口猪本来打算腊月间卖,有了这本钱,他可以做些小买卖,不再推鸡公车,如今不成了。
(5)一天,我又坐老俞的车。看他那模样儿,上下眼皮红红的,似乎喝过几两白酒,颧骨以下的面颊全陷了进去,左面一边陷进更深,嘴就见得歪斜。他改变了往常的习惯,只顾推车,不开口说话呼呼的喘息声越来越粗,我的胸口也仿佛感到压迫。
(6)“老师,我在这儿想,通常说因果报应,到底有没有的?”他终于开口了。
(7)我知道他说这个话的原因,回答他说有或者没有,一样的没意义,就含糊其辞应接道:“有人说有的,我也不大清楚。”
(8)“有的吗?我自己摸摸心,考问自己,没占过人家的便宜,没糟蹋过老天爷生下来的东西,连小鸡儿也没踩死过一只,为什么处罚我这样的凶?老师,你看见的,长得结实做得活的一个孩儿,一下子没有了!莫非我干了什么恶事,自己不知道?我不知道,可以显个神通告诉我,不能马上处罚我呀!”
(9)我不敢多问,随口说:“你把他埋了?”
(10)“埋了,就埋在邻舍张家的地里。两口猪,卖了四千元,一千元的地价,三千元的棺材只是几块薄板,像个火柴盒儿。”
(11)“两口猪才卖得四千元?”
(12)“腊月间卖当然不止,五千六千也卖得。如今是你去央求人家,人家买你的是帮你的忙,还论什么高啊低的?唉!说不得了,孩子死了,猪也卖了,先前想的只是个梦,往后还是推我的车子——独个儿推
10
②
车子,推到老,推到死!”
(13)我想起他跟我同年,周岁五十,莫说推到死,就是再推上五年六年,未免太困苦了。于是转换话头,问他的大儿子最近有没有信来。
(14)“有,有,前五天接了他的信。我回复他,告诉他弟弟死了,只怕送不到他手里,我寄了航空双挂号。我说如今只剩你一个了,你在外头要格外保重。打国仗的事情要紧,不能叫你回来,将来把东洋鬼子赶走了,你赶紧回来吧。”
(15)“你明白。”我有些激动。
(16)“我当然明白。国仗打不胜,谁也没有好日子过,第一要紧是把国仗打胜,旁的都在其次——他信上说,这回作战,他们一排弟兄,轻机关枪夺了三挺,东洋鬼子活捉了五个,只两个弟兄受了轻伤,都在腿上,没关系。”
(17)他又琐琐碎碎地告诉我他儿子信上其它的话,吃些什么,宿在哪儿,那边的米价多少,老百姓怎么样,上个月抽空儿自己缝了件小汗褂,鬼子的皮鞋穿上脚不如草鞋轻便……我猜他把那封信总该看了几十遍,每个字都嚼得稀烂。 ....
(18)这会儿,那个原先的老俞似乎又回来了。他似乎暂时忘了他的小儿子。
[注]①本文原题《春联儿》,创作于1944年7月,有删改。②鸡公车:当时四川成都地区一一种独轮手推车。
16.第(17)段加点词“嚼得稀烂”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猜老俞把信看了几十遍,每个字都读得透彻,都记在脑子里。
【解析】 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理解词语首先要知道词语的本义,更要结合语境来理解。“嚼得稀烂”本义指吃东西细嚼慢咽,这里是用了夸张和比拟的修辞手法,老俞每个字都读得透彻,都记在脑子里。
17.从叙述顺序看第(3)段是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插叙 叙述了老于俞的家庭背景,为下文小儿子意外死亡和大儿子为国征战相呼应,为下文表达老俞悲伤和欣慰的情感作铺垫。
【解析】 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第三段写“他原籍眉山,苏东坡的家乡,五世祖放过道台,后因家道衰落”可知是插叙,这里插入老俞的家庭背景的介绍,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所写内容做铺垫。
18.第(5)段画线句属于人物的__________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__________。
11
【答案】 肖像描写 写了老俞的脸部特征,写出了老俞在小儿子去世后的变化,体现老俞的憔悴表现他对儿的爱,也表达我对老俞的同情。
【解析】 考查对人物描写及作用的理解。 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等。 划线句子中“眼皮红红的”面颊全陷了进去”“左面一边陷进更深”可知是人物的肖像描写,写出老俞在小儿子去世后内心难过,精神颓废,面容憔悴的样子,表达我对老俞的同情。
19.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表现了抗战时期社会底层劳动者的苦难生活。 B.文章刻画了社会底层劳动者面对苦难的生命状态。 C.国难儿丧民生多艰的重击使底层劳动者麻木不仁。 D.平淡的文字中蕴涵着对底层劳动者的深沉的情感。 【答案】 C
【解析】 C“底层劳动者麻木不仁”错误,文章表现了社会底层劳动者的苦难以及他们不屈于悲惨命运压迫的品质。
20.作者叶圣陶还给老俞写了一-副对联:“有子荷戈庶无愧,为人推毂(ɡǔ)亦复佳。”(意思是“有子扛枪当无愧,为人推车也很好。”)这实际上是老命的精神写照。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老俞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 (1)老俞是个深明大义的人,虽然遭受小儿子意外死亡的灾难,但叮嘱大大儿子为国打仗。 (2)老于是个爱儿子的人,儿子去世很悲伤、憔悴。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 如:“站起来打招呼,转过身,拍拍草垫,把车柄儿提在手里”等几个动作描写,将老俞那种急于做生意但又不好意思直接和同伴竞争的心理揭示出来。 再如对老俞收到大儿子来信后对我絮叨的描写,很有生活气息,体现了老俞对儿子的想念,为儿子感到光彩。 虽然遭受小儿子意外死亡的灾难,但叮嘱大大儿子为国打仗。 能体现老俞身上那种自顾不暇尚能勇于承担国家、社会责任的高尚品德,表现出老俞不屈于悲惨命运压迫的韧性。
12
【2019·上海虹口区二模】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破包百万
①艾清源一下午屁股没挪窝,送走最后一个病人,抬手看了下手表,距离五点下班已经过了一刻钟。看看门口没有病人了,他站起身,伸伸腰和脖子,准备洗手下班。心里想:要过春节了,门诊的病人一点儿不见少。
②刚关电脑,一个年近60岁的男人,拿着挂号单闯了进来:“医生能给我看看吗?”“下班了,去急诊吧。”却迟迟不见他挪步。艾清源一抬头,见他脸色很不好,穿着旧棉服,手里还拎着个大行李包,感觉沉甸甸的。艾清源便接过挂号单,对他说:“坐下吧,叫李有福吗?”他局促地说:“对不起,对不起,耽误您下班了。”说着话,坐下来,把包放在双腿间,夹得紧紧的。
③艾清源还没问,李有福便说:“刚刚在开车时突然感到心慌得厉害,眼前直冒金星,瞬间出了很多汗,浑身无力,差点晕过去。我赶紧把车开到路边停下。坐着歇了会儿,感觉好些了,抬头发现正巧在医院旁边,就来挂号了,您就给我开点药吧。”
④艾清源说:“光开药怎么行?我得给你测量血压和心跳,你还得去验血,做心电图,我估计你得住院观察。”
⑤李有福一听就急了:“不行!不行!我现在没空住院,也没时间检查,你给我开点儿药吃就行。”“不管住不住院,检查你总要做,那样我才知道给你开什么药啊。”李有福觉得艾清源的话有理,一手接了单子,一手急着拎包就走。
⑥艾清源连忙叫住他:“心脏不好还拎着重物满楼跑,出了事儿谁负责?包就搁这儿,没人拿你的,我帮你看着!”看着那包的四角都磨得起毛了,底色也已经些模糊不清了。艾清源心里想:这能装什么好东西?老人就是这样,啥都当宝。
⑦李有福还是yóu yù( )了一会儿,又看看艾清源,把包放下,快步走了出去。艾清源起身把他的包塞到桌子下面,真别说,还挺沉!
⑧过了半小时,李有福拿着报告单急匆匆地回来了:心肌缺血。艾清源劝李有福最好留院观察,他一听,双手直挥:“不行!不行!医生,你不知道,我带了十几个人做工程,他们很辛苦,年底好不容易结清账,一百多万都在我那个包里呢,我必须赶回去给他们发工钱,让他们回家好过年!”
⑨啊?一百多万?艾清源愣住了,指指桌下的破包,李有福点点头。“你不像那种新闻报道中拖欠工资的黑心老板,你真是个好人!”艾清源又叮嘱他:“那你可千万注意,一忙完就要看病,好人一定要活长一些。”
⑩艾清源弯腰从桌底小心翼翼地把包拿出来:“你也真放心,一百多万就交给我管了。”
13
⑪李有福接过包,冲艾清源憨笑道:“我知道你也是好人!”
(选自《读者》,有删改)
15.根据拼音写汉字 yóu yù (_________) 【答案】 犹豫
【解析】 考查对汉字字形的辨析与书写。根据语境和对拼音的品读,正确写出汉字“犹豫”。
16.李有福说艾清源“也是好人”的具体表现有: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⑴艾清源下班后还为李有福看病。 ⑵艾清源照顾李有福的身体为他看包。 ⑶艾清源叮嘱李有福忙完记得看病。
【解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与概括。 解答此题首先找到与题目有关的段落或句子,然后提取关键词语加以组合即可。 下班了,李有福来看病,艾清源给他看病,照顾很是仔细。帮李有福看包。艾清源又叮嘱他:那你可千万注意,一忙完就要看病。
17.第⑤段与第⑧段两次出现“不行!不行!”,可否删去?请简述理由。
【答案】 运用连续反复、两个感叹句,突出李有福心情急切、态度坚决的程度,体现他为打工人员不顾个人病痛的善良品质。
【解析】 考查对反复修辞手法的理解。 反复修辞,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这里连用两个“不行”,李有福现在没空住院,也没时间检查,表现他此时心情急切、态度坚决,为的是给工人发工资,体现他为别人着想而不顾个人病痛的美好善良的品质。
18.艾清源想把李有福的事迹告知记者,请你代替艾清源叙述。(60字左右) 李有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带了十几个人做工程。年底终于结清账,有一百多万。 路上心脏病发作,到医院开点药就急着赶回工地,为了让工人拿钱回家过年。
【解析】 此题是考查转述的表达。 转述句就是把别人事迹的话转达出来。要用第三人称“他”,事迹围
14
绕李有福生病了,但是不顾个人病痛,着急给工人发工钱,转述语言要简练概括。抓住要点即可。
19.分析标题“破包百万”的作用。
【答案】 形成强烈反差,吸引读者;推动情节向前发展;集中表现李有福善良负责有担当无私的内在美的精神品质。
【解析】 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的理解。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直接或间接的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思想、作者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 题目“破”与“百万”形成鲜明的对比,形成强烈反差; 李有福拿“百万”破包来看病,坚持不住院,想早点给工友发工钱,表现李有福善良负责,有担当的美好品质,表现文章主题。
【2019·上海静安区二模】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汪大娘
①汪大娘,旗人,在我城内故居主人李家帮佣,只管做饭。
②我开始认识汪大娘时,她四十多岁,人中等身材,偏于瘦;朴实,没有一点聪明精干气;很少嘻笑,但持重中隐藏着不少温和。目力不好,听说曾经把抹布煮在粥锅里。像有些妇女一样,过日子有舍身精神,永远不闲着不记得她有请假回家的事。李家人不少,夫妇之外,子二女三,逐渐都成婚传代,三顿饭,活儿不轻。李家是汉族,夫妇都是进士之后,门第不低。不过不管门第如何高,这出身总是旗人下的皇帝所赐。而今,旗下人成为佣人,并且依世俗之例,呼家主人夫妇为老爷、太太,子为少爷,女为小姐,子妇为少奶奶,真是翻了天,覆了地。
③汪大娘行事勤勉,这不希奇;希奇的是身份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她主一家衣食住行的食政,食要怎样安排,仿佛指导原则不是主人夫妇的意愿,而是她心中的常理。她觉得她同样是家中的一员,食,她管,别人可以发表意见,可以共同商讨,但最后要由她做主。具体说,是离开常轨不行,浪费不成。她刚来时,推想家里人可能感到不习惯,但汪大娘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的习惯。日久天长,杂七杂八的习惯终于被她的正气憨气压服,只好都依她。两三年前,我们夫妇往天津,见到李家的长媳张玉婷。闲谈,说到汪大娘,她说:“我们都怕她,到厨房去拿个碗,不问她也不敢拿,孩子们更不成,如果淘气,她看不过,还打呢。所以孩子们都不敢到厨房去闹。她人真好,一辈子没见过比她更直的。”
④汪大娘也有使人费心的时候,是一年夏天,卫生的要求紧起来,街道主事的人挨门挨户传达,要防四种病。如何防,第一,也许是唯一的要求,是记牢那四种病名,而且过两三天一定来查问。李家上上下
15
下着了慌,唯恐汪大娘记不住。小姐,少奶奶,以及上了学的孩子们,车轮战法,帮助汪大娘背。费了很大力量,都认为可以了,不想查问的人晚来一两天,偏偏先到厨房去问她。她以为这必是关系重大,一急,忘了由严重的病入手想,好容易想起一种,说:“大头嗡。”查问的人化严厉为大笑,一个难关总算度过了。
⑤还有更大的难关,是因为她年高辞谢到女儿家养老,“文革”的暴风刮起来的时候李家是匹夫无罪,怀壁其罪,当然要深入调查罪状,大娘曾经是佣人,依常情,会有仇恨,知道得多,自然是最理想的询问对象。不幸这位汪大娘没学过阶级斗争的理论,又不识时务,所以总是答非所求。人家带启发性地问她:“你伺候他们,总吃了不少苦吧?她答:“一点不苦,我们老爷太太待我很好他们都是好人。连孩子们也不坏,他们不敢到厨房淘气。”不但启发没收效,连早已教她不要再称呼的“老爷太太”也冒出来了。 shà fèi苦心启发的人哭笑不得,只好不再来,又一个难关平安度过了。
⑥汪大娘的年高辞谢是被动的,她舍不得走,全院的人都舍不得她走。为了表示欢送,李家除了给她一些钱外,还让孩子们带她到附近的名胜逛逛。一问,才知道她年及古稀,还没到过故宫。我吃了比她多读几本书的亏,听到这件事,反而有些轻微的黍离、麦秀之思。秀才人情,心里叨念一句:“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那几天,汪大娘将要离去成为全院的大事,太太们和老太太们都找她去闲谈问她女儿的住址,说有机会一定去看她。
⑦我们也抄来住址。但不凑巧,还未成行时,“文革”的大风暴来了。其后是自顾不暇,几乎连去看看的念头也消灭了。一晃十几年过去,风停雨霁,我们不由得又想起这位可敬的汪大娘,她还健在吗?还住在她女儿那里吗?因为已经有了几次叩门都“____”的伤痛经验,我们没有敢去。但她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少见的形象,总在我们心中徘徊;还常常使我想到一个问题,是:常说的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 15.根据拼音写汉字。shà fèi苦心__________ 【答案】 煞费
【解析】 考查对汉字字形的辨析与书写。“煞”不要写成“霎”。
16.第③段画线句是李家长媳评说汪大娘的文字。如果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 不好。这是从侧面(/描写)表现汪大娘不管自己的身份,只注意“心中的常理”,突出了她正直、尽责的个性。
【解析】 考查对侧面描写的理解。 此文要写的人物是汪大娘,此处是侧面叙写汪大娘,借大少奶奶之口,写汪大娘只注意“心中的常理”,这样正面叙写和侧面叙写相结合,就突出了她正直、尽责的个性。
16
17.在第⑦段的横线处引用一句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众里寻他千百度 C.人面不知何处去 【答案】 C
【解析】 A意思是(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B意思是今非昔同,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落寞。 C诗句意思是人面不见,人去楼空。 D意思是春风中的桃花是何等的艳丽。只有C项符合语境。
18.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1) 平时 安排食政时 查问卫生时 文革时 年高辞谢时 汪大娘的表现 永远不闲着,也不请假回家 (2) 因过分看重而忘记 (3) 舍不得走 其他人的表现或反应 / 家里人都依她、怕她 (4) (5) 院里的人都舍不得她走 B.物是人非事事休 D.桃花依旧笑春风
【答案】 (1)时间; (2)依据心中常理,不准浪费(/毫不见外,自己做主/别人可以发表意见,但最后由她做主离开常轨不行,浪费不成/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习惯); (3)坚持认为李家都是好人(不识时务,总是答非所求); (4)查卫生的人化严厉为大笑; (5)调查的人想诱导她,却被弄得哭笑不得。
【解析】 考查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筛选信息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要求,其次要对原文进行加工个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解答。 第一空根据所列几项看出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 第二空根据“食要怎样安排,仿佛指导原则不是主人夫妇的意愿,而是她心中的常理。” 第三空根据“不幸这位汪大娘没学过阶级斗争的理论,又不识时务,所以总是答非所求。” 第四空根据“查问的人化严厉为大笑”,第五空根据“人家带启发性地问她结果启发的人哭笑不得,只好不再来”,提取词语概括即可。
19.细读第⑦段画浪线句,联系上面的表格,说说为什么十几年后“我们不由得又想起这位可敬的汪大娘”? 【答案】 因为汪大娘虽一字不识,但无论何时都能坚守正直、质朴、宽厚等做人准则。
【解析】 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根据表格中写汪大娘的表现,可知汪大娘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
17
不顾自己的少见的形象,不识一字,却如此通达事理,为人敬重。以至于一晃十几年过去,风停雨霁,我们不由得又想起这位可敬的汪大娘。
【2019·上海闵行区二模】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我们都是好孩子
①上高中那会儿,我最喜欢的时间段是上午第二节课与第三节课的课间,因为那个课间比其他课间要多出足足10分钟,也就是所谓的“大课间”。这意味着我可以潇洒地挽着同桌的胳膊一起去校外的书店,租借有关言情小说的书刊来看。
②我每次都是竖着耳朵等第二节课的下课铃声的,总感觉它的声音能穿透灵魂,陪我探寻更恣意盎然的人生。
③同桌尚文虽然外表看起来文文静静,但骨子里有着让人难以捉摸的不同寻常。她的家境优渥,在小镇上是数一数二的。她跟穷乡僻壤里出来的我,气质完全不一样。我这个寒门子弟,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要么是“知识改变命运”,要么是“去广州等沿海城市打工,做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我不愿意让自己的生活圈子被死死固定,一想起流水线上机械的工作,我就感到要命似的痛苦,所以在那时,我更信奉前者。
④尽管如此,信念在神奇又力量强大的青春期叛逆面前还是甘拜下风,仿佛一瞬间,我就缴械投降了。 ⑤临近考试,我还在一本又一本地看言情小说。那个时候,我的青春读物的基调多以伤痛悲凉为主,我至今都能想起,看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时,是怎么偷偷在课堂上哭起来的。还没等我缓过神,一只发现战利品的手就伸了过来。班主任言辞尖锐:“你们这些不务正业的坏孩子,真是自毁前程!”接着,她又从同桌尚文的桌兜发现几本新的“战利品”。我愣在那里,“坏孩子”三个字像《大话西游》里唐僧念经一般萦绕在我的耳旁,折磨着我的心智。什么时候,我被归于“坏孩子”的阵营了呢?
⑥我依稀记得,初中时我还是老师眼中标准的“三好学生”,是父母嘴里“别人家的好姑娘”。有一次期末考试,校领导还亲自到我家发放奖学金,虽然只有100元,但在我们那个小村庄里已经是家家户户争相谈论的头号新闻了。
⑦我被单独拎出来谈话: “你刚来班里时成绩在前10名,你忘记了?你跟人家尚文不一样,知道吗?你父母是怎么说的?这个星期内把你的家长叫来谈一谈。”
⑧听到要叫家长,我开始慌了,内心还在艰难地消化着终于被人指出来的“从好孩子到坏孩子”的转变。其实我早就知道了,只是自己不敢正视,接受不了。那时的感觉,就像被戳到了难以启齿的痛处,也
18
失去了拉紧我的最后一条救命线,在双重打击下,我的躯体开始下沉,眼泪像掉了线的珠子一样落下来。班主任看我特别伤心,放缓了语气说:“叫家长的事情,我再考虑考虑,你先回去上课。”
⑨回到座位上,我趴在桌子上继续沉浸在悲伤里。尚文开始安慰我,我不听,直到她说:“嘿,有什么大不了的,中午我请你吃炸鸡。” 我一听就炸了,冲她吼道:“我才不要当坏孩子,我也没有你那资本不务正业,有钱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那一刻,我分明看到了尚文眼中闪现的难过与惊愕。
⑩两个星期后,她换了座位。
我好像又变回了通俗意义上的好学生,即便成绩提升很慢,但已经作为“改过自新”的例子被老师在班上表扬,但我并不开心。
直到在某个大课间的前一节课上,我收到她传来的一张小字条:“送你一个礼物,是课间播放的第一首歌曲,里面有我想对你说的话。”
那是王筝的《我们都是好孩子》: 那时我们什么都不怕 看咖啡色夕阳又要落下 你说要 一直爱一直好 就这样 永远不分开 我们都是好孩子 异想天开的孩子 相信爱 可以永远啊 我们都是好孩子 最最善良的孩子 ……
后来,我才知道,冷战的那段日子,她争取到了校园广播站播放员的职位,之后在大课间的20分钟里,一直都会响起王筝的那首《我们都是好孩子》,每每此时,我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暖意。
多年后的我,已经小有成就,已经理解了老师“望生成龙”的急切,也依稀记得尚文说的话:“即便我们是坏孩子,我们也有梦想,你想做的,只不过要在适合自己的环境和时间做适合的事,你想做的,加油去做,我支持你!”
在某个傍晚时分,偶然网易云音乐的电台播放《我们都是好孩子》这首歌,不觉又想起了中学时代那个大课间的20分钟里,那个还未出芽就干hé枯wěi的言情小说梦,还有那个拥有踹生活两脚精神的好同桌。
19
(选文有删改)
12.根据拼音写汉字
干 hé 枯 wěi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涸 萎
【解析】 考查对汉字字形的辨析与书写。 “涸”要与“固”相区别,“萎”不要写成“痿”。
1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时间 大课间 临近考试 回到座位后 两个星期后 事件 “我”和尚文去校外租借言情小说。 (2) “我”不顾尚文的安慰,向她发火 (3) “我”的心情 (1) 伤心 生气 感动 【答案】 (1)期待
(2)我看言情小说被老师发现并批评。 (3)我收到尚文的小字条,听到她给我点的歌。
【解析】 考查情节和人物心情的梳理与概括。 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所给出的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用与提示相同的句式来概括情节即可。第一空根据“我每次都是竖着耳朵等第二节课的下课铃声的”概括出“期待或盼望”; 第二空根据“我还在一本又一本地看言情小说……班主任言辞尖锐的话”概括出“我看言情小说被老师发现并批评。” 第三空根据“我收到她传来的一张小字条:‘送你一个礼物,是课间播放的第一首歌曲,里面有我想对你说的话。’” 概括出“我收到小字条,听到她给我点的歌。”
14.分析段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
【答案】 示例:戳”“下沉”或比喻的修辞:具体地描写出“我”被老师批评后受打击的样子;生动地表现出“我”内心的伤心、难受。
【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解答时注意抓住词语的本义及语境来分析。 划线句子的心理描写,“戳”“拉紧”“沉”写出“我”被老师批评后受打击后的伤心、难过。
20
15.第段写出歌名和歌词,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 表现出尚文的善良、宽容;表达了“我”对青春友谊的美好回味;结构上与标题呼应。 【解析】 考查文段的作用。解答文段的作用,要结合段落内容来理解。 但已经作为“改过自新”的例子被老师在班上表扬,但我并不开心,歌名《我们都是好孩子》 和歌词是对“我”受到批评后,被冠名以“坏孩子”的安慰与鼓励,表现了尚文的善良、宽容。 呼应文章的题目,同时也是对那段年少阶段的美好回忆。
16.下列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 ...A.告诫我们任性放纵的青春期叛逆是要付出代价的。 B.提醒我们要多阅读那些有助于身心健康的经典读物。 C.表现青春期追梦多愁的特质,赞美同学间的纯真友谊。 D.批判了老师教学方式不当,对“我”造成了心理伤害。 【答案】 C
【解析】 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A.“青春期叛逆”解说错误。 B. 解说不符合文意。 D.“批判了老师教学方式”解说错误。
【2019·上海杨浦区二模】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理解的幸福 叶广萃
①7岁那年的一天,我从外面玩回来,母亲见到我,哭了。母亲说:“你父亲殁了。”我一下子懵了。父亲突发心脏病,倒在彭城陶瓷研究所他工作的岗位上。母亲是个没有主意的家庭妇女,不识字,临此大事,她只知道哭。当时母亲身边有4个孩子,最大的15岁,最小的3岁。弱息孤儿惟指父亲,今生机已绝,待哺何来!
②人的长大是突然之间的事。经此变故,我zhì nèn__________的肩膀开始分担家庭的忧愁。就在这一年,我带着一身重孝走进了北京方家胡同小学,认识了我的班主任马玉琴,一个梳着短发的美丽女人。
③在学校,我整天一句话也不讲,也不跟同学们玩,课间休息的时候就一个人或在教室里默默地坐着,或站在操场旁边望着天边发呆。我最怕同学们谈论有关父亲的话题,只要谁一提到他爸爸如何如何,我的眼圈马上就会红。我的忧郁、孤独、敏感很快引起了马老师的注意。有一天课间操以后,她向我走来,马
21
老师靠在我的旁边低声问我:“你在给谁戴孝?”我说:“父亲。”马老师什么也没说,她把我接进地的怀里。我的脸紧紧贴着我的老师,我感觉到了从她身上散发出来的温热而好闻的气息。我想掉眼泪,但是我不想让别人看见我的泪,就强忍着,喉咙像堵了一大块棉花,只是抽搐,发哽。老师什么也没问,轻轻用手拍着我的背,末了,她低声告诉我:“我的父亲也不在了”。一年级期末,我被评上了三好学生。
④为了生活,母亲不得不进了一家街道小厂去糊纸盒,每月可以挣18块钱,于是每天下午放学后将3岁的妹妹从幼儿园接回家便成了我的任务。有一天轮到我做值日,打扫完教室天已经很晚,我匆匆赶到幼儿国,小班教室里已经没人了,我以为母亲将妹妹接走了,就心安理得回家了。到家一看,门锁着,母亲加班,我这才感觉到不妙,赶紧转身朝幼儿园跑。从我们家到幼儿园足有4站的路程,直跑得我两眼发黑,进了幼儿园差点没一头栽倒在地上。进了小班的门,我才看见坐在门后的妹妹,她一个人一声不吭地坐在那儿等我,阿姨把地交给了看门的老头,自己下班了,那个老头又把这事忘了。看到孤单的小妹一个人害怕地缩在墙角,我为自己的粗心感到内疚,我说:“你为什么不使劲哭哇?”妹妹噙着眼泪说:“你会未接我的。
⑤那天我蹲下来,让妹妹趴到我的背上。我要背着她回家,我发誓不让她走一步路,以补偿我的过失。我背着她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妹妹几次要下来我都不允许,这使她有了较我更甚的不安,她开始讨好我,在我的背上为我唱她那天新学的儿歌,我至今还记得那儿歌: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跳呀跳呀一二一。 小熊小熊点点头呀,小洋娃娃笑嘻嘻。
⑥路灯亮了,天上有寒星在闪烁,胡同里没有一个人,只有葱花炝锅的香味飘出。我背妹妹一步一步地走,我们的影子映在路上,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两行清冷的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淌进嘴里,那味道又苦又涩。
⑦妹妹还在奶声奶气地唱: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跳呀跳呀一二一……是第几遍的重复了,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那是为我而唱的,送给我的歌。
⑧这首歌或许现在还在为孩子们所传唱,但我已听不得它,那欢快的旋律总让我有种强装欢笑的误解,一听见它,我的心就会锁紧,就会发颤。
⑨是平平淡淡的生活,是太一般的小事,但于我却是一种心的感动,是一曲纯洁的生命乐章,是一片珍贵的温馨。忘不了,怎能忘记呢?
(有删改)
15.(1)在第②段的横线上根据拼音写汉字。 zhì nèn ____________________
22
(2)请简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 稚嫩 交代了家中的变故及面临的困境,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起因,为下文故事的展开提供合理性(总起下文)。
【解析】 ①考查对汉字的辨析与书写。“稚”不要写成“锥”。
②本题考查文章开头的作用。一般从结构上与内容上这两个角度来回答。 开头在文中的作用:结构:点题、引出下文、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 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 此文第一段写父亲突然去世,母亲是个没有主意的家庭妇女,家里孩子多,又都不大,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起因,引出下文“我”开始分担了家庭的忧愁的叙写。
16.下列对第③段内容分析恰当的是( ): ..
A.“我”总是在教室里默默地坐着,是因为始终深深思念着逝去的父亲。 B.因为敏感,“我”只要有谁一提到他爸爸如何如何,眼圈马上就会红, C.“喉咙像堵了一大块棉花”一句,是运用了比喻,形象表现我的悲伤。 D.马老师为了使我不再自卑孤独,一年级期末时,评我当上了三好学生。 【答案】 B
【解析】 A错误,因为家庭的变故,我变得内向低沉,不爱说话。 C错误,“喉咙像堵了一大块棉花”写出强忍泪水的情态。 D错误,属于无中有,没有依据。
17.第⑥段划线句的环境描写富有语言表现力,请赏析。
【答案】 通过视觉和嗅觉,描写了“路灯”“寒星” “胡同”“葱花炝锅的香味”,突出天色已晚,渲染了姐妹俩夜行时的冷清孤寂,表现此时“我”和妹妹又累又饿,疲惫不堪,烘托此时“我”的苦涩忧伤的心理。
【解析】 考查景物描写及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三、展示人物性格;四、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以上各种作用常常同时出现,景物描写可以同进具有一种或几种表达作用。 要根据具体文章具体分析。“路灯亮了,天上有寒星在闪烁,胡同里没有一个人”表现天色已晚,渲染了冷清孤寂气氛。 “只有葱花炝锅的香味飘出”通过嗅觉表现人物疲惫饥饿,渲染人物当时的苦涩心情。
18.请说说对第⑦段划线句“那欢快的旋律总让我有种强装欢笑的误解”的理解。
23
【答案】 那支“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儿歌尽管旋律欢快,但因为会让我想起当年(妹妹唱此歌回报“我”一路背她回家时)情景,因此心中总会充满对妹妹的歉疚及回味那段艰辛岁月带来的心酸,所以会误以为这首儿歌是忧伤的。
【解析】 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 理解句子要结合句子所在的上下文的语境,为了讨好我,在我的背上为我唱她那天新学的儿歌,虽然旋律欢快,但是总有一种因为家庭变故带来的苦涩忧伤,妹妹本该有快乐的童年,可是如今却是如此光景,生出一种对妹妹的愧疚之感。
19.请简析本文标题“理解的幸福”的含义。
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在遭遇人生不幸时,老师用温暖的怀抱和感同身受的语言给予我温暖和力量。 ②因我粗心而被遗忘在幼儿园的妹妹,不仅对“我”充满信任,而且用一遍遍的儿歌回报“我”一路背她回家,使“我”心酸而感动。③表达了作者对师爱和亲情的感恩之情。
【解析】 考查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回答此类题目,一般可采取先分析题目的字面意思,再结合文本分析题目的深层含义,然后分析此题目对作品的作用。 首先,此题题目中的“幸福”的是指家庭不幸,但老师给予“我”关心和爱护,让“我感受到幸福”,令人温暖和感动。 妹妹在寒冷,又累又饿的路上给“我”唱儿歌,妹妹的信任让“我”心酸而感动。同时,表现主题,表达对师恩亲情的感激之情。
【2019·上海黄浦区二模】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父爱的高度
①好多年都没有看过露天电影了。
②记得小时候,家在乡村,那时电影、碟机之类玩意在乡下压根就没见过,更别说是享用了。所以要是逢有哪个村子放电影,周国十里八村的人就都赶着去,在那露天地里,黑压压的一片,然是壮观。
③那时父亲还年轻,也是个电影速,每逢此等好事,就蹬着他那辆已不可能再永久下去的老“永久”自行车,带着我摸黑去赶热闲。
④到了电影场,父亲把车子在身边一撑,就远选的站在人群后边,我那时还没有别人坐的板觉高,父亲就每每把我架在他的脖子上,直至电影结束才放下。记得有一次,看《白蛇传》,骑在父亲的脖子上睡着了,竟尿了父亲一身,父亲拍拍我的屁膜蛋子,笑着说:“嗨!嗨!‘水漫金山’了。”
⑤一晃好多年就过去了,我已长得比父亲还高,在人多的地方,再也不用靠父亲的肩头撑高了。
24
⑥春节回家,一天听说邻材有人结婚,晚上放电影,儿时的几个玩伴就邀我同去凑热闹。我对父亲说:“爸,我去看电影了!”
⑦父亲说:“去就去么,还说什么,又不是小孩子了。” ⑧“你不去?”
⑨“你自个去吧,我都六十几的人了,凑什么热闹!”
来到电影场,人不算多,找个位置站定。过了不大一会儿,身边来了一对父子,小孩直嚷嚷自己看不见,如多年前父亲的动作一样,那位父亲一边说着:“这里谁也没有你的位置好!”一边托着孩子骑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孩子在高处“咯咯”地笑着。
不知怎么搞得,我的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寻找一个能准确代表父爱的动作,眼前这一幕不就是我寻找的结果吗?
想起了许多往事,再也无心看电影了,独自回家,
敲门。父母已睡了,父亲披着上衣来开门:“怎么这么早就回来,电影不好?”
看着昏黄灯光里父亲花白的头发和那已明显驼下去的脊背,我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什么也没回答,只是把自己身上那件刚才出门时父亲给披上的大衣又披到了他那单薄的身上。
是啊,父亲一生都在为儿子做着基石,把儿子使动向最理想的高度托,托着托着,不知不觉问就累弯了,老了。
我知道,这一生,无论我人生的坐标有多高,都高不出那份父爱的高度,虽然它是无形的,可我心里有把尺啊。
14.本文写了两次看电影的过程,请概括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和父亲看电影,父亲对“我\"的深爱;
(2)“我\"独自看电影,被所见的父子情深深地感动。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和概括。 文中写了“我”两次看电影的经历,一次是小时候父亲带“我”去看电影,把“我”架在他的脖子上,体现了父亲深深地爱;第二次是“我”长大后独自去看电影,结果被旁边的父子感动。据此作答。
15.第⑾⒁段两次写到“我”流泪,原因是 (1)_______________
25
(2)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回忆我和父亲看电影的情形,深沉的父爱触动了我的心灵;
(2)突然意识到父亲的艰辛和衰老,而此前没有察觉,内心很觉愧疚。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 ⑾段中“我”流泪是因为由旁边的父子想到了自己的父亲,被这种父子之情感动了; ⒁段中“看着昏黄灯光里父亲花白的头发和那已明显驼下去的脊背”,“我”突然意识到父亲老了,因为愧疚才流泪。据此作答即可。
16.第15段画线句运用了___的修辞方法, 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比喻 具体形象地写出了深沉的父爱是“我\"成长的坚实基础,让读者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
【解析】 面对此类试题,首先确定所考查的修辞方法,通常考查的修辞方法是比喻、拟人、排比等几种,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父亲一生都在为儿子做着基石”,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爱对我成长的作用。据此理解作答。
17.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事 A.在乡村看电影是件热闹的事情。 B.父亲肩膀是儿子看电影的好位置。
C.“我\"的人生坐标永远超不过父亲所达到的高度。 D.父爱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 的永恒记忆。 【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C项中应该是永远超不过“父爱”所达到的高度。故选C。
18.本文标题“父爱的高度”不能改成“在乡村看电影”,请简述理由。
【答案】 “父爱的高度”统领了整个文章的内容,“在乡村看电影”则不能:“父爱的高度”凸显了父爱在“我”心中的伟大,“在乡村看电影”则不能。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文章标题的作用。 “父爱的高度”首先能贯穿全文,它是文章的线索,其次通过这个题目我们可以读出父爱的伟大,而“在乡村看电影”没有这样的效果。据此作答即可。
26
【2019·上海嘉定区二模】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邂逅 刘斌立
①这是北方初秋的早晨,街区里上班上学的人已经都离开了。只剩下些稀稀拉拉的老人,有的刚买完菜回家,有的在街心公园里做完锻炼正信步往家走,路上偶遇的街坊还会拉几句家常。
②位于这个街区边上的漫天星幼儿园,将开始一天的欢快。孩子们这时已经吃完了早餐,随老师们从教室里鱼贯而出了,他们要在幼儿园的小操场上做游戏。 ....
③张潘在离幼儿园小操场50米远的行道树后抽着烟,一边注意着幼儿园里玩耍的孩子们,一边用不易察觉的余光一遍一遍地扫着周围的动静。突然他看见他的女儿也来到了小操场,于是他用脚踩灭了烟,快步走到幼儿园门口。
④张潘隔着幼儿园大门向门卫解释道:
⑤“我是K2D班的张小萌的父亲,早上有点东西忘了给孩子。您帮我喊一下孩子行吗?她在操场那做游戏呢。”
⑥“我喊她班主任来拿吧,你交给老师。
⑦“师傅,麻烦您喊我女儿来吧,我确实得跟她关照一声。”张潘央求道。 ⑧门卫去了,一会儿张小萌随着老师一起走了过来。 ⑨\"爸爸!”张小萌惊讶着,跑了过来。
⑩张潘一把抱过了孩子,似乎久别重连。门卫和老师有点儿意外,站在那儿不知所措。
⑪小萌被搂得有点儿喘不过气,想用小手推开张潘,而张潘则在小萌的耳边不断地唠叨着什么。 ⑫老师看了看操场那边的一班孩子,有点着急地说:“小萌爸爸,你有什么东西要交代,尽快吧。那边小朋友还等着我们呢。”
⑬张潘这才赶快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崭新的塑料拎袋,上面印的是某著名的儿童服装品牌。他直接交给了老师,说:“小萌下午放学时,请让她带回家。谢谢老师啊!”
⑭老师接过塑料袋,点了点头,带着小萌走了。
⑮小萌一边走着,渐行渐远地回头张望了几次已经好几天没看到的父亲。这时小萌看到两个陌生的叔叔,突热出现在了父亲的身旁,而且两个人都伸出一只手紧紧地从腰上搂住了父亲。她不由得站住了,转过身喊了一声“爸爸!”
⑯这一声喊,惊动了老师、门卫、张潘和那两个搂着张潘的人。
27
⑰张潘本想挣礼,却被这一声女儿的呼喊给惊着了,他静止下来。已经死死扣住他身体的那两个陌生人,也因为这一声呼喊而顿时松懈了。
⑱一个年长一点儿的来人在张潘的耳旁轻轻问了一句:“你闺女小名叫啥? ⑲“小萌”。张潘一边看着女儿,一边下意识地答道。
⑳“小萌,叔叔们碰巧在这碰到你爸爸了。我们要和你爸爸一起出差一段时间,你要过些天才能见到爸爸啦。在家要听你妈妈的话哦。”年长一点的人大声说道,同时放开了张潘,并搭着张潘的肩晃了晃。
㉑张潘这时已经从一种绝望中苏醒过来,几天来弥漫在他全身的紧张情绪突然间达到了顶点,又突然...................间消失了。因为他知道一切都尘埃落定了。 ......
㉒张潘回头看了看身边这个年长的陌生人,用眼角瞥了一下有点儿警觉的门卫,然后对小萌挥了挥手:“闺女,快去做游戏吧。这是爸爸的同事,正好碰上了。爸爸出差几天就回来啊。”
㉓老师带着孩子走了,门卫将铁门拉上也走开了。张潘转过身,自觉地将手伸了出来,等待着身边的两人给他戴上手铐。
㉔年长的那位看了看他,说:“你确定不跑,咱就上车再铐。这四周都是你的街坊。看见了对你孩子和家人也不好。”
㉕张潘长叹了一口气,问道:“你们跟了我多久了?”
㉖年长的警官没吱声,年轻的那位笑着说:“你俩不都跟大家说了嘛,是正好碰上了。应该算邂逅吧。” ㉗张潘跟随着他俩,朝路边一辆不起眼的轿车走去。
㉘车缓缓驶出了街区。街区里很平静,老人们家长里短的闲聊还在继续。 15.第②段中“鱼贯而出”在文中写出了孩子们 的样子。 【答案】 一个个像游鱼那样连贯着出现
【解析】 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鱼贯而出:如游鱼首尾相接连,一个挨着一个陆续而出。在这里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孩子们一个个像游鱼那样连贯着出现。
16.第⑪段中“小萌被搂得有点儿喘不过气,想用小手推开张潘,而张潘则在小萌的耳边断地唠叨着什么。”请联系上下文,写出张潘“唠叨”的内容。(50字左右)
【答案】 用第一人称,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语言描写的要点:思念、愧疚(后悔)、彷徨无措。 【解析】 答案不唯一,结合下文张潘被抓分析,此时他是一个逃犯。 见到女儿后,有思念、愧疚(后悔)、彷徨无措的情感,用第一人称或爸爸的口吻写出即可。
28
17.细读第⑱、⑲、⑳段,这几段对年长的警察进行了语言与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
【答案】 动作 这三段写年长警察和张潘及其孩子的交流,写出警察不希望孩子察觉到自己爸爸被抓捕的真相(掩饰自己的行为);在严格执法中机智处理对待犯人家属(他对孩子的呵护);表现他柔性执法的善良人性。
【解析】 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结合“你闺女小名叫啥?“小萌,叔叔们碰巧在这碰到你爸爸了。 我们要和你爸爸一起出差一段时间,你要过些天才能见到爸爸啦。在家要听你妈妈的话哦。”分析,采用了语言描写。结合内容分析:这三段写年长警察和张潘及其孩子的交流,写出警察不希望孩子察觉到自己爸爸被抓捕的真相;在严格执法中机智处理对待犯人家属;表现他柔性执法的善良人性。
18.联系上下文,第㉑段加点词“一切”在文中是指______。加点处“全身的紧绪突然间达到了顶点”的原因是______;“又突然间消失了”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 今天他被两位警察抓捕的事实。 作为在逃犯,他想见女儿最后一面又提醒吊胆害怕被抓捕。 警察人性化的抓捕让女儿及他人没有察觉及甘愿服刑的释然。
【解析】 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分析。 结合“这时小萌看到两个陌生的叔叔,突热出现在了父亲的身旁,而且两个人都伸出一只手紧紧地从腰上搂住了父亲。”得出“一切”是指:今天他被两位警察抓捕的事实;结合“张潘在离幼儿园小操场50米远的行道树后抽着烟,一边注意着幼儿园里玩耍的孩子们,一边用不易察觉的余光一遍一遍地扫着周围的动静。 突然他看见他的女儿也来到了小操场,于是他用脚踩灭了烟,快步走到幼儿园门口。”分析“全身的紧绪突然间达到了顶点”的原因是:作为在逃犯,他想见女儿最后一面又提醒吊胆害怕被抓捕;结合“小萌,叔叔们碰巧在这碰到你爸爸了。我们要和你爸爸一起出差一段时间,你要过些天才能见到爸爸啦。在家要听你妈妈的话哦。”分析“又突然间消失了”的原因是警察人性化的抓捕让女儿及他人没有察觉及甘愿服刑的释然。
19.对于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你认为分析最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A.写出了街区平静的环境,与开头的环境描写形成呼应,使故事结构更加完整。 B.写出了街区平静的环境,说明张潘确实配合了这次抓捕降低了对家人的影响。 C.写出了街区平静的环境,表明这场抓捕罪犯行动没能在群众中起到威慑作用。 D.写出了街区平静的环境,以宁静的氛围赞美了这两位充满人情味的执法警察。 【答案】 C
29
【解析】 注意选择不符合的一项。 本文写出警察在执法过程中柔性执法的善良人性。 故C项不符合。
【2019·上海青浦区二模】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春雨细无声
①上午十一点钟的时候,满天的晴光蓦地隐去,细细密密的春雨下了起来,远山近树笼罩在一片乳白色的烟雾中。
②这个地方叫白关,驾车也就一个小时的路程。今天是周六,步长天一家七时就出发了。他们看了满山的红杜鹃,看了成片的绿秧苗,参观了养鸡场、豆腐作坊……步长天一打方向盘,小车朝不远处的一个农家小院驰去。
③“爸爸、妈妈,我今天的日记会写得很好,我相信。”晓园说。
④小车刚进院子停下,中年店主举着一把特制的大油纸伞跑过来。“欢迎光临,我叫刘健。来,先坐在木炭火边烤烤火,喝喝茶。春寒料峭,别着了凉。什么时候开餐,只管吩咐。”红旺旺的木炭火,步长天一家喝着热茶,周身立刻暖烘烘的。
⑤店主老刘安排好厨事,走过来和客人聊天。
⑥柴宁忽然惊叫一声:“儿子不见了!”老刘说:“放心。他在门外边看一个小姑娘剪窗花、卖窗花哩。”“小姑娘?”老刘说:“小姑娘才八岁,叫鱼小池,是邻居家的,四岁时就跟着她娘学剪窗花。如今,她爹到外地打工去了,她娘忙了田里忙家里,她爷爷、奶奶总是病歪歪的。双休日,我这里客人多,就叫她来剪窗花、卖窗花,zhuàn钱补贴家用。”柴宁对丈夫说:“我们去看看吧。”
⑦他们走出门,果然看见了坐在小板凳上正剪着窗花的鱼小池,蓄着两个小辫子,圆圆的脸,双眼又大又亮,身上的衣服很单薄。儿子蹲在旁边,看得正出神。小竹篮里放着“双鱼戏水”“瓜果满架”等剪好的小窗花,花剪翻飞间,又有“喜鹊登枝”“杜鹃闹春”等变魔术似地灿然呈现于小姑娘掌上。
⑧柴宁说:“晓园,给你二十元钱,你让姐姐给你拿十个吧。”晓园接过钱,说:“姐姐,我买十个。”“谢谢弟弟。”她选了十个窗花交给晓园,再从口袋里掏出十元钱。“弟弟,十个窗花十元,找还你十元。”晓园说:“不用找钱,一个窗花可以卖两元。”小姑娘认真地摇摇头,说:“一元一个,我不能多收钱的。”
⑨步长天弯下腰,对小姑娘说:“我请你坐到火盆边去,教这个弟弟剪一种最简单的窗花,好吗?”小姑娘犹豫了一下,说:“可以。”
⑩大家一起坐到了木炭火边。小姑娘先教晓园怎么对称地折纸,再教他怎么开始第一剪,尔后是第二剪、第三剪……四十分钟后,晓园终于剪出了“双鱼戏水”,高兴得手舞足蹈。
30
⑪步长天掏出一张二十元的钞票递给小姑娘,说:“你刚才教弟弟剪窗花,这是他应交的学费。”小姑娘推辞不肯收。柴宁说:“小池,你知道吗?知识和技术都很宝贵,你还花费了时间,你应该收下。你很自尊,但交学费决不是施舍。”“我收下……谢谢你们。”
⑫这时,饭菜端上了桌子。晓园说:“姐姐,跟我们一起用餐吧。”小姑娘说:“谢谢。我得回家去了,帮娘去洗菜、淘米哩。再见!”
门外春雨还在下着。润物无声。
15.根据拼音写汉字:zhuàn(______)钱 【答案】 赚
【解析】 考查对汉字的辨析与书写。“赚”不要写成“谦”。
16.(1)第⑧段小姑娘“不愿多收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⑪段小姑娘“收下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答案】 小姑娘“不愿多收钱”是她按定价收钱,表现出小姑娘的纯朴与自尊。
小姑娘“收下钱”是她得到柴宁的启发,明白知识、技术、时间都是无形的财富,付出可以有回报。 【解析】 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根据晓园买来十个窗花,一个窗花一元,小姑娘不多收钱,表现小姑娘的善良与自尊。 小姑娘教晓园剪窗花,知识和技术都很宝贵,你还花费了时间。” 小姑娘才“收下钱”,以付出换回报。
17.第⑨段中画线句的作用是(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步长天“弯下腰”、让衣着单薄的晓园“坐到火盆边”可见他是个细心体贴有爱心的人;
(2)步长天让小池教晓园学剪简单的窗花为下文能不着痕迹地帮助小池作了铺垫。
【解析】 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 “步长天弯下腰”表现步长天的有礼貌,对小姑娘的尊重,请小姑娘“坐到火盆边”看出步长天想的细心找到。 “教这个弟弟剪窗花”写出步长天想帮助人又不想露出痕迹,表现人物的善解人意。
18.对标题“春雨细无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交代了故事发生在春日雨天。 B.“春雨”是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
31
C.标题“春雨细无声”一语双关,意蕴丰富。 D.“春雨细无声”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答案】 B
【解析】 B错误“春雨”不是文章的线索,只是故事发生的环境。
19.联系全文说说,原文的结尾好,还是在原文上增加以下的这段文字作为结尾好?
步长天说:“赶紧吃饭吧,吃完就回城去,儿子不是说要买一套漂亮的小西装吗?”晓园说:“我不要买小西装了,我要买剪刀和彩纸,我喜欢小姐姐教的剪纸。今天的日记,我就写她了!”
【答案】 言之有理即可。 例:原文好。理由:和标题相照应,写“春雨”起到写“春雨”收束,首尾呼应; 结尾意犹未尽,给人以深思和想象的空间。
【解析】 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能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认为哪一个都可以。如,增加文字后好。 理由:凸显了父亲善于把握教育契机,也可见晓园在小池影响下的成长,“润物无声”的主题更鲜明。
【2019·上海徐汇区二模】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旅行家
①在许永永说他的理想是做一个旅行家而不是科学家时,我们都愣住了,旅行家是什么?要干什么? ②老师问,许永永你为什么想做个旅行家? ③许永永大声说,因为杨镇的天空实在是太小了。 ④那时候,我们读小学五年级。
⑤后来我们把许永永做“旅行家”,一个带着啊笑意味的外号。我们问,旅行家,什么是旅行家啊?成天去旅游么?
⑥许永永从书包里取出一张破旧的地图,开后,指着说,我要去这儿,这儿,这……我清楚地记得,许永永指了八九下。他把整个世界都指完了。
⑦许永永说完,我们便不说话了。那时侯,我去到最远的地方,也仅仅是几十里外的县城。 ⑧初一那一年,许永永在课堂上念他的作文《我的理想》:我的理想是做一个旅行家,我要走遍全世界……
⑨当时我们已经知道七大洲和八大洋,所以我们笑得更加理直气壮。马晓波起哄说,你知道这个世界
32
有多大么?你能走得完?你怎么去?骑着猪去吧!而后是哄堂大笑。
⑩我没有笑。课间的时候,我对许永永说,我觉得你能行。他说,我知道,我一定能行的。 ⑪一个红霞满天的黄香,他悄悄把我拉到操场上,从口袋里掏出那张破旧的地图,说,我一定能成功的。你看,这儿。
⑫他指着亚洲板块,说我先把亚洲走完、再去其他的地方。 ⑬我说,亚洲也很大啊。 ⑭一个一个来,我先把中国走完。 ⑮我说,中国也很大啊。 ⑯他说,没关系,一个一个来,我先把江西省走完。 ⑰我说,江西也很大啊。 ⑱他说,没关系,一个一个来,我先把赣州市走完。
⑲我还想再说,却突然停住了。我似乎在那一瞬间,领悟到了许永永无比澎湃的内心。我你先把杨镇走吧。
⑳许永永眼睛又亮了起来,说,是啊!我已经走遍杨镇所有的村庄了。我接下来就要走出杨镇啦! (21)说完他又从裤兜里掏出一张草稿纸,打开给我看。他说,这是我自己画的,杨镇的地图。以后我要把我去过的毎一个地方都画成地图。这是第一张,你是第一个看这张地图的人。
(22)我吸了ロ气,在那一刻,我感觉到一种光荣降临到我身上。
(23)整个初中三年,没有同学叫许永永的名字,我们都叫他“旅行家”。但他一点都不在乎。我也叫他旅行家,不过我觉得我和他们的不一样。这一点,许永永知道。
(24)许永永每天都在跑步。他跟我说,要做旅行家,必须要有个好身体。于是,他早上跑十公里,下午一圈一圈直跑到天色暗下来。马晓波笑他说,看,我们的旅行家看未要跑完全世界。
(25)环游世界的梦想尚未实现,他已经连续三年夺得学校的长跑冠军。初三,他破了市里的长跑纪录。县里高中来人了,说许永永你不用考试了,特招。我们全班都轰动了,连一直取笑他的马晓波,看着许永永的时候眼里也流露出羡慕的光芒。
(26)许永永却摇了摇头,幅度不大,但异常坚决。许永永说,我要开始环游世界了。 (27)所有的人都觉得许永永是个傻帽,包括我们的班主任。
(28)初中毕业后,我上了高中、大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我与许永永再也没有见过面。但我总能收到他的信件,信封里画总有一张手绘的地图。偶尔还有几张相片,站在长城上,在黄沙大漠里的,
33
骑马大草原上的……地图上出现的地名离杨镇越来越远,远到我必须去查资料,才能知道许永永是在哪一个地方画出他的脚印。
(29)最近的一封信里是一副精心绘制的中国地图,上面标着密密麻麻的小点。看着地图,我仿佛看到这一个个点都是许永永购黑的激情澎湃的笑脸,它们焕发着如同太阳一般耀眼的光芒。
(30)在地图下方,许永永写了一向话:我马上就要走出中国了,匆念。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6.第②段中,我感觉到“一种光荣降临到我身上”的原因是 。 【答案】 我获得了许永永的信任
【解析】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找到题干所在的位置,结合上文“他说,这是我自己画的,杨镇的地图。 以后我要把我去过的每一个地方都画成地图。 这是第一张,你是第一个看这张地图的人。”分析得出:我获得了许永永的信任。
17.许永永为了实现理想不断付诸努力,主要可概括为: 初中阶段:__________ 毕业后:__________
【答案】 他已走遍了杨镇所有的村庄,还画了杨镇地图;他每天练习跑步,为成为旅行家锻炼好身体。 他几乎走遍了中国各地,还精心绘制了中国地图。
【解析】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即可。 结合“许永永眼睛又亮了起来,说,是啊!我已经走遍杨镇所有的村庄了。我接下来就要走出杨镇啦!” “许永永每天都在跑步。 他跟我说,要做旅行家,必须要有个好身体。于是,他早上跑十公里,下午一圈圈一直跑到天色暗下来。”概括得出:初中阶段他已走遍了杨镇所有的村庄,还画了杨镇地图;他每天练习跑步,为成为旅行家锻炼好身体。 结合“最近的一封信里是一副精心绘制的中国地图,上面标着密密麻麻的小点。 看着地图,我仿佛看到这一个个点都是许永永购黑的激情澎湃的笑脸,它们焕发着如同太阳一般糧眼的光芒。”概括得出:初中毕业后他几乎走遍了中国各地,还精心绘制了中国地图。
18.分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 画线部分“我”三次说“……也很大啊”,反复强调了走遍各地的困难之大许永永三回答“没关系,一个一个来,我先把……走完”,也反复突出了他要做旅行家的决心之坚定,遇到困难一个个克服,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止他行进的步伐。
34
【解析】 要求学生从语言描写的角度分析。划线句是“我”和许永永的对话,“我”三次说“……也很大啊”,反复强调了走遍各地的困难之大。许永永三次回答“没关系,一个一个来,我先把……走完”,也反复突出了他要做旅行家的决心之坚定,遇到困难一个个克服,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止他行进的步伐。表达了对许永永的佩服之情。
19.第④段等处多次写到同学们的“笑”,其用意是: 。
【答案】 这些“笑”都是嘲笑,写出众人一直不理解许永永的志向,认为他自不量力反衬出许永永对理想的坚守。
【解析】 要求学生找出“笑”的位置,结合语境分析。 如:结合“当时我们已经知道七大洲和八大洋,所以我们笑得更加理直气壮。 马晓波起哄说,你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么?你能走得完?你怎么去?骑着猪去吧!而后是哄堂大笑。”分析:“笑”都是嘲笑。写出了写出众人一直不理解许永永的志向,认为他自不量力。衬托出后文许永永对理想的坚守的美好品质。
20.对本文主要写作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我”对许永永的敬佩之情。 B.表达对马晓波这一类人的批评。 C.突显许永永这类人的可贵价值。 D.突显人与人之间相互欣赏的力量。 【答案】 C
【解析】 要求学生通读文本,把握文本主旨,文本记叙了许永永从小立志成为旅行家,并且一直为此而努力的故事,表现了他坚守志向的美好品质。 A项,不够准确;B项,文本中没有“对马晓波这一类人的批评”的意思;C项准确。 突显许永永这类人的可贵价值。D不够准确。
【2019·上海杨浦区三模】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一条找不到家的土著狗
阎连科
①有次因故和家人一块去八达岭,回来到沙河那儿,看到一只狗在封闭的高速公路上逆行着疯跑和寻找。我们担心它最终会和某辆轿车的前轮或挡板相遇撞在一块儿。几经周折,我们用食品和水换取了狗的
35
信任,并把它带回园子里。
②它是一条黑白相间的花公狗,土著,有40厘米高。从它的体态胖瘦和它对人的信任来看,可以肯定它不是一条流浪狗。流浪狗的目光都是警觉又乞求的。而它在吃了蛋糕喝了水后,那目光中的警觉很快就消失了,只剩下一些焦虑和不安。由此可以判断,它是一条有家、有亲人的狗。
③把它放在我家院落里,它除了陌生的不安外,没有在高速路上对汽车与死亡的焦虑和紧张,看到我们一家人时总是摇它尾巴,总是去舔我们的手。看到有同类被人牵着在园里溜达时,会发出汪汪示好和相邀的叫声。
④几年前,报纸上曾登过一则消息说,有一个人用汽车把一条狗从北京拉到几百公里外的唐山,结果那狗过了20多天,又从唐山跑回到了北京家里。由此我推测,土著花狗每天眼睛中的不安和陌生,其实是对主人的思念和怀想。
⑤果然,在我的观察中,这条土著花狗,每天半夜都在喝完半盆水后离开我家,走出园子,不知去了哪里。天亮前,它又精疲力竭地回来,卧在我家院里,一脸的失落。
⑥就这样,半月后的一天早上,我起床出门,发现它没有如往日那样疲惫地卧在食盆边上,直到中午、晚上它都没有回来。
⑦从那以后,每天早上,一家人无论谁先起床,都要首先开门看一看,院里的那棵椿树下是否卧着一条土生土长的大花狗 随着时间的昼走夜来,我们对于花狗的记忆渐渐淡薄了。
⑧事情的戏剧性是在一个多月后,秋天到来时。有一天下午,我正在院里摘豆角忽然听到栅栏外有“汪汪汪”的狗叫声。抬起头,看见那条花狗起来把它的前爪搭在门上,目光中时比的热切像寒夜中的两把火。而那狗的身后,是它的主人,一个60多岁,秃了顶的大兴农民,怀里抱着两个巨大的西瓜,累得满脸是汗。“喂,是你收留过我们家的花花吧?”老人大声地问着我,把那两个西瓜放在低矮的栅栏外。
⑨老人把这条狗从小养到大大,两个月前,狗出门去追一条野狗,追着追着就跑丢了。半个月后,有天早上一起床,门一开,它却又突然回来了。
⑩老人今天到世界公园这边卖西瓜。卖着卖着就见花狗不停地要往这个园子跑,跑到园子门口,重又回到他的瓜车旁,回到瓜车旁又心神不宁地朝这院子跑,有几次还咬着他的裤腿朝着院子门口这边拉,弄得他生意都没法畅畅快快地做,最后他忽然想起它曾经失踪的事,估摸这院里有人曾在那段日子里收留过它,就跟着花狗到了我们家。
(11)花狗和它的主人离开我家时,夕阳西下,院子里一片彤红温暖的光。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土著狗“花花”的两个感人情节。
【答案】 ①“花花”虽被“我”收养后生活很好,但仍坚持每晚出去寻找自己的主人。 ②“花花”虽最
36
终找到了主人,但仍然记住收养过它的人和地方,带主人前来拜访感谢。
【解析】 情节概括题。 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最好以“花花”为陈述的主体。 概述出“花花”被“我”收养后仍坚持每晚出去寻找自己的主人、找到了主人仍记住收养过它的人并带主人前来感谢这两件事。
16.(1)请为第⑦段横线处选择最合适的标点(___________) A.? B、…… C、! (2)请简述这样选择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因本句不是疑问句,因此不能选A“问号”:因本句表达的感情并不强烈,因此不用C“感叹号”:因该句后面一句为“随着时间的受走夜来”,暗示了家人每天起床到棒树下看花狗的行为起初是天天重复的,前后句语义联系紧密,唯有“省略号”表示了重复行为的省略,将前后文语意连贯了起来,故选B。
【解析】 (1)考查标点的使用。“都要首先开门看一看,院里的那棵椿树下是否卧着一条土生土长的大花狗”与“随着时间的昼走夜来,我们对于花狗的记忆渐渐淡薄了”之间省略了多次看大花狗的内容,从“随着时间的昼走夜来”一句可以分析出来。所以横线处应该使用省略号。 (2)可用排除法解读。前句不是疑问句,因此不能选A。本句感情并不强烈,因此不用C。而“省略号”省略了多次看大花狗的内容,且将前后文语意连贯了起来,所以选B。
17.第⑧段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赏析。
【答案】 运用了传神地动词“站”“搭”以及将目光比作“两把火”的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狗看到曾收留过它的“我”时的激动、热情,表现了花狗的通人性,懂得感恩的品质。
【解析】 赏析文句。可从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那条花狗起来把它的前爪搭在门上”为动作描写; “目光中时比的热切像寒夜中的两把火”明显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花狗看到曾收留过它的“我”时的激动的情态外,还要答出花狗懂得感恩的品质。
18.以下对故事情节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起初断定“花花”是家养狗,是因为的眼里没有警觉和求助,有的是焦虑和不安。
37
B.第④段插叙一则消息,不仅说明狗有超强记忆天赋,也暗示了“花花”对主人的思念和怀想。 C.“我”和家人因为收留了“花花”两个月而对它产生了深厚的情感,以至于始终无法忘记。 D.“花花”和主人带着巨大的西瓜上“我”家看望,突出表现了这位农民懂得感恩的真挚情谊。 【答案】 B
【解析】 A原句是“从它的体态胖瘦和它对人的信任来看,可以肯定它不是一条流浪狗”。C“对它产生了深厚的情感”错。 原句是“随着时间的昼走夜来,我们对于花狗的记忆渐渐淡薄了”。 D “突出表现了这位农民懂得感恩的真挚情谊”。本文主要表现的是花狗的通人性,懂得感恩的品质。赞美了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真诚美好的感情。
19.请简要分析最后一段划线句的作用。
【答案】 运用景物描写,写出了夕阳染红了院子的温暖明亮感觉,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氛田,表现了故事美好的结局,赞美了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真诚美好的感情,含蓄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韵味绵长,增强作品的文学色彩。
【解析】 考查语句的作用,要考虑到语句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 语句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收束全文,深化主题的作用。 要把文章所表达的中心答出来。从表达方式角度分析,“夕阳西下,院子里一片彤红温暖的光”属于写景,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氛田,表现了故事美好的结局,深化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题。 这是一种以景结情的写法。 意蕴绵长隽永。
【2019·上海浦东新区二模】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城里的那条小路
①去县城读书的头一天,房东蔡老伯指着他家前面的小路对我说:“你去菜场买菜,就走这条小路,一直走到尽头,只要几分钟,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多看点书。你刚到这里,不熟悉环境,我带你去走走看看。”
②去菜场,要穿过一片碧绿的菜地,那条窄窄长长的小路就像一条爬行的蛇,弯弯拐拐的,刚好走得下一个人。蔡老伯背着手走在前面,边走边说:“这条泥巴路,是那些菜农挑菜去菜场,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城里人很少走。我也是农村人,20来岁时就是走着这样一条小路来城里工作的。走上这条小路,我就想起了乡下的爹娘。”
③我一直根深dì固地认为,城里全是高楼大厦,全是柏油马路,见不到一星半点的泥土。可出人意料的是,我居然见到了一条像小山村前面那样的小路,一下子对这座城市亲近了很多。也许,农村与城市,
38
就只是隔着这样的一条小路。
④求学的那些日子,我常常踩着这条小路去菜场买菜。
⑤早晨,走在这条小路上,我会哼着动听的歌谣,迈着欢快的步子。小路似乎也醒了,两边的地埂上,五颜六色的野花争相探出头来,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微风送来淡淡的清香。肥沃的菜地里,菜农们戴着草帽,弯腰弓背地一锄头一锄头刨挖着,黝黑的脸膛上挂着晶莹的汗珠。有时,他们还会放开嗓子唱着悠扬而绵长的民间小调。此情此景,我让觉得自己和这座城市是多么地亲近呀,她就像生养我的小山村一样,是我的母亲,是我的家!
⑥雨天,小路又烂又滑,人们宁可绕些路,也不愿走小路去菜场。有个雨天,我打着伞去买菜,刚走几步,听见有人扯开嗓子喊着:“娃娃,别走这条小路,滑得很,不小心从地埂上摔进水坑,小命都得丢掉!”我说自己是从乡下来县城读书的学生,急着要赶去买菜,晚了就会迟到。那大叔说,那你牵着我的手走吧,拉紧了!
⑦大叔那张陌生的脸,露出亲切的笑容。他一只手扶着扁担,一只手牵着我,我们就这样肩并肩走着。小路全是稀泥,牵着我的手的大叔走得摇摇晃晃、歪歪斜斜,我也是一下前倾、一下后仰,但我知道每一步他都走得小心翼翼。肩上的扁担,一声声响着,多像母亲那温软的叮咛!到了菜场口,我还来不及说声谢谢,他就挑着担子走远了。望着大叔渐渐远去的背影,我的双眼一下模糊起来……那个雨天特别美丽,我看到了城市的天空,那抹色彩艳丽的彩虹!
⑧那些勤劳而善良的菜农们,挑着一筐筐沉甸甸的白菜,一脸汗水地走在城市的这条小路上,成了这个城市的一道独特而迷人的风景!
⑨有时放学回去,我就守在出租屋前面,等着那些菜农路过,买些蔬菜。那是个冬天,风很大,天气异常的冷,我只好把手伸进袖筒,蜷缩着身子在路边等着卖菜的菜农们。天寒地冻,小路上不见一个人影,显得冷清空荡。天快黑时,才终于来了个70岁上下的老人,挑着几棵白菜。她穿得单薄,满脸冻得通红,瘦弱的身子在寒风中不停地颤抖。听我说要买白菜,老人没放下担子,很是干脆地说:“娃娃,我这白菜不卖了!”见我不解,她为难地解释道:“这几棵白菜,是被人家挑剩的,不值钱,卖给你,我的良心过不去!”我抢着说没关系,能吃就行。老人放下担子,伸出布满裂纹的双手,一片一片剥去白菜外面的黄叶子。她叹着气轻声说:“娃娃,这些白菜我就不称了,给一毛钱吧,不能让你吃亏哟!”我死活不同意,给了她5毛钱。她说什么也不接,我争不过她,把钱扔进她的菜筐,转身就跑掉了。那老人在我身后,大声地说着我是好人!
⑩城里的那条小路,我走了6年,后来我考上大学离开了那座县城。但我一直忘不了那条小路,她就在我的出租屋前,一直走,就是菜场……
39
15.根据拼音写汉字。
根深dì( )固 【答案】 蒂
【解析】 考查对汉字字形的辨析与书写。“蒂”不要写成“谛”。
16.请分析第⑤段划线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答案】 划线句运用了对那条小路的环境描写(或“拟人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清晨小路周边的清幽美丽,烘托出“我”走在路上的欢悦,表现了小路的乡间气息让我对城市有了家乡般的亲切感。
【解析】 考查赏析文句。 赏析句子首先要找到赏析的点,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或者是人物描写角度来理解。 划线句子“五颜六色的野花争相探出头来,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写出花儿竞相开放,蝴蝶翩翩起舞的美丽景象,表达人物的喜悦心情。
17.小路,让文中很多人觉得“农村与城市并不遥远”,理由是: ①蔡老伯踩着小路来到城市工作,小路让他想起了乡下的爹娘。 ② ③
【答案】 ②“我”在小路上碰到了雨天伸手相助的大叔,体会到了家人般的温馨关怀。 ③“我”在小路上买下老人挑剩的白菜,体现着彼此谦让关照的淳朴温情。
【解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很多人觉得“农村与城市并不遥远”,是因为“小路”让“我”感受到“城市”的温情与情趣。 如,“我”从小路去菜场买菜,一路让我感受着城市中少有的乡野情趣。 大叔他一只手扶着扁担,一只手牵着我,我们就这样肩并肩走着,让“我”感受到温情的帮助,体会到了家人般的温馨关怀。
18.谈谈你对第⑦段中划线句“那个雨天特别美丽,我看到了城市的天空,那抹色彩艳丽的彩虹”的理解。 【答案】 作者借城市的填空中色彩艳丽的彩虹,写出了当时我在得到大叔帮助后快乐舒适的心情,让“我”在陌生的城市感受到邻里乡亲才有的彼此关照和淳朴情谊。
【解析】 考查景物描写及作用。 理解句子要结合句子所在的语境,要根据具体文章具体分析。 “雨天特别美丽”“彩虹”表现景色优美,渲染人物轻松愉悦的心情。 雨天,小路又烂又滑,大叔出手帮助,让“我”感到家人般的温暖关怀,而产生了快乐舒适的心情。
40
19.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恰当的是( )
A.那条小路上,“我”依旧感受到乡间特有的风光,消除了城市给人的陌生感。 B.那条小路上,淳朴大叔的伸手相助,让“我”重温了家人般温馨感人的情谊。 C.那条小路上,模糊了城市和农村的界线,让离乡的“我”感受到美好和关怀。
D.买菜老人说我是一个好人,那是因为在和这些善良的人相处过程中,我的人品也得到了提升。 【答案】 D
【解析】 D“我的人品也得到了提升”错误,应是:“我”在小路上买下老人挑剩的白菜,体现了“我”对老人关照,表现淳朴温情,让老人说“我”是一个好人。
【2019·上海普陀区二模】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等鱼断气 胡晨奋
①清明时节有微雨。不知怎么就想起了父亲。
②1969年,母亲因肝病浮肿,还伴有黄疸、纳差、全身乏力、脾肿大等症状。当时求诊于龙华医院王寿生,王老见状即授一消肿奇方——鲫鱼汤。他认为,患者急需补充优质蛋白,既是优质蛋白又能消肿利水的首推活鲫鱼。且要三两以上,药效才好。
③这可难住了父亲。要知道那年代,物质高度匮乏,菜场里没有活鱼供应,他便去“黑市”购买。黑市就是鱼贩的流动摊位,间歇泉一般地时隐时现。为了母亲,他义无反顾,黑市买来鲫鱼马上做鲫鱼汤,月余黄疸全消。即去王老处报捷。王老看了一眼说,浮肿未退,继续。老爸一听,傻了,当时的收入都是“三十六块”,时值冬令,鲫鱼少而贵,鲜活的、三两以上的更贵,一元一条,一个月下来,早把家里掏空。“一定要活鱼吗?”父亲只问了一句。王老顿了顿,又说,“刚咽气的也行”。
④父亲一回家就去了黑市,而且很久没回来,母亲不放心了:怎么回事呢?阿二去看看!
⑤天已擦黑。路灯下,远远地看到他蹲着,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卖鱼的搪瓷盆子,而鱼贩则尴尬地注视着父亲,两人之间似乎是一种对峙。西北风像伤风的野兽一样咆哮着,父亲蜷缩着身子冻得簌簌发抖。但,仍然坚定地蹲着。
⑥这是1969年的冬天。
⑦见我在他身边蹲下,父亲转脸尴尬地对我笑笑,然后附着我耳朵悄悄地说,我在等鱼断气。我不解
41
地看着他,没说话。为什么活鱼不买,要等其咽气呢?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黑市规矩,鱼一死,就腰斩而沽,一条一元的鲫鱼就可能暴跌到四、五毛。
⑧天越来越暗,也越来越冷,搪瓷盆里的鲫鱼,那腮帮还在一口气、一口气地翕动着,越来越缓,越来越缓。忽然它不动了。父亲胜利地叫了起来,看! 它不动了! 鱼贩恹恹地叹了口气,好吧,拿去吧,算我输给你!蹲了两个钟头!!
⑨然而父亲还没完,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飞快地掣出一把剪刀,钱还没付,就一刀刺入鱼腹,剐出了鱼肠,那鱼心还在一翕、一翕呢。“马上放血,和活鱼有什么两样呢?”他得意地对我眨眨眼,那鱼贩见状,眼珠瞪得老大,傻了。
⑩这以后,老爸就成了“老蹲”,只要耐心,不怕等不到刚断气的鱼。因为刚死的鱼或弥留之鱼,尽管半价,价格还是强于久死之鱼。或许被父亲的举动所感动,或许觉得父亲“识货”,鱼贩到后来都会主动招呼他:过来吧老胡,格条鱼,快勿来赛哉(快不行了)!日子久了,他还蹲出了经验,并授我心法:背脊黑黑的鲫鱼,不要去蹲守。只有濒死之鱼,身上鳞片才会越来越白,及时一蹲,可以少吃多少西北风!
⑪但西北风还是没有饶过他,大概第一天的蹲守就着了凉,以后他天天拖着清水鼻涕去蹲守,撑了十
多天终于倒下,高烧发到40度。
⑫眼见母亲的浮肿在慢慢消退,不能功亏一篑,父亲决定派我去蹲守。我那时还小,天天蹲在寒风里
发抖,鱼贩看了也不忍,常主动喊我去拿将死未死之鱼,有的甚至将刚死之鱼直接剖了,扔过来,不收钱。长大后读书,每读到“仗义每多屠狗辈”,便会想到他们。
⑬大概一个月后,母亲的浮肿全然褪去。
⑭这是1969年上海的冬天。高天固然滚滚寒流急,大地却仍有微微的暖气吹。
15.第⑤段画线句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__ __
【答案】 比喻 表现西北风的猛烈,父亲为省钱在风中的等待极为艰辛,衬托了他为家庭任劳任怨的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修辞及其作用。 “西北风像伤风的野兽”把西北风比作野兽,显然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此比喻句属于景物描写,其作用为了衬托人物形象。 “为了母亲,他义无反顾” “父亲一回家就去了黑市,而且很久没回来” “蜷缩着身子冻得簌簌发抖。但,仍然坚定地蹲着” “我在等鱼断气”“鱼一死,就腰斩而沽,一条一元的鲫鱼就可能暴跌到四、五毛”等句表现了父亲因为家境的贫困,为省钱在风中等鱼断气的艰辛,表现的是他为家庭任劳任怨的形象。
16.第⑤-⑨段父亲在等鱼断气时的神态变化,是从坚定到_ __再到_ __。
42
【答案】 尴尬 得意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神态描写的把握,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根据题意,找到描写父亲表情、神态的词语即可。 “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卖鱼的搪瓷盆子” “坚定地蹲着”写出父亲的坚定; “见我在他身边蹲下,父亲转脸尴尬地对我笑笑”写出父亲的尴尬; “他得意地对我眨眨眼”写出父亲的得意。
17.第⑥段独句成段,对其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强调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特点 C.流露作者回忆过往时的情感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独立成段的作用的能力。首先要了解独句成段的作用:显示文脉;调整节奏;突出强调文章的内容、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A项错误,“这是1969年的冬天”并没有写出年代的特殊性,而且“那个特殊年代的特点”与文章内容、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没有太大的关系,故选A。
18.第⑩段父亲成了“老蹲”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父亲经常去蹲守,每次都十分有耐心地在鱼前等鱼断气,时间一久成了有经验的蹲守者。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回答。 “只要耐心,不怕等不到刚断气的鱼”“日子久了,他还蹲出了经验,并授我心法:背脊黑黑的鲫鱼,不要去蹲守。只有濒死之鱼,身上鳞片才会越来越白,及时一蹲,可以少吃多少西北风”,从时间和经验两方面回答即可。
19.联系全文,说说你对第⑭段的理解。
【答案】 1969年的冬天,物质匮乏的年代生活本已捉襟见肘,母亲的病又是雪上加霜,父亲为生活所迫不得已等鱼断气再买,表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同舟共济、互亲互爱。 同时王老和鱼贩这些陌生人真诚友善的情谊也让贫寒的岁月多了温暖。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语段含义的能力。 理解语段的含义,要考虑它有几层意思,且是否是修辞手法句。 “这是1969年上海的冬天”一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高天固然滚滚寒流急”写出“我”家的生存状况: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生活捉襟见肘,加上母亲的病,雪上加霜,父亲为生活所迫不得已等鱼断气再买。 “大地却仍有微微的暖气吹”,这里的“微微的暖气”,一是表现一家人同舟共济,而是表现王老和鱼贩这些陌生人真诚友善的情谊。
43
B.表明我对父亲坚守鱼摊的记忆极为深刻 D.为下文解释等鱼断气的原因作背景交代
【2019·上海金山区二模】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感应
(1)在医院的门诊部,他们再次相遇。
(2)上次也是在这里遇见的,当时,他们都在焦急地等待CT结果。一聊,都是陪父亲来看病的。两个老人的症状相似:健忘,丢三落四,话越来越少。医生初步诊断都是患了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老年痴呆症。他一脸茫然,父亲精明了一辈子,干了那么多大事,怎么也会得这种病?她眼泪汪汪,老爷子辛苦了一辈子,现在孩子都大了,家里的日子刚刚好过一些,他怎么就得了这种病?
(3)他们互留了电话。但各自忙,并没有联系过。
(4)是她先看见他的父亲的,老人像个娃娃一样,倔犟地不肯走进医生的办公室,嚷着自己没病,要回家。她一眼认出了老人,这不是上次儿子陪来看病的那位老人吗?再往边上一看,果然是他,满脸无奈的样子,边上还站着个中年妇女,也不知道是他什么人。她走过去,拉住老人的手,轻声安慰说,不是看病,到这里来都是做体检的。指指坐在椅子上的老人,那是我爸爸,我也是陪他来休检的。老人看看坐在椅子上的另一个老人,犹豫了一下,走了过去。他让中年妇女过去陪着两位老人。
(5)看着两位老人坐在一起,聊着什么,他和她,在拐角找了个位子,坐下。这个位置正好可以看见两位老人。
(6)她轻声问他,你父亲恢复得怎么样?
(7)越来越严重了。他连连摇头,诉起了自己的苦zhōng——
(8)那次来检查,还只是丟三落四,现在只要从家里走出去,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不让他出去吧,他还和你急。害怕他出门走丢了,我想了很多办法。我平时很忙,哪里有时间管他,于是我给他请了个专职保姆,就是她。他指了指陪在老人身边的中年妇女。保姆专门照顾他,他走到哪,保姆就跟到哪。谁知道,有时候保姆上个厕所,他转身就悄悄地打开门,一个人溜出去了。害得我们找了好多次,还报了警。
(9)我又想了个办法,给他新买了个手机,在手机里安装了卫星定位装置,这样,他走到哪里,我们只要搜寻一下,就可以随时确定他的位置,找到他。可是,自从我们给他买了新手机后,他经常不带手机就出门,也不知道是忘了,还是故意不带。
(10)后来,我有个朋友给我提了个建议,很管用。他家的宠物狗也老是乱跑,他就在狗圈上装了一个感应器,狗狗走丢了,只要跑出一定范围,感应器就会“滴滴”地叫起来,循着声音一下子就能找着了。我让保姆在父亲的衣服口袋里,偷偷缝了一个感应器。说着,他掏出一个钥匙状的东西,亮给她看,就是这个,父亲只要跑出我的视野,它就会“滴滴”叫。
44
(11)从装了这个感应器,父亲每次走丢了,我们都能及时将他找回来。他得意地拍拍手中的感应器按钮,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他问她,你父亲的情况,好像比以前好一些了,你们用什么方法管住他?
(12)她抬头看看坐在一起的两位老人,在聊什么,很投机的样子。她说,我们也没刻意做什么,就是多抽点时间,陪陪他。老爷子在家里坐不住,每天黄昏,我们下班回来后,就让他一个人出去走走,人老了,倔犟得很,他也不喜欢别人陪着他。让他一个人出门,我们当然不放心,所以,等他走出门了,我老公就拎着个酱油瓶,悄悄地跟在他身后。他要是认得路,我老公就一直陪在暗里;如果他犯迷糊了,我老公就会走过去,佯称下来买酱油,恰好遇见他的样子,然后和他一起回家。
(13)他不解地看着她,暗地里陪着就好了,为什么你丈夫每次要投着个酱油瓶?她笑笑,这样老爷子才会相信,真的是偶尔碰到的。我们这样做,就是不想让老爷子觉得他是个病人。
(14)正说着话,她猛然站了起来,老爷子呢?他手里的感应器按钮,忽然也“滴滴”地叫了起来,两个人赶紧奔向两位老人刚刚坐着的地方,只见两位老人相互搀扶着,向走廊尽头走去,跟在后面的保姆说,他们要去找个地方抽根烟。
(15)她,长舒一口气,笑了。他,则陷入了沉思……… 14.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苦zhōng(_______) 【答案】 衷
【解析】 考查对汉字的辨析与书写。“衷”是一个“衣”字拆开,中间一个“中”字。
15.根据文中内容填写下表。
症状 对象 第一次 他的父亲 症状相似 她的父亲 【答案】 (1)越来越严重
(2)保姆、手机定位以及用感应器盯住。(或:简单粗暴的管束) (3)多抽时间陪伴。(或:尊重老人并给予温情的陪伴)
【解析】 考查情节的梳理与概括。 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所给出的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用与提示相同的句式来概括情节即可。 通过聊天得知他父亲比第一次“越来越
45
子女采用的方法 第二次 (1) 好像比以前好一些 (2) (3) 严重了”。 自从第一次看病后,子女做法不同,“于是我给他请了个专职保姆,就是她。他指了指陪在老人身边的中年妇女。 保姆专门照顾他,他走到哪,保姆就跟到哪。” “我又想了个办法,给他新买了个手机,在手机里安装了卫星定位装置”概括为“保姆、手机定位以及用感应器盯住。”另一个子女做法则是“我们也没刻意做什么,就是多抽点时间,陪陪他。”概括为“给予温情的陪伴”。
16.第②段采用了________叙述顺序,其作用是___ _____
【答案】 补叙 内容上交代“他”和“她”在医院初次相遇的原因——两位父亲都得了老年痴呆症。结构上为后文“他”和“她”对患痴呆症父亲的不同行为作铺垫。
【解析】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 补叙上次两人都是陪父亲来看病的,两人的父亲都是患了老年痴呆症,为下文第二次相遇患痴呆症父亲症状的不同和女子的不同做法做铺垫。
17.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她带父亲到医院去的目的是为了做体检而不是看病。 B.他对患阿尔茨海默症父亲的管理方式让她钦佩不已。 C.两位老人症状的不同变化都使子女感到非常的无奈。 D.两位老人互相搀扶着的温馨画面给他以思想的启迪。 【答案】 D
【解析】 A错误,与原文“都是陪父亲来看病的。两个老人的症状相似……医生初步诊断都是患了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老年痴呆症”不符。 B“钦佩不已”错误,应是惭愧不已。C“思想的启迪”错误,明白了老人需要的是陪伴,使“他”的内心受到触动。
18.联系全文内容,请在结尾省略号处补写他此刻的内心活动。 【答案】 内容上侧重反思自己的行为。
【解析】 考查根据作品内容进行合理推断与想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是理解上下文的内容,抓住人物在文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当时的心理活动,此处是“他”反思自己的错误做法。
19.本文以“感应”为题的含义是_________。
46
【答案】 (1)装在父亲身上的感应器及时向家人传递位置信息。
(2)“她”对待父亲的态度影响了他,使“他”的内心受到触动。(或:子女要尽可能地感知父母的心理以及情感需求。)
【解析】 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 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一种深刻的内涵,甚至还有第三种更深刻、更深远的内涵。 “感应”表层含义指安装 患有老年痴呆症父亲身上的向家人传递位置信息的感应器,深层含义指“她”对温柔对待父亲的做法影响了“他”,使“他”的内心受到触动。
【2019·上海闵行区一模】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笑的遗产 韩少功
(1)我女儿数她的亲人,总要数到游。游是曾经带养她的保姆。
(2)她就在我们附近,两家相距五六十米,门前的树荫相接,蝉鸣相应。游其实还没到湖南人可称奶奶的年龄,50岁左右。据她说,儿子打临工挑土太辛苦,为了让他顶职进厂,她才设法在工厂提前退休的。她心直口快,心宽体胖,笑的时候,脸上隆起两个肉球,挤得眼睛也不见了。她的哈哈大笑是这个居民区的公共资源,茶余饭后,常常可听到这熟悉的笑声远远传来,碎碎地跳入窗口,落在杜鹃的花瓣上或者你展开的报纸上,为你的心境增添亮色。
(3)孩子开始惧生,哭着不要她。孩子就平静了,喜欢她的笑声了,孩子试着用手去摸她的胖脸。她乐呵呵笑得嘴巴更为阔大。把脸避过去,又突然“呷”一声,换一种新的鬼脸,让孩子觉得刺激和有趣。她可以把这个简单的游戏,认真地重复无数次,无数次与孩子笑成一团。
(4)孩子从此多了一位奶奶。
(5)当孩子可以咿呀学语的时候,孩子便不时结结巴巴报道她在游家的业绩。比方屁颠屁颠地跟着游奶奶去买菜,奶奶每次都给她买一个油饼,买鱼时给她买条小活鱼。
(6)游奶奶常对孩子说:“你不姓韩,姓游。” (7)孩子说:“我姓韩,也姓游。”
(8)游奶奶说:“你长大了赚了钱,给不给我用?” (9)我女儿韩寒说:“我给游奶奶买油饼。”
(10)游便喜得一把搂住她,老幼两张脸紧贴,紧得自己浑身一阵颤抖。“我的孙女,我的好孙女啊!”
47
(11)游的丈夫也是个退休工人,擅长面食点心,常被这个那个饮食店请去帮忙,一去几个月不回家。两儿子在工厂,一个迷钓鱼,一个好小提琴,工资不高,又都在谈恋爱。缺钱花,便在家里混吃混喝不交钱。有时还要母亲给钱,要是抢白上了,还声粗脸黑的。游奶奶常常红着眼圈来说:“我那两个败家子还不如我韩寒,我哪有多少钱呢?还是我韩寒心痛奶奶,我一哭,她也哭,还给我抹眼泪,要我莫哭了,要我吃油饼。”说着又落下一串泪来。
(12)游奶奶的身体渐不如从前,医生说她心脏有毛病。孩子也该上幼儿园了。我们便把她送到外婆那个单位的幼儿园。那儿很远,孩子今个星期只能在周末回家。
(13)孩子刚去的那几天,游奶奶一副失hún落pò的样子,常来我们家打听孩子离家后的情况。听说她开始有些不习惯,哭着闹着不愿去幼儿园,游便眼泪哗哗流。“造孽,造孽,这么小的人,怎么能离开家呢?我去,我要去把她抱回来。你们不要管我。以后就归我带着她。你们也不要给工钱。我们一家子还少了她的一口饭?”她蛮横不讲理地抹着眼泪鼻涕回去,请邻居帮她看住家,带上雨伞,摇摇摆摆地准备出门远征。
(14)我们劝阻她,也不告诉她那个幼儿园的地址。她后来还是瞒着我们去了,先是找错了地方,周折了大半天,才找到幼儿园。幼儿园的门卫不认识她,不让她接孩子甚至不让她进大门,规矩得有点刻板。她在大门外朝内瞄了几眼,断断续续听见了我女儿熟悉的笑闹声,又哭湿了衣袖。她提去的苹果只得提回来。
(15)1988年我家迁居海南岛。女儿吃到一种新奇的热带水果,她就说,游奶奶来了,也要让她尝尝这个。游泳在一个好玩的海滩,她就说,游奶奶来了,也要引她到这里来玩。我取回一叠彩色照片,她总是挑出她认为最好的几张,说要寄给游奶奶,寄给妹妹 —游奶奶近来得的一个孙女。
(16)功课不太忙的时候,她还会滋滋有味地给游奶奶写信,也经常收到游奶奶的回信。 每次看信,她都捧着信纸一次次仰天大笑。令我有点吃椋的是,她笑的神情特别像游奶奶。她的脸上半截像我,下半截像她妈,但她的笑毫无疑问来自游家:笑得那样毫无保留,毫无顾忌,尽情而忘形。
(17)我记得经常在游周围的那群小孩,一个个都有这种笑,习性相染,笑遗传给他们,完全是相同的规格、相同的品种。
(18)游奶奶不论罹患多少疾病,也不会离开人世的。这不在于她会留下存折上五位或六位的数字,会留下报纸上的官阶或学街,不,她的破旧家具和老式木烘笼也终会被后人们扔掉的。但她在孩子们的脸上留下了她的快乐,一朵朵四处开放。
(19)秋雨连绵,又是秋雨连绵,我该给游奶奶写一封信了。而我家的空空信箱,永远等待着她的笑声。
48
(选文有删改)
15.根据拼音写汉字
失hún落 p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魂 魄
【解析】 失魂落魄是一个成语,拼音是shī hún luò pò,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注意“魄”的正确书写。
16.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时间 孩子上幼儿园之前 游奶奶和韩寒之间的故事 游奶奶在生活上贴心地照顾韩寒 (3) 游奶奶形象 孩子上幼儿园后 (1) 迁居海南岛 (2) 【答案】 (1)游奶奶不顾阻拦去幼儿园找韩寒 (2)游奶奶与韩寒书信往来 (3)善良、乐观、坚强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梳理概括能力。 首先通读全文,根据题目中已给出的提示,划分结构层次,梳理情节,抓住关键句子分析。 本题结合文章叙写的内容分条概括即可。 第④段,写奶奶与孩子做鬼脸的游戏;⑥⑦段写奶奶彻夜给孩子打扇,或者抱着孩子出门夜游寻找有风的去处;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游奶奶在生活上贴心地照顾韩寒。 第⑪⑫⑬在海南孩子给奶奶写信交流。游奶奶的笑声给大家带来了欢乐,她是一个善良、乐观的人。
17.第⑵段画线句描写生动,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运用拟人手法(或运用“碎碎地”、“跳”等传神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来笑声的轻快、爽朗; 画面富有诗意,表现出游奶奶的笑声给人带来的美好感觉(或表现了游奶奶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模式是:“……”等词是指……(语境义),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情感。运用“碎碎地”、“跳”等传神的词语,再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茶余饭后,
49
常能听到这熟悉的笑声远远传来,……,为你的心境增添亮色”,写出了游奶奶的笑声给大家带来了欢乐。
18.第(6)一(10)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 __。 【答案】 语言 写出游奶奶与女儿俏皮逗乐的场景,体现了两人的深厚感情。
【解析】 本题考查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 本句是对人物的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第(6)一(10)段中,“游奶奶常对孩子说”“我女儿韩寒说”等可见是语言描写。 回答其作用,答题规范是: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品质、心情、情感)。 这里写出的是写出游奶奶与女儿俏皮逗乐的场景,结合上下文可知,表现了女儿对游奶奶的喜爱与依恋。
19.文章的标题“笑的遗产”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内容上:游奶奶的笑影响了我们一家人,是留给我们一家人的宝贵财富;表达了我们对游奶奶的怀念感激之情。 结构上:游奶奶的笑称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解析】 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要结合文章主旨来回答, “遗产”表面指先人留下来的财富。文章主旨往往出现在文章结尾,第⑩段,“她在孩子们的脸上留下了欢乐,让他们的笑容如花般四处绽放”点明了“笑的遗产”的含义,即指游奶奶的笑声感染了女儿和游家出入的那群邻居小孩,个个都带有这种笑,真是习性相传、音容相染。这是一种精神的财富,无关乎物质。
【2019·上海宝山区三模】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较量
(1)宫本傍晚进门的时候,天一阁的旅糊匠汤文刚把民国十八年日本人血洗济南府的事讲给年幼的儿子听。听人打门,知道是保长说的人来,把儿子推回后院,开门迎客。
(2)宫本穿一长袍马褂,面相斯文,手中托一黄绢包起的卷轴,见汤文开门,jū gōng一次。 (3)汤文跟在客人身后。这个斯文的背影,让他感受到隐隐的杀气,那是马褂和笑容掩饰不住的。 (4)宫本不落坐,环厅踱来踱去,看墙上字画。汤文牵一下嘴角。好东西谁家挂在厅里,再说,这年月,还给你小日本留着?
(5)“听说府上世代裱画,可当真?”(A)宫本说一口文绉绉的福建官话。
(6)“是。我汤家有祖训,男不读书为官,故传一裱糊手艺,赖以糊口。”汤文安静落座。
50
(7)“汤先生过谦。济南府人都知道汤先生颇通古字画鉴赏,怎会是一裱画匠?”宫本摆手,一绺小胡子下的嘴角翘起。汤文感觉那手臂像一把日本战刀,扬起落下都干脆。
(8)“过奖了。我汤家在济南府居住多年,全赖大伙提携,混些许薄名,有口饭吃罢了。” (9)“汤先生不要自谦。近日鄙人偶得一画,来府上是请先生指教的。”宫本毕恭毕敬将卷轴放在八仙桌上,慢慢打开。
(10)汤文身子哆嗦一下,站起,复坐下稳住——桌面上,赫然是一幅《清明上河图》。 (11)宫本侧脸,审视汤文表情,示意近前观赏。汤文懒懒站起,含笑俯身细看。 (12)一个钟头过去,门外两个日本兵踱来踱去。厅里,宫本和汤文依然俯在画前。 (13)“汤先生,画可是真的?”宫本意识到汤文已经看完,抬头问。 (14)汤文笑笑:“宫本先生,恕汤某眼拙,实在辨不出真伪。”
(15)(B)宫本眉头一皱,眼中电光一闪,战刀样的手臂猛然扬起又缓缓落下:“汤先生不愿将真相告诉鄙人?”
(16)(C)汤文沉吟一番,作无可奈何状:“不,宫本先生,汤某只是不愿打扰先生雅兴。我看先生..表情,必认定画是真迹,汤某说假,先生会信?再说,这画逡迤壮观,定为名家所绘,即使假的,若先生喜欢,赏心悦目,作真品藏之,又有何妨?”
(17)宫本听完,离开八仙桌,在屋里急速踱几圈,站定在汤文面前:“汤先生,实不相瞒,鄙人此次奉命来中原,其实就是找人鉴定真伪。”说完,重新落座。
(18)汤文微笑:“既然宫本先生如实相告,我也就实话实说。自此画出世,受宋徽宗喜爱,用痩金体题‘清明上河图’并盖上双龙小印,就有历代名家争相临摹,故赝品颇多。真迹藏于皇宫,虽偶有流落民间之时,一旦世道太平,朝廷即悬赏搜寻缴入皇宫,见真迹之人并不为多。加之此画是巨幅长卷,所绘人物五百多个,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多艘,房屋众多,临摹非一朝一夕可成。由此,赝品笔法精湛者不少,毫无差错者却无。”
(19)(D)宫本沉吟好久:“先生果为饱学之士,宫本佩服。不知汤先生可否赐教如何看出为赝品?” ..(20)汤文缓缓说道:“此画确有真迹,应该尚存宫中。只是不知道具体藏匿在何处。不过,先生此画确非真迹。”
(21)见宫本微微张嘴,汤文伸手指“市区街景”部分四个掷骰子人道:“先生看桌面上骰子,掷出两颗为六点,有一颗尚在旋转。以先生想来,此掷骰子之人希望自己几点呢?”
(22)宫本不假思索:“六点!”
(23)“对,此人定然希望如此。耍钱人皆为急功近利之徒,此时定会在口中狂喊。先生细观此人口
51
型,他喊的可是此数?”
(24)宫本满脸愕然,张开嘴巴:“六……”汤文如释重负般笑笑,抬手拭额:“先生以为,此画是真是假?”
(25)宫本满面颓丧。沉吟片刻,见汤文作势要为他收起画幅,不耐烦挥手道:“天皇索要真品,假画又有何用。既然先生熟知真迹,又是画师之后,鄙人请先生细观此画,找出其中错处用朱笔在画上标出,可好?”说完,细眯了双眼,看定汤文。
(26)汤文作为难状笑笑,片刻方才说道:“既然先生抬爱,汤某就恭敬不如从命了。不过实在力不从心,怕耽误大事。我勉力为之吧。”
(27)宫本走了,留下一日本兵,立在汤文正屋门外。夜晚,又有一队日本兵驻进了院子。 (28)第二天,天已大亮,日本兵还不见汤文出门,进屋察看,汤文竟没了踪影。
(29)后来济南府的说书人快嘴张编了评书,在听雨轩道出真相:那宅院本是一官宦的后院,家道中落后卖给了汤文。寝室中有一地道通到城外,是防备兵乱修的。那《清明上河图》竟是真的。张择端画的上河是现在河南开封府,开封府人喊“六”,本就是撮口音①,可宫本有点福建口音,福建口音的“六”是张着嘴巴喊。
15.看拼音写汉字:jū gōng (_____) 【答案】 鞠躬
【解析】 考查对汉字字形的辨析与书写。 “鞠躬”请安、低头,弯腰或屈膝以表示尊敬、屈从或羞愧。都是左右结构的汉字。
16.请联系上文,找出两句与划线句(B)相呼应的句子:________和________,这些句子都表现了宫本在________的外表掩饰下,隐藏着________的性格本质。
【答案】 “这个斯文的背影,让他感受到隐隐的杀气” “汤文感觉那手臂像一把日本战刀,扬起落下都干脆” 斯文 凶残
【解析】 考查对句子是照应的理解。通读全文,理解内容,结合前文“宫本穿一长袍马褂,面相斯文” “这个斯文的背影,让他感受到隐隐的杀气,那是马褂和笑容掩饰不住的。” “战刀样的手臂猛然扬起又缓缓落下”, 因为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强忍内心的愤怒而假装平和,可知在宫本斯文的外表之下,掩藏的杀气腾腾的凶残本来面目。
17.文中两处加点字“沉吟”的主体和内容都是不同的,其中(C)处的“沉吟”是因为________。 (D)
52
处的“沉吟”是因为________。
【答案】 汤文在假装思考,给宫本制造出无奈的假象 宫本在思考汤文认定此画是赝品是否实话 【解析】 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要结合语境。 C处是语境是宫本拿来一幅《清明上河图》,让汤文鉴别真伪,汤文说实在辨不出真伪,宫本就面露杀气,此处的“沉吟”写出汤文在假装思考,制造出无奈的假象。 D处当汤文告诉宫本此画作的赝品时,宫本“沉吟”,写出宫本对汤文的话不是完全相信,他在思考汤文认定此画是赝品是否实话。
1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写“汤文刚把民国十八年日本人血洗济南府的事讲给年幼的儿子听”一笔,看似闲笔,实则为塑造主人公汤文性格埋下了伏笔。
B.选文(A)处写“宫本说一口文绉绉的福建官话”一句是为下文汤文使宫本上当的情节作了铺垫。 C.选文多处写到门外的“日本兵”,既符合宫本的身份,也交代了宫本早已识破汤文说谎,欲卷画逃走的预谋,表现出宫本的先见之明。
D.选文结尾补充交代了汤文逃走真相、图画的真伪及汤文战胜宫本的奥妙,这样处理使前文充满悬念,情节跌宕。 【答案】 C
【解析】 C“表现出宫本的先见之明”错误,表现出宫本的阴险、凶残。
19.文中汤文和宫本双方所展开的“较量”,表面上是________;实际上是________。 【答案】 两人机智与勇敢的较量 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解析】 考查对题目含义的理解。 此文写汤文用智慧保全《清明上河图》并顺利脱身的故事,表面上是两人机智与勇敢的较量; 实际上是爱国与掠夺的较量。
【2019·上海建平中学一模】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登庐山(有改动)
季羡林
①苍松翠柏,层层叠叠,从山麓向上猛奔,气势磅礴,压山欲倒,整个宇宙仿佛沉浸在一片浓绿之中。原来这就是庐山啊!
53
②汽车沿着盘山公路,在万绿丛中盘旋而上。我一边仿佛为这神奇的绿色所制服,一边嘴里哼着苏东坡那一 kuài zhì人口的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我很后悔,在读小学的时候,学习马虎,对岭与峰的细微区别没有弄清楚。到了此时,悔之晚矣。无论横看,还是侧看,我都弄不明白苏东坡用意之所在。我只觉得,苏东坡没有搔着痒处,没有真正抓住庐山的神韵,没有抓住庐山的灵魂,空留下这一首传诵古今的名篇。
④到了我们的住处以后,天色已经黄昏。窗外松涛澎湃,山风猎猎,鸟鸣在耳,蝉声响彻,九奇峰朦胧耸立,天上有一弯新月。我耳朵里听到的是松声,眼睛仿佛看到了绿色。我在庐山的第一夜,做了一个绿色的梦。
⑤中国的名山胜境,我游得不多。五十年前,我在大学毕业后,当了高中的国文教员。虽然为人师表, 却只有二十三岁。我当时童心未泯,颇好游玩。曾同几个同事登泰山,没费吹灰之力就登上了南天门。在一个鸡毛小店里住了一夜,第二天凌晨攀登玉皇顶,想看日出。适逢浮云蔽天,等看到太阳时,它已经升得老高了。我们从后山黑龙潭下山,一路饱览山色,颇有一点“一览众山小”的情趣。泰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审美的角度上来评断,我想用两个字来概括泰山,这就是:(甲)。
⑥六年以前,我游了黄山。那一次游黄山,日子过得不细致,有点马马虎虎,颇有一点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味道。我从前山温泉向上攀,经过了许多名胜古迹,什么一线天、蓬莱三岛等,下午三时到了玉屏楼。回望天都峰鲫鱼背,如悬天半。在玉屏楼住了一夜,第二天再向北海前进。一路上又饱览了数不清的名胜古迹。在北海住了两夜,看到了著名的黄山云海和奇峰怪石。世之论者认为黄山以古松胜,以云海胜,以奇峰胜, 以怪石胜。古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非常有见地的话。从审美的角度来评断,我也想用这两个字来概括黄山,这就是:(乙)。
⑦今天我来到了庐山,下定决心,在庐山,日子一定要仔仔细细地过,认真在意地过,把每一个细微末节,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要仔细玩味,决不能马马虎虎,免得再像游黄山那样,日后追悔不及。我也确实这样做了。几天以来,我几乎游遍整个庐山。mào 林 xiū 竹,大陵深涧,岩洞石穴,飞瀑名泉。我觉得,这一次确实是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一点也没有敢疏忽大意。对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变幻莫测的白云,流动不息的飞瀑,我都全心全意地把整个灵魂都放在上面。我只希望,到得庐山之游成为回忆时,我不再追悔。
⑧庐山千姿百态,很难用一个字或几个字来概括。但是,总起来说,庐山给我的印象同泰山和黄山迥乎不同。在这里,不管是远山,还是近岭,无不长满了松柏。杉树更是特别郁郁葱葱,尖尖的树顶直刺云天。目光所到之处,总是绿,绿,绿,几乎看不到任何别的颜色,是一片浓绿的天地,一片浓绿的大洋。
54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我也想用两个字来概括庐山,这就是:(丙)。
⑨我觉得,绿是庐山的精神,绿是庐山的灵魂,没有绿就没有庐山。绿是有层次的。有时候蓦地白云.从谷中升起,把苍松翠柏都笼罩起来,笼罩得迷蒙一片,此时浓绿就转成了青色,更给人以秀润之感,可惜东坡翁当年没能抓住庐山这个特点,因而没有能认识庐山的真面目,成为千古憾事。我曾在含鄱口远眺时信口写一七绝:近浓远淡绿重重, 峰横岭斜青蒙蒙, 识得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5.根据拼音写汉字。
kuài(______)zhì(______)人口 mào(______)林 xiū(______)竹 【答案】 脍 炙 茂 修
【解析】 考查对汉字字形的辨析与书写。 “脍”不要写成“桧”,“炙”注意上边不要写成“夕”,“茂”没有那一点,“修竹”意思是细长的竹子。
16.请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 可从拟人、环境描写、叠词、短句角度分析。 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苍松翠柏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松柏层层叠叠、随势而上,富有动感,写出了庐山满眼皆是绿色的特点。
【解析】 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赏析句子要找到赏析的点,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或者是人物描写角度等。 划线句子“层层叠叠”运用叠词,描绘出竹子的茂盛景色,表达作者的喜爱与赞美;富于艺术魅力;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读起来琅琅上口。
17.阅读第⑤—⑧段,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全文内容,将“诡奇”、“秀润”、“雄伟”三个词语选填在文中(甲)、(乙)、(丙)三处的横线上,分别概括泰山、黄山、庐山的特点。) (甲):_____、(乙):_____、(丙):_____。
(2)本文名为“登庐山”,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登泰山、黄山的经历? 【答案】 (1)雄伟、 诡奇、 秀润
(2)作者将庐山与泰山、黄山作对比,突出了庐山“秀润”的特点,赋予庐山“绿”的精神与灵魂,表达了作者对庐山的“绿”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 ①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诡奇:指的是诡异怪奇的事情,还指怪异奇特。秀润:清秀而有光泽。 雄伟:形容壮丽、高大。甲处描绘都是泰山的高大,符合“雄伟”词语的意思。 乙处描写都是黄山云海和奇峰怪石,符合“诡奇”的意思。 丙处描写的是庐山杉树更是特别郁郁葱葱,符合“秀润”的意
55
思。
②考查对对比写法的理解。 本文要写的是庐山,但是却还写了黄山与泰山,明显是与庐山做对比,“庐山给我的印象同泰山和黄山迥乎不同”,突出庐山的绿,绿是庐山的精神,绿是庐山的灵魂,表达作者对庐山的赞美之情。
18.下列选项中对于文中出现的苏轼和季羡林的诗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的诗表现了庐山变幻多姿的特点,并借景说理。 B.季羡林的诗意在强调庐山的“绿”,借以赞美庐山。
C.苏轼没有能认识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他游览庐山时不解庐山的神韵。 D.季羡林在本文中引用并改写苏轼的诗,意在表现两人叙述的角度不同。 【答案】 C
【解析】 C“是因为他游览庐山时不解庐山的神韵”错误,“白云从谷中升起,把苍松翠柏都笼罩起来,笼罩得迷蒙一片,此时浓绿就转成了青色,更给人以秀润之感,可惜东坡翁当年没能抓住庐山这个特点。”使得苏轼没有能认识庐山的真面目。
19.请结合全文,理解第⑨段中加点词“绿”的含义。
【答案】 既是庐山远山近岭的松柏杉树、茂林修竹的郁郁葱葱,一片浓绿;又是庐山松竹的盎然生机、努力认真地生长,山水云雾的润泽融合、包容秀润。(意近即可)
【解析】 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根据“苍松翠柏,层层叠叠,从山麓向上猛奔,气势磅礴,压山欲倒,整个宇宙仿佛沉浸在一片浓绿之中。”理解“绿”的字面意思,苍松翠柏呈现出来的绿色。 根据“绿是庐山的精神,绿是庐山的灵魂”深层含义指努力认真地生长,山水云雾的润泽融合、包容秀润的品质。
【2019·上海长宁区一模】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日记本
①父亲的日记本,锁在抽屉里,更像是一本隐秘的家族史,我每次偷偷打开抽屉翻阅,重温父辈艰辛劳作艰难求生的历史,总是唏嘘不已。
②高中时,父亲成绩优良,尤爱文字,吹拉弹唱,样样都行。但爷爷的没落地主成分,使他逃不掉回乡务农的命运。那时的父亲也许心有不甘,所以他的日记本里,一边很务实地记录着如何栽培倭瓜的技术,
56
一边激情昂扬地写着标语口号似的《论人生理想》。对此,奶奶很是忧虑,一把大火,烧掉了父亲的书籍和藏品,只留下他钟爱的口琴,这就将父亲向往着外面世界的心,给彻底地烧为huī jìn。
③于是,父亲只能在乡村寻找自己的出路。他在日记本里不只是记录庄稼的种植,还有编织柳条筐的技术,治病救人的药方。这样三个不同的谋生技能,贯穿了父亲的一生。在我们兄妹三个相继出生以后,他需要做一些别的小生意,才能供我们读书。同时,他依然尽职尽责地做着一个农民,在应该上交公粮的时候,带上我去交公粮。我整个的年少时光,似乎都植满了坐在板车上由父亲拉着去粮库的记忆。那时的父亲,相比起结婚前,已经慢慢沉淀下来,开始接纳自己成为农民的事实。
④父亲的日记本里,还记录着一些讨债者,和他被人欠下的柳筐的费用。我能够记得起一个与父亲一样痩弱的男人,每逢过年,便携了铺盖卷来到我家,不声不响地等父亲给钱。他从来不跟父母吵闹,自顾自地在我们做好了饭时,拿来凳子和碗筷闷头吃饭,而在夜晚来临时,又在厢房里打好地铺,倒头睡觉。而我的父亲,也与他一样,在年关到来时,卷了铺盖去别家讨债,常常这个讨债的男人熬不住走了,父亲还奔波在一家家讨债的路上。讨来的钱,除了归还欠款,父亲也一笔一笔地存钱,无论多寡都是银行定期,一年两年三年五年,那是一个农民对安全感的存储,他用这样的方式,与生活讲和。
⑤几年后,父亲进城帮人疏通下水道挣钱。全家住在一个每月40元租金的破旧小院里。记得刚刚搬进去时,母亲看着裂了一条大缝的墙壁,伤心地哭了。父亲买来石灰水泥,将那些破败的地方,一点点地修补起来,又在泥泞的院子里铺了一条红砖小路,还换了一个好看的铁门,让这个收破烂的人都不想租住的院子,现出一点朴实的生机。我们在这个县城的角落里,一住便是五年,而父亲的日记本里,也记录了五年来每一笔疏通下水道的收入,二十,三十,五十,一百,二百……它们水滴一样,汇成一桶一桶带着房檐上泥沙的水,并最终积攒到购买一套产权房的首付款,让我们一家,自此真正地在县城里可以挺直了腰杆生活。
⑥那个时候的父亲,几乎不再看书,也不写日记了。偶尔,他闲下来,会打开一些收购来的废书报纸,看到一些心灵鸡汤类的人生格言,就摘抄几句;或者是拿出口琴,吹着我们谁也没有听过的老歌。 窗外的雨沿着长了青苔的房檐滴滴答答地落下,父亲在寂寞中吹口琴、记账、写下一些零碎的只言片语。没有人与他交流,即便是母亲,也不曾真正地理解过他。生活从那些关于国家、革命的激情思考,彻底地成为简单的数字和账簿。
⑦而父亲依然将他的口琴和日记本,像存折一样紧紧地锁在抽屉里,就像锁住一个家中所有人都不会告知的秘密。
(选自2018年9月《文汇笔会》,作者安宁,有删改)
16.根据拼音写汉字。
57
huī jìn( ) 【答案】 灰烬
【解析】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个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 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如“灰烬”的“烬”字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17.第④段写瘦弱男人到我家讨债的目的是:(1)__________;(2)__________。
【答案】 (1)表现了“我”家生活的拮据。 (2)通过写瘦弱男人讨债时的苦熬状态,来表现父亲在外讨债的艰辛,体现他为这个家庭的付出。
【解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这是一种类比的写法,写瘦弱男人讨债时的苦熬状态是为了表现父亲在外讨债的艰辛。 以此来体现父亲为这个家庭的付出,并更好地刻画了父亲的形象,表达了对父亲的心疼。 同时写瘦弱男人讨债时的苦熬状态也是为了表现了“我”家生活的困窘状态。
18.第⑥段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答案】 环境描写;渲染了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出父亲无人理解的寂寞和精神上的孤独。 【解析】 赏析文句。 “窗外的雨沿着长了青苔的房檐滴滴答答地落下”明显使用了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方法。 注意景物描写的烘托渲染作用。 如渲染了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出父亲无人理解的寂寞和精神上的孤独。 很好地表达了对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疼爱之情。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父亲的日记本”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 B.本文主要表达了“我”对父辈艰辛劳作艰难求生的历史的感伤。 C.父亲日记内容由“理想”变为“数字”,表现了父亲的沉沦与堕落。 D.文中多次写到父亲与口琴,表明父亲是一个高雅的人。 【答案】 A
【解析】 A项对文章的理解正确。 B“历史的感伤”错,属于夸大与拔高的理解。 C“表现了父亲的沉沦与堕落”错。“理想”变为“数字”是生活使然。 D“表明父亲是一个高雅的人”错。 可分析“父亲在寂寞中吹口琴”等句,表现父亲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与珍视。
58
20.联系全文,细读第⑦段,说说结尾的妙处。
【答案】 内容上:本段写了紧锁他的口琴和日记本秘不示人。表现父亲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与珍视;表达“我”对父亲艰辛一生的理解与感伤。
结构上:呼应标题和开头,成为文章的一条线索,使结构严谨。表达效果:点明了文章中心,留给读者思考和回味。
【解析】 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在结构上就有呼应标题和开头、成为文章线索、收束全文的作用。 在内容上就有点明主旨的作用。 一定要把语段所表达的中心答出来,即表现父亲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表达“我”对父亲艰辛一生的理解与感伤。
【2019·上海浦东新区一模】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寻找一棵树
①我在元城的大街小巷奔走,眼睛不停地搜寻着。遇到几个熟人,问我找什么呢,我低着头,没好气地跟他们说,我在寻找一棵树!
②我寻找的是一棵老槐树。它足有我的腰一样粗,是我爷爷的爷爷的栽下的,距今已有100多年了。在这棵树下,埋着我爷、我爹、我哥、我和我儿子的胎衣——这是我们元城的风俗。孩子生下来,就把孩子的胎衣埋到一棵树下,孩子就会像这棵树一样茁壮成长。你说,我对老槐树能没感情?
③今年春天,我对妻子说回老家去看看大哥,其实是为了看看老老槐树。大哥今年60多岁,sī( )守着我们的老宅,也sī( )守着我们的老槐树。
④风尘仆仆赶回老家,推开那两扇熟悉的大门,我愣住了:房子没变,猪圈没变。院里的那口红薯窖没变,可是老槐树不见了!哥哥迎出来,一头白发,一脸沧桑。他拉着不知所措的我向屋里走去,我一把甩开他,劈头就问:“哥,咱家的老槐树呢?”
⑤哥看了看我,又把头低下,嗫嚅着吐出两个字:“卖了。”
⑥我听了直跺脚:“哥啊,你真是老糊涂了,怎么能卖掉呢?咱爹死的时没舍得卖啊!”
⑦哥缓缓地抬起头,说:“你在城里,不知道家里的情况,你大侄子要要买房子娶媳妇,都要用钱,而且村长也要我家的老槐树,不卖不行啊!”
⑧我理解哥哥的难处,可是我又不甘心老槐树就这样被卖掉了,就去找村长,想赎回老槐树。 ⑨村长看见我,问明来意后,很客气地给我倒了一杯茶,说:“树,你是赎不回来了。
59
⑩“我愿意出双倍的钱,哪怕是他们把我的树做成了家具,我也要赎回来。”
⑪村长摇了摇头,说:“实话告诉你吧,那棵老槐树真是福气,不仅活得好好的,比以前还风光呢,
跟你一样进城去喽。”
⑫我的老槐树进城了?我转身就走,把村长的招呼抛在身后,也没顾上吃哥哥为我做好的饭就回城了。
..
⑬我的老槐树,你在哪里?
⑭我的脚步踏遍了元城的每一个角落,我的目光摸遍了路边的每裸树。三天后的傍晚,我落魄地走在
新建成的元城宾馆门前,望着金碧辉煌的门面,不由得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我家的老槐树吗?尽管它被砍掉了半个树头,尽管它身上爬满了霓虹灯,但我还是认出来了,是的,这是我爷爷的老槐树,是我爹的老槐树,是我哥的老槐树,是我的老槐树,也是我儿子的老槐树!那粗大的树身上有我哥用刀刻下的痕迹,有我童年摩挲的手印,还有我儿子骑过的枝干,光光的,滑滑的……
⑮抱着老槐树,我哭了,引来了好多人的围观。一个穿着不俗的贵妇用了睥睨的目光扫了我一眼说:
“这年头真是什么人都有!这是哪来的疯子?”
⑯后来,我常常坐在宾馆对面的马路边上,远远地望着抽出新芽的老槐树在风中摇晃着枝头,我知道那
是老槐树在向我招手。看着老槐树不全的树冠,我总是忍不住泪流流满面,哪怕遭遇路人的冷眼和嘲讽。他们又怎么会知道,这老槐树是我的根啊! 15.根据拼音写汉字。
sī( )守着我们的老宅,也sī( )守着我们的老槐树。 【答案】 厮 厮
【解析】 考查对汉字的书写。 “厮守”彼此呆在一起。“厮”不要写成“斯”。
16.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
【答案】 内容上:交代了卖树的原因; 结构上:为下文我找村长问树的情节做铺垫。
【解析】 考查文章中间段的作用。 段落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上加以分析。 此段结构上,引出下文“我”找村长问树的去处。 内容上,哥哥的话交代了卖槐树的原因。
17.人的行为动作往与其情感心理有关,阅读④段,完成下列表格。 寻 找 “我”的行为动作 我一把甩开他 “我”的情感心理 气恼
60
一 棵 树 ①__________ 我转身就走 ③__________ 远远地望着抽出新芽…… 责备 ②__________ 伤感 ④__________ 【答案】 ①我一听直跺脚 ②急切、着急 ③抱着老槐树,我哭了 ④依恋、留恋、怀恋 【解析】 考查对人物行为与人物心理的梳理概括。 根据表格提示,做到人物行为与人物心理的一致。 当“我”听说哥哥把树买了时“我听了直跺脚”; 我转身就走,急于找到村长,想找到大树; 当看到老槐树时抱着老槐树,我哭了; 最后每当我望着抽出新芽的老槐树在风中摇晃着枝头时,常常流泪,体现了我对大槐树的留恋和怀念。
18.联系全文,简述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 用排比(对比)的修辞手法,强调“我”发现不见老槐树时的惊讶; 三个“没变”写出哥哥家的经济现状,交代了哥哥卖树的原因;为后文我找树的情节作铺垫。
【解析】 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和描写方法等来分析。此句“愣住了:房子没变,猪圈没变。 院里的那口红薯窖没变”运用排比,加强语气,强烈表达“我”发现不见老槐树时的惊讶之态,三个“没变”暗示哥哥家庭情况不好,为卖大槐树做铺垫。
19.对本文主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通过寻找一棵树,表达了“我”对老槐树深沉的爱。 B.通过寻找一棵树,说明“我”的成长离不开老槐树。 C.提醒人们,无论身在何方,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根”。 D.告诚人们,在社会发展中要注意对乡土文化的保护。 【答案】 B
【解析】 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寻找一棵树”为题,寻找的那一棵树象征着已经逝去的淳朴乡风、乡村历史、中国传统文化。 文章写了“我”和其他人对槐树的不同态度,作品表现了“我”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显示了守护者的无奈与孤独。 反映了其他人对传统文化的漠视。 故B项解说错误。
61
【2019·上海虹口区一模】 现代文阅读
一代宗师陆谷孙
黄显宁
①我记得,念小学五、六年级那会儿,当科技翻译的母亲送给我一本《新英汉词典》母亲说:“中学毕业前用这本就够了,读大学得换《英汉大词典》。”我看到,两部词典的主编是同一个人:陆谷孙。
②显然,这个人是母亲的骄傲。作为复旦大学英语系六四级本科生,母亲大二那年正好赶上毕业留校任教的陆先生开启他长达五十余年的教学生涯。
③谁不愿意当陆谷孙的学生呢?母亲说起陆老师当年英语如何零基础开始,一年之后成绩就甩同学一大截,任教讲后课如何生动精彩。母亲似乎在讲传奇故事,我也像听评书那样默默地替这些故事添油加醋。以至于多年后,每每遥想半个世纪前风华正茂的陆先生,儿时擅自叠加的岳飞、秦琼、杨六郎的形影,依然隐约可见。
④记得2000年前后,在别人攒的饭局里叨陪末座,席上有陆先生。我语无伦次地告诉他,家母是他的学生。他问了母亲的名字和年纪,想了没多久就反应过来:“你母亲写得一手好字。”陆先生果然记忆力过人,但我一想到自己身无长项,一时尴尬得接不上话。陆先生当然也看出来了,于是把话题岔开“虽然我比你父母年长不了几岁,不过,按师门guī jǔ,你得排到徒孙辈啦。”说完朗声大笑,那股子胸襟坦荡的侠气完美地契合了我儿时想象中的一代宗师。
⑤从此,“徒孙”和“师祖”成了我和陆先生闲聊时最常提的“典故”。我曾张罗请陆先生到我任职的出版社给青年编辑做业务培训,虽随口一提,没想到曾推掉无数大型活动的陆先生爽快应允,还手书三页纸的提纲,嘱咐我打印好事先发给来听讲座的同仁。讲座名为“向外文编辑们进数言”,勉励我们务必以“知书习业、查己识人、深谙语言、比较文化”为己任,穿插其间的是十几个双语案例。昨天找出来,提纲上的水笔字迹清晰如昨。再细看,有些短语旁边还有淡淡的铅笔字:“请打作斜体。”
⑥陆先生就是这样。前几年请陆先生出山翻译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传记《生活曾经这样》,不到两个月已经完成大半,我说“您悠着点啊,不是说过一年后交稿吗?”他摆摆手,说:“伸头一刀,缩头也一刀不如早点了却心事。”
⑦问题是,陆先生的心事不断,教书之余要翻译,译文之外有辞书,英汉完了有汉英,勤勉不辍,无穷也。 心无旁鹭,一息尚存就要“榨取时间的剩余价值”,以求留下实实在在、泽被后世的成就,这大约是陆先生毕生的态度。 于健康而言,这无异老虎口里夺食,但从陆先生的角度想,或许是征服时间这头猛兽的唯一办法。
⑧然而猛兽总在暗处咆哮。站在陆先生的灵堂,想到半年前,我的翻译遇到难题,没敢惊动“师祖”,
62
只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求助信息。没过两分钟,小窗就亮起来,陆先生照例主动提出他的解决方案,照例加上一句“斗胆建议,不怕犯错,真是仅供参考的。”…
⑨《中华汉英大词典》下卷还未出版,先生已离我们而去,我多么希望时间的猛兽在打瞌睡啊。
(摘自《读者》有删改)
15.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guī jǔ (_________) 【答案】 规矩
【解析】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个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 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如“规矩”:指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多用来比喻标准法度。注意据义定形。
16.概括陆先生的具体事件。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陆先生主动帮我解决翻译难题。
【答案】 (1)陆先生贴心的在席间为我化解尴尬(解围) (2)陆先生认真帮我给青年编辑作讲座。 (3)陆先生快速翻译格林传记。
【解析】 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 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 组织语言时,最好以“陆先生”为陈述的主体。 概述出“陆先生”贴心的在席间为我化解尴尬、认真帮我给青年编辑作讲座、快速翻译格林传记的三件事。
17.联系全文分析文中划线句的作用。
【答案】 揭示(总结)出陆谷孙的敬业(专心致志、不求名利)、勤勉(勤奋刻苦)的品德,又写出他高远的追求,同时表达了我对陆先生的敬佩之情。
【解析】 考查语句的作用。 先要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方式为议论,而记叙文中的议论就是起画龙点睛作用的。 “心无旁鹭,一息尚存就要……这大约是陆先生毕生的态度”总结出陆谷孙的敬业、勤勉的品德,表
63
达了“我”对陆先生的敬佩之情。 答此类题首先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这样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无误。
18.下列材料能否替换第⑧段?请陈述理由。
想到半年前,陆先生听说我在学着写小说,嘱我务必将发表的文章寄过去给他看,我想他不过是鼓励“徒孙”的客套。 没想到他不仅认真读了,还强烈建议我扩展小说里的一条人物线索:“希望看到你下一篇写一个出生在二线城市里的人物,我想看。”
【答案】 不能替换,这一段写了陆先生鼓励我写小说,并提供建议。 表现了陆先生对我的关爱。从选材角度看,与文章第⑤段关爱后辈的材料重复。
能替换,这一段写了陆先生鼓励我写小说,并提供建议。 从选材角度看,侧重表现了陆先生对我个人成长的关爱。丰富了陆先生一代宗师的形象。
【解析】 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材料能否替换第⑧段的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 如答不能替换,可从这一段写的陆先生鼓励我写小说并提供建议与文章第⑤段关爱后辈的材料重复,而第⑧段避免了这种重复的角度作答。 如答能替换,可解释为这一段写了陆先生鼓励我写小说并提供建议表现了陆先生对我个人成长的关爱,丰富了陆先生一代宗师的形象,也就是丰富了上文的内容,所以这样替换更好。
19.下列内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母亲讲述陆先生,我想到了岳飞、秦琼和杨六郎。 B.为了吸引读者,文章采用的记叙顺序是倒叙。 C.第③段“添油加醋”是褒词贬用,表现语言的幽默。 D.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对陆先生的怀念与惋惜之情。 【答案】 D
【解析】 D内容符合文意。A原句是“以至于多年后,每每遥想半个世纪前风华正茂的陆先生,儿时撞自叠加的岳飞、秦琼、杨六郎的形影,依然隐约可见”。 B从第3段、最后一段的内容分析,不能说“文章采用的记叙顺序是倒叙”。 C原句是“母亲似乎在讲传奇故事,我也像听评书那样默默地替这些故事添油加醋”,这里的“添油加醋”是指对母亲似所讲的传奇故事(陆老师的教学故事)进行再创造。 “添油加醋”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为了夸大,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是中性词,不是“褒词贬用”。
64
【2019·上海青浦区一模】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考察
①年过花甲的漠州市书画院专职画家须谨,一路车马劳顿,来到湖南的漳州市,为的是考察一个人:朋比。
②一个月前,漠州书画院在网上发布招聘启事,要在省内外招聘一名四十五岁以下的院长,条件是人品佳、行政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各地应聘者的个人资料纷至沓来,经过审核、筛选,入围者五人,朋比位列此中。
③须谨没有和潭州市的有关部门打招呼,一个人静悄悄地来,静悄悄地走访,没想到朋比口碑还真不错,虽然眼下只是潭州书画院的布衣画家。领导夸朋比做事任劳任怨,听话。同行赞朋比为人低调,善于联络感情:其山水、花鸟画大、重、拙,别有面貌。
④昨夜,须谨给还没碰面的朋比打了个电话,说明自己的身份后,希望明日能到朋家拜访。 ⑤第二天上午,朋比把须谨接到家中。他们坐在一楼的客厅里闲聊了会儿,须谨呷了口茶,缓缓地说:“能领我看看各处墙上挂的字画吗?这应该不亚于一个美展,可让我一饱眼福。”“巴不得你法眼一观,我正好乞教哩。”
⑥这一看就看了整整两小时。须谨看字看画,用眼,更用心看完如同摄像一遍,题材、意境、技法、款识全嵌在脑子里了。
⑦他们回到客厅落座后,须谨久久不说话。 ⑧朋比笑了:须先生还在回味,一时缓不过神来哩。 ⑨窗外,有雨声沙沙。
⑩须谨是在沉思。客厅里挂着一幅齐白石的山水画《借山岭馆图》,是荣宝斋出品的水印木刻画,几与真迹无异,可见朋比心中的标杆只有这位丹青巨匠。本地老一辈书画家的作品,墙上没有一幅。更奇怪的是,中年书画家和谦、乐仁的作品,也没有一幅悬之于壁。须谨清楚记得走访和谦、乐仁时,两位都说到彼此之间常有馈赠,他俩就把朋比的作品装裱后,挂在醒目的地方,以便时揣mó其妙处。朋比不都应该在墙上悬挂好友的作品吗?属于朋比下一辈的吴由,倒有一幅小写意人物画,画的是朋比一手持酒杯一手持笔挥毫的情状,题款是:为我的恩师朋比造像。其余的作品,大幅小品,或字或画,都出自朋比的笔下。三层楼的房间和走廊,有多少面积的墙面?朋比就舍不得腾让几尺挂老师辈、朋友辈的画么?
⑾须谨点着一支烟,说:“朋比小友,除齐白石和吴由的两幅外,你的作品一共挂了四十八幅。”“对。请须先生多多赐教。”“你画上的题款——画青蛙你题‘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蚊虫敢作声’;画秋霜红
65
叶你题‘未受春风一点恩’;还有那幅名叫《我家屋后山》的山水条幅,你题‘欲唤齐翁扶杖看,自家笔写自家山’……”
⑿须谨继续说:“大家都说你的好话,是你在人前会忍耐,而我们考察——”,朋比忽然打断说:“须老,我明白了,这些题款照见了我藏在内心的“小”,谢谢您的提点!走,我请您吃饭,我愿意再听听您的教诲。”“好,但必须是AA制。分手后,彼此再无幸挂。”
(作者聂鑫森选文有改动)
15.根据拼音写权字:揣mó_______ 【答案】 摩
【解析】 揣摩,指悉心探求;揣度对方,以相比合。“摹”的偏旁不要写错。
16.第②段插叙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交代了须谨去考察的原因和招聘院长所需的条件;为最终的考察结果埋下伏笔。
【解析】 此题考查插叙的作用。插叙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起到补充主要事件、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 第②段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了考察的原因,为下文朋比落选的情节做铺垫。
17.第11段画线句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题款含蓄地表现出朋比的自负,暗示了朋比落选的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 这几句题款体现了朋比的自负,与院长的招聘条件不符,导致朋比最终被淘汰。
1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朋比的字画技艺是获得大家认可的。 B.第⑥段中朋比的“笑”是自信的笑。 C.朋比对齐白石的作品是极为推荐的。 D.朋比悬挂吴由的画是赞赏他的画技。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来作答。 D项有误,吴由画的是朋比一手持酒杯一手持笔挥毫的情状,悬挂这幅画表现了朋比的自负,并不是因为“赞赏他的画技”。
66
19.文中须谨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须谨公正严明,严格按照招聘条件,对应聘者的为人、专业等进行全面考察;自身专业能力过硬,对字画的观察细致入微,剖析丝丝入扣,让人心服口服。
【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 从“年过花甲的漠州市书画院专职画家须谨,一路车马劳顿,来到湖南的漳州市,为的是考察一个人:朋比”可知,须谨工作严谨、认真;从“须谨看字看画,用眼,更用心看完如同摄像一遍,题材、意境、技法、款识全嵌在脑子里了”可知其具有极高的专业素质;从“三层楼的房间和走廊,有多少面积的墙面?朋比就含不得腾让几尺挂老师辈、朋友辈的画么”可知其分析问题透彻。
【点睛】 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回答不全或流于表面。 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2019·上海杨浦区一模】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麻雀的气性
①校园像个池塘。下课铃一打,学生涌到操场上玩,就是涨潮。上课铃一打,学生回教室,校园安静下来,如退潮。
②退潮的时候,食堂的师傳烧菜、门卫整理收发室信件,司机在车库冲洗校车。小罗背着他的修理箱走来走去,去修跑道的护栏,修花圃的zhàlán________,修领操台的台阶。偌大一个校园,每天总有东西坏,小罗总有东西要修。任何人都可以差遣他,老师的办公室要装个灯泡、修个抽屉,只要对着校园空地喊一声“小罗、小罗”,他总会小跑着来应一声。
③其实小罗当时也已中年,但老师们大都比他年长些。后来,即便新分配来做老师的大学生也跟着叫。“小罗去做那个”,“小罗过来修这个”,小罗满脸笑着应承,听凭这些比他小十几岁的老师指挥。
④小罗没有办公室。平时忙完了,就在自行车棚里搭个椅子栖身。每逢周五有劳动课,高年级的学生被要求去打扫校园,包括擦自行车棚。到了车棚,就是到了校园的背阴处,老师们管教不了,几个调皮的要去拔车棚里自行车的气门芯。
⑤小罗见状,紧张地起身,像驱赶瓜田里的猹一样“咻咻”挥手,要把我们赶走。但学生知道他的身
67
份,并不因为他是成年人而畏惧。带头的孩子捡起石头敲着自行车棚的铁栏杆,大家浪潮一般有节奏地大叫“小罗,小罗,猪猡,猪猡”。小罗青着一张脸。
⑥我见过他一个人把一棵台风天倒伏的罗汉松从花圃拖走:我见过他用锯子将废弃的大块黑板分开。但现在他对着一群半大的孩子,双手紧握在裤兜里,一句话也不回嘴。
⑦老师们私下议论,说小罗也精得很。说他天天把校长的自行车擦得锃亮,说他打了木凳子木桌子送给管事的老师做笼络,说他这不就成功地把乡下的老婆也弄进校园做保洁了嘛。
⑧那年暮春时,我在校园的竹林里玩。看见一只受伤的麻雀在地上跳,双手一拢就抓住了。一时同学们都过来围观。扛着修理箱经过的小罗看到,也停下来看。他眼了一眼就断言“养不活的”。“我一定能养活。”兴头上的我,不高兴被一个修理工泼冷水。我百般抚慰麻雀褐色的羽毛,发誓会好吃好喝对待它。回到家里,父母帮着准备了大米又买来小米和玉米碎,但麻雀什么都不吃。折腾数日后,它飞到书橱底下躲藏,偶然传出几声哀鸣,但任凭我在外面撒米倒水地诱惑,它怎么也不出来。又如此几日,等到最终被找出来时,已是一具尚有余温的鸟尸。
⑨回到学校,小罗见我,问:“麻雀呐?”我咬牙不响。小罗说:“麻雀气性大,你们城里人不懂的。”我瞪着他问,“什么气性不气性?”小罗本来扛着一扇碎了玻璃的窗。这时他放下窗,摸了摸我的头。我嫌他手脏,一溜烟跑了。
⑩过了暑假,再回校园。门卫还是门卫,食堂师傳还是食堂师傅,但却不见了小罗。他还在放假吗?我想问问老师。但老师们一脸茫然。我想了一想,我甚至不知道小罗的全名呢。
⑪有一天放学,我在门卫处坐着避雨。听到门卫在聊天,小罗的名字忽然从门卫嘴里传出。“那个原来
修东西的罗师傅啊,他带老婆回老家了。不来了。”“怎么了?”“好像说干得没意思,不如回家种地舒坦。”
⑫忽然想起有过这么一个下午,我走过小罗身边,一迭声叫他“小罗,小罗,小罗”。他停下手里的活,
抬头说:“你得叫我罗老师。”说完,拍了拍手上和衣襟上的灰,看着我的眼睛,“小罗,是他们才可以这样叫的。你是小孩子,你不可以,不然就是没规矩。”
⑬我说:“对老师才讲规矩呢。”
⑭他说:“我和他们一样的,也是你的老师。我在这里工作,也就是这所学校的老师。”
15.(1)在第②段的横线上,根据拼音写汉字。
Zhà lán( )
(2)请用简洁的语言赏析本文第⑥段。 【答案】 (1)栅栏
68
(2)本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尽管小罗身强力壮,完全有力量制服侮辱他的孩子们,但他克制,隐忍,表现了他的宽容、善良。
【解析】 (1)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个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栅栏”用竹、木、铁条等做成的阻拦物.注意据义定形。
(2)第⑥段“一个人把一棵台风天倒伏的罗汉松从花围拖走,我见过他用锯子将废弃的大块黑板分开”与“双手紧握在裤兜里,一句话也不回嘴”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的目的强调他的克制与隐忍,突出他的宽容、善良的性格。
16.(1)请根据全文内容填写下表。 身份 对小罗的态度和行为 差遣 学校老师 对着校园空地喊一声“小多、小罗” 新分配来的 跟着老教师叫“小罗” ① 大学生 “小罗去做那个”“小罗过来修这个” 青着一张脸 孩子们 ② 双手紧握在裤兜里,一句话也不回嘴 【答案】 (1)①满脸笑着应承,听凭这些比他小十几岁的老师指挥。 ②因为他的身份而不畏惧他,用言语侮辱他。大叫“小罗,小罗,猪罗,猪猡”。
总会小跑着来应一声 小罗的反映和表现 (2)“小罗”最终因“干得没意思”而离开学校,从对以上表格分析可知,“没意思”的含义是: 【答案】 (2)小罗做事认真,工作兢兢业业,待人真诚宽容,但却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 【解析】 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如①空,提取第3段的“小罗满脸笑着应承,听凭这些比他小十几岁的老师指挥”作为答案。 ②空,提取第5段的“因为他的身份而不畏惧他,用言语侮辱他。大叫‘小罗,小罗,猪猡,猪猡’”作为答案。
17.对小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门见山,交代了记叙要素之一——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大家熟悉的学校。
69
B.以“池塘”“潮水”为喻,形象地描绘了校园时而喧闹时而宁静的特点。 C.以“池塘”“潮水”为喻,暗示校园的不平静,为下文故事发展作铺垫。 D.自然过渡,引出下文对上课后校园情况的交代,引出本文的主人公小罗。 【答案】 C
【解析】 C项“暗示校园的不平静”对小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不恰当。以“池塘”“潮水”为喻,形象地描绘了校园时而喧闹时而宁静的特点。
18.请说说文章第⑧⑨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 ①这两段交代了小罗告诉“我”麻雀气性大养不活一事,最终,麻雀的死忙也印证了他的话; ②表现了“小罗”对“我”的关爱和教导; ③两段和本文标题形成呼应; ④两段中对麻雀气性的描写对小罗有隐喻作用,为下文小罗生气离校的情节作铺垫,为形象地表明生活中的小人物,普通人同样有尊严的底线的主题做了铺垫。
【解析】 考查语段的作用。 从内容上看,这两段交代了小罗告诉“我”麻雀气性大养不活一事;突出了小生物小人物同样有尊严的底线的主题。 从结构上看,两段和本文标题形成呼应;为下文小罗生气离校的情节作铺垫;照应了下文麻雀的死亡。 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容层次清晰,又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
19.本文以我对“小罗”的一段回忆结尾(第⑫-⑭段),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 结尾回忆了小罗要求“我”喊他罗老师的一段往事,塑料了校工小罗热爱孩子,懂得自尊,并渴望得到尊重的不卑不亢的形象, 含蓄地揭示了小罗离校的原因,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对小罗的理解及对不尊重小罗的后悔也借主人公小罗的心声, 呼吁读者更理解、尊重、关爱身边理解默默付出的普通人,深化文章的主题。
【解析】 考查结尾的作用。答此题首先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这样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无误。 从塑造形象的角度看:结尾的情节塑造了校工小罗热爱孩子,懂得自尊,并渴望得到尊重的不卑不亢的形象。 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突出了生活中的小人物,普通人同样有尊严的底线的主题,进而呼吁读者理解、尊重、关爱身边理解默默付出的普通人,深化文章的主题。 结尾在内容上一般有深化或升华主旨的作用,答题时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即可。
【2019·上海静安区一模】 记叙文阅读
70
花生失窃记
①晴朗的午后,正在阳台上看书,如一丝飞絮飘过,儿时的一件往事忽然浮现出来。
②那时,我家住在城乡结合部的一幢旧砖楼里,是个二楼朝东只有 12 平米的小房子, 东窗之外,一墙之隔就是个名曰“关虎屯”的村子。顾名思义,该村的民风想必剽悍难训,你想啊,连老虎都敢关的人还怕什么?但好在有墙,我们可以对他们“敬而远之”。
③一个夏日的早上,妈妈在东窗台晒了满满一簸箕花生。下午收,却发现只剩一半了, 傍晚,我们正百思不得其解,“砰砰砰”,一阵敲门声响起。
④门打开,只见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头,一手拎着麻袋,一手死死攥着个首如飞蓬的黝黑男孩。那少年低着头,眼睛不停地往四下里搜索,被拽着的手扭来扭去,随时准备挣脱抓着 他的铁腕,落荒而逃。进门坐定后,少年偷偷地抬起头,迅速地瞥了一眼我们那狭小简陋的家,似乎能看到他黑黑的脸庞上掠过一片红云。面对一脸诧异的我们,老头申明来意:他是 隔壁关虎屯的农民,他的儿子和另一个小子偷了我们的花生,等他发现时,花生已经被他们吃掉了不少,他特意领着不肖子来赔礼道歉,好让他记住:有些事不能做,就是不能做!
⑤说实话,眼前这一幕着实令我们吃惊,原本我们也猜到花生是被人偷了,而且多半是关虎屯的人,但鉴于他们一向的“恶名”,根本没指望这点花生还能失而复得,只是在检讨自己的失误,没想到竟有人登门谢罪,老头在我们眼里变得和蔼可亲起来,而少年也不过稍稍有点顽劣罢了。后来,两家大人又说了些什么,我已经记不大清了,只记得,一方急着道歉,还要打孩子。另一方则忙着劝:孩子还小,不懂事,教育教育就行了,千万别打孩子!
⑥而我好奇的是,他们究竟是怎么偷走花生的。在我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之间有高墙之隔,站在墙上又够不着我家窗台。偷花生变成了一种挑战:它既考验你的胆量,又衡量你的智慧。在老头唠唠叨叨的叙述中,我试着还原这一过程。
⑦夏日午间,四周一片寂静,人们午睡正酣,枝头的树叶也一动不动地耷拉着脑袋。只有南窗下的泥地里,几只觅食的母鸡在东啄啄西叨叨,时不时的“咕咕咕”地炫耀着她们的发现,偶尔还有几声蝉鸣撕扯着灼热而慵懒的空气。
⑧这时,一只竹竿偷偷伸来,试探性地碰了几下簸箕。见无人察觉,才奋力捅,“啪啦” 一声,几乎一半的花生翻出去,一头栽进一只大张着口的袋子里。有几颗花生眼看要掉在地上,随着一个漂亮的滑步和一声快活的口哨,他们平安地和朋友们会合了。袋口有一双兴奋得发亮的眼睛向他们靠近,“好,都装好了!俺马上回来。”竹竿立刻轻轻巧巧地消失在墙 的另一侧。
⑨在牙齿的配合下,袋口被干净利落地快速扎好。这时的袋子,像一夜之间身怀六甲的人,大腹便便
71
却还要承载主人想飞的愿望。“接住!”负重的袋子像早期跳高运动员,一个俯卧式贴着墙头飞了过去,姿势虽不雅观,效果倒还不错。
⑩墙那边只听“好咧”,紧接着“扑通”一声!张开怀抱迎接战利品的“海盗”,没料到,这袋劫掠来的花生竞“重如泰山”。一个立足未稳,一屁股坐在地上。这时,墙这边的少年已经施展飞檐走壁的功夫,翻过了这座我们心中的“天然屏障”,一把拉起自己的同伴,带着他们的“战利品”,一溜烟跑了个无影无踪。
⑪ 一阵夹着干草香的热风轻轻吹过,一切又回复到夏日午后的安静和慵懒之中。
⑫“俺俩本来是打赌嘞,看谁能翻过这道墙。谁知道,看见簸箕里的花生,俺就馋了……后来,俺想
着城里人有钱,不吃白不吃。再后来……再后来……没想到你们……对不起,俺错了!俺以后再也不偷东西了……”我还在发呆,少年已经结结巴巴地向我们道歉了。
⑬多年后想起此事,少年红着脸道歉的模样,似乎仍在眼前,我忽然明白,当年这件事无论对他,还
是对我,都是人生重要的一课。 .......
15.下列对第②段传递的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代了儿时“我”家特殊的居住环境和简陋的生活条件。 B.写“关虎屯”民风剽悍,与下文老头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C.两次出现的“墙”既指实际的墙,也指我们之间心灵的墙。 D.无论城里还是乡下,人们在城乡结合部的生活都充满挑战。 【答案】 D
【解析】 D对第②段传递的信息的理解不正确。 “人们在城乡结合部的生活都充满挑战”对第②段理解错误,这个语段没有表现出这个意思。 其它几项则分析得正确。
16.第④段中的画线句“似乎能看到他黑黑的脸庞上掠过一片红云”运用了 的修 辞手法,其作用是 。
【答案】 比喻 生动地写出少年因看到“我”家简陋的条件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内疚脸红的样 子。 【解析】 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 “似乎能看到他黑黑的脸庞上掠过一片红云”中的“红云”明显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人物脸红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人物内疚的心理活动。
17.第⑤段画线句“眼前这一幕,着实令我们吃惊”中的“这一幕”指的是 , 而它“着实令我
72
们吃惊”的原因是 。
【答案】 父亲带着偷了花生的儿子主动登门道歉 这完全出乎我们对关虎屯人一向剽悍 难驯、胆大妄为的固有认知
【解析】 一空,首先要先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此题也不例外。 答案就是上文的“他特意领着不肖子来赔礼道歉”。 二空,要分析好下文的“鉴于他们一向的‘恶名’,根本没指望这点花生还能失而复得,只是在检讨自己的失误,没想到竟有人登门谢罪”一句,即可得出答案。
18.联系上下文,第12 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答案】 (1)通过对少年的语言描写,写出他对我们的歉意,补充交代了他偷花生的缘由(并非 有意为之,而是带着点游戏和恶作剧的性质),表现少年天真顽皮又不失淳朴的性格,与我们先前对关虎屯人的恶劣印象形成鲜明反差, (2)也与上文对少年偷花生的充满童趣的描写形成照应。
【解析】 考查语段的作用。 答此题首先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这样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无误。 从内容上说,补充交代了他偷花生的缘由。 从结构上看,对上文少年偷花生的充满童趣的描写形成照应。 也照应了上文我们对关虎屯人的恶劣印象,两者构成对比,由此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19.对“人生重要的一课”所阐释的道理,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无论何时,都要坚守做人的底线。 B.对待他人不能心存成见、先入为主。 C.发自内心的善意能改变这个世界。 D.沟通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和隔阂。 E. 勇于承认错误,才能获得理解和支持。 【答案】 C E
【解析】 通过对文中所描写的中心事件的分析,“人生重要的一课”主要是指人与人要以诚相待,充满善意,也指人要坚守一定的底线。 而不是要表达“发自内心的善意能改变这个世界”和“勇于承认错误,才能获得理解和支持”这两个意思,所以CE理解错误。
【2019·上海黄浦区一模】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一块有了愿望的石头
73
①薛瓦勒是一个乡村的邮差,虽然他的工作很辛苦,工资很少,但是他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总是把信件及时送到人们的手中。有一天,他在山路上被一块石头绊倒了,他发现绊倒他的石头形状很特别,于是,他便把石头放在了自己的邮包里。
②当他把信送到村子里时,人们发现他的邮包里除了信之外,还有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大家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要带着这么沉的一块石头走,薛瓦勒取出那块石头,向人们炫耀:“你们看啊,这是一块多么美丽的石头啊,它的形状这么特别,你们以前一定没有见过这样的石头。”
③人们听到他这么说,便开始笑他:“这样的石头山上到处都是,你带着这么沉的石头到处走,负担多重啊,不如把它扔了吧。如果你想要捡这样的石头,山上足够你捡一辈子了。”
④薛瓦勒不理会人们的取笑,不肯扔掉那块美丽的石头。他晚上回到家,躺在床上,脑海里忽然冒出这祥一个念头:要是我能够用这样美丽的石头建造一个城堡,那该有多美啊!
⑤从那以后,薛瓦勒每天除了送信之外,都会带回一块石头。过了不久,他收集了一大堆千姿百态的石头。可要建造一座城堡,这些石头还远远不够。
⑥薛瓦勒意识到,每天收集一块石头的速度太慢了。于是,他开始用独轮车送信,这祥每天送信的同时,他可以推回一车子石头。
⑦薛瓦勒的行为在人们看来简直是疯了。无论是他的石头还是他的城堡,都受到了人们的嘲笑。可他丝毫没有理会人们诧异的目光。
⑧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薛瓦勒每一天都找石头,送石头,搭建城堡,在他的住处周围,渐渐出现了一座又一座的城堡,错落有致,风格各异。有清真式的,有印度神庙式的,有基督教堂式的……
⑨1905年,薛瓦勒的城堡被法国一家报社的记者发现并撰写了一篇介绍文章。一时间,薛瓦勒成为新闻人物。许多人都慕名前来观赏薛瓦勒的城堡,甚至连当时最有声望的毕加索大师都专程赶来参观。如今,薛瓦勒的城堡已经成为法国最著名的风景旅游点之一,被命为“邮差薛瓦勒之理想宫”。据说,城堡入口处就是当年绊倒薛瓦勒的那块石头,石头上还刻着一句话:我想知道一块有了愿望的石头能够走多远。
⑩你的心能够走多远,你的脚就能够走多远。如果你把自己的心灵禁锢起来,那你的脚步就会停滞不前。很多时候,别人的看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选择。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不敢去设想所以不能实现的愿望。
15.本文按顺序写了薛瓦勒造理想之宫的全过程,请概括 (1)忽然冒出念头之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了念头之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偶遇山上的石头,带着他,却不被人理解。 (2)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执着地捡石
74
头,造理想之宫。
【解析】 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对所示情节的提示概括出其它情节。如(1)可分析第1—3段,即可概括为偶遇山上的石头,带着他,却不被人理解。(2)可分析第4—8段,即可概括为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执着地捡石头,造理想之宫。
16.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答案】 介绍薛瓦勒的社会身份(邮差),性格特征(勤勤恳恳)和收入状况(工资很少),为下文写薛瓦勒执着地追求做铺垫。
【解析】 考查语句的作用,要考虑到语句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 语句正好是文章的开头,所以在结构上就有引起下文、为下文写薛瓦勒执着地追求做铺垫的作用。 在内容上介绍薛瓦勒的社会身份、性格和收入状况,与下文造成理想之宫形成反差,以突出薛瓦勒对自己所喜爱的事物的不懈追求。
17.第③段人们话语中透露的信息是? 【答案】 关心爱护,劝说他丢弃石头。
【解析】 考查重要语句的含意及作用。 “这样的石头山上到处都是,你带着这么沉的石头到处走,负担多重啊,不如把它扔了吧。 如果你想要捡这样的石头,山上足够你捡一辈子了。”结合上下文分析,这些话既有对薛瓦勒关心爱护,也有“取笑”之意,总之是劝说他丢弃石头。 答此题切忌断章取义。
18.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排比 具体描绘了城堡风格各异的形象,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文章表达效果。 【解析】 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有清真式的,有印度神庙式的,有基督教堂式的”明显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从内容看,具体描绘了城堡风格各异的形象。 从语言特点上看,读来朗朗上口,节奏鲜明,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19.本文给我们多方面启示,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平凡的石头可以造出不平凡城堡。 B.勤勤恳恳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75
C.别人看法都不重要,重在自己选。 D.禁锢自己的心灵,自己就会停滞。 【答案】 C
【解析】 本文通过薛瓦勒用平凡的石头造出不平凡城堡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勤勤恳恳的追求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不禁锢自己的心灵才能让你的梦想与众不同。 而C项的“别人看法都不重要,重在自己选”分析显然偏离了这个主题。
【2019·上海嘉定区一模】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前行路上的希望之旗
马亚伟
①记得小时候,麦收时节我要跟父母下地割麦。天还没亮,父母和我已经站在田边挥着镰刀跃跃欲试。我看了看长长的地头,觉得要开始一场漫长的kǔlǚ, 忍不住叹了口气:“爸,这么多麦子,咱们啥时候才能割完呢!”
②麦畦真的是大长了,一眼望不到边,金黄色的麦田一直绵延到邻村。我简直有些绝望了,觉得这辈子都割不完这么多麦子。我们开始割麦,镰刀飞快地舞动着,发出“唰唰”的声响,麦子应声倒地。可是,我们像蠕动的蚕一样,慢慢地行进着,丝毫看不到希望。有时候,漫长是一件让人恐惧和绝望的事。即使父亲割得那么快,太阳升起来的时候也只是割了一个地头。我彻底不想干了,放下镰刀坐在地上,赖着不肯再动。
③父亲见我这样,从小拉车上拿下一面自制的小红旗。这面小红旗是干农活时用来做标记的,插到地上很鲜明。父亲往前走了一小段,把小红旗插上,对我说:“割吧,割到小红旗那里咱就歇会儿,把早饭吃了。”那时候麦收时节大家都抢时间,一般人都早早去割麦,把早饭带到地里吃。
④我看了看小红旗的位置,还好不算远,割到那里就能吃饭歇息了。心里这样想着,立即觉得有了力量。我跟在父母的身后,卖力地割了起来,并没有感觉到有多累。一会儿的功夫,我们就割到了小红旗那里。那面小旗子真像一面胜利的旗帜一样,让人欢欣鼓舞。我欢呼起来:“吃饭喽 !”
⑤我们吃过饭,稍作歇息。父亲又把小红旗插到前面不远的位置,对我说:“瞧见没有,今天上午咱割到这里就歇了回家,下午凉快了再来割。”小红旗插在不远处,依旧像一面胜利的旗帜一样招摇着。对我来说,小红旗就是一种希望,只要与它相遇,就意味着完成任务,可以休息一下了。很快,上午的任务又完成了。
76
⑥下午的时候,父亲如法炮制,用小红旗做标记,让我奔着目标一点点前进。父亲不停地对我说:“胜利在望了,都看到地头了,加把劲!”胜利在望,真是个鼓舞人心的词,让我觉得目标不是那么遍远,胜利就在眼前,也不觉得累了。到了天部黑的时候,大片的麦子都被我们割倒了。就这样,在父亲这面小红旗的鼓励下,我顺利完成了任务。
⑦父亲的做法让我领悟到,再漫长的征程,只要前行的路上有希望的旗帜,心中就不会恐惧绝望,慢慢走下去,定能抵达胜利的彼岸。
⑧我毕业以后,分配到一家单位,可是我的专业不对口,需要重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我看着十几本专业书籍,心里很犯怵。忽然,我想起父亲插小红旗的做法。于是,我把十几本专业书籍依次排好顺序,按照三本一组分成几组。我对自己说:别怕,一组一组地学,一组一组地过,过完一组就是一次小小的胜利,要好好庆贺一回,给自己一些奖赏!
⑨这样开始此次的征程,我同样没感到有多累,反而觉得很有趣,很有成就感,不到一年时间,我就轻松地学完了这些专业,别人都说我创造了奇迹。
生活漫长,人生坎坷,只要你在前行的路上插上希望的旗子,就会带给自己前行的勇气和力量,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15.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kǔ lǚ (_______________) 【答案】 苦旅
【解析】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个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 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如“苦旅”: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辛苦。注意据义定形。
16.阅读第①-⑥段,根据要求完成下表。 时间 天还没亮 太阳升起 吃早饭前 下午到天擦黑时 我的行为 忍不住叹气 彻底不想干了,赖着不动 (2) 我的心理 (1) 绝望(丝毫看不到希望) 充满希望和信心 大片 麦子制倒,顺利完成任务 (3) 【答案】 (1) 担心(或“抱怨”)。 (2) 卖力地割,一会儿就割到小红旗那几并欢呼起来。(3) 备受鼓
77
舞,有成就感(或“觉得有趣并有成就感”)
【解析】 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的概括方式概括出人物的其它行为和心理。 如一空,可分析“我简直有些绝望了,觉得这辈子都割不完这么多麦子……我们像蠕动的蚕一样,慢慢地行进着,丝毫看不到希望。 有时候,漫长是一件让人恐惧和绝望的事”即可归纳出担心或抱怨的心理。 二空,可提取“我跟在父母的身后,卖力地割了起来,并没有感觉到有多累。 一会儿的功夫,我们就割到了小红旗那里。那面小旗子真像一面胜利的旗帜一样,让人欢欣鼓舞”一句分析概括。 三空,可分析“大片的麦子都被我们割倒了。 就这样,在父亲这面小红旗的鼓励下,我顺利完成了任务”一句,此时的心理自然是“觉得有趣并有成就感”。
17.请具体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 环境描写写出麦田的广阔无边,暗示割交任务的繁重; 烘托了“我”绝望的心情,推动下文父亲用插红旗的办法鼓励“我”的情节发展。
【解析】 考查重要语句的作用。 “麦畦真的是大长了,一眼望不到边,金黄色的麦田一直绵延到邻村”是典型的环境描写。 注意答出环境描写的烘托渲染作用。从内容上看,用麦田的广阔无边来暗示割交任务的繁重,烘托了“我”什么时候才能割完的绝望心情。 从结构上看,引起下文,推动情节发展,才有了下文父亲用插红旗的办法鼓励“我”的事件。
18.下列对第⑧-⑨段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毕业后要重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面心里犯怵。 B.“我”用“插小红旗”的方法,攻克了工作中的难关。 C.“我”用分组学习的方式,艰难完成新专业的学习。 D.“我”给自己插上希望的旗子,一步步创造了奇迹。 【答案】 D
【解析】 选D项。 A这两段的主要内容不是“重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面心里犯怵”。 B应该是“我”借鉴“插小红旗”的方法。而不是“‘我’用‘插小红旗’的方法”。 C“艰难完成新专业的学习”错。 原文是“这样开始此次的征程,我同样没感到有多累,反而觉得很有趣,很有成就感”。
19.请理解标题“前行路上的希望之旗”的含义。
78
【答案】 一方面指小时候割麦时,父亲为鼓励“我”完成割麦任务插的那面小红旗,“旗” 暗指日标,更指人生道路上,善于分解困难,用一个个小目标给自己勇气。
【解析】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 字面意思:小时候割麦时,父亲为鼓励“我”完成割麦任务插的那面小红旗。 深层意思:“旗”暗指目标,更指人生道路上,要善于给自己插上希望的旗子,一步步创造了奇迹。
【2019·上海徐汇区一模】 现代文阅读
寻找徐立
①三年前路过武汉,正是春天。好客的主人领我们去“老通城”吃豆皮,当然还吃了很多别的——因为在主人看来,豆皮不过是diǎn zhuì席间的小吃吧?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豆皮,以及迎门一块匾额上毛泽东那句随意而又不容置疑的话:“这家的豆皮是最好吃。”
②当年的冬天,武汉话剧院一位阿姨—一父亲的大学同学,乘火车去北京探亲时,便特意拍来电报告知我们,她将带来我爱吃的豆皮,车过石家庄时,希望我们进站去取,这阿姨乘坐的火车到达石家庄正是深夜,那夜父亲准时进站迎接了豆皮。阿姨她竟为我们装了满满一锅豆皮,是那种已不时髦的中型钢精锅,锅的四周还残存着烧饭、煮汤久了而形成的焦垢,使这锅沉甸勹的豆皮格外地富有晙洋洋的家庭味儿。我珍惜阿姨这远来的心意,把豆皮们作小包装,储进冰箱的冷冻室,吃了许多天。
③从没有问过这豆皮是否在“老通城”买的,只想把“老通城”匾額上毛泽东的评价稍改动,变成“阿姨家的豆皮是最好吃”。似乎就因为,它被装在一只活生生的生活中的锅。
④去年十月又来武汉,是来参加“布老虎”丛书的签名售书。原以为在时代的物欲和功利色彩愈来愈强烈的背景之下,买书的人不会很多,意外地发现武汉的读者对阅读抱有那么高的热情。 连续两天为读者签名售书,在拥挤的读者和拥挤的书中,忽然有一本陌生封面的书被举到我眼前,这书的主人一一个腼腆的女孩子要我为她在这本书上签名。 我仔细看书,知这是刚刚出版的我的一本小说集《甜蜜的拍打》。 看到一个陌生人拿着一本自己尚不知道的自己的新书,的确会有几分惊喜之感的。 我在这新书上签名之后,问女孩子这书是她在哪里买的,女孩子说就在一楼大厅。 我半开玩笑地说一会儿也要下楼买一本我自己的书。女孩子听后挤出人群走了。过了一会儿,我眼前又出现了一本《甜蜜的拍打》,想是又有人从楼下买了上楼来让我签名的,便头也不抬地打开了书。扉页上已经有几个稚气的钢笔字了“赠铁凝……”落款;
⑤这徐立便是刚才那个女孩子了。她是听了我刚才的玩笑话,特意下楼再买一本我的书,给尚无书的
79
我。我抬头找徐立,排队的人中已无徐立。即使有,我想我也是认她不出的,这本是一个很普通的女孩子,普通到我根本不记得她的模样,普通到她可以随时淹没在人群。
⑥书市仍然煕熙攘攘,我再也没有见过徐立,我甚至觉得她是有意躲开了这里。她没有夸张自己对小说的热情,也没有刻意寻求与作家交往的机会。在偌大的展览厅里,她只是用心做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
⑦又在武汉一天,见到了响亮的黄鹤楼址,宏伟的长江大桥,和这无边无际、没有尽头的武汉的许多好东西。回到家来,不断记起的却还是那盛在钢精锅里的豆皮,还有那个不知模样的徐立。
⑧她们不是一座城市的骨架,却肯定是这城市的血肉。没有血肉,城市的温暖又从何而来。
(选自《铁凝随笔自选》有删改)
16.根据第①段中的拼音书写汉字。
diǎn zhuì(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点 缀
【解析】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个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 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如“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注意据义定形。
17.第③段“它被装在一只活生生的生活中的锅里”,句中用“活生生”来形容锅的原因。
【答案】 这只锅的四周残存着烧饭、煮汤久了而形成的焦垢,使这锅沉甸甸的豆皮格外地富有暖洋洋的家庭味儿。
【解析】 本题考查记叙文内容理解,表面上看是考查用词的原因,实际上是考查词语在文章中的具体体现由“活生生”可确定是在说这口锅的特点,由主语出发,可在上文中找到对应答题范围为 “阿姨她竟为我们装了满满一锅豆皮,是那种已不时髦的中型钢精锅,锅的四周还残存着烧饭、煮汤久了而形成的焦垢,使这锅沉甸甸的豆皮格外地富有暖洋洋的家庭味儿”,可概括出答案。
18.第④段画线句若改为“便打开了书”,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答案】 “头也不抬”强调了“我”想当然地认为是又一位读者来要签名,与后文竟然是徐立送书给我形成反差,突出“我”打开扉页后的惊讶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分析,需关注原句的情感分析。 由原句“头也不抬”可确定事件范围,由上下文事件和情感的分析,可进一步找到原句用“头也不抬”的好处。 即“头也不抬”结构上,照应后文竟然是徐立送书给我的情节;内容上,突出“我”打开扉页后的惊讶之情。改为“便打开了书”没有这些效
80
果。
19.文章第⑧段所说“城市的温暖”,在文中的具体表现可概括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中“暖”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可贵的品质。 【答案】 (1)阿姨坐火车深夜途经石家庄,给我们带来满满一锅豆皮。 (2)徐立特意买来我想要的我的新书并赠言,之后默默离开。 热情(心) 、真诚质朴等(写出两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记叙文内容理解,考查词语在文章中的具体体现和对应事件的情感分析由“城市的温暖”可确定是在说“我”途中的感受,由此确定事件范围,可概括出答案。
20.以下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阿姨与徐立的行为同样可贵,但阿姨这则材料与标题关联不大。 B.因在书市错过徐立而心存遗憾,标题表达作者立志寻找徐立的意愿。 C.标题表明作者呼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够出现更多的“徐立”们。 D.文章第④、⑥段三次提到武汉读者对阅读的热情,但都与标题无关。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记叙文内容理解,考查词语在文章中的具体体现和对应事件的情感分析A和D项对应原文的内容为插叙,补充交代了“我”对其他读者的感受,为的是衬托着徐立,故排除A和D。B和C项相比较会发现B项为对第六段内容的解读,而C项对应全文。所以选C项。
【2019·上海金山区一模】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永恒的母亲 三毛
①我的母亲,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母亲20岁的时候,她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
②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淡然。
③等我上了大学的时候,有次放学回家,看见总是在厨房里的母亲,突然脱口问道:“妈妈,你念过尼采没有?”母亲说没有。又问:那叔本华、康德和萨特呢?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母亲还是
81
说不晓得。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一时感慨不已,觉得母亲居然是这么一个没有学问的人。我有些发怒,向她喊:“那你去读呀!”这句喊叫,被母亲的炒菜声挡掉了,我到房间去读书,却听见母亲在叫:“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
④母亲的腿上,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带子,那一条带子的长度,只够她在厨房和家中走来走去。大门虽没有上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她甘心情愿把自己锁了一辈子。
⑤我一直怀疑,母亲总认为她爱父亲的深度胜于父亲爱她的程度。
⑥还是九年前吧,小兄的终身大事终于在一场喜宴里完成了。那一天,当全场安静下来的时候,父亲开始致词。父亲要说什么话,母亲事先并不知道,他娓娓动听地说了一番话。最后,他话锋一转道:“我同时要深深感谢我的妻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得到这四个诚诚恳恳、正正当当的孩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当父亲说到这里时,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站在众人面前,任凭泪水奔流。那时,在场的人全都湿着眼睛,作为女儿的我,在那一刻,更是泪湿满襟。我相信,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付出,终于在父亲对她的肯定里,得到了全部的回收。
⑦这几天,每当我匆匆忙忙由外面赶回家吃晚餐时,总是呆望着母亲那拿了一辈子锅铲的手发呆。就是这双手,把我们这个家管了起来。就是那条围裙,系上又放下的,没有缺过我们一顿饭菜。就是这一个看上去年华渐逝的妇人,将她的一生一世,毫无怨言,更不求任何回报的交给了父亲和我们这些孩子。
⑧回想到当年读大学时看不起母亲不懂哲学书籍的罪过,我恨不能就此在她的面前,向她请求宽恕。今生唯一的孝顺,好似只有在努力加餐这件事上来讨得母亲的快乐。
⑨想对母亲说: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她;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是她;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的,也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也是她。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的广度和深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能够比她更周全。
⑩母亲啊母亲,在女儿的心里,你是源,是爱,是永恒。 ⑪你也是我们终生追寻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15.下列对①段在文中的作用说法有误的是( ) A.交代了母亲和父亲相识、结婚的年龄。 B.明确了母亲不曾上大学的原因。 C.体现了母亲当初结婚时的无奈。 D.引出下文“母亲为家庭付出”的内容。 【答案】 C
【解析】 C项对①段在文中的作用说法有误。 ①段主要写了母亲和父亲相识、结婚的年龄。进而明确了
82
母亲不曾上大学的原因。 在结构上有引出下文“母亲为家庭付出”的内容。没有“体现了母亲当初结婚时的无奈”这方面的内容。 所以选C项。
16.第③段画直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_描写,联系该段内容说说其表达作用。
【答案】 语言 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平静淡然、关爱孩子、任劳任怨、宽容大度的特点。 【解析】 “却听见母亲在叫:‘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 明显使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 上文写“我”瞧不起母亲,但母亲却招呼我吃饭。 表现了母亲关爱孩子、任劳任怨、宽容大度的特点。
17.概括文中“我”在不同年龄阶段对母亲的情感态度: 上了大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大学时瞧不起、失望 九年前被感动、开始理解 现在愧疚与真正理解(感激,爱) 【解析】 分析文中“我”在不同年龄阶段对母亲的情感态度。 上大学时可分析“我有些发怒”“那你去读呀!”等句,说明对母亲有瞧不起、失望的情绪。 九年前可分析“作为女儿的我,在那一刻,更是泪湿满襟。 我相信,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付出,终于在父亲对她的肯定里,得到了全部的回收”等句,说明我被母亲感动,开始理解母亲。 现在可分析“我恨不能就此在她的面前,向她请求宽恕。 今生唯一的孝顺,好似只有在努力加餐这件事上来讨得母亲的快乐”等句,说明我有了愧疚的心情并真正理解了母亲。
18.上文第③和第⑦段画浪线句中都有“呆望”一词,其传递的情感是否相同?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不相同。第(3)段中的“呆望”是指“我”上大学时对母亲不知道那么多有影响力的人物而自己却不以为然的讶异和失望;第(7)段中的“呆望”是指现在的“我”每次看到母亲虽操持劳碌了一辈子却毫无怨言的内心的震动。
【解析】 分析两处“呆望”所传递的情感。 答此题首先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这样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无误。 “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中的“呆望”是指上大学时的“我”对母亲知识面很窄的讶异和失望。这是不理解母亲的神态。 “总是呆望着母亲那拿了一辈子锅铲的手发呆”中的“呆望”是指现在的“我”看到母亲任劳任怨后内心中的震动。这是理解母亲后的神态。
19.联系全文,请说说对第⑨段画线句的理解。
83
【答案】 (1)强调母亲一生不求回报、无怨和无悔地爱着自己的家人;(2)强调母亲身上所感受到的处世态度的平静淡然等。
【解析】 欣赏文句。 注意“母亲所赋予生命的广度和深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能够比她更周全”这句话处在文末的位置。 要理解好“所赋予生命的广度和深度”,这里指母亲一生无怨无悔不求回报以及处世态度的平静淡然等品格的深刻与博大。 这句话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2019·上海普陀区一模】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西瓜虫的春天
①春天进入了校园。
②一整个校园里,最先开的是白玉兰。前一天,毛茸茸的顶芽端坐枝头,像警觉的小动物。第二天,皮毛劈开,露出花被片,似白色柞绸。温润香气荡漾下,山茶也跟着开了,硕大花盘红艳艳,衬着油绿叶子,有种中式的喜气。
③山茶开了后,就轮到迎春和结香。前者开成了一片小型的金色瀑布,后者则把串串黄灯笼高挂枝头。学生们跑步,绕着操场一圈又一圈,每次经过那几棵结香,都要捂住鼻子。结香的香气过于汹涌,叫人吃不消。只有学校里的皮大王好似闻不到,一直去花坛偷偷挖着什么。
④老师捉住皮大王问:“为什么逃课去花坛?”皮大王不肯说。但“同犯”不禁恐吓, 已经招了:“我们去种花。”
⑤老师问:“种什么呢?”
⑥“同犯”坦白从宽:“我们,把话梅核种下去,秋天,可以结出许多话梅来吃。” ⑦老师问:“怎么个种法?”
⑧“同犯”说:“我们分工了,他早上去翻土,我下午去浇水。我们还从家里带了鸽屎施肥。” ⑨老师道:“好的,那你们答应老师,一,利用课间休息去,不要逃课;二,浇水施肥的同时,要每天写种植日记。”皮大王抬起头,不可置信,自己竟然没有挨训。
⑩惊蛰了,打雷了,下雨了。天气转暖,玉兰凋谢。皮大王趴在窗口,久久凝视。紫荆开了,海棠也开了,蓝色小花繁星般铺满地面,但话梅没有抽芽。
⑪老师走过来,双手按在皮大王肩膀上。两个身影一前一后走到花坛。皮大王一铲插下去,新翻出的泥土湿润,褐色土块里露出淡棕色的圆点,是话梅核。它们日日接受孩子的照看,但什么动静也没有。
⑫煮过的种子,不会发芽,老师说。然后他讲解了种皮、胚和胚乳。埋过话梅核的地面被翻搅,从泥
84
洞深处爬出好几个肥滚滚的西瓜虫来。老师捉了西瓜虫给皮大王,说,试试看养西瓜虫。在鞋盒里搭建一个立体迷宫,用番茄皮为饵,指引它们认识道路,走出迷宫。
⑬那一个学期,我们班上每个学生都养了西瓜虫。每个人都在课桌里放一只鞋盒。胖乎乎的潮虫像含羞草一样,被轻轻一触,就滚成一个圆球。大家兴高采烈去找老师。但老师在办公室的角落里坐着,桌上摊开一本全英文的书。
⑭1997 年的春天,我祖父母工作过的万人大厂,正从市区搬到郊区。国营大厂在砸锭裁员,而外资企业在浦东设市招人。老师和我们说这些话,好像在讲解种皮、胚和胚乳,好像在试图解释,为什么再殷勤地浇灌话梅核,也不会开出花来。“我不想一直在这里,你们能明白?”老师说。
⑮春天过去,大家各自豢养的西瓜虫都养熟了。天天用饵驯导,它们大多也会绕开预设的歧途走出迷宫。
⑯后来我们把这件事情说给老师听,在 2017 年的网络上。皮大王花了二十年,终于在跨国公司高管的页面上看到他的电邮地址。他回了一封全英文的邮件,说在年轻的时候做过你们的老师,亦感到十分荣幸。非常书面的措辞。
⑰那时候他真的很年轻,实在也比我们大不了几岁。年长些的老师把皮大王捉到他面前,是要他来做规矩。但他却耐心地等待在一边,等待孩子种话梅。话梅没有顶出泥土,但西瓜虫钻出了一个春天。 14.第⑩段写景的语言多用短句,其表达效果是__ ____ 【答案】 表明时季转换之快,突出皮大王等待话梅抽芽的焦急心情。
【解析】 考查对句式和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作答时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 文章第10段中的“惊蛰了,打雷了,下雨了,天气转暖,玉兰凋谢”几个短句的使用,突出了季节转换的快;“皮大王趴在窗口,久久凝视。 紫荆开了,海棠也开了,蓝色小花繁星般铺满地面,但话梅没有抽芽”几句则突出了皮大王希望他们亲自种下的话梅能抽芽的焦急心情。
15.年轻的老师“耐心地等待”孩子们成长,主要表现在: (1)___ __; (2)老师陪孩子们等待话梅核的成长; (3)___ ___。
【答案】 (1)老师没有训斥因为种话梅核而逃课的孩子 (3)老师让孩子试着养西瓜虫
【解析】 考查梳理文章的内容和概括能力。 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 答题时要尽可能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答。 依据文章4~9段,依照示例可概括为:老师没有
85
训斥逃课去种话梅核的孩子;依据文章11~12段,可概括为老师让我们养西瓜虫。据此填写作答。
16.第⑭段“老师和我们说这些话”的目的是__ ____ 【答案】 解释自己要离开的原因,希望得到孩子们的理解。
【解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1997 年的春天,我祖父母工作过的万人大厂,正从市区搬到郊区。 国营大厂在砸锭裁员,而外资企业在浦东设市招人”这一背景和“‘我不想一直在这里,你们能明白?’”可知,老师和我们说这些话的目的是:解释自己想要离开学校的原因,希望“我们”能理解。据此分析作答。
17.对第⑯段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老师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二十年来孩子找寻老师成了他的执念。 C.老师为能与多年前的学生重逢很欣喜。 D.也许老师忘记了曾为孩子创造的春天。 【答案】 C
【解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他回了一封全英文的邮件,说在年轻的时候做过你们的老师,亦感到十分荣幸。 非常书面的措辞”来看,老师和学生并没有“重逢”,只是在网络上交流,也看不出老师的欣喜。故答案为C。
18.说说你对本文标题“西瓜虫的春天”含义的理解。
【答案】 春天里孩子们在老师引导下试着养西瓜虫,用饵正确驯导,大多会绕开歧途走出迷宫。 每一个孩子就像西瓜虫,需要正确引导,孩子们正是在年轻老师耐心地等待和引导下自由健康地成长,迎来人生的春天。
【解析】 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关键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内容和主旨理解题目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本文标题“西瓜虫的春天”,表面上是说老师要我们养的西瓜虫用饵正确驯导,钻出泥土走出迷宫;深层含义喻指“我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由健康地成长,走出了人生的春天。据此理解作答。
8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