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答: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创始人马斯洛。70年代后,罗杰斯继承了他的理论,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他认为:在培养目标上,他主张教学的目标应该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人真正成为自由独立、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知识对学生的个人意义,强调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的适切性;在课程、教学的实施中,强调学生亲自体验各种经验,形成自我概念和独立自主的个性;在课程、教学的评价上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主张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他认为学习是师生之间、班级成员之间交往、影响的过程,因此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学的专业知识、技巧,而在于人际关系、情感态度,因此教学应该以真诚、民主的态度与学生坦诚相见,尊重学生的选择。
5、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
答:(1)多种取向的综合;(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性和时代性;(3)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与实践性;(4)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
6、简述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和评价。
答:特点:过程模式强调知识与活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即知识与活动本身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无须依赖于外在的什么目标而存在。因此课程的设计不一定要从确定目标开始,设计课程时必须考虑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并优化学习的背景或环境,使其在与环境的互动及问题解决中提高认知水平。评价:过程模式是在对目标模式进行系统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试图解决目标模式无法解决的问题,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但它对模式的建构不是很成功,尽管提出了很富有吸引力的课程思想,却没有说明具体的行动方式,让人感到难以把握。而且过程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假设教师能够对教
1
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做很好的调整,这种预想有些脱离现实。
7、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答:(1)在课程发展中,关注学习者的因素,注意发展个体适应社会的能力,体现了“生活适应教育”的精神;(2)强调课程发展的计划性、目的性和可控制性;(3)把科学管理原理应用在课程管理中,体现了课程发展的科学性和逻辑性;(4)将课程与教学密切地联系起来,增强了课程理论的实践性;(5)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课程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循环关系。不足的是:(1)受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影响,只重视课程具体方面的改进,强调课程与教学的效率、预测和控制,尤其重视实现目标的手段,忽视对教育教学本质的理解;(2)对课程问题采取了一种实证主义的态度,课程内容大多只叙述“如何”的知识,教学只是将这些知识“有效”地转让给受教育者;(3)把教学过程视为纯粹“技术性”的过程,过分强调其组织性、计划性和目的性,忽视学习者这一人的因素。
8、简述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及其设计的步骤。
答:功能主要有:(1)导向功能;(2)控制功能;(3)激励功能;(4)评价功能。设计步骤是:目标分解 → 任务分析 → 起点确定 → 目标表述 → 目标的系统化、层次化 。
11、目前对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哪几种认识?
答:主要有三种:(1)独立论。认为课程、教学相对独立,互不交叉。代表人物有布鲁纳、蔡斯、坦纳夫妇等;(2)包含论。分两种:一是课程包括于教学,代表是建国初的中国学者;一种是教学包括于课程,代表是泰勒、比姆等;(3)相互影响论。认为教学决策在课程决策之后,并且在教学决策付诸实施与评价之后,根
2
据成效可以修正课程决策,这一过程周而复始,永不终止。
12、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个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哪些方面?
答:主要包括:(1)课程与教学的哲学(主要研究:价值、信念和特殊的取向问题);(2)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哲学、社会与文化等理论);(3)课程与教学的设计(主要研究:课程设计的目标确定、内容范围、深度和顺序安排、评价方式等;教学设计的目标确定、策略与方法的选择、评价与测量等);(4)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主要研究:含义、分类、依据、表述、取向、一般模式等);(5)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主要研究:选择原则与依据、组织原则、组织方式等);(6)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主要研究:课程实施的取向、影响因素、层面与水平、策略、如何实现成功等;教学的过程);(7)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主要研究:评价的意义、类型、功能、模式及其具体的方法等)。
15、概括各种课程设计模式的主张,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点和不足。
答:(1)目标模式。在这一模式的课程设计中,目标受到高度的重视,在整个课程设计中,目标起到了统领和核心的作用。优点是:目标模式是合逻辑的、合科学的,可以提高目标指引下的活动的效果,是合乎民主需要的,合乎教育的要求的,具有组织和连贯的力量。不足的是:此模式在本质上含有管理控制的意图,这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自主性的发挥;对目标的分析多指向可预期的目标,而对非预期目标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行为目标的叙写方式顾及到了可表现行为的学习,而事实上很多学习最终并不一定表现为外显的行为。(2)过程模式。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强调教育的方式而非教育的内容,重视学习者主动学习;二是将重心放在教学的环境和经验的重组上。过程模式是在对目标模式进行系统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试图解决目标模式无法解决的问题,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但它对模式的建构并不是很成功,尽管提出了很富有吸引力的课程思想,却没有说明具体的行动方式,让人难以把握。而且,此模式对教师
3
提出很高的要求,预想有些脱离现实。(3)集体审议模式。主张课程探究方式要从“理论”的模式转向“实践”的模式。根据实践的需要对诸多的有关理论进行择宜,指导课程的四个基本要素的组织。优点是:使理论与实践在课程设计中达到更有效的结合;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有助于增强课程的适应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足的是:该模式过于强调“各种实践情境的独特性”,对是否能够存在一般的、可靠的理论持怀疑态度,最终会滑入对主义的泥坑里去;其倡导的“择宜”实质上是对各种理论的折中调和,容易造成思路上的混乱;集体审议,由于各人的背景不同很难取得一致的意见。(4)自然设计模式。对课程设计中手段和目标的关系做了重新的思考,其具体操作过程包括三个步骤:明确设计课程的基本立场,对设计进行深思和反省,具体设计。自然设计模式十分注重课程立场上的不同,课程设计人员由于课程立场的差异,一开始很难达成一致,需要反复地讨论、协调,制定种种变通方案。实际成效,还有待实践检验。
16、你认为理想的课程设计模式应该具有哪些特征?
答:应该具有如下特征:(1)建立在较充分的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2)构建具有广泛参与性的课程开发共同体;(3)注意吸取多种课程设计模式的优点。
26、要达到成功的课程实施,必须解决好哪些问题?
答:(1)认真分析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2)认识课程实施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3)了解课程实施的复杂性;(4)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5)为课程实施安排足够的时间;(6)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适时和恰当的评价。
29、课程内容的选择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4
答:影响因素主要有:(1)课程目标;(2)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3)社会发展需要;(4)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包括:重要性、实用性、正确性等。
31、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包括:(1)信息技术教育;(2)研究性学习;(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4)劳动与技术教育。
32、简述新课程结构调整的原则。
答:新课程结构调整原则是:(1)综合性原则(以分科课程重新整合);(2)均衡性原则(各课程类型、具体科目、课程内容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例);(3)选择性原则(选择适宜课程,加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设置与实施,实现课程结构的弹性化)。
答:包括五个层面的改变:(1)教材的改变。包括:与新课程方案相适应的内容、编排顺序、呈现方法、教学方法等改变;(2)组织方式的改变。包括:学生的分班与分组的安排、空间与时间的安排、人员的分配等方面;(3)角色行为的改变。教师从权威、知识的拥有者转变为教育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合作者;(4)知识和理解的改变;(5)价值的内化。实施者将新课程提供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
35、分析课程实施的不同策略的特点。
答:课程实施的策略主要有:(1)从上而下的策略。此策略是以国家和地区为中心。采取这咱策略来实施课程变革,要求学校中的其他因素要与改革相一致。这种策略通常包括两种模式:调查与发展模式、多因素策
5
略;(2)从下而上策略。这种策略的典型模式是综合发展模式策略。该策略是以当地存在的问题或教师所关心的问题为起点进行变革的;(3)从中间向上的策略。该策略认为学校是改革的最适当的单位,以学校作为改革的起始单位,推动改革的进程。
36、要创造成功的课程实施条件,必须考虑哪些因素?
答:(1)认真分析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2)认识课程实施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3)了解课程实施的复杂性;(4)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5)为课程实施安排足够的时间;(6)对课程实施进行适时和恰当的评价。
37、推动新课程实施的策略有哪些?
答:(1)调动多方力量参与课程实施;(2)开发与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3)开展多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培训;(4)加强指导,及时评估,稳步推进实验研究。
38、什么是课程管理?课程管理有什么重要意义与作用?
答:课程管理是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课程管理的意义和作用是:(1)课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2)课程管理既能从全局上控制课程系统的整体运行,又能在细节上调节好自身的运转,实现课程系统的优化运行;(3)课程管理能以“软”的形式提高课程系统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
42、简述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与意义。
6
答:这种观点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通过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
43、简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
答:学生获得知识有两种来源: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是把前人的认识变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但不能从书本到书本,脱离实际地学习必须要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是学好间接经验的重要基础和必要的条件。要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作用、相互联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44、简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主要矛盾。
答:教学过程的特点:(1)双边性;(2)认知性;(3)实践性。主要矛盾:(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45、简述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
答:教学目标:通过情感和认知多次交互作用,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陶冶、升华,个性得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知识。操作程序: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46、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哪些趋势?
答:(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3)注重学习者的
7
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
47、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
答:道尔顿制出现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它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行。这是一种典型的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接受教师考查,然后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48、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及优缺点。
答:基本特征:(1)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将学生编班;(2)把教学内容按照学科和学年分解为小的教学单元---课;(3)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4)教学场所较为固定。优点:(1)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化进程;(4)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获得系统的、连贯的知识,保证教学质量;(5)有利于进行教育管理和教学检查。缺点:(1)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2)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3)教学内容固定化、程序化,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4)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5)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个性的发展。
49、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答:(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包括:明确的行为标准,建设性的课堂环境,良好的教学策划,和谐的师生关系;(2)运用建设性的课堂环境;(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如:掌
8
握课堂行为矫正的内容、遵守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应用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等。
50、简述研究教学过程的意义。
答: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完成课程内容必不可少的途经,研究教学过程的意义是:(1)可以丰富课程与教学的理论;(2)可以指导课程和教学的实践,发挥教学过程的探索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等的功能,真正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础和保证。
51、你认为教学过程应该包括哪些要素?它们的关系是怎样?
答:教学过程的要素包括:“三构成、三影响”,三构成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影响包括:方法、目的和环境。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活动,师生关系是双向的、平等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构成要素和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承、相互作用的。
52、你怎样理解“没有教学过程的矛盾存在,教学就不能称其为教学,没有教学过程的动力,教学过程就难以维持”?
答:教学过程得以展开是由教学过程的矛盾和动力决定的。(1)教学过程是由三种主要的矛盾贯穿其中,是在三种矛盾的作用才能完成整个教学的过程。它们是: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没有教学矛盾过程,就没有教学活动的产生。(2)教学过程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动力,这些动力主要是由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构成。内部动力是指启动教学过程的力量来源于教学主体,即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爱好等,也就是学习的动机。外部动力是指启动教学过程的力量是外部发起的,如外部的奖励、社会要求等。没有动力,就启动为了教学过程,也就是没有教学。
9
53、教学过程有哪些主要规律?
答:规律主要有:(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规律;(3)教与学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4)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的规律。
54、教学过程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2)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4)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5)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6)统一要求与困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
55、简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定义。
答: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并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范型。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括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
57、简述国内主要的教学模式,并结合实际选一种教学模式加以述评。
答:国内主要的教学模式有:(1)传递---接受教学模式;(2)自学---发现教学模式;(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4)情境—陶冶教学模式;(5)示范---模仿模式。(举例略)
10
58、简述国外主要的教学模式,并任选两种教学模式比较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答:国外主要的教学模式有:(1)程序教学模式;(2)概念学习教学模式;(3)掌握学习教学模式;(4)“非指导性”教学模式;(5)“合作教育”教学模式。(选择并举例说明)
59、简述国内外常用的教学方法,并任选一种国外的教学方法加以述评。
答:国内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述、讲解、讲演)、)谈话法(或问答法)(复习谈话、启发谈话)、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等);(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法(感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操练习、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讨论法、研究法。
国外流行的教学方法:(1)发现式教学法;(2)范例教学方法;(3)“掌握学习”教学法。
60、选择应用教学方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应该注意遵循以下几个选择的原则:(1)坚持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2)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3)与教学内容相适应;(4)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5)与教师特点相适应;(6)与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相适应。
61、述评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阶段。
11
答:教学组织形式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1)个别化教学组织为主的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个别教学由于其自身的弱点,难以完成系统化、程序化传授知识的任务,教学效率不高。(2)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阶段:17世纪后,由夸美妞斯提出。由于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提高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提高了教学效率,因而逐渐为各国采用。(3)改造班级授课制阶段:19世纪初开始。主要观点有:贝尔----兰卡斯特制、道尔顿制、文纳卡特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开放课堂等。
62、提高课堂管理的效率,应该采取哪些策略?
答:(1)采取课堂时间的优化策略:A、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B、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过程;C、保持适度信息,提高知识的有效性;D、提高学生的专注率,增强学生的学术学习时间。(2)采取优化课堂气氛的策略:A、多陈述性语言,少评价性语言;B、与学生平等相处;C、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过程;D、注意物理环境的布置;E、加强师生互动。(3)采取课堂问题行为处理的策略:A、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B、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C、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63、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1)学生接受的教学信息更加一致,教学信息传递更加标准化;(2)教学活动更加有趣;(3)提供感性材料,加深感知度;(4)提供有效的交互;(5)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6)有利于个别化教学;(7)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发现”和“探询”活动;(8)促进教师的作用发生变化;(9)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10)扩大教育规模。
64、为什么说应用与选择教学媒体应考虑学生的特点?
12
答: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比如:小学生应选择生动形象、重点突出、色彩鲜艳的媒体进行教学,最好配以动画。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根括和抽象的能力发展起来,为他们选用的教学媒体就可以广泛一些,传递的内容则增多了分析、综合、抽象、根括,增加了理性认识的分量。另外,在两种效果接近的媒体中进行选择时也可以适当考虑学生的习惯和爱好。
65、基本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形式有哪些?
答: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1)教室内的计算机网络;(2)校园网;(3)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教学。
66、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答:教学艺术的特征是:(1)创造性(表现在: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2)形象性(借助语言、表情、动作、绘画、音响等形式);(3)情感性(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4)审美性(教学内容的科学美和教学表达的形式美)。
67、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是什么?
答: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是:(1)教学语言艺术影响教学效果;(2)教学语言艺术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3)教学语言艺术促进教师自身思维品质的发展。
68、什么是副语言?
13
答:副语言一般由辅助言语和类语言构成。辅助言语是语言的非语词方面,它包括:音质、音量、音调等。
69、简述CIPP评价模式。
答:即背景、输入、过程、成果和英文第一个字母的缩写。这种评价模式是由斯塔弗尔比姆等人提出。他认为,评价不应该局限于目标达到的程度,而应该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CIPP模式是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及成果评价组成,这四部分也是这种评价模式的评价步骤。
70、什么是发展性评价?
答: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是:(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2)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3)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4)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5)评价方式多样化;(6)评价主体多元化;(7)关注发展过程。
71、课程评价模式主要有哪些?
答: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1)目标评价模式;(2)外观评价模式;(3)CIPP评价模式;(4)自然探究评价模式。
72、叙述教学手段的历史发展阶段。
答:主要经历了:(1)非语言表达阶段;(2)口头语言阶段;(3)文字书籍阶段;(4)直观教具阶段;(5)
14
视听媒体阶段;(6)高新技术阶段。
73、现代教学手段包括哪些?分别具有什么功能?
答:现代教学手段包括:(1)光学媒体。功能:能使学习者在静止状态下观察扩大了的图像;能放大显示某些演示实验、标本、实物、图片;放映时间可长可短,一般不受限制;易于制作教材;投影片可以代替黑板。(2)音响媒体。功能:能记录、储存声音,根据需要可随时重放;能将声音放大、扩大教学范围;传递信息快,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以对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声源录制的声音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创造出新的音响环境;音响资料可以长期保存。(3)文字图像媒体。功能:快速传递教学信息。(4)视听媒体。功能:能同时提供视觉、听觉两方面的信息;能以活动的图像逼真、系统地呈现事物及其发展变化过程;能调节事物或现象包含的时间因素,将缓慢的变化与高速的动作清楚地显示出来;能放大或缩小实物影像;能重新构造现实,去掉非本质因素,将事物的本质用明白易懂的形式呈现出来;具有快报性、同时性和广泛性。(5)综合媒体。功能:能长期储存并提供大量教学资料,供师生随时检索;能把学生的反应记录下来,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具体的指导;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条件,使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进行学习;能在不影响他人学习的情况下,进行个别学习;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
74、在教学活动中选择教学媒体的一般原则和依据是什么?
答:(1)依据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3)依据学生变量;(4)依据教学媒体自身的特性。
75、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形式主要有几种?试分析每一种应用形式的适用条件和适用性。
答: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形式主要有:(1)基于视听媒体技术的教学形式。包括:利用广播电视系统进行
15
系统教学、利用插播教学片辅助教学、运用电视录像媒体进行示范教学。这种教学形式的应用条件是:具备视听媒体技术,如:幻灯、广播、录音、电视、录像、语音实验室等视听设备。适用范围较广;(2)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远程教学形式。即卫星电视广播,如:中国教育电视台;这种教学形式适用于具备卫星通信技术及设备学校。(3)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形式。包括两种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个别教学模式。适用于具备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学校;(4)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形式。包括三种模式:教室内的计算机网络、校园网络、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教学。适用于具备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和因特网络技术和设备的学校;(5)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形式。现仅用于军事、医学实习、仿真试验、体育训练、特殊教育等领域。
76、什么是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特点和功能有哪些?
答: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乐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学生在愉快中高效率进行学习的精湛技巧。广义的教学艺术是指教学各组成部分的艺术,而狭义的教学艺术是指课堂教学艺术。
特点是:(1)创造性(表现在: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2)形象性(借助语言、表情、动作、绘画、音响等形式);(3)情感性(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4)审美性(教学内容的科学美和教学表达的形式美)。
功能:(1)具有认识和发展功能;(2)具有启迪心智、促进发展的功能;(3)具有教育功能;(4)具有审美功能;(5)具有重视师生的双向交流功能。
77、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和类型有哪些?
16
答:特点是:科学性、教育性、启发性、口语化、趣味性。类型主要有:叙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描述性语言。
78、非语言艺术的作用是什么?教学中常用的非语言有哪几种?
答:作用:(1)辅助有声语言;(2)替代有声语言;(3)美化教师形象。在教学中常用的非语言主要有:(1)副语言。包括:辅助言语(音质、音量、音调)、 类语言(哭、笑、叹息、呻吟等);(2)面部表情(自然大方、温和适度、宽容大度);(3)眼神;(4)体态(头语、手势、站姿、走姿等);(5)空间距离语。
79、导课作用和类型是什么?
答:导课的作用是(1)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2)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3)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4)有助于明确学生学习目的。导课的类型主要有:(1)直接导课;(2)故事导课;(3)创设情境导课;(4)悬念导课;(5)新旧知识联系导课;(6)解释题目导课;(7)演练导课;(8)设疑导课。
80、结课的类型有哪些?
答:结课的类型主要有:(1)自然式;(2)归纳式;(3)悬念式;(4)回味式;(5)比较式;(6)练习式;(7)拓展延伸式;(8)激励式。
81、板书的种类有哪些?板书在教学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答:板书的种类主要有:(1)要点式板书;(2)语词式板书;(3)线索式板书;(4)图示式板书;(5)阶
17
梯式板书;(6)对比式板书;(7)总分式板书。板书的作用是:(1)体现教学内容的精华;(2)综合体现了教师教学的基本功;(3)板书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途经。
82、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发挥板书的功能?
答:(1)依据板书艺术的要求进行教学板书。要求主要是:A、板书设计要准确、实用;B、板书设计要布局合理、主次分明;C、板书形式要多样;D、板书要配合讲解、适时呈现;E、板书要规范等。(2)教学中的板书要体现板书艺术的特点。主要是:注意板书的趣味性、示范性、直观性和启发性。
83、如何正确评价和发挥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
答: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有: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决策功能、促进发展功能。
84、简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与对象。
答: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包括:(1)教育行政部门;(2)学校管理人员;(3)教师;(4)学生;(5)家长;(6)社区。 对象包括:(1)课程方案评价;(2)教学过程评价;(3)教师评价(包括:基本素质、业务能力、工作表现与绩效);(4)学生评价;(5)课程资源评价;(6)课程与教学管理评价。
85、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答: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1)目标评价模式;(2)外观评价模式;(3)CIPP评价模式;(4)自然探究评价模式。
18
86、如何实施课堂观察?
答:一般要考虑:(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2)选择观察的方法;(3)准备观察用具;要注意的问题:(1)要做好观察记录;(2)要保持敏锐性;(3)科学地解释观察的资料。
87、课程评价改革的要点是什么?
答:关于课程评价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88、有关学生评价的新理念是什么?
答:新课程强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在评价方法上,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即关注过程性证人,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休价值。
89、教师评价的改革有哪些?
19
答:对于教师的评价要遵循发展性原则,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评价方式方面,强调以自评方式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90、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1)“目标取向的评价”正在被“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所超越;(2)评价功能由过于注重鉴别和评定转为注重激励和发展;(3)评价的多元化。包括: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结果的多元化。
四、论述题:
1、分析说明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参考要点:
主要研究方法有:
1、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亲自接触和广泛了解教育现状,艰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发现某些规律或倾向性问题的研究方法。特点:现实性、实用性、较强的可信度。作用:(1)揭示课程与教学领域中现实存在的问题;(2)总结、推广先进的思想经验;(3)服务于教学管理、预测。基本程序:(1)确定研究课题;(2)选择调查方法;(3)选取研究的对象;(4)制定调查计划;(5)设计调查表或访谈提纲;(6)进行
20
准备性调查;(7)修订调查工具和调整被试;(8)进行正式调查;(9)统计资料;(10)撰写调查报告。
2、观察研究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特点:目的性、客观性、能动性。作用:(1)有助于研究课题的选择和形成;(2)检验原有理论观点和正确性。基本程序:(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意义;(2)搜集文献资料;(3)编制观察提纲;(4)实施观察;(5)收集记录资料;(6)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3、实验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和假设,确定研究的目标,通过人工的方法控制教育现象的某些因素,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教育现象,从而探索某种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作用:(1)检验现有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并改进教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2)为发展和揭示新的教育特点和规律提供必要的基础;(3)对引进的教育理论进行检验、变通、改造与发展;(4)为新的科学理论进行检验、变通、改造与发展。基本程序:(1)确定研究的课题;(2)选择实验设计;(3)制定实验方案;(4)实施实验方案;(5)数据的整理和分析;(6)撰写实验报告。
4、人种学研究法,又叫实地研究或者定性研究,是为特定情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和科学的描述。特点:(1)强调被研究者的经历;(2)强调实地研究并强调“情境性”;(3)强调以整体的、全局的观点看问题。作用:(1)人种学研究注重前后关系,最适于教育问题的调查;(2)课程与教学领域中,有许多问题适合于人种学研究。基本程序:(1)确定被研究的现象和研究对象;(2)收集资料;(3)分析;(4)得出结论。
2、试述文化与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维度。
参考观点:文化与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维度主要体现在:(1)在宏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制约着课程与教
21
学的发展水平。任何时期、何种类型的课程、教学都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这四种社会系统要素的影响。(2)在微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对课堂教学组织、人际关系产生影响。社会影响因素是透过课程内容、教师的观念等形成课堂上的价值观念。这种观念影响关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影响着课堂组织的形式和人际关系。
3、论述我国现阶段课程设计的特点。
参考观点:1、课程设计取向上的特点:(1)增强课程的适应性;(2)体现基础性与探索性;(3)注重学生发展,贴近生活实际;(4)加强课程的综合化;2、课程设计体制、模式上的特点:(1)建立在较充分的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构建了具有广泛参与性的课程开发共同体;(3)注意吸取多种课程设计模式的优长。
5、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
参考观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新课程的目标是:基础教育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1)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2)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3)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5)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6)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7)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
22
新人。
新课程目标的制定与实施必须以以下的思想为指导:(1)邓小平的“三个面向”;(2)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3)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有关规定。
新课程目标具有时代的特征:(1)继承了传统与面向未来;(2)有国际的视野和中国的特色;(3)能全瞻社会又关爱个体。
新课程目标形成了体系。包括:(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6、试评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体系。
参考观点:卢布姆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其中,“认知领域”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情感领域”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倾向、价值组织、价值体系等;“技能领域”分为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等。
7、试论述心理学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
参考观点:心理学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对课程与教学产生影响:(1)心理学对学习观的影响。传统的学习观是以洛克的形式训练说为主的,随着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发展,20世纪桑代克运用心理实验彻底推翻了形式训练说。他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学习过程是渐进的,是经过反复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后来,德国格式塔学派、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学说对学习观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2)心理学对学生观的影响。学生观的改变主要表现在:A、学生发展的主体观。学生是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体,他们的
23
选择应该受到重视;B、学生发展的整体观。学生的发展应该是知识、技能、情感、心理品质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C、师生之间的平等观。师生间的交往是平等的、民主的,成功教育是保护个性的教育、快乐的教育。
8、谈谈你对“教师参与课程设计”的看法。
参考观点:(1)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基本上全国统一,实行集中统一的课程计划和教学指导,表现在全国共用一个教学计划(课程计划),一个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
由于规定得过细过死,限制了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人创造性和选择的余地,学校和教师几乎没有自己选择教学内容的机会。教师对教材产生依赖性,教师很少对教材上的内容和方法产生怀疑,更少去结合教学的实际自行设计教学内容。这样,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力,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逐步实行“一纲多本”“一标多本”的策略,课程设计的主体也吸收了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参加,使课程设计适应了不同地方、不同的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需要,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渗进了教师的教学体验,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从整体上对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基础。(3)教师参与课程设计,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的设计过程也是教师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
9、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
参考观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新课程的目标是:基础教育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4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1)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2)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3)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5)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6)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7)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新课程目标的制定与实施必须以以下的思想为指导:(1)邓小平的“三个面向”;(2)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3)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有关规定。
新课程目标具有时代的特征:(1)继承了传统与面向未来;(2)有国际的视野和中国的特色;(3)能全瞻社会又关爱个体。
新课程目标形成了体系。包括:(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10、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有哪几种?试分析每一种呈现方式的特点。
参考观点: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主要有:(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纵向组织是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横向组织即是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教学内容趋向多学科的综合化。(2)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逻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现实的趋向是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统一。两者结合的要遵循的原则是:年级越低越适合心理组织,年级越高越适合学科的逻辑组织;可以由容易学习的内容开始,再逐渐导入富有意义的课程内容;先概述通论,再演绎分论,最后加以归纳总结。(3)直线式和螺旋式。直线式是把一门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
25
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螺旋式是指用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的一种课程发展与设计;两种方式各有利弊。
11、试述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参考观点:影响因素主要有:(1)改革本身的因素。包括: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改革本身的复杂性;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2)学校内部的因素。包括:校长对改革的观念和理解;教师自身素质、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革等;(3)学校外部的因素。包括:社区与家长的影响;政府部门的影响;社会团体的影响等。(适当举例)
12、试运用课程管理有关理论分析我国课程管理现状。
参考观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课程管理经历了一个中央统一集中管理到中央地方二级管理,再到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过程。(1)1949年到20世纪80年初期,我国基本上实行中央对全国的课程教材统一管理的模式,全国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与教材;(2)1992年确立中央、地方二级课程管理的模式;(3)1996年正式确立中央、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模式。
目前,我国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开始实验,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如:新课程实验区可根据地区特点制订地区课程开发指南,学校可根据本校特点选择、调整教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等。
新的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只是为了课程管理实践勾勒了一个大致的框架,真正落实时还要依靠具体的管
26
理政策、管理手段、管理策略的支持,而我国目前这方面的关注与研究较少,因而实践中还存在许多具体问题。比如:我国的课程管理手段包括行政命令、部门规章、考试和督导等多种形式,但实质上,它们都属于指挥类限制性管理手段,缺少服务性、咨询性、经济市场类、网络等手段,课程管理手段单一、陈旧。同时,相关的管理手段和政策措施的没有为一线课程实践者及社会大众真正理解与接受。因而,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效果。
13、试论软性环境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参考观点:
软性环境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政策、学校领导及文化方面。
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求具有民主、开放的国家政策的背景,只有通过政策使校本课程开发在社会大环境下合法化、合理化,才能放开手脚有所作为。
在政策背景的大环境下,学校领导和学校文化的小环境对校本课程开发又起着具体的重要促进作用和制约作用。(1)学校文化对校本课程开发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效果。包括学校的管理特色、教风、学风、师生关系特点、学校变革的历史传统、学校员工的协作意识与奉献精神、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习惯性传统特色、学校的物质建筑体现的文化与价值观念等。(2)学校领导者个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14、列举实例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支持策略。
参考观点: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政策主要有:(1)政策支持是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2)增强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3)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课程专家的
27
支持策略;(5)加大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经济和物质基础。(适当举例)
15、结合实际说明通过何种方式能实现课程的整合?
答:课程的整合方式主要有:(1)以科目整合。主要是针对学校科目割裂知识的弊病,立足于学科,为的是建构学校科目之间的有机联系。它从外在的角度把知识进行整合,力求给儿童以整合的知识体系;(2)以儿童为中心进行整合。也就是把重点放在儿童上,一切从儿童兴趣、心理特点和要求出发进行整合和设计课程;(3)从科目和儿童心理的统一来进行课程整合。在构建整合的科目结构的同时,也注重儿童的兴趣、特点和要求,对课程内容同儿童的生活经验也进行了整合。(适当举例)
16、举例说明螺旋式课程设计的特点。
答:螺旋型课程实质上就是在课程内容组织上采取螺旋的排列方式。这种方式按照学习的巩固性原理,在相邻的两个以上主题、单元、年级或阶段里安排基本相同但深度或广度不同的内容,以便让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某门课程或某门课程的一个方面。例如: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安排,为了让学生掌握概率的知识,在小学低年级设置“可能性”单元,使学生初步了解概率的存在,在高年级设置简单的概率计算课,进而在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都涉及概率的知识,但程度逐步加深。这样,在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接触相应程度的有着概率的知识,满足学生日常生活应用的需要,这就是螺旋型课程的安排方式。(适当举例)
17、结合实际分析新课程实施的成效及问题。
答:初步成效:(1)使用者的普遍接受和认可;(2)教师观念的发生转变。如:教学由原来的单一知识传授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学生由被动的学习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求知者;从过去以传
28
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转变到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由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平等的朋友等;(3)教与学的方式发生转变。如:教学活动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教师能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为学生留有更多的探索和思考的空间等。
18、试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及现实意义。
参考观点:知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智力是人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反映的主观条件,智力发展得好,才能深入地掌握知识。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的进程、广度和深度。二者在教学过程中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智力在是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但并不是只要传授了知识,学生的智慧就会自然地发展起来。实际上,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的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的非但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甚至会阻碍学生的智力的发展。这里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只有把握好二者的联系,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才能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起来。
19、试论选择与应用教学方法的原则。
参考观点: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应该考虑以下几个主要原则:(1)坚持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2)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3)与教学内容相适应;(4)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5)与教师特点相适应;(6)与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相适应。
20、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参考观点:(1)缩小班级规模;(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3)座位排列多样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4)探索现代化、个别化教学。(适当举例)
29
21、试论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
参考观点:(1)多陈述性语言,少评价性语言;(2)与学生平等相处;(3)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注意物理环境的布置;(5)加强师生互动。(适当举例)
22、列举课堂教学实例,分析其中所运用的教学原则或所体现的教学规律,说明教学实践中遵循教学规律或教学原则的重要意义。
参考观点:(举例并从以下观点中选择部分内容展开论述)
可参考的的教学规律有:(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规律;(3)教与学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4)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的规律。
可参考的教学原则有:(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2)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4)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5)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6)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
课堂时间的优化策略:(1)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2)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过程;(3)保持适度信息,提高知识的有效性;(4)提高学生的专注率,增强学生的学术学习时间。
优化课堂气氛的基本策略:(1)教师具备较高的业务素养,以优化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2)讲求教学艺术,启发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3)注重情感投资;(4)及时挽救不良的教学气氛。具体方法:(1)多陈述性
30
语言,少评价性语言;(2)与学生平等相处;(3)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注意物理环境的布置;(5)加强师生互动
恰当课堂问题的策略:(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包括:明确的行为标准,建设性的课堂环境,良好的教学策划,和谐的师生关系;(2)运用建设性的课堂环境;(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如:掌握课堂行为矫正的内容、遵守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应用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等。
23、分析某一课堂教学片断,找出其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
参考观点:(举例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展开论述)
国内的主要的教学方法有:(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讨论法、研究法。
国外的主要的教学方法有:发现式教学法、范例式教学法、“掌握学习”教学法等。
备注: 答:苏教版语文第二册《雨点》的教学片断:
师:雨点从天空落下来,落进了池塘里。你们看,池塘里的水很平静,一动不动。书上用了哪个词语?
生:睡觉。
31
师:小雨点落进了池塘里,它闭上了眼睛,舒舒服服地躺在池塘里睡觉。小雨点会想到什么呀?
生:……
师:小雨点睡得多香多甜哪,我们千万别打扰它。谁能读好这个词?
生练读“睡觉”。
师:读好了词,你能读好第一句话吗?
生练读。
师小结学法:刚才我们通过看看图,读读词,已经读懂了第一句话,请小朋友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来读第二句,看看能不能读懂。
这一片断的教学,主要运用了谈话法和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片断中,师生通过谈话法理解了课文的语言,感受了雨点在池塘里睡觉的轻柔。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教师通过读书指导法,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心得,让他们学会自己按照方法来读懂课文,感受语言。
25、结合具体课堂教学实例,谈谈教学过程的阶段。
32
参考要点:教学过程的阶段包括:(1)心理准备阶段,即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阶段;(2)感知知识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3)理解知识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4)巩固知识阶段,即记忆阶段;(5)运用知识阶段,即练习、训练、生产实习阶段;(6)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即效果反馈阶段。(适当举例)
26、结合目前各种教学方法的走向,谈谈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参考观点:(1)从教学方法研究的重心看,由“要素研究”向“过程研究”发展;(2)从教学方法的外在表现形式看,教学方法向多样化和综合化发展,教学方法体系向复杂化发展;(3)从教学方法的直接价值表现形式看,由一维取向向多维取向发展;(4)从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关系上看,由教学方法被动依赖教学手段向二者积极配合发展。(举例说明)
27、试论教学组织形式的内涵及研究意义。
参考观点: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组织形式制约着教学实施的质量和效率。研究任何活动都必须研究与之相适应的形式,教学也不例外。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论的重要研究领域,研究教学组织形式对优化教学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其具体表现在:(1)教学组织形式影响着教学的质量的高低;(2)确定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和全面地发展;(3)钻研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对教学论本身的探讨。(举例说明)
29、有人认为“在未来的社会里,班级授课制将被取消”,你怎么看待这一观点。
参考要点:这种观点是不现实的。因为:(1)班级授课制有如下的优点:A、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B、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C、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
33
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化进程;D、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获得系统的、连贯的知识,保证教学质量;E、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2)班级授课制虽有不足的地方,但它是可以通过优化和改善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注意如下问题就可以完全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A、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B、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C、联系学生的生活;D、注意及时吸纳机关报的科学成果。
30、你认为理想的教学组织及管理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参考要点: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授课制为主,保证大面积的人才培养和提高教育效率,保证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的顺利进行。同时,采用个别辅导、现场教学等辅助性形式,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在教学管理方面:(1)优化的课堂时间管理。根据最佳时域,施予最佳教学;有适度的课堂信息,提高知识的有效性,学生有很好的学习专注率,提高学术时间。(2)优化的课堂气氛。如:师生关系和谐、平等,是互动的;教学情境和环境是优美的。(3)能很好地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处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
34、怎样概括教学手段的本质?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意义何在?
参考观点: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它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具有如下意义:(1)可以对研究的现象或事物提供更完整、更准确的信息;(2)可以
34
满足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认识兴趣;(3)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从而使某些不易掌握的教材内容更容易为学生所掌握;(4)使用教学手段还可以强化学生的劳动,从而提高学习教材的速度;(5)可以增加学生课上的独立作业量等。对于教师来说,具有如下意义:(1)教师掌握了教学手段,就能更好地发挥一个教育乾、知识传递者、组织者和检验者的作用;(2)有助于教师更全面、深入地揭示教材的内容;(3)有助于教师简明扼要地叙述教材内容;(4)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5)恰当地使用教学手段,能够优质高效地输送教学信息,使教师在课堂上摆脱大量的纯技术性工作,从而有更多时间同学生一起从事创造必劳动。
4、课程与教学论领域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试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参考要点:
主要研究方法有:
1、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亲自接触和广泛了解教育现状,艰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发现某些规律或倾向性问题的研究方法。特点:现实性、实用性、较强的可信度。作用:(1)揭示课程与教学领域中现实存在的问题;(2)总结、推广先进的思想经验;(3)服务于教学管理、预测。基本程序:(1)确定研究课题;(2)选择调查方法;(3)选取研究的对象;(4)制定调查计划;(5)设计调查表或访谈提纲;(6)进行准备性调查;(7)修订调查工具和调整被试;(8)进行正式调查;(9)统计资料;(10)撰写调查报告。
2、观察研究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特点:目的性、客观性、能动性。作用:(1)有助于研究课题的选择和形成;(2)检验原有理论观点和正确性。基本程序:(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意义;(2)搜集文献资料;(3)编制观察提纲;(4)实施观察;(5)收集记录资料;(6)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35
3、实验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和假设,确定研究的目标,通过人工的方法控制教育现象的某些因素,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教育现象,从而探索某种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作用:(1)检验现有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并改进教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2)为发展和揭示新的教育特点和规律提供必要的基础;(3)对引进的教育理论进行检验、变通、改造与发展;(4)为新的科学理论进行检验、变通、改造与发展。基本程序:(1)确定研究的课题;(2)选择实验设计;(3)制定实验方案;(4)实施实验方案;(5)数据的整理和分析;(6)撰写实验报告。
4、人种学研究法,又叫实地研究或者定性研究,是为特定情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和科学的描述。特点:(1)强调被研究者的经历;(2)强调实地研究并强调“情境性”;(3)强调以整体的、全局的观点看问题。作用:(1)人种学研究注重前后关系,最适于教育问题的调查;(2)课程与教学领域中,有许多问题适合于人种学研究。基本程序:(1)确定被研究的现象和研究对象;(2)收集资料;(3)分析;(4)得出结论。
4、简述教学模式的改革趋势。
答:(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
3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