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职业理想

2020-10-16 来源:易榕旅网
⼤学⽣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条件,借想象⽽确⽴的奋⽃⽬标,即个⼈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它是⼈们实现个⼈⽣活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段,并受社会理想的制约,职业理想是⼈们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与⼈的价值观、职业期待、职业⽬标密切相关的,与世界观、⼈⽣观密切相关。

⼤学⽣职业理想1

  李开复,Google(⾕歌)全球副总裁兼⼤中华区总裁,著有《做最好的⾃⼰》、《与未来同⾏》、《⼀⽹情深》。他切实关注⼤学⽣的各种问题,所著《给中国学⽣的⼀封信》系列在⼤学⽣间⼴为流传。他所进⾏的主题演讲与创办的我学⽹(开复学⽣⽹)也深受好评,学⽣们亲切地称他为“开复⽼师”。  ⽉薪过万、500强企业,就是职业理想吗

  很多求职者被问到“职业理想”的时候,给出的答案是:⽉薪过万,或者进⼊全球500强企业。

  我们常认为,理想就是实现某些物质利益,⽐如钱、名誉或者地位。⽽这⼜基于⼀种⼼理定势,那就是我必须有钱才能快乐。我的⼀位同事,在认为⾃⼰赚够了钱之后,说了声“拜拜”就去享受他的环球旅⾏了。当时他才三⼗多岁。然⽽⼏个⽉后,他发现⾃⼰当初的决定是错的,他不⽤担⼼温饱,但并不快乐。因为真正的快乐来⾃于⼯作的过程,⽽不是由它获得的报酬。  所以,在确⽴职业理想时要考虑到这个前提-⾼薪并不等于职业理想。我们⽣命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钱,⽽在于做了多少有意义的⼯作。还有⼀些研究告诉我们,那些追求理想的⼈,在多年以后⽐那些只追求⾦钱的⼈会赚到更多钱。

  从我个⼈的经历来看,树⽴理想时更应注重⾃⼰的兴趣、成就感。当初我从微软离开就是因为发现⾃⼰只是那个机器中的⼀个零件,⼯作激情逐渐消退。于是,我想⾃⼰该接受另⼀个挑战了。在Google这个富有创意的团队⾥,我看到了⾃我的价值、年轻的⼒量,这更符合我的职业理想。

  所以,我希望所有的求职者都记住⼀句话-事业⽐⾦钱重要,机会⽐安稳重要,未来⽐今天重要。  职业理想不是在⼀天树⽴的

  很多求职者说,刚开始找⼯作时还有⽬标,现在是越找越没有标准,感到很迷茫。我想说的是,如果⼤学四年(甚⾄更长的求学时间)⾥没有培养起⾃⼰的理想,那么,迷茫是正常的。

  求学⼗⼏年⽬标就是考上⼤学,这是家长为你们树⽴的“理想”。⽽现在⼤学毕业了,⾯对求职,没⼈告诉你该做什么了,于是迷茫产⽣了。那么,如何摆脱这种迷茫呢?当然是做⼈⽣规划,让⾃已有个⽬标。但是,这不是⼀步登天的过程,理想不是⼀天就能树⽴的。

  我⼀直建议⼤学四年的时间应该⽤来做⼈⽣规划,当然也包括树⽴职业理想。⼤⼀⼤⼆是理解⾃⼰的过程:你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这些问题应该得到解决。我⼤学时选了很多不务正业、奇奇怪怪的课,都跟⾃⼰的专业没什么关系。但是这些课让我知道了⾃⼰的兴趣在哪⾥,这是我最⼤的收获,也是我确⽴职业理想的基础。

  到了⼤三⼤四,你们的疑惑就不该指向⾃⼰了,⽽应该更多地去理解外界。⽐如我想做的这个⾏业现在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有哪些公司能提供相关⼯作机会?如果要得到这些⼯作机会,我需要做哪些准备?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你就逐渐树⽴了⾃⼰的职业理想,⽽且初步探索了⼀条通向理想的路。  先就业再择业,并不是理想向现实的妥协

  鉴于紧张的就业形势,我建议求职者“先就业再择业”。第⼀份⼯作很重要,但尚未重要到决定终⽣。⼀个⼈⼀⽣换上四五份⼯作是正常的,很多时候,职业理想需要⼀个曲折实现的过程。

  很多⼈说:“不管怎么样我⼀定要实现⽬标。做不到我也要拼命去试。”其实这不见得是件好事。我建议⼤家采⽤“两步计划”来实现职业理想。假如你设定了⼀个⽬标,不要⼀毕业就想马上实现,好像做不到这辈⼦就算完了。你应该告诉⾃⼰:这个理想很好,我实现它的可能性有多⾼。如果⽬前可能性不⼤,那么我应该做些什么让我能够离它更近⼀步。

  在此,我举⼀个例⼦。有⼀个在美国读⼤学的学⽣,他所在的学校不算很好,他的成绩还算可以。他⽴志进⼊Google⼯作,问我有没有这个可能。在问了他⼀些基础知识后,我发现他很聪明,但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我不认为⽬前的他有机会进⼊Google。因此我对他说:“现在还很难,但如果再努⼒⼀下就有可能。”他继续问:“我能做些什么事让这个可能性最⼤化呢?”于是,我建议他去读硕⼠,并向他推荐了Google很喜欢的⼀所⼤学——加拿⼤的滑铁卢⼤学,因为它的计算机学院教学务实,⽽且⼊学还算容易,学费也不贵。两年后他拿到了硕⼠学位,现在已经进⼊Google⼯作。  受挫的理想才是好理想

  ⼀蹴⽽就、没有经过挫折洗礼的职业理想,往往也⾯临着瞬间坍塌的危险。在此,我想跟⼤家分享⼀下我遭遇过的三次⽐较⼤的挫折,以及我的⼼得体会。

  第⼀次是在1984年,那时候我读研⼆。我得到⼀个暑期⼯作的机会,为宾⼣法尼亚州⾼中的60位⾼材⽣教授计算机。我设计了⼀个⾮常有挑战性的课程。短短的六个星期⾥,他们要学会编程、⼈⼯智能,完成⼤三的80%的课程。我很⽤⼼地编写讲义、授课,指导他们上机。学期结束后,他们都学会了,然⽽我却被评为最不受欢迎的⽼师,因为我不会与学⽣沟通。⽤⼼努⼒却换来这样的结果,当时我受到了很⼤的打击。但后来我遍访⾼⼈,学会演讲、沟通的技巧。演讲后来成为了我的⼀项特长。

  第⼆次在1998年,当时我在⼀家公司与同伴研发⼀项叫做“三维浏览器”的新技术,但由于没有考虑到市场前景以及⽤户需要,最终彻底失败了。我苦⼼经营的部门被卖掉,团队中有100多名成员因为我的错误⽽失业。为此,我⼗分⾃责。但这个挫折让我知道做好⼀个产品必须考虑⽤户的需要。

  最后⼀次是在20xx年,当时我计划在中国创办⼀所世界⼀流的民办⼤学。我花了很多时间读书、学习,但后来由于资⾦问题⽽不得不放弃。但我从中学习了很多理念,结交了不少朋友,⽽且在此过程中完成了我的《给中国学⽣的第⼆封信》、《给中国学⽣的第三封信》。我由此更加明晰了理想:虽然我不能够改变教育,但我可以通过写作、演讲和⽹站继续帮助学⽣。

  举这些例⼦只是希望⼤家明⽩:从挫折中总结经验,能够让职业理想更清晰,并且更容易被实现。  墓志铭测试职业理想

  我向⼤家推荐⼀种⽅法,可以检测⾃⼰的理想在何⽅,这个⽅法叫“墓志铭测试”:想象⾃⼰离开了这个世界,⽽你的墓碑上刻了⼀段话,当你的亲友来扫墓时,看到它就会想到你是⼀个怎样的⼈,你为这个世界做了什么样的事情。

  我想我的墓碑上应该刻着这样⼀段话:李开复,科学家,企业家,他曾经历三个顶尖的⾼科技公司,把繁杂的技术转换成为⼈⼈可⽤、⼈⼈获益的产品。但是,在我尝试办学之后,我发现我最希望的墓志铭变成了下⾯这段话:李开复,热⼼教育者,通过写作、演讲和⽹络,在中国崛起的时代⾥帮助了众多青年学⽣,他们亲切地称呼他:“开复⽼师!”

  好啦,现在尝试想象⼀下⾃⼰的墓志铭,也许你就会明晰,你想做⼀个怎样的⼈,做哪些事情,树⽴什么样的职业理想。

⼤学⽣职业理想2

  1.⼤学⽣对专业的认识不够清晰

  (1)⼤学⽣的专业匹配度不⾼。问卷调查结果显⽰,⼤学⽣专业适合度⾃评中,⽐较匹配的仅占66.4%,有35%的⼤学⽣对⾃⼰的专业存在疑惑,6.4%的⼤学⽣对本专业根本就没有概念,只是机械式学习。

  (2)⼤学⽣学习的积极性有待进⼀步提⾼。有关部门曾进⾏过⼀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约53.6%的⼤学⽣能做到努⼒学习,⽽接近⼀半的⼤学⽣学习\"不够努⼒\"或是更加糟糕。这种学习积极性不⾼、态度不够端正的状况,在⼀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对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认识。这就是说,⼤学⽣对学业倾注的精⼒和时间需要进⼀步增加,需要正视⾯临的实际情况。因此⼤学⽣需要对⾃⼰未来发展进⾏慎重的思考,并积极利⽤宝贵的校园资源,扩展⾃⼰的知识⾯,强化⾃⾝的专业技能,从⽽为未来的职业⽣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对专业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有关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接近75%的⼤学⽣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没有很清晰的概念,甚⾄对本专业的未来发展领域也缺乏必要的了解,这在⼀定程度上会导致职业选择的盲⽬性。如果没有明确的指导,将给⼤学⽣的职业⽣涯规划带来很深的负⾯影响,因此学校的有关部门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提⾼⼤学⽣对专业的全⾯认识,使其在⼼理上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学⽣对⾃⾝的全⾯了解需要提升

  对⾃⾝的全⾯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

  (1)关于未来的⾃我定位模糊。调查显⽰,不少⼤学⽣对⾃⼰今后从事何种类型的⼯作,以及⾃⼰适合怎样的就业机构等问题,在认识观念上显得⽐较模糊。只有35%的学⽣能对⾃⼰的发展⽅向有⼀定的认识;70%的学⽣能感受到竞争的压⼒,在⼼理上有所准备,但是这些学⽣并不⼗分清楚⾃⼰现在具备的条件与理想⼯作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具体体现在哪些⽅⾯;⼤约25%的学⽣对此毫⽆意识,⾃我了解含糊不清。

  (2)缺少对未来必要的规划。虽然有超过80%的⼤学⽣对未来是有⼀定规划的,但是有⽐较明确的奋⽃⽬标并且能够为之奋⽃的学⽣数量还是太少。这说明⼤学⽣对未来的发展⽅向还不⼗分明确,制订的⽬标⽐较模糊,从⽽使⽬标的可⾏性与实践性不够好。

  3.⼤学⽣在职业⽣涯发展中存在的⼀些问题和需求

  (1)对职业辅导的极⼤需求。从⾼校⼤学⽣对学校职业辅导的综合需求来看,学⽣最乐意接受的辅导途径是⾯谈和⽹络辅导;他们最希望辅导能为其提供的帮助就是对⼈际关系问题的处理,并且加强⾃我的认知。⽽期望在辅导中得到的信息、辅导就⽐较多元,主要包括:更好地了解⾃⼰的性格类型;倾诉烦恼、宣泄情绪;获取就业政策和信息;个⼈职业特征的测量,⽐如职业兴趣、职业类型、职业能⼒等因素;针对个⼈的具体情况进⾏个⼈辅导。

  (2)缺乏必要的锻炼和相关的求职技巧。相对来讲,各⼤⾼校⼤学⽣对⽤⼈单位的要求了解甚少,并且实践经验不⾜,同时缺乏对社会的了解。事实上,由于⼤学⽣缺乏实践经验的⽀持,从⽽在⾯对职业发展时会产⽣忧郁、焦虑、不⾃信等⼀系列⼼理问题。因此,对⼤学⽣进⾏各种有关求职技巧的训练和辅导,会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

  (3)求助对象的范围相对狭窄,并且在思想认识上需要进⼀步提⾼。当⼤学⽣遇到择业和就业等⽅⾯的困惑时,倾向于求助和⾃⼰关系⽐较紧密的亲⼈和师友,⽽很少能够想到求助于负责分管学⽣就业⼯作的⽼师和职业辅导⼈员。这就是说,加强职业⽣涯规划知识的普及、塑造专业职业指导者的形象,对开展⼤学⽣职业辅导⼗分重要。  4.⾃我⽬标的缺失

  不难相信,由于受中国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多数学⽣在⾼考之前,努⼒学习的唯⼀⽬的就是上个好⼤学,或是升官发财,学习是为了⽗母、为了教师,很少考虑个⼈的需要。进⼊⼤学后,他们在实现⽬标的同时迷失了⽅向,对⾃⼰不了解,不知道⾃⼰能做什么,对⾃⼰的兴趣、个性、价值观了解得不充分,对⾃⼰的专业和职业⽣涯也没有太多的规划,更不知道如何与职业⽣涯融合等。

  这就是说,⼤学⽣⾃我⽬标的缺失,使得他们没有建⽴切实的⽣活⽬标,缺乏明确的学习⽬标,⼼态浮躁,学习不努⼒,经常沉溺于⽹络,以⾄于忽略了⼤学阶段的主要任务。  5.主体意识淡薄

  由于受教育体制的影响,⼤学⽣从幼⼉园、⼩学、初中、⾼中到⼤学按部就班⾛过来,缺乏⾜够的时间去思索⾃⼰的兴趣和爱好,很少与社会接触,接触职业⽣涯世界的各种信息更少,且很少主动探索和独⽴思考⾃⼰⼈⽣道路发展的问题。甚⾄还有很多⼤学⽣照抄照搬别⼈的经验和做法,很少认真思考这些做法能否为⾃⼰所⽤。  6.对职业⽣涯有关理论的了解甚少

  长期以来,⾼校的各项⼯作主要围绕教学和科研进⾏,绝⼤多数⾼校很少关注职业⽣涯辅导,也没有意识到职业⽣涯辅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在政策、资⾦、设施、⼈员等⽅⾯投⼈很少。学校的不够重视导致了学⽣了解职业⽣涯理论的途径有限。

  7.过⾼期望职业⽣涯发展

  ⼤学⽣在择业过程中往往追求⼤城市、⼤企业、⼤机关,追求⾼收⼊、⾼地位和⾼福利的单位;⼤多不愿到条件艰苦的地区、乡镇锻炼,也不愿到新兴⾏业、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中⼩城市的基层单位去⼯作。很多⼤学⽣在求职时,最关注的是眼前的薪⾦和福利待遇问题,⽽没有把⾃⼰的发展空间或者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放在第⼀位来思考。甚⾄还有⼀些毕业⽣为了留在⼤城市,⽽不惜牺牲摆在⾯前的⼤好发展机遇。

  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在进⼊⼤学后很少主动出去了解社会、了解职业,⽤职业⽣涯辅导的概念来谈,是职业⽣涯责任感的不⾜。主体意识的淡薄在很⼤程度上束缚了⼤学⽣的思想,这些都是缺少职业⽣涯规划⽽出现的问题。以上这些表现很容易导致学⽣在就业或择业时,主动性不够,较多地依赖学校、教师和家长等,⾃⼰很少主动寻找就业信息,就业⾃主能⼒不够,缺乏求职技巧,不懂就业政策,环境适应能⼒差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