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病理学简答题+论述题

2020-01-27 来源:易榕旅网


细胞组织的是适应和损伤

五、简答题

1.什么叫适应?在形态上有哪些表现形式?

细胞、组织和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适应在形态学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2.什么叫萎缩,病理性萎缩分哪几类?

萎缩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可以伴发数量的减少.。病理性萎缩分为营养不良性萎缩,压迫性萎缩,废用性萎缩,去神经性萎缩和内分泌性萎缩5种类型。

3.什么叫化生?临床上常见哪些化生?

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常见有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及纤维组织化生为软骨或骨等。

4.什么叫细胞死亡、凋亡?与自溶有什么区别?

细胞因受严重损伤而累及胞核时,呈现代谢停止,结构破坏和功能丧失等不可逆性变化即死亡,死亡细胞表现为质膜破坏.往往伴发急性炎症反应;凋亡是指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

细胞的死亡,其质膜不破裂,不引发死亡细胞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自溶可表现为组织或细胞的死亡,但无炎症反应。

5.坏死的结局及后果是什么?

坏死的结局是:(1)细胞坏死后发生自溶,在坏死局部引发炎症反应:(2)溶解吸收:(3)分离排出:(4)机化:(5)包裹。后果依据:(1)坏死细胞的生理重要性:(2)坏死细胞的数量的不同。(3)坏死细胞所在器官的差异:(4)坏死细胞所在器官的代偿能力的不同有关。

六、论述题

1.试述常见类型变性的镜下形态特点;

常见的变性有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淀粉样变,粘液样变。镜下特点:

(1).细胞水肿:水肿的细胞由于胞质内水分含量增多,故细胞体积增大,胞浆疏松,淡染;胞核亦增大,淡染。轻度水肿时胞质内出现颗粒状物,电镜下实为肿胀的线粒体和内质网。进一步发展细胞体积增大,线粒体、内质网解体,发生空泡变,即胞浆疏松化。当细胞肿大变圆时称气球样变。

(2).脂肪变性:胞质内出现异常增多的大小不等的脂滴圆形空泡,可被苏丹Ⅲ染成桔红色。

(3).玻璃样变性: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半透明、均质、红染、无结构物质。可发生于血管壁、结缔组织和细胞内,化学性质各不相同。

(4).淀粉样变:细胞外的间质内,特别是小血管基底膜处有蛋白质、粘多糖复合物沉积时,HE染色示均质性粉色至淡红色,类似玻变。用淀粉样呈色反应显示遇碘液后呈棕褐色,再遇稀硫磺时,由棕色变为深蓝色。

(5).粘液样变性:主要为间质内粘多糖和蛋白质沉积。表现为间质疏松、有多突起的星芒状纤维细胞散在于灰蓝色粘液样基质中。

2.三种基本类型坏死的形态特征是什么; 坏死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和纤维素样坏死三个基本类型.凝固性坏死又有干酪样坏死和坏疽两种特殊类型.液化性坏死中又有溶解坏死和脂肪坏死.其形态特征:

(1).凝固性坏死,由于坏死组织蛋白质凝固,组织细胞核消失,组织的轮设计廓依稀可见。如脾、肾的贫血性梗死。依病因,组织特性的差异又有干酪样坏死和坏疽。

(2).液化性坏死:因为坏死组织内蛋白质少而脂质多,或产生蛋白酶多的组织,坏死后发生酶性水解而液化,坏死组织成液状。如:脑、胰等坏死。

(3).纤维素样坏死:发生于结缔组织和血管壁的一种变态反应性改变。坏死组织呈细丝,颗粒状的红染的纤维素样,往往聚集成片块状。

损伤的修复

简答题

1.纤维组织的再生过程分哪几步?

成纤维细胞分裂增生→合成分泌前胶原蛋白形成胶原纤维→纤维细胞

2.怎样使二期愈合的伤口,转变为一期愈合?

将二期愈合的创面进行清创缝合,控制感染.尽可能将二期愈合转变为一期愈合.

3.请以皮肤切口为例,简述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伤口愈合的基本过程为伤口早期变化(充血,渗出),伤口收缩,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及表皮和其它组织的再生等.

论述题

1.简述肉芽组织的形成过程和主要作用。

肉芽组织主要是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新生的成纤维细胞和大量渗出物及炎细胞。其中巨噬细胞产生PDGF、FGF、TGF-β、IL-1及TNF,及血小板释放的PDGF进一步刺激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增生,吞噬细胞吞噬搬运细菌及组织碎片,同时放出各种水解酶分解组织及纤维蛋白。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等。其主要功能是;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及其它组织缺损;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它异物。

呼吸系统疾病

简答题

1.纤维组织的再生过程分哪几步?

成纤维细胞分裂增生→合成分泌前胶原蛋白形成胶原纤维→纤维细胞

2.怎样使二期愈合的伤口,转变为一期愈合?

将二期愈合的创面进行清创缝合,控制感染.尽可能将二期愈合转变为一期愈合.

3.请以皮肤切口为例,简述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伤口愈合的基本过程为伤口早期变化(充血,渗出),伤口收缩,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及表皮和其它组织的再生等.

论述题

1.简述肉芽组织的形成过程和主要作用。

肉芽组织主要是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新生的成纤维细胞和大量渗出物及炎细胞。其中巨噬细胞产生PDGF、FGF、TGF-β、IL-1及TNF,及血小板释放的PDGF进一步刺激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增生,吞噬细胞吞噬搬运细菌及组织碎片,同时放出各种水解酶分解组织及纤维蛋白。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等。其主要功能是;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及其它组织缺损;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它异物。

心血管系统

简答题

1. 简述动脉粥样硬化的继发改变。

动脉粥样硬化的继发改变为;斑块破裂或溃疡形成,斑块内出血,血栓形成,钙化和动脉瘤形成,其中血栓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最危险的并发症。

2. 简述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对机体的影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冠心病;脑动脉粥样硬化能引起脑萎缩、脑梗死和脑出血;肾动脉粥样硬化能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并可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主动脉粥样硬化一般不会引起血流障碍,而动脉瘤形成是其主要并发症;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下肢坏疽。

3. 简述良性高血压的心脏病变特点及相应的临床表现。

在代偿期,形成特征性高血压性左心室向心性肥大,晚期则变成离心性肥大。严重时,临床上可出现心力衰竭。

4. 简述风湿性心内膜炎的病变特点及其结局。

风湿性心内膜炎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疣状心内膜炎。其特点是在受累瓣膜(二尖瓣最常见)闭锁缘上形成单行排列、粟粒大小、不易脱落的疣赘物。疣赘物发生机化,使瓣膜纤维化和瘢痕形成,并增厚、变硬、卷曲、缩短。由于病变反复发作,最后可形成慢性心瓣膜病。

5. 简述风湿性心肌炎的病变特征及其结局。

病变主要累及心肌间质结缔组织,常表现为灶状间质性心肌炎,间质水肿,在间质血管附近可见阿少夫小体和少量的淋巴细胞浸润。病变反复发作,阿少夫小体机化形成小瘢痕。病变常见于左心室,室间隔,左心房及左心耳等处。风湿性心肌炎在儿童可发生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累及传导系统时,可出现传导阻滞。

论述题

1. 试述心肌梗死的病因及病理变化。

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血管痉挛或心脏负荷过重,造成心肌缺血而导致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形态变化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①梗死后6小时内,肉眼变化不明显,但镜下可见梗死边缘的心肌纤维呈波浪状和肌浆不匀。②6小时后,坏死灶心肌呈苍白色。②8—9小时后呈土黄色。镜下见,心肌纤维核碎裂、核消失,肌浆均质红染或呈不规则粗颗粒状, 间质水肿、漏出性出血及少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④第4天后,梗死灶外周出现充血、出血带。镜下见,该带内血管充血、出血,有较多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心肌纤维肿胀,胞浆内出现 颗粒状物及不规则横带;部分心肌纤维溶解及核溶解消失。⑤第7天后,边缘区出现肉芽组织。⑥第2~8周梗死灶机化及瘢痕形成。

2. 试述良性高血压肾脏的病理变化及相应的临床表现。

高血压患者晚期,肾脏可表现为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肉眼观,肾缩小、变硬、表面呈细颗粒状。切面皮质变薄,皮髓质境界不清。镜下除见肾入球小动脉玻璃样变、小动脉内膜及中膜增厚外,还可见部分肾小球发生纤维化、玻璃样变,相应的肾小管萎缩,纤维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浸调,部分肾单位代偿性肥大。临床上,晚期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障碍,表现为有多尿、夜尿及低比重尿和比重固定尿;血中非蛋白氮、肌酐、尿素氮升高,

甚至出现尿毒症。

3. 试述风湿病的基本病变及其发展过程。

风湿病的典型病变是肉芽肿性炎。病变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期:

(1)变质渗出期 病变部位的结缔组织发生粘液样变和纤维素样坏死,并有炎性渗出。

(2)增生期 增生期以形成对风湿病具有诊断意义的Aschoff小体为其特征。Aschoff小体呈椭圆形或梭形,其中心部为纤维素样坏死灶,周围有风湿细胞及淋巴细胞等。风湿细胞体积大,胞浆丰富,嗜碱性;核大,呈卵圆形,空泡状,染色质集中于中央,横切面呈枭眼状,纵切面呈毛虫状。除单核外,亦可见双核或多核的Aschoff巨细胞。

(3)纤维化期:Aschoff小体纤维化,形成瘢痕。

血液循环阻碍

简答题

1. 简述慢性肺淤血的镜下病变特点。

(1)慢性肺淤血时,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同时由于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及网状纤维胶原化,使肺泡壁增宽变硬。

(2)肺泡腔内除了水肿液及出血外,还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心衰细胞。

2. 简述血栓形成的条件。

(1)心血管内皮的损伤(2)血流状况的改变(3)血液凝固性增加

3. 简述血栓的类型及构成。

(1)白色血栓:主由血小板及少量纤维蛋白构成(2)红色血栓:主由红细胞构成(3)混合血栓:由白色血栓和红色血栓构成(4)透明血栓:主由纤维蛋白构成

4. 简述栓子的运行途径。

(1)来自体静脉系统及右心的栓子,随血流进入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引起肺栓塞。(2)来自主动脉系统及左心的栓子,随动脉血流运行,阻塞于各器官的小动脉内。(3)来自肠系膜静脉等门静脉系统的栓子,可引起肝内门静脉分支的栓塞。(4)来自右心或腔静脉系统的栓子,在右心压力升高的情况下通过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到达左心,在进入体循环系统引起栓塞。(5)下腔静脉内血栓在胸腹压突然升高时,使血栓一时性逆流至肝、肾、髂静脉分支并引起栓塞。

5.简述血栓的结局。

(1)软化、溶解、吸收(2)机化、再通(3)钙化

6.简述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1)阻塞血管(2)栓塞(3)心瓣膜变形(4)广泛性出血

论述题

1. 试述慢性肝淤血的病变特点。

肉眼:在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切面上出现红(淤血区)黄(肝脂肪变区)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称槟榔肝。 镜下:肝小叶中央静脉、肝窦高度扩张淤血出血、肝细胞萎缩,甚至消失;肝小叶周边肝细胞脂肪变性;网状纤维胶原化,纤维组织增生,形成淤血性肝硬化。

2. 试述梗死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根据梗死区内含血量不同分为分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

(1)贫血性梗死病变特点常发生于组织致密、侧枝循环不丰富的实质器官,如脾、肾、心、脑等 。肉眼:早期,在梗死灶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常见出血充血带;数日后因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转变为含铁血黄素而变成黄褐色;晚期病灶表面下陷,质地变坚实,黄褐色,出血带消失,梗死灶发生机化,初由肉芽组织取代,以后形成癍痕组织。镜下:呈凝固性坏死,早期细胞尚可见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等改变,胞质红染,均匀一致,组织结构轮廓尚存;晚期由于肉芽组织长入和癍痕组织形成,终被癍痕组织代替。(2)出血性梗死病变特点常见于组织疏松,血管吻合支丰富或具有双重血供器官,如肺,肠等。造成出血性梗死的先决条件是,在动脉阻塞之前,先有严重淤血。肉眼:梗死灶质实,暗红色,略向表面隆起;后期由于红细胞崩解颜色变浅,肉芽组织长入机化,梗死灶变为灰白色。镜下:呈凝固性坏死,可见组织轮廓,充满红细胞,以后红细胞崩解;梗死灶边缘与正常组织交界处,组织充血水肿及出血。

3. 试述栓塞的类型及各型对机体的影响。

(1)血栓栓塞

①肺动脉栓塞影响:

栓子小、量少 无严重影响

栓子小、量多 出血性梗死

栓子大 猝死(机械阻塞、神经反射、体液因素)

②大循环动脉栓塞影响:

小 无严重后果

大 梗死

(2)脂肪栓塞 影响: 器官栓塞或肺栓塞

(3)气体栓塞 影响:大量气体进入血液→猝死

(4)羊水栓塞 影响: 肺循环机械性阻塞; 过敏性休克; DIC

炎症

简答题

1. 渗出液和漏出液有何区别?

渗出液见于炎症时,其特点是蛋白质含量高,比重大于1.018,细胞数多,容易凝固,浑浊。漏出液见于非炎症时,其特点是蛋白质含量低,比重小于1.018,细胞少,清亮,不易凝固。

2. 炎症有哪些基本病变?各有何主要特点?

变质 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包括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凝固性坏死或液化性坏死等常见病变。

渗出 主要包括局部血液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升高、液体成分渗出、白细胞游出及吞噬活动。

增生 包括实质细胞,如粘膜上皮、腺上皮增生;间质细胞,如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

3. 简述脓肿和蜂窝织炎的区别?

脓肿是限局性化脓性炎,其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脓肿可发生于内脏和皮下,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蜂窝织炎是弥漫性化脓性炎,其特征是组织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但无显著的组织溶解坏死。蜂窝织炎常见于皮肤、肌肉、阑尾等疏松组织,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4. 简述渗出液在炎症中的意义。

渗出液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利的作用:稀释毒素,减轻毒素对局部的损伤作用;为局部浸润的白细胞带来营养物质和带走代谢物;渗出物中所含抗体和补体有利于消灭病原体,渗出物中的纤维素网可限制细菌扩散,有助于吞噬作用,有助于修复。二是不利的作用:过多的渗出物可压迫临近器官造成损害;渗出的纤维素过多易引起机化和粘连。

5. 何谓肉芽肿?请举例说明肉芽肿的类型?

肉芽肿是炎症局部主要由巨噬细胞增生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其类型有:①感染性肉芽肿,如结核病引起的结核性肉芽肿;②异物性肉芽肿,如手术缝线引起的异物性肉芽肿;③原因不明的肉芽肿,如结节病。

6. 简述组胺、前列腺素、缓激肽在炎症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组胺:细动脉扩张和细静脉通透性增加。

前列腺素:炎症时使血管扩张,加剧炎性水肿,引起疼痛和发热。

缓急肽: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和疼痛。

7. 举例说明纤维素性炎的主要病变特征。

纤维素性炎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素。在HE切片中纤维素呈红染的网状、条状和颗粒状,常混有嗜中性粒细胞和坏死细胞碎片,如大叶性肺炎,肺泡内有大量渗出的纤维素及大量嗜中性细胞。

8. 影响炎症过程中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炎症过程的主要因素有 ①病因:取决于致病因子的毒力、数量及作用时间长短;②全身性因素:包括机体的免疫状态、营养状态和内分泌状态;③局部因素:包括局部的血液循环状态、炎症渗出物和异物是否被清除或引流是否畅通。

论述题

1. 试述炎症的结局。

炎症的结局有:

痊愈 完全恢复,即彻底清除病因,融解吸收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完全恢复原来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不完全愈复,即以肉芽组织修复大面积的组织损伤。

迁延为慢性炎症 致炎因子不能在短期清除,在机体内持续作用,不断损伤组织,造成炎迁延不愈,使急性炎症转为慢性。

蔓延扩散 蔓延扩散包括①局部蔓延,即病原微生物通过组织间隙或自然管道向周围组织蔓延扩散。②淋巴道蔓延,病原微生物沿淋巴液扩散,引起淋巴管炎和所属淋巴结炎,病原微生物可进一步通过淋巴入血,引起血行蔓延。③血行蔓延,可引起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和脓毒血症。

2. 化脓性炎有哪些主要类型?各有何病变特征?

化脓性炎的主要类型及病变特点:

表面化脓和积脓 表面化脓是指粘膜和浆膜的化脓性炎。此时,嗜中性粒细胞向粘膜表面渗出,深部组织的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不明显。积脓是发生在浆膜、胆囊和输卵管的化脓性炎,脓液在浆膜腔、胆囊和输卵管内积存。

蜂窝织炎 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脓肿 局限性化脓性炎。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脓肿可发生于皮下和内脏,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3. 为什么不同的炎症以及炎症的不同阶段渗出白细胞的种类有所不同?

不同的炎症由于致炎因子不同,渗出的白细胞不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以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病毒感染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过敏反应则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因为各种炎症局部存在的趋化因子不同,趋化因子的作用具有特异性,故不同类型的炎症渗出的白细胞种类不同。

炎症的不同阶段游出的白细胞的种类有所不同。急性炎症早期(6~24小时)嗜中性粒细胞首先游出,48小时后则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其原因在于:①嗜中性粒细胞寿命短,24~48小时后崩解消失,而单核细胞寿命长;②嗜中性粒细胞停止游出后,单核细胞可继续游出;③炎症的不同阶段所激活的黏附因子及趋化因子不同。

4. 试述炎症时渗出的细胞成分及其在炎症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炎症时渗出的细胞成分主要有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它们在炎症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分述如下:

⑴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是具有吞噬功能的吞噬细胞,它们通过吞噬作用即吞入病原体及组织碎片,然后利用其产生的活性氧代谢产物及其胞浆内多种溶酶体成分对吞入物进行杀伤和降解而发挥重要的防御功能。

⑵嗜酸性粒细胞也具有吞噬能力,但较弱。它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另外,其胞浆内嗜酸性颗粒中含有对寄生虫有毒性的蛋白,也可造成上皮细胞崩解。

⑶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发挥免疫作用。巨噬细胞吞噬并处理进入机体的抗原,再把抗原递呈给T和B淋巴细胞。活化的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这些淋巴细胞的产物都具有杀伤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另一方面,白细胞的氧代谢产物及溶解体成分也可释放到细胞外,引起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5. 试述纤维素性炎的好发部位、病变特点和结局。

纤维素性炎好发于粘膜、浆膜及肺组织。其病变特点分述如下:

⑴发生于粘膜时。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形成的纤维素、坏死组织和嗜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一层膜状物,覆盖于粘膜表面,称假膜。故此类炎症又称假膜性炎,常见于痢疾白喉等。咽部白喉与深层结合牢固,不易脱落,而气管白喉假膜易脱落,堵塞气管可引起窒息。

⑵浆膜的纤维性炎见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发生于心包膜者,由于心外膜大量渗出的纤维素在心脏搏动的影响下形成无数绒毛状物,覆盖于心脏表面,故有“绒毛心”之称。

若纤维素不能吸收,则被机化,引起心包纤维性粘连而发生心包闭锁。

⑶肺的纤维素性炎见于大叶性肺炎的肝样变期,此时肺泡腔内充满大量的纤维素、红细胞或白细胞。若纤维素不能被溶解吸收,则由肉芽组织取代发生机化,形成肺肉质变。

6. 举出至少五种常见的肉芽肿性炎,并分别说明它们的病变特点。

(1)结核病(2)风湿性心肌炎(3)肠伤寒(4)异物肉芽肿(5)结节病

肿瘤

简答题

1.简述肿瘤性增生的特点。

肿瘤性增生具有下列四方面的特点:

(1)不同程度失去分化成熟的能力。

(2)生长旺盛,具有相对自主性。

(3)致瘤因素被消除后,仍能持续生长。

(4)与机体不协调,且有害无益。

2. 何谓肿瘤异型性?肿瘤异型性在诊断肿瘤中有何意义?

肿瘤的异型性:是指肿瘤组织无论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区别异型性的大小是诊断肿瘤,确定其良恶性及恶性程度高低的主要组织学依据。

3. 何谓转移?常见的转移途径有哪几种?

转移:是指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徒到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肿瘤的过程。

转移途径有三种,即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和种植性转移。

4. 何谓癌?简述其主要病变特点。

癌:是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的统称,主要病变特点:

肉眼观,切面常为灰白色,较干燥,质地较硬。

镜下,癌细胞可呈腺状、巢状或条索状排列,与间质分界清楚;也可在间质内呈弥漫浸润生长,与间质分界不清。网状纤维染色时,癌细胞间无网状纤维,癌巢外周可见网状纤维围绕。

5. 根据形态结构和分化程度,腺上皮癌分为哪几种类型?并说明各类型的恶性程度。

腺上皮癌据其形态结构和分化程度,分为下列类型:

(1)腺癌,具有腺样结构,分化较好,恶性程度较低。

(2)实性癌或称单纯癌,无腺样结构,形成实性癌巢,故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此类癌又可根据实质和间质的比例的不同分为硬癌和髓样癌。

(3)粘液癌,又称胶样癌,易形成广泛浸润,属高度恶性。

6. 鳞状细胞癌常见于哪些部位?镜下如何区分分化好和分化差的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常发生于身体原有鳞状上皮覆盖的部位,如皮肤、食管、子宫颈等;也可发生于通过鳞状上皮化生而出现鳞状上皮的部位,如支气管、胆囊、肾盂等。镜下,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的癌巢中,细胞间可见细胞间桥,癌巢中央可出现癌珠;分化差的鳞癌无癌珠形成,也无细胞间桥,且癌细胞异型性明显,并见较多核分裂像。

7. 何为间变性肿瘤?简述其主要形态学特点。

间变性肿瘤主要是由未分化细胞构成的恶性肿瘤。其主要的形态学特点为瘤细胞具有明显的多形性,即细胞大小和形状有很大的差异,异型性大。因此,往往难于确定其组织起源。

8. 肿瘤异型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肿瘤的异型性主要表现在:①肿瘤细胞的多形性、癌细胞核的多形性。②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即癌组织空间排列方式与起源的正常组织的差异。

9. 一个典型的恶性肿瘤的自然生长史可分成哪几个阶段?影响肿瘤生长与演进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一个典型的恶性肿瘤的自然生长史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一个细胞的恶性转化→转化细胞的克隆性增生→局部浸润→远处转移。影响肿瘤生长与演进的主要因素,是恶性肿瘤转化细胞的内在特点和宿主对肿瘤细胞或其产物的反应。

10. 简述转移瘤的形态特点。

转移瘤的形态特点:是边界清楚,并常为多个散在分布,且多接近器官表面。位于器官表面的转移瘤,由于瘤结节中央出血、坏死而下陷,可形成“癌脐”。

11. 何谓癌前病变?举出三种常见的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病变,如长期不愈即有可能转变为癌。常见的癌前病变有粘膜白斑、慢性子宫劲炎伴子宫颈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溃疡等。

12. 简述肉瘤的肉眼观及镜下观的病变特点。

肉瘤:肉眼:体积常较大,质软,切面多呈灰红色,均质性,湿润,外观呈鱼肉状,故称为肉瘤。镜下,肉瘤细胞大多弥漫排列,不形成细胞巢,与间质分界不清,网状纤维染色可见肉瘤细胞间存在网状纤维。

13. 区别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有何重要实际意义?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生物特点明显不同,故对机体的影响也不同。良性肿瘤一般对机体影响小,易治疗,效果好;恶性肿瘤危害大,治疗复杂,效果不理想。如果把恶性肿瘤误诊为良性肿瘤,会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彻底造成复发、扩散。相反,若把良性肿瘤误诊为恶性肿瘤,不必要的治疗使患者遭受不应有的伤害、痛苦和精神负担,故二者的区别

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4. 何谓畸胎瘤?简述其分类和发生部位。

畸胎瘤:是来源于性腺和胚胎剩件中全能细胞的肿瘤,往往含有两个胚层以上的多种多样组织成分,排列结构错乱。根据其组织分化成熟程度可分为良性畸胎瘤和恶性畸胎瘤。本瘤最常发生于卵巢和睾丸,偶可见于纵隔、骶尾部、腹膜后、松果体等中线部位。

、论述题

1. 何谓肿瘤?肿瘤性增生与生理性和炎症时的非肿瘤性增生有何区别?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肿瘤性增生与病理性增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列表比较如下:

肿瘤性增生 非肿瘤性增生

①不同程度失去分化成熟的能力,瘤细胞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和能力。 ①增生的细胞、组织能分化成熟,并能恢复原来正常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②生长旺盛,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即使致瘤因素不存在,仍能持续生长 ②增生有一定限度,一旦增生的原因消除后,就不再继续。

③增生与机体不协调,有害无益。 ③是正常新陈代谢所需或是对刺激和损伤的防御和修复反应,为机体生存所必须。

2. 何谓转移?举例说明肿瘤的转移途径。

转移:是指瘤细胞从复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他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瘤同样类型肿瘤的过程。常见的转移途径有:

(1)淋巴道转移 如乳腺癌时,瘤细胞侵入淋巴管首先到达同侧腋窝淋巴巴结,先聚集于边缘窦,然后生长繁殖累及整个淋巴结,使淋巴结肿大变硬。有时瘤细胞侵破淋巴结被膜,进入一相邻淋巴结并彼此融合成团块,还可继续转移至下一站淋巴结,最后经胸导管入血。

(2)血道转移 瘤细胞侵入静脉或经淋巴管入血,随血液到达远隔器官继续生长,形成继发瘤。血道转移途径与栓子运行途径相似,包括①侵入体循环静脉的瘤细胞经右心到肺,在肺内形成转移瘤,如骨肉瘤的肺转移②侵入门静脉的瘤细胞,例如,胃肠癌首先发生肝转移;③侵入肺静脉的肺原发生性肿瘤及肺内转移瘤通过肺毛细血管进入肺静脉,瘤细胞均可经左心随主动脉血流到达全身器官,如脑、骨、肾等;④侵入胸、腰、骨盆静脉的瘤细胞经吻合支进入脊椎静脉丛,如前列腺癌转移到脊髓,进而转移到脑,就是通过此途径。

(3)种植性转移 体腔内器官的肿瘤蔓延至表面,瘤细胞脱落,像播种一样种植在体腔及各器官表面,形成多数的转移瘤,如胃癌穿破胃壁后种植到大网膜、腹膜及腔内其他器官表面。

3. 试述肿瘤细胞和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肿瘤细胞的异型性表现如下:

(1)肿瘤细胞的多形性 恶性肿瘤细胞一般比正常细胞大,瘤细胞间大小、形态不一,有时出现瘤巨细胞。分化很差的肿瘤,瘤细胞也可较正常的细胞小,且大小较一致。

(2)细胞核的多形性 ①瘤细胞核体积增大,核浆比例增大(接近1:1,正常为1:4~6),核大小、形态和染色不一,可出现巨核、双核,多核或奇异形核;②核多深染,染色质粗颗粒状,分布不均,常堆积在核膜下,使核膜明显增厚;③核仁肥大,数目常增多(可达3~5个);④核分裂像常增多,可出现不对称性、多极性及顿挫性等病理性核分裂像。

(3)瘤细胞胞浆因其内核蛋白体增多而多呈碱性。

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表现为肿瘤组织在空间排列方式上(包括极向、器官样结构及其与间质的关系等方面)与其起源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恶性肿瘤组织结构异型性明显,瘤细胞排列紊乱,失去正常排列结构、层次和极向。

4. 试述肿瘤的生长方式及临床意义。

膨胀性生长 生长方式:肿瘤不侵袭周围正常组织,肿瘤体积逐渐增大,有如膨胀的气球将四周组织推开或挤压。 特点:肿瘤常呈结节状,周围往往有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肿瘤性质:大多数是良性肿瘤。临床意义:位于皮下者触诊时往往可推动,容易手术切除,不易复发

浸润性生长 生长方式:瘤细胞侵入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或血管内,像树根长入泥土一样,浸润、破坏周围组织。特点:没有包膜,与邻近的正常组织紧密连接,无明显界限。肿瘤性质:大多数是恶性肿瘤。临床意义:触诊时固定不活动,肿瘤切除时范围要大,

应包括部分周围正常组织,但仍可能复发。

外生性生长 生长方式:体表、体腔或管道器官表面的肿瘤常向表面生长,形成乳头状、息肉状、菜花状肿物。特点:恶性肿瘤外生性生长的同时,基底部也呈浸润性生长。肿瘤性质:良、恶性肿瘤均可。临床意义:触诊时固定不活动,肿瘤切除时范围要大,应包括部分周围正常组织,但仍可能复发。

消化系统疾病

1. 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镜下病理变化。

1.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镜下病理变化是:在粘膜固有层内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腺上皮萎缩、腺体变小并有囊性扩张、腺体数量减少或消失,常出现假幽门腺化生和肠上皮化生。

2. 何谓早期胃癌?其肉眼形态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癌组织浸润仅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者均属于早期胃癌。术后五年存活率在85%以 上。其肉眼形态可分三种类型:隆起型,表浅型,凹陷型。表浅型又分为表浅隆起、表浅平坦和表浅凹陷三种亚型。

3. 简述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

病毒性肝炎从临床病理角度可分为:

1) 急性普通型肝炎 临床上急性普通型肝炎又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二种。

2) 慢性普通型肝炎 根据病变程度,慢性普通型肝炎又分为轻度慢性肝炎、中度慢性

肝炎和重度慢性肝炎。

3) 重型病毒性肝炎 重型病毒性肝炎可分为急性重症型和亚急性重症型两种。

4. 简述门脉性肝硬化的肉眼观特点。

门脉性肝硬化的肉眼观:早、中期肝体积正常或略增大,质地稍硬;后期体积缩小,重量减轻,由正常的1500g减至1000g以下。表面呈小结节状,大小相仿,最大结节直径不超过1.0cm。切面见小结节间为纤维组织条索包绕。结节呈黄褐色(脂肪变)或黄绿色(淤胆)。

5. 简述肝硬化晚期腹水形成的原因。

肝硬化晚期腹水形成的原因:主要因门静脉高压使门静脉系统的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管壁通透性增高;肝脏合成蛋白功能减退,导致低蛋白血症,使血浆渗透压降低;肝对激素的灭活作用降低,血中醛固酮、抗利尿激素水平升高,引起水、钠潴留。

6. 简述中晚期肝癌的肉眼观类型及各型的主要病变特点

中晚期肝癌肉眼观可分三种类型:

1)巨块型 肿瘤为一实体巨块,圆形,多位于肝右叶内。质软,切面呈杂色,常有出血坏死。瘤体周围常有散在的卫星状瘤结节。

2)多结节型 最多见。瘤结节多个散在,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被膜下的瘤结节表面隆起,切面呈褐绿色,有时见出血。

3)弥漫型 癌组织在肝内弥漫分布,无明显的结节形成。此型少见

六、论述题

1. 试述胃溃疡的病理变化及合并症。

胃溃疡多位于胃小弯侧,愈近幽门愈多见,胃窦部尤为多见。溃疡通常只有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在2.5cm以内,少数可达4.0cm。溃疡边缘整齐,状如刀切,周围粘膜有轻度水肿,粘膜皱劈从溃疡向周围呈放射状。溃疡底部通常穿越粘膜下层,深达肌层甚至浆膜层,溃疡处的粘膜至肌层可完全被破坏,由肉芽组织或疤痕取代。镜下,溃疡底由四层组织构成:最表层是以嗜中性粒细胞、纤维素为主渗出层,第二层为坏死层,第三层是肉芽组织层,最下层是瘢痕组织层。其合并症有:①出血是常见的主要合并症。轻者因溃疡底部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如溃疡底部大血管被腐蚀破裂则发生大出血。②穿孔。穿孔后胃内容物漏入腹腔,引起腹膜炎。③幽门梗阻。 主要由瘢痕收缩引起。④恶变。明确的胃溃疡恶变极少,仅为1%。

2. 试述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

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如下:1)肝细胞变性、坏死 ①肝细胞受损后,细胞水分增多,开始时细胞肿大,胞浆疏松呈网状,半透明,称胞浆疏松化。进一步发展,肝细胞肿大呈球形,胞浆几乎完全透明,称为气球样变性。②肝细胞胞浆水分脱失、浓缩,嗜酸性染色加强,称嗜酸性变。进一步发展,胞浆更加浓缩,胞核也浓缩以至消失,形成均一红染、

圆形的嗜酸性小体。③点状坏死为仅累及一个至几个肝细胞的灶状坏死,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④溶解性坏死常由肝细胞高度气球样变发展而来,此时核固缩、溶解、消失、最后细胞解体。⑤碎片状坏死为肝小叶周边界板处肝细胞坏死、崩解,伴炎性细胞浸润。⑥小叶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两个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相互连接的肝细胞带状坏死,称桥接坏死。

2)炎性细胞浸润 肝炎时在汇管区或小叶内常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浸润的炎性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有时也有少量浆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等。

3)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 间叶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坏死灶周边肝细胞可通过直接或间接分裂而再生。

3. 试述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

门脉性肝硬化时,肝脏的肉眼观,早、中期肝体积正常或略增大,质地稍硬。后期肝体

积缩小,重量减轻,由正常的1500g减至1000g以下。表面呈小结节状,大小相仿,最

大结节直径不超过1.0cm。切面见小结节间为纤维组织条索包绕。结节呈黄褐色(脂肪 变性)或黄绿色(淤胆)。镜下,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原肝小叶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的结节;再生的肝细胞增生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再生结节,这两种结节均成为假小叶,后种假小叶内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细胞较大,核大,染色较深,常发现双核肝细胞。前种假小叶内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有两个以上,或含有汇管区。假

小叶外周增生的纤维组织中也有多少不一的慢性炎细胞浸润,并常压迫、破坏细小胆管,引起小胆管内瘀胆。此外,在增生的纤维组织中还可以见到新生的细小胆管和无管腔的假胆管

4. 试述门脉高压症时形成的主要侧支循环及其合并症

门脉高压症时主要的侧支循环有:

1)食管下静脉丛曲张 门静脉血经胃冠状静脉、食管静脉丛注入奇静脉,再回流到上腔静脉。如果食管静脉丛发生破裂,可引起大呕血,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2)直肠静脉(痔静脉)丛曲张 门静脉血经肠系膜下静脉、痔静脉、骼内静脉回流到下腔静脉。直肠静脉丛曲张破裂,发生便血,长期便血可引起患者贫血。

3)脐周及腹壁静脉曲张 门静脉血经脐静脉、脐旁静脉、腹壁上、下静脉回流至上、下腔静脉。脐周围静脉迂曲,并向上及向下腹壁延伸,表现为“海蛇头”。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1. 简述霍奇金淋巴瘤镜下的主要病理变化。

镜下霍奇金淋巴瘤有肿瘤性和反应性两种成分组成。肿瘤性成分是R-S细胞,包括单核、双核和多核以及变异的R-S细胞,而反应性成分为非肿瘤性,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组织细胞和间质等。上述两类成分构成霍奇金淋巴瘤特有的镜下病变。

3. Burkitt淋巴瘤来源于何种细胞?简述其镜下病变特点

Burkitt淋巴瘤可能来源于滤泡生发中心高度恶性的 B淋巴细胞。其镜下病变特点为弥漫性的中等大小的淋巴样瘤细胞(核分裂像明显增多)构成肿瘤主体,瘤细胞间散在分布胞浆内吞噬由核碎片的巨噬细胞,形成所谓的“满天星”图像。

六、论述题

1.霍奇金淋巴瘤组织学亚型及各型的主要病变如下:

1)结节硬化型 典型的晚期病变为肿大的淋巴结被宽大的胶原束分割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结节内有较多的陷窝细胞和少量典型的R-S 细胞,其背景由较多的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组成。早期纤维化不明显,在富于淋巴细胞的背景中可见散在的陷窝细胞。

2)混合细胞型 淋巴结部分或全部受累。在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组成的复杂背景中可见散在的霍奇金细胞与较多的典型R-S细胞,可有酸性无定型物质,还可有灶性坏死。

3)淋巴细胞减少型 此型特点为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而 R-S细胞和异形的多形性R-S细胞相对较多。又分为二种不同形态,①弥漫纤维化型,即淋巴细胞明显减少,代之以网状纤维增生和无定型蛋白沉积,其间仅少量R-S细胞、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常有坏死;②网状细胞型,背景细胞减少。由多数多形性R-S 细胞和少量典型R-S细胞组成,坏死较多见。

4)淋巴细胞为主型 特征是肿瘤背景由大量反应性小淋巴细胞和数量不等的组织细胞,缺乏嗜酸性、中性粒细胞和浆细胞,常见的肿瘤细胞为“爆米花”细胞,典型R-S细胞很少或无。

2.根据目前国际通用FBA分类:依细胞来源和分化程度,将白血病分为下列类型:

1)急性髓母细胞白血病( AML) 周围血像出现“三联征”,白细胞总数升高,可达100×109/L以上,但50%的病例在100×109/L以下;原始粒细胞数多于30% ,同时伴贫血和血小板减少;骨髓内细胞弥漫性增生,浸润脂肪组织;淋巴结: 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脏中度肿大,脾脏轻度肿大,增生的瘤细胞可侵犯皮肤、牙龈等,形成绿色瘤。

2)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是指一组克隆性干细胞疾病,其特征是细胞成熟障碍,造血功能丧失,并易转化为急性髓母细胞白血病。

3)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

①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 周围血像白细胞显著增多,可达(3~100)×109/L,增多的白细胞大多数为接近成熟的小淋巴细胞;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系占优势;全身淋巴结轻度肿大,增生的瘤细胞主要浸润肝窦,脾显著肿大,是CML最明显的特点。

②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是指来源于一个干细胞的肿瘤性,瘤细胞有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主要病变特征是红细胞增多引起的血容量、血粘性增加,组织器官淤血。

③骨髓化生伴骨髓纤维化 是一种慢性髓增生性疾病。早期出现骨髓纤维化,导致髓外造血,引起脾脏极度肿大,病人出现严重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泌尿系统疾病

五、简答题

1. 用所学病理知识解释急性弥漫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

血尿是因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受损严重,甚至发生节段性纤维素样坏死,血管破裂引起出血.

蛋白尿和管型尿是因为变态反应,肾小球缺血,近曲小管上皮变性,肾小管腔内出现蛋白和管型.

少尿或无尿是因为肾小球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肿胀,使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闭塞,流经肾小球的血量减少和纤维素的沉积引起滤过降低,加之肾小管重吸收正常而出现少尿或无尿.

水肿是因为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或变态反应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病人出现中度水肿.

高血压是因为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多所致.

2. 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为什么出现多尿,夜尿和低比重尿?

慢性肾小球炎晚期,肾单位结构破坏,功能丧失,血液在通过残存的少量肾单位时因代偿

而加速。致使肾小球滤过增加,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有限, 尿液浓缩功能降低.导致多尿和低比重尿。

3. 免疫荧光检查肾小球系膜区有IgG和C3沉积,你考虑可能是哪些肾小球肾炎?

免疫荧光检查系膜区有IgG和C3沉积的是下列5种肾小球肾炎:

(1).急性弥漫增生性肾炎 (2).快速进行性肾炎 (3).膜性肾炎 (4).膜性增生性肾炎 (5). 系膜增生性肾炎

六、论述题

1. 慢性肾小球肾炎与慢性肾盂肾炎在肉眼形态和镜下结构有何区别?

A慢性肾小球肾炎 大体 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双侧肾脏对称性缩小 表面出现弥漫性细颗粒状 镜下 ①、主要是肾单位的部分肾小球和及邻近肾单位 ②、部分肾小球纤维化和玻变,相应

B慢性肾盂肾炎 疤痕性固缩肾 双侧不对称性 表面为不规则瘢痕 ①、肾盂和肾肾小管的病变。间质不规则的纤和玻变 ②、肾盂和肾间质由于化脓性炎晚期肾小管萎缩间质增生并纤维化邻近 形成不规则瘢痕取代肾小球偿性肾单位肥大,肾小管扩张。

2. 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病变是什么?

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病变是:

.肾小球细胞数增多;包括肾小球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增生。加之炎细胞浸润,使肾小球内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

.基底膜增厚;基底膜本身增厚和内皮下,上皮下或基底膜本身的蛋白性物质沉积.增厚的基底膜通透性增加,代谢转换率变慢.不易被分解和清除,久之可导致血管袢或肾小球硬化。

.炎性渗出物和坏死:急性炎症时,肾小球内出现嗜中性粒细胞等炎细胞和纤维素渗出,血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及血栓形成。

.玻璃样变和硬化:肾小球内出现均质红染的嗜酸性物质堆积,严重时可导致毛细血管袢塌陷,管腔闭塞、硬化。

生殖和乳腺系统疾病

五、简答题

1.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肉眼观有何病理特征?

肉眼特点:肿块灰白或灰黄色、质较硬、砂粒感,蟹足状生长,边界不清,无明显包膜。

2. 简述女性生殖系统中的癌前病变及其相应的恶性肿瘤。

子宫颈糜烂—子宫颈癌;乳腺囊性增生病—乳腺癌。

3. 子宫腺肌病肉眼观病变有何特征?

子宫腺肌病肉眼观,分弥漫型及局灶型两种。弥漫型表现为子宫均匀增大;局灶型者子宫呈不规则增大,多见于子宫后壁,呈球形增大。切面可见在增厚的子宫壁中散在大小不等的小腔,有些小腔含血性浆液或巧克力样液,有时可见棕色含铁血黄素沉着,偶尔有较大的囊腔形成。小腔隙周围可见平滑肌纤维呈旋涡状排列,与平滑肌瘤相似,故有腺肌瘤(adenomyoma)之称,但与周围肌层的分界不如平滑肌瘤明显。

六、论述题

1. 试比较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与绒毛膜癌的病理特征。

葡萄胎大体,见全部或部分绒毛水肿呈半透明水泡状,大小不等,其间有细蒂相连成串,状似葡萄,故称葡萄胎。镜下,绒毛间质高度水肿,血管减少以至完全消失,滋养层细胞呈不同程度增生,并有轻度异型增生。增生的细胞可为合体细胞滋养层细胞,或为细胞滋养层细胞,或两种细胞混合存在;不侵犯子宫肌层。

侵袭性葡萄胎大多数继发于葡萄胎之后,也可开始即为侵袭性葡萄胎。常向子宫肌深层甚至向子宫外侵袭。穿破肌壁处可引起出血灶,其中,含有一定异型性滋养层细胞的水泡状绒毛。

肿瘤多位于子宫底前、后壁,呈血凝块样病变,突入宫腔或向肌层浸润,甚至穿透浆膜,有时瘤体位于子宫肌内。外观呈出血、坏死性病灶。瘤组织由两种异型性明显的细胞组成:一种为类似细胞滋养层细胞,另一种似合体细胞滋养层细胞。这两种细胞常混合排列成团块或条索状,坏死、出血非常明显。瘤组织中无血管和其它间质存在,也无绒毛样

结构形成。这一点可与恶性葡萄胎区别。

内分泌系统疾病

五、简答题

1. 试比较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瘤的诊断及鉴别病变特点。

结节性甲状腺肿:多发结节、无完整包膜,滤泡大小不一,多比正常大,邻近甲状腺内有相似病变周围甲状腺无压迫现象

甲状腺腺瘤 单发,有完整纤维包膜 滤泡大小一致,较小 周围和远处组织正常 周围有压迫现象

2. 简述甲状腺腺瘤的常见组织学类型。

甲状腺腺瘤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有:单纯性腺瘤、胶样腺瘤、胎儿型腺瘤、胚胎型腺瘤、滤泡性腺瘤、嗜酸性细胞腺瘤等。

六、论述题

1. 何谓毒性甲状腺肿?试述其主要临床表现和光镜下的病理变化。

毒性甲状腺肿是指由于血中甲状腺素过多,作用于全身各组织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统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基础代谢率和神经兴奋性增高,T3、T4高,吸碘率高。如心悸、多汗、烦热、潮韩、脉搏快、手震颤、多食、

消瘦、乏力、突眼等,女性多见,20-40岁最常见。

光镜下主要表现为:①滤泡上皮增生成高柱状,有的呈乳头样增生,并有滤泡形成;②滤泡腔内胶质稀薄,滤泡周边胶质出现许多大小不一的上皮细胞的吸收空炮;③间质血管丰富、充血,淋巴组织增生。

2. 试述甲状腺癌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及各型镜下病变特点和预后。

①乳头状癌:最常见的类型,青少年、女性多见,肿瘤生长慢,恶性程度较低,预后较好。光镜下见:乳头分支多,乳头中心有纤维血管间质,间质内常见呈同心圆状的钙化小体,即砂粒体,乳头上皮可呈单层或多层,癌细胞科分化程度不一,核染色质少,常呈透明或毛玻璃状,无核仁。

②滤泡癌:一般比乳头状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较常见,仅次于甲状腺乳头状癌而居第2位。多发于40岁以上女性,早期易血道转移,癌组织侵犯周围组织或器官时可引起相应的症状。镜下见:不同分化程度的滤泡,要注意是否有包膜和血管侵犯;分化差的呈实性巢状,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滤泡少而不完整。

③髓样癌:又称C细胞癌,是由滤泡旁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属于APUD瘤,90%的肿瘤分泌降钙素,产生严重腹泻和低血钙症。镜下见:瘤细胞圆形或多角、梭形,核圆或卵圆,核仁不明显。瘤细胞呈实体片巢状或乳头状、滤泡状排列,间质内常有淀粉样物质沉着。

④未分化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镜下见:癌细胞大小、形态、染色深浅不一,核分裂像多。

神经系统疾病

1. 试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理变化。

、基本病变:

①脑血管改变和炎症反应:脑实质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隙增宽,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状浸润,称为淋巴细胞套;②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病毒在神经细胞内增殖,破坏其代谢功能和功能,引起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其周常有增生的少突胶质细胞围绕,称为神经细胞卫星现象;小胶质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侵入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内,称为噬神经细胞现象;③软化灶形成:病变严重时,神经组织局灶坏死液化,形成质地疏松、染色较淡的筛网状病灶,称为软化灶;④胶质细胞增生:主要是小胶质细胞的弥漫性或局灶性增生,可聚集成群,形成胶质细胞结节,多位于坏死的神经细胞附近或小血管旁。

2. 试述颅内压升高的后果及病变。

颅内压增高的原因主要在于颅内占位性病变和脑脊液循环障碍所致的脑积水,病变可分为三个阶段:①代偿期:通过反应性血管收缩致脑脊液吸收增加或形成减少,使颅内血容量和脑脊液容量相应减少,颅内空间相对增加,以代偿占位性病变引起的脑容积增加;②失代偿期:占位性病变和脑水肿使颅内容物继续增大,超过颅腔所能容纳的程度,可引起头痛、呕吐、眼底视乳头水肿、意识障碍、血压增高及反应性脉搏变慢和脑疝形成;③血管运动麻痹期:颅内压严重持续升高时脑组织灌流量减少,引起脑缺氧,导致脑组织损害和血管扩张,继而引起血管运动麻痹,加重脑水肿,引起意识障碍甚至死亡。

传染病

五、简答题

1. 简述结核结节的主要组成及转归。

结核结节的主要组成:由上皮样细胞,朗格汉斯巨细胞,淋巴细胞及少量反应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

结核结节的转归:1)小的结核结节可相互融合成较大的结节;2)发生干酪样坏死;3)小的结核结节经极积治疗有吸收消散缩小的可能;4)也可纤维化,最后形成瘢痕而愈合

2. 肉芽肿性病变可出现在哪几种传染病中?

出现肉芽肿的传染病有:1)结核—结核结节;2)伤寒—伤寒肉芽肿;3)麻风—麻风肉芽肿;4)梅毒—梅毒树胶肿

六、论述题

1. 如何区分原发性肺结核和继发性肺结核?

1 原发性肺结核与继发肺结核的区别

原发性肺结核 继发性肺结核

结核杆菌感染 初次 再次

发病人群 儿童 成人

对结核杆菌的免疫力或过敏性 无 有

病理特征 原发综合征 病变多样,新旧病灶复杂,较局杂

起始病灶 上叶下部,下叶上部近胸膜处 肺尖部

主要播途径 淋巴道或血道 支气管

病程 短,大多自愈 长,需治疗

2. 肠结核、肠伤寒及结肠阿米巴病的病变部位和肠溃疡各有什么特点?

肠结核,肠伤寒及结肠阿米巴病变部位和肠溃疡各有什么特点?

肠结核多好发于回盲部,其它肠段少见;肠结核溃疡多呈环形,其长轴与肠腔垂直,溃疡边缘参差不齐,一般较浅,底有干酪样坏死物;

肠伤寒好发于回肠下段,肠伤寒溃疡边缘整齐,底部不平,集合淋巴小结发的溃疡其长轴与肠的长轴平行,溃疡一般深及粘膜下层,坏死严重者可深达肌层及将膜层,甚至穿孔,如侵及小动脉,可引起严重出血。

结肠米巴病常主要发生在盲肠,其次为乙状结肠和直肠,严重病例整个结肠和小肠下段均可受累,结肠米巴溃疡常形成口小底大的烧瓶状溃疡,边缘呈潜行性。

3. 试从病理学的角度概括伤寒病的特征。

试从病理学角度论述伤寒的病理特征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以巨噬细胞增生为特征的急性增生性炎症,增生的巨噬细胞常聚集形成伤寒肉芽肿,为本病的特征。其肠道病变以回肠下段集合和孤立淋巴结为病变最为常见和明显,病变过程常分为四期,每期持续一周:1)髓样肿胀期:起病的第一周,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略肿胀,隆起于粘膜表面,色灰红,质软。隆起组织表面形似脑回,以集合淋巴小结最为典型;2)坏死期:发生于起病第二周,多种原致病灶局部粘膜坏死;3)溃疡期:坏死肠粘膜脱落后形成溃疡,溃疡边缘隆起,底部不平,在集合淋巴小结发生的溃疡,其长轴与肠的长轴平行,溃疡一般深及粘膜下层,坏死严重者可深达肌层及浆膜层,甚至穿孔,如侵及小动脉,可引起严重出血;4)愈合期:相当于发病第四周,溃疡处肉芽组织增生将其填平,溃疡边缘上皮再生覆盖而告愈合。

伤寒还常引起其它器官系统的病变,如肠系膜淋巴结、肝、脾及骨髓由于巨噬细胞的活跃而致相应组织器官肿大,形成伤寒肉芽肿与灶性坏死。此外还引起心肌、骨骼肌、肾脏皮肤的病变。

伤寒患者并发症包括肠出血、肠穿孔、支气管肺炎等。

4. 急性细菌性痢疾和中毒型菌痢在肠道病变、全身变化及临床过程上各有什么特征?

肠道病变 全身变化 临床过程

急性细菌性痢疾 早期粘液分泌亢进,粘膜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可

见点状出血;病变进一步发展粘膜浅表坏死,在渗出物中有大量纤维素,后者与坏死组织,炎症细胞和红细胞及细菌一起形成特征性的假膜,假膜首先出现于粘膜皱襞的顶部,呈糠皮状,随着病变的扩大可融合成片,假膜一般呈灰白色,如出血明显则呈暗红色,如受胆色素浸染则呈灰绿色;大约一周后,假膜开始脱落,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地图状溃疡。 由于病变肠管蠕动亢进并有痉挛,引起阵发性腹痛,腹泻等症状;由于炎症刺激等原可出现里急后重和排便次数增多。 病变早期为急性卡他性炎,随后为特征性假膜炎和溃疡形成,最后愈合;与肠道的病变相对应,最初为稀便混有粘液,随后转为粘液脓血便,偶尔排出片状假膜。急性菌痢的病程一般为1-2周痊愈,少数病例可转化慢性。

中毒型菌痢 肠道病变一般为卡他性炎改变,有时肠壁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滤泡增生肿大,而滤泡性肠炎改变 克或呼吸衰竭而死亡。

出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发病后数小时即可出现中毒性休

寄生虫病

1. 简述阿米巴肝脓肿的病变特点和结局。

阿米肝脓肿常位于肝右叶。大体上,脓肿大小不等,大者可占达儿头大小,几乎占据整个肝右叶,脓肿内容特呈棕褐色果酱色样,由液化性坏死物质和陈旧性血液混合而成,炎症反应不明显,脓肿壁上附有尚未彻液化坏死的汇管区结缔组织、血管和胆管等,呈破絮状外观;镜下,脓肿壁有不等量尚未彻液化坏死组织,有少许炎性细胞浸润,在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可查见阿米巴滋养体,如伴有细菌感染,则可形成典型脓肿,镜下可见不等量的炎细胞和脓细胞,慢性脓肿周围可有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包绕。

阿米巴肝脓肿如治疗不及时可继续扩大并向周围组织穿破,形成隔下脓肿、脓胸、肺

脓肿、阿米巴性胸腹膜炎或阿米巴炎症等。慢性阿米巴肝脓肿常继发细菌感染而形成混合性脓肿,病情也可相应恶化。

六、论述题

1. 如何区别肠阿米巴病与细菌性痢疾?

如何区别阿米巴与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 细菌性痢疾

致病因子 阿米巴原虫 痢疾杆菌

病变部位 主要在盲肠、升结肠,其次在乙状结肠和直肠 主要在大肠,尤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重

病变特点 主要为变质性炎 主要为假膜性炎

溃疡特点 口小底大的烧瓶状溃疡 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地图状溃疡

病程特点 急性期与慢性期 急性期与慢性期

临床特点 腹痛、腹泻,大便次数增生,但里急后重症状不明显,继发细菌感染可有毒血症症状;慢性主要为肠腔狭窄,腹部包块(阿米巴肿)

急性期有毒血症、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慢性期有腹痛、腹泻、腹肿与便秘交替出

现,炎症加剧时可有慢性菌痢疾急性发作

大便性状 酱褐色、腐败呈腥臭的脓血便 粘液脓血便

并发症 纤维组织增生,肠腔狭窄;腹部包块 急性期肠出血、肠穿孔少见;慢性期肠壁可不规则增厚,变硬,严重者可致肠腔狭窄

以上分章节文档可裁分为各章TXT,方便阅读。

PS..本人拥有临床医学专业所有科目TXT分章节文档,有需要的同学可以百度HI我 留下邮箱 打包发送! ID:洪荒猛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