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读《墨子》有感

2021-07-01 来源:易榕旅网


读《墨子》有感

墨子其实很平民

我们都知道,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当时的周王朝政府信誉严重缺失,权威性已经不在。周王分封了大量的诸侯,看到周王朝的气数已经差不多了,诸侯们便争先恐后地抢占各自的地盘,割据一方,虎视眈眈。为了争土地,甚至互相残杀。社会阶层也开始出现新的变化,旧的贵族逐渐没落,新的地主和新的商人成为“新贵”,纷纷要求政治上的地位。

在墨子止楚攻宋取得成功的第二年,恰值楚惠王当政五十年,墨子为宣传“义”,专程到楚国献上自己的著作。楚惠王读了此书后,对墨子说:“您的大作很好。请您留在楚国,做我的顾问。每年俸禄一百钟,委屈您这位贤人了。”墨子一听话说得很客气,就感觉到惠王不准备实行自己的学说,于是决意辞行回家。

墨子非常有原则性。墨子所有观点的核心或者说宗旨就是为“最大多数人”造“最大的幸福”。战争对大多数人没有好处,所以必须反对。攻伐是不利于天下,且违背了“义”的原则;而非攻则有利于天下,且又合乎“义”的原则。

那么,墨子回家干什么呢?除了讲学,还自己琢磨造“飞机”。我们知道,墨子是个熟练的手工艺人,抽根烟的功夫,他就能削好三寸之木,然后很快制成一个载六百斤重的车轴。墨子的木工技术可以和鲁班媲美。《鸿书》记载说:“公输般制木鸢以窥宋城。”《墨子·鲁问》也说:“公输子(鲁班)削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天不下。公输子以为至巧。”不知道为什么,韩非子一口咬定造“飞机”(木鸢)这桩伟大的创举墨子也干成过。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有一天墨子看到鸢(鹰)在空中翱翔,就花了三年工夫,用木片等材料

精心制作了一只木鸢,飞了三天掉下来了。他的一个弟子拍马屁说:“老师您真了不起,竟然能让木头的老鹰飞起来。”墨子谦虚地说:“我差得太远了。我的木鹰,造了三年,三天就坏了。”

墨子生活节俭,粗茶淡饭,穿着很朴实。有一次,公孟子头戴礼帽,腰间插笏,穿着儒者服饰来见墨子,问服饰与行为有何联系。墨子说:“从前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位国君,服饰好孬贵贱不同,但作为都一样。我以为有作为不在于服饰。”用事实折服了公孟子。

墨子强调非攻。墨子救郑的故事说,鲁阳文君准备攻打郑国,墨子听到消息立即劝阻。文君说:“先生为什么阻止我进攻郑国呢?我这是顺应上天的意志。”墨子说:“郑国人残杀其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使它三年不顺利。而你又要进攻郑国,说是顺天之意,这好比邻人惩罚他的坏儿子,你也举棍跟着打,说是顺其父之意,这不是十分荒谬吗?”鲁阳文君遂停止侵郑。

电影《墨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以守为攻,不攻无功。惟有《墨攻》,屡见奇功。这部影片上影后,很多人看了都不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思想。特别是对于革离的矛盾性格。一方面认为自己在帮助弱小的梁为正义而战,另一方面革离对于由于战争而造成生命的痛苦深深自责,无论是己方还是敌方。

墨家思想原本提倡的就是“非攻”,既然如此,电影的名字却叫《墨攻》,是否违背了墨家的思想呢?原来,影片是改编自日本的漫画《墨子攻略》,而漫画却是根据日本作家酒见贤一的历史小说《墨攻》创作而来。不过将“墨子攻略”简化成“墨攻”极易产生歧义,使得观众在中文的理解上有所偏差。

为了诸侯之间不再打仗,墨子甘愿奉献自己,颇有宗教家的热忱。他看到弱者被强者欺负,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为了实践他非攻的主张,他将弟子们组织起来,组成一支维护和平的十字军,参与各类济弱的行动。既有学说,又有自己的军队(墨家军);既是理论家又是实干家。墨子还是一个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和军事战略家,墨家学派与其他学派的不同,就在于它有着更加严密的组织程序和纪律要求,弟子们平日里学习谈辩、说书、从事三科,战时则是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队伍。

淮南子泰族篇说:“墨字弟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化之所致也。”由此可见,墨家军个个勇敢,视死如归,为了大我不惜牺牲小我。看来,墨子训练士兵也有一套。这里面有训练方法,但肯定也有墨子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精神的感召。墨子无疑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墨守”之名流传至今。墨子把墨者训练成一个严格的军事组织。

墨子以功利主义来救世,所以很重视成本核算。在他看来,战争只是极少数野心家获利,绝大部分人损失很大,家破人亡的无法统计。所以必须起来反对战争,要坚定不移地反对战争。但这个反对,是反对侵略性的战争——因为它没有义可言;但一旦战争爆发,被迫处于防守地位的一方,墨子是支持的,因为这是奋起自卫。

墨子尽管生在战国时期这个乱世,他依然算个长寿的人。史书记载,墨子大约活了八九十岁,如果有人写一本墨子的养生术,那一定很有价值,可惜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太少了。

《墨子》的理论,非但“尚天”(崇拜天),而且也尚鬼。墨子创立的墨学,当时被世人称为显学。《墨子》一书原有七十一篇,流传至尽的有十五卷五十三篇。墨子的文章甚至朴实到没有多少文采。这就是墨子,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做。孙诒让说他“质而不华,务申其意,而不驰骋其辞。”(《墨子间诂》)

有一次,楚王问墨家弟子田鸠:墨子是大学者,可是他的言论却没有什么文彩,这是为什么?

田鸠说:墨翟的言论,是宣传先王之道,论述圣人之言,要把他们明白的告诉人们,假如巧饰其辞,人们就会留意于他的文辞,而忘掉思想上的作用。

在今人看来,也许墨子的知名度没有孔子那么大,那是因为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带来的后果。在墨子所在的那个时代,可不是这样哦。那时候,墨子经常出国,每到一个国家,接待他的可都是当时的国家元首。

历史上很多学者都拿墨子与基督比较,认为他们都强调了“兼爱”。看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古代中国哲学家不少,但多数哲学家所谈的内容都涉及兵法、阴阳、道、形势、天人合一、仁等等,很少有直接谈“爱”的哲学家,只有墨子谈“爱”,而且是孟子所谓“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那种爱。而“爱”在那个你争我抢、“杀人盈城”的恐怖时代是非常不合时宜的。这正是墨子与众不同的地方。

墨子的基本精神在“救世”,为了天下太平,他劳心苦思,摩顶放踵,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诸主张。他提倡创造精神和奋斗意识。孟子曾经感叹“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墨”。韩非子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墨子一直粗茶淡饭,他奉行知行合一,就连逍遥的庄子都表扬他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难怪近代大学者梁启超说,墨子是个小基督。他在《墨子之论理学》中感慨地说:“以全世界论理学一大祖师,而二千年来,莫或知之,莫或述之”。历史如果是由思想的辩论来决定的话,那么墨子必定不逊于孔子。

我喜欢墨子,要是生在春秋,花高价也要到墨家学校去念书。

墨家生活的时代是典型的乱世,天下兵灾四起,大国攻伐小国,强国欺负弱国,每个国家的国民都不踏实,缺医少药,公共安全、工作压力、贫富差距等问题哪一样都足以让人焦虑、烦恼,加上杀戮和交攻随时可能发生……这个时候,有个人勇敢地站了出来,坚定不移地站在援助小国的立场上,以工程师的技艺,以科学家的聪明,以军事家的高超,发明了守城的武器,提出防御战术,总结出“守围城之法”,还组建自己的小队伍。这个人就是墨子。

《淮南子》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墨家军大多来自社会下层,平日里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串足胼胝,面目黎黑”,以吃苦为高尚事。墨子的心中有一个乌托邦,他发誓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全新的理想社会,使人人都“兼相爱,交相利”。他们以为同为人类,皆宜兼而爱之,不应有亲疏远近之差别。为此墨子还自称兼士,称儒家的爱人为别士。

所以说,墨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说他整天为什么而忙?为钱吗?当然不是。楚惠王封地五百里的厚禄,都被他拒绝,理由是他的“仁义学说不被采用,不滞留于朝廷。现在我的观点未被应用,所以我决定回鲁国去”。钱财不是他的目标。公尚过见到墨子,说明越王的意图。墨子问:“你看越王能听我的话吗?”公尚过说:“恐怕不一定。”墨子说:“如果越王能听我的话,用我的道理,只要有饭吃,有衣穿,跟其他大臣一样待遇就行,何必要分封的特殊待遇呢?越王不听我的话,而只要我接受分封,这不是让我出卖义吗?同样出卖义,在中原国家好了,何必跑到越国?”于是,拒绝了越国的分封。

为官位吗?他想做官的话,不少人可能会抢着给他位置。墨子与宋国之君同宗,由平民成为“北方圣贤之人”后,各国诸侯对墨子评价很高,纷纷请他为官,博取爱士的美名。

那么他到底为了什么?在今天看来,墨子是不是很天真?

墨子就是这样一个天真可爱的人。那个时代的思想家不少人都有这一面,比如孔子有时候也很天真可爱。其实真正的大师都有很率真的一面。比如说爱因斯坦吧,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位老天真“乱糟糟的胡子,满头蓬乱的白发,尤其是下班时边走边拿雨伞在普林斯顿大学铁篱围墙上一格一格划过的可笑动作”,让人觉得他就是一个幽默亲和的邻家老翁。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一代巨擘,和他身上的这种天真和单纯、心无旁骛地投身科研的劲头等等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什么是天真?就是像天一样真。天上有什么?有云彩,有星星,有月亮,有我们的梦想。“天真”是一个很无邪的词。一个天真的人肯定不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肯定是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肯定能突破内心的小烦恼,更关注于个人之外的天空和大地。今天我们在努力创建和谐社会,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和谐不仅仅是从低矮的小平房搬进小区的楼房,买了宽大舒适的沙发,在院内和自家窗台上种上花花草草,把在农村辛苦了一辈子的老人接过来安享晚年,一家人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一起;也不仅仅是邻居之间搞了一个“邻里节”从此更加和睦相处;这些充其量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谐还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甚至人的自身也需要和谐,也就是要自我调整心态,将其调整到最佳、最幸福的状态。而天真的人内心就容易满足、和谐,因为有理想。“世界充满劳绩,人却诗意地生活在大地上”——荷尔德林的这句名诗,告诉我们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无法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去看看墨子的模样或者听听他爱人家的课,我们只能根据史书的记载,去设想了。我常常会设想墨子天真的样子,微笑着和弟子辩论,倔强地和公输盘比手艺,四处演讲、奔走,全是公益性质的,劝说天下人兼爱……多么可爱的老人啊。

我们只要设想一下墨子上课时,和学生一起做游戏,一起辩论的样子,就知道他有多么地天真、好玩了。那个时候,没有电视、没有今天的《百家讲坛》,如果有,让他和孟子PK,估计会吵起来的吧?

因为天真,所以快乐。因为大爱,所以幸福。

天真是童心、是境界,更是大德。天才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人,但一定是心无旁骛的人;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不仅在于他的学养,更在于他与众不同的天真。

墨子其实很天真

说起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孔子,是儒家文化,很少有人想到墨家。最近大家对墨子的兴致突然提高,这有赖于刘德华和范冰冰主演的《墨攻》。遗憾的是,那部电影却改编自日本人的漫画。

其实,墨子在那个时代绝对是个“明星”。有个例子可以作为佐证:墨子被囚之后,引起各界人士的强烈关注。墨家弟子义愤填膺,积极营救墨子,采取各种措施:一是当面论理,要求放人;二是大造舆论;三是组织武装力量,万不得已的话就采取相应措施,于此同时,各国纷纷派人劝说释放墨子。迫于内外压力,宋逼不得已,释放墨子。

可见,墨子的影响力非同小可,有时候,连国王都要找他问政。有一次,鲁国国君对墨子说:“我有两个儿子,一个爱学习,一个喜好将财物分给人家,谁可以作为太子?”墨子答道:“这还不能知道,二子也许是为着赏赐和名誉而这样做的。钓鱼的人躬着身子,并不是对鱼表示恭敬。我希望主君能以志功为辩,把他们的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然后决定谁为太子。”

还是看一下墨子的简历吧。墨子名翟,相传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孔子是鲁国人,他们也勉强算是老乡了吧。有一种说法是:孔子死后大约11年,墨子出世。墨子做过较长时间的手工工匠,其技术与当时的鲁班齐名。墨子很爱读书思考,逐渐参预政治活动。那个时候,儒学正昌盛,是当时最时髦的门派。墨子既然出生年代在孔子之后,曾为孔门弟子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淮南子曾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根据淮南子的分析,墨子不满意儒家提倡礼乐,也不满意儒家搞的那一套繁文缛节还有什么厚葬久丧之类,认为那些东西劳民伤财,让大家身心疲惫不堪,用今天的话来说,缺少人性化,成了以礼(节)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比如,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意思就是说,儿女生下来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死后,儿女也要守丧三年,追念父母的恩情,才能心安。孔子的弟子宰我曾经提出过反对意见,说三年守丧期太长,别说三年,一年都太久了。孔子很生气,骂这个学生“不仁”。结果好长时间,没有学生再提出异议了。

墨子不管那么多,他看到了其中的弊端后,就直接批评儒家的守丧三年太长,一方面制定三年守丧期的理由不够充分;另一方面,守丧三年,什么事都要停下来不能做,而且最要命的是,不只是对父母要守丧,对国君、对妻子、对长子的死,都要守丧三年;此外自己的亲戚或者族人的死,都有长短不一的丧期,人们浪费在这上面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太多了,所以墨子才提出他的反对意见。

墨子开始是反对这些做法,后来干脆招收弟子,完全从儒家脱离出来,自立门户独创墨学。如果按照孔子的观点来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你墨子好大胆,公然背叛师门,简直为封建礼教所不容,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还好,春秋与战国时代,各个门派的观点可以争鸣,我们知道那是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的理论虽好,也没有成为最权威的理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繁缛礼教还没有形成,所以才有了我们喜欢的墨子,一个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思想巨子。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件事:有一次,我翻杂书看,翻到我爱人的一本物理学方面的专业书——《走进非规则》。这本书的序言很有哲学味道,是一个美国人写的。在序的开头,这样说:也许人们感悟或认识自然具有准周期的同时性。人类的历史中总有某些人,往往在几乎同一时期感悟、认识自然的某些共同问题。例如,由我们这一时代上溯到大约2500年前,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与中国古代的老子(李耳)几乎同时认识到物质的结构性和制约的协调性,而上升到哲学的认识论。但稍后的中国孔子和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可以说几乎同时形成了思维或观念的转换时代,即构建了归一的规则化。只是由于老子的学说在中国影响巨大,其威望之高,在当时的诸子百家中,也被列为首席大学者,而有老子之称。在当时的诸多学者中,惟有老子没有被称为“李”子。即使后来对东方文化有很大影响的孔丘,也只被称为孔夫子。

按照这个美国学者的说法,老子是当时的首席大学者。他可能不太了解墨子,其实墨子不说在今天,即使在当时,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学者。

当然,给学界排座次原本就没有必要,何况诸子百家失传的也不少。学术门派之争,很难说谁的好,谁的不好。我们了解到的资料是,老子和孔子在当时的影响力确实不小。墨子出来挑战孔子、另立门派,在当时这需要一定的胆量和勇气,需要一种怀疑的精神,需要一种与时俱进的创造力。

墨子所在的时代,各种思想的交锋最为激烈。西方有人疑问:为什么中国没有近代“科学”?对此,有学者说,在中国,老子的“道之为物,其中有象”,“曲则全”等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所以一般人不太注重逻辑、实证,习惯于用隐晦、话中话、反话或后给答案的方式表达他们的重要思想和观点。西方人比如说美国人就不懂得婉转或者话外音。这也许是为什么亚里士多德或者牛顿体系,较易在西方的文化基础上,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实际上,如果你了解墨子,会惊讶地发现,他不仅是个思想家还是个发明家、科学家。墨子是全能型人才。“小孔成像”的故事听说过是吗?说的就是墨子。墨子对光学很有研究,对于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若干物影成像,进行了精彩的描述:有一次,墨子进行光学试验,他在堂屋朝阳的墙上开了一个小孔,让一个人对着小孔站在屋外,在阳光照射下,屋内相对的墙上出现倒立的人影。墨子通过小孔成像的光学实验,阐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即光从上下直射,人的头部与足部成影在下边和上边,构成倒影,成为后代摄影技术的先声。

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军事家、科学家等——这当然都是后人加给墨子的头衔,历史的真实是:他专门训练了墨家军——一支百八十人的“敢死队”,专门帮助弱小的国家“防守”。张之亮导演、刘德华主演的电影《墨攻》,讲的就是距离今天2200多年的战国末期,赵国想要攻打燕国,赵国大将军巷淹中率领大军,逼近夹在赵燕之间、只有4000余人的梁城。为难之时,梁王向以“墨守”(即擅长防御之术)著称的墨家(军)求救。但是梁王等到的却是一个其貌不扬、孤身前来救援的墨者——革离。

墨子始终那么谦虚,那么和蔼,那么有耐心,那么平易近人,不酸不迂也不傲。他坚持和弟子们一起劳动,一起做科学实验活动。大学者梁启超对墨子评价很高,他在《墨子之论理学》中说:“以全世界论理学一大祖师,而二千年来,莫或知之,莫或述之”。有人说,历史如果是由思想的辩论来决定的话,那么墨子必定不逊于孔子。

有关墨子的传说是这样的:目夷国原为商王朝建立的同姓方国,位于今天的山东滕州市木石一带。入周之后,目夷国变成小邾国,先后曾为宋、邾、鲁、齐等国的附庸。随着历史的变迁,目夷氏从贵族降为平民(目夷即墨夷,后省为墨姓)。约在春秋末年(公元前480年),墨氏喜添贵子,墨子应运而生。有一个“母梦赤乌”的故事可以进一步说明。据《琅缳记》与滕州民间传说,墨子出生前,“其母梦日中赤乌飞入室中,光辉照耀,目不能

正,惊觉生乌”。乌即翟,是凤凰的别名,因而取名墨翟。“子”是后人对墨翟的尊称。今滕州市木石村有目夷亭,村西为狐骀(即目夷)山、目夷河;村西是落凤山,传说墨子出生时,凤凰落于此山,因而得名。

墨子其实很不“潇洒”

在墨子所处的那个时代,音乐是很流行的,乐器学之类的老师非常受欢迎。我们知道,儒家就非常重视音乐,把它和“礼”提到同样重要的地位。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换言之:音乐能使一个国家走向伟大。不过,在先秦也出现过一次巨大的反音乐思潮——这就是墨家思潮。有人说,这是因为墨子确实很反感儒家那一套说词,所以,你提倡什么我就反对什么,专门和你儒家对着干。你不是强调音乐多么多么重要么,我就是旗帜鲜明地反对音乐!这种说法未免太简单化了。

墨子反对音乐,是看到了音乐中的奢侈的一面,看到了音乐容易乱性的一面。他宣称“为乐非也”,并公开批判儒家传习音乐,说“弦歌鼓瑟,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他说他明白钟鼓琴瑟里也有好的东西,“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世,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他认为,音乐是一种浪费,劳民伤财!

程繁曰:“子曰:‘圣王无乐’。此亦乐已,若之何其谓圣王无乐也?”子墨子曰:“圣王之命也,多寡之。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因为无智矣。今圣有乐而少,此亦无也。” ——《墨子·非乐》

这段话的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说,意思是,程繁说:“先生说:‘圣王没有音乐。’但这些就是音乐,怎么能说圣王没有音乐呢?”墨子说:“圣王的教令:凡是太盛的东西就减损它。饮食于人有利,若因知道饥而吃的就算是智慧,也就无所谓智慧了。现在圣王虽然有

乐,但却很少,这也等于没有音乐。”

在墨子看来,音乐使人荒废正事。他说,为政者如果牺牲人民的利益,如果醉心于音乐,就会荒废了公务,严重的就可能丧国,弄得女人不想纺织,男人不想耕田,也容易让王公大人们沉湎于酒色。所以圣王是不做音乐的。

墨子认为“乐,非所以治天下之道”。所以非乐的观点仍然是实利的。人民有三种忧患:饿了没有吃的,寒了没有衣穿,劳苦后不得休息。这三种是人民的大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给他撞巨种,敲鸣鼓,弹琴瑟,吹竿笙,舞干戚,人民衣食之财就可以得到了吗?这不是可能的。

西方有学者把墨子列为中国的禁欲主义者,说他生活上的刻苦自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话有一定道理。

爱美是人的本性,追求舒适的生活同样是人的本性,哪个人一听到音乐就呕吐?一看到美好的建筑和雕塑之类的艺术品就头疼?恐怕没有这样的人。世俗中人,谁不喜欢吃可口的饭菜?谁不爱听动听的音乐?谁不喜欢住装修高档的大房子?谁不想看精美的艺术品?即使是墨子本人,难道说他就一点就不想吗?当然不是。那他为什么要提倡“节用”,反对享受、反对音乐呢?那是因为墨子在那个时代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有兼爱天下的宗教情怀,在那个“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的社会里,真正能够享受美好音乐的是那些极少数达官贵人,而他们的财富来路说不上正当,从“万民之利”着眼,墨子反对音乐。

《拉封丹寓言》里有一则故事:《大山临盆》。这个故事说:“大山临盆,天为之崩,地为之裂,日月星辰为之无光,房倒屋坍,烟尘滚滚,天下生灵,死伤无数……最后生下了一只耗子。”

《大山临盆》的寓言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宏大的东西,起结果可能什么价值也没有。就像很多大型的演唱会那样,场面那么喧嚣、那么奢华,门票那么贵,但真正看了之后,也没啥意思。很多大腕名星出场也是这样,别看媒体炒作很豪华,其实没有什么的。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音乐确实带给社会很多美好的东西,但也带来了不少坏东西,比如说流行歌曲的低俗化,社会追星文化的极端化等等。 比如说,前一段时间 “粉丝”苦追刘德华导致父亲跳海自杀的悲剧发生后,媒体纷纷在讨论这一悲剧。

在现在人的眼光看来,墨子不够“潇洒”,有时候甚至不太近乎人情。比如说,墨子让弟子胜绰去项子牛那里做官,以便于行义。后来,项子牛三次入侵鲁国的土地,胜绰三次都跟从了。墨子听到这件事非常生气,派高孙子请项子牛辞退胜绰。在“义”面前,墨子是不讲人情的。有一次,墨子听说齐国想攻打鲁国,不顾高龄,亲自劝说齐太公田和。墨子先是以刀砍人、人头猝然落地算刀锋利作为比喻,进而问谁承担杀人责任。齐太公说,杀人的责任不在刀锋利,而在于执刀的人。墨子说:“兼并倾覆弱小的国家,无辜屠杀百姓,谁应该承担这无道不义的责任呢?”齐太公想了好久不得不承认:“我应当承担责任。”

墨子总是到处帮助小国抗敌守城来倡导和维护和平,墨家子弟以“舍我其谁”的态度面对现实。也有学者说,墨子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墨翟早年的职业和基督很像,据说也是个“木匠”:他不能理解音乐这东西对社会究竟有什么用处?他问儒者:“何故为乐”?儒者都回答:“乐以为乐也”。但是墨子认为他们等于没有回答。墨子说:如果我问他们造房子为什么?他们会说,房子可用来避暑,驱寒;可是我问他们做音乐为什么?他们说“乐就是为了乐”,好像说房子就是为了房子。

墨子把“非乐”从“节用”中单独列出来说,可见墨子反对形式主义的东西,更注重的是实际效果,更多考虑的是经济成本,不要劳民伤财。赵保佑说,“节用”思想是墨家思想的基本经济自学观,在整个《墨子》中专说节用和涉及节用的篇章很多,墨子把物质生

产和节约消费放在同一个层面上讲,他看到了二者密不可分的关系,“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他认为节用可以带来很多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增加国家的财富,他反对任何过渡消费的奢侈行为,反对厚葬久丧和大办音乐,墨家力倡俭节节用思想和消费观念。

墨子这里所说的“乐”是广泛意义上的“乐”,包括一切“钟鼓琴瑟竽笙之乐”,还有那些奢侈、豪华的建筑、雕塑,张扬的烹饪等所有“奢侈品”,墨子认为这一切都该废除。

这一主张在墨子学说,受到的质疑最多,反对声最激烈。

先秦,无疑是音乐的时代,不仅琴瑟流行,而且中国乐器中很多成熟的大小型乐器都来自那时乐人的创造,譬如磬,排箫、羌笛、箜篌、角、笳、战国编钟或鼓等等……,而且还出现了儒家最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公孙尼子的《乐记》。这本书是自上古《乐经》失传后,唯一真正对中国后世乐人有着深远影响的音乐元典。公孙尼子据说为孔子的门徒,孔子对音乐的态度自然都体现在该书中。

对于墨子的这一主张,我们今天只能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了。毕竟,音乐本身是无罪的,更何况听听音乐也不一定就能王国,这样说也太耸人听闻了。我们知道,墨子主张“兼爱”,他就不想想,如果音乐能为众生的疾苦带去欢乐,不一样是一种伟大的“爱”吗?

但在能源越来紧缺的今天,墨家提出的“节用”却值得我们重视,这对于社会和谐大有裨益,正如陈兴周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所写的那样,墨家提出的“节用”并不是消极地缩衣节食,更重视的是“强本”,更明确地说就是在节俭的同时更注重的是增收,并把此法看做是治国安邦的必要措施。他强调人要“强力从事”,要人们加强生产,发展经济。墨家提出的“本”,是指“财源”,指发展生产,强力从事。“强本”,就是要广泛地发展生产,广

求经济效益,以“兴天下之利”,供及人民生活及社会发展之需要。墨子在《公孟》中说,国家富强,是因为人民从事生产所以才富强;如果生产停止,那么国家就不会富裕了。因此,人们只有“强力从事”,国家社稷才“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强力从事”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主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重视生产劳动,积极创造社会财富,努力营造社会的安定和繁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