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

2022-01-15 来源:易榕旅网


高考常见文言18个虚词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秦一城求璧而赵不许(《完璧归赵》)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一会儿。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后常接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呵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何乃】译为“怎能” 。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④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三)作词尾,译为“……的样子”。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 “就”。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家祭无忘告乃翁。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乃尔】译为“这样”。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们)的\",\"它(们)的\"。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们)\"\"它(们)\"。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你的”“你”。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吾其还也。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4. 加强希望语气,相当于“还是”。吾其还也。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3.让步关系,尚且,还。 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且如】就像。 7.【若】

(一)动词,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若夫乘天地之正。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车后若干递送夫。 8.【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情况\"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9.【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2.以为,认为。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为之奈何?(《鸿门宴》)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可译为“在那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

4. 作句末,词尾,不译;于是余有叹焉。 11.【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12.【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2.通“已”,止。 无以,则王乎?3.率领;欲以客往赴秦军。 【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作为或制成。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13.【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3.趁着,趁此。 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二)副词。

1.于是,就;。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原因,缘由。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14.【于】 (一)介词。

1.在,从,到,给。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3.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与,跟,同。 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7.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于是】

1.句中,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在这,从这。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2.开头,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见……于】表示被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15.【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给,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比,和……比较。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2.结交,亲附。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3.对付。 庞煖易与耳。

4.参加,参与。 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16.【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三)名词。

1.准则,法则。 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 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则则】赞叹的声音。 17.【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18.【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2.指示代词,这,此。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第二个或第四个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久之,顷之。 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

(三)动词,到……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

一.使动用法

㈠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 ㈡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弱,使……削弱。 二.意动用法

㈠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它后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以……为老师。 ㈡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耻,以……为耻。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 三.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实际上也都属于名词做动词,除这两种用法外,名词在其他情况下还可以作谓语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師》)军,驻扎。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衣,穿。 四.名词用作状语 ㈠表示方位或处所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廉颇蔺相如传》)前,上前。 骊山北构而西折。(第二册《阿房宫赋》)北,向北;西,向西。 ㈡表示工具或依据 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传》)间,从小路。 ㈢表示比喻 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 ㈣表示对人的态度 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隶,像奴隶一样。 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一致,但意思完全不同。判断一个名词是做状语还是主语,一般来说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另有主语,若另有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做状语,否则就是主语。 五.形容词做动词

形容词可做谓语,但是不能带宾语。当形容词后面带宾语时,它活用为动词。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好,喜欢。 六.形容词做名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惑,困惑。 所谓的词类活用,是说某类词本属于某以词类,只是入句后临时具有另一词类的性质,不是说这个词分属于两个词类。我们应该把它与兼语的情况区分开来。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归纳总结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违背。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错:同“措”;放。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抵挡,抵偿。动词。“汉亦留之以相当。” 得:通“德”;恩惠。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堕:通“隳”;毁弃。动词。“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而:通“尔”;”你的。代词。“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蕃:通“繁”;多。形容词。“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反:同“返,返回。动词。“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1”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盖:通“盍”;为什么,疑问代词。“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还:同“环”;绕。动词。“秦王还柱而走。”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惠:同“慧”;聪明。形容词。“甚矣,汝之不惠。” 疾:同“嫉”;嫉妒,憎恨。动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籍:通“藉”;垫。动词。“籍柔覆温之躯。”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景:同“影”;影子。名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距:同“拒”;把守。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决:通“诀”诀别,离别。动词。“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没:同“殁”;死。动词。“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内:同“纳”接纳,接受。动词。“然后命使内之,则又再拜,” 女:同“汝”; 你,人称代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畔:通“叛”;背叛,离开。动词。“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去:同“弆”;藏。动词。“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阙:通“缺”;缺点。名词。“必能裨补阙漏” 輮:通“揉”;使……弯曲。动词。“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生:同“性”资质,禀赋。名词。“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识:通“志”,标志,记号。名词“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食:同“饲”;喂。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受:同“授”给,与。动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孰:同“熟”;仔细。形容词。“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说:同“悦;高兴。形容词。:“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汤:同“烫”:用热水焐。动词。“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帖:同“贴”;粘附。动词。“对镜帖花黄。”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涂:同“途”,道路。名词。“失迷涂知返,往哲是与” 亡:同“无”;不,副词“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惟先生乐游。” 文:同“纹”纹理。名词。“其中多斑文小鱼。” 无:通“毋”;不要。副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希:同“稀”;稀少。形容词。“鼓瑟希,铿尔。” 郤:同“隙”;隔阂,嫌怨。名词。“令将军与臣有郤。” 乡:同“向”对着、朝着。“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飨:同“享”;受。动词。“飨德怀恩,词不悉心。” 邪:同“耶”;吗。疑问语气词。“其真无马邪?” 厌:通“履”;满足。形容词。“暴秦之欲无厌。。 要:同“邀”;邀请。动词。“张良出,要项伯。” 已:同“矣”;了。语气助词。“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以:同“已”;止。动词。“无以,则王乎?” 佚:同“逸”;安逸,安闲。形容词。“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益:同“溢”;涨水。动词。“澭水暴益。” 阴:通“萌”,树荫。名词。“绿杨阴里白沙堤。” 有:同“又”;再。副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与:同“欤”;吗。语气助词。“可得闻与?” 员:通“圆”;圆形。名词。“以精铜铸成,员经八尺。” 蚤:通“早”;早晨。形容词。“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曾:同“增”;增加。动词。“曾益其所不能。” 旃:同“毡”;毛织的毡毯。名词。“与旃毛并咽之。” 霑:同“沾”;浸湿,浸润。动词。“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振:通“震”;震动。动词。“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振:同“赈”;救济。动词。“大命将泛,其之振救。” 知:通“智”;智慧。名词。“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直:通“值”;价钱,代价。名词。“系向牛头充炭直。” 指:同“旨”;旨趣。名词。“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属:同“嘱”;嘱托、托付。动词。“属予作文以记之。” 卒:通“猝”,仓猝。形容词。“五万兵难卒合。” 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名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坐:同“座”;座位。名词。“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高考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70例

1.行李:古。出使的人。2.师徒:古。军队士兵。3.左右:古。动词。调遣。4.致死:古。效死命。。

5.丈夫:古。男子。6.其次:古。进驻。7.行政:古。施行政令8.地方:古。土地方圆。9.东面:古。脸朝东。10.面目:古。面部。11.至于:古。到了。达到。12.大方: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13.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14.非常:古。意外的变故。15.足下:古。对人的尊称。16.幼稚:古。小孩子。17.人事:古。做官。18.怀抱:古。思想抱负。19.纵情:古。骄傲。20.见机:古。看到细微的预兆。

21.学者:古。求学的人。22.从而:古。两个词。23.众人:古。一般人。24.不必:古。不一定。25.行为:古。品行。作为。26.经营:古。收藏。名词。27.可怜:古。可惜、可爱。“28.从事:随从人员。29.其实:古。它的真相。30.往往:古。到处。31.颜色:古。脸色。32.不行:古。不能走路。33.成立:古。成人自立。34.上报:古。报答皇恩。35.区区:古。拳拳之情。36.少年:古。青年。37.志气:古。心志和气力。38.强者:古。身体强壮的人。39.牢笼:古。包罗。40.形容:古。形体容貌。名词。41.风流:古。风韵。42.态度:古。言行举止所表现出的神态。43.风骚:古。姿容俏丽。44.偏僻:古。偏激。不端正。45.轻易:古。动词。贸然行事。46.野马:古。春天林泽间的雾气。47.果然:古。饱的样子。48.向前:古。先前。

49.虽然:古。虽然这样。50.无功:古。忘记立功。心无作为。51.无道:古。不称道。不称赞。52.布衣:古。平民。如“布衣之交”;今。棉布作的衣服。53.中国:古指中原。54.亲近:古。皇帝亲近的侍从。55.尘埃:古。监狱。56.卑鄙:古。地位低。见识浅。57.便宜:古。方便。适合。58.不过:古。不超过。59.反而:古。返回。从而。60.反复:古。扭转并恢复。61.感激:古。感动。奋激。62.故事:古。旧事。前例。63.可以:古。可以靠。可以用来。64.烈士:古。刚直侠义之士。65.穷困:古。窘迫。走投无路。66.人情:古。人民的普遍情况。67身体:古。亲身体验。68.首领:古。头颅。69.私心:古。自己的志愿、心愿。70.私人:古。党羽。亲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