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答案
一、辨析题
1、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埋葬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吸收资产阶级分子或私营企业主入马克思主义政党,将改变党的性质。P216
答: 错误。无产阶级政党是开放的,只要接受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价值观,均可以改造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部分,并不影响党的先进性,更不会改变党的性质,反而可以使党吸收民族先进思想进而壮大自身的力量。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而世界是由自然和人组成的。所以,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答:错误。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自然和人分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活动可以归纳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这两大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即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所以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研究和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全部哲学中具有不可超越性,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P24、25 3、如果意识或精神没有独立性,精神文明便无法传承。
答: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不是消极地被社会存在决定的,它作为不同于社会存在的特殊领域,有它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不仅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奠定了哲学基础,而且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可能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在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这一哲学观点为我们认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懂得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既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反作用,那么我们就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明的传承和建设。P87 4、“有用就是真理”。 答:、错误的。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真理具有客观性。而有用则是满足主观愿望,和客观实在的真理是不能完全等同的。真理一定是有用的,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真理形式的主观性要求人们必须意识到,真理同它所反映、认识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P64 5、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P40
6、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为了雇佣工人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劳动报酬,劳资双方平等协商,实行等价交换,是天经地义的。P136
答:错误。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以上提法混淆了劳动力和劳动的概念,资本家付出的报酬是购买劳动力的。等价交换的提法是明显错误的,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之后,劳动力在被使用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系列价值是未得报酬的,这一部分即剩余价值,剩余价值都被资本家无情的战友。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时“自由”“平等”的买卖关系,而实质上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的关系。 7、劳动创造价值,付出劳动的产品必有其价值。P128、129
答:错误。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意味着形成价值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条件都必须具有正常的性质。即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能创造价值,付出劳动的产品不一定有其价值。
8、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暴力革命并不是唯一的选择。P191
答:正确。P191 加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必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确实非常强调无产阶级必然通过暴力革
79#322工作完后饿了…大家看着办吧…
1
命推翻资产阶级。这是因为,当时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争取自由的革命几乎都给予了无情镇压。后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无产阶级争取到了合法斗争的权利。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也不排除无产阶级通过和平手段争取统治权的可能性。补充参考答案根据列宁的说法,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即便是和平的,也是以暴力为基础。巴黎公社的历史告诉我们,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暴力推翻反动势力的暴力,才能夺得政权。即便是和平方式,那也是以暴力为基础的。当然,翻开世界历史,其实一些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未必是通过革命的,而是通过苏联解放后直接建立的,比如东欧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这里不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后建立的政权,而是苏联红军赶跑占领的德军后直接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的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行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暴力革命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公开宣布:“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他们指出,统治者掌握着武装力量,会使用暴力对付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在可能用和平方式的地方应当采用和平斗争方式,在必须用武器的时候就要使用武器,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9、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反之,没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使用价值。举例分析,比如空气就属于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很多非法传销中使用的载体是有价值的,但完全没有使用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和交换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10、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成反比,所以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对自己是不利的。
答:(1)商品的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当劳动生产率高时,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会增多,由于总价值量不变,从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商品的价值量就会变小。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面反比,是就整个行业来说的。
(3)个别企业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在于,在同一个行业内,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使他生产单个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他在出售商品时,仍然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去出售,从而使他可以获得一个额外的收入。
(4)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得额外收入,是一切商品生产者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动力。 11、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权理论的核心,所以我国要永远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4分)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无产阶级专政自然也就不存在了。(3分)我们今天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为了将来进入无阶级社会创造各种条件,而不是让无产阶级专政永世长存。(3分) 1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说法,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第一性原理的。它并没有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是讲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由物质决定的,是受物质条件限制的,具体劳动要利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4分)因此,具体劳动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等)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
13、因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所以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重要。
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种基本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两者没有谁比谁重要之分,认为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重要犯了唯理论错误,在实际生活中会导致教条主义 14、先进的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发展;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不停地变革提升生产关系。
答:错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固然会阻碍其发展,而由于人为的原因使某种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这种“拔高”
79#322工作完后饿了…大家看着办吧…
2
了的生产关系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需要,而不是任意地变革。 二、论述题
1、举例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观点,就是任何思想,任何理论必须无例外地,永远地,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的观点。也就是真理发展的观点。任何思想,理论,即使是已经在一定的实践阶段上证明为真理,在其发展过程中任然要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而得到补充,丰富或纠正。毛主席指出:“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
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三百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承认为真理,正是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毛主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承认认为真理,也不单在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原是工人运动的一个派别,开始并不出名,反动派围攻它,资产阶级学者反对他,其他的社会主义流派攻击它,但是,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终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2、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P136 答:此观点错误。(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委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3、试用矛盾分析法分析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如何来改善课堂教学效果?P38 答:(一)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然,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学生的学一般表象为主要的和起决定的作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教师的教会转过来表现为主要的决定作用。 (二)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看学生的学是教与学矛盾的主要方面
教学过程,重本质上讲,就是解决之和不知的矛盾运动的过程。解决谁的知与不知的矛盾,自然是学生的知与不知的矛盾,就是解决学生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由不知到知,由知少到知多的矛盾转化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既然教学的本质是解决学生的知与不知的矛盾,那么,教师的教,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对学生来说都是第二位的原因,都是外部条件,即都是外因;而学生,只有学生才是教与学这一矛盾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即内因。“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师生这种内外因关系的生动写照。
学生对学习的渴求和愿望,持久不断的学习积极性,自学勤奋的学习精神以及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正是学生学习内因的具体体现,教师的教,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尊重和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很好的开动起来,否则,学生的学习内因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教师的外因条件作用也不可能最大限度的深入进去。深入进去和发挥出来的关系,正是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归根结底,学生的学时学生自己的事情,任何人包办不得,替代不得,牵制不得。教学中教师的包办,代替,强制,是对内外因关系的颠倒,是违背辩证法的。
综上所述,是教与学的矛盾中,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教室矛盾的次要方面。认识到这一点,对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乃至正确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重在对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的尊重
79#322工作完后饿了…大家看着办吧…
3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首先应该体现在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上,但是仅有对学生人格上的尊重是不够得。因为教师和学生毕竟还有着一层特殊的关系,即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的本质是解决学生的知与不知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教师除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外,还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老老实实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任何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教学,都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因此,教师必须以他们的教学手段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征,才使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果把学生的认识比作一条长河的话,教师的作用无非是千方百计打开河水的闸门,使其在向前奔流的过程中,既不分流泛滥,亦不断流干涸,并使其自然而顺畅的流入大海。
(四)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与学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成功的教学,不仅可以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任务的完成等方面找到原因,还可以从师生关系上找到原因。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它是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是敞开教与学的一扇大门,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一天快速宽敞平坦的大道。 4、为什么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P209
答:实践表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性的。其主要原因有:1.各个国家的生产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2.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3.时代和时间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因此,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大一的社会主义模式,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并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多样性,既是科学社会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5、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因此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规律为基础,尊重规律。不能逆规律而行。比如人工降雨,要在云层厚度达到降雨的条件,才能以人工促成降雨。如果没有达到降雨条件,即使有再先进的设备,也不行 6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为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生产力是人类改造和影响自然以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其中,所有制是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5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理由有二: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应该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我国虽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本质是社会主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5分)
第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我们根据生产力发展状况,实行多种所有制。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不能整齐划一地实行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公有制形式,只能按照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要求,选择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改革开放前后30年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充分证明,现行经济制度的选择是正确的。(5分)
7、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
社会主义空想离不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资本家极度的剥削下,并在社会倡导人权的情况下,社会主义空想才会得以孕育。再不断地对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以唯物主义思想理论为基础,将社会主义空想科学化,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真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初步形成,这个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随着时代进步与发展的。 马克思教给了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的方法,而不是一种教条。
8、论述价值规律的含义和作用,并以此阐明我国企业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的必要性。 答:(1)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但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2)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价值规律可以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第二、价值规律可以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地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
79#322工作完后饿了…大家看着办吧…
4
展;
第三、促进生产者之间的优胜劣汰,引起两极分化。
(3)联系实际:社会主义企业是商品生产者,要按价值规律办事。只有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才能获得更多的盈利;才能提高价值能力。
9.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获取的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比较生动形象,但不够深刻,是认识的初级阶段。(3分)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加工处理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是认识的高级阶段。(3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这是认识的唯物论;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辩证法。(4分)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在实践基础上,掌握大量真实的感性材料;2、借助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加工处理。(5分)
三、材料题
1、 阅读材料《“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当时的青年中引起了激烈争论,有人认为对,有人认为错,你以为如何?
(2)理由是什么?
答:(1)此观点是错误的
(2)1.主观是意识,思想,认识等,是说人对事物的客观认识。客观,指人的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
主观和客观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客观不依赖于主观独立存在着,客观决定主观,主观能动的反映客观和反作用于客观,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和阻碍作用。潘晓割裂了主观与客观事物的联系,点到二者,因为自己的坎坷的遭遇,片面看待了时间活动的客观实在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互相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整个世界时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人类在社会活动中,自然会与其它人发生关系,与周围与自己产生不同影响。并不能说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割裂二者,潘晓孤立的看待了社会实践活动。
3.同时,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并不能推动社会进步,它只能让人盲目发挥主观能动性,凌驾于客观事实之上,最终演变为个人主义,不利于社会进步。 2、阅读材料《“社会主义早产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应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早产论”? (2)理由是什么? 答:(1)不同意此观点。社会主义的产生式有深刻的历史条件 (2)理由:
1. 首先理论基础的奠定。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主义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解释了人类历史发
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发表了《共产党宣言》,为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此起彼伏,为社会主义提供了实践基础。 3. 一战结束,俄国革命形势成熟,最终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是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制度,并且要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更不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社会主义只能在斗争中曲折发展。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遭受了重大挫折,但社会主义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3、阅读材料《专业协会的魅力》,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改革开放后农村出现大量的农民专业经济协会? (2)农村经济关系从改革之初的家庭联产承包的“分”,到今天专业协会的“统”,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什么?
79#322工作完后饿了…大家看着办吧…
5
答:(1)因为各类专业协会带动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专业协会积极奔走市场,着力解决分散经营和大市场的矛盾,联系企业建立稳定的供需关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较好的适应了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是组织农民,服务农民的形式,从而减小农户因农产品价格市场波动所承担的风险。
(2)物质决定意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出发,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改革开放当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依据当时农村生产力严重滞后的客观事实应运而生的。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如今,实行了专业协会也是由现今农村生产力中所出现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因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分”到专业协会的“统”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4、阅读材料《吉登斯论社会主义的兴衰》,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马克思的基本思想当年能逐渐为“所有的社会主义者接受”? (2)你认同吉登斯对社会主义“衰落”原因的分析吗?
(3)社会主义怎样才能取得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答: (1)社会主义一开始是作为一种与个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而出现的,只是在后来他才把重点放到资本主义的批判上,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如果让资本主义任意发展下去的话,他在经济上是缺乏效率的,在政治上是严重分裂的,而且,从长远看,资本主义无法实现自身的再生产。社会主义试图直面资本主义的局限性,一边是资本主义具有人性,或者完全推翻它。因而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主见为其他所有的社会主义者接受。
(2)不赞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每一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的发展绝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只能在斗争中曲折发展,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符合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并最终走向辉煌。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腐朽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衡量一种社会制度的先进与否,是否优越,是要看他是否比别的制度更适合当时的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使社会生产力能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判定一种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归根到底,要看他能否给劳动者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地位有所改善,较好地发挥在生产中的积极性,创造性。 优越性主要表现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并过度到共产主义的前提条件(列宁: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
5、阅读邓小平的两段谈话,用矛盾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实行“一国两制”政策不会改变社会主义性质?
(2)为什么“在小范围内容许资本主义存在,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
邓小平说:“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我们对香港的政策长期不变,影响不了大陆的社会主义。中国的主体必须是社会主义,但允许国内某些区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比如香港、台湾。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邓小平说:“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我们相信,在小范围内容许资本主义存在,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我们对外开放二十来个城市,这也是社会主义经济是主体这个前提下进行的,不会改变它们社会主义性质。相反地,对外开放有利于壮大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邓小平:《中国是信守承诺的》
虽然两种制度并存,但地位不同,不是平起平坐,平分秋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代表了国家的性质和统一后的历史发展方向。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大陆有12亿人口,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有巩固的人民民主专政,有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强大的社会主
79#322工作完后饿了…大家看着办吧…
6
义政治制度。而港、澳、台的人口只占大陆人口的2%,面积只占0.3%,所以,无论它们的经济怎样发展,都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总结:这个原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因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在一国两制的两种制度中,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决定事物性质的矛盾的主要方面。
邓小平认为,在小范围内容许资本主义存在,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当然,利用资本主义,并不是要在中国推行资本主义制度,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这就决定了利用资本主义,与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制度、模式是有根本区别的,决定了利用是同有效地抵制资本,主义的一切腐朽因素相辅相成的。
对立统一规律就是矛盾规律,它是一切事物辨证关系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它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和发展的内在动力。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最根本方法。
在当今世界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与世界发达资本主义的交流与合作,需要吸收和借鉴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这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同时,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继承物、对立物,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资本主义又是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这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只看到合作而看不到斗争或只斗争不合作都是错误的。
79#322工作完后饿了…大家看着办吧…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