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时代,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部成都会议精神提出:“推进课程内容更新,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纳入教材。”新时代教育指导方针要求我们继续深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就业质量。
一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就业指导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具有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大学生,有效引导大学生自觉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到部队、边疆、基层等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1]。
(一)就业指导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结合
就业指导课要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当代大学生在择业、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思想实际,帮助大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的职业价值观,将个人职业发展与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想结合,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大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敬业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就业指导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有机结合
就业指导课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形式,通过模拟面试、“互联网+”创新创
1
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面试、专家讲座、报告会、座谈会、暑期社会实践等多元化的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实现就业创业指导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有机结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授课形式,如报告式、案例式、体验式、研讨式、咨询式、模拟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切实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
(三)就业指导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系统有机结合
就业指导课的评价系统不但包括大学生就业知识、能力和技巧的提升,而且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操守、职业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系统。因此,就业指导课必须改变以教师为考量主体,以考试分数、上课情况为判断标准的传统评价方式,引入学生自评、任课教师考评、辅导员综评、社会实评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由任课教师和学生进行自评;在教育效果评价中,辅导员根据大学生平时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素质考评与实习;在就业环节中,由大学生所在的工作单位对其各方面表现进行专业效能评价,从而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
二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 (一)以大学生所学专业为基础,合理安排就业指导课
以大学生所学专业为指导,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统筹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大学一年级就业指导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大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认知本专业将来能从事的行业和职业。大学二年级就业指导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大学生了解专业素养,即大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大学三年级就业指导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和就业目标。大学四年级就业指导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求职策略、方法和技能,提供创业指导等[2]。
(二)以大学生专业素养为兴趣点,丰富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
2
专业素养,是指从事一个行业所必需的素质。要想提高就业指导课的实效,就业指导课就必须要与大学生专业素养有机融合,在教学内容中引入专业素养的内容,传授大学生与专业相关的基本素养。以师范生专业为例,需要引导大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精通所交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学科发展脉络、思维方式和方法,将所教内容放在更广、更深的学术和社会背景里考虑。同时,注重收集不同地区和相关行业的权威数据用于教学当中,比如具体指导大学生签订就业合同时,要告知学生该地区的这个行业平均薪酬、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等实际情况,提升就业指导课对学生就业指导的实效,丰富教学内容。
(三)根据大学生专业特点,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理论性、实操性和经验性的综合课程,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形式,同时可以在课程中间使用实验法、参观法、实习法、演示法、练习法。在课程的教学过程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例如可以采用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等。
三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就业指导课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实现就业指导课的专业化、项目化
就业指导课按照大学生专业、兴趣和特长的不同,设立不同主旨、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项目;大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申报社会实践项目。通过这种方式将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所学专业、个人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相结合,大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从而实现了就业指导课的专业化、项目化。
(二)就业指导课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确保就业指导课的常规化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大多数在暑假或寒假,很少安排在校期间。就业指导课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将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实行集中时段实践和短期实践相结合,扩展到课后课
3
间、双休日等节假日,使就业指导课教学活动常规化,将就业指导课教学活动贯穿大学生整个大学生涯。
(三)就业指导课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确保就业指导课的社会实践效应
就业指导课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可以充分调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动员各方面因素,将各方面力量吸引到就业指导课的实践活动中来,从而确保就业指导课的社会实践效应。同时,课程设计始终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帮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3]。
四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以产学研合作项目为切入点,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将产学研合作项目纳入进来,成立专门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引导大学生了解企业、行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督促学校丰富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培养专门人才,满足市场需求,将前沿的科研信息和成果带入课堂,为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开辟良好途径。
(二)以组织为载体,以项目为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需要依托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载体,利用大学生科技创新节、挑战杯、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在日常活动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同时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更好的平台。
(三)以创新创业实验室等为支撑点,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以创新创业实验室、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和训练中心为支撑
4
点,依托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以课题项目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创新创业活动中,调动大学生投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4]。
五结语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参与性、有效性于一身的重要课程。它对学生的作用,不仅是帮助学生摆正在社会中的位置,了解社会需要并根据自身特点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而且能帮助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我们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完善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优化评价体系,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真正使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成为学生喜爱、学校重视、教师欢迎的“金课”[5]。
参考文献
【摘要】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在校大学生在涉世前提升职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课程。但许多高校在讲授这门课时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使得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失去了原本开设此门课程的意义。因此,为提高课程实效,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融入多种学习方式方法,切实提高课程指导质量与实效。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创新教学方法
大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走向社会,而职业是他们介入社会的方式。大学生只有在社会中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体现自我价值。但对于在校未涉世的大学生来说,社会对于他们来说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开设,有利于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提高自我认识,从而了解自己的天赋和性格,找准职业定位,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而如何在为大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在此,鄙人提出自己一些浅薄的认识:
一、课程开设时间需恰当
5
很多大学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设成学生的考查或选修课程,对学生学习及掌握的程度并没有明确的要求,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任何压力,认为高校这样的安排说明这门课程并不重要,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听讲,对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也是草草应付,抱着可学可不学的态度勉强学完。甚至于有的高校将这门课程安排在大二或大三开设,而此时的学生除了有很多的专业课程要上之外,也并没有做好面向社会的准备。因此,应该将课程安排在大学最后一年开设,此时的学生已着手在为走向社会做准备,同时也渴望有一个人或者前辈能指引他们,告诉他们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做到得心应手,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就成为了他们的“良师益友”。
二、教学内容和形式应多样化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可操作性的课程,实践性也很强,其最核心的教学目的在于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求职技能或职场能力,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为今后的个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但有的老师在授课时往往只侧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实践指导,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了解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且教学内容没有因社会变更而及时更新,与社会人才市需求脱轨,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可能考虑以下几点来加以改善:
1.将学生所学专业融入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将学生所学专业融入教学,使学生入耳、入眼、入脑、入心,得到强化。比如,对于学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向学生分析目前这个专业的大学生的总体就业形势,学生就业时应掌握哪些技能,面试官会提出哪些问题以及学生应如何应对。在教学过程中找准学生的兴奋点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诱导他们主动学习和深入思考,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2.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任何教学理论都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尤其是对于操作性强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更加重要。有条件的高校应引导学生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机制。尽可能地多开展就业见
6
习,使课程的内容更加生动,操作性更强,与能使课程更加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如果条件有限,也可以将模拟教学融入课堂。比如模拟面试:制定规范的面试程序,让学生分别扮演面试官、应试者、计分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等,设定与专业相关的问题并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分,让学生有真实面试的感觉。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更深地理解,真正掌握课程的实质。
3.将案例教学法融入课堂。有许多教师在上就业指导课时都是以理论、政策知识为主,一是学生难以理解,二是学生容易产生疲惫心理。而案例教学法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事例相融合,让学生加强学习印象,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但要使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注重案例的选择。所选案例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实际,最近发生的案例进行讲授。大学生虽未涉世,但对社会已有一定的了解,并有自己的价值观,如果教师选择的案例不具有典型性或已过时,对教学效果反而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所以选好案例能更好地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受益非浅。
4.用电影教学法幫助学生理解课程。在资讯膨胀的社会,中国的电影市场不乏各类题材的影视作品,有关大学生就业的自然不会少。而将电影或视频融入教学中更能起到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的效果。如《杜拉拉升职记》、《中国合伙人》都是很好的以就业、创业为题材的影片,可以将其作为很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素材,,在课堂上播放其中较典型片段,先让学生赏析,再由教师加以讲解,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想法,使其触类旁通,在自己的求职实践中加以实际运用。
三、发挥高校校友资源的作用。
每所高校可谓桃李满天下,校友资源就是高校所拥有的有形物资资源和无形的精神财富。对于那些在外打拼并取得一点成绩的校友来说,还未涉世的大学生就好像是嗷嗷待哺的小鸟,等着学哥学姐们能提点他们一把。因此,高校应充分开拓校友资源,发挥其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高校可以请一些知名校友定期返校作学术报告,使校友们通过言传身教
7
将在专业学习、做人做事、能力培养、择业定位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讲述给学生,因为这些校友与学生有相似的学习、生活经历,对学生更加有说服力,因此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如果有可能,还可以让校友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和实习岗位。
<摘>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是搞好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使得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当今一些大学中成了冷门。本文对这一问题做了探讨,并提出了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效果的七点建议。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教学效果、建议
近年来,大部分高校纷纷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并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就业指导,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一些大学中逐渐成了冷门,即使列入考试科目,也不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才能走出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困境,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本文将对此做了探讨。
一、目前各高校普遍采用全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全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要贯穿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模块化的教学内容,进行与学生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就业指导,目的是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连贯性和针对性,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大学一年级,主要是意识和方向上的培养,指导他们如何确立人生目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大三主要是专业上的指导,实习和工作经验上的积累,大四则更偏重于择业技巧和面试技巧的传授。显而易见,经过这种指导的学生在毕业时的竞争力会明显增强。
二、目前就业指导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去了用处不大,还不如多参加几次招聘面试。”在各高校,对眼下接连开设的一些就
8
业指导课或讲座,不少毕业生却颇不“领情”。学生们普遍觉得就业指导“不够实用”。他们认为,高校在就业指导上缺乏个性化指导,针对性不强;消息渠道不全,并不了解就业市场,指导不符合实际。很多人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只是形式而已,内容空洞,与实际需要有很大距离。一些毕业生甚至总结出就业课“老三篇”:先强调形势严峻,增强紧迫感;然后调整心态,对工作不要挑三拣四;最后提出本专业往年就业率高,鼓励要有信心。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不少学生却昏昏欲睡,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通过分析,本人认为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课程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教师专业能力不强。
就业指导教育的成员应该从多个层面加强对就业问题的研究和具备相应的工作素质,如对心理咨询的研究,能够快速了解学生的基本特点和兴趣所在以及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能够掌握良好的咨询技巧并提供心理咨询和信息传递;如对人力资源的研究,及时向学生介绍社会人力资源配置情况,传授求职技巧,提供政策指导。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两课”教师、院(系)总支书记、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和少数专家、学者组成,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虽然,就业指导教育的师资队伍的水平还满足不了就业指导的需要。
(二)应试教育观念挥之不去
提到应试教育,我们已经不陌生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过去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天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应试教育的色彩,有些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变成了事实上的“应试指导”,也即是“应付面试”的指导。看一看现在书摊上的很多书籍和网站上开辟的栏目或文章,诸如“面试就这几招”,“求职秘籍”,“与面试主管过招”,“求职兵法”等等,涉及品德修养和素质教育的内容非常少,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三)案例少,内容贫乏无味
9
事实胜于雄辩,事例最具说服力。就业指导的效果不理想,还与就业指导苍白的说教有关。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还是停留在传统的“你讲我听”的单纯课堂授课形式上,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空泛。
(四)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
支招儿的多,解惑的少;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等等。其实对于就业政策、形势、求职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网上查询和自学得到。而学生真正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社会、交际、法律、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却讲得很少,长期如此,对学生就慢慢失去了吸引力。
(五)缺少个性化指导
面临人生的多重选择,初涉人世的毕业生们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和心理不适,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需要的是一种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状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个别咨询辅导而非集体号脉会诊。长久以来由于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和职业心理辅导的严重缺位,最终导致中国大学生在人生选择的最重要阶段完全“跟着感觉走。”所以才有那么多人产生走错路、入错行的`悔恨和懊恼。
三、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就业指导工作起源于西方国家,国外高校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指导学生如何认识自己、树立择业观,到确定单位以及离开学校后如何得到帮助等方面,形成了系统化辅导内容。辅导形式新颖活泼,有贯穿学生就业全过程的讲座、就业咨询(包括招聘程序、对面试的辅导、短时问的面试建议、心理测试等),提高学生竞争力的培训课程(如市场拓展、语言、商业技能等)。美、加两国的就业指导则普遍设有求职门诊服务,帮助学生确定求职意向和进行技能评估。这些经验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值得我们借鉴。下面,本人根据自己上这门课程的体会,参考国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些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10
(一)、加强校企沟通,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根据一项调查,许多来求职的毕业生对其所选择的行业和职位一点了解都没有,甚至对公司都不了解,就开始提自己的要求,对所从事的行业职位甚至公司完全不了解也去就业。不少企业人事主管认为,学校应在大学生一进校门就开始引导他们接触企业,思考就业问题,而不是到大四才开始“临阵磨枪”,正确的做法是让高校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接触劳动力市场,了解企业的运行机制,才不至于到了毕业才发现自己都没准备好。
(二)加强相关课程教学,增加课程吸引力。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哲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地介绍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近年来,许多高校从学生入学后分层次开设《生涯规划》、《创造心理学》、《成功心理学》、《职业指导》等系列课程,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三)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课程的讲授可以由多人完成。由于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学校可根据不同的专业安排不同的内容和教师。例如,将课程分为若干部分,分别由学院领导、专业老师或行业专家及专职就业指导老师任课,相互弥补不足之处。
(四)理论结合案例进行教学,充实案例指导。教学中要选取典型的案例加强理论的论证效果。单纯的理论说教往往是比较抽象和空洞的,若能结合理论教学的需要辅之以必要的实例,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对历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加以分析与综合,从而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一些帮助,这样教学效果会更佳。
(五)加强有关求职技巧的模拟训练。针对本课程实用性、操作性强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地进行有关求职技巧的模拟训练。实践证明,模拟训练作为联系就业理论和择业实践的中间环节,在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类似的模拟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真正地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11
(六)、充分发挥职业发展测评系统的作用。为了方便学生了解自身职业发展前景,学校应该购买相关的职业发展测评系统,为学生提供信息咨询、职业倾向性测验,让学生通过此系统提供的参考数据来更好地定位自己的职业方向。
(七)、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指导老师,帮助学生端正就业心态,解决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更好的迎接挑战。
总之,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应当拓展思路,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努力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觉得这就是他们所需要的就业指导课,从而自觉和乐于接受就业指导甚至主动要求就业指导。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