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八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总结

2020-01-06 来源:易榕旅网


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 北平)

内容:会议通过“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治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大会还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6年9月 北京)

(1) 内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2) 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3、中共八大(1956年 北京)

(1) 内容:分析国内主要矛盾,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 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4、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北京)

(1) 背景: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 内容: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解放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 意义: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前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5、中共十二大(1982年)

内容: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中共十三大(1987年)

内容: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并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7、中共十四大(1992年)

内容: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确立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8、中共十五大(1997年)

(1) 内容: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

推向21世纪》的报告。

意义: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一·土地改革(1950~1952)

1、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强烈要求获得土地。

2、 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 内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 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西藏地区1951年和平解放,1953年完成改革。

5、 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是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水平落后。(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 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

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 成就:(1)工业: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投产了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

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制造厂建成投产。

(2)交通运输业: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3)工业基地: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业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5、意义: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三、三大改造(1953~1956)

1、农业、手工业:

(1)背景:土地改革以后,我国的农业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建设的需要。

(2)目的: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方式:采取合作化的方式,建立农业、手工业合作社。

2、资本主义工商业:

(1)方法:采取全行业公私合营。

(2)政策: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意义:

(1)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中共八大召开

(1)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 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探索中的失误

(1)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远动。

(2) 教训: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开始。

(2)特点: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3)意义: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业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对外开放

(1)目的: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2)分四步: 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开放沿海14个城市,规划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省份设立一些开放城市。

(3)格局: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作用: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国有企业改革

(1) 时间: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2) 改革措施: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法并存的制度。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3) 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加快了企业的改革步伐。

(4) 效果: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力工业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