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闻的表面真实与本质真实
在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涉及到新闻报道的表面真实与本质真实的关系。有的记者在采写新闻报道时,由于缺乏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往往只抓住事物的表面真实,而忽视了其本质真实,从而造成了报道的失实。此类教训并不鲜见。笔者就自己多年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体验,谈一点这方面的教训。
表面真实掩盖了明显的本质真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头几年,某报刊发了一幅新闻照片。照片反映的是一群“土里土气”的农村妇女在杭州西湖西山公园“花港观鱼”景点的曲桥上观鱼,一派欢乐欣喜的场面。照片说明的大意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妇女也有条件上“天堂”游览了。然而,读者只要仔细观察这张“新闻照片”,就不难发现,这群农村妇女是清一色的装束:头上包着一条毛巾,身上穿着大襟布卦,腰间系了一条围裙,肩上还挎了一只香袋。这实际上是那个年代杭嘉湖地区农村妇女上杭州灵隐寺进香的“统一着装”。也就是说,这张“新闻照片”表面反映的是“农村妇女游西湖”,而这些农村妇女上杭城的真实目的是“灵隐进香”,“游西湖”不过是她们进香以后的乘兴之举,是“进香”之后的“副产品”。因而,笔者认为,这张“新闻照片”,从表面上讲是真实的(这些农村妇女“游西湖”的镜头是实地拍摄,决非暗房技巧),但从本质上讲是失实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认为,现象和本质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是外在的,表面的,可以被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的;而本质是内在的,隐藏的,感觉不到的,一必需依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但是,有许多表面的现象,凭着人们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可以把握其本质的。
表面真实掩盖了隐蔽的本质真实
有一些表面现象,根据此一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可以预测它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都有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仅凭事物发展的初期现象为依据,就断然报道它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也会造成本质的失实。前几年丽水日报关于大洋山区“公梨”变“母梨”的报道,教训就十分深刻。
1991年以来,缙云县大洋山区相继发展了黄花梨8000多亩,但其中有4300多亩黄花梨多年不开花。经当地农技科研人员运用科学技术辛勤管理近3年,1997年春梨树开了花。1997年4月13日《丽水日报》二版头条刊登了《(引)运用科技显成效漫山遍野梨花闹(主)大洋“公梨”变“母梨”》的消息。消息最后还说:“梨园均长势良好,今年可望丰收。”大洋山区的梨农们也都吃了“定心丸”,以为“丰收”已成定局。然而好景不长,“梨花闹”后结了果,拇指大的初果又纷纷落了地,到了金秋时节,4300亩黄花梨仍是“颗粒无收”。为此,1997年9月27日该报头版头条不得不刊登这样一条消息:《(引)大洋四千三百亩黄花梨怪病缠身(主)梨农含泪急盼专家会诊》。
黄花梨只开花不结果的怪病引起缙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他们组织专家和科技人员合力攻关,又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去年(1999年)终于硕果累累,科学管理开了花,就下了“公梨”变“母梨”的结论,这是遵循事物的普遍规律去思考的。但是,由于事物内部的非根本性矛盾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客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某种摇摆和偏离,这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偶然性。“梨花闹”后不结果,4300亩黄花梨仍“颗粒无收”,就是这种偶然性的体现。这种偶然性是隐蔽的。但是,鉴于这4300亩黄花梨多年不开花,这本身已经表现了这4300亩黄花梨生长规律的“特殊”和“偶然”,待其开花后,只报道其“开花”,而不下“公梨”变“母梨”和“丰收在望”的结论,则可避免本质的失实。
形式上的事实掩盖了并不存在的本质真实
在经济交往中,往往达成“意向”的不少。但“意向”确定后,由于双方的内部意见相佐,或者由于“意向”双方新的利益趋使,使“意向”流产也是常有的事。而新闻报道往往喜欢在这方面赶浪头,一当“意向”确定,就把它作为“意向”内容实现的事实炒了起来,而一当“意向”流产,报道便成了失实的新闻。新闻报道在这方面的教训是不少的。
1997年末,丽水地区体改委和绪云、松阳两县领导专程赴深圳,与三九集团洽谈,欲将两县企业的“首富”-缙云仙都啤酒发展有限公司和松阳处州制药厂让其“吃掉”,并达成了“意向”。某报记者写了一篇题为《丽水企业不怕被“吃掉”》的报道,意欲宣传丽水企业解放思想,积极“加盟”外地优势企业、走“挂靠联合求发展”之路的战略。这篇报道某报和《丽水日报》均予以刊登。但是“意向”不等于是结果,仙啤公司和松阳处州制药厂至今仍在独自经营,“挂靠意向”早已成昔日泡影。“意向”也是事实,但“意向”本身就具有不稳定性,它可能会顺利实现,发展为“结果”,也可能会流产,成为泡影。因此,在新闻报道中,“意向”性的东西不能作为“结果”来写,不能成为新闻的主体,即使要报道,也要十分慎重,一般要等到有实质性的结果后才予以报道,这样就能比较有效地避免表面上的形式掩盖的并不存在的事实。
综上所述,表面真实与本质真实的关系是复杂的,在新闻写作中,如果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真实上,就很容易说错话。因为有些表面现象很容易掩盖真实本质;有些表面现象是暂时的,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它会产生与起初出现的表面现象不一致的结果。我们的新闻报道反映的不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时一事的事实,而应该是全过程真实。这就要求我们的记者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的
辩证唯物论,采访作风要深人,掌握材料要全面,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对提出
的“为什么”找出明确的答案,找准事物的本质,这样就不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防止片面性的错误,防止报道失实。
《断阅容践》2000年}4翔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