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和智慧_人生感悟
在生活中我们都会夸这个人很聪明,而没有人会夸这个人很智慧。聪明和智慧
有着怎样的区别呢,小编就列举了一下几点,仅供大家参考。
聪明的人总是容易疲劳,甚至体力透支。在他们身边,我觉得就像经历了一场
有预谋的测试。我永远需要集中注意力,因为他们会一直注意着我。
聪明并不等于智慧。 聪明是一种能力,属于神经系统的一种功能。 智慧却是真谛,是适时的休整,是礼貌的相处,是心平气和,是妥协让步。
远离聪明的人,因为他们神经紧张,最终会伤害你。 去寻找智慧者吧! 可以与聪明人交谈,而去聆听智慧者。 首先,聪明是执取,智慧是回归。 执取就是执着的索取,不论是在工作、生活还是在学习中,一个聪明的人总是很执着,执着的求取功名、求取利益、求取何种各样的名闻利养,这靠的都是耳聪目明、眼亮手快,当代生活中我们往往对这种“脑子”很快的人给予褒奖,尤其会对小孩子给予鼓励,说他如何如何聪明。而“智慧”呢?更多的是需要心灵的回归。只有回归到一种本然之状态,“还至本处”,才是一种上上之“智慧”。比如庄子的智慧是一种不用肢体的排除聪明的“大通”智慧,他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
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这都是在强调智慧的回归性。
其次,聪明是积累,智慧是归零。
聪明是点点滴滴的积累,是加法;而智慧是一层一层的去除,是减法。老子的智慧一直被视为“无为的智慧”,他有句名言:“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其中的“增”、“损”之别当是聪明与智慧需要的方法之别,为学之法
精心整理
需要聪明,多多益善;而为道之法需要智慧,越少越好。
少到什么程度呢?最好是归零,接近自然,接近本初,所以庄子就在文中用一颗树形容这种归零的本初状态,“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这
其中都蕴含着非常高的智慧。
再次,聪明是知识,智慧是知道。 “知识”是基础性的东西,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我们把把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定义为“知识”,知“识”就是知道“是什么”,如果一个人的所知即多且又快,那么我们就会说这个人聪明。因为他能在快速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而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这是一种非常必要的能力,就此而论,聪明又是一种技法。 而“智慧”所知的对象是“道”,生活中我们形容一个人“老道”,其实并不是说他聪明,而更多的是侧重于从“智慧”的角度来谈。比如,郑板桥曾说过一句话“聪明难,糊涂更难”,有人说他的“糊涂”是需要智慧的“糊涂”。所以“难得糊涂”实际就是“难得智慧”。这就是“老道”。知“道”就是知道“为什么”,知了这种“道”,也就了达了一种境界,因而,“道”又是一种境界。 当然这都是我们一般人理解的聪明与智慧之不同。而他们最大的不同,却是佛教所赋予给智慧的一种非常深厚的意义,那就是:了生脱死!在佛教中,智慧一词是“般若”的意译,这是每一个人都本来具有的,佛陀也曾说“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实际上,将“般若”翻译为“智慧”,还是丢失了“般若”原本的“了
生脱死”之意,以至于我们现在好多人并不知道。
而关于般若、智慧和聪明的关系,肖黎民先生在《文殊智慧哲学精义》中概括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3
精心整理
的非常精到,他说,“般若是智慧的意思,但有别于一般世俗意义上的智慧或聪明,而是指特有的佛家智慧,是超越了本能、知性、理性和经验的一种灵性智慧。如果说我们通常所讲的‘聪明’或‘世辩智聪’是在处理日常食物中的一种灵机一动的技巧的话,那么,般若智慧则是意在体悟万物性空、觉证世界实相、解脱生死烦恼
的‘大智慧’”。诚哉斯言!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