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特色和优势,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手段,借鉴现代医药和国际植物药的开发经验,努力挖掘中医药学宝库,不断创新,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药创新产品,全面提高中医药的研究开发能力和生产水平;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资源和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保障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企业与市场的需求和发展,与企业密切协同,围绕广西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建设高水平的中医药研发公共平台,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广西中医药科研水平,增强广西中医药发展后劲,加快中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打造国家级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作出积极贡献。 (二)总体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1. 总体功能定位
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定位于成为广西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医药、民族医药技术研发中心、人才培养中心、技术交流及信息服务中心。
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将贯彻“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平台建设方针,创新发展思路,建设成为广西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产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共享型科研基础条件平台,按照“开放、服务、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整合广西中医学院为主的广西中医
药科研实验研究基地资源,弥补广西中医药产业价值链中的薄弱部分,研究和发展中医药科研的先进适用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高新技术,以点带面,以增强广西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来带动中医药事业的全面进步。
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将为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持续发展不断提供优良品种的筛选与评价、名优复方二次开发、现代中药新剂型研制以及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开发、高技术工程化、产业化技术成果,为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群发展提供先进技术支撑和强大产品竞争力保证、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和提供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的功能。
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同时为促进中医、民族医特色优势的保持与发挥,研究推广特色诊疗技术,加强重大疑难疾病、常见病中医治疗方案和“治未病”技术方法的总结研究提供临床科研平台,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培养新型中医药人才,提高中医、民族医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保障。 2. 发展目标 2.1 总体目标
立足广西、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打造“一个中心、两支队伍、一个公共基础技术平台、七大专业技术平台”。 一个中心: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 两支队伍:建设一支中医药科研技术队伍 培养一支中医药科研管理队伍
一个公共基础技术平台:基因与蛋白质实验室,免疫实验室,细胞实
验室,药物化学实验室
七大平台:中医药理论创新研究平台
中药真伪鉴别与资源开发研究平台 中药药效筛选与产品开发研究平台 中医药临床研究平台 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平台 针灸推拿技术研究平台 实验动物研究平台
2.2 近期目标
重点实施基础建设与仪器的装备工作,制定各项运行条例,整合存量科研资源,建成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的综合实验技术平台。 2.3 中远期目标
建成“一个中心、两支队伍、一个公共基础技术平台、七大专业技术平台”。通过充分利用本实验中心与广西区域的中医药科研实力,形成一个活跃的科研项目集散基地。 (三)主要建设任务
1. 加强广西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技术服务体系
有效利整合、优化广西现有中医药科研创新和技术资源,运用市场机制吸纳各方面力量,加快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的内涵建设,建立多种形式的中药研发技术服务体系,开展从中药新药研究开发、中药工程技术设备、复方中药筛选、药效评价、安全性评价到质量控
制的各种研究和技术服务。 2. 加强广西中药资源的研究与开发
以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作为广西中药资源研究与开发的主体,与区内中医药企业密切协作,根据企业与市场的需求,按照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对临床长期使用的中药复方、民间蕴藏的有效单方、验方,进行组方配伍、药效学验证、剂型、质量标准、质量稳定性、临床试验研究等系统研究,开展中药的功效成分和有效部位的提取、分离、纯化研究、组方配伍研究、活性成分和有效部位的筛选研究,为研制科技含量较高的中药新药打下基础,研制安全、有效、稳定、可控且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 3. 开展广西特色民族医药的相关基础研究
开展民族医学的病因病理、辨病施治、药物理论、药物加工、组方配伍理论、用药方法等基本理论的收集整理、研究总结。进行壮医药与其它民族医药理论的比较分析。
开展民族药材的应用基础研究,对具有广泛临床和民间应用基础的药材,进行资源分布、生态环境、同功品种、易混品种、种植(养殖)、抚育、质量检测、活性成分、药理毒理等研究。
开展现有广西特色民族药制剂的深入研究。在认真筛选的基础上,鼓励对有潜力的品种,开展作用机制、物质基础、工艺技术、质量标准的深入研究;探讨复方或单方有效部位的量效关系、物质基础或药效物质群。
4. 加强中药、广西特色民族药的二次开发,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对现有临床和市场价值均较高的中药、广西特色民族药品种进行深度研发,在药物剂型、工艺技术、质量标准、设备改造等方面科技创新,注重发展控释制剂、透皮制剂、靶向制剂、固体分散制剂和生物工程药物等,进一步提高其科技含量、工艺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水平。
5. 加强中药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研究
开展中药、广西特色民族药资源的保护、抚育以及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研究,解决好中药、广西特色民族药工业原料的源头质量、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问题。 6. 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
通过选拔深造、重点资助、创造工作条件等方式,培养、引进、稳定一批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中医药科研技术团队和科研管理队伍,培养一批熟悉市场运作与新药研发程序的市场化专门人才。 (四)主要建设内容 1. 总体布局
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的总体布局遵循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原则,围绕“一个中心、两支队伍、一个公共基础技术平台、七大专业技术平台”的发展目标,实验中心分为八大科研功能区。
八大科研功能区:公共基础技术平台功能区;中医药理论
创新研究平台功能区;中药真伪鉴别与资源开发研究平台功能区;中药药效筛选与产品开发研究平台功能区;中医药临床研究平台功能
区;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平台功能区;针灸推拿技术研究平台功能区;实验动物研究平台功能区。
2. 分平台建设内容 2.1公共基础技术平台
公共基础技术平台实验室是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标准建设的实验室,以中医药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深入研究中医药的本质特征,多靶点分析中医药的作用机理。本实验室是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的科研基础条件公共研究平台,是本实验中心承接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项目的主要研究基地,为各专业实验室提供交流平台,并为中药分子药理研究、中药成分分析研究提供多项技术服务, 2.2中医药理论创新研究平台
以中医传统学术理论发掘整理与创新研究、中医方证相关的基础
研究、民族医药挖掘整理与文献数字化研究、中医优势病种防治的基础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综合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注重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引入现代科学理论、技术与方法,通过对中医理论的研究,力求实现阐释中医理论的现代化突破。 2.3中药真伪鉴别与资源开发研究平台
以生物技术在中药鉴定和中药资源学中的应用、广西特色中药材的品种和资源研究、中药真伪优劣鉴别及新资源开发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将传统中药鉴别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开展中药真伪鉴别新技术研究,为澄清中药(尤其是广西特色中药)混乱品种、保证中药质量、保护和扩大中药资源、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2.4中药药效筛选与产品开发研究平台
以中药(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中药药理作用、作用机理及安全性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生物转化研究、中药制剂学研究、中药新药开发为主要研究方向,以利用广西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为目标,以中药药效筛选研究为重点,以制剂新技术、新工艺研究为基础,以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为关键,开展中草药药效筛选与产品开发工作,加速广西中草药资源开发。 2.5中医药临床研究平台
以中医药防治肝病的研究、中医药防治脑病的研究、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的研究、中医药防治骨科疾病的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的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采用中医传统的研究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通过多学科的合作,将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中药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能力。 2.6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平台
以中药与民族药质量标准研究、中药与民族药有效成分分析与应用研究、中药与民族药有效成分提取纯化及结构鉴定为主要研究方向,依托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重点开展中药、民族药质量标准研究、指纹图谱技术研究,建立符合中医药理论与中药多成分、多指标、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并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中药质量的规范化标准,使现代药量控制体系与传统中医药有机结合。 2.7针灸推拿技术研究平台
以朱琏针灸学术思想及浅刺针法研究、针灸治疗中风病研究、推拿手法的新理论新技术及现代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继承中医针灸推拿的宝贵学术经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及手段对传统针灸推拿医学体系进行全新的阐发与探索,拓展传统针灸推拿医学的学术视野与临床范围,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努力创造针灸推拿的新理论、新疗法、新技术。 2.8 实验动物研究平台
以中医症候、疾病动物模型关键技术平台的构建,标准化实验动物设施及实验动物相关支撑条件,动物实验技术、方法与管理规范化为主要研究方向,以动物实验管理的规范化和动物实验的操作技术、专业化的动物实验仪器设备为研究条件,充分发挥实验动物科学在中
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功能,开展比较医学研究,建立既符合实验动物标准规范同时又适合中医药理论的动物实验方法学。 (五)建设考核指标与运行管理机制 1. 考核指标
分别在平台建设、科研水平、经济贡献、疾病防治、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设置可操作的考核指标,具体分述如下: 1.1 七大创新平台和创新体系基本形成
在建设周期结束后,将基本建成七个技术平台:中医药理论创新研究平台,中药真伪鉴别与资源开发研究平台,中药药效筛选与产品开发研究平台,中医药临床研究平台,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平台,针灸推拿技术研究平台,实验动物研究平台。 1.2 科学研究水平及产业创新能力全面提高
新药研发:研发50个以上中药新产品
专利与标准:申请专利100个以上,制定50个以上技术标准。 科研奖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30项。 科研论著:发表论文500篇以上,其中SCI收录论文30篇以上,出版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专著不少于50部。
科研项目:国家级科研项目20项以上,项目到位经费不少于1亿元。
1.3 对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的经济贡献率显著增加
使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包括中药农业、工业、商业、关联产业等)实现年销售额248亿元,中药行业总产值对广西GDP的
贡献率突破5%。
1.4 中医药防治常见、多发、重大疾病的能力大幅提高
建设周期结束后,建成国家重要管理局重点中医专科10个以上,制定广西常见多发重大疾病诊疗规范20个以上。 1.5 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研究人才培养更上新台阶
建成一支专门从事中医药基础研究、工程技术与成果转化的符合技术人才队伍;成功申报中医学博士点、中药学博士后流动站和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成功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 2. 运行管理机制 2.1 运行机制
实验中心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定期评估和动态管理。实验中心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实验中心主任由依托单位面向国内外本领域高水平的学者公开招聘、择优推荐,主管部门聘任。学术委员会是实验中心的学术指导机构,负责确定实验中心发展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重大学术活动,审定年度规划、开放课题基金指南,监督经费使用,评估实验中心研究成果和管理绩效。实验中心设立专职管理副主任和专职秘书,秘书协助主任、副主任管理实验中心的日常工作,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实验中心实行课题制管理,试行下聘一级的的人事制度,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的原则,鼓励人才竞争与合理流动,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实验中心以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设置研究单元,围绕主要任务和研究方
向设立自主研究项目,组织研究团队开展深入的系统性研究。实验中心执行相对独立的经费管理制度,积极筹集建设和运行经费,经费使用原则由学术委员会确定,由实验中心主任、副主任具体管理,课题经费由课题负责人管理。 2.2 管理机制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实验中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实验中心专项资金管理办公室,制定实验中心专项资金使用规划,组织论证、编制专项资金建设项目,推进项目实施,组织对项目实施的评估,监督专项资金的规划使用,从而规范实验中心专项资金使用,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另设实验中心专项资金专家指导组,由广西区内外专家组成,负责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全程专业技术指导及咨询。 (六)建设经费预算与使用安排
建设总经费预算10000万元,其中申请“建设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拨款7500万元,其余经费由依托单位多渠道筹措。经费使用安排如下:
计划开支序名称号 及内容 人才引进高水平客座研究者、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中青年学引进1 与培养及2012~2016 万元 职攻读博士学位,培养高级实验技术人员。 500术带头人与高级实验技术人员,鼓励各研究平台人员在年度 额度 计划实施预算预算依据 相关配套经费 遵循中医药科学研究规律,紧密追踪国内外中医药研究动向,科学设置实验中心的研究方向与优先资助研究领中医域,开展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中医药基础与应用研究,药科80002 学研究经药防治研究。鼓励资源共享,发布实验中心开放课题资费 助指南,募集实验中心之外的中医药科研人力资源,资助开放课题研究。 科研基于中医药科学研究对科研仪器设备的更新需求,合理仪器12003 设备更新急需仪器设备的经费需求。 经费 实验室运3004 行维持经费 2012~2016 万元 用等。 费用、例行消防与环境评估费用、小规模实验室改建费包括实验室日常使用的水电费用、设施维护费用、安保2012~2016 万元 重点支持提高科研效率、提高科研结果可信度、新项目安排部分经费予以满足,保障科学研究得以顺利实施,2012~2016 万元 研究、中医扶阳学派基础理论研究与广西常见疾病中医重点支持广西特色中药材开发研究、广西民族医药挖掘
(七)组织领导
成立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学科建设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人事处处长担任。在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学科建设办公室、各二级学院与学科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建立
学校、二级学院、学科三级管理制度。各研究平台设立总负责人、学术带头人为主要负责人的团队中心,同时按研究方向设科研小组,小组长接受总负责人的领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