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及其局限性

2024-07-23 来源:易榕旅网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及其局限性

摘要:科技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与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有其重要历史地位,人类在每一历史阶段都产生了自己的科技文明与成就,而科技也被刻上了相应时代里文化的烙印。它的发展从远古时代原始积累,春秋战国奠定基础,两汉、宋元两次高潮,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提高和隋唐五代的持续发展。但由于重实用而轻理论、闭关锁国等局限性致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由兴盛走向衰落。启示我们应当前车之鉴,足以为训,以便更好的发展近代科学技术。

关键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成就 局限性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科技与文化总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科技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与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物质力量的体现,又是精神力量的升华,不论是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还是作为文化的要素,都从各个方面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文化作为一种环境和传统,也在无形或有形的推动或制约着科技的前进。人类在每一历史阶段都产生了自己的科技文明与成就,而科技也被刻上了相应时代里文化的烙印。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有其重要历史地位。它的发展从远古时代原始积累,春秋战国奠定基础,两汉、宋元两次高潮,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提高和隋唐五代的持续发展[1]。至16世纪以后到近代渐渐趋于停滞,并被西方远远超过。世界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其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为什么在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5世纪之间,中国文明在把人类自然知识运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 [2]”这两个问题相互联系,构成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众说

1

纷纭,但至今未能达到对这一难题的破解。由上述可知,科学技术是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全面、系统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多方面地把握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历程

从远古时期到春秋战国,是我国科技文化从孕育、萌芽到初步发展的时期。在距今约180万年前到公元前2000多年这段被现代人视为“蛮荒年代”的漫长岁月中,我国先民已经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生产技术成果。如石器制造技术、原始耕作技术,还有火的使用。除了生产技术的发明外,对自然界规律性的科学认识,其萌芽也已出现。相传,黄帝时代已有了历法。此外,他们在采集野果等时,逐渐辨认植物对人体的利弊,积累了一些关于植物药的知识,便有了“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的神话传说。使得我国伟大的医药学从此迈开了第一步。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真正的诞生时期。不仅农业和手工业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更重要的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出现了脑力劳动者。古人在这一时期不仅创造了文字,还使科学从生产技术中分化出来,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全面奠基时期,也是第一次大发展时代,由于新兴封建制度优胜于奴隶制度,其成就不仅赶上而且超过了早期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古希腊。而且也是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春秋末期出现了块炼铁渗碳钢,其铸铁技术的出现和铁制工具的使用,大大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农业方面形成了以精耕细作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农业,战国末年写成的《吕氏春秋》,其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称得上是这种农业科技的论文开端[1]。以都江堰、郑国渠两个大型灌溉工程的兴建为标志,展现出为农服务水利工程设施的空前发展。而其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则奠定了古代手工业技术传统的基础,成为后来一系列伟大发明的源头。在天文学

2

方面,产生了古四分历,标志着我国历法已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在数学方面,墨家已基本正确定义了平、直、圆等概念,这在我国以代数为主体的数学传统中是十分难得的。在医学方面,战国晚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另外,在地学方面,《山海经》、《禹贡》、《管子、地员》等[1]著作的出现,标志着人们的地理知识已从地理资料的积累,上升到进行某种形式的综合论述与区域对比,以服务于当时的政治、经济需要。

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萌芽较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稍晚,奴隶制时代的科技文化与古希腊科技成就相比也有距离。但由于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比西方差不多提前了1000年,而且我国封建社会和其他国家的封建社会相比具有更为合理的形态,这一巨大的社会制度优势,使我国古代科技文化从秦汉开始就以不断加速的态势向前发展。

由于科技本身经过了春秋战国的长期酝酿、积累和实践,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高峰期。秦汉时代技术上的成就首推冶铁技术的成熟,它不仅在农具也武器的制造上基本取代了铜,而且还出现了炒钢技术。它的出现改变了整个冶铁生产的面貌。万里长城的修筑,不仅显示了秦代建筑技术的高超水平,还反映了那个时代宏阔的文化精神。从东汉开始,瓷器和丝绸一起,就成为了中国举世闻名的特产。而汉代出现的造纸术,对整个人类文明史更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于此同时,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也逐渐成熟。东汉的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传统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而同时代的华佗,以其精湛的外科手术技艺流誉千古;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专著。以张衡的地动仪为代表,汉代的天文学也成就非凡。还有,汉代问世的《九章算术》是我国最早的传世数学专著,它标志着以算筹为计算工具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从上所述,两汉时代已经形成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熟而独特的研究风格。在同时期,西方正是希腊科学衰退、罗马文明兴起和发展的时期。我国科技文化发展超过西方的态势正在形成。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发展呈现出独特的异彩。由于社会动荡,战争不断,这一时期武器的制造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此外,道教的炼丹术大大发展,不仅推动了化学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带动了医药学的进步。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刘徽和祖冲之这样两位著名的数学大家,表明我国古代数学继秦汉之后,又一次出现了高潮。北魏时期,《齐民要术》也问世,这是现存最早和最完整的一部中国农学名著。在整个中国古代科技史上,该时期科技发展最突出的特征是科技非实用趋向的出现。

从隋唐到宋元,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到了辉煌的顶峰。隋代工匠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无论是从工程力学还是建筑美学的角度来看,都在建桥史上留下了一座丰碑。在盛唐时代,我国社会的发展如日中天,文学艺术的发展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同时,陶瓷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著名的“唐三彩”。唐代技术真正有意义的发明是火药,但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的反响还不大。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达到高度发展阶段的又一高潮时期。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在军事上的运用是宋代科技最为突出的成果。支撑着这三大发明的是古代科技各个门类的整体全面的推进。其中,宋代进行了大规模的恒星观测,并使我国天文仪器制造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宋代数学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的进展,我国传统数学逐步走上了发展的顶峰。而元代则直接承袭了宋代高水平的科技文化成就,在农学、医药学、数学以及天文学等方面都可谓人才济济,成果辉煌。同时,东西方的交流也盛况空前,有许多西方旅行家来我国旅行,最著名的有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元代水利也十分发达,形成了完整的京杭大运河。由此可见,元代科技文化上承高水平的宋代科技,下启集古典之大成的明代科技,显现出博大宏伟的文化气象。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科技发展在僵化的封建体制和日益强化的文化专制的双重压迫下,日渐缓慢,在总体上落后于西方。因此,相对于前发展势头明显下降,但

4

这一阶段问世的一些著作,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朱载育的《乐律全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都分别显示其集医药、乐律、农业和地学大成的特点。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技术著作,不仅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科技史上光彩夺目的瑰宝[1]。

直至今日,我国虽然在某些科技领域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但从总体均衡水平来说,还是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先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落后,而落后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转变为先进。自觉的从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教训中,认识这一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将极大增强我们发展科技事业建设祖国的信心。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局限性

尽管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自身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从直观上看,中国的科学技术只停留在经验的形态上,缺少欧洲近代科学严密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得出普遍的科学规律和定则来。这表明它自身有着明显的缺陷[3]:

(1) 对科学实验精神的轻视:中国古代这种经验型的科学,它的必然产物是以古人或自己的实践经验取代科学的实验和定量的测量分析,必然轻视科学的实验测定。近代科学技术一项重要手段是定量检验的受控实验,但在中国尽管具有其实验技能,但实际上得不到重视和应用,这样导致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虽然有正确的方面,但得不到深化。

(2) 抽象思辨泛滥:由于对科学实验精神的轻视甚至否定,致使人们对变化的自然界处于无知状态或不可理解,必然导致抽象思辨产生和泛滥。因为缺乏科学实验检测手段,要穷究事物的结构或原理是很困难的,于是,知识分子便转向通过修匀养性,静坐内省的方式来达到“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的目的,即格物致知。

5

(3)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终极目标是实际应用,所以导致了中国古代科学理论的贫乏和技术工艺粗放。而且,其发展方向是更好的利用自然的恩赐而不是改造自然,这又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方向过于狭隘。

除了自身的缺陷外,我国的科学技术在繁盛之后,于15世纪落后于西方,而且日益走向衰落。大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局限性[4]:

(1)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

(2) 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和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

(3) 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如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把大量知识分子迫入了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对自然界观察研究的歧途,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

(4) 教育的落后:中国封建教育以儒学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而在教育上采取的私塾教育,既不利于科学间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培养大批人才。总之,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近代科学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5) 不良的社会风气:整个社会充斥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风气,古代学子读书不是为了创造新文化、新技术,而是为了参加科举,“学而优则仕”,没有对社会产生实用价值。

6

(6) 西方迅速发展:明清时期,欧洲的科技迅速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兴起,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为科技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动力;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工业革命推动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由上述可知,这些局限性决定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和方向等,影响和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自身难以完成向以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科学理论为基础,以微观实验为手段,创造人造动力、人造材料为目标的近代科学技术的转化。

3、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与局限性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古代人民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过很多辉煌的成就,但由于重实用而轻理论、闭关锁国等局限性致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由兴盛走向衰落。前车之鉴,足以为训。今天我们在发展适用科学技术的同时,务必把握住理论的研究,通过理论研究又进一步带动高适用技术的发展;注重在眼前的经济建设中那些不会直接立刻产生经济效益的纯理论科学研究,如纯数学、天体物理学、核物理、地球物理等[5]。理论科学的研究,将会带动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也为发达国家所证实。我们坚信,面对历史上形成的差距,发奋图强,我国科学技术一定能逐步走向世界的前列。

参考文献:

[1] 袁运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概貌及其特征. 历史教学问题,2002.06.

[2] 王汝发. 关于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若干问题的哲学反思.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7.09.

7

[3] 李传印. 中国古代科学技木的局限性.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1.

[4] 林光斌.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世界地位及其思考. 华章,2011.

[5] 张卫平. 浅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缺陷.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