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兰英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6年第16期
摘 要:优秀的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明珠,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词藻耐人琢磨,但是如何才能准确深入地去品其语,感其意,悟其情,如何才能构建诗词鉴赏目标教学的高效课堂确实让人困惑。面对着优秀的文化积淀和高效的课程改革,我们该如何淡定从容地行走在这种由传统的美和现代的新共同绘制的画卷中呢?为此,我就初中语文的诗词鉴赏与目标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把重点立足于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基本素养,试图找寻一条微妙的纽带,将其完美地联结融合。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词鉴赏;目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93-02
古代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有人说,诗是文学的源头,是人类精神田园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其感情真挚感人,其词藻耐人寻味,面对着此类独具灵性的产物,我们应该如何去引导学生鉴赏学习、感悟升华呢?
一、巧叩门扉,目标感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1、晓诗人,解背景。诗词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往往是作者个人经历、思想感情的外观。古人有言:“知人论世”。我想就是这个道理了吧。比如,在学习李白的诗歌前,我就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引导他们在课前全面地了解李白所处的时代,环境,并深入到他的经历、思想、个性等,努力让学生自己还原出盛唐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环境,这就为课堂上深入探究、鉴赏其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写到“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不就是他既以不世之才自居,又肩负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既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又不愿阿谀奉承,不屑与世俗沉浮的最好体现吗?
2、读诗歌,诵美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诗词亦是如此,正所谓“诗书相通,意理相连”。诗词的语言含蓄隽永,音韵和谐,节奏分明,最是诵读佳酿。通过反复吟诵,整体感知,学生就能初步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律动美,节奏美,初步感受诗人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初步体味诗人丰富饱满的情感美,初步欣赏自己透过想象联想所描绘画面美。 例如,学习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如果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才去感知词中所寄寓的情感,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是很有难度的,所以只有通过课前的反复吟诵来捕捉词的情
感。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找人互相听读,相互从听觉上体味这首词音韵的和谐,节奏的明快,画面的和谐,引起感情的共鸣。这种方法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行之有效的。 二、循序渐进,目标赏评——“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解诗题,晓内容
诗题,往往是诗歌内容最凝练的体现,也是鑒赏诗歌的突破口之一。大多古诗词的题目好比诗歌的眼睛,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信息。有的题目能直接再现作品的感情基调,如夏完淳的《别云间》,该诗题,不仅交代了地点(云间),又表明了情感(别),一看诗题未读诗句我们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主旨——诀别故乡之作。由此可见,我们指导学生阅读古典诗词的时候,一定不能忽视诗题。 2、抓意象,绘画面
所谓意象,简单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进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阅读鉴赏古典诗词,只有体悟了诗词的意象美,才能真正读懂古典诗词。
诗词往往 “言有尽而意无穷。“巧抓意象,妙绘画面”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如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融情于景,显示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便于理解,我们设定了情景:假如我就是诗人,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从而抓住该诗的意象,进入该诗的意境,感受该诗的画面,成为置身大雪之中的惆怅之人。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3、品诗句,析手法,悟情感
(1)品诗句。对于赏析诗句,较好的途径是找准突破口——抓住关键字、词、句。在教学研读过程中,我往往喜欢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比如,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写道:“风住尘香花已尽, 晚倦梳头。”这两句词实写眼前所见,只是用“风住尘香”四个字就表明了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同时也含蓄的再现了狂风摧花,落红满地,一片凄凉的场景,表现了风之狂暴、花之狼藉的情态,铺垫了“日晚倦梳头”的心情写照,为全词奠定了“许多愁”的感情基调。
(2)析手法。如果我们要采用手法赏析诗词,则需有的放矢进行鉴赏,不能一概而论,需根据各诗特点的不同,“因诗而异”。比如化虚为实法,有时能表现词人想要表达的主观性很强的内容。如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即为化虚为实,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面对着这些高度凝聚着创作者心血情愫的高端遗产,我们无论是品诗句,亦或是析手法,其实都是想更贴切地入情入境,想更好地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情感。 三、学以致用,目标积累——“妙语生情,佳句流芳”
灵性的古典诗词有一种鲜活的气脉,所以有人说“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坚持积累就是最好的兴趣培养,因为多少诗词句早已是妙语,多少词句早已成佳句。 比如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似乎让人感受到了一股无情的凄风,然而落花有意,化作春泥,甘为护花,诗人龚自珍虽脱离官场,却心系国家,不忘报国之志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不也为想表达奉献精神,身肩抱负的人准备的一份礼物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借月来抒怀,再现对家乡的思念,对友人的怀念,客居他乡的游子,有什么理由不会追忆如此妙语,顿生情愫呢?如此种种,不等妙语传情,佳句自然流芳。
行走在诗歌鉴赏的大道上,我曾思绪万千,也曾迷茫彷徨。但经过努力探索,积极思考,我渐渐明白:学习鉴赏诗词,即是口诵心想,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育化灵魂——先叩开诗歌的心门,知人论世,反复诵读;再走进诗歌的内心,朗朗成诵,赏析品悟;最后融入诗歌的境界——妙语生情,佳句流芳。虽然如何引导学生从容地进行诗歌鉴赏还将是一大持续攻克完善的难题,但我相信,当古时代优秀诗词遭遇现当代目标教学,它们定会擦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不一样的火花。 参考文献:
[1] 江国建《浅谈古诗词教学》
[2] 孙红芳《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激趣谈》 [3] 林茂彪《新课改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4] 曾发勇.初中古典诗词的教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