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成功的教育案例精选

2021-09-16 来源:易榕旅网
成功的教育案例精选

成功的教育案例篇1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在对孩子细心观察的过程中发现,音乐是儿童生來喜欢的。小孩出 生不久,就能“欣赏”音乐了,他会听母亲哼着催眠曲而恬静地入睡。再大一些,更喜欢 听各种优美的声音。听到节奏欢快的音乐,他会手舞足蹈;在吵闹中,听到抒情的乐曲, 他也会渐渐安静下来。两三岁时,能用手脚随着音乐做节奏动作。等到进了幼儿园的时候, 他对于音乐的需求范围來得更大,听见人家唱歌,看见他人奏乐,甚至黄岛儿在枝头吱喳 吱喳地鸣叫,微风把叶儿吹得哗啦哗啦地响,他都会留意倾听。这一切乐的律动和歌的抑 扬的曲调都会吸引他。他常常不由口主地摹仿,不时地叫着唱着,哼着不成调的曲子。到 了小学,更知道怎样利用他那夭赋的歌喉和节奏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音乐活动了。平日 里无论是游戏、走路或休息,都本能地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

陈鹤琴因此得出结论: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本能,音乐在儿童生活中占有 极重要的地位。为此,他有意识地用音乐来丰富孩子的生活,其中,最让孩子们感到其乐 无比的是晚饭后的家庭音乐会。

陈家居住在上海寓所时,每天晚饭之后的一段时间,往往是一家人最热闹、最快乐的 时光。这时候,七个孩子和爸爸妈妈聚在一间屋子里。妈妈和大女儿秀霞弹琴,大家一起 唱歌。唱中国歌曲,也唱外国民歌。一首唱罢一首乂起,歌声琴声,汇成了一种和谐欢快 的气氛。有时候,孩子们要求爸爸表演。陈鹤琴就弹起那把从美国带回來的曼陀铃,唱超 在英国曾同黑人一起弹唱过的民歌。孩子们或托腮静听,或轻轻哼唱。陈鹤琴的嗓子并不 算太好,但他激情饱满,唱得非常投入,具有感染力。陈鹤琴说:“家庭中有了歌声,如 有了生气一般,试想一个家庭,吃完晚饭后,父母子女团聚一室,同唱同歌,这是何等有 趣的事情!一日之间,有了这种团聚,不但于精神上发生无穷的快乐,感情上也可更加融 洽,所以家庭中不可没有乐歌。”

总之,小孩子应有音乐的环境。今天,许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认 识到音乐在陶冶情操、开启智力、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然而,压抑限制孩子 对音乐的欲望和需要,以及不顾幼儿身心特点、据苗助长、扼杀兴趣的做法也还是屡见不 鲜的。愿陈鹤琴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能够带给我们思考和启迪。愿更多的家长能顺应和发 展儿童的天性,让音乐伴随儿童健康成长。

成功的教育案例篇2

善于发现,艰难供学。苏步青是父母的第十三个孩子,小名尚龙。因为农村各方面条 件差,前面的孩子死的死,送的送。连同苏步青也只剩下一女二男。父亲苏宗善当时虽只 40多岁,但因常年在水稻叩劳作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这口然给家庭的经济带來了严 重的影响。

生活艰难。母亲苏林氐偶然抱儿子串门,见到一位风水先生摇头晃脑赚钱还容易,便 建议手脚不便然而识文断字的丈夫做风水先生,好歹也是个糊口的行当。苏宗善听妻子讲 得有理,便找来了一本风水书研读。苏步青在父亲怀里睁着黑溜溜的眼睛看着父亲出神。 蒙胧中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召唤着他的心灵,其实那是一种求知欲、好奇心。只是他不 知怎样表达出來。直到一夭晚上,父

亲背罢上句忘记了下句,儿子立刻信口背出了下句和 以下很长一段。父亲惊喜万分,先是将儿子高高举过了头顶,继而搓着手在屋里走來走去, 他感到儿子是自己的希望:苏家振兴有望了!于是给儿子起名苏步青。父亲拿过一碗水, 让儿子手指蘸着水,教儿子在桌面上画,写:山、水、田、土 ................................................................ 一张小方桌,一盏菜 油灯,一本风水书,成了儿子的启蒙课本。母亲不再抱怨耗油多,也不在意丈夫当不上风 水先生。她感到儿子将來肯定比风水先生有出息。苏步青7岁那年,一下成了牛背上的孩 子。他得到一本残缺不全的《三国演义》,连猜带想,一边放牛一边看。夫妻俩商定:再 穷也得供儿子读书!父母心急如焚地筹齐了学费。第二夭苏步青穿着母亲半夜灯下缝好的 衣服,父亲担着米,怀里揣着路上充饥的糠菜团子和给儿子的几个鸡蛋,走一百多里的山 路,进了平阳县第一高等小学。

含辛茹苦,决不放弃。平阳县第一高等小学今平阳县中心小学,是有钱人孩子读书的 地方。学生们衣着讲究。矮小黄瘦的苏步青,成了同学们嘲弄和欺侮的对象。见他蚊帐有 补丁,同学将他的铺盖扔出门,他只能睡在楼梯口。一次做梦从山上摔下來,原來是口己 滚下楼梯。这时他多么想念温暖的家呀!但他想起父母期待的眼神,知道放牛不是长久之 计,没敢回家。同学不与他玩,他一个人,身处县城,恰逢左丁•日,他情不口禁走街逛市。 许多他从没见过的事成了他心中的问号:包子里还有菜与肉?狗皮膏药怎么可治病?油条怎 么一点点面可以发成这么大?因为想着这些新奇的东西,他开始完不成作业,迟到旷课, 常常被惩罚一连儿小时立壁角。因此他三年中都是最后一名。这时有人劝苏宗善:“儿子 读不好书,让他回來。你家经济那么困难,何必花那冤枉

钱! ”“不,他能读好的!”苏宗善 坚定地回答,“只是还没有碰到可以开他窍的老师! ”假期他与儿子谈心,将儿子转到新 办的平阳县第三高等小学。

入学时教国文的谢先生看到一篇作文,不相信出口于小小的苏步青之手,这种怀疑伤 害了苏步青的心。一直到五年级下学期,学校來了一位地理老师陈玉峰。老师告诉他在宇 宙中地球不过像粒沙子。他惊奇极了,迷上了地理课。老师耐心地回答他没完没了的提问, 使苏步青与陈老师越來越接近。老师还给他讲了同样是农家孩子同样被同学看不起的牛顿 的故事。苏步青从此奋发,立志向牛顿学习,此后年年头榜。陈老师也成为他永志难忘的 恩师。1931年,他从日本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回乡探亲,他在人群中看到陈老师,立刻恭恭 敬敬将老师请到上座:“没恩师教诲,学生不敢奢塑有今日。”老师笑说:“有这样的学 生,也算不枉度一生。”最后苏步青雇了小轿,随行30里,将老师送回家。

苏步青1915年考入温州浙江省第十中学现温州一中。苏步青沉醉在1300年浩瀚的历 史烟海里。扎实的文史基础为他献身数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一直到苏步青名满世界,他 坚定认为:一个人的素质是浑然一体的,天地间智慧更是融会贯通的,他的吟诗填词,出 口成章,对调节思维方式开拓思维空间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他反复告诫理工科学生 要培养文史修养。

忧国为国,献身数学。苏步青中学二年级时,省十中來了位从东京留学归來的满腔热 血的数学老师杨霁朝。“夭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位都有救亡图存的责任!要救国就 要振兴科学发展实业,就要学好数学! ”他的一席话将苏步青说得热血沸腾。他继而引入 正题,说明数学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基础和对国富艮强的乜大作用。这奠定了苏步青献身数 学的志向。

从此他迷上数学。13岁的他,每道题一步步推导、演算、论证。他越來越觉得数学像 一级级

台阶,通向高深奇妙的境界。老师让学生测山高,计算m亩,做趣味数学题,使苏 步青趣味盎然地在数学的山路上疾步攀登。苏步青三年级时调來洪彦远校长,见各科老师 都推荐苏步青为榜样,觉得奇怪,便亲口到苏步青班教儿何。三角形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 的两内角之和这道证明题,苏步青就用了二十四种方法证明,使校长深深欣赏这位学生。 快毕业时省教育厅突然取消为第一名免学杂费膳费。这给苏步青带來了生活问题。校长调 走前叮嘱新任校长,无论如何要培养苏步青。校长调至教育部,特地寄來二白大洋,让他 东渡扶桑。当时苏步青一句日语都不懂,报考日本高等学校,必须过日语听、读、写、讲 等关口。苏步青向房东老大娘学日语,三个月后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考分第一。后入 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他为读原著儿何学,便到教堂从当教徒入手,学意大利语。也用了 三个月,他能看原著。

1927年3月苏步青在帝国大学毕业,4月直上研究生。期间他有41篇仿射微分几何 影射微分几何研究论文,发表在日、美、英的数学刊物上。回国后他任浙大教授、数学系 主任、浙大教务长 ...................... 1931年筹建中国科学院数学所,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他到复 旦大学任教、任教务长、副校长、校长等职。1982年出版《仿射微分几何学的研究》一书。 为数学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成功的教育案例篇3

袁隆半1930—,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江西德安人。1953年西南农学院农学 系毕业。历任研究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科院名誉院长、国家朵交水稻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 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 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 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朵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朵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 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半祖籍江西德安,是钟灵毓秀的庐山脚下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县城。徳安西部青竹 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丘陵起伏,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他的先祖世代在此躬耕 垄囚,繁衍生息,19世纪后期弃农经商,因经营有方,家道日盛。他的祖父袁盛鉴,在孙 中山领导的民国时期当选为江西省第一届议会议员,历任德中县高等学校校长、农会会长、 广东琼崖行政长官秘书长等职;父亲袁兴烈曾任高等小学校长、督学,后就读南京东南大 学中文系,毕业后任北平铁路局高级职员。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出生,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二,属马,被称为“调皮的小马 驹”。少年时他经常闯祸遭罚,做事乂显得笨手笨脚。父母想训练和调动他的积极性,要 他帮助拿碗,碗却摔破了;要他拿杯,杯掉到地上。但是父母不因为他摔坏了东西便停止 差使他,相反更频繁地让他参与。他好奇心特强,有什么问题必追根究底,父母往往不厌 其烦地给「解答。母亲贤惠善良,酷爱花卉。母亲伺弄花卉的时候,小马驹在一旁手忙脚 乱地“帮忙”。他爱动脑子,感兴趣的必亲口体验。比如第一次看到养麦粉,他想弄点尝 尝,结果弄得整个成了白粉人;看到木匠钉钉子时嘴衔铁钉,他也拿一个衔在嘴里,一个 跟斗,铁钉掉进肚子,送到医院才取出來。袁隆平7岁时随父母逃难乘船渡浣江时,被四 弟不小心碰了一下掉入江水,幸被船工救起,于是他下决心一定要学会游泳。到重庆后, 去长江边照图例一步步练习分解动作。一个暑假下來,仰泳蛙泳来往白如。后乂学口由泳。 10岁时能横渡长江。他还参加比赛,出人意外地游出了 “汉口赛区一白米、四白米口由

泳 第一名”的成绩。他从小就是这样,一旦认定目标,就白折不回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读中学期间他好学勤思,成绩优异,志趣高远,爱好广泛,课余博览群书,思维比一 般同学敏捷活跃。他喜欢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喜欢提问,琢磨为什么。这种寻根究底的 执著在以后的科研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年后,同行们引用学术用语与他开玩笑:“袁教授,你有那么多常人没有的优点, 是不是远缘杂交造成的?”袁隆半回答:“差不多吧,母亲江苏人氏,父亲江西人,个性 不同,父亲小聪明多,母亲聪慧善良。”这虽然是说笑戏言,但事实上他确实从父母身上 得到了丰厚的给养。

父亲袁兴烈是一位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当年平汉铁路被日寇占领,他毅然投笔从戎, 参加了冯玉祥将军领导的西北军,在抗日烽火中成了上校秘书,抗战胜利后在南京政府中 任侨务科长。这给了袁隆平深刻的印象,他有了立志报效祖国的宏愿。他在南京中央大学 附属高中部毕业时,父亲希望他考南京名牌大学,学数理化。他却另有打算。他那根深蒂 固的忧国爱民振兴中华的情怀,那种探索口然奥秘的献身热望使他决定学农。开明民主的 父母见劝说无效,便尊重他的意愿,长叹一声道:“俗话说望子成'龙',我是望子成

'农’了。好在我们袁家先祖世代务农,但愿你这个农民与祖先不同,能超越祖辈,成为 新型农艮。”他重温少年的梦,考入重庆相辉农学院1950年改成西南农学院,主修遗传 育种学,奠定了他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人生轨迹。

他非常努力地学习遗传学,为日后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毕业后彼分到安江农 技学校当教师。教课以外,他不忘口己的理想,在学校里开始试验,先搞无性朵交。他认 定以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指导选育良种,从分子角度找问题,搞清作物遗传内因,是今后 发展的方向。就这样,他的科研选题,从大处着想,与国家的兴旺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 学校试验田频繁出现他的身影,六年无功,他却没有彼一次次失败圧倒。“平生清苦何所 有,水稻为伴书作友。” 1966年,《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1972 年,杂交水稻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全国协作攻关,他选择了海南岛为育种基地。 他在海南期间父亲病危,父亲理解、支持儿子,不让家人通知他。结果等袁隆平回來,父 亲己经病逝几个月了。

袁隆平坚信“夭下之大事必做于细,夭下之难事必做于易”。他以超乎寻常的智慧、 坚忍不拔的毅力、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乐观向上的情操,“十年磨一剑”, 研究终F初见成效。1973年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他没有停止脚步,大胆 提出一个新的杂交水稻发展的战略设想。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被广大农民亲切地称为 “中国神农”。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