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伟
来源:《教育与职业(中)》2015年第12期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新常态下提出的新要求。高校作为创新创业的人才库和资源库,应深刻认识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通过提高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发挥创业大赛的引领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地方教育资源等途径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为实现社会和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高校 ;创业教育 大学生创业
[作者简介]董伟(1977- ),男,浙江武义人,杭州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教育管理。(浙江 ;杭州 ;31112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35-0087-03
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经济向创新创业驱动型经济发展的变革期,在这场深刻变革中,创业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才必将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习近平同志强调,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这一重要论断是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国情和转型升级的本质认识,对于谋划和确定当前及“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出台政策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是促进我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新举措,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的内生驱动力。高校作为创新创业的人才库和资源库,应肩负起创新创业教育的使命,积极改进大学生创业教育,为实现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重大意义
1.从国家战略目标、人力资源看,有助于国家竞争力提升。创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型人才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参与世界竞争的软实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尽管我们仍然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如果缺乏创业能力、创新精神,转型升级便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将受到极大制约。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高校是青年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我国深化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人才库,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人才资源的水平。
2.从国家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看,有助于产业转型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由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将成为未来的主要趋势。近些年来,我国为鼓励创新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涉及注册登记、税收贷款、创业培训等方面,创新创业的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客观地说,这些政策对鼓励创新创业起到了明显的推动效果。从近几年的发
展看,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所涌现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现象尤为突出,正逐渐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核心动力。国家发展要以科技进步、创新驱动助推经济崛起,经济建设不能再走传统发展的老路子,而青年大学生是最富有朝气和创新力的群体,应努力成为创新驱动促发展的生力军。
3.从高校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看,有助于人才培养。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出台,就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方面做出部署。截止到2015年上半年,国务院连续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众创空间、“互联网+”行动等支持性政策,进一步助推我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高校要主动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力度,推进高等教育综合配套改革,建立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实施系统的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从而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造就源源不断的人才流和智力流。
二、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现状及分析
高校创业教育自实施开展15年以来,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动力和激情,召唤着青年人的创业梦想,创业俨然成为大学生的时代选择。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数据,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毕业后进行创业的大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为1%。“挑战杯”大学生创业比赛全国评委会主任陈爱国指出,2012年第八届“挑战杯”创业比赛初选的创业作品有5万件,实际投入创业的为10%。与美国大学生20%的创业率相比,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仍比较低。
那么为什么在高校普遍开展创业教育且开展的各项创业大赛参与率较高的情况下,大学生取得的创业成功率却不高呢?笔者就创业大赛和自主创业进行了调研,针对300名在校期间参加创业大赛的学生和自主创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的低创业成功率,既与创业环境不利、创业者素质不高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点有关,更与当前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关系密切。
1.高校创业教育理念有待提升。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制约,高校在就业导向为主的指导思想下,历来偏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学术能力的培养。受现有教学体制、师资结构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创业教育内容大多以就业指导和创业讲座的形式开展,不能覆盖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创业教育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地位不高,氛围不够。
2.自主创业的社会认同有待提高。创业教育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一项教学内容,学生难免受功利性的驱使(如获得学分)而选修课程。但是毕业后,学生一方面面临考研、留学等继续学习深造的多项选择;另一方面,进入社会后也面临着诸多工作机会的选择,如有良好工作前景和社会地位的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等,具有很现实的吸引力。再者,虽然家长鼓励孩子在学校里进行创业训练,但是真正的自主创业要想取得父母和亲朋的同意和支持还是有一定客观难
度。有调查表明,约60%的毕业生的创业资金主要来自“父母、亲友投资或借贷”。但是,由于传统的职业规划仍是不少家庭的第一选择,很少有父母和亲朋愿意提供资金供毕业生进行创业。
3.创业教育的方式有待创新。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是以创作创业计划书为主要模式,通过选题、团队、营销、财务、市场等计划创业环节,锻炼学生的创业构想和计划能力,并进行“纸上谈兵”到“实地练兵”的模拟和孵化,以达到创业教育的目标。但是,这种创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矛盾比较突出,不管创业计划如何完美或创业大赛问辩如何熟练,毕竟替代不了自主创业的真实实践,创业教育的成果并不能完全匹配现实的创业实践。 三、高校科学实施创业教育的路径
当前,国务院连续发布了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已经开始了从“就业”“择业”到“创业”时代的转变。高校要努力创新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和教学改革,构建与国家、地方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地方合作模式,走出一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创业教育的新路子。
1.统一思想,提高对创业教育的认识。高校提高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仅是自身发展、社会发展、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首先,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新产业、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在快速增长,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率愈见显著。据统计,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50%以上。而高校作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基础力量,必须深刻认识到其自身担负的重要使命。其次,创业教育实施是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深化,是对人才培养、劳动者素质全面提升规律的认识深化,有利于革除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诸多弊端,推动和引导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高校是创新创业的主阵地,应当顺应时代发展,肩负历史重托,解放思想,大胆改革,解决思想认识这一“总开关”,真正建立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2.加强引领,发挥创业大赛的作用。当前,举办创业大赛是推动创业教育、营造创业氛围的最重要的载体。通过大赛的举办,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梦想,检验创业教育的成果,加速大学生创业者的成长。高校要抓住“以赛促创”这一重要的引导功能,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一是创业大赛要体现“中国梦”这一旗帜鲜明的时代主题,鼓舞创业创新精神,将大学生的“创业梦”与“中国梦”及立德树人工作有机结合。通过挖掘创业者故事,宣传创业事迹,树立创业典型,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创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强大学生创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二是高校要大力营造“以创助学”的学风。据不完全统计,一项创业作品参加学校初赛的投入时间为平均每人50课时,参加省级比赛需要平均每人100课时,而参加国家级比赛需要平均每人200课时的课外实践。这就意味着,通过创业大赛的实践,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运用和检验课堂知识,认识和弥补知识的不足,激发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另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被网络生活、游戏等占据
生活学习空间的现状。通过创业大赛,让学生忙在专业的实践中,参与到竞赛作品、创意、团队组建、文本修改等创业实践中,引领好的校风和学风。三是要引导项目创业落地。高校既要保持“高大上”的创业引领,又要结合实际,关注创业的质量,鼓励大学生创立小微企业、网络创业等成本小、门槛低的“小而美”的创业项目,让企业“活着”,实现大学生创业从“眼高手低”的“计划”迈向“脚踏实地”的实践。
3.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更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快高校教学转型,培育创业型人才和团队脱颖而出的土壤,尊重有想法、敢创业的人才,并在政策、资金、场地方面给予支持,营造“有教无类”的教育氛围,激发每个学生的创业梦想,创设适合创业人才成长的宽松环境。首先,要改变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两张皮”的现状。进行人才培养应首先做好顶层设计,处理好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的关系,通过设置多层次、多类型的创新创业课程,开设“创业平台课程”“行业课程”以及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就业创业相关内容的“嵌入式专业课程”。其次,要做到传统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两结合”。改革教学方法,将以授课、讲座等形式为主的传统教育方法,转变为注重案例分析、商务计划模拟、项目孵化等实践型的教育方法。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广泛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创新创业活动中心,成立创业基金,对学生创业团队进行培训等,进一步完善学生创业的全过程服务。最后,覆盖面要实现从“小众”到“大众”的延伸。从舆论环境、培养机制、内部管理等方面,改革目前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完善学生个性化成长、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如推行弹性学分制度、创业学分累加和互认制度、休学创业制度等,为创业创新营造更加自由宽松的环境。
4.整合资源,密切校政、校企合作。创业工作不仅是地方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体现地方创造发展环境、提供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指标。高校要主动研究对接、善于运用政府政策、社会资源和市场要素,为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发挥政策、资源的叠加放大效应,助力大学生创业的“最后一公里”。(1)运用好政策的红利。当前,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融资政策、租金优惠、奖励政策等,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的创业成本。以杭州为例,2013年投入1199万元资助213个大学生创业项目,新增创业企业1381家,带动就业5789人。这就需要高校注意所在省市区的政策运用,向大学生做好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同时,高校要主动对接有关部门,在创业门槛、审批环节、办事效率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共同推动创业工作。创业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社会的成功。根据上海社保部门统计,每1项大学生创业项目平均带动3~6人就业,如果失败了就等于平均3~6人失业,可以说,创业者的失败是由整个社会负担失败成本的。(2)加强师资力量的共享。创业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性特殊的课程,传统学科分类里还没有相关教学师资,高校可以通过建立社会人士担任创业导师的制度,如聘请企业、风投机构、金融、法律等相关人员为学生辅导,走出一条师资校企、校地共享的路子。实践证明,引入这种教导机制对提高当前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在教导过程中不仅能收获创业理念、创业经验,而且开阔了视野,树立起了自主创业的信心。(3)打造“众创空间”。积极打造集科技
企业孵化器、大学生创业服务基地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的“众创空间”,完善“政府引导、民企投资、市场运作”模式的创新载体,形成“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创业保障,为大学生创新团队和创业企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如杭州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总投资5000万元,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孵化企业和创业团队59家。目前,校院两级创业园形成了浙江省“互联网+”众创空间,“梦想小镇”合作孵化器,“阿里巴巴商学院”等学院级的特色孵化器,形成了浓厚的创业氛围,在校生创业率达到7.8%。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新常态下提出的新要求。高校要扎实开展创业教育,加大对创业就业的支持,形成政府、社会、高校自上而下、上下互动、内外发功、虚实并重的保障机制,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济转型发展输送更多的创新创业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静涛.让创业回归简单[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
[2]吴遵新.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3). [3]杨丽君.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基于校企合作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1(5).
[4]夏人青,罗志敏.基于创业教育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走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5]孙文山,潘谈.实施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7,16(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