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

2021-05-23 来源:易榕旅网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1)下面句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君与家君期日中/吾日三省吾身 B. 公大笑乐/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C. 元方时年七岁/学而时习之 D.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翻译句子。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咏雪》中“儿女”的含义与今天不同,这里的“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人。

B. 谢太傅“欣然、大笑乐” ,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的轻松和谐。 C. 陈太丘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 D. 友人由“怒”到“惭”,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的无信与无礼。 【答案】 (1)D

(2)①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②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3)C

【解析】【分析】(1)A项,太阳/每天;B项,通“悦”,高兴的样子/喜欢,爱好;C项,当时/按时;D项,信用/信用。故选D。

(2)①儿女:子侄辈。句意: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②非:不是;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而,是连接动词“委”和“去”,表承接的连词;委,丢下,舍弃。句意: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3)C项,元方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故选C。 故答案为:⑴D;

⑵①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②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的是问题的探究能力。考生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一)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 值②胡贼攻郡③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子令吾去, 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 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视④谓曰:“我辈败⑤义之人,而入有义国。”遂班军⑥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①荀巨伯:人名。②值:适逢。③郡:城。④相视:看望。⑤败:毁坏。⑥班军:调回军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今死矣,子可去/去后乃至。 B. 有疾不忍委之/相委而去。 C. 而入有义国/与儿女讲论文义。 D. 而敢独止?/人不知而不愠。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 【答案】 (1)C

(2)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解析】【分析】(1)A项的“去”解释为:离开; B项的“委”解释为:丢弃;C项的“义”解释为:正义,情义/含义;D项的“而”解释为:表转折关系。故选C。

(2)句子翻译为: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故断句为: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结合“远来,子令吾去, 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分析得出:对友忠诚;结合“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分析得出:舍生取义;结合“我辈败义之人,而入有义国。”分析得出:坚守信义。 故答案为:⑴ C

⑵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⑶ 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这时胡人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怎样的一个男子,却敢一个人留下来?“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胡人听了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3.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选段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

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不逾矩________ ②人不堪其忧________ ③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 ④逝者如斯夫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 (1)越过;能忍受;以……为快乐;这,指河水

(2)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②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解析】【分析】(1)“不逾矩”的意思是“不会超过规矩”,“逾”的意思是“越过”;“乐”在这里是意动用法。

(2)“故”“以”“善”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故答案为:⑴越过;能忍受;以……为快乐;这,指河水;

⑵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②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本文选自《________》,是由南朝________(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2)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________ ②太丘舍去 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④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

(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 (4)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答案】 (1)世说新语;刘义庆 (2)约定;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3)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②说明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4)【示例1】元方这样做颇为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2】元方这样做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的一个难忘的教训。

【解析】【分析】(1)本文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2)本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顾”意思是“回头看”。

(3)从“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友人惭”是因为自己言而无信,待人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这一行为说明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想要改正错误。

(4)从元方有理有据的批评陈太丘的朋友看,元方是一个聪敏、机智的孩子。对待元方入门不顾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可以说他失礼,因为毕竟对方是父亲的朋友,且有惭愧之意,应该以礼相待,给他一个改错的机会;也可以说他不失礼,因为他是一个七岁的孩子,所以对他不求全责备。 故答案为:⑴世说新语、刘义庆 ⑵约定;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⑶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②说明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⑷【示例1】元方这样做颇为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2】元方这样做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的一个难忘的教训。

【点评】⑴本题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考生要注意重点语句的理解,结合语句的意思进行回答。

⑷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5.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 , 弃疑滞①。,使庶几之志② , 揭然③有所存,恻然

④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⑤ , 广咨问,除嫌吝⑥虽有淹留⑦ , 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

济⑧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⑨于凡庸,不免于下流

⑩矣!

(诸葛亮《诫外甥书》)

【注】①疑滞:犹豫不定。②庶几之志:接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向。③揭然:显明的样子。④恻然:恳切的样子。⑤细碎:琐碎的杂念。⑥嫌吝:怨恨耻辱。⑦淹留:德才不显于世。⑧济:成功。⑨窜伏:逃避,藏匿。⑩下流:地位低微。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淫慢则不能励精(懈怠) B. 意与日去(消失) C. 险躁则不能治性(危险) D. 广咨问(广泛)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使庶几之志

A. 夫君子之行 B. 下车引之 C.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 学而时习之

(3)下列对两篇文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C. ”徒碌碌滞于俗”的原因是没有远大志向,同时也没有珍惜时间。

D. “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

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含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4)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②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 【答案】 (1)C (2)A (3)C

(4)①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②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戒绝情欲。

【解析】【分析】(1) ABD解释正确。C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故“险”理解不正确。

(2)“使庶几之志”的大意是:使几乎接近先贤的志向,故“之”这里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A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指陈元方。C代词,代指知识。D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3)ABD分析正确。C由“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可以看出“ 徒碌碌滞于俗”的原因是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即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而不是没有远大志向,同时也没有珍惜时间。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② 夫: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志存高远: 树立远大的志向。慕:追慕。绝:戒绝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戒绝情欲。 故答案为:⑴C;⑵A;⑶C;

⑷ ①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②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戒绝情欲。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此。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⑶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附参考译文】

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犹豫不定,使几乎接近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的杂念,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去除怨恨耻辱,这样即使德才不显于世,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不会成功。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远沦入平常庸俗之列,免不了成为地位低微之辈。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 , 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①管仲、隰(xí)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1)解释划线的词 ①春往而冬反________ ②遂得水________ (2)翻译。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3)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 【答案】 (1)通“返”,返回;找到 (2)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3)老马识途;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解析】【分析】(1)解释文言文词语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反:通假字,动词,通“返”,返回;②得:动词,找到。

(2)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智:智慧;用:利用。句意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3)成语是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老马识途:老马识途,途:路,道路。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 故答案为:(1)①通“返”,返回;②找到。 (2)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3)老马识途;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

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本题考查成语积累和解释。答题时应注意,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附参考译文】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选段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不逾矩________ ②人不堪其忧________ ③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 ④逝者如斯夫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1)越过 ;能忍受 ;以……为快乐 ;这,指河水

(2)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②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解析】【分析】(1)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逾:动词,越过;堪:动词, 能忍受;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快乐;斯:指示代词, 这,指河水。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要弄清楚指示词指代的对象,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字词是否有活用现象,还要明确句子的句式等。另外,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①关键词:故、新、可以。句意: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②关键词:择、善、从。句意: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故答案为:(1)① 越过;② 能忍受;③ 以……为快乐;④ 这,指河水

(2)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②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逾:动词,;堪:动词, 能忍受;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斯:指示代词。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①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指已经学习过或已经掌握的知识)新,刚刚学到的知识。可以:双音节词,可以作为。②其:代“他们”。从:追随。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也会获益匪浅,请另外写出《论语》中你熟悉的一章(不得与选文中的相同),并简要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答案】 (1)生气,恼怒;诚信

(2)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

(3)示例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意思是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示例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意思是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们,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尤其要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珍惜时光中的分分秒秒。

示例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意思是说,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言语有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这些都做到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释义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为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①句的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故此处“愠”是生气,恼怒的意思;②句的意思是: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呢,故此处“诚”是诚实的意思。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此题中,要注意“罔、殆”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句意是: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

(3)本题考查文正内容的理解及创意解读的能力。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意思是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们,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尤其要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珍惜时光中的分分秒秒。

故答案为:(1)①生气,恼怒;②诚实;

(2)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

(3)示例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意思是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示例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意思是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们,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尤其要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珍惜时光中的分分秒秒。

示例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意思是说,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言语有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这些都做到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释义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要注意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愠:动词,生气,恼怒;信:形容词,诚实。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此用直译法,要求逐字逐句的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通假“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而:连词,表转折;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3)本题考查文正内容的理解及创意解读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此类题目属于主观发挥题,要求学生正确书写原文,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B. 陈元方小小年纪却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地走进屋内。

C. “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 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答案】 (1)相约(约定);舍弃(丢下);回头看

(2)①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②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3)B

【解析】【分析】(1) “陈太丘与友期行”大意是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的意思是相约(约定)。“相委而去”大意是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的意思是舍弃(丢下)。“元方入门不顾”大意是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的意思是回头看。

(2)第一句抓关键词:期行(约定同行)、委(舍弃)、去(离开);第二句抓关键词:引(拉)、顾(回头看)。

(3)B项,原文并没有说陈元方喜不自禁。故选B。 故答案为:⑴ 相约(约定);舍弃(丢下);回头看

⑵ ①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②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结合具体的句意,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理解词义。注意文言词语的一些特殊用法: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注意平时对文言语句翻译的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做到“信、达、雅”。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元方善对 (南朝)刘义庆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1)解释句中划线的字词。 ①远近称之________ ②不知卿家君法孤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2处,)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4)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答案】 (1)称赞,赞许;效法

(2)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那么一致。

(4)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解析】【分析】(1)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称:称赞。词类活用词,法:动词,效法。

(2)根据句意: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故句子划分为: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本题注意关键词:周旋:指应酬、揖让一类礼节活动。动静:行止;行动。 (4)陈元方思维敏捷,善于回答。元方对袁公问话的用意心知肚明,所以他的回答是“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即袁公和自己的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这样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 故答案为:⑴ 称赞,赞许;效法

⑵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⑶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那么一致。

⑷ 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语句的断句,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句意的理解,考生要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读懂文章,结合人物的语言、事件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陈元方(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 ①与友期行________ ②尊君在不________ ③入门不顾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待了故事的起因。

B. 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C. “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神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 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答案】 (1)约定;同“否”;回头看

(2)①(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②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3)B

【解析】【分析】(1)①“期”重点实词,理解为“约定”;②“不”通假字,同“否”;③“顾”重点实词,理解为“回头看”。

(2)①注意:君,相当于“您”。去,离开的意思。注意省略句的翻译。②注意:无信,没有信用的意思。无礼,没有礼貌的意思。

(3)B项,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元方仍然鄙弃“无信”,头也不回走进屋内。故选B。 故答案为:⑴约定;同“否”;回头看

⑵ ①(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②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的辨析,注意选项的表述。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① , 见巨蛇围②如碗,摆扑③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割之。然审视殊④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⑤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⑥已破裂云。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觇(chān):察看,窥视。②围:指蛇的身围。③摆扑:扭动摔打。④审:仔细。殊:极,很,完全,非常。⑤攧:同“颠”,跌、摔。⑥额(é)上革肉:头顶的皮肉。

(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闻崖上有声甚厉/但闻燕山胡骑鸡啾啾 B. 寻途登觇/寻十余里无迹 C. 渐近临之/沧州南一一寺临河干 D. 则一螳螂据顶上/可据理臆断欤 (2)请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久之蛇竞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3)结合选文,说说小小韵螳螂为什么能置巨蛇于死地。 【答案】 (1)D

(2)久之/蛇竟死/视频上革肉/已破裂云。

(3)示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据顶上”说明螳螂很机智,占据了有利位置;“以刺刀攫其首”,螳螂攻击的是蛇的要害部位,表明螳螂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攧不可去”说明螳螂的前足上的利刺刺入之深,以及螳螂杀蛇的毅力之坚定,与蛇相搏,全力以赴。

【解析】【分析】(1)A.闻崖上有声甚厉/但闻燕山胡骑鸡啾啾(“闻”的意思均为“听见,听到”);B.寻途登觇/寻十余里无迹(“寻”的意思均为“寻找,寻觅”);C.渐近临之/沧州南一一寺临河干(“临”的意思均为“靠近,面对着”);D.则一螳螂据顶上/可据理臆断欤(“据”的意思分别为“占据”“根据”)。据此,答案为D。

(2)语句“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的意思是:过了好半天,蛇终于死了。看它头顶的皮肉,早被撕裂开了。据此,正确的句读是:久之/蛇竟死/视频上革肉/已破裂云。

(3)从本文叙写的故事看,螳螂虽小,但在与大蛇搏斗中占据了有利的位置,且抓住了蛇的要害全力以赴刺杀。这可从“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可以看出来。据此理解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D

⑵久之/蛇竟死/视频上革肉/已破裂云。

⑶示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据顶上”说明螳螂很机智,占据了有利位置;“以刺刀攫其首”,螳螂攻击的是蛇的要害部位,表明螳螂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攧不可去”说明螳螂的前足上的利刺刺入之深,以及螳螂杀蛇的毅力之坚定,与蛇相搏,全力以赴。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注意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词义可根据掌握的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考生在平时要增强文言阅读,培养文言语感。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有语句的理解,根据对语句的理解就能判断句子的停顿。要注意的是题干的限制要求。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关键语句的理解而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一个姓张的人,偶然在山谷中行走,听到山崖上发出很大的响声。他找到一条小路攀上去,偷偷地看。只见一条碗口粗的大蛇,在树丛中扭动摔打,用尾巴乱打柳树,柳枝噼里啪啦纷纷折断落下来。看(蛇)那翻转跌倒的样子,好似有什么东西捕捉制住了它。但是细细一看,完全没什么东西,(他)感到十分疑惑不解。(他)便慢慢地向前靠近蛇,只见一只螳螂紧紧地占据在蛇的头顶,用它那刀似的前足刺入蛇头,(蛇)竭力甩动着头(想把螳螂摔下来,但)总也摔不下来。过了好半天,蛇终于死了。看它头顶的皮肉,早被撕裂开了。

1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长而益精/香远益清 B. 木兰乃易男装/ 移风易俗 C. 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 愿驰千里足 D. 数建奇功/ 棹数小舟 (2)请用三条“/”给画线句断句。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3)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是哪一句话? 【答案】 (1)D

(2)值可汗点兵 / 其父名在军书 / 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 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3)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解析】【分析】(1)A.长而益精/香远益清(益:都是“更加”的意思);B.木兰乃易男装/ 移风易俗(易:都是“改变,变换”的意思);C.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 愿驰千里足(驰:都是“驱赶车马奔跑”的意思);D.数建奇功/ 棹数小舟(数:副词,多次/数量词,几条)。故答案为D。

(2)语句“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的意思是:时值可汗点兵,她的父亲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此次出征(名单)中,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故正确的句读是: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3)文章在叙写了木兰替父从征的故事后,用“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发表了作者的见解和看法。故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故答案为:⑴ D

⑵ 值可汗点兵 / 其父名在军书 / 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 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⑶ 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⑵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做停顿。

⑶本题考查文章观点的提炼,观点要么在开头,要么在结尾,本文观点在结尾表示议论总结的句子中。 【参考译文】

木兰是古时候的一位民间女子。从小(练习)骑马射箭,长大后技术更加精湛。时值可汗点兵,她的父亲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此次出征(名单)中,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便女扮男装,给马在集市配好马鞍,替父亲出征。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与敌作战驰骋沙场十二年之久,多次建立奇功。哈!男子可做之事女子未必不能做,我看到木兰从军的故事后便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

14.文言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植此宜生怜悯之心。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①之笠翁②孰知之哉?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②笠翁: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 不 使 高 强 争 无 益 故 守 困 厄 为 当 然。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下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其素行原如是也(________) A.朴素,质朴 B.向来,平素 ②乃黄杨不憾天地(________) A.遗憾,心感不足,不满意 B.怨恨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但各有所侧重。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君子”形象的理解。

【答案】 (1)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B;B

(3)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②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4)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每年只能生长一寸,闰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别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精神。

【解析】【分析】(1)本句可注意这是一个因果复句,“故(所以)守困厄为当然”表示结果,原因有两个,一是“天不使高”,写“天”的原因;二是“强争无益”,写黄杨自己的原因。故在“强”和“故”之前断开。

(2)①“其素行原如是也”的意思是:它向来就是这样的。所以“素”的意思是“向来,平素”,选B。②“乃黄杨不憾天地”的意思是:而黄杨并不因此怨恨天地。所以“憾”的意思是“怨恨”,选B。

(3)此句中重点的词有:①同,像……一样;宜,应当;众,多。②是,这样(看来);谓,说;至,极点。

(4)两篇文章都是借物喻人,以莲和黄杨喻指君子。甲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莲高洁质朴,喻指君子的洁身自好、庄重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的正直,喻指君子的刚正不阿、志洁行廉;“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写黄杨不争不抢、低调知命,喻指君子的安守困境;“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写其不怨天地,喻指君子的宽容大度。

故答案为:⑴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⑵B、B

⑶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②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⑷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每年只能生长一寸,闰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别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语句的意思,,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位置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结合文章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乙:黄杨每年长一寸,一点也不多长,到闰年反而会缩短一寸。这是一种受到天命限制的树,种植的时候应该有怜悯的心情。我新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知命树”。天不让它长高,勉强去争没有用,所以把安守困境看作理所当然。冬天不改变枝条,夏天不改变叶子,它一向就是这样的。……受到天命的限制,又能从中自我保全,这不是知命的君子才能做到吗?最可怜的是,一年长一寸也就罢了,到闰年反而缩一寸,这是为什么呢?闰年虽然多了一个月,黄杨却不能增长,别人都有增长而只有黄杨不能,已经显得天地不公,甚至不但不能多得,还要克扣,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算是不仁不义到极点了。而黄杨并不因此怨恨上天,枝叶比别的树更茂盛,反而像是感激上天一样,这是知命的事物中更知命的了。莲是花中的君子,黄杨就是树中的君子。莲是花中的君子,周敦颐能知道;黄杨是树中的君子,除了稍微能够推敲事物道理的李渔,还有谁知道呢?

1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张苍梧是张凭之祖,尝语凭父曰:“我不如汝。”凭父未解所以。苍梧曰:“汝有佳儿。”凭时年数岁,敛手曰:“阿翁① , 讵宜②以子戏父?” 【注】①阿翁:指祖父。②讵宜:不应该。

(1)【甲】【乙】两文均选自《世说新语》,这部书是南朝宋________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________集。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期日中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张苍梧是张凭之祖。

(4)面对客对父亲的指责,元方针锋相对地指出了客的错误,请用原文回答客有怎样的错误。

(5)【甲】【乙】两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两文中的两个主人公都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 (1)刘义庆;小说 (2)约定;放弃

(3)①过了正午(友人)还没到,太丘不等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才到。②张苍梧是张凭的祖父。

(4)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语言描写。明理、机敏。

【解析】【分析】(1)《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2)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期”在这里是动词,指约定;“委”指舍弃、放弃。

(3)本题第一句是省略句,原句应该为:(友人)过中不至,太丘舍(友人)去,(太丘)去后(友人)乃至。翻译时可补充上省略成分。

(4)文中元方说的“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一句话就有理有据地反驳了友人的无理怒斥。

(5)纵观两文,都主要是以人物的对话描写为主,【甲】文中元方对友人的那一番有理有据的反驳,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识理明理的人;【乙】文中张凭听懂了爷爷说话的意思,知道爷爷是在说父亲不如他自己。可见张凭十分聪明,懂道理,所以两文中的主人公都很聪敏明理。 故答案为:⑴刘义庆;小说 ⑵约定;放弃

⑶①过了正午(友人)还没到,太丘不等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才到。②张苍梧是张凭的祖父。

⑷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⑸语言描写。明理、机敏。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难度表达,要求考生了解二战的内容,结合题意进行回答,容易在文中找到答案。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辨表现手法的和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中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附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张苍梧是张凭的祖父,曾经对张凭的父亲说:“我比不上你。”张凭父亲不理解这样说的原因,张苍梧说:“你有一个好儿子。”张凭当时只有几岁,拱手对祖父说:“阿爷,您怎能用儿子来戏弄父亲呢!”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