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全文

2022-02-17 来源:易榕旅网
近日,备受关注的《西安市2004—2020城市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在建设中出现的新的规模、特色、交通、形态等问题,西安此次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和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西安对区域的幅射和带动作用,提升西安的战略地位等问题后进行了修编。

在修编过程中,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及各界专家和市民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力支持。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和市长孙清云多次亲临市规划局进行指导,规划局也多次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根据总体规划,在未来16年内,西安的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等将会有较大的改变。

一、城市性质和城市特色

本次规划分为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规划在充分研究西安的城市特色后对城市性质做了重新定位,即: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旅游名城;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主城区;陕西省省会。今后,西安将建设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

二、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201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955万人;市区(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以及户县),人口规模为69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525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1030万人;市区人口规模为76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600万人。

用地规模:201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695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为525平方公里;202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788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6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三、城市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7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9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基本社会保障率达到85%,城市化水平达到80%,城市经济规模基本达到我国中等发达城市水平。规划提出要将西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昌盛、基础设施完备、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生态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社会有序和谐、政治民主文明的国际性旅游城市、浓郁文化特色城市、科教创新城市、产业集群城市、枢纽中心城市、山水生态城市、最佳人居城市和西部金融中心。

四、城市总体布局

采取拉大城市骨架,发展外围新区;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降低中心密度,保护古城风貌;显山露水增绿,塑造城市个性;南北拓展空间,东西延伸发展的城市布局原则,城市未来主要向西南、东北方向发展;远期主要向北跨过渭河发展。

布局形态为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未来西安城市将按照九宫格局、虚实相当的总体结构,形成几个外围副中心,即在西南方向形成以户县为主的副中心;在东北方向形成以新筑、临潼为主的副中心;在北部方向形成以阎良为主的副中心;在渭北方向形成以高陵(跨过渭河)、泾河工业区为主的副中心;在南部方向形成以长安为主的副中心。 五、重点建设的外围新区

疏解老城功能,建设新的行政中心:为了降低中心区密度,更好地保护古城区内历史风貌,

规划古城区内发展将以商贸、旅游为主,逐步降低古城墙以内区域的居住人口密度。规划拟在主城区二环以外南部和北部各控制一处用地,作为行政中心预留地。

----综合治理渭、灞、浐河,建设城市新的功能区:规划渭、灞、浐河成为城市内河,形成高尚住区和旅游度假区及城市新的副中心。同时营造渭、灞、浐河及周边环境的“大水大绿”格局,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构建现代物流区:依托西安已形成的航空、铁路、公路枢纽的区位优势和西部信息、金融、商贸中心的优势,并借助已形成的物流产业基础加快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一个物流园区、六大物流中心及十个配送中心。

----拓展带动产业发展的开发区:继续推动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支持两个开发区二次创业,营造科技创新、创业的最佳环境。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沿城市发展轴线扩展。

----发展功能齐全的空港服务区:以西安咸阳国际航空港和铁路北客站为中心的周边地区,主要发展以综合商贸服务、现代农业开发及旅游度假为主的产业园区。 ----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居住社区:规划在老城以外布置与产业相匹配的8--10个交通配置合理,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良好的大型居住区。

六、限制建设区

本次规划首次划定了城市限制建设区域。结合西安的自然、历史地貌特征,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划定六类城市限制建设区域:

基本农田:指《西安市土地利用规划》所确定的基本农田;湿地:指浐灞三角洲、泾渭三角洲、沣渭三角洲等两河流域交叉地带;秦岭自然保护区:指根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西安市加强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所划定的生态保护线; 生态绿地、河湖水系及历史地貌:指湿地和生产防护绿带、河湖水系的防洪线以内、自然塬坡。大遗址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界定的保护区域:指四大遗址、古陵墓区、寺庙院落等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绝对保护区;城市断裂带:指西安市不适合建设的城市断裂带。

七、几项重点规划

----城市交通:西安是全国六大交通枢纽城市之一,未来西安将建成面向国际的航空运输中心、国内重要的公路和铁路交通枢纽、西部最大的物流中心,构筑以高速公路、铁路为构架的陆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市交通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和交通一体化战略,分散老城区交通压力,形成“棋盘”加“环”加“放射线”的“三横三纵三环八放射”路网格局。

未来我市将建成6条轨道交通线,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快速公交为补充,普通公交为辅助的多元化,快速、高效、环保的西安都市圈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上。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维护西安“世界著名古都”地位,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古城精华,挖掘文化内涵,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

主要保护自然历史环境、城市历史格局、大遗址、历史街区、其它物质类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地下文物、古树名木等八类。

保护体系分为四个方面,包括南部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带,中部历史地貌河湖水系保护带,北部台塬古遗址、古陵墓保护带和城区历史名城保护带。

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采取“只拆不建、多拆少建”的措施,逐步降低明城墙以内的居住人口密度,外迁行政机关,减轻老城的交通压力,依托老城内的文物建筑和历史街区,发展商贸、旅游、文化产业,

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质,保持老城的活力。

----城市生态绿地规划:到2010年,全市绿地率达到35%,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共

绿地面积平均达到10平方米,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均达到6平方米;进入国家级园林城市行列。到2020年,绿地率达到45%,绿化覆盖率达到5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均达到12平方米,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均达到8平方米,进入最佳人居城市行列。

在全市范围形成市域、市区、主城区三个层次的绿地系统。市域建设“面山环水”的良好生态基质,成为市区宏观的绿色生态背景;市区确定“三环八带”的廊道绿化骨架。主城区采取“生态基质—绿色廊道—绿地斑块”相互叠加的复合生态绿地系统格局,均衡布局绿地,形成遍布城市的“内小外大、内密外疏”的绿地系统。

西安市1995-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一、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及高新技术产 业基地,北方中西部地区和陇海兰新地带中心城市之一,陕西省省会。 西安今后的发展要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以科技、旅游、商贸为 先导,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电子、机械、轻工等工业的改造,优先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把西安建设成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 优美、具有自已历史、文化特色和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外向型城市,成为世 界一流的历史名城和旅游胜地,进而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

二、规划的范围与规划年限

城市规划法规定:“本法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 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据此,这次 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中心城市规划范围:包括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 央、灞桥、阉良、临潼区等八个区的全部行政区域以及长安、高陵两个县的 部分行政区域,总面积1288平方公里。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 的区域为西安市行政区域9983平方公里。

近期:1995年-2000年 中期:2001年-2005年 远期:2006年-2010年 远景:2010年-2020年

三、城市发展规划

新的规划确定到2010年中心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310万人,城市用地为 275平方公里。形成中心城市、卫星城市、星罗棋布的建制镇三级城镇体系。 中心市区的临近组团和外围的卫星城各具特色,并有相对独立性,从而构成 以中心市区为核心,具有多层次、多功能、众星捧月的城市的集群。将进一 步建立和扩大商贸体系,加强住宅和社区建设,旧城改造要和新区建设相结 合,特别是要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 要优化城市现有土地的使用,改善交通条件、增设停车场、增加绿地、建设 公园,提高环境质量。加快发展乡镇企业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适当集中, 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增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风景旅游 区及中央商务区(CBD),使其成为西安外向型经济的产业基地。 (1)中心城市:

2000年人口265万人,用地21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81.1平方米; 2005年人口286.8万人,用地245.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85.6平方 米;

2010年人口310万人,用地27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88.7平方米; (2)中心市区

2000年人口208.9万人,用地158.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76平方米; 2005年人口212万人,用地168.3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79.4平方米; 2000年人口214.5万人,用地17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82平方米。

四、城镇体系规划

为合理分布生产力和形成城镇体系,有利于资源开发、生产发展和生态 平衡,促进城镇建设和控制城市人口的增长,在西安市行政区划9983平方公 里范围内,制定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按照中心集团、外围组团、轴向布点、 带状发展的形态布局,划分为中心城市(中心市区和外围组围)、卫星城(含 县城)、建制镇三级城镇体系。

(1)中心城市是城市的主体。集中体现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 (2)卫星城既承担由市区延伸的部分功能,又大部分是远郊县(区)

政府所在地,是其所辖县(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相对独立性。 (3)建制镇是所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全市现已没有建制 镇41个,今后15年规划增加到55个。

五、城市总体布局

按照“保护古城,降低密度,控制规模、节约土地、优化环境、发展组 团、基础先行、改善中心”的原则精神,本次规划对西安的城市结构和布局 形态确定为:中心集团,外围组团,轴向布点,带状发展。

中心集团和外围组团,既联系又分隔,各自独立,分散布局,它们之间 是受到严格保护的古遗址区和绿色空间,这是西安组团结构的一大特色,或 者说是西安式的组团布局。

规划中注重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

则,突出西安特色,从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布局、城市设计等方面的统筹 考虑,采取综合措施,使保护与建设相协调,在有利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 同时,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在总体上突出:保护明城的完整格局,显示唐城的 宏大规模,保护周、秦、汉、唐的重大遗址。

六、近期建设

(1)西安的环境建设将会出现新的局面

规划期内将对西安的道路交通设施、汽车废气和噪音进行根本治理。城 市大气将会从根本上得到净化:中心市区各种类型的污染工业将被外迁或由 新型无污染产业取代。

(2)城市综合交通建设将上新的台阶

规划期内,修通二环路,打通与二环路尚未按通的路段,拟建十里铺—— 三桥的高架路并新建西安至蓝田、西安至阉良的高速公路,改造西安至沣峪 口一级公路和西宝南线(西段);从95年开始以着手进行三环路建设的前期

准备,98年开工建设。为提高城区道路的通行能力,近期结合房地产开发和 旧城改造,加快洒金桥大街、端履门街、北大街、解放路扩宽改造,新增街 坊道路,开辟地下停车场和地下人行通道,使市区、郊区道路网更趋合理。 西安铁路枢纽目前有陇海、咸铜、侯西、包西线西延段、西户线和西安 ——中卫线六条铁路引入,2000年拟引入西安——安康线,2010年将有西 安——南京线,西安——包头线等8条铁路从9个方向引入,构成以陇海线 为主轴,北环和南环线相结合的大型铁路枢纽。并在城市南郊新建铁路南客 运站。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我国国际定期航班机构。规划期内扩建航站楼,远 期考虑建设第二跑道,逐步增加西安至国外城市的定期航班。并在现有的机 场专用公路基础上,再辟一条从三桥至咸阳机场的快速专用路。 (3)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

21世纪初,西安最大的引水工程——黑河水库大坝将建成,到那时,西 安将有可靠的水源基地,保证本规划期内有较充足的供水。规划远期,拟将 启动从陕南的汉江、嘉陵江和泾河上游的东庄水库向西安调水的工程建设。 西安将彻底摆脱缺水的困扰。与此同时,新近建设的北石桥污水处理厂已竣 工,并将正式投入使用;邓家村污水厂将进一步扩建;中心市区和各组团也 规划有污水处理厂将根据需要进行建设,按照规划还有大量的污水经过净化 后回收利用,进一步改善西安的供水状况。随着黑河水引入西安,将有计划 地关闭地下水井,限制地下水开采。

规划期内西安的供电量将持续增长,天然气将被广泛使用,集中供热将 快速发展,邮电、通讯、广播、电视等设施状况将会更加完善和现代化。地 下空间开发也向多层次、立体化方向发展。西安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步入一 个新的发展时期。

(4)新型住宅建设不断发展

在近期修建了许多环境质量较好的大型居住区,如太白小区、唐苑小区、 枣园小区、明德门小区、高科花园、紫微花园等,那里基础设施完善,公共 设施配套齐全,已成为人们居住热点。为更好地解决我市居民住房问题,目 前已规划定点了一批经济适用房项目和康居项目,如飞天小区、福安小区、 柿园小区以及龙阳小区、嘉惠小区、锦园小区等。高校筒子楼改造已全面开 始。

(5)市容市貌显著改善

西安市委、市政府几年来十分重视按照规划对城市干道、城市出入口和 城市广场的修建,在“两桥、两堡”城市四大门的整治工作初见成效,近期 将结合城市高速公路及三环线建设加快东大门十里铺改造。

钟鼓楼广场、南北门广场、土门广场、玉祥门广场的修建,也大大提高 了西安的城市形象,并为西安举行各类大型国内国际活动打下基础,创建了 条件。

(6)城市绿化

规划期内,城市绿化将大大增加。在市区建成各类大、中、小型公园和 城市绿化广场,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沿市区公路、铁路、河道两侧建设绿化 隔离带,形成绿化网络,提高道路绿化水平,按照道路周围环境要求形成不 同风格,高水准的道路绿化系统。各类文物保护区将广泛植树、种草,重点 对丰镐遗址、汉城遗址、大明宫遗址、阿房宫遗址范围内进行绿化,形成遗

址公园。西安的绿色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并体系化。

七、加大城市规划管理力度

《总体规划》是西安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城市规划区内的一切 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市规划管理部门按照总体规划及时 编制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依法对规划区范围内包括各类开发区在内的一切 建设用地与建设活动实行统一、严格的规划管理。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应认 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加强规划管理工作。城市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以及 重要地段和重要建设项目的规划必须经过市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的审查。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确定:建世界旅游之都 -以“米”字型干道为基础,构筑西安大都市圈,建设六片八河十条路 -发挥科技、旅游、商贸的优势和地区辐射能力,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最重要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总体布局分为西安中心城市、西安都市圈、关中城市群三个层次,以大西安带动关中城市群 -走文化和旅游紧密结合的道路,提出发展历史、关中、特色、生态等文化旅游的思路 西安市城市发展突飞猛进,继上世纪三次总体规划之后,正在进行的第四次总体规划受到了700万西安市民的高度关注。 第四次修编大纲基本确定 早在2002年,西安有关部门就召开了“西安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并编制了《西安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去年,西安市规划局联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编制了总体规划修编大纲方案,并在北京召开专家研讨会,会议邀请吴良镛等10余位著名规划专家进行指导。今年1月,建设部正式批复同意西安市修编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 日前,长江三角洲7城市新闻采访团来西安考察采访,西安市规划局有关领导介绍了第四次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有关情况。据介绍,第四次总体规划修编大纲已基本确定。本次总体规划通过分析西安在世界、在全国、在西部的位置,回答了西安具有什么样的城市特色、西安的城市性质是什么、西安的城市空间如何发展、城市总体如何布局以及涉及哪些范围、城市产业如何布局等问题。

旧城将恢复明城文化特色

本次总体规划确定西安的城市特色是,以“米”字型干道为基础,构筑西安大都市圈,促进关中城市群的形成;形成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的空间布局模式;以关中历史文化带为背景,整合西安历史文化四大保护体系;实行新旧分制,疏解旧城功能,恢复明城文化特色,加快新城建设;划定生态保护区,结合山、塬、河、田、城,恢复“八水”绕长安盛景,建设六片八河十条路,凸显大水大绿大环境。

要建西部最重要中心城市

根据前三次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渐进演变和城市的发展趋势,本次规划确定西安市的城市性质为:西安以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而闻名于世,今后应发挥科技、旅游、商贸的优势和地区辐射能力,促成关中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将西安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中国西部最重要的现代化中心城市,成为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型城市,成为富有东方古都神韵的华夏历史公园、世界旅游之都。

西安发展得越来越大,将来会发展到什么地方呢?本次规划确定,中心城市的发展原则是,拉大城市骨架,优化布局结构,发展外围新区,降低中心密度,保护古城风貌,建立时代新城,南北拓宽空间,东西延伸发展。整个城市空间发展将拓展为:东连临潼,西接咸阳,南拓长安,北跨渭河,户县、高陵设区,行政中心外迁。

大西安带动关中城市群

本次规划的范围和总体布局共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西安中心城市,二是西安都市圈,三是关中城市群。西安中心城市是指,以唐长安城为核心区,以城市绕城线为基本轮廓,局部向外少量扩张,东到洪庆,西至纪杨,南至长安,北到渭河,涉及范围包括城六区和长安区。西安都市圈具体是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建立“西咸一体化”为主体的都市圈,东到渭南,西到杨凌,北到三原,南到长安。关中城市群是指,以西安为中心,建设以陇海铁路和310国道线为一线、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技术及星火产业为特点的产业经济体系为两带的“一线两带”关中经济区,包括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韩城、华阴、兴平等关中八个城市在内的城市群。总人口2500万,城镇人口1500万。

城市中心发展旅游商贸 未来产业如何布局?本次规划确定,在中心城市:城墙以内,行政中心外迁,发展以旅游、商贸为主的支柱产业;做精、做强以高新技术为主的高新开发区;曲江开发区建设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的旅游新区;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现代制造业加工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作者: 221.223.17.* 2007-5-16 21:00 回复此发言 2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确定:建世界旅游之都

在外围多个方向,布置大型产业:户县,结合高新区二次创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临潼,发展包括临潼北区和新筑在内的地区,形成以旅游、物流、生物医药、精密仪器制造等为主的无污染的产业经济区;泾河开发区,形成以能源、精密化工、汽车制造、机电为主的产业区;空港区,六村堡、纪杨、草滩农场和机场形成的以加工为主的产业区;韦曲产业园,在曲江与韦曲产业园发展旅游和机械加工等产业;郭杜,发展以大学园区为主的教育产业。

城市建筑强化地域文化特色

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在今后将用精品意识塑造城市整体形象,在强化地域文化特色上下功夫,重点突出文化立市、文化强市的发展思路,凸显西安大旅游、大文化特色,打造旅游精品,形成特色鲜明、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体系。

在建筑上强化地域文化特色,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创造出具有文化品位和独特品格的现代建筑,建构起富有西安特色的新风貌。通过规划引导城市发展,将地域文化要素融入城市建设各个环节,使西安走上一条符合自身地域文化特色的道路。

打造世界旅游之都

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西安未来将如何发挥它的作用呢?西安将走一条文化和旅游紧密结合的道路,提出发展历史、关中、特色、生态等文化旅游的思路。在历史文化旅游方面,西安将在保护历史文化环境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以旧城区为主的、颇具特色的明清文化旅游区,以大雁塔、曲江新区为主体的唐文化旅游区,以秦陵为主体的秦文化旅游区,并发展相关产业,形成系统完善的历史文化旅游区,弘扬历史文化,成为旅游亮点。

大力发展关中文化旅游,结合关中民俗博物馆的建造,组织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和各种城市文化活动,如入城式、环城墙赛跑、黄陵祭祖、户县农民画节等,打造关中民俗风情文化旅游,发展地域特色文化,系统开发关中文化旅游项目。积极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围绕城市诸多的宗教寺庙、具有现代文化标志的大学园区、研发机构和体现高科技的军工设施,发展宗教文化旅游、教育文化旅游和军工文化旅游,并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城市雕塑、精品景观及文化标识体系,营造特色文化环境,提高城市品质。

保护发展自然生态、自然风光旅游,在保护好秦岭北麓的自然、人文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优势,依托秦岭北麓自然生态屏障,规划建设秦岭北麓自然人文生态旅游区;结合城市自然的山、塬、河、田、城的历史地貌特征,以浐河、灞河、渭河流域为主体,形成大水大绿大环境,再现历史上“八水绕长安”盛景,作为休闲旅游观光带。本报记者 舒阳

新闻背景

建国后西安三次修编规划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安市共经历了三次城市总体规划,每次规划侧重点虽不尽相同,但都有效地指导了西安的城市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西安现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我国中西部地区重点的高等教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加工工业中心。

1.上世纪50年代总体规划五十年代西安编制完成了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1952至1972年),确立了东郊军工城、西郊电子城、南郊文教区和北郊仓库区的城市格局,确定了“以轻型精密机械制造和纺织为主的工业城市”的性质,为西安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城市规划1972年人口为120万,用地131平方公里。

2.上世纪80年代总体规划八十年代初编制完成了第二次总体规划(期限为1980至2000年),规划以显示唐城的宏大规模,保持明城的严谨格局,保护周、秦、汉、唐重大遗址为特点,城市主要向东南、西南两个方向发展,开辟新的功能区,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环境。该规划的实施构筑起西安现代城市的基本框架。城市规划2000年人口为180万,用地162平方公里。

3.上世纪90年代总体规划九十年代编制完成了第三次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至

2010年),重点确定了西安的城市结构和布局形态为:中心集团,外围组团,轴向布点,带状发展。规划按照“保护古城,降低密度,控制规模,节约土地,优化环境,发展组团,基础先行,改善中心”的原则,主要发展目标是以科技、旅游、商贸为先导,为把西安建设成为外向型国际化大都市打好基础,再现古长安昔日的辉煌。规划确定,到2010年中心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310万人,城市用地为275平方公里。

目前,西安城市的发展现状主要集中在绕城以内和南郊、长安区以及北郊、未央区,有些地区已突破原规划的人口和用地规模。

第四次西安城市总体规划设想

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在认真贯彻国务院批准的《第三次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西安市正在修编《第四次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1.城市规划思路:拉开城市骨架、优化布局结构、发展外围新区、降低中心密度、保护古城风貌、创建时代新城、南北拓展空间、东西延伸发展。 2.城市空间结构:以中心集团、外围组团、轴向布点、带状发展的新格局为特色,形成中心城市、卫星城、星罗棋布的建制镇三级城镇体系;组团之间以城市快速路相连接,各具特色、独立发展。

3.城市发展方向:西安的空间结构将成为一个既有连片发展又有分散点状布局的城市形态,西边以咸阳为中心的工业区集中连片发展;北边的渭北地区包括高陵、三原集中连片发展,以经济为主;南边沿秦岭北麓自然生态环境分散布局,以旅游休闲度假为主;东边围绕山、塬以及大量文物古迹采取分散发展,以国际旅游为主。这样,西安将形成三环以内的中心市区,咸阳、临潼、三原、韦曲4个外围副中心的\"大西安都市圈\"。

\"一线两带\"建设构架以及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设想

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依托关中地区的科技和经济优势,实施\"一线两带\"建设,使关中地区率先崛起,以关中带动陕南、陕北,进而达到实现全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线两带\"就是西安为中心,以陇海陕西段和宝潼高速公路为轴线,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的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国家级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国家级关中星火产业带)为特点的产业经济体系。涵盖整个关中地区。包括以西安为中心,以宝鸡、杨凌、咸阳、渭南、铜川为轴向的带状城市群。这里聚集了陕西省80%的科技实力、73%的国内生产总值,包含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3个省级开发区和诸多产业园区。

西安和咸阳将以\"一线两带\"为依托,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以科教文体合作为纽带,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的原则,做到行政推动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相结合,建立\"西安咸阳经济圈\"。近期将按照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布、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的框架,逐步实现城市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和环保一体化。\"西安咸阳经济圈\"核心区总人口达1180余万,其中市区人口将达到近500万人。

西安市公示第四次总体规划zz 2007-06-09 10:21

市规划局昨日传来喜讯,备受市民关注的《西安市2004~2020城市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此项规划不仅 对古城的城市性质、城市特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同时对人口、城市规模、综合交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方面均提出了详尽的“战略构思”。此次总体规划从宏观层 面和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我市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升古城的战略地位等问题后进行了修编,以期解决我市在新时期 建设中出现的新的规模、特色、交通、形态等问题。根据总体规划,在未来16年内,我市的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等将会有较大的改 变。

修编过程中,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及各界专家和市民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力支持。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和市长孙清云多次亲临市规划局进行指导,规划局也多次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

■城市总体布局

九宫格局一城多心

在城市布局方面,本次规划采取拉大城市骨架,发展外围新区;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降低中心密度,保护古城风貌;显山露水增绿,塑造城市个性;南 北拓展空间,东西延伸发展的城市布局原则,城市未来主要向西南、东北方向发展;远期主要向北跨过渭河发展。布局形态为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 多心。未来西安城市将按照九宫格局、虚实相当的总体结构,形成几个外围副中心,即在西南方向形成以户县为主的副中心;在东北方向形成以新筑、临潼为主的副 中心;在北部方向形成以阎良为主的副中心;在渭北方向形成以高陵(跨过渭河)、泾河工业区为主的副中心;在南部方向形成以长安为主的副中心。

行政中心外迁建设外围新区

为了降低中心区密度,更好地保护古城区内历史风貌,规划古城区内发展将以商贸、旅游为主,逐步降低古城墙以内区域的居住人口密度。规划拟在主城区二环以 外南部和北部各控制一处用地,作为行政中心预留地。综合治理渭、灞、浐河,建设城市新的功能区:规划渭、灞、浐河成为城市内河,形成高尚住区和旅游度假区 及城市新的副中心。同时营造渭、灞、浐河及周边环境的“大水大绿”格局,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构建现代物流区:依托西安已形成的航空、铁路、公路枢纽的区位优势和西部信息、金融、商贸中心的优势,并借助已形成的物流产业基础加快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一个物流园区、六大物流中心及十个配送中心。

拓展带动产业发展的开发区:继续推动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支持两个开发区二次创业,营造科技创新、创业的最佳环境。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沿城市发展轴线扩展。

发展功能齐全的空港服务区:以西安咸阳国际航空港和铁路北客站为中心的周边地区,主要发展以综合商贸服务、现代农业开发及旅游度假为主的产业园区。

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居住社区:规划在老城以外布置与产业相匹配的8~10个交通配置合理、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良好的大型居住区。

划定城建六大“禁区”

本次规划首次划定了城市限制建设区域。结合西安的自然、历史地貌特征,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划定六类城市限制建设区域:

基本农田:指《西安市土地利用规划》所确定的基本农田;

湿地:指浐灞三角洲、泾渭三角洲、沣渭三角洲等两河流域交叉地带;

秦岭自然保护区:指根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西安市加强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所划定的生态保护线;

生态绿地、河湖水系及历史地貌:指湿地和生产防护绿带、河湖水系的防洪线以内、自然塬坡;

大遗址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界定的保护区域:指四大遗址、古陵墓区、寺庙院落等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绝对保护区;

城市断裂带:指西安市不适合建设的城市断裂带。

■综合交通规划

建设六条轨道交通线

我市是全国六大交通枢纽城市之一,未来西安将建成面向国际的航空运输中心、国内重要的公路和铁路交通枢纽、西部最大的物流中心,构筑以高速公路、铁路为 构架的陆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市交通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和交通一体化战略,分散老城区交通压力,形成“棋盘”加“环”加“放射线”的“三横三纵三环八放 射”路网格局。此外,未来我市将建成6条轨道交通线,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快速公交为补充,普通公交为辅助的多元化,快速、高效、环保的西安都市圈的城 市公共交通系统。

■历史文化保护

划分四个保护带

按照规划,我市今后将主要保护自然历史环境、城市历史格局、大遗址、历史街区、其他物质类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地下文物、古树名木等八类。

规划提出,我市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将分为四个方面,包括南部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带,中部历史地貌河湖水系保护带,北部台塬古遗址、古陵墓保护带和城 区历史名城保护带。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采取“只拆不建、多拆少建”的措施,逐步降低明城墙以内的居住人口密度,外迁行政机关,减轻老城的交通压力,依托老 城内的文物建筑和历史街区,发展商贸、旅游、文化产业,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质,保持老城的活力。

■城市生态绿地规划

市区确定“三环八带”绿化骨架

到2010年,全市绿地率将达到35%,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平方米;进入国家级 园林城市行列。到2020年,绿地率达到45%,绿化覆盖率达到5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进入 最佳人居城市行列。

在全市范围形成市域、市区、主城区三个层次的绿地系统。市域建设“面山环水”的良好生态基质,成为市区宏观的绿 色生态背景;市区确定“三环八带”的廊道绿化骨架。主城区采取“生态基质—绿色廊道—绿地斑块”相互叠加的复合生态绿地系统格局,均衡布局绿地,形成遍布 城市的“内小外大、内密外疏”的绿地系统。记者周骏朱玲

○城市定位

本次规划分为近期 (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规划在充分研究西安的城市特色后对城市性质做了重新定位,即:西安是 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旅游名城;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主城区;陕西省省 会。今后,西安将建设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

○人口规模

按照规划,201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955万人。其中市区(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以及户县)人口 规模为69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525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1030万人;市区人口规模为76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600万人。

○用地规模

201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695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为525平方公里;202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788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6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7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9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基本社会保障率达到85%,城市化水平达到80%,城市经济规模基本达到我国中等发达城市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