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央视新闻频道近期推出“新春唱响《我和我的祖国》”系列快闪节目之后,一场场爱国歌曲快闪活动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流行开来,各行各业的青年,利用新兴的媒体与艺术形态歌唱祖国、祝福祖国,优美的旋律在各地飘荡,爱国的激情在人们心中沸腾。
快闪类型多样,先后出现过离散型、游戏型、政治型、商业型等不同种类。其内容或是一种娱乐狂欢,或是表达对日常生活的批判,抑或是宣传某种新观念、新产品。学者们对其评价也是态度各异。批评者认为它肤浅幼稚,只是纯粹的社交性游戏而缺乏严肃理性的实践目标;指责它干扰城市正常秩序,增加城市治理成本;甚至担心快闪族被未知组织者利用,从而引发社会混乱。赞赏者则认为,快闪降低了社会参与的门槛,创造了一种平等民主的社交形式;它以戏剧化的方式重塑了人们的城市空间体验,并拓展了公共表达的形式。
爱国歌曲快闪活动合理借鉴了快闪亚文化“情境创设”的理念和充满活力的形式,并通过有效的策划和组织为其注入了深沉的内容和情感,提升了审美品格,展现了亚文化参与构建主流话语的无限可能。
注入意义,内容主流化。有别于快闪亚文化的无意义传统,爱国歌曲快闪活动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背景,是一份献给祖国的特別礼赞。所唱曲目虽多为老歌,但因其爱国情感浓烈、社会普及度高,且经过全新编排,更能直达人心、引发共鸣。活动在娱乐性、可近性上获得了青年的认同,同时也突破了理论界对其肤浅性、破坏性的指责,以轻盈的姿态为爱国主旋律注入了一丝清新的活力。
精心策划,形式审美化。各地的快闪都非常注意天气、场所、布景、道具、领唱人物的选择和设计,以彰显其地域特色、历史风韵、建设成就和时代精神。活动多在人流如织的公共场合惊奇发生,以知名人士、行业精英、青年学子富有个人魅力的独唱或互动演唱启幕。在悠扬旋律的感染下,成百上千的在场群众从好奇驻足到自觉加入,最终发展为共情共鸣的集体合唱。主办方通过多机位抓拍、精美剪辑和专业和声,最后完成声画语言绚丽、情感逐渐升华的优雅叙事。
创设情境,行动剧场化。社会哲学家芒福德认为:“城市不仅创造了剧场,它本身就是剧
场。”爱国歌曲快闪系列活动通过艺术行为、教育主题的巧妙嫁接,在司空见惯的城市居所中创设出富有诗意的剧场氛围,使现场群众在偶遇的“戏剧”情境中经历了一场融欣赏、体验、共情、参与于一体的审美实践。而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的接力传播,则将剧场效应进一步扩散,形成了跨时空的情感震颤和价值认同,引发了全国范围内一场又一场表达爱国激情的快闪风潮。
快闪以其游戏性、创新性、自组织性等特点,很好地适应了青年的行为特点和情感诉求,让他们在娱乐互动中自觉体验,也为其别具一格的表达方式提供了施展空间。可见,青年亚文化既不是芝加哥学派眼中对社会具有实际破坏力的反文化,也不完全是伯明翰学派视野中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风格抵抗的附属文化,亦不全然是后亚文化学者视野中的纯娱乐文化。
在歌唱祖国快闪的走红中可以看到,青年亚文化的存在本身就具有其重要价值,能让青年在身临其境感受并参与的情况下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悟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选自邹举《中国教育报》2019年6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快闪类型多样,学者们对其评价也是态度各异。批评者对其扰乱城市进行了指责,赞赏者则认为其对拓展城市空间起到了积极作用,且赞赏者更多。
B.爱国歌曲快闪活动合理借鉴了“情境创设”的理念和形式,突破了理论界的指责,为爱国主旋律注入了活力,从而获得了青年的认同。
C.为了彰显各地地域特色、历史风韵、建设成就和时代精神,各地的快闪在天气、场所、布景、道具、领唱人物的选择和设计方面进行了精心选择和策划。
D.快闪系列活动是一场融欣赏、体验、共情、参与于一体的审美实践,使现场群众在偶遇的“戏剧”情境中创设出了富有诗意的剧场氛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开篇列举了央视推出的“新春唱响《我和我的祖国》”系列快闪节目,接着对快闪的特点进行了诠释,然后引出了作者的观点。
B.第四至六段文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论述了快闪文化具有主流化、审美化、剧场化的特点。
C.第五段介绍爱国快闪活动的拍摄过程,论述了爱国快闪活动具有审美化的特点,整个活动经过精心策划以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D.文章最后部分进一步论述了青年亚文化让青年在爱国快闪活动中,可以感受爱国的氛围,领悟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爱国快闪活动多在人流如织的公共场合惊奇发生,因而在偏远的山区、海洋上一般不宜举办此类活动。
B.爱国快闪活动需要借助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的接力传播,否则将无法形成剧场效应也无法形成跨时空的情感震颤和价值认同。
C.提供表现青年的行为特点和表达情感诉求的空间,使之在娱乐互动中自觉体验,可见快闪活动具有创新性、娱乐性等特点。
D.吸收了文化中积极因素的爱国快闪活动,将活动主题化、审美化、情感化,让青年可以身临其境,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摘编自《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
材料二:
(摘编自《2017沪女性调查:二胎生育意愿不高 经济压力成主因》)
材料三:
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一时间难以接受二胎,而且如果生二胎还要处理好两个孩子的关系,并且也要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中国现在抚养孩子所需的费用并不是个小数目,因此很多夫妻就打消了生二胎的念头。总体看来,中国的出生人口成下降趋势,而原因无非下面这两点。
1.抚养孩子需要承受更大压力,并且要有足够的经济能力。
二胎政策的放开满足了家庭想要多添一个生命的愿望,但是大部分家庭因为现实原因而无法实现。一个孩子的教育和生活方面开支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尤其是现在教育费用越来越高,孩子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2.人们思想观念开放,传宗接代的旧思想已被摒弃。
现在重男轻女的观念越来越淡化,很多人都喜欢小女孩,而且也越来越漠视传宗接代这样的旧思想,生二胎就显得没有那么必要。与其生个二胎还不如集中精力去抚养一个孩子,营造一种自由温馨的环境,勉强生个二胎也只会给家庭带来更多的不便,有很多家庭生了二胎之后家庭关系变得很不和睦,尤其是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
(摘编自《二胎政策放开后,人口却看不到明显增长,原因其实很无奈》)
材料四:
韩国政府面向月收入低于一定水平的新婚夫妇每年提供5万套保障性住房,为怀孕女性提供一定的产前诊查费用,子女不满6岁时,女性可以有1年时间在家养育子女,每月可领取40万-50万韩元的底薪,并保留职位等。
瑞典政府认为,生宝宝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儿,父亲也必须承担责任,并立法对男性休产假做出规定。为了鼓励父亲多休产假,瑞典的社会保障部门还设立了奖金,在休够法定的60天产假后,父母每多休30天产假,就可多领取3000克朗奖金,如果父亲和母亲在休产假上做到“完全平等”,即每人休假240天,这对父母可领取135000克朗的最高奖金。
在法国,孕妇一共有16周产假,至少有2周可以在生育前使用,剩下的14周生育前后都可使用,休产假的政府员工拿100%工资,私企员工视公司情况而定,上限是每月3129欧元。父亲可以有11天的陪产假,休假期间工资照拿。如果一对夫妇为各自的雇主工作超过一年,那么他们都有权请假在家带小孩,直到小孩3岁。 (摘编自《各国推出多项政策鼓励生育:外国为何愿生二胎》)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针对生育二胎状况调查中,有过半的上海女性因为经济压力不打算生育二胎。 B.上海女性不打算生育二胎主要来自客观现实的压力,仅有少数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C.调查中有三分之一的上海女性还没想清楚,表明她们顾及健康、生活、教育等因素。 D.上海女性不打算生育二胎,不仅考虑到眼前的现实因素,还考虑到未来长远的发展。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面实施二胎政策是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行动的国家行为。
B.二胎政策放开后,人口却看不到明显增长,原因很多,如果不加以解决,中国的人口数量将明显下降。
C.现在重男轻女的观念越来越淡化,很多人觉得生二胎没有必要。
D.为了提高人口数量,许多国家纷纷推出各种鼓励生育的政策,消除生育的后顾之忧,引导女性生育。
6、根据以上材料,请简述我们应如何提升女性生育二胎的意愿。(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享受“孤独” 王海斌
早年时,总惧怕“孤独”,因它与“寂寞”总是在没有来由和毫无征兆之际,将我们团团包围,那种裹袭周身的压抑令人窒息,另加上“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情绪笼罩,总是将“孤独感”活脱脱演绎成了“世界无情抛弃你”的一出悲剧。
年岁逐增,方才知晓“孤独”是一种人生常态,很多时候它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奢侈境界,无人叨扰的寂静中,我们才觉活出了真我,才觉自由之真谛。于是,我们又慢慢地开始学会“享受孤独”,升华到“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豁达。
其实,在古代文人的人生境遇中,“孤独”一直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东晋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已然将“孤独”之境描摹得十分具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种“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乡野闲趣;这种“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的达观豁朗;这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乐道安贫,已然被此四句诗述尽。“孤独”在陶潜的笔下,成了一种独到之境,成了一种后人竞相追逐的目标。
而有时,“孤独”在多数文人笔下,就显得凄苦而引人自怜,清雅而令人追思。古往今来的众多“夜不成寐”者用他们自己的遭遇在诠释不同的孤独境况。王粲夜不成寐,登楼四望,生发“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活化了翻来覆去睡不着的真实状态,这是种愁苦的孤独;阮籍夜不成寐,起坐弹琴,感慨“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委婉地表达了自己难以名状的苦闷,这是种难言的孤独;柳三变夜不成寐,起身重睡,无奈呼喊“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将搅乱心绪夜半无眠的别离相思之苦竟刻画得如此微妙,这是种思念的孤独;而东坡夜不成寐,拉上好友,在月夜游走,记下了“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之境,竟将这两位“闲人”乐出了一番生活的禅趣,这便是种难得的孤独了。古人的孤独失眠虽万千不一,但触及朴素的情感心弦之时竟都成了一种文艺的雅趣。
“秋士易感”,萧瑟的秋季时节曾促成无数的悲秋佳作,欧阳公的《秋声赋》更首屈一
指,那数百年前的某个秋夜,欧阳公秉烛夜读,偶闻秋声,状写山川寂寥草木零落,抒发秋声悲戚人事忧劳。万物秋声,纯属自然之境况;人生悲慨,全然俗世之纷争。欧阳公那“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的天问至今无人作答,“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秋声依旧,虫鸣四野,此情此境也算是对人世沉浮诗人本身的一种无言的宽慰了。
冬雪常与“孤独”演绎传奇佳话。柳河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陶庵“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从古至今,《江雪》《湖心亭看雪》一直是评论家笔下的评述“孤独”的经典佳作。且不谈作者本人的人世历程,单是两文的构图用语也极传神地诠释了中国画中白描留白的极致。江天纯色的雪后,万籁俱寂,四下无声,江边惟有垂纶者,是实是虚?是作者是隐者?皆无定论,然“千万孤独”的境界读者皆有共鸣,空灵岑寂的广袤天地间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朦胧美感让人动容,亦令人心醉;大雪三日时节,独往湖心亭看雪,见湖中竟有对饮者,同饮三大白,酒毕席散,惟剩舟子喃喃“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何谓“痴”?“痴”不就是一种寻觅孤独的执念么?比寻觅孤独更意外的是什么,是一种“桃李春风一杯酒”的喜悦,是一种“莫愁前路无知己”的企盼,更是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述及此境,蓦然察觉孤独者们竟都是眼眸能说话,颦笑满深情者。
孤独之状的体味不可操之过急,它需要智者的指引但更需自我的顿悟,因为人生最终都会在害怕孤独中学会接受孤独,然后学会坚守孤独,最后学会享受孤独……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你听,诗佛摩诘已在用他最深情的方式在与我们共品“孤独”了。
选自《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读贾平凹<生命是孤独的旅程>》,有删减 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孤独”在陶渊明笔下 “成了一种独到之境,成了一种后人竞相追逐的目标”。 B.“孤独”在文人笔下,就显得凄苦而引人自怜,清雅而令人追思。古人的孤独失眠虽万千不一,但触及朴素的情感心弦之时竟都成了一种文艺的雅趣。
C.萧瑟的秋季时节曾促成无数的悲秋佳作,秋景“也算是对人世沉浮诗人本身的一种无言的宽慰了。”
D.很多时候,“孤独”是一种境界,无人叨扰的寂静中,我们活出了真我,发觉自由的真谛。于是,我们又慢慢地开始学会“享受孤独”,升华到“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豁达。 8、画线句“冬雪常与‘孤独’演绎传奇佳话”,为什么?请简析。(6分)
9、请简要赏析文题“享受孤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壁字季章。父焘,典国史。壁少英悟,日诵万余言,属辞精博。孝宗尝问焘:“卿诸子孰可用?”焘以壁对。以父任入官,后登进士第。召试,为正字。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大臣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侂胄意不怿。壁度力不能回,乃入奏:“自秦桧首倡和议,使父兄百世之仇不复开于臣子之口。愚以为宜亟贬秦桧,示天下以仇耻必复之志,则君臣上下奋励振作,拯溃民于残虐,湔祖宗之宿愤。在今日举而措之,无难矣。”疏奏,秦桧坐追王爵。议者谓壁言虽公,特以迎合侂胄用兵之私而已。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丘崈以闻,壁贻崈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金帅报书以用兵首谋指侂胄,侂胄大恚,不复以和为意。壁言:“事势未集,亦权宜就和。苟利社稷,固难执一。”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后兵败侂胄.被诛,御史叶时论壁反复诡谲,削三秩,谪居抚州。越四年,复除知遂宁府,未至,而溃兵.张福入益昌,戕王人,至遂宁,壁传檄谕之,福等读檄泣下,约解甲降。会官军至挑贼,贼..忿,尽燔其城,顾府治曰,李公旦夕来居,此其勿毁,壁驰书大将张威,使调兵士来战,威夜遣人叩门,言曰:“贼垒坚不可破,将选死士,梯而登,以火攻之。”壁曰:“审尔,必多杀士卒,盍先断贼汲路与粮道,使不得食,即自成擒矣。”以长围法授之,威用其谋,贼遂平。壁嘉定十五年六月卒,谥文懿。壁嗜学如饥渴,群经百氏搜抉靡遗,于典章制度尤综.........练。为文隽逸,所著有《雁湖集》一百卷、《涓尘录》三卷等。
(选自《宋史•李壁传》,有删改)
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疏奏,秦桧坐追王爵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B. 或劝其速去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C. 群经百氏搜抉靡遗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D. 于典章制度尤综练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秩,指古代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削三秩”指李壁被贬官三级。 B.传檄,指传布檄文。檄文指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
C.谥文懿,谥号是古人对死去的地位高的人给予或褒或贬的称号,“文懿”是褒扬的谥号。 D.群经,指儒家经典;百氏,指诸子百家。群经百氏都是科举时代儒生应试考查的内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壁聪颖好学,著作颇丰。他年轻时每天诵读一万多字,所写的文章精深博大;求学如饥似渴,涉猎广泛,撰有多部著作。
B.李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他先是反对韩侂胄草率用兵,后因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能挽回出兵局面,又建议贬斥秦桧以振奋人心。
C.李壁敢于担当,不怕担责。他和韩侂胄共同执掌朝政,韩侂胄执意用兵,他不顾他人劝阻,与韩侂胄一起出兵,兵败后被贬居抚州。
D.李壁精于谋略,平定贼兵。平定贼兵的过程中,他调兵遣将,反对火攻,建议采取断汲路与粮道的长围之法,最后贼兵被平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大臣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5分) (2)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丘崈以闻,壁贻崈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③东过连山④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②[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因“直道事人”三黜。③[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④[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一、二句以叙事起,寥寥数笔即勾画出诗人和朋友屡遭挫折的经历,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B.颔联以典明志,“事异”两字,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名惭”写出诗人对柳士师的敬意。
C.“并”“尽”二字有情有致,描绘出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之景,意境凄惋。
D.诗人以“回雁”、“哀猿”反衬离别之情,诗境也变得凄厉了,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15、“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柳永名作《雨霖铃》的结句。比较这首诗的尾联和《雨铃霖》的结句艺术手法上的异同之处。(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6分,每空1分)
(1)《劝学》中连用四个比喻,并联系生活实际,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目的在于强调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2)白居易《琵琶行》中多次写到“月”,其中用来渲染一种静寂寥廓的环境氛围的一句是“ ”,用来渲染一种孤寂清寒的环境氛围的一句是“ ”。 (3)儒家思想一脉相承。《论语》中的名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与《鱼我所欲也》中的 “ , ” 内涵一致。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7~19题。(共9分,每题3分)
中国印章文化源远流长。印章在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说文解字》言“印,执政所持信也”,揭示了印章功能的核心——信。“示信”’,是印章文化功能最本质之点。秦以前,官、私印都称“玺”,起初作为商业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以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印章和政治仪礼结下了不解之缘,汉初名臣张良________,解印绶辞归,意味着权力的卸除。
印章的发展史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在明清时期。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明清是印章热的时代,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学理论更是________,促成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印章在发展中,出现了丰富的品类,如表字印、室名印、别号印、收藏印、鉴赏印、考订印等等,________。印章可分为实用的、非艺术性的印章和艺术性的印章。________,这两部分不是截然分开、互不包容的,而是变动不居、互为转换的。
今天,印章的示信功能已明显削弱,但它的美学系统正在加强甚至扩展。( ),已显露其“出蓝”之势。印章艺术,正以一种中国的语言方式,向世界讲述着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功成身退 层出不穷 俯拾皆是 因而 B.韬光隐晦 应接不暇 不一而足 然而 C.功成身退 层出不穷 不一而足 然而 D.韬光隐晦 应接不暇 俯拾皆是 因而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B.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C.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D.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 B.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 C.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 D.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对秦汉范型来说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一般情况下,① 。 我们的身体每时每刻都从里到外的运动,每一瞬间都在燃烧着能量,而负责传递能量的搬运工就是自由基。
② ,它们可以帮助传递维持生命活力的能量,杀灭细菌和寄生虫,还有助于排除毒素。但当人体中的自由基失去控制,超过一定的量时,会给我们的生命带来伤害。③ ,然而现代社会中化学制剂的大量使用、工业废气的增加等都会导致自由基的产生,骤然增加的自由基,早已超过了人能保持平衡的正常标准,人类的健康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8月30日,一款名叫\"ZAO\"的AI换脸软件上架,一夜之间收获了100万+的用户量,迅速登上微博热搜。这款换脸软件号称“仅需一张照片,出演天下好戏”,将用户所上传的照片,置入平台上用户所选择的影视片段之中,实现用户与“明星”的大换脸。
在迅速刷爆朋友圈的同时,ZAO也遭受了众多质疑。人们担忧个人隐私、支付安全、产
权等是否会遭受侵犯,以及一旦被滥用是否会引发诈骗风险等问题。 (1) 请给上述新闻拟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2分)
(2) 针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质疑,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80字。(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部分学校的高中毕业生在高考结束后大规模地撕书,满楼满屋子都是撕碎的书籍……有的老师说看着书本被撕毁感到很遗憾也很痛心,有的家长说,学生被压抑了三年,终于解放了,撕毁书本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请你对材料中的老师或学生家长的看法,以书信的方式进行反驳。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1.C(A项“赞赏者更多”于文无据;B项“从而获得了青年的认同”强加因果;D项“使现场群众在偶遇的‘戏剧’情境中创设出了富有诗意的剧场氛围”曲解文意。) 2.B(“层层递进论证方式”错误,应是采用并列式论证方式。)
3.B(“将无法形成剧场效应”理解不当,原文中是说“将剧场效应进一步扩散”。) 4.(3分)A(“过半”的说法有错)
5.(3分)B(“人口数量将明显下降”说法有错)
6.(6分)国家要做好政策宣传工作;社会要完善保障机制;家庭要营造和睦平等的氛围。(每点2分)
7.B。解析:依据原文“而有时,‘孤独’在多数文人笔下,就显得凄苦而引人自怜,清雅而令人追思。”应为“有时,在多数文人笔下……”。
8.⑴冬雪的意境中,“孤独者”可以“自由驰骋”,创作出评述“孤独”的佳作。 ⑵雪后江天纯色,万籁俱寂,虚虚实实,所谓何人,皆无定论,空灵岑寂的广袤天地间的朦胧美感让人动容,令人心醉,“孤独”的境界易于共鸣。
⑶于冬雪中寻觅“孤独”,可以收获“喜悦”,收获“企盼”,收获“豁达”,更察觉孤独者的深情。
9.⑴立意新颖,“孤独”避之不及,何谓“享受”?引起读者兴趣。
⑵年岁逐增,方晓“孤独”是人生常态,是奢侈境界,在“孤独”中活出自我,发觉自由的真谛,在“享受”中得到人生的升华。
⑶古往今来,“孤独”是文人们不可回避的话题,更成为一种文艺雅趣。
⑷体味“孤独”需在坚守中顿悟,在享受中品味。(答出3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0.C
11.D(“群经百氏都是科举时代儒生应试考查的内容”错)
12.C(“与韩侂胄一起出兵”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韩侂胄不听李壁的劝阻,出兵的想法更加急切。)
13.(1)当时韩侂胄把持国政,建议收复失地,出兵的想法正急切,有的大臣因为提出阻止发兵的意见违逆了韩侂胄获罪被贬。( “专国”“锐”“沮”“忤”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金国派使臣来,暗中表示想议和的意愿。丘崈把这件事报告朝廷,李壁送给丘崈一封信,让他派侍役送信给金兵元帅讲和。(“微”“闻”“贻”“俾”“致”各1分)
【参考译文】
李壁字季章。父亲李焘,主修国史。李壁年轻时聪颖过人,每天诵读一万多字,写的文章精当广博。孝宗曾问李焘:“您的各个儿子中,谁可任用?”李焘回答说李壁可用。凭借父亲的职位从政做官。后来考中进士。被皇帝召试后,李壁担任正字之职。宁宗即位后,李壁改任著作佐郎。当时韩侂胄专权,建议收复失地,出兵的想法正急切。有的大臣因为提出阻止发兵的意见违逆了韩侂胄获罪被贬。李壁说:“进攻的关键,应该是慎重发兵并一定要达到目的,不要轻率出兵而随便停止。”韩侂胄心中不悦。李壁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能挽回(出兵的局面),就上奏说:“自从秦桧首先提倡和议使得父兄百世的仇恨不再从臣子口中说出,臣认为应该立即贬斥秦桧,向天下表明报仇雪耻的志向,这样一来, 君臣上下奋发振作,从凶残暴虐的敌人手中拯救出离散的人民,洗去祖宗的长久怨愤。在今天提出并去施行这些,不难啊。”奏疏交上去,秦桧被判罪追削王爵。议论的人认为李壁的话虽然公道,只不过是用来迎合韩侂胄用兵的私意而已。金国派使臣来,暗中表示想议和的意愿。丘崈把这件事报告朝廷,李壁送给丘崈一封信,让他派侍役送信给金兵元帅讲和。金兵元帅回信称用兵的主要谋划者是韩侂胄,韩侂胄大怒,不再考虑议和。李壁说:“现在的情势还没有安定成功,也可以权且变通前去议和。如果对国家有利,本来也难以始终采取一个策略。”韩侂胄不听,出兵的想法更加急切。李壁正和韩侂胄共同执掌朝政,有人劝李壁赶快离开,不要和韩侂胄一起分担祸患,李壁说:“唉,国家困乏了,我离开了谁适合谋划这些?”后来因为兵败韩侂胄被诛杀,御史叶时认为李壁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李壁被降官三级,贬居抚州。过了四年,又被授任遂宁府知府,还没有到任,而溃散兵卒张福进入益昌,杀害朝廷命官,到达遂宁,李壁发布文书谕示他们,张福等人读檄文流下眼泪,约定解甲投降。恰好官军来到向贼兵挑战,贼兵愤怒,把全城都烧了,看着府衙说:“李公很快要来居住,这里不要烧毁。”李壁快马传信给大将张威,叫他调集士兵来会战。张威夜间派人敲门,告诉他说:“贼兵城垒坚固无法攻破,将要挑选敢死队,用云梯登城,用火攻城。”李壁说:“真是这样,必然大量损失士卒,为什么不先断绝贼兵汲水的通路和运粮的道路,让他们得不到食物,他们就会自动被擒了。”把长期围困的方法教给他,张威使用了他的计谋,贼兵于是被平定。李壁于嘉定十五年六月去世,谥号文懿。李壁爱好学习,如饥似渴,各家经典全都搜集,没有遗漏,对典章制度尤其进行广泛研习。他写的文章俊逸不凡,著作有《雁湖集》 一百卷,《涓尘录》三卷等。
14.D “反衬”不恰当,应改为“正衬”,以哀景哀情。
15.相同点:同为想象别后之景,采用虚写手法。(2分)(答出虚写或者想象都给满分)
不同点:柳词直抒胸臆,以千种风情衬尽羁旅愁苦,人间别恨(2分,手法1分,分析1分);刘诗以想象之景结情,寄离情于山水(答出以景结情或者双关都给分)。(2分,手法1分,分析1分)
16.(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月明江水寒 (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7. C 第一组:功成身退:大功告成后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韬光养晦:意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后文有“权力的卸除”,与之相呼应,此处应选“功成身退”。第二组: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印学理论应该是接连出现的,应选“层出不穷”。第三组:俯拾皆是:意思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不一而足: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此处在列举印章丰富的品类之后,应选“不一而足”。第四组:因而:表示因果关系;然而:指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因前后分句是转折关系,此处应选“然而”。分析可知,C项词语最恰当。
18. B 从关联词搭配来看,“无论是……还是……都”为一个整体,排除CD两项。从语序看,是先“外形”,然后深入到“印文、章法”;从“蕴含”和“呈现”补语看,“蕴含”搭配“着”,“呈现”搭配“出”为宜。排除A项。分析可知,B项修改的最恰当。 19.B 所填句子有两个对象,一个是“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一个是“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应该是“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对秦汉范型来说”和文句后文的“已显露其‘出蓝’之势”相连接。分析可知,B项补写的最恰当。故选B。 20. ①生命离不开自由基的活动。 ②受控的自由基对人体是有益的 ③生命体本身具有平衡自由基的能力。(3分,一点1分)
21.(1)爆红换脸软件引众忧 (换脸软件1分,引众忧1分)
(2)示例:AI换脸技术需正确引导。虽然它以低门槛的技术满足了网友猎奇、美颜和娱乐等需求,但也可能侵犯肖像和隐私权,造成信任危机,甚至引发网络诈骗。因此,要理性对待。评分标准:共3分,观点鲜明1分;理由阐述2分。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22.作文: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共有两句话,第一句创设了一个情境:部分学校的高中毕业生在高考结束后大规模地撕书,满楼满屋子都是撕碎的书籍。
第二句主要陈述情境中的两类人对情境中核心事件的观点和看法。综合来看,第一部分中的情境是第二部分观点的前提和基础,第二部分中所凸显的观点和看法是审题立意时应该关注的重心。
2.典型任务的限制。首先,“请你对材料中的老师或学生家长的看法,以书信的方式进行反驳”,这是命题人的写作指令。“反驳”一词限定了考生的思考方向,即要站在反对的立场上,提出反对的理由来进行辩驳;其次,“反驳”的内容为“材料中的老师或学生家长的看法”,即“看着书本被撕毁感到很遗憾也很痛心”或“学生被压抑了三年,终于解放了,撕毁书本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再次,任务规定对“老师或学生家长的看法”的反驳是二选一,不可同时对其进行反驳;最后,应该注意反驳的方式已经明确为“以书信的方式进行反驳”,不能以其他方式进行。这几点在行文过程中必须都得到合适的、明确的体现,缺一不可。
3.价值判断的限制。材料中老师和家长的态度是对立的,但其双方的认识都有偏颇:老师只看到了学生的撕书现象,却忽略了其苦读三年的坚持;家长认为撕毁书本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忽略了这是不容忽视的成长问题。所以命题人才要考生选择一方进行批驳。考生绝不可站在一方的观点下批驳另一方。
4.文体限制。既然规定考生“对材料中的老师或学生家长的看法”进行反驳,文体也就被限定为议论文,而且是驳论文。 开放性
1.立意角度开放。总体来看,作文材料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老师和家长的角度聚焦“高中毕业生在高考结束后大规模地撕书”这个核心事件,这就为考生立意提供了两个大的切入角度;同时在老师这个大角度之下还有多个选择:可反驳“很遗憾”,可反驳“很痛心”,或者对二者同时进行反驳等;在家长这个大角度下也有几个选择:可反驳“学生被压抑了三年,终于解放了”,可反驳“撕毁书本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或者对二者同时进行反驳等;所以,二者合理叠加之后立意角度的选择余地就比较大,而且其中任意一个立意都是符合题意的。这就可使立意角度的开放性达到最大化,让学生的写作才能得到充分展现。 2.考生反驳的理由是见仁见智的。只要不违背主流价值观,能自圆其说就行。
3.论证选择的开放性。材料所提供的情境都是考生非常熟悉并完全能理解的,能够无障碍地引发共鸣,可以触发考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所以在此基础上可以运用相类联想、相似联想、相反联想等进行选材论证,只要与所选立意相关都可以入文,通过合理剪裁,为我所用。
4.写作者的身份是自由的。可以站在考生的角度反驳,可以是老师反驳老师,也可以是家长反驳家长,也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反驳…… 切题立意: 1.反驳教师方面:
①三年苦读可嘉,撕书宣泄不必纠结。 ②纠结“撕书”问题,不如反思教育症结。 2.反驳家长方面:
①“撕书”不可取,成长无小事。 ②书是奋斗的见证者和陪伴者,理当珍惜。 ③ 高考不是解放,怎可撕书反抗? ④宣泄压力,有更积极的方式。 偏题立意:
1.轻轻地我走了,不留一片纸屑。(不区分教师和家长的观点,将其混为一谈)
2.爱校之深,“撕书”之切。(将教师和家长的观点混为一谈;忽视“反驳”的任务,泛泛而谈,不能有的放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