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2023-11-10 来源:易榕旅网


《25 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

教材简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二十五课,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课文由三部分组成,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

设计理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为此,本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把学生的自主体验、个性阅读作为教学的主导方式,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师生共同运用教材,占有、整合、充实更多的教学资源,同时,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展语文能力,受到人文熏陶。

教学目标:

1. 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 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语,积累词语,并学习一些表达方法。 3.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 了解作者描述坦克发明过程的表达方法: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感悟、积累词语。

2、了解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①有关的课件;②坦克录象

学生准备:①积累相关的词语;②运用词语归纳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认字看图,形成期待

1、认读“矛”“盾”二字,引导看图识“矛”“盾”这两种武器。

师:(课件出示“矛”与“盾”)你们认识这两个字吗?(生:“矛”和“盾”。) 师:一起来读读(师先指“矛”后指“盾”,学生齐读)。

1

师:(课件出示插图)你们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生:图上这两个人,左手拿着的是盾,右手拿着的矛。)

2、指导写“矛”“盾”二字。

师:“矛、盾”二字是本课的生字,请同学们认真看屏幕,伸出右手,跟着书空。(课件出示二字笔画范写。师提示“矛”字中间一点不能掉,古代的矛头是灵活可调的,那是一个开关。“盾”字多像一个盾牌后面露出机警的眼睛来呀。)

师:请同学们在文中的插图对应的位置,写上这两个字。 3、揭题,读题。

师:看到这两个字,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谁来说说?(生:①我想到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②我知道了“矛”和“盾”古代的兵器。③我想,这篇课文要告诉我们什么呢?④《矛和盾的集合》,“集合”是什么意思?)

师:这节课,我们就是要来学习一篇与矛和盾有关的文章,看老师写课题。“集”也是生字,注意看老师写。(师边说边写,生书空。)(课件显示:《矛和盾的集合》)一起来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对“矛”、“盾”这两种兵器的认识和对这两个生字的识记入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探究期待。】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学生自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1页。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生自由读文。)

2. 检查自学字词情况。

师:(课件出示带拼音词语:(1)集合 紧张 固然 乌龟 自卫 进攻 炮口 坦克 战场 首次 长处 胜利者(2)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合二为一 庞然大物 集于一身 大显神威)谁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读,读错的要强化读)去掉拼音还会读吗?一齐来读。(全班齐读)

3. 齐读课文。

师:现在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你们还会读吗?(指名学生逐段读)

【设计意图:在第二学段的学习中,字、词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为后面的课文学习扫除阅读障碍,并渗透积累词语的意识。】

三、再读课文、交流感悟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了解发明家产生想法。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学生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或知道了什么? (生说。师相机出示: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2

师:现在,同学们就是那位发明家,请同学们拿本书来当盾牌,老师开始进攻了,老师说到哪,你就要往哪边抵挡。

(师说:上、下、左、右等,语速越来越快,令学生体验难以招架。)

师:在矛的猛烈进攻下,你们——(生:左抵右挡),结果——(生:难以招架) 师:你感受到了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比赛?(生:这是一场非常激烈的比赛。)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比赛的激烈呢?(生说。课件点击,“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这些词语变色。)

师: 你还能用哪些词语来描述战斗的场面呢?(生说:紧张、精彩……。) 师:这里还有一些词语可以用来描述战斗场面,请读一读。 (课件出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心惊胆寒、触目惊心 )

师:多么惊天动地的比赛啊!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吧!(学生读句子。)他这样读,你感受比赛的激烈了吗?谁再来读?(指名学生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演一演,感受比赛的紧张激烈,抓住 “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进行品读指导,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进行了朗读的训练。同时,又让学生说说描述战斗场面的词语,唤醒学生的学习积累,调动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师:发明家招架不住了,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生说(板书:产生想法)—— 师:发明家的想法是什么?(学生说,课件显示句子:“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师相机板书:小 铁屋子)

师:请同学们注意这两个句子,发现什么了?(生说,若说不出,直接点击课件,“!”变色。)

师:谁来读第一句?(生读后,老师评价:可惜)谁来读?(生读后,老师评价:遗憾)你来读?(生读后,老师评价:不满)

师:谁来读第二句?(生读后,老师评价:高兴)谁来读?(生读后,老师评价:自豪)你来读?(生读后,老师评价:喜悦)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个感叹号所表达的感情了吗?(生说。) 师:(点击课件,如果……就……变成红色)一起读读句子(生:读句子)。 ...师:反过来,大家会说吗?(生说。课件显示:如果 盾太小 ,就 容易被矛戳到 。)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理解“!”在文中所表达的不同感情。并进行了用关联词“如果……就……”的说话训练,在引导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语言实践。】

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体会发明家修正想法、延伸想法。

师:真了不起,你们这些小发明家和大发明家想到一块了!发明家还有什么想法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3

师:听听,这位发明家有点着急了。谁再来读读?(再指名读。)你听听他多不满意呀,一起来读读。(齐读)

师:“这样”是怎么样?(生说。板书:缩)你们能用其它的词换下“固然”吗?(生:当然、就、一定、非常、特别……)你们知道“固然”的意思了吗?(生说。)就是非常安全的意思。

师:是呀,躲在铁屋子里固然安全,可是,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缩在铁屋子里能进攻吗?(生:不能)发明家又有什么想法呢?读读第四自然段吧。

(生说。课件出示句子:“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指名读。)

师:发明家开始修正他的想法了。(板书:修正想法。)这里的矛为什么加上了引号?(生说。 板书:枪和炮 )

师:真聪明。你来当当发明家吧。发明家呀,你现在不仅可以躲在铁屋子里保命,还可以从铁屋子里伸出“矛”来进攻,你的心情怎么样?(生:我很高兴。)那就请你高兴地读读这句话吧。(生读。)

师:还有哪位同学来当发明家?(再指名。)这位发明家,你的发明又有了改进,你有什么感受呀?(生:我太激动了。)好,请你激动地读一读句子吧。

师:发明家呀,面对你的发明创造,你有何感想呀?(生:我非常兴奋。)请你兴奋地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理解引号在文中的用法。以置换角色的形式让学生以发明家的身份来说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句段,这种方式意为让学生在接近文本的基础上,与文本更深入地对话。】

师:这下发明家该满足了吧?(生:不满足。)那发明家还有什么更好的想法呀?(生:发明家还要让铁屋子跑起来,给它装上轮子和履带。)发明家又延伸了想法。(板书:延伸想法。)(出示句子:“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指名读。)(相机板书: 跑 轮履带)

师:这就是——生:坦克。(板书:坦克。)

师:对于这样的发明,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生自由畅谈。)带着你们的感受自由读读这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我听出了你对发明家的敬佩之情。(再指名读。) 师:我听出了,你比发明家还高兴呢。(再指名读。) 师:你对发明家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设计意图:在理解了发明家的伟大发明后,让学生说自己的感受,并让学生带着自己在感受读语段,让学生在感受发明的神奇之外,更对科学抱有极大的兴趣。】

3、学习第五自然段,感受集合的神奇。

4

师:这个过程,就是发明坦克的过程,就是发明家对“矛和盾的集合”过程。一起读题目。(生齐读课题)现在同学们明白“集合”的意思了吗?(生说:合二为一。)

师:是啊,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是用矛和盾作战不能相比的。

师:现在,我们来感受一下坦克的神威吧。(大屏幕播放坦克大显神威的录象片段。) (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齐读。)

师:德国兵见到坦克,会有什么表现?(生说。)还会怎么说?(生:什么怪物啊!) 师:谁来读读这一自然段?(指名读。)这下德国兵被吓退了一公里!还有谁能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哇,德国兵吓退了十一公里,溃不成军了!我们一起像他这样读一读吧!(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看录像,加深了感受,对“集合”的神奇作用理解得更透彻,也激起了对发明创造者的肃然起敬之情,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总结复述,回归整体。

1、复述板书,了解作者描述坦克发明过程的表达方法“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

师:现在请大家好好地读读课文,然后根据板书,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可以用上文中的这些词语(课件出示词语: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合二为一 庞然大物 集于一身 大显神威)能用上几个就用几个。(指名说,自由练说,再指名说。)

2、总结谈话。

师:学到这里,大家都明白了什么?(生说。课件出示句子: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齐读。)

师:集合,不仅仅是一个道理,也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法宝。——(生读:“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师:有了集合,我们就会有更多的发明创造。——(生读:“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师:有了集合,我们的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生读:“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师:同学们,集合不仅是一种具体行动,也是一种思考方法,一种人生智慧。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领悟“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个道理,请同学们回去以后,去收集一些能说明这个道理的例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板书复述本课所学内容,进一步感受作者描述坦克发明过程的表达方法: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铺垫。此时,学生对课文蕴含的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感悟已是水到渠成,教师的激情引读更是让学生将此道理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中。】

5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2. 请大家收集能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例子,并用“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的顺序,写个发言提纲。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在第二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明确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本文中有许多用得很好的词语,如“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大显神威、合二为一”等等,引导学生积累词语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在作业设计中,让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将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而了解作者描述坦克发明过程的表达方法:“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是这节课教者花了重力让学生感悟的,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将让学生进行迁移,用这种表达方式来更深入地阐述本文所蕴含的道理。因此,在作业设计中便有了收集例子,写发言提纲的作业。】

六、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产生想法 → 小 铁屋子

修正想法 → 缩 枪和炮 坦克

延伸想法 → 跑 轮、履带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