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考研教育学大题资料整理

2021-08-16 来源:易榕旅网


教育学

绪论

1、阐述教育学和普通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活动,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研讨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普通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的一般原理和中小学教育的学科

2、为什么说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教育经验汇编有所不同。

1、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

2、与教育方针相比:由于教育方针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体现国家意志,具有法律上的效力,是必须遵照执行的。而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重在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存在讨论空间,可以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但不具有法律效力。且方针政策也不是教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最终依据。

3、与教育经验汇编相比:教育经验汇编是生搬硬套教育经验的操作程序,仅仅满足教育经验的介绍。而教育学虽然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十分重视经验的收集。但教育学并非教育经验的堆积,必须将教育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身。

因此,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教育经验汇编有所不同。

3、阐述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学习教育学是提高自我的职业认识,树立科学教育观的需要。

2、学习教育学是帮助我们掌握教育规律、方法和技术及其运用原则的需要。

3、学习教育学是正确制订教育方针的需要。

4、学习教育学是深化教育改革、探索教育未来发展的需要。

5、学习教育学是进行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

第一章

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何意义?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其他动物界没有。

(3)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有目的的。

(4)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1) 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助于人们透过教育现象,更加深刻、科学地理解和发展教育。

(2)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利于更好地发掘人的潜力,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3)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从根本上剖析了教育的本质,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化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1)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教育活动方式。四者是相互联系的。

(2)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

(3)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有被动的一面,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有能动的一面。

(4)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是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联系和互动的纽带。

3、现代教育的发展有何趋势?在这种发展中人的地位和价值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的发展和人的作用日益凸显,人的主体性地位逐渐提高、人的创造性和自觉性提高,人的地位和价值也将提升。

第二章

1、人的发展有哪些规律?教育怎样适应了人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1)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发展。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体差异性、整体性

(2)人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

1)教育要遵循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教育要抓住发展的关键期,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3)教育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提出发展任务,进行针对性教育。

4)教育要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挥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发展。

5)教育要把学生看做是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

2、人的潜能有何教育意义?教育如何开发人的潜能?

(1)人蕴含着发展的潜能,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

(2)人的潜能决定了儿童是需要教育的,是未成熟的。

(3)人的潜能决定了儿童是可以教育的,是具有可塑性的。

(1)教育主要通过传承文化科学知识来培养人,开发人的潜力。

(2)教育中的其他活动亦包括开发潜能的因素。

3、请联系实际谈谈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

(1)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2)环境的给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的相互作用。

(3)环境对人的影响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物,不仅能够适应环境还能选择和改造环境。

4、有人认为“近墨者黑”,有人认为“近墨者未必黑”。请联系自己的成长过程谈谈你的看法。

(1)“近墨者黑”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是片面的,夸大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近墨者未必黑”是正确的,看到了人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2)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5、为什么说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1)教育是有明确目的地影响人发展的活动过程,它对人的发展方向起着制约作用。

(2)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地影响人的过程,可以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

(3)教育是由特定的教育者负责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可以使人的发展不走或少走弯路。

(4)警惕“学校消亡论” 、 “教师取消论”和“教育万能论。

第三章

1、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怎样协调两者的关系?

(1)教育的制约性:是指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其目的、制度、内容与组织方式,以及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教育的独立性: 是指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协调两者的关系:(1)关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2)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的独立性。(3)在重视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有人说,过去要求教育嫁给政治是片面的;现在要求教育嫁给经济也欠周全。教育

首先应该嫁给人,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有人则认为这种说法抹杀了教育的阶级性,是主张教育为抽象的人服务。有人说教育要以育人为中心,可是又有人说我们只有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允许搞多中心。你对不同的看法有何评说。

(1)无论嫁给政治还是嫁给经济都是片面的。教育虽然具有社会制约性,受到生产力、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但同时教育通过人能动的改造着社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3)教育以育人为中心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不同层次的表述,不可混为一谈。前者指的是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坚持育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而后者指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路线的政策核心,是兴国之要。

3、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怎样评价这种功能?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培养的人在社会变迁中积极作用?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1)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主要体现在教育培养人、传递新的意识形态、进而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政治革新等方面。

(2)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合理的社会制度和健全的教育制度

4、怎样评价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领域、职业岗位等转换、调动,以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个人抱负的功能。

(1)对个人而言,有利于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个人物质上、事业上、家庭上等多方面的成功,实现个体素质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2)对社会而言,可以通过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从而最终促进社会各阶层的流动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3)对教育本身而言,也可以在提高个人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促进教育本身的发展。

5、为什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怎样落实这一决策?

(1)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看,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2)从文化传播看,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发展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3)从文化传承看,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加大公共教育的投入。

(2)完善教育立法,健全各种机制。

(3)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建设人民满意教育。

6、为什么要实现教育公平?教育不公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

实现公平的原因:教育涉及到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基础教育是走向生活的通行证,个人受教育程度和质量对个人发展和前途具有深远影响,所以要实现教育公平。

产生的原因:(1)城乡经济实力的差距;(2)城乡、地区、校际教育数量和质量严重不均衡;(3)优质资源短缺造成教育机会不公平。

对策:(1)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2)缩短城乡和地区经济差距 (3)积极扩大优质教育面,着力引导和扶持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转化为优质学校等。 (4)大力发展中等职业学校 (5)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第四章

1、应然的教育目的与实然的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

(1)这两种教育目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应然的教育目的又称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

(3)实然的教育目的又称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工作者或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如学生、家长) ,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4)实然的教育目的要以应然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以免偏离轨道;同时还要将应然的教育目的转化为实然的教育目的,以免偏离实际。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现实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现实意义在: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全面发展拓宽了道路。

(2)要根据我国的特点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4)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必须和谐统一。

3、个人本体论与社会本体论对人的培养和成长有何重大意义?

(1)个人本体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应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教育应使人的本性和本能获得充分发展。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2)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应从社会的需要出发,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的需要。 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个人本体论意义:个人本体论在解放人的个性、发展人的素质、尊重人的价值,等都具有积极意义。但若只强调个人需求,必然导致教育的自由主义。

社会本体论意义: 社会本体论在满足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等都具有积极意义。但若只强调社会需求, 也是不正确的, 极易破坏教育的

因材施教和主动活泼, 导致对人身心、个性的压抑和摧残。

所以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要兼顾个人和社会双方的需要。

4、如何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的一种倾向性选择。

(2)以人为对象的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要致力于对受教者个体的培养、塑造,促进其身心发展。另一方面,要致力于造就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集中在教育目的的双重性上——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两者辩证统一。

第五章

1、为什么终身教育会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方向?怎样才能使我国的教育制度朝着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

(1)终身教育指人的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是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总和。

(2)前者从纵向说明终身教育不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还涵盖了人的一生。

(3)后者从横向说明终身教育不仅包括正规教育,还包括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4)终身教育不仅使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还十分重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适应人的发展需要,是教育领域的活动指导原则。

(1)大力弘扬终身教育思想,将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

(2)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经验,把终身教育从原则和政策转向实际的应用。

(3)建立以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为中心,结合校外儿童教育结构、成人教育结构及相应组织系统的教育体系。

(4)完善教育制度,丰富教育类型,推动终身教育不断发展。

2、分析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1)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虽然建立起来,但保障水平仍然偏低。对于大多农村学校来说,国家教育经费只是保障了学校最基本的运转需求,还不能适应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难以满足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是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仍然较差。二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方面是教师素质不能满足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音、体、美、外语等学科教师短缺, 教师队伍存在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关于教师津贴、补贴发放的政策未及时出台,

(3)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仍面临诸多困难。总体上看,由于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目前我国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仍处在政策引导、舆论倡导阶段,只是取得了一些进

展,任重道远。“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违背教育规律、偏离教育方针、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考试分数、考试名次、升学率仍然是教师评价学生、校长评价教师、社会评价学校的主要标准。学校在德育、教育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待改革创新。

第六章

1、什么是课程?谈谈自己的理解。

(1)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

(2)把课程作为教育科学的专业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作为教育科学的重要倡导者,他把课程解释为教育内容的系统组成。

(3)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育计划(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4)课程,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因素,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对实现学校教育功能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2、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三者与课程是何关系?在课程中各起何种作用?

(1)关系:课程方案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阐述每门课程的性质及其标准;教科书阐述每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应开展的活动。因此,只有三者与课程相结合,才可以确保课程的实施。

(2)作用:课程方案起到了总体规划和设计的作用。课程标准起到了目标导向的作用。

教科书起到了工具性的作用。

3、谈谈课程理论发展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及看法。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应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科目。

(2)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他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3)我认为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前者适应大规模普及性教育模式,后者适合小规模精英性(兴趣小组)教育模式,应充分发挥两者的特点与作用,体现现代课程的整体优越性。

2、课程的一元化与多元化

(1)一元化是指课程的编制应当反映国家的根本利益,适应国家政治、文化、核心价值观等的发展方向和需要,体现国家的信仰与意志。

(2)多元化是指课程的编制应当广泛反映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社会、不同人群民族等各个方面的多样化需要。

(3)我认为在当今世界多样化发展的时代,应该将课程一元化和多元化有机统一。若片面强调一元化,难免课程单一、死板、僵化,阻碍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若片面强调多元

化,难免课程弱化国家利益、政治教育、文化传承等主流价值观,且课程过于复杂,难免增大学生负担。

4、你认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1)教师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

(2)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行为。

(3)教师要有明确的课程意识和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

(4)教师要有科学的评价观。

(5)教师要有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

(6)教师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咨询和辅导能力。

第七章

1、什么是教学?教学在学校工作中有何重要意义?

(1)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的主要工作。

2、传授、接受教学与问题、探究教学各有何优点与局限?

传授、接受教学的优点:(1)注重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的传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它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循序渐进地教学,能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以促进学生的身心获得相应的发展。

传授、接受教学的缺点:(1)过于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相对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2)常常缺乏教学民主,不善于启发诱导而强迫命令,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3)以书本知识为主,往往易脱离社会生活实际;(4)常常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课堂活动的少,容易出现死记硬背现象,不利学生理解。

问题、探究教学的优点:(1)正确处理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辨证关系,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2)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做到了因材施教;(3)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艰难和获取新知的喜悦,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问题、探究教学的缺点:(1)探究性教学难以兼顾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2)目前来看,探究性教学还缺乏足够的支持条件;(3)探究性教学挑战性大,失败的可能性大,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有更好的心理承受能力。(4)探究性教学由于其开放性,教学过程驾驭困难,对教师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3、试述我国普通教育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几种关系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两者不可偏废。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只有自觉掌握知识才能有效发展智力;智力的发展可以推动学生掌握知识;两者不可偏废。

(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只有自觉掌握知识才能有效提高思想;思想的提高可以推动学生掌握知识;两者不可偏废。

(4)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两者相互区别,相互配合;适当组织非智力活动可以有效提高智力活动的效果;不可忽视非智力活动的作用。

(5)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两者不可偏废。

第八章

1、为何我国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启发教学原则?教师的启发与学生探究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1)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的教学原则。

(2) 启发式原则的意义:

①启发式教学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②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③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⑤启发式教学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3)教师启发与学生探究之间的内在联系:

①教师的启发是主导,学生的探究是主体。

②更加强调学生的探究。启发性原则看似强调教师的启发,实则更注重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注重学生的领悟、融会贯通与觉醒,让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智能与品性的全面发展。教师千万不可将启发看作包办代替,否则将造成学生的依赖性,影响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

2、讲授法在教学中有何重要价值和局限?如何使讲授法避免注入式?

(1)讲授法是教学的一种主要方法,它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教学方式。

(2)价值:第一,教师可以高效、系统地传递信息。第二,教师能够有效地控制课堂。

(3)应用范围:第一,不受学科、年级的限制。第二,不受地域的限制。

(4)局限:第一,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第二,操作不当容易走向“注入式教学”的误区。

注入式教学:亦称“填鸭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不顾他们的实际情况,用强制的方法向学生灌输知识,并要求他们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

(1)二者相似之处: 讲授法和注入式教学表面上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在课堂上,教师处于主导地位,通过讲解来引导学生学习。

(2)二者区别之处: 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地听讲,而不去思考,这必然是注人式教学;如果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听讲的方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有机统一,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必然是讲授法。

(3)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时一定要清楚它与注入式教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努力提高自己的讲授水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免步入注入式的误区。

3、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请联系实际说明你是怎样领悟这句话的。

(1)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2)教学有法:教和学是有一定的规则的,教学要有方向和目标,不能偏离。

(3)教无定法:教学没有什么必须遵守的方法,只要能达到教的目标和学的目的,可以采用一切合法的、合理的方法。

(4)贵在得法: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象不同,方法不同,结果肯定不同,达到最好效果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找到最好的方法才是得法。

第九章

1、为何班级上课制一直被肯定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有何局限性?如何改进?

原因:(1)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教学制度。

(2)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3)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的科学知识。

(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5)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局限:班级上课制注重集体化、社会化、同步化、标准化,难以形式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改进:应该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2、为什么当今教学很注重形成性评价?为什么同时强调教师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1)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工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比较经常而即使的测评与反馈。能使教师和学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既能更好地督促学习的进展情况,也能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2)强调教师评价可以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全面情况,并针对性地给于肯定的鼓励或者规劝建议,甚至师生双方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以便进一步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3)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让学生开始有意识地检验自己的学生成果,通过自己分析肯定优点、改进缺点,重返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3、学了教学理论后,你对教学理论有何新的领悟?对教学改革有何建议?对本书所阐述的教学理论有何意见?

教学理念:(1)教学理念是发展中的理念;(2)教学理念是深刻而系统的理念。

改革建议:(1)教学改革应以了解教学理论为前提。

(2)教学改革应以改进的教学理论为依据。

(3)教学改革应以最终形成教学理论为目标。

第十章

1、市场经济对个人品德的发展是有利还是有害?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从事经济活动

最直接的出发点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究竟是有利于还是有害于集体?或者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究竟应不应该把集体主义当做核心道德原则?

(1)市场经济对个人品德发展有利也有害:

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自主、平等,有助于主体意识、平等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机制,有助于人们主体意识的弘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肯定了人的物质利益,如果人们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信仰危机,容易导致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思想。

(2)市场经济条件下,仍应将集体主义当做核心道德原则

集体主义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服务的一种价值观念。它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强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强调集体要尽最大努力关心个人利益和个人幸福。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是紧密结合的。

②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有助于克服不良思想和现象。

③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提倡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辩证统一。

2、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劝中学生努力学习,考上重点大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挣大钱,当大官,娶美女”,可是孔子却把颜回树为楷模,称赞他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请谈谈你的看法。

(1)这位教师的观点是错误的。虽然他的出发点是好的,劝说学生好好学习,但德育内容和德育方式出了问题。

(2)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往往通过言行传递给学生。教师必须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材料中孔子极力赞美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是真正的德育,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学校教育虽然不要求学生像颜回那样超越物质需求,向往极致的精神追求。但也应该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物质观和价值观,反对学生把物质追求作为人生唯一目标。

3、有人说,现在的青年一代是垮掉的一代;有人则说,不!现在的青年一代是生机勃勃、大有希望、值得依赖的一代。你对此有什么评论?

(1)对于题目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不能一概而论,应该辩证地进行分析。

(2)当前青年的现状:一方面青年一代思想活跃,知识广博,敢于创新,求实务实,爱国奉献等优点,另一方面,青年人也存在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差等问题。

(3)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是客观社会现实影响的产物。而改善缺点的最有力武器就是教育。

(4)教育工作者应该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年一代,针对青年一代的问题做好德育工作,发扬优点改善缺点,造就出能够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担的新青年。

第十一章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审美教育有何联系?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包括审美教育在内的全面发展。

(2)审美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3) 审美教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审美教育的价值应从哪几个方面去理解?

(1)美育使教育走向完善。

(2)美育使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得以延续和发展。

(3)美育促成人的自由与解放。

3、结合学校审美教育实际谈谈审美教育的实施。

(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

(2)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

(3)通过日常生活进行美育。

第十二章

1、学校体育应该如何促进学生发展?

(1)形成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念。

(2)增强学生的体质。

(3)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与习惯。

(4)发展学生的体育专长。

第十三章

1、综合实践活动有何价值?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解决“高分低能”的现象有什么作用?

(1)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经验,完善学生的生活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2) “高分低能”现象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差、动脑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差和综合素质较差等方面。

①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使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和感受生活。

②综合实践活动面向社会实践,能够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③综合实践活动的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研究和学习,有利于发展创新、自主、合作精神和能力。

第十四章

1、为什么中小学教育要特别重视班主任工作?

(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班主任对班集体的组织建设负有专门的责任。

(2)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班主任专门指导,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发展。

(3)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使各科教师能够形成教育合力,以增强教育的整体效果。

(4)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在沟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5)班主任是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2、为何在抓好学生集体教育时还要抓好个别教育?怎样才能做好个别学生教育?

原因:

(1)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既存在差异又相互联系。

(2) 个别教育不同于集体教育,它不是面向集体,而是面向个别;它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单独教育。

(3)在做好集体教育的同时,做好个别教育有利于深入了解学生个人的思想工作,以便于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4)班主任在教育集体时,实际上也就在教育学生个人;而他在做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集体。

做法:

(1)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优秀生典型。

(2)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

(3)做好偶发事件中的个别教育。

第十五章

1、为什么说教师职业是一种需要人文精神的专业性职业?其专业性表现在哪里?其人文性又表现在哪里?

【1】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1)教师的人文精神是教师专业伦理和专业素质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2)教师的人文精神是教师承担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任务的内在需要。

(3)教师的人文精神是教师自我修养和终身学习的精神动力,

【2】教师职业专业性的表现

(1)范围明确,垄断地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2)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

(3)需要长期的专业培育。(4)从事者无论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的自律性。

(5)具有具体的伦理纲领。

【3】教师职业人文精神的表现

(1)教师的敬业精神(2)教师的奉献精神(3)教师的创新精神(4)教师的合作精神(5)教师的慎独精神。

第十六章

1、 如何实现学校管理目标?

(1)保持各种目标的协调一致。

(2)建立高效率的管理组织系统。

(3)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学校管理队伍。

(4)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2、 既要坚持依法治校,又要发扬学校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应怎样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

(1)两者既相互对立又互相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依法治校是依法执国方略的重要补充,日常工作必须严格参照现有法律法规开展。

(3)学校推进依法治校要立足学校需求,制定本校依法治校的具体办法。

(4)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完善对不同类型学校的具体条例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