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山东省2016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2024-07-23 来源:易榕旅网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时间:90分钟 满分:90分)

(36分)

一、(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8分)

四堡雕版 冯骥才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欢建安

【注】

图书的民间感。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

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入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的这个“活化石”。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

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坊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

⑦应该说当地还是有些有心人的。他们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⑧其实并非如此。直到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四堡人穷,自然就拿它们换钱。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一个谜。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地遍地开花。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时代。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在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受到一种失落!

⑩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在四堡见不到的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版子了。”我相信他的话。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

⑪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 “活态的见证”可言了?

⑫那么,谁救四堡呢?

(节选自《癸未手记》,有删改)

2

【注】 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印刷业兴盛时,建阳等地的印坊多沿用建安之名。

1.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五个问句,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8分)

浣花草堂 黄 裳

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朱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在成都西郊为他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历代经过十次以上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3

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

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又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拜谒的地方。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颜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宁静的气韵。

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了。

穿过花径,走到工部祠去。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用石坛围起的大树。洁净无尘。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

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好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

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草堂简朴却也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的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年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

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它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

4

坐在水槛上休息。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发出幽香的红蕖,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

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杜甫写出了多么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可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大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成都 (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

5.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请加以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要全面地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5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8分)

你为什么要流走 鲍尔吉·原野

①布尔津河像长方形的餐桌,碧绿色的台面等待摆上水果和面包的篮子。河水在岸边有一点小小的波纹,好像桌布的褶皱。

②我坐在山坡上看这张餐桌,它陷在青草里,因此看不见桌子腿。这么长的餐桌,应该安装几百条腿,结实的橡木和花楸木腿。小鸟从餐桌上直着飞过去,检查餐桌摆没摆酒杯和筷子。其实不用摆筷子,折一段岸边的红柳就是筷子。红柳开满密密的小红花,花瓣比蚊子的翅膀还要小。这么小的花瓣好像没打算凋落,像不愿出嫁的女儿赖在家里。红柳的花瓣真的可以在枝上待很久,没有古人所说的飘零景象。

③来会餐的鸟儿飞过了许多拨儿,它们什么也没吃到,失望地飞走了。有的鸟干脆一头扎进“桌子”里面,冒出头时,尖尖的喙已叼着一条银鱼。这就是河流的秘密,吃的东西藏在桌子底下。

④青草和红柳合伙把布尔津河藏在自己怀里,从外表看,它不过是一张没摆食物的餐桌。为了防止人或动物偷走这条河,红柳背后还站着白桦树。白桦树的作用是遮挡窥视者的视线。青草、红柳和白桦树,每次看到藏在这里的布尔津河干净又丰满,心里就高兴,它们竟可以藏起一条河。但它们没想到,布尔津河一直偷偷往西流。表面看,河水一点没减少,仍像青玉台面的长餐桌,但水流早从河床里面跑了。假如有一天青草知道了布尔津河竟然一直在偷偷流,它一定不明白河水要流到什么地方去,还有比喀纳斯更好的地方吗?

⑤青草喜欢这里,它不愿意迁徙的理由是河谷的风湿润,青草在风中就可以洗脸。青草身上的条纹每天都洗得比花格衬衣还好看。这里花多,金莲花开起来像蒺藜一样密集。这一拨儿花开尽,有另一拨儿花开。到六月,野芍药开花,拳头大的鲜艳的野芍药花开遍大地,青草天天生活在花园里。可是,布尔津河你为什么要流走呢?

⑥现在野芍药打骨朵了。我用手捏了捏,手指肚大的花蕾能开出碗大的花。我想把山坡的野芍药的花骨朵全都捏一遍,好像手里捧过百万玫瑰,但我怎么捏得过来呢?把花捏得不开放怎么办?草地、悬崖上都有野芍药花。开在白桦树脚下的野芍药花一定最动人,它像一个人从泥土里为白桦树献花。白桦树的小碎叶子如一簇簇黄花,仔细看,这些黄花

6

原来是带明黄色调的小绿叶子。能想象,它在阿勒泰的蓝天下有多么美,而它的树身如少女身上的白纱。当晨雾包裹大地又散开后,你觉得白桦树收留了白雾。我甚至愚蠢地摸了摸树干,看了看自己的手指肚,又用舌头舔了舔——没沾雾,白桦树就这么白。既然这样,布尔津河你为什么要流走呢?

⑦有一天,我爬上了对面的山。草和石头上都是露水,非常滑,但我没摔倒。登上山顶,看到了我住的地方的真实样子。黑黑的云杉树如披斗篷的剑客,从山上三三两两走下来。更黑的那块草地并不是一片云杉长在了一起,那是云朵落在草地上的影子。

⑧布尔津河在视野里窄了,像一条白毛巾铺在山脚下,毛巾上摆着圆圆的小奶球,有一些奶球连在了一起。它们是云朵,这是蒙古山神的早餐。云,原来还可以吃,这事第一次听说。山神那么大的食量,不吃云就要吃牛羊了,一早晨吃一群羊,还是吃云吧。雾从河上散开,一朵一朵的云摆在河上,山从雾里露出半个身子,准备伸手抓云吃。昨晚下过雨,木制的牛栏和房子像柠檬一样黄。不一会儿,天空有鹰飞过,合拢翅膀落在草地上,想要抓自己的影子。野芍药开花了,山神早上在吃云朵,偷偷流走的布尔津河,把这些事情告诉给了远方的湖泊。

(选自《北方河流笔记》)

9.从前三段看,文章把布尔津河比成餐桌,有何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⑥段写景富有特色,试作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为什么要流走”在文中反复出现,有哪些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作者给了我们哪些启示?(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18分)

废 墟 周晓枫

7

①第一次到圆明园,我还是个热衷郊游的小学生。记得那辆被临时征用的公共汽车,记得我们在颠簸中奋力地合唱。然而来自历史的耻辱并不能在孩子的心里累积重量,我们只是惊讶于自己被汽车倾泻到一堆断壁残垣旁边。

②我们没有耐心去听老师语气庄重的讲解,没有兴致辨识图像混沌的黑白照片,连大石头上浮雕的植物和异兽也不能吸引我们——何况,它们只剩下片断的花纹。除了能在荒凉开阔的野地里追逐奔跑,这里毫无乐趣。留下来的印象,唯有残石上的西式雕凿,像生硬的石膏花,泛着与材质不符的脏奶油色;还有夕照中的一片芦苇,诗意萧索,如殉葬的植物。

③第二次去圆明园,我迷失在万花阵之中。这座用四尺高的雕花砖墙组成的迷宫,复..建不久。我不断碰壁,气馁不已。尽管,“迷宫”是个分外魅惑的概念。我知道,在古老..的中秋之夜,宫妃们曾手执莲灯在万花阵里嬉戏,笑靥生动。月光,如同弥散整个世界的金色花药;这圆瓣的巨型石头花里,藏匿着绝色的歌伶与舞姬……迥异于今天,那是已逝的情怀。讲求效率的工业社会需要的是直接、简明、不走弯路;万花阵相反,它是一座自我封闭的娱乐场,在蓄意的误导中,在重复的缭绕中,迷宫制造智力和体能上的惩罚,从..而使身陷其中的人获得乐趣。

④……我丧失方向感,越走越焦灼,很长时间没找到万花阵的出口。我觉得自己笨,像只慢蜗牛。万花阵也像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只蜗壳吧?石形圆阵,移走不动;中间被蚀空全部的血肉。很奇怪,我恰巧在镂刻的石纹间发现了一只附着其上的真蜗牛:壳体脆薄,行动迟缓,对它来说砖墙上的图案已是阻碍前行的迷宫。天线般的触角,那么细,在..空气中小心试探。当它胆怯、疲倦时,它就蜷缩进完美的螺旋之中,进入由一条线组成的迷宫。 ..

⑤圆明园曾作为艺术村盛极一时,集中着渐渐声名鹊起的画家和诗人,也不乏以艺术为名的骗子。当代艺术品被天价拍卖的神话时代尚未到来,彼时彼境,这些底层艺术家多在困顿中挣扎和坚持——圆明园艺术村,体现着二十世纪最后的浪漫。几年之后,树倒猢狲散。圆明园艺术村就像现代迷宫,凭借金羊毛找到出口的人成为英雄,也有无名者被无..名的怪兽吞噬。

⑥潮涌潮退,圆明园的名字就像遗留在沙滩的一枚罕世珍贵的鹦鹉螺,无论拥有多少旧武士的尊严,也与我的生活无关。及至中年,我对圆明园的了解才略多于中学历史课本上普及的知识。

⑦圆明园与北京众多古迹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废墟。

8

⑧世界上有些圣地,带有明显的废墟感,比如庞贝、吴哥窟、罗马斗兽场,空旷、盛大而神秘,远比新建筑令人尊重。所谓废墟,必然经过毁灭,但正是毁灭使之比完整之物更具力量。巨大的时间溶解在废墟里。如果说时间是有具体形状的,它就是骨殖、化石和连绵的废墟。废墟是所有伟大之物的终年,但我们甚至说不清废墟的生死。方死方生,方生方死,它漠然超越生死交界的那座短桥。废墟并非被魔鬼摧毁,仿佛出于对时间的信仰而甘愿瓦解。废墟见识过杀戮、离乱、掠夺,见识过足够的眼泪、嘶喊以及足够的鲜血和焦骸,却保持地老天荒般的沉静。

⑨夕阳下的圆明园,有着略带沉重的末日感和亡灵乐于沉入其中的寂静。废墟,这个词的意义在于,使建筑像花朵一样享有自己的凋谢;废墟的非凡也在于,置身它的绝对寂静里,仿佛就能立即回到它的全盛时代。那是一种通过悠久的死亡而进入的永生。据说,圆明园是伟大的奇迹,其实它是从神明般不容怀疑的封建集权出发,由每个工匠身上的智慧来实现,如同夕阳下每粒尘埃都散发碎金的光芒。我从没想到美,还可以包括令人战栗的封建集权以及随后的摧残——或者说,只有不能被摧毁的才成为大美。我在废墟上看日落汹涌,看晚霞燎烈,无边席卷,就像许多年前的那场浩荡的火。

⑩圆明园毁于大火。

⑪火焰过后,空无一物。然而,圆明园剩下的灰烬依然富可敌国。世间有什么东西,烧灼之后依然美得惊心动魄?“圆明园”,这几个字仿佛经过煅烧的绝世珠宝。美的生命力如此强大,甚至它的灰烬。圆明园,曾经的醉生梦死,曾经的国殇,它的来历与毁灭……到最后什么都不重要了,美的分量重于羞耻。

⑫其实,圆明园的美正在于它的消失,在于它只剩下一个等同奇迹的名字。这朵不能从火焰里复活的玫瑰,这个我们从未目睹的地方,成为巨大而至美的幻境。它符合神话的所有气质:瑰丽而虚幻,悲伤而至尊。它像亡灵般拥有全部的褒义词。

⑬美若深渊,不可测探。圆明园:一座成为神话的想象建筑,一个被经常谈论却从未彰显的奇迹……我想说,天堂的性质莫不如此。

(有删改)

13.联系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以“废墟”为题。(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根据①~⑤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4分)

(1)请简要概括作者小学时第一次游圆明园的感受。(2分)

9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多次出现“迷宫”一词,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迷宫”?(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认为作为废墟的圆明园主要具有哪些“美”?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对于文中画线句“美的分量重于羞耻”,有人认为,这是对圆明园之美的歌颂与赞美;有人认为,这是对人们忘记历史的讽刺与批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8分)

夜走巴山 李汉荣

天黑下来,我仍在山野里行走,山影嶙峋交错,仿若剑戟铿锵,再现古代某个严酷战阵。我想起了那些厮杀、血腥和悲凉的牺牲,心里划过惊惧和悲悯。此时,星星依序出现,很快布满天宇。视野渐渐亮开,山影变得敦厚温和,细细的山路在月光里蜿蜒,如持续流淌的乳汁。我感到了无情宇宙在无意识里呈现的几分仁慈。为了一个小小的夜行者,宇宙竟然动用了它的全部照明设备:北斗星、织女星、天狼星、天蝎座、处女座……此时全部为我满负荷工作,那凶猛的天狼,也在为我殷勤地发光照明,头顶的每一颗星星,全部以每秒三十万公里的神速,向我空投光芒和柔情。

此时,我行走在群山的皱褶里,我也行走在浩荡的天意里。

嚓、嚓、嚓,连续三颗流星划过头顶靠南的天空,山巅似有被灼痛的云絮,凌乱飘起。山村的狗们,大声狂吠,对天空持续质疑和询问。由于天文学知识过于匮乏,它们的发问比起它们的祖先,显然毫无长进,仍止于纪元前的幼稚和天真。尽管,流星们在天上制造了不小的动静,挑逗了无知的狗们的猜测和询问,却丝毫未打断避暑山庄里富豪们的赌局,那掷骰子的声音,盖过了银河的潮汐,删除了天上的动静。熟谙经济学的精明赌徒..们,陶醉于他们的天文数字,却不需要也不屑于别的什么天文学,不需要也不屑于向天空注目和发问,除非星辰坠落,为他们降落下大量黄金和巨额利润。

10

我对那些对天发问的无知的狗们,竟有了几分尊敬:在这个被商业和经济学主宰的大地上,在这个市侩当道、失去天真的夜晚,对尘世和天上的动静,发出好奇的追问。

隔着一个山涧,走在山路上的我,看见了不远处的高速公路,几乎与我并排而行。我看见一辆辆呼啸的车,一组组飞旋的轮胎,我看见疾驰的现代,载着时光和欲望,弃我而去,弃我而去。我,一个步行的人,一个保持古代行走方式的人,一个对现代水土不服的人,一个迈着农业的步子慢行的人,与咆哮的工业和狂奔的现代,礼貌地保持了距离,我绕开了它的快,我坚持着我的慢。它们,狂奔的铁们、轮胎们、现代们,一路弃我而去,很快都超越了我,扔下了我。我索性掉头,折进一个山湾,四周是无边密林,林间一泓碧水。这时,我才忽然发现:现代已载着现代远去,我留下来,留在古代的密林,留在古老的深山。

抬起头,我看见了山间的月亮,被林涛和山风梳洗得眉清目秀的月亮,他不慌不忙地漫游在李白的苍穹,行走在苏东坡的意境里,仔细抚摸着山上的苔藓和留下始祖鸟爪痕的玄武岩——那上面保留着两亿年前时光的表情。

这时候,我恍然大悟,领会了“白驹过隙”这个词的深意。

这时候,我才知道:所谓高速的现代,只是现代自己快速删除自己的一种程序。现代..载着现代快速远去,最终能留下来的——

注定还是大地、青山、始祖鸟的玄武岩和礼拜的明月。

已是后半夜了,明月西斜,天河渐落,山影隐约。早起的鸟开始集体朗读,山野有鸡鸣声起。路边,几户农家的灯陆续亮起,我在一旁的院子里停下,主人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他说儿子媳妇在外地打工,他与老伴种地,带着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子,还养着一头奶牛。他一边挤奶一边说,山里不缺草,牛吃得好,奶多。提前把奶挤了,等会儿把奶卖给奶贩子,他们又卖给城里的奶厂。他说趁这把老骨头还能动,挣一点,补贴家用,也给自己准备点养老钱。我蹲下来,看他挤奶,奶牛温顺地站着,它不计较那哗哗流进奶桶的是什么,它似乎陶醉于释放的快感,或者,它知道那是什么,但它不愿说出口,不愿计较,它只觉得放养它的人有恩于它,青草和溪流有恩于它,那流出去的都不是它的,是天的,是地的,是人的,而属于它的身体的,还原封不动在它这里,这让它已很满足。星光照在奶牛身上,照在老人身上,被星光雕塑的老人和奶牛,宛如黎明的神灵。奶桶已经快盛满了,而牛奶还在注入,星光也在注入,满满当当的桶里,荡漾着星光和牛奶。我再一次从老人脊背和奶牛的脊背向天穹望去,我看见,那渐渐沉落而暗淡的银河,似乎已向宇宙献出了足够多的乳汁……

11

17.赏析第五段中的画线句。(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解释文中加点的“删除”在句中的含义。(4分)

(1)那掷骰子的声音,盖过了银河的潮汐,删除了天上的动静。(2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谓高速的现代,只是现代自己快速删除自己的一种程序。(2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在文章最后为什么花费不少笔墨来写奶牛?(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多处写到月亮、月光,这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点题型阶段检测(四) (时间:60分钟 满分:8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儒家的政治伦理

汤一介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就是说,没有“以人为本”的“道德理想伦理”,“政治伦理”是无从谈起的。

如何“修身”?孔子提出要“修德”“讲学”“徙义”“改过”,这样才能“下学上达”,成为君子,才能使自己有个“安身立命”处。

如何“齐家”?儒家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基本。《论语·学而》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注疏》(《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中说:“父子之道,自然慈孝,本乎天性,则生爱敬之心,是常道也。”“爱”与“敬”发乎人之本性,非外力所加,自然如此。费孝通先生对此有一新的解释说:家庭伦理“孝”的意义在

12

今天主要应体现在“尊敬祖先和培养优秀的后代”上。这就是说:对祖先要尊敬,对后代要担负起精心培养的家庭责任。

如何“治国”?在中国,如果说“家庭”是个小社会,“国”则是一个大社会。一般认为,中国前现代是专制的“人治”国家,而西方近代则是“民主”的“法治”国家。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应该说在前现代儒家的理想应是以“礼法合治”治国。《礼记·坊记》曰:“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意谓“礼”是君子为防止超越道德所设立的界限;如果用“礼”不能防止道德败坏,那么就要用“刑”来制止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行为;如果“刑”还有不足之处,则可以用“法令”来补充,以防止社会贪欲横流。可见,“礼”“刑”“令”三者功能不同,但都带有制度性的意义。贾谊《陈政事疏》中说:“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这是说,“礼”的作用是要在人们犯错之前就加以防范,而“法”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刑法”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的作用难以立竿见影。这说明,“礼”要靠道德教化长期养成,“法”是一种外力所加的不得不备之举,不遵守“礼”的要求,就叫“出礼”(或“越礼”),“出礼”就会“入刑”。所以中国儒家认为“礼”和“法”有着表里相依的关系。《汉书·礼乐志》中说:“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的作用是调节人民心之所求,“乐”的作用是表达人民追求和谐相处的要求,“政”是要求处理“政务”顺民情而能行通,“刑”是为了防止人民“出礼”而“入刑”所设立的。我认为,这也许是儒家“以人为本”的政治伦理所求。

如何“平天下”?此句应理解为“如何使天下平”。此“平”或有三义:“平”可作“和平”解,如尧对舜说“协和万邦”,各邦国和平相处;“平”也可作“平等”解,如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亦可作“平安”解,如“仁者安仁”“老者安之”“修己以安人”。“天下平”,包括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平”,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还包括每个人身心内外的“平安”“安宁”,这样就真正“天下太平”了。

(摘编自《北京大学学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修身,就是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追求正义和真理,改正错误,从而使自己成长为君子,有“安身立命”之所。

B.齐家,就是要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根本,对父母既爱且敬,这种“爱”和“敬”发

13

乎天性,并不是受外力影响才产生的。

C.治国,就是要以人为本,防止人们道德败坏,使人知礼、行礼,而处理政事则要顺应民情,使人民和谐相处。

D.平天下,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身心安泰,使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使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和谐相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中国在古代并非纯粹的“人治”国家,而是采用“礼法合治”方略进行治理的国家。其中,“礼”与“法”有着表里相依的关系。

B.“礼”要靠道德教化长期养成,它是君子所设立的防止超越道德的界限,其作用是在人们犯错之前加以防范,但其作用难以立竿见影。

C.“刑”要在“礼”不能防止道德败坏时实施,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旨在制止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行为,从而防止社会贪欲横流。

D.“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基础,而“政治伦理”的实现也是以“道德理想伦理”的实现为基础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论语·学而》《孝经注疏》中的话是为了说明儒家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基本。费孝通认为“孝”的意义在今天主要应体现在敬老与育幼两个方面上。

B.文章引用《礼记·坊记》中的内容,旨在说明我国古代是以“礼法合治”来治国的。其中的礼、刑、令虽功能不同,但都有制度性的意义。

C.文章引用贾谊《陈政事疏》中的话,是为了说明“礼”和“法”虽然在作用上有易见和难知的不同,但它们相互依存,没有礼就没有法,没有法就无以行礼。

D.文章引用“四海之内皆兄弟”“仁者安仁”“老者安之”“修己以安人”等,主要是为了对“平”在传统文化中的意思作解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18分)

过 年 刘忠山

年三十晚上,包工头孙麻子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和家里人欢欢乐乐地吃着饺子。正吃着呢,他忽然想起了看工地的老王,这万家团圆的大年夜,老王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工地过年,孙麻子心里有些不忍,就让老婆用保温桶盛了热腾腾的饺子,他要去工地上转一圈儿,顺便看看老王。

14

孙麻子原本是个下岗工人,近几年挂靠在一家建筑公司下,带着一帮民工,借着当地大搞旧城拆迁改造的劲儿,干起了拆楼扒房的营生。

春节前,一处城中村刚刚腾空完,孙麻子带人一直干到腊月二十九,扒完了一大半。工地上拆卸下来的门窗、钢筋之类的东西,堆了好几垛。平日里好多小偷前来“光顾”。前几天,工地上还真丢了东西,属于老王看管失职,孙麻子正好有了借口,让老王年三十晚上继续看工地,并许诺多给老王每天六十块钱的加班费,但要再丢了东西还扣老王的工钱。

就在他快到工地时,他看到一个蹬着三轮车的人正悄悄地往工地方向赶。孙麻子一下子提高了警惕:凭他的经验,这个蹬三轮的,十有八九是小偷。他顺手找了一根木棍拿在手里,做好防身的准备,然后偷偷跟在那辆三轮车后面。

这时候,那个裹得严严实实的小偷转到了老王门前,犹豫了一会儿,然后直奔三轮车,看样子是要下手了。孙麻子把保温桶放到一边,一手掏出手电筒,一手拎了木棍,准备来个人赃俱获。

那小偷从三轮车上拎出了一个包裹得黑乎乎的东西,放在了老王的板房门前。孙麻子一激灵,拧亮手电筒从黑暗中跃起,大喝一声冲了上去。

那个被孙麻子吓慌的小偷木然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老王闻声开门出来,后面还紧跟着一个拿着擀面杖的女人,那是老王的老伴儿。那小偷见了老王,怯生生地叫了声“老王大哥”,听声音是个女人。她一边说话,一边把棉帽子和口罩摘下来。老王看了孙麻子一眼,然后有些不高兴地问那女人:“怎么又是你?”那女人蹲下去,把一个圆鼓鼓的黑塑料袋打开,里面是一个保温桶。她对老王说:“上次您放了我一马,过年了,知道您自己在看工地,就想给您送点饺子来,谁承想,您家里嫂子也来了,怕引起误会,就放在了您门口。刚要走,就被这位大哥拦下了。”

一脸狐疑的孙麻子被老王请进屋里,听老王一说,知道了事情的大概。原来,老王前几天看工地时,这个叫桂英的女人来拾荒,顺手往三轮车里偷塞了一大捆钢筋头子,被老王抓住了。老王要喊附近的保安,那女人哭天抹泪地哀求,说她男人常年卧病在床,孩子还小,全靠她一个人养家。马上要过年了,她的孩子还没有一双像样的棉鞋,她一时糊涂,想顺走这捆钢筋头子卖了,给孩子买双新鞋,没想到被老王抓住了。

老王经常看工地,什么样的小偷没见过,看那神情,觉得这个桂英不是那种耍赖蒙混的主儿。他心一软,就把桂英放了,那捆钢筋头子也让她带走了。

原本一肚子不高兴的孙麻子,听了这番话,心里忽然觉得很温暖,他站起来拉门就往

15

外走。老王急忙喊他:“孙老板,您别生气呀,大过年的陪我喝两盅吧!”孙麻子回头说:“谁生气了?光顾着说话,我老婆让带来的水饺还在外面放着呢。”

桂英走后,孙麻子陪着老王喝了几盅酒,他说:“老王,我咋觉得你今晚一点警惕性都没有呢,要是被那些小偷偷了东西,可要归你负责呀!”老王摆摆手说:“孙老板,你还是不了解那些人,那些人说难听点叫小偷,其实也都是些穷苦人,不过是想顺手捞点东西补贴家用。人要脸,树要皮,不是被生活逼急了,谁会放着三百六十五天一次的团圆年不过,出来干那些丢人现眼的勾当?大过年的,连自己都觉得晦气不是?再退一万步说,就算是真小偷,也要过个舒心年不是?”

天上飘起了雪花,孙麻子喝得红光满面地往回走,到处都是迎接新年的鞭炮声。孙麻子想,明年春节,要是还有拆除的活,他要给老王放假,大年夜不用看工地。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4.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是如何制造波澜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孙麻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由两条线索交织而成。试结合文本具体指出是哪两条线索,它们在什么地方相交。(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篇小说曾用标题“小偷也过年”。你认为是“小偷也过年”好,还是“过年”好?为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8分)

叶宗盛 章 毅

宗盛搞小说,出身书香门第。其祖父为清末最后一茬翰林,只是做了三两年,大清便

16

倒台了,这位遗老偏又随了张勋的“辫子军”光复朝廷,直至无望,才迁回小城。祖父便日日拖了花白辫子,去大户人家纵论诗文,写写对子,不过是为了换得一碗米酒。

好在遗老留下一堆古籍,宗盛受益匪浅。宗盛熟读经史子集,一部《资治通鉴》,口若悬河,讲到现在,回回有新花招,从不重样。

宗盛的小说,便也来得厚重。

宗盛的妻子教书,人极好,讲一口好听的嘉兴话。宗盛写小说时,埋头不出,妻子便餐餐裹了粽子。粽子里有核桃、乌枣、腊肉、蛋黄。小巧好看,且又耐吃。

宗盛好论时事,又是政协常委。每次开会,总是借古鉴今,就如何发展本县经济,大发宏论,常常一语破的。但提案上去,往往只是被签上“此提案极有价值,请某某部门研处”,便没了下文。宗盛却不气馁,照提不误。

眼下文人的日子多过得艰难,宗盛也不例外。两个儿子均已大了,一家四口,仍挤在一间斗室。妻子常说自己裹得一手正宗的嘉兴粽子,应该到街上摆个摊儿试试。宗盛倒不清高,他说:“为商不耻,只要不奸。”却反对妻子卖粽子。宗盛一腔雄才大略,做生意也是如此。

果然有文学圈里的人来找宗盛,商议合伙做生意的事,这生意往往大得令人瞠目结舌,且似乎唾手可得。宗盛便很激动,时常与来人商议至深夜,却从没有做成的时节。

时间久了,妻子不见有钱进来,且往往要打扫满地烟蒂,不免有了些怨言。 机会终于来了。

乡下某山发现银铜矿,省地质部门来测定,品位极高,只是蕴藏量不大,不值得大工程队开采。有文学青年兴冲冲地找来,手持着省里的测定文书,说已与村里讲定,承包此山,每吨矿石只需交给村里十八元,运到外地却可卖出高价。

宗盛立时激动不已,翻开县志,果有记载,说民国十六年,有南洋巨商准备投资采矿,奈何运输机械的船只在海上遭海盗劫掠,只得作罢。宗盛再细读测定文书,记载的数据与来人所说无二。有史可查,又有现代科学鉴定结果为据,还能有假?宗盛便七拼八凑借来三万元,与来人合伙开矿。

没料想,几个月过去,第一车矿石出来,运到矿厂,一测,却品位极低,以十八元一吨卖给矿厂,人家也不愿收。连运几个矿厂,皆是如此。

宗盛忽然觉得自己像这矿石。 背了三万元债,宗盛无心再写小说。 妻子却仍是极好,也不多言。

17

这时,县城的小吃兴起粽子热,一色儿挂着黄色小旗,上书“正宗嘉兴五芳斋粽子”。一元钱一只,生意极是红火。

妻子对宗盛说:“我们去卖粽子,好哦?”言语极轻,犹犹豫豫地望着宗盛。 宗盛却极爽快,说:“行!”

又说:“古时有卖药老人,卖的药货真价实,几十年‘言无二价’,生意却始终红火。《镜花缘》里又有一君子国,君子国里,卖的人总是嫌自己的东西不好,卖的价钱又高,请买方担待:买的人总是说卖的东西太好,卖的价钱又低,实在无法承受。我们虽不是君子国,但一要货真,二要言无二价。”

妻子也极看重品行,说:“这个自然。”

妻子裹粽子时,宗盛便在一旁督工,核桃、乌枣、腊肉、蛋黄一样不少,工艺也只只讲究,裹得严严实实,不松不垮。

宗盛便放心了。每到夜晚,便在街上摆一竹椅,置一煤炉,炉上安一钢精锅,一锅粽子热气腾腾。粽子九毛一只,一晚上能卖几百只,生意极为红火。

一星期下来,宗盛和妻子一结账,却发觉每只粽子要亏一毛钱。

妻子说:“要加价,一只一块一,好货不怕贵。”宗盛却说:“言无二价,我不卖!”妻子又说:“价不变,那料要减几成。”宗盛更是不肯:“这样岂不欺了后买的客?我不卖!”

妻子恼了,说:“你以为君子国里做得成买卖?”宗盛坚持不卖。

后来,倒是合伙开矿山的文学青年和宗盛妻子一道,将粽子生意又做了起来。他们租了个店面,料不但减了,价格也不再是言无二价,一年里都有了四个价,都是往高里涨,生意却依然红火。

初始,宗盛也时时去店里走走,忍不住要看看原料,说说言无二价和君子国的买卖,妻子和文学青年自是不理。一年下来,非但将债还了,还略有结余。

宗盛不再去店里了,又写起了小说。写作时,妻子仍然餐餐另做了粽子给他端来,核桃、乌枣、腊肉、蛋黄,依旧一样不少,宗盛吃起来,却总觉得少了些许风味。

不知怎的,宗盛的小说竟难发起来。写时,眼前总拂不去那位翰林先祖,拖了辫子纵论诗文,以换一碗米酒。

(选自2015年第1期《短篇小说》,有删改)

8.请简要概括叶宗盛的形象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1)宗盛忽然觉得自己像这矿石。(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妻子对宗盛说:“我们去卖粽子,好哦?”言语极轻,犹犹豫豫地望着宗盛。(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小说倒数第二段,叶宗盛吃着妻子做的与先前完全一样的粽子,为什么会“总觉得少了些许风味”?(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小说结尾意味深长,蕴意丰富,可以引发读者的多种理解。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18分)

石榴花 季羡林

①我喜爱石榴,但不是它的果,而是它的花。石榴花,红得锃亮,红得耀眼,同宇宙间任何红颜色都不一样。古人诗云:“五月榴花照眼明。”著一“照”字,著一“明”字,而境界全出。谁读了这样的诗句,而不兴会淋漓呢?

②在中国,确有大片栽种石榴的地方,比如陕西的秦始皇陵一带。从陵下一直到小山似的陵顶,到处长满了一棵棵的石榴树,气势恢宏,绿意满天。可惜我到的时候,已经过了开花的季节。只见树上结满了个头极大的石榴,累累垂垂,盈树盈陵。可惜红花一朵也没有看到,实为莫大憾事。

③在我居住最久的两座城市里,在济南和北京,石榴却不是一种常见的植物。济南南关佛山街的老宅子,是一所典型的四合院。西屋是正房,房外南北两侧各有一棵海棠花,早已高过了屋脊,恐怕已是百年旧树。春天满树繁花,引来了成群的蜜蜂,嗡嗡成一团。北屋门前左侧有一棵石榴树。石榴树本来就长不太高的,从来没有见过参天的石榴树。我

19

们这一棵也不过丈八高,但树龄恐怕也有几十年了。每年夏初开花时,翠叶红花,把小院子照得一片亮红。

④院子是个大杂院。我们家住北屋。南屋里住的是姓田的木匠。他有两个女儿,大的乳名叫小凤,小的叫小华。我决不迷信,但是我相信缘分,因为它确实存在。缘分的存在,小华和我的关系就能证明。她那时还不到两岁,路走不全,话也说不全,可是独独喜欢我。每次见到我,即使是正在母亲的怀抱里,也必挣扎出母亲的怀抱,张开小手,让我来抱。按流传的办法,她应该叫我“大爷”,但是两字相连,她发不出音来,于是缩减为一个“爷”字。抱在我怀里,她满嘴“爷”“爷”,乐不可支。

⑤这时正是夏初季节,石榴花开得正欢。有一天,吃过午饭,我躺在石榴树下一张躺椅上睡午觉。大概是睡得十分香甜。“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可惜,诸葛亮知道我却不知道。不知道睡了多久,我蒙眬醒来。睁眼一看,一个不满三块豆腐干高的小玩意儿,正站在我的枕旁,一声不响,大气不出,静静地等我醒来。一见我睁开惺忪的眼睛,立即活跃起来,一头扎在我的怀中,要我抱她,嘴里“爷!”“爷!”喊个不停。不是别人,正是小华。我又惊又喜,连忙把她抱了起来。抬头看到透过层层绿叶正开得亮红的石榴花。

⑥以后,我出了国。在欧洲待了十一年以后,又回到祖国来,住在北京大学中关园的一个单元里。我床头壁上挂着著名画家溥心畲画的一个条幅,上面画的是疏疏朗朗的一枝石榴,有一个果和一枝花,那一枝花颇能流露出石榴花特有的照眼明的神采。旁边题着两句诗:“只为归来晚,开花不及春。”多么神妙的幻想!石榴原来不是中原的植物,大约是在汉代从中亚安国等国传进来的,所以又叫“安石榴”。这情况到了诗人笔下,就被诗意化了。因为来晚了,所以没有赶得上春天开花,而是在夏历五月。等到百花都凋谢以后,石榴才一枝独秀,散发出亮红的光芒。

⑦我那时候很忙,难得有睡懒觉的时间。偶尔在星期天睡上一次。躺在床上,抬眼看到条幅上画的榴花,思古之幽情,不禁油然而发。并没有古到汉代,只古到了二十几年前在佛山街住的时候。当时北屋前的那一棵石榴树是确确实实的存在物,而今却杳如黄鹤早已不复存在了。而眼前画中的石榴,虽不是真东西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世事真如电光石火,倏忽变化万端。我尤其忆念不忘的是当年只会喊“爷”的小华子。隔了二十多年,恐怕她早已是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奈之何哉!奈之何哉!

⑧然而,到了今年,奇迹却出现了。一天早晨,我站在阳台上看池塘中的新荷,我的眼前忽然一亮,“万绿丛中一点红”。我连忙擦了擦昏花的老眼,发现石榴树的绿叶丛中

20

有一个亮红的小骨朵儿。我又惊又喜。我们的石榴树有喜了,它不是黄的了。我在大喜之余,遍告诸友。有人对我说:“你要走红运了!”我对张铁嘴、王半仙之流的讲运气的话,一向不信。但是,运气,同缘分一样,却是不能不信的。说白了是运气,说文了就是机遇。你能不相信机遇吗?

⑨我已经九十晋二,富贵于我真如浮云了。我只希望能壮壮实实地再活上一些年,再做一点对人有益的事情,以减少自己的愧怍之感。我尤其希望,在明年此时,榴花能再照亮我的眼睛。

(选自季羡林《病榻杂记》,有删改)

12.第③段写石榴花用了什么手法?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多处引用古诗词,请举一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末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在文章开头就表达出对石榴花的喜爱之情,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喜爱石榴花的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18分)

南方的云

米哈伊尔·季莫费耶维奇·帕克

维克多好好晒了一周的太阳,晒出一身发红的古铜肤色。他还以为皮肤会脱落,但一切都还正常,也许是妻子给他的防晒霜管了用。

每次去沙滩他都带一把躺椅,摊开了身子躺在上面,看着天空中的朵朵浮云。在蓝天的掩映下,浮云洁白如棉絮,像动画片中的那样。

今天他又一次在商店的橱窗前停住了脚步。

玻璃后面站着一个年轻的女体模特,身穿深红色晚礼服。苍白的模特纹丝不动,人体

21

模特都是这样的:左手抬起,右手放在大腿处,头略微后仰,双脚叉开与肩同宽,面朝街道,活人一般……

商店橱窗的这个人体模特像极了丽莎,即维克多二十年前的初恋女友。模特的脸,不,丽莎的脸,微微侧着,灰绿色的眼睛明亮而闪烁,眼神里满是疑问。

终于,维克多决定走进商店看看。

商店里没有顾客,只有一个男售货员。“对不起,”维克多上前和男人搭讪,“我想问问您橱窗里的模特……”

“什么,你要买礼服吗?!”格鲁吉亚人来了精神,“难道不是吗?这件衣服超棒!”

“没错。”维克多连忙附和,“但是,我……其实……关于这个模特……请问,您是从哪儿弄来的?”

“什么‘哪儿’?”售货员有些不解,“它一直都在这儿站着。我妻子打了个电话,人家就送来了。有什么问题吗?”

格鲁吉亚人把收音机的音量调低,拿了一个干净的杯子,从茶壶里倒出茶来,递给客人。

“喝吧!”

“谢谢!”维克多喝了一口,茶香醇厚。

“我想起来了,”售货员说,“你昨天也站在橱窗前。这么看,你是来度假的吧?” “是的。”维克多点头道。

“哦。”奥塔尔很满意地说,“我们这个城市就靠前来度假的人养活。不管是外来的,还是当地人,都应该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我妻子有事去克拉斯诺达尔了,我这是替她看店。对了,你为什么问起这个模特?”

“哦,是这样的。”维克多有点不情愿地说,“它很像我的一个熟人。” “你说什么?!”售货员惊诧道。

“按理说,模特只会像模特,要说模特像某个人,我这还……” “真的啊?!那它像谁呢?” “像我年轻时的女友,她叫丽莎。” “呃……”

“不好意思……”维克多急忙喝完茶,把茶杯放在小桌上,“不打扰了。”

“等等……”售货员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拨了个号码,用方言和谁说起话来。说了大

22

概五分钟,他挂掉电话,对维克多说:“我呀,和妻子说了,关于模特的事。她说,是克拉斯诺达尔的一位工匠做的。还真是这样,模特的脸是他根据自己女儿的样子做成的,女儿叫娜斯佳。娜斯佳考上了大学,现在应该上二年级了。我应该……要不是你,我还不知道模特是照着活人做成的呢……”

奥塔尔把手伸进收银台下的小柜子里,拿出一瓶酒。他从冰箱里拿出奶酪切开,又打开酒瓶,倒了两杯,“来,喝吧,为了美好的一天!为了咱们的相遇!……”

“干杯!”维克多也拿起酒杯,慢慢喝干了那杯酒。 “你在哪儿上班?”奥塔尔问。 “在一家公司,我是工程师。” “成家了吗?” “嗯。”维克多点点头。 “有孩子吗?” “一儿一女。” 售货员又把酒杯斟满。

“那这个丽莎,你年轻时的女友……你和她,是分手了吗?” “是啊。”维克多说完摇了摇头。 “为什么分手呢?” “就这么……”

“嗯……但是,她还是埋藏在你内心深处,是不是?要不然你怎么会觉得我的模特像她呢?”

“或许吧……”

“给。”售货员把酒杯递给客人,端起自己的酒杯,“我想说的是很多男人在年轻的时候,不是犯傻就是别的,丢失了自己的梦想……为了曾经的梦想,为了那个她,为了她和别人过得更好,干杯。”

“您说得对。”维克多表示赞同,“为了她,干杯!”

维克多在塑料躺椅上躺了很久,胸膛和脸都暴露在太阳下。他胡思乱想着,有点儿忧伤。他想,在世界的某个地方还有一个同样的故事,就像他的初恋一样,会有那么一个男人爱上娜斯佳,娜斯佳也深爱着对方……

不远处有一对情侣,一个小伙子和一个姑娘,他们在互相给对方涂抹防晒霜。 维克多坐起来,摘下墨镜放在衣服上,随后向大海走去。他走进海水,游了起来。

23

风平浪静,游泳也很轻松。

过了不大一会儿,他翻过身来躺在水里,双手放在两侧,在水面上漂浮着。他抬起头一看,发现自己游出了很远,离岸边有相当一段距离了。

从远处传来发动机的响声,声音越来越近。原来是一艘快艇正向他驶来,靠近他后,快艇减少转数放慢了速度。快艇上面坐着一个小伙子,只穿着游泳裤,全身晒得黝黑。“嘿!”小伙子大叫一声,“您还好吧?!”

“一切正常!”维克多答道。 “广播预报说有风暴!” “真的?”

“上来还是游回去?” “游回去。”

“好吧,既然您知道……”

维克多看见天上有一片乌云,紧跟着还有——那是一堆堆的乌云,风把它们都赶过来了。为了节省体力,维克多尽量展开双臂,慢慢划着水,向岸边游去。

(有删改)

16.小说开头写妻子给维克多防晒霜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我想说的是很多男人在年轻的时候,不是犯傻就是别的,丢失了自己的梦想……(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平浪静,游泳也很轻松。(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小说中维克多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维克多看见天上有一片乌云,紧跟着还有——那是一堆堆的乌云,风把它们都赶过来了”,有人认为,此段描写应予删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

2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集训十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1.【详细分析】本题考查散文中某一段的作用。文章开篇写作者原有的对四堡雕版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第②段介绍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让人们对此有所了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还介绍了建安雕版文化的历史发展与传承,表达了作者对建安雕版文化的喜爱和敬意,这也是四堡雕版的文化背景。

答案 ①承接上文“如花似锦的猜想”,引起下文对四堡雕版的介绍。②写建安雕版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富有民间气质的审美品格,表达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为介绍四堡雕版提供历史和文化背景。

2.【详细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1)首先要明确表现手法,“猜想”如花似锦,运用了比喻;“如花似锦”与“灰飞烟灭”又形成对比。然后考虑“如花似锦”的“猜想”指什么,显然,作者对四堡雕版文化的繁盛充满了美好的想象,这想象像“花”“锦”一样,而实际上,“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这使作者美好的想象破灭了。(2)叙述对象是“历史”,却用了“走”这个动词,拟人手法显而易见,形象地说明了历史久远,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不再,流露出作者的惋惜和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1)对比、比喻。将对四堡雕版文化繁盛状况的美好想象比喻为“花”“锦”,又将美好想象的破灭比喻为“灰飞烟灭”,二者对比,突出对四堡雕版现状的失望。

(2)拟人。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表现时间过去久远,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不再,寄寓了作者的惋惜和对当地雕版文化的追怀。

3.【详细分析】本题考查对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的分析概括。分析文本内容时要划分层次,逐层进行分析概括。

答案 ①西方石印与铅印技术的冲击;②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③民间对先人文化遗产的漠视;④政府和专家重视不够。

4.【详细分析】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要分析每一个问句在其所属段落中的作用,尤其要注意到五个问句整体上的关系及共同起到的作用。说明理由时,要结合原文,从整体上作出理性分析。 答案 ①第一个问句,表明作者对四堡雕版儒雅景象的期待和进行实地考察的愿望;中间三个问句,表现作者在面对四堡雕版现实窘境时的痛心、无奈与不甘;最后一个问句,表

25

现作者对四堡雕版前途的担忧,强烈呼吁对这种文化遗产进行拯救。②五个问句,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表现了作者对四堡雕版文化历史兴衰和未来命运的反复思考与追问,形成文章内在有机的文脉,串起全文。

5.【详细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从杜诗与游记的关系上看,此次游览的对象是浣花草堂,浣花草堂的主人是杜甫,杜甫是诗人,从杜诗写起,符合游览地主人的身份。从杜诗与下文的关系来看,开头写杜诗,一是引出下面要游览的草堂;二是杜诗中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新鲜的感受,而这“新鲜的感受”又统领全文。

答案 ①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②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③引出浣花草堂。

6.【详细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1)重点解释“没有怎样的仙气”和为什么“难得”。“没有仙气”就是没有神仙化杜甫;“难得”是因为没有仙气,清疏显示出了杜甫本来的面目。(2)重点解释“梦游者似的”表现了什么,一是突出了杜诗中描写的四时风光的美好,二是为杜诗中的四时风光沉醉,表现了作者来到浣花草堂实地观察后对杜诗的新感受。

答案 (1)①塑像虽然艺术水平一般,但还是清疏的,没有把杜甫仙化。②能够表现诗人本色,这是值得肯定的。

(2)①作者将自己复诵草堂诗比喻成“梦游”,写出了作者沉迷于草堂诗意境中的情态。②凸显了杜诗中描写自然风物诗歌的意境之美,表现作者对杜诗的新感受。

7.【详细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这里的“新的认识”,是相对于以前对杜甫的感受而言的,指的是此次游览过程中读杜诗、游览草堂得到的感受。文章是一篇游记,直接评价杜甫的词句散落于文章各个部分。要概括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需要通读全文,找出那些评价杜甫的词句。比如首段中说“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从中可概括出作者在蜀道上读杜诗,得到的对杜甫的新的认识就是杜甫“创作态度严肃,才华可贵”。 答案 ①杜甫有惊人的才华和严肃的创作态度。②杜甫具有清疏、朴实的精神气质。③杜甫是一个勤恳的诗人。④杜甫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与安宁和平的生活。⑤杜甫描写自然风物的诗歌同样具有巨大成就。(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

8.【详细分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看作者是如何认识杜甫的,在此基础上再谈给我们的启示。一般来说,概括出作者的认识方法即可,不必再作深究。如从第一

26

段的“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可知,作者认识杜甫的方法之一就是反复研读诗人的作品。再结合下文游览中得到的新鲜感受,可以总结出作者认识诗人的第二个方法是实地考察,亲身感受诗人的生活环境和诗歌中所描写的对象。从文章结尾处的“可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大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可知,作者认识杜甫时,不盲从,而是全面地理解诗人的作品,不随个人好恶随意取舍。

答案 ①反复研读诗人的作品。②深入了解诗人生活的环境和诗歌所描写的对象。③不盲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④不片面理解诗人作品,不凭主观随意取舍。(答出其中任意3点即可)

9.【详细分析】题干已经明确说明是对比喻修辞手法的分析,所以可以先指出这个比喻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作者把布尔津河比喻成餐桌,想象很奇特,引人联想。再结合后文来看,后面的很多比喻也是由此生发出来的,这样就使河边景物与河浑然一体了。 答案 把布尔津河比作餐桌,想象奇特,引发读者对布尔津河秀色的联想;由此又生发出一连串的妙喻,使河流周围的景物浑然一体。

10.【详细分析】对景物描写进行赏析,需要注意本段中的手法运用,如本段“白桦树的小碎叶子如一簇簇黄花”,这是比喻手法;此外就是描写时的角度等,文段对客观存在的景物进行描写,但也有主观的感受。

答案 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官,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

11.【详细分析】“你为什么要流走”是文章的标题,并且在文章的第⑤⑥段中均有出现。从结构上来看,这是全文的情感线索;从内容上来看,反复出现则有强调抒情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布尔津河的喜爱和留恋。

答案 是贯串全文的情感线索;强化抒情,表达对河流的热爱和留恋。

12.【详细分析】本题的探究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探究的基础是文本。从文章来看,作者开篇把布尔津河比喻成餐桌,在作者的眼中布尔津河是美的,这是一种审美的观点,所以对自然应该从审美的角度去对待;此外对自然应该爱惜,而不是破坏,所以对待自然也应该有怜惜的态度;最后就是把布尔津河当作与自己平等的对象来看待,这是平等态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

答案 审美的眼光,怜惜的态度,平等的关系。

13.【详细分析】作答本题,可从组织材料和审美表现两个角度进行思考。“废墟”是全文

27

的描写对象,全文围绕“废墟”写见闻和感受,“废墟”又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 答案 ①围绕废墟组织材料,全文既写了作者游历废墟圆明园的所见所思,又写到其他圣地遗迹的废墟给人带来的感受。②“废墟”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丰富了文章的历史文化内涵。

14.【详细分析】第(1)题的答题信息集中在第①、②两段,抓住“历史的耻辱并不能……”“没有耐心去听老师语气庄重的讲解”等语句,可以概括出第一点;抓住“毫无乐趣”可以概括出第二点;抓住“除了能在荒凉开阔的野地里追逐奔跑”,可以概括出第三点。第(2)题的答题信息集中在第③~⑤段,抓住有“迷宫”字样的句子及前后的语句进行归纳即可。

答案 (1)不太理解其历史意蕴;认为其建筑残损破旧,毫无趣味;觉得其环境荒凉开阔,可以嬉戏。

(2)第一种是用四尺高的雕花砖墙组成的万花阵;第二种是阻碍蜗牛前行的砖墙上的图案;第三种是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封建体制;第四种是鱼龙混杂的圆明园艺术村。

15.【详细分析】本题答题区间为第⑧~⑫段,由“它就是骨殖、化石和连绵的废墟”“由每个工匠身上的智慧来实现”等语句,可得出答案第①点;由“有着略带沉重的末日感和亡灵乐于沉入其中的寂静”等语句,可以归纳出答案第②点;由“置身它的绝对寂静里,仿佛就能立即回到它的全盛时代”“这朵不能从火焰……悲伤而至尊”,可以归纳出答案第③点。

答案 ①残存的建筑之美。这些未被摧毁的遗迹,闪烁着前辈工匠的智慧光芒。②凄怆的诗意之美。废墟空旷、盛大而神秘,让人感悟到悠久的历史和沧桑的岁月。③虚幻的想象之美。消失的圆明园被视为奇迹和神话,成为往昔理想世界的象征。

16.【详细分析】对于两种对立的观点发表看法,可以肯定前者,也可以肯定后者,还可以综合两种观点作答。无论肯定哪一种观点,都需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如肯定前者,可以结合“只有不能被摧毁的才成为大美”进行分析,得出歌颂与赞美的结论。如肯定后者,可以结合“包括令人战栗的封建集权以及随后的摧残”进行分析,得出讽刺和批评的结论。若综合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答案 (示例一)重在歌颂与赞美。圆明园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更成为人们缅怀、重振昔日辉煌的寄托和象征。“只有不能被摧毁的才成为大美”,而这种包含不屈奋斗精神的“大美”正是文章主旨所在。

(示例二)重在讽刺与批评。文章强调圆明园之美从未被我们“目睹”,也不能“复活”,

28

却已沦为人们怀旧与自恋的虚幻载体。美不应“包括令人战栗的封建集权以及随后的摧残”,也不能用对美的渲染来回避、取代对民族耻辱的反思。

(示例三)既应该赞美,更需要反思。圆明园既是民族昔日辉煌的象征,更是祖国饱受列强欺凌的见证。如果囿于孩童般的无知,困于年轻时的迷惑,溺于虚幻中的奇迹,就不能深刻认识开篇所言“历史的耻辱”,为民族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示例四)感悟悲剧之美,洗涤净化心灵。作为被毁灭的“至美”,圆明园能够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心灵震撼,给人以激励和启示。一个民族必须坚强,才能直面历史悲剧性的一面;又必须深刻,才能从悲剧的壮美中反思整个人类的未来。(答案不止一种。能紧扣文本,独抒己见,言之成理,语言流畅即可)

17.【详细分析】赏析语段,注意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理解语段表达的意思(比如描写的内容、表达的观点或者叙述的事件特点等),②把握语段使用的写作手法(比如修辞手法、写作方式等),③体现的作者情感或者文章表达的观点等。画横线的语句写了“我”是一个保持古代行走方式的人,对现代水土不服,与现代保持距离,坚持自己的“慢”生活;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使用了排比的手法;从表达的情感的角度看,表现了作者对现代生活的怀疑和批判等。

答案 运用排比的手法,强调“我”对古代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对现代生活的怀疑和批判;用“咆哮”“狂奔”形容社会现状,化抽象为形象,突出了现代社会的喧嚣与浮躁。(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18.【详细分析】理解语句中关键词的含义,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关键词本身的意思,二是关键词出现的语句的意思。通过两个方面的理解,可以把握词语在文中的具体意思。比如第(1)句的“删除”,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第三段,相关的内容是富豪们没有关注流星等,只关注了赌博,他们掷骰子的声音“删除”了天上的动静,从这个意义上看,“删除”是覆盖的意思,联系语境,可以看出这些赌徒沉溺于赌博,忽略了外面的世界。第(2)句的“删除”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分析。

答案 (1)遮掩、覆盖的意思。指富豪们沉醉于赌博的狂欢,完全无视外界的存在。 (2)消解、消除的意思。指现代社会因过分追求速度而缺失了各方面的沉淀。(意思符合即可)

19.【详细分析】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内容:人、景、事、物等的特点和体现的意义,使用的手法(比如对比、比喻、象征等),作者表达的情感以及与文章的结构关系等。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一个农户养的奶牛,这头奶牛十分温顺,不计较得失,懂得感

29

恩,乐于奉献等;从使用的手法的角度分析,这里描写的奶牛与前文的现代人形成对比;从表达的情感的角度分析,批判了那些贪婪的现代人;从结构的角度分析,深化了文章的中心等。

答案 写奶牛,既赞颂了不计得失、懂得感恩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又与现代人生活贪婪、追逐功利、不知感恩等现象形成对比,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意思符合即可) 20.【详细分析】回答问题要注意分析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解描写对象本身的特征,二是把握描写对象体现的人生、社会意义等。题干要求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把握文中描写的月亮、月光体现的意义,可以先筛选描写月亮、月光的语句,然后分析描写的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等。比如最后一段的“明月西斜”,作者描写月亮、月光,一方面表现月的奉献精神,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生存等的思考。至于结构上,可以从月亮升起到明月西斜分析,这是全文的一个线索。

答案 内容上,赞颂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引出对宇宙、自然、古代文化和生存意义的思考;结构上,从月光淡淡到月亮升高,后半夜明月西斜,表明了时间的变化,起到了贯串全文的线索作用。(意思符合即可)

热点题型阶段检测(四)

1.C [从文中内容来看,作者认为“治国”应该是“礼法合治”,选项中强调的是礼治。] 2.C [此项混淆了“刑”和“令”的作用。原文说的是:“如果‘刑’还有不足之处,则可以用‘法令’来补充,以防止社会贪欲横流。可见,‘礼’‘刑’‘令’三者功能不同……”]

3.C [“它们相互依存,没有礼就没有法,没有法就无以行礼”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4.【详细分析】孙麻子误认为桂英是小偷,到后来真相大白,才知道是误会。显然,作者是运用误会法制造波澜的。点出制造波澜的方法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 本文是运用误会法制造波澜的。孙麻子去给老王送水饺,看到一个蹬着三轮车的人正悄悄地往工地方向赶,便误认为其是小偷,后来真相大白,原来是来报恩的桂英,不是小偷。

5.【详细分析】分析孙麻子的形象特点,可从孙麻子的言行及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来分析。解答时,先要明确其身份是“包工头”;之后分条概括,一是恩威并施,一是心地善良,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①孙麻子是一个包工头,他对民工恩威并施,正因为如此,才一方面让看管失职的

30

老王大年夜看工地,另一方面又提着水饺来看老王。②他心地善良,同情桂英,在知道桂英的故事后,特别是听了老王关于小偷的一番话后,深受触动。

6.【详细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仔细梳理全文的故事情节。过年了,包工头去给看工地的老王送饺子,这是明线;桂英因为得到过老王的帮助也来给老王送饺子,这是暗线。两人都去给老王送饺子,包工头误认为桂英是小偷,两条线索在此相交。明白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 线索一是包工头孙麻子给看工地的老王送饺子,线索二是桂英给老王送饺子。桂英被孙麻子当成小偷抓了个正着,两条线索在这里相交。

7.【详细分析】无论是肯定哪一个标题,都应该说出能够令人信服的理由,且这个理由应该来自对文本的解读。而在具体作答时,考生首先要明确这两个标题的侧重点各是什么,然后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哪个标题更合适。

答案 (示例一)“小偷也过年”好。这篇小说中“小偷”是中心话题,故事主要是由“小偷”桂英为过年时给孩子买新鞋而偷东西引出来的。而本文也借孙麻子和老王的对话道出了一个观点:小偷也要过个舒心年。

(示例二)“过年”好。这个故事发生在过年的时候。这篇小说写了三个人的“过年”,即老板孙麻子、看工地的老王、“小偷”桂英的“过年”。以“小偷也过年”为标题不能概括全文,不恰切,而“过年”涵盖面广,恰切。

8.【详细分析】欣赏作品的形象,要抓住对人物的言行举止的描写以及对人物的评价性语言,如从“宗盛熟读经史子集,一部《资治通鉴》,口若悬河,讲到现在,回回有新花招,从不重样”中,可概括出其“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特点;从叶宗盛不让妻子减料加价等行为可概括出其“恪守传统道德”的特点;从“宗盛好论时事”“每次开会,总是借古鉴今”等描写中可概括出其“崇尚清谈议论,常脱离实际”的特点;从叶宗盛反对妻子卖粽子,可以概括出其“迂腐教条”的特点。

答案 深受传统文化熏陶,文学功底深厚;颇具古君子遗风,恪守传统道德;崇尚清谈议论,常脱离实际;迂腐教条,不知灵活变通。

9.【详细分析】作答本题,要结合情节和人物的性格进行分析。(1)句中宗盛的感觉发生在他开矿失败之后,本以为可以赚钱的矿石忽然卖不出去,成了无用之物,他觉得自己像这些卖不出去的矿石一样无用,这是消极低落、失意自责的心理的反映。(2)句中宗盛妻子的话是在宗盛欠债三万元之后向丈夫说的,她“仍是极好,也不多言”,是贤妻良母式的人物,她这样说,是对丈夫的体贴关怀,她想为丈夫分忧,又怕丈夫不同意,故如此小心翼

31

翼。

答案 (1)叶宗盛开矿失败,感到自己同这些矿石一样无用,表现了他消沉低落、失意自责的心理。

(2)妻子以试探和商量的口吻提出卖粽子的事,小心翼翼,表现了她体贴关怀丈夫,想为丈夫分忧,但又担心他不同意的矛盾。

10.【详细分析】作答本题,要结合具体情节和人物的思想性格进行分析。妻子卖出的粽子料减价涨,叶宗盛由吃着的粽子想到妻子出售的粽子,感到有违古风,眼前的粽子似乎也沾染了庸俗之气,因此“总觉得少了些许风味”。考生了解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 妻子出售的粽子料减价涨,有违自己恪守的“言无二价”“货真”的古风,叶宗盛觉得眼前的粽子似乎也沾染了庸俗之气,失去了以往纯正的风味。

11.【详细分析】作答本题,可结合翰林先祖的形象和宗盛对其的态度进行分析。翰林先祖拖了辫子纵论诗文,以换一碗米酒,这是一个迂腐固执的形象。这一形象在宗盛眼前拂之不去,可以有三种理解:一是宗盛对先祖的认同,为自己恪守古风失败寻找慰藉;二是宗盛对先祖的怀疑,觉察到自己的做法的不妥;三是宗盛内心充满困惑和纠结。作答时可围绕这三点进行分析和阐述。 答案 可以有如下理解:

(1)叶宗盛恪守的古君子之风在现实中落败,他倍感失落,只能从自己的翰林先祖那里寻找慰藉。这样更能突出其迂腐固执的性格缺陷,增添了人物的悲剧色彩,突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2)妻子生意的红火让叶宗盛反躬自省,觉察到自己与迂腐守旧的翰林先祖别无二致。这样使主人公具有了理性反思的品质,形象更加丰满,小说主题也更为丰富。

(3)市场经济观念与传统的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和碰撞,使得叶宗盛内心困惑、纠结,对是否继承翰林先祖的遗风感到疑惑。可以引发读者对新形势下如何传承传统深入思考,使小说更富时代意义。(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如有其他理解,符合文意、合乎情理即可。) 12.【详细分析】本文是写石榴花的,而第③段却写了高大的海棠,其目的是用高大的海棠衬托出石榴的矮小,指出石榴虽矮小,但也有它自己的特点,暗含作者对石榴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结构上,为下文“小华”的出现营造了氛围。

答案 第③段写石榴花用了衬托的手法。用高大的海棠衬托石榴的矮小,指出石榴虽矮小,但能开出灿烂的红花,把小院子照得一片亮红,暗含作者对石榴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同时为下文“小华”的出现营造了一个甜美轻松的氛围。

32

13.【详细分析】作答本题,首先要了解引用的一般作用,如,可以使文章语言优美而富有深意,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和韵律感,等等。然后从文中找出引用的诗句,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 文中引用古诗词,可以使文章语言优美而富有深意,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和韵律感,给人美好的联想。如引用古人诗句“五月榴花照眼明”,写出了榴花的开花时间、风采等,令文章形象生动,富有文学性。

14.【详细分析】解答此题要联系全文,把握“石榴花”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石榴花”,赋予了石榴花特别的意义,它是作者精神的寄托,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对生命的热爱。而根据画线句的上一句可知,“在明年此时,榴花能再照亮我的眼睛”还有希望能再多活些年的意思。

答案 石榴花是作者精神的寄托,它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对生命的热爱。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作者依然渴望保有石榴花般旺盛的精力,希望能够再多活些年,继续探索人生。 15.【详细分析】作答本题,需要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寻找作者喜爱石榴花的原因,如“同宇宙间任何红颜色都不一样”等,然后分点作答即可。

答案 ①石榴花的颜色独特,开花时节与众不同。②石榴花生命力顽强,象征着生命活动。③石榴花承载着“我”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

16.【详细分析】解答此类问题,应注意两点:一是结合文段具体内容,从物象对小说主要人物或小说主题所起的作用切入;二是要善于将“原因”转化为“作用”,并且从语段所处的位置入手,从内容层面与结构层面两个视角去整合答案。

答案 用以暗示出维克多有一个夫妻恩爱的幸福家庭,同时也为维克多的内心最终归于平静埋下了伏笔。

17.【详细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还原语境,将文句放到具体语境之中去理解,比如(1)句是售货员宽慰维克多的话,说出了很多男人年轻时犯下的过失,以劝慰维克多要珍视当下的幸福恩爱的生活。其次,要注意语句本身的修辞特点,如(2)句中“风平浪静”的双关语意。稍加整合润色即可。

答案 (1)很多男人在年轻的时候由于多种原因,丢失了自己曾经的追求,放弃了自己所爱的人、所珍视的情感。

(2)本句一语双关,既指大海里风平浪静,游泳毫无阻力,也指维克多内心得到宽慰,心灵得到平复,内心感到舒适平静。

18.【详细分析】解答本题应注意两点:一是要理清小说情节发展脉络,即以主人公维克多

33

的行为与心境为序,概括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二是要关注细节,尤其是维克多的内心独白与对话描写,从中可以窥见维克多的人物形象特征。

答案 维克多是一个有着幸福家庭的工程师。他内心情感丰富细腻,到南方滨海小城度假期间,偶遇与自己年轻时的恋人丽莎相像的橱窗模特而心生波澜,但在售货员的宽慰下心灵得以回归平静。

19.【详细分析】解答本题,首先应明确观点,然后从文本中找依据。如果答“不应删去”,寻找依据时应注意:一是要将语段还原到语境之中去,确定语段位置,进而分析其在结构层面的作用,比如与第二段相关内容的照应;二是要理清故事发展脉络,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和小说主旨,从内容或主旨层面上去探究;三是要看语段在艺术手法上有无特色,有的话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不应删去。①从结构层面来看是首尾圆合,前后照应。具体有两处:一是与小说的标题相呼应,二是与小说第二段对洁白浮云的描写相呼应。②从主旨层面来看是点题,暗示生活也像天空的云彩一样,有时是洁白的浮云,有时是堆积的乌云,要正确处理。③从艺术手法层面来看是暗示,即暗示人物命运的变化、人物内心世界的波澜,也如云彩一般,充满变化。

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