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名人白居易的“官道”

2021-04-15 来源:易榕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名人白居易的“官道”

作者:蔡建军

来源:《办公室业务》2013年第05期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走下坡路时期,面对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混乱时势,37岁就任左拾遗(谏官)的他,倡导亲民之风,反对宦官专权,竭力挽回残局。他政绩斐然,先后任刑部侍郎、太子少傅、刑部尚书,大权集于一身,可谓名满天下。

他不仅是一位著名诗人,还是一位清廉的“政治明星”,也是我国历史上领导干部财产公示第一人。刚入仕途时,白居易担任政府机关校书郎,是个抄抄写写的“文秘”,他在诗中说:“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不久,因才干凸显,升为左拾遗,薪水翻了一番,作诗:“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他用诗歌,公示家产,表白心境,不让别人有行贿的机会,也不给自己留下受贿的空间。

白居易的“新政”之风和执政模式在当时官场可谓独领风骚。他爱管“闲事”,向以敢谏闻名。一次,他竟管到了皇帝的后宫,斗胆请求皇帝遣散一部分宫女,既缩减开销,还减少社会的旷男怨女。无论什么时代,这样的官场“另类”,总显得不“懂事”。虽然皇帝欣赏他的才华,但丢了皇帝的脸面,“地雷”已经埋下。

“官二代”王锷升任岭南节度使,兼领广州刺史、御史大夫。时岭南节度驻节广州,乃为唐朝重要贸易港口。“精明”的王锷,贪赃枉法,敛聚财富,大贿朝中权贵,赂买各处关节,赢得“国之良臣”的美誉。

家富族强的王锷大肆搜刮民财献给皇上邀功,唐宪宗决定提拔王锷为宰相,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白居易却挺身而出,以理进谏:“王锷苛刻百姓,贪得无厌。今若授以宰相,天下人怎不耻笑。如此一来,上行下效,岂不朝纲大乱。”他屡次犯颜直谏,宪宗自然心中不快,宦官趁机群起诬陷,终于将他贬为地方官。

本色不改的白居易,先后任江州、苏州、杭州等刺史,他几番异地交流,深知民间疾苦和社会黑暗,可仍然秉承“兼济天下”之宏志,坦荡刚直,政平讼简,惠政于民,为民谋福。 身为杭州市长的白居易,民生为本,大兴水利,亲率州民修筑了西湖白沙堤,引水灌田,解决了当地的水旱灾害问题。人们为了纪念其功德,将其所筑之堤命名为“白公堤”,就是如今西湖上的白堤。他离任时,百姓站满了运河两岸,官员和百姓哭喊着随船送行了十多里。他在《别州民》一诗中记下了这感人的场景:“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为官清廉,淡泊名利的白居易,除了饮茶吃菜需要在当地购买外,从不索要任何名贵物品。他卸任后,两袖清风,仅带回两块天竺山石,以资纪念。

一天,他摆弄石块时,才发现自己竟做了一件“不清白”的事。他甚感对不起杭州,对不起天竺山。他想,倘若每个游客都带回天竺山石,哪里还有天竺山的秀美?自己认为没有带走杭州一丁点儿东西,难道这石头不是杭州的东西吗?山石虽不值钱,但取之玷污名声,这好比贪污了千金,不是一个为官清廉者应该做的。他越想越不能原谅自己,悔恨万分,忍不住挥毫写下了这首“自责诗”:“三年为刺史,饮水复食叶。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不论古今,两片山石都不足为怪,要说为此而自责,更觉不可思议。然而,白居易却把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放大”了,引申到了贪污腐败的重大恶果上。这是何等可贵的自律精神!

白居易因此名声鹊起。他慷慨侠义,乐善好施,常在家中接待来访,倾听民声疾苦,帮扶弱势群体,还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报国之志的诗篇,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特别是他在《观刈麦》诗中写到:“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量。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因身为国家公职人员,拿着俸禄,衣食无忧,没有建树,而深感愧疚。他“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的质朴,表现了一个有良知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白居易是那个时代的天子骄子,能官能文,才气纵横,为民而歌。他与李白、杜甫同誉为中国诗坛的三大巨星,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化名人。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