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 史 (B)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
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号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位 座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封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 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密 第Ⅰ卷
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号场符合题目要求的。
不考1.周王朝史官是由周王任命的世袭官职,从事档案管理工作。春秋前期,史官流向诸侯国;中晚期 以后,他们又逐渐流入卿大夫家,并导致了家史的兴起。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旧有社会秩序的破坏 B.周天子重视地方档案工作 订 C.家国一体观念的形成 D.贵族垄断学术局面被打破
2.谶是隐语和预言,纬是用诡秘的语言对经书的解释。王莽、刘秀争夺国家政权都用了谶纬。刘秀 建立东汉政权后,“宣布图谶于天下”。章帝主持召开白虎观会议,用谶纬解经,谶纬之学遂占统
装 号证治地位。这反映了汉代( )
考准A.儒家思想已居于主流地位 B.政治统治借助于神秘力量 只 C.百家争鸣良好氛围的持续 D.君主专制缘(源)于迷信的思想
3.唐朝柳宗元(773—819年)在《封建论》中认为,国家要治理的好,不仅要实行郡县制,还要 配合“善制兵,谨择守”等一系列制度。这一文章撰写的时代背景是( ) 卷 A.藩镇割据的严峻问题 B.制度创新的封建盛世 C.开疆扩土的军事需要 D.吏治腐败的统治危机 名姓4.图①是儒学发展示意图,以下符合b~c段说法的是( )
此 级班图①
A.儒学独尊地位得到强化 B.儒学难以满足民众的心理需求
C.理学从此成为官方哲学 D.外儒内法不适应君主专制统治
5.清中叶以后,中央政府在漠南蒙古设置绥远城将军。历任绥远城将军呈递皇帝的奏折内容极其丰富,大概涉及了绥远城修筑、内政、军务等八个大类。清朝此举意在( ) A.加强对于蒙古地区的控制 B.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C.赋予将军处理政务的职权 D.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6.1912年,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物理、地理、算学、木工等皆在此列)、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世界观教育(突出强调积极进取)、美感教育(以美育取代宗教,旨在宜传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皆今日教育所不可偏废。”就是带着这些教育经验和观念,蔡元培决心将京师大学堂改造为一所符合世界潮流的大学。这说明( )
A.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蔡元培为资产阶级革命培养人才 C.北京大学成为当时的一流学府 D.蔡元培注重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
7.图1所示是一幅名为《势如破竹》的时事漫画,发表于1911年11月的《神州日报》上。该漫画的寓意是( )
A.革命思想蓬勃发展 B.清廷统治土崩瓦解 C.反帝统一战线形成 D.资产阶级力量重组
8.据学者统计,1953年到1956年《人民日报》使用“和平共处”一词每年都成倍地增长,尤其是1954年后使用频率增长更快。此现象( )
A.直接推动了日内瓦会议召开 B.说明和平共处理念成为国际共识 C.反映了意识形态影响的减弱 D.利于促进中美关系的调整与缓和
9.表1是新中国某一时期23个省、自治区各阶层占有耕地、耕畜、主要农具情况表(每百户平均数)。表中数据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表1
项目 时间 贫雇农 中农 富农 过去的地主 土地改革结束时 1584 2409 3351 1677 耕地(亩) 1954年末 1415 2264 3721 1780 耕畜(头) 土地改革结束时 46.73 90.66 114.86 23.25 1954年末 49.62 110.40 184.13 51.26 土地改革结束时 59.76 111.51 142.44 38.9 主要农具(件) 1954年末 52.29 l11.24 200.07 57.98 A.推行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 B.农业个体生产效率提高 C.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实施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0.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三大产业占GDP比重(%)情况表,此表可以反映当时中国( )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8年 34.1 37.0 28.9 1959年 26.1 42.8 30.5 1960年 23.4 44.5 32.1 1961年 36.2 31.9 31.9 1962年 39.4 31.3 29.3 1963年 40.3 33.0 26.7 A.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性探索 B.经济领域的“左”倾错误结束 C.合理的工业布局构想取得成效
D.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得以延续
11.1988年后出现了“十万人才下海南”的现象,数以万计的热血青年跨越琼州海峡,涌向海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闯海人”。这些“闯海人”( )
A.推动了海南经济特区的设立 B.以实际行动积极呼应时代潮流 C.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D.为中国国企改革提供了经验
12.有学者认为,恩格斯口中的“新时代第一位诗人”但丁的思想涌动着异常现代的气息。这突出表现在但丁极力提倡自由意志,主张人在尘世建功立业,积极追求荣誉。该学者强调但丁( ) A.提倡人文主义的人生观 B.是现代文学的开拓者 C.反对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D.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13.15世纪,欧洲商人将在西班牙漂洗过的羊毛,送到佛罗伦萨加工成细布,随后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出售,然后从东方买来货物,在佛罗伦萨或欧洲其他地方销售,整个过程用时三年或者更长时间。这一过程( )
A.推动了商业资本的扩张 B.折射出欧洲对技术的渴求 C.体现了贸易中心的转移 D.反映出西方对东方的依赖
14.李森科是一位确信后天的特性可以遗传的农学家,他的信念与斯大林认为改变环境就可以改变人类的信念相符。李森科在苏联生物学上的优势地位,使苏联的遗传科学足足瘫痪了近一代人之久。李森科现象揭示了( )
A.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B.苏联计划体制的利与弊 C.时代对科学研究的影响 D.斯大林模式的文化根源 15.表3是苏联实行“一五”和“二五”计划建设期间社会经济数据统计。 表3
时期 增长情况 项目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1932年比1928) 期 (1937比1932年) 国民收入 增长86% 增长>100% 农业总产值 —— 增长54% 工业总产值 增长1.3倍 增长1.32倍 工业劳动生产率 提高38% 提高82% 据表可知,苏联实行计划经济( )
A.使得工农业总产值跃居世界首位 B.为苏联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C.实现了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D.导致苏联的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16.图2是学者彭树智先生的《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著作中,“世界历史性变化”第五章部分目录的扫描件。观察这一目录可知,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的是( )
第五章 战后初期的世界历史性 变化……………(204) 一、亚洲 战争促发革命(205)“印度重新发现了自己”(208)印度尼西亚独立风云(213)缅甸的新生(217)西亚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221)以色列的诞生(225)印支三国的浴血抗战(230) 图2
A.缓和与动荡并存的世界局势 B.一战后亚洲殖民运动兴起 C.世界性反殖民主义运动爆发 D.二战后亚洲殖民体系崩溃
第II卷
本卷共4大题,共55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英国失地农民的数量还比较有限。1536年法令规定:所有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乞食,要被剥光衣服,绑在马车后游街示众,同时鞭打至流血,然后遣返原籍。随着圈地规模的扩大,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农民进城流浪的问题是社会转型带来的。1572年法令规定:对贫民要进行救济,要求治安法官给每个教区的贫民登记造册,将他们遣返回乡,由当地安置。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失业问题成为比流民更为严重的问题。1629年法令明确指出:要尽一切可能“为贫民提供资金和原材料,安排他们就业”。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开展,工业化地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参加劳动,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能靠劳动谋生。
——摘编自刘书增《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
材料二 尽管苏南地区近代工商业有长足的发展,而且也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但其本身发展并不充分,容量也有限。据1933年的调查,苏南地区工厂工人为33,7222人,这其中苏南籍的农民工人约占60%,总数仅在20万人左右。伴随近代化的步伐,一些近代城市相继兴盛起来,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刺激了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因而,在这些城市近郊逐渐兴起了一批以种植蔬菜、花卉和水果以及养殖奶牛、蜜蜂为业的农户或畜牧树艺等新式农场。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植棉业、蚕桑业、园艺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农业内部吸纳的农村劳动力达70%。
——摘编自周中建《近代苏南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处理农村剩余劳动力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我国苏南地区和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苏南地区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7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表1 19世纪以来西方的文学流派
流派 完成时间 作者 作品 主人公信息 1819年 (英)雪莱 《解放的普罗米修斯》 反抗天帝的神话英雄 浪漫主义 1832年 (英)拜伦 《唐璜》 贵族叛逆者 1874年 (法)雨果 《九三年》 深得民心的叛军头子、青年贵族、革命者 年 (法)司汤达 《红与黑》 上进与虚伪并存的资产批判1830阶级知识分子 现实主义 1850年 (法)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 一系列资产发迹者 1859年 (英)狄更斯 《双城记》 同情人民的医生 1912年 (法)罗曼・罗兰 《约翰·克里斯多夫》 桀骜不驯的青年人 1900年 (美)德莱赛 《嘉莉妺妹》 试图改变命运的女孩 现代1915年 (奥)卡夫卡 《变形计》 变身甲虫的年轻人 主义 1953年 (爱)贝克特 《等待戈多》 始终未出场 1961年 (美)约瑟夫·海勒 《第二十二条军规》 荒诞社会的受害者 以“文学与时代”为主题,参考表1中的信息,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藏区和川、滇边地则盛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之间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东奔西走,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形成了一条延续至今的“荼马古道”。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汉藏茶马贸易最受重视的一个时期,明王朝直接控制着内地与西藏的茶马贸易。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四川威、松、茂州三卫以茶、姜、布、纸易马送京师。”
——摘编自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茶马古道》
材料二 ……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有此不珍惜,仓卒非长驱。健儿犹饿死,安知我马徂。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羌马有权奇,胡马皆骀弩。胡强掠我羌,不与兵驱除。羌马亦不来,胡马当何如!
——摘编自《汤显祖诗集》卷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至明朝时期茶马古道兴盛的原因,并分析其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4分) 20.(10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代司法制度在基本沿袭唐制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中央司法机关以大理寺和刑部为主,分掌司法审判和审判复核工作。御史台除监察职能外,也具司法监督和司法审判职能,同时设立“检法官”,专门负责根据案情详细检索出可能适用的法律条文,供判官使用,增强法律适用的准确性。另外,在三法司之外,在宫中增设审刑院,受命于皇帝,司法权力很大,不仅有权决定案件是否审理,而且是刑部之上的复审机构,限制了大理寺和刑部的权力。为了强化对地方司法机关的监督控制,宋代在州上设路,各路设提点刑狱司,是中央派出的、代表中央监督所辖州县司法审
判活动的机构,负责复查地方审判案件。
——摘编自李俊《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司法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司法制度改革的影响。(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高考)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三5月月考卷
历 史(B)答 案
第Ⅰ卷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史官流向诸侯国再到卿大夫家可知史官的社会地位在不断的下降,这正印证了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的权威被削弱、旧有社会秩序被破坏的局面,故选A项;史官流向诸侯国和卿大夫家并非周天子的主动意愿导致的结果,排除B项;家国一体指的是一个人既是家族的族长,又是国家的掌权者,同时家族势力在国家的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材料谈论的是史官的流动,主旨不符,排除C项;周王、诸侯、卿大夫都属于贵族,史官在这些层面的流动不能代表贵族垄断学术的局面被打破,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无论是王莽、刘秀争夺国家政权,还是章帝主持白虎观会议,都在极力宣扬谶纬之学,这说明汉代统治阶级试图通过一种神秘力量来宣示自己统治的合理性,即借助神学来维护政治统治,故选B项;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儒家思想已经居于主流地位,排除A项;秦朝建立后,百家争鸣的局面已经结束,排除C项;君主专制源于生产资料私有制,而非迷信思想,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从柳宗元的生卒年代可知,他生活在唐朝后期,当时唐朝已经出现藩镇割据的严峻问题,所以他关注“善制兵,谨择守”等一系列制度,故选A项;柳宗元生活的时代已经是在开元盛世之后,所以不再是封建盛世,排除B项;唐朝后期国力由盛转衰,开疆拓土的事情不再有,排除C项;唐朝后期确实存在吏治腐败的危机,但是与“善制兵,谨择守”、“郡县制”等关于军事与地方治理的信息不符,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B至C段是汉末至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下降,结合史实可知,儒学遭受来自佛道教的冲击,原因在于常年战乱背景下人民生活不稳定,而儒学无法安抚人民,使得人民转向佛道教以寻求心灵慰藉,故选B项;汉末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受到佛道教冲击,排除A项;理学在宋代成为官方哲学,时代不符合,排除C项;外儒内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然适用于国家统治,但这时期儒学地位的下降源自社会动荡和人民信仰的变化,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清政府设置绥远城将军,负责“修筑、内政、军务等八个大类”工作,目的就应该是加强对漠南蒙古地区的统治,故选A项;扩大地方行政权力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也与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不符,排除B项;清朝设置绥远城将军不是为了赋予其权力,而应该是加强统治,排除C项;改土归流政策实施于云、贵、川、桂等西南地区,与题干中的漠南蒙古区域不符,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据材料“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物理、地理、算学、木工等皆在此列)、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世界观教育(突出强调积极进取)、美感教育(以美育取代宗教,旨在宜传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皆今日教育所不可偏废”可知蔡元培比较注重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蔡元培的教育理念,与民主共和观念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蔡元培是为了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并非为资产阶级革命培养人才,排除B项;据材料“蔡元培决心将京师大学堂改造为一所符合世界潮流的大学”可知当时北京大学还没有成为一流学府,排除C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据材料中“1911年11月”及漫画中斧头劈竹等信息可知,漫画反映的是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革命迅速发展,中原省份纷纷独立,清廷统治土崩瓦解,故选B项;漫画反映的是革命运动而非革命思想蓬勃发展,结合所学,革命思想蓬勃发展是在辛亥革命之前,排除A项;根据所学,反帝统一战线形成于1924年国共合作掀起国民革命运动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结合所学,资产阶级力量重组发生在袁世凯当政后,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力量分化重组的信息,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和平相处,也可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相处,说明与“一边倒”政策相比,意识形态对外交工作的影响有所减弱,故选C项;日内瓦会议召开于1954年,时间上与材料“1953年到1956年《人民日报》使用”不符,排除A项;《人民日报》是国内报刊,“和平共处”一词在《人民日报》使用频率增长无法说明其在国际上的认可程度,排除B项;中美关系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缓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到1954年末,农村富农、过去的地主占有的耕地、耕畜和主要农具数量都有较大增长,而贫雇农则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说明农村在土改之后出现了贫雇农重新返贫的现象,因而有必要进行农业集体化,解决这种贫富分化现象,故选A项;表格中的数据仅反映的是土改之后农民占有农具、耕畜等的变化,农民的个体生产效率没有体现在表格中,排除B项;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出现和实施于1960年,排除C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于1956年底,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58-1960年第二产业的比重相当高,而1961-1963年逐渐降低了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而增加了第一产业的比重,这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注重从现实出发,是理性的探索,故选A项;单凭三大产业的比重,不能得出“左”倾错误结束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国民经济结构,不是工业布局,排除C项;由于工业的比重在逐渐下降,所以不能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得以延续,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1988年海南设省并成立经济特区,实行宽松的经济管理政策,在这些政策指引下,很多人下海南做一名“闯海人”,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时代潮流,故选B项;“十万人才下海南”的现象发生在海南经济特区建立之后,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时间不符,排除C项;国企改革在1984年已经开展,下海南的“十万人才”从事的大都是民营企业,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材料中但丁“提倡自由意志,主张人在尘世建功立业,积极追求荣誉”符合重视人的价值,追求现世生活的幸福的人文主义,故选A项;但丁是文艺复兴中的“文学三杰”,跟现代文学无关,排除B项;“积极追求荣誉”体现追求功利,排除C项;西方哲学的奠基者是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据材料“欧洲商人将……细布,随后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出售,然后从东方买来货物,在佛罗伦萨或欧洲其他地方销售”体现欧洲商人的资本流动范围大,故选A项;材料突出欧洲商人在世界范围进行贸易,并非对技术的渴求,排除B项;材料并未突出某一区域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只是突出欧洲商人的贸易范围,并非对某一区域的贸易的倚重,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D项。 14.【答案】C
【解析】李森科的遗传学理论因与斯大林的认识有一致之处,被抬高了地位,结果使得苏联遗传学理论落后了一代人的时间,可见出于斯大林执政的时代,遗传学的研究受到了阻碍,故选C项;题干是说当时的环境对遗传学发展的影响,而不是对政府政策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提到的现象体现的是计划体制的弊,而没有体现利,排除B项;斯大林模式的文化根源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君主专制主义传统,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在计划经济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与材料中“增长86%”“增长>100%”相符,故选B项;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排除A项;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与材料中“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悬殊不符,排除C项;农业经济“增长54%”也不能说是缓慢,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二战后,英法美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大减,无力维持殖民统治,殖民体系崩溃,与材料中“亚洲”“民族独立运动”相符,故选D项;缓和与动荡并存的世界局势是两极格局解体后,与材料中“战后初期”不符,排除A项;“民族独立运动”是反殖民运动,而非殖民运动,排除B项;都是在亚洲,不是世界性,排除C项。
第II卷
17.(15分)
【答案】(1)变化:从以惩罚为主过渡到以救济为主,继而发展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2分)积极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就业联系起来,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英国社会的转型。(6分)
(2)不同之处:英国主要流入城市和工业,苏南地区则主要是农业产业内流动;英国与国家政策引导关系密切,苏南地区则主要是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4分)原因:中国工业化缺乏有效市场基础,城市化程度低;传统耕织结构的影响;政府经济职能的欠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所有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乞食,……然后遣返原籍”“对贫民要进行救济,……将他们遣返回乡,由当地安置”“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参加劳动,……使他们能靠劳动谋生”可知从以惩罚为主过渡到以救济为主,继而发展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第二小问积极影响,积极影响可以结合变化进行分析和回答,对农村劳动力的态度变化,从惩罚到救济到促进就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结合时代背景17—18世纪,英国的资本主义不断发展,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就业联系起来,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结合材料一“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开展,工业化地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可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英国社会的转型。
(2)第一小问不同之处,据材料二“据1933年的调查,苏南地区工厂工人为33,7222人,这其中苏南籍的农民工人约占60%”可知英国主要流入城市和工业,苏南地区则主要是农业产业内流动;据材料二“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可知英国与国家政策引导关系密切,苏南地区则主要是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尽管苏南地区近代工商业有长足的发展,……但其本身发展并不充分,容量也有限”可知中国工业化缺乏有效市场基础,城市化程度低;据材料二“在这些城市近郊逐渐兴起了一批以种植蔬菜、……蜜蜂为业的农户或畜牧树艺等新式农场”结合所学,可知传统耕织结构的影响;结合时代背景1933年,对比材料一英国政府的作为,可知国民政府政府经济职能的欠缺。 18.(13分)
【答案】示例
论题: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促进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
阐述:19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日益积聚的社会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和复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金钱成为衡量事物与人的价值的重要标准。在这一背景下,判现实主义文学渐趋流行,其特点是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地(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如:司汤达的《红与黑》的主人公是一位上进与虚伪并存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描绘了一系列资产发迹者。
总之,19世纪中叶,世界文学领域批判现实主义风格的文学作品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鼓舞了人们斗争的勇气,坚定了人们胜利的信心。
(论题明确围绕文学与时代两者展开,3分;文学作品、作者、基本内容,3分;时代特征,3分;作品与时代关系相关联,2分;语言表达清晰,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考生要根据表1中的信息,围绕“文学与时代”为主题来拟定论题。拟定论题时,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文学风格,例如,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促进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也可以选择整个表格来拟定,例如,欧美文学每种风格都是其时代特征的反映。然后,需要结合自己选择的文学风格与其时代进行阐述。需要分析所选文学风格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发展特征、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与作者和风格特点、所选风格的文学作品对当时所起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定注意将文学作品与时代的关系阐释清楚。最后,总结陈词,得出结论即可。 19.(14分)
【答案】(1)原因: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需要大量的马匹;互补性的茶马贸易的需求;封建政府的重视;国家的统一;长途贩运的发达;饮茶风气的传播。(4分,任意两点即可)作用:满足了内地对马匹等的需求;使少数民族获得了生活必需品,从而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6分,任意三点即可)
(2)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的《茶诗》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说明文学作品对研究茶马交易和茶马古道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但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虚构、夸大成分,需要和其他史料相互印证。(4分,大意相同即可)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可以从内地与少数民族地区各自需求的必要性、茶马古道能够畅通的可能性两个角度思考作答。必要性方面,由材料一“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可得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需要大量的马匹;由材料一“藏区和川、滇边地则盛产良马”、“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具有互补性”和材料二“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等信息可得,互补性的茶马贸易的需求。可能性方面,由材料一“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汉藏茶马贸易最受重视”再结合所学可知,封建政府的重视,国家的统一是茶马贸易能够进行的政治条件;结合所学可知,唐宋直至明清时期,我国长途贩运的发达和饮茶风气的传播,也是可能性原因。第二小问作用,可以从对内地、少数民族地区和民族关系、国家统一角度作答。对内地来讲,满足了内地对马匹等的需求;对少数民族来讲,使少数民族获得了生活必需品,从而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从民族关系来说,促进了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国家统一而言,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这一题首先要判断史料的性质,然后根据史料性质来分析说明其史料价值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来说,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的《茶诗》属于文学作品。从史料价值角度讲,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证某些历史史实,但不可以直接用来做史料证明历史史实。据此,根据《茶诗》的内容可知,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说明文学作品对研究茶马交易和茶马古道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但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虚构、夸大成分,需要和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20.(10分)
【答案】(1)特点:审判、复核、监察三结合;尤重司法监督;追求法律适用的准确性;司法服务于皇权。(6分,答出3点即可)
(2)影响:①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②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司法的公平和公正;③对后世司法建设提供借鉴;④服务于皇权专制,不利于司法建设的长远发展。(4分,答出2点即可)
【解析】(1)据材料“中央司法机关以大理寺和刑部为主,分掌司法审判和审判复核工作”可知审判、复核、监察三结合;据材料“司法权力很大,……限制了大理寺和刑部的权力”可知尤重司法监督;据材料“同时设立‘检法官’,……增强法律适用的准确性”可知追求法律适用的准确性;据材料“在三法司之外,在宫中增设审刑院,受命于皇帝”可知司法服务于皇权。
(2)影响可以从特点推知,宋代司法制度追求法律适用的准确性,重视司法监督,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司法的公平和公正,同时司法公正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司法服务于皇权,不利于司法建设的长远发展;从长远角度来看,司法制度的改革对后世司法建设提供借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