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精品:【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周考(四)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2-12-11 来源:易榕旅网


一、选择题(48分)

24.《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西周的这套做法

A.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 B.强化政治等级制度 C.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化 D.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答案】C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商业政策

25.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成为士人阶层安身立命的最高追求。这主要是因为

A.为了维护士族门阀政治合理性的需要 B.孝道思想成为唯一主导思想 C.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D.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政治占主导地位,孝道思想成为维护士族门阀政治合理性的需要,故A项正确。孝道思想并不是唯一主导思想,故B项错误。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故C项排除。忠君的思想是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不符合“孝道思想”,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士族制度

【名师点睛】士族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儒家孝道思想成为维护士族门阀政治合理性的需要,直到隋唐时期,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26.王夫之在《读(通鉴)》中因“魏诏守令劝课农事”而发议论说:“历来传为美谈、德政的所谓‘劝农’,实质上等于伤农。”有人把这称之为“王夫之定律”。据此分析“王夫之定律” A.摆脱了小农意识的束缚 B.否定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C.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D.具有近代经济思想色彩 【答案】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王夫之思想

【名师点睛】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主要表现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学说和主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和鼓励;思想上,还批判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躬自实践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以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27.某学者在评价洋务派时指出。他们存在这样一种误解:如果一个人同时读《孟子》和一本西方机械手册,那么《孟子》的意义对他和他的古代前辈是完全一样的。可见,该学者认为洋务派 A.狭隘理解了西学的范畴 B.未能突破“夷夏之防”的传统心态 C.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低估了西学对“中体”的冲击作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如果一个人同时读《孟子》和一本西方机械手册,那么《孟子》的意义对他和他的古代前辈是完全一样的”可知洋务派低估了西学对“中体”的冲击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狭隘理解西学的范畴,故A项错误;《孟子》和西方机械手册不能说明未能突破“夷夏之防”的传统心态,故B项错误;材料“那么《孟子》的意义对他和他的古代前辈是完全一样的”可知洋务派认可儒学地位并非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C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洋务运动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想,属于高考热点之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中体”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是指近代西方的先进科技。“西学”为“中体”服务。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28.1931年底,国民政府取消了地方政府设卡征税的厘金税制度,实行新的统税制,规定凡缴纳了统税的商品准许在全国范围流通销售,地方不得征收其他任何捐税。统税制的实施 A.得益于法币政策的推行 B.有助于削弱军阀割据的基础 C.抵制了外国资本的侵入 D.有利于增加政府的关税收入 【答案】B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统税制

29.右图是漫画家李寸松创作于1958年的时政漫画《挡不住的阳光》,对漫画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当时

A.民众对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有所怀疑 B.作者认识到经济建设存在“左”倾错误 C.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1958年的时政漫画《挡不住的阳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众对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有所怀疑,故A项正确。当时经济建设“左”倾错误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材料未涉及大跃进,故B项排除。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与人民公社化,故C 项排除。大跃进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不是人民公社化,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民公社化

【名师点睛】农村人民公社,是在高级农业生产社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成立初期,生产资料实行过单一的公社所有制,在分配上实行过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并取消了自留地,压缩了社员家庭副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我国在建国后的一次错误。其特点是一大(规模大)、二公(公有化程度高),实际上是一平(平均主义)、二调(无偿调拨)。 30.在古代,有“闰七不闰八,闰八用刀杀”“七上八下”的俗语;但改革开放后,由于粤语“八”的发音类似“发”,“八”作为吉利数字的说法很快遍及全国。这反映出 A.粤语成为时尚潮流的象征 B.人们价值观的根本转变 C.珠三角的经济影响力上升 D.市场经济体制趋于成熟 【答案】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影响

31.“古典文明”时期的中国汉朝、古希腊、古罗马帝国,都投入很多资源开辟道路、修建桥梁、改善交通,这个时期形成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交通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A.控制本国广阔的疆域 B.提高行政与军事能力 C.促进各地文化的交流 D.适应大规模经济贸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古典文明”时期的中国汉朝、古希腊、古罗马帝国,都投入很多资源开辟道路、修建桥梁、改善交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统治者交通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行政与军事方面,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控制本国广阔的疆域,与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不符合,故A项排除。促进各地文化

的交流,与政治军事相比不是主要目的,故C项排除。经济贸易也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

32.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但他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而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认为要统治人们,宗教是不可少的。“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材料主要说明伏尔泰 A.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宗旨 C.没有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D.意识到宗教的社会功能 【答案】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伏尔泰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伏尔泰思想的相关知识。伏尔泰尖刻地抨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信奉自然神论,提倡对不同的宗教信仰采取宽容的态度,终生与宗教偏见作斗争,但又认为宗教作为抑制人类情欲和恶习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他认为要统治人民,宗教是不可缺少的。信奉自然权利说,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他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主张开明君主制。伏尔泰在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中,反映上层资产阶级的利益。

33.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

A.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 B.电力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 C.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D.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这反映了电力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故B项正确。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过于笼统,材料只涉及电力问题,故A项排除。科学理论的突破与社会经济发展当时电力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故C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法拉第的发现的原因,故D项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 34.下列示意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西欧

A.世俗王权的演变 B.资产阶级力量的变化 C.教会势力的演变 D.市民阶层力量的变化 【答案】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影响

35.基辛格认为,冷战结束,制造出了观察家称之为“单极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面问题。这一认识说明 A.美国的综合国力开始衰退 B.世界权力中心更加分散化 C.“一超多强”局面尚未出现 D.美国需加强单方面独断能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冷战结束,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面问题。结合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权力中心更加分散化,故B项正确。美国的综合国力仍然是世界最强的,故A项排除。“一超多强”局面已经出现,故C项排除。美国需正确面对多极化局面,而不是加强单方面独断能力,故D项排除。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相关知识,属于备考重点。多极化趋势是战后政治格局演变的最基本特征,扮演全球和区域性主角的有: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和东盟、非统组

织、拉美地区组织等。多极化是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理由是:①世界格局转换的终极原因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②美国独霸世界不得人心,逆历史发展趋势而动。③从当今世界力量结构来看,多极化是确定趋势。当今世界存在美、日、中、欧盟、俄罗斯等多个强国。它们之间综合国力较量的结果必然将导致多极化世界格局的诞生。 二、非选择题(52分)

40.(25分)19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两次组织留学教育,影响深远。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按照计划先后派遣4批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最幼者10岁,最长者16岁,平均年龄1 2岁。在120名幼童中,绝大多数是从广东、江浙等地选拔出来的。„„在120名学生中,专修法律的约占1/3,专修路矿工机等工科者约占2/3。 --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1978年12月26日,新中国向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派出了第一批52名中青年学者留学生。他们是从当年14717名报名参加留学生选拔考试的人中遴选出来的。1981年底,清华大学首批派出的赴美留学学者全部归来,校方欣喜万分,将9位学者的留学简况制表记录,以志来者: 1978年清华大学第一批赴美留学人员情况 系别 化工系 无线电系 工程物理系 工程物理系 计算机系 自动化系 水利系 机械系 化工系 --清华大学新闻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比较19世纪70年代和1978年两次赴美留学的异同。(12分)

姓名 曹小平 彭吉虎 张育曼 赵南明 郑衍衡 李衍达 张楚汉 柳百成 催国文 派往学校 伯克利加州大学 圣地亚哥加州大学 伯克利加州大学 伯克利加州大学 普度大学 MIT 伯克利加州大学 威斯康星大学 MIT 所学专业 理论固体物理 波导光学 反应堆物理计算 生物物理 平行处理及多机系统 地震波的信息处理 坝工抗震 铸工冶金学 高温陶瓷 回国时间 1981.4.11 l1981.1.3 1981.10.19 1981.4.14 1981.3.6 1981.4.11 1981.6.1 1981.1.1 1981.1.1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简要分析两次赴美留学出现的原因,评价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产生的影响。(13分)

【答案】(1)同:都是向美国学习;以科学技术为主;目的都是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国家强大;都是国家推动的结果;留学生回国取得了较大成绩。(6分)异:清政府组织的留学生以幼童为主,新中国的留学生是中青年学者;清朝留学生以广东、江浙为主,而新中国以各大高校为主;清朝赴美留学竞争不激烈,新中国的留学竞争激烈。(6分)

(2)原因: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为了培养科技、法律和翻译人才;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9分)影响: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中外交流,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4分)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洋务运动;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留学教育

【名师点睛】洋务运动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产生过较大影响。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改革开放时期的留学教育为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中外交流,推动了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 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材料 材料 甲 “子为政,焉用杀?于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乏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 乙 “孔夫子不徼爱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 丙 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都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毛泽东 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答案】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2分)

史料解释: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2分) ②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2分) ③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2分)

历史评价: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是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4分,必须答出中西两个角度,否则只能得2分) 示例二:主题:孔子的法治思想。(2分)

史料解释:①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2分) ②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2分) ③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2分)

历史评价:孔子看到了的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的例证。(4分)

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

顺应自然;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最后一分为二作出历史评价: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是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思想

【名师点睛】儒家思想发展历程概况: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秦朝,由于“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宋元时期,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晚清(19世纪末):借孔子的名义,推行维新变法;民国初年: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运动;现代化的传统文化代表。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东汉建国以来,匈奴不断寇掠北境,汉军胜少败多,光武帝对匈奴施行防御战略。建国伊始,光武帝即拜苏竟为代君太守抗击匈奴。建武七年.令杜茂屯田晋阳、广武,以备胡。随后,光武帝对匈奴由防御转为消极退让。十三年.徒幽,并边人于常山、居庸两关以东,而任匈奴左部转居塞内。至二十、二十一年,匈奴势力竟席卷上党、天水、中山等地,严重威胁东汉国防。光武帝遂又大力加强防御。二十四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内迁后.东汉玫府只是接济以粮食和牛羊等物,并没有使其如汉人一样从事农业生产,既避免了因经济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又维持了南匈奴的战斗力,南匈奴遂成为东汉政权护北的重要屏障,二+八年,北匈奴遣使来朝,献名物,求和亲。光武帝于是对北匈奴“颇为赏赐,略与所献相当”。旨在以经济手段羁縻之。避免与其发生激烈的冲突。光武帝以“柔”为主的民族政策的实施,既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与安全,又大大减少了对外战争。东汉政府精兵简政,休养生息,获得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坏境。

——摘编自陈金风《汉光武帝民族政策论略》

(1)根据材料,概括东汉光武帝时民族政策的变化及其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分析光武帝的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影响。(6分)

【答案】(1)变化:建国之初实施防御战略,后转为消极退让,再改为加强防御,最后与匈奴和亲。(6 分) 特点:以“柔”为主,尽量避免与匈奴发生大规模的冲突。(3 分)

(2)影响:一味退让助长了匈奴的势力;另一方面以经济手段与匈奴交往,又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与安全,

减少了对外战争,为东汉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6 分)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光武帝的民族政策·特点 影响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指出,盐税日增,从原来三十三万两千余贯,增至熙宁六年四十丸万九千余贯,使当地百姓不堪其负。他请求朝廷“特赦两路应贩盐小客,截自三百斤以下,并与权免收税”。九年后又提出罢官府榷盐,使失业逃亡的灶户得以归业。苏拭认为,古代人口数就是参加生产的人数,人众国富。但汉代以后,情况有所不同.隋代是汉代以后人口最多的王朝,却不过二世就灭亡了。宋代人口之多甚至成为祸患,因为非生产人口太多,导致国贫民困,苏轼提出了“安万民”措施“均户口”,即通过移民使人口与土地资派有效配置。苏轼知杭州时运用价格杠杆提高常平仓收籴农民米价格,使农民未尽归常平仓,而诸郡富民“收籴厚利”的计划落空。 ——摘编自方宝璋《略论宋代苏轼的经济管理思想》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轼的经济管理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给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轼经济管理思想的主要主张并加以评析。(9分)

【答案】(1)背景:宋朝赋税沉重,百姓生活贫困;人口增加,人地关系紧张;商品经济发展。(6分) (2)主张:反对官营工商,与民争利,应减轻私营工商的赋税负担;将“人众国富”修正为“生产者众国富”; “均户口”。(4分)评析:强调国富民强,注重社会稳定与繁荣;注重市场与资源的作用,利于经济发展;强调政府调控,体现了民本思想.(5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据材料“盐税日增,使当地百姓不堪其负”、“非生产人口太多,导致国贫民困”,结合宋代商品经济知识即可概括苏轼的经济管理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赋税沉重,百姓生活贫困;人口增加,人地关系紧张;商品经济发展。

(2)据材料“特赦两路应贩盐小客,截自三百斤以下,并与权免收税”、“安万民”措施“均户口”,即通

过移民使人口与土地资派有效配置。运用价格杠杆提高常平仓收籴农民米价格”即可指出苏轼经济管理思想的主要主张。至于评析,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政治、思想方面对苏轼经济管理思想进行评析。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苏轼经济管理思想·背景 评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